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修改稿)課件_第1頁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修改稿)課件_第2頁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修改稿)課件_第3頁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修改稿)課件_第4頁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修改稿)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從JAY的歌看看中國風的延續…..青花瓷古箏撩撥,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國風分外動人,素胚,仕女,漢隸等詞匯描摹了創世青花瓷的風采東風破在緩慢悠揚的古樂聲中,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周董以其一貫的哼唱風格,如潺潺流水般向我們表達了哀怨纏綿,離愁恨別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

文化具有繼承性傳統文化的繼承表現文房四寶篇中國戲曲篇傳統家規家風篇傳統思想文化篇其它篇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篇湖筆《物原》說:伏羲初以木刻字,軒轅易以刀書,虞舜以漆書于方簡。

湖筆傳說相傳,秦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蒙恬改制湖筆成功后,便將技藝傳給善璉百姓,使之當地幾乎家家出筆工,戶戶會制筆。湖筆的產地在浙江湖州南潯善璉鎮。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繡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筆鋒撮平后,齊如刀切;圓:筆頭圓渾飽滿;健:筆鋒挺立,富有彈性。湖筆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類;按大小規格,又可分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種。湖筆,又稱“湖穎”。穎是指筆鋒尖端一段整齊透亮的部分,筆工們稱為“黑子”,這是湖筆最大的特點。這種筆蘸黑后,筆鋒仍是尖形,把它鋪開,內外之毛整齊而無短長。這一帶的山羊,每只平均只出三兩筆料毛,有鋒穎的也只有六錢。一支湖筆,筆頭上的每一根具有鋒穎的毛都是在無數粗細、長短、軟硬、曲直、圓扁的羊毛中挑選出來,具有尖圓齊健,毫細出鋒,毛純耐用的優點。徽墨徽墨——唐末戰亂,河北易州墨工奚超帶兒子廷珪來歙地,依靠黃山腳下的遍地古松研制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好墨,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賞識,不但委任廷珪為墨務官,還賜其全家“國姓”,從此李墨風靡天下,至宋宣和年間竟達“黃金易得,李墨難求”。

自宋至明清,歙縣因府治于此,故為制墨業的集中地,先后涌現出大量工巧匠。宣紙關于宣紙的由來,迄今尚無可靠的文字供考證。倒是生產宣紙的涇縣,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蔡倫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紙,他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老師畫像,以表緬懷之惰。年復一年,終未如愿。一天,孔丹徘徊于峽谷溪邊,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橫臥溪上,由于流水終年沖洗,樹皮腐爛變白,露出一縷縷修長而潔凈的纖維。

孔丹取以造紙,經過反復試驗,終于大功告成。這就是后來的宣紙。

歙硯歙硯中國名硯類名,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硯史上與端硯齊名的珍品。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硯始于唐代。據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后,歙硯名聞天下。

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開成五年箕形歙硯,石質細潤,色澤清純,是早期歙硯的珍貴遺存。在南唐時期,歙硯大受寵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寶重歙石,專門在歙州設置了硯務,選硯工高手李少微為硯務官;后主李煜對歙硯極為推崇,把歙硯、澄心堂紙、李廷硅墨三者稱為天下冠。

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展,歙石開采規模擴大,歙硯精品不斷涌現,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鏤之工,為諸硯之冠。

故宮博物院藏文房四寶精品清乾隆檀香木彩畫福壽筆,管長26cm,直徑1cm。

此筆管、帽均采用名貴的檀香木制作,纖直細膩,散發淡淡的幽香,上以金彩繪壽桃、靈芝、蝙蝠、萬年竹等吉祥紋樣,并飾以朱、綠、絳等色彩。管、帽兩端嵌飾象牙。筆頭紫毫制,根部較細,色淺,至腰部凸隆,色漸深,呈蘭蕊式,此形是紫毫的天然特征所致。

該筆選材名貴,制作精工,是清宮中最具觀賞和使用價值的毛筆之一。御制四庫文閣詩墨,套墨5錠,形狀各異。

此套墨質地優良,墨模雕刻精細,是套墨中的稀世珍品。

仿明仁殿畫金如意云紋粉蠟紙

此乃仿元代名紙“明仁殿紙”,。紙兩面皆用黃粉加蠟,再以泥金畫以如意云紋圖案,紙背灑金片,紙正面右下角鈐有隸書“乾隆年仿明仁殿紙”字印。

該紙平滑勻細,纖維甚少。可逐層揭開3-4張,每張均可用。這種紙是乾隆時期內庫藏品,造價極高昂,只供皇室專用。中國戲曲篇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京劇京劇:流行全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后改稱京劇。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劇藝術體系,對各地劇種影響很大。黃梅戲安徽省地方劇種,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區,以黃梅采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發展而成。初以演出“兩小戲”、“三小戲”見長,后受青陽腔和徽調影響,逐漸發展為演出完本大戲。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動人,在表演上保持載歌載舞的特點,生活氣息濃厚天仙配評劇流行于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它源自河北東部一帶的“蓮花落”,并吸收京劇、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發展而形成的。這個劇種從農村進入城市后,受到話劇和京劇的影響演了許多新戲,擅于表現小市民生活。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口語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氣息濃厚。秦香蓮傳統家規家風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規”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家規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01.不許吧嗒嘴兒;02.不許叉著腿兒;03.不許斜楞眼兒;04.不許羅著鍋兒;05.不許不稱長輩為您;06.不許擄袖管兒;07.不許挽褲腿兒;08.不許攪菜碟兒;09.不許筷插碗兒;10.不許嘬牙花兒;11.不許抖落腿兒;12.不許不叫尊稱或名字就說話兒;13.不許當眾喳呼;14.不許說瞎話兒;15.夾菜不過盤中線;16.不許吃飯咬著筷子;17.不許壺嘴對著人;18.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只能夾眼前的;19.吃飯前要招呼長輩,長輩坐下說吃飯才能吃;傳統思想文化篇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個主要思想是:

一、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

二、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天人統一思想。

三、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和中庸思想。

四、指導如何對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其核心就是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44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4]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于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老子

(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出生于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1-19]

,約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后世的莊子并稱老莊莊子

(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1-4]

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后,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它篇傳統習俗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從歷史沿襲而鞏固下來的,具有穩定的社會風俗和行為習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密切結合,成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準則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傳統文藝窗花皮影戲古箏圍棋中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詩詞《傳統詩詞》的內容介紹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詩歌,并各有其特點。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傳統詩詞也源遠流長,已有幾千年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