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時間流逝感:時間心理學新視野FeelingofthePassageofTime:ANewPerspectiveofTimePsychology作者:余習德/鄧麗儀/熊希靈/魯成/高定國作者簡介:余習德,中山大學心理學系,社會認知神經科學與精神健康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廣州510006);鄧麗儀,中山大學心理學系,社會認知神經科學與精神健康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廣州510006),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科學技術協會(廣州510403);熊希靈,中山大學心理學系,社會認知神經科學與精神健康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廣州510006);魯成,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廣州510970);高定國(通訊作者)(E-mail:edsgao@),男,中山大學心理學系,社會認知神經科學與精神健康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510006)原文出處:《心理研究》(開封)2018年第20186期第483-493頁內容提要:近年來,時間流逝感的研究聚集于當前時間流逝感與生活時間流逝感,或簡稱為短/長時距時間流逝感。研究表明:慢時間流逝感、當前時間流逝感是知覺與體驗的結果;快時間流逝感、生活時間流逝感則是基于記憶、推理的產物。質性與量化研究從“狀態(注意與喚醒)”與“特質(認知風格與個性特征)”的角度概括了時間流逝感的影響因素,相關結論為時間流逝感經驗密度統合模型的提出夯定了基礎。中國自古便有通過強調時間流逝而珍惜當下的教育與文化傳統,時間流逝感作為時間的概念性表征,今后的研究應更多關注其概念啟動效應。Inrecentyears,researchonfeelingofpassageoftimehasfocusedonpassageofcurrenttimeandpassageoflivedtime,alsoknownaspassageofshortandlongtime.Previousresearchshowedthatfeelingofslowtimepassageorfeelingofthecurrenttimepassagewastheresultofsubjectiveperceptionandexperience,whilefeelingoffasttimepassageoroflivedtimepassagewasbasedonmemoryandreasoningprocess.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researchsummarizedthefactorsinfluencingthefeelingoftimepassingfromtheperspectivesofcognitivestate(attentionandarousal)andtrait(cognitivestyleandpersonality).Therelevantconclusionsformedthebasisfortheexperiencedensityintegrationmodel,whichholdedthatthehigherlifeexperiencedensitywas,theslowertimepassagefeeling,andviceverse.ItisnotedthattherehavebeeneducationalandculturaltraditionsinChinathatweoftenpersuadeourselvesorsomebodyelsetocherishthepresenttimebyemphasizingthefeelingofthepassageoftime.Thesubjectivefeelingofpassageoftimeispartofhuman,sconceptualrepresentationoftime.Futureresearchshouldpayattentionontheconceptualprimingeffect.期刊名稱:《心理學》復印期號:20印年04期關鍵詞:時間流逝感/時間心理學/十年效應/社會互動/生命經驗密thefeelingofpassageoftime/timepsychology/decadeeffect/socialinleraclion/lifeexperiencedensity標題注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1771239)。"當沒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時,對時間流逝的意識就會增強.“"Whennothingsignificanthappenstoabsorbourattention,Awarenessofthepassageoftimeincreases."-Heidegger1引言早在戰國時期,先賢莊子便寫下“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的格物警句。隨著歷史的推演,有關時間流逝的言辭詩語更是層出不窮。可以說,人類對時間流逝有著極為深刻、復雜的情感與態度。時間流逝感(feelingofpassage0ftime)是時間意識的典型特征,它是指個體以時鐘或日歷為參照,對時間流逝的相對快、慢或與客觀同步的感受,其也隸屬于主觀時間速率性與時間動力學的內容(Droit-Volet&Wearden,2016,2015;Friedman&Janssen,2010;Hagura,Kanai,Orgs,&Haggard,2012;Lamotte,Chakroun,Droit-Volet,&Izaute,2014;Riggs,2017;Marc,Tina,Damisela,&Isabell,2015;Wittmann&Lehnhoff,2005).學者認為,主觀時間流逝感給客觀時間賦予了一層現象學的色彩(Wearden,2015),即明知時間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但個體對時間的表征卻富含情緒、動機等"熱"的認知成分。這即是西方哲學家所說的自我時間(timeofself)與世界時間(theworldtime)的區分,自我時間對應于我們自身的存在(timeofourbeing),而世界時間對應的是外在客觀世界(anexternaltime)扃秉江,2001).所謂的快慢時間流逝感,本質上就是這兩個時間系統之間的對比結果。從客觀時距"長短"的角度,時間流逝感可絕對地劃分為長時距與短時距時間流逝感。從情景與生活的角度,時間流逝感則可分為當前時間流逝感(momentarypassageoftime/passageofcurrenttime)(Droit-Volet&Wearden,2015)與生活時間流逝感(passageofthelivedtime)(Flaherty,1991;Marcetal.,2015;Wittmann,Rudolph,Gutierrez,&Winkler,2015).近期,我國學者通過因素分析法得出:生活時間流逝感是包含情緒啟動、易感性和行為傾向三個維度在內的統合心理表征(余習德,魯成,高定國,2018),而這一內部結構在中學生、大學生與中年人群體中都較為穩定地存在(余習德,鄧麗儀,魯成,高定國,2017),時間流逝感研究雖隸屬于時間心理學的新方向,但其在概念內涵與研究思路上仍與傳統時間知覺研究衣帶相連。時間流逝感的概念內涵包含哪些內容?它與傳統時間知覺之間又有哪些具體異同?人類時間流逝感的發生發展遵循何種規律?影響因素又為何?我們又該如何研究時間流逝感等等?這些都是文章探討的重點。2時間流逝感的概念內涵長短不等于快慢傳統時間知覺研究多關注短時距時間估計,而并未細致考慮時間流逝感與時距估計間的關聯與區分.盡管時間流逝感判斷與時間估計之間的關系至今尚不明晰,但學者認為兩者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Wearden,2015).臨床報告表明:抑郁癥病患表現出“長一短"與"快一慢”的雙分離,盡管他們普遍覺得時間流逝得更慢,但其生成“長一短"時距的精確性卻并未缺失(Thones&Oberfeld,2015).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抑郁是一種心境(mood),而非單純意義上的情緒(emotion),雖然已有研究表明情緒影響短時距時間估計,但心境與短時距時間估計之間是否存在關聯,當前仍不甚明朗。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對于健康被試,當明確地被問及"快慢與長短”之間的關聯時,大多數被試認為兩者本質不同。Droit-Volet和Wearden(2016)的研究選取了被試"對時間流逝程度判斷的分數"與"口頭估計350ms到1650ms間的三個時距”之間的相關,同時,也選取了被試"時間流逝感判斷"與"時量生成(時距為500ms,1000ms和1500ms)"之間的相關,結果發現:無論是在口頭估計任務中還是在生成任務中,時間流逝感判斷與時間估計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這表明被試并不會因為體驗了快慢時間流逝感而高估或低估時距,或者因為高估/低估短時U巨后感受到時間流逝得更快或更慢。遺憾的是,以上結論卻并未在分鐘級的時間流逝感與時間估計的研究中得以復現.一方面,Wearden(2008)要求被試看來自同一影片中的三個片段(短、中、長),有兩個加工條件:一種條件下,被試只需要觀看影片;另一種條件下,一旦影片的一個角色說完話,被試就需要計時另一角色的說話時間。結果表明:在第一種條件下,隨著影片時量的變長,時間流逝感判斷變得更慢;而在計時條件下,被試并沒有判斷時間流逝得更慢。這似乎說明:較長時距的時距估計與時間流逝感判斷之間的關聯可能受到評估過程中活動性質的影響,即,與單純觀看相比,計時條件下注意會指向任務而非時間,這樣就會感覺時間流逝得更快。另一方面,Droit-Volet等人(2017)的研究也進一步表明:盡管時間流逝感判斷與時間估計在短時距范圍內并無關聯,但兩者在較長時距條件下(2—8分鐘)卻關聯密切,即體驗時間流逝快,時距估計短。這似乎又意味著時間"快慢與長短”間的關系是分段式或層級式表征的。從預期到回溯需要說明三點:第一,傳統時間知覺實驗(毫秒與秒級)大多是預期式時間估計任務(prospectivetiming),即,在計時正式開始前,告知被試即將要生成、復制或對比未來某一段時間。第二,在分鐘級內,當前研究同時從預期和回溯的角度來關注時間感知,所謂回溯式時間估計(retrospectivetiming),即任務結束后才要求被試對任務的持續時間予以判斷。研究表明:在高信息容量條件下,回溯性時間估計較預期式時間估計要更長。而在低信息容量條件下,預期式時間估計要較回溯性估計長;然而,時間流逝感判斷所呈現出的加工模式卻更為單一,即,在實驗中不論是預期式還是回溯式時間流逝感判斷,高信息容量條件比低信息容量條件更快(Wearden,O'Donoghue,Ogden,&Montgomery,2014).i文講—步:時間流逝感判斷似乎受到注意指向與認知卷入程度的影響,注意指向并高度卷入至非時間信息(高信息容量的實驗任務)而忽略時間信息(任務本身的時長),這會導致被試判斷短時距時間流逝感為更快。第三,對長時距、特別是生活時間流逝感的判斷完全從預期式時間估計過渡到回溯式時間判斷,這一過程涉及長時記憶、情緒與動機等內在自我屬性(Wittmann,2015;Wittmann,Peter,Gutina,Otten,Kohls,&Meissner,2014),一方面,長時距回溯性時間流逝感富含更多的"熱性”認知成分(如情緒情感、情節記憶等),這使得時間感知在研究內容上得以豐富;另一方面,從時間觀的角度,過去是現在與未來的基礎(Wittmannetal.,2015),雖然時間流逝感的研究當前聚焦于過去,但在問卷法研究中,學者發現時間流逝感存在"反應傾向"這一維度——因為對時間流逝的感知而調整當下以及未來決策的思維傾向(余習德,鄧麗儀,魯成,高定國,2017),這一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與常識相符,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回溯過去一展望未來",回溯性生活時間流逝感知能否不斷更新個體時間觀念,優化時間管理傾向以及調節與時間心理距離相關的時間解釋水平(construalleveltheory)?這些問題有待日后實證不斷深入。從這個角度來看,回溯性生活時間流逝感的研究意義其實已經遠遠超出時間感知范疇本身,其賦予時間心理學的現象學色彩更為斑斕。毫無疑問,生活時間流逝感判斷與過往經驗密度息息相關(Flaherty,2016).即,越多深刻、新奇事件、情景變化儲存至記憶中,人們在回溯時會感覺時間流逝得并不是那么快;反之,重復性的日常事件(慣例)過多會導致人們感覺時間流逝得很快(Avnibabad&Ritov,2003;Flaherty&Meer,1994)。這與彳域充時間知覺研究提出的"內部生物時鐘模型""注意閘門模型"相類似,內部生物時鐘模型假設:收集器收集的脈沖越多。時間就會被感知越長。這里的脈沖可以類比于生活時間流逝感中的過往事件。但問題是,并非每一事件都能進入收集器,只有那些新奇的、深刻的事件才能進入收集器。正如"注意閘門理論"所假設的:閘門是生理喚醒的起搏器進入累計器的必經之路,起搏器產生的頻率只有通過注意閘門之后才可被累計器記錄,注意越多,閘門開得越廣,起搏器產生的信號被記錄的越多,個體知覺到的時間越長(Buhusi&Meek,2009),遷移至生活時間流逝感,這也能很好地解釋"當個體變老時會感覺時間流逝得更快",因為在年老時,由于更為經驗老到,諸事習以為常(慣例),且事件記憶的情緒強度也較小,進入收集器的脈沖(事件)由感知到概念主導時間流逝感個體差異的是個體所持有的不同時間信念(Droit-Volet,2016),由傳統研究強調諸如情緒、注意、工作記憶等在內的基礎認知到時間流逝感強調信念,這表明時間感知開始由分析型加工過渡到概念性表征,或者是由局部到整體。這也體現著時間感知通路從"自下至上"到"自上至下"的轉變。與短時距時間感知中被試無法確認主觀估計與客觀時距之間是否等同不同,被試能清楚地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及其快慢速度(無論是當前時間還是生活時間流逝感),且知道時間流逝感會在很大程度上隨情景、事件的變化而變化(Lamotte,Lzaute,&Droit-Volet,2012;Sackett,Meyvis,Nelson,Converse,&Sackett,2010).因此,研究者通過問卷編制的方式探求個體時間流逝感的元認知水平.結果表明:人們普遍認為情緒和注意影響時間流逝感。即,當我們高興、快樂時,感覺時間流逝得更快,當我們痛苦、無聊時,感覺時間流逝得更慢。就注意而言,當我們將注意指向時間信息時,我們覺得時間流逝得慢,當注意指向非時間信息(即生活中的情景、事件與人際)時,我們覺得時間流逝得快(Lamotteetal.,2014),與此同時,也有研究表明:至少在分鐘級的時距范圍內,個體有關時間扭曲的非常規信念可能是時間流逝感判斷的預測變量,比如:當人們認定時間流逝得很快時,他們評估實驗任務更吸引人,噪音也沒那么厭煩,歌曲也更加愉快等,進而再次評估時間流逝得更快(Sackettetal.,2010),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時間流逝感并非固定不變,它帶有一定的狀態屬性,我們可以根據現實需要而對其進行靈活操控,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時間流逝感的概念啟動提供了可能。3時間流逝感的典型特征年齡特征信念錯覺常識認為年齡越大,時間流逝感會更快。跨國研究表明:幾乎所有年齡層的被試都接受"當我們變老時,時間會流逝得更快”這類表述,或判斷"現在的時間比過去的時間流逝得更快"(Friedman&Janssen,2010;日本:Janssenetal.,2013;Wittmann&Lehnoff,2005;Droit-Volet&Wearden,2015).實際上,調查表明:不論年齡階層相差有多大(甚至相差50歲),人們普遍感覺生活時間流逝得快,而且在"現在""后一小時""過去一周""過去一月"與"過去一年"這五個時段上并沒有表現出顯著的年齡差異(Friedman&Janssen,2010).針對這一現象,學者們給出的原因是:第一,普遍的錯誤信念(normalfalsebelief)與認知偏差(cognitivebias),這種信念的形成是因為人們有低估過去時間壓力的記憶偏差(memorybias),由于個體(特別是年輕人)評估過去時間壓力低、當下時間壓力高,因而感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時間流逝得更快,時間壓力與生活時間流逝感呈正相關(Janssenetal.,2013).第二,知覺與概念間的區別,比如,我們不會否認疼痛(知覺)但卻會夸大疼痛的程度(概念),也即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感覺時間流逝得更快首先是真實的知覺體驗,有關時間流逝的回想與推理則是概念性表征過程,知覺與概念之間顯然存在差異。然而遺憾的是,當前我們并沒有找到相關工具能十分精準地測查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時間流逝感程度(Wearden,2015).與其考察時間是否會隨年齡增長而流逝得更快是不是一個最為基本的心理事實(psychologicalreality),倒不如探究何種因素導致了人們普遍擁有這種信念。反轉^Z與年輕人一樣,老年人也普遍感覺生活時間流逝得很快.有趣的是,在75歲以上老年人身上將出現快流逝感的反轉效應,也就是說,他們感覺時間流逝得沒有先前感覺的那么快了。需要補充的是,這一反轉效應受到居住環境(livingsetting)的調節,即,居住在養老院的超過75歲老人,會感覺當前時間流逝得比過去要慢。這一反轉效應在控制時間洞察力(timeperspective),認知能力(如智力、反應靈敏性)等變量后仍然穩定存在(Droit-Volet,2016),可能的原因是:養老院降低了老年人的責任感和控制感,從而產生抑郁、哀傷等負面情緒,最終導致慢時間流逝感.令人驚嘆的是,這一反轉效應并不會持續太久,隨著生命極限的到來,在喜悅情緒的伴隨下,這些老人將再次感覺時間流逝得很快(Droit-Volet,2016).過去十年效應當面對"過去十年流逝得有多快"這一問題時,相對于青少年,超過50歲的被試報告過去十年的時間過得更快(Droit-Volet&Wearden,2015).研究相繼證實這一年齡差異的普遍存在(Friedman&Janssen,2010;Wittmannetal.,2015;Wittmann8iLehnhoff,2005),過去十年的回顧隸屬于長時距回溯,研究者認為長時距時間流逝感與當前時間流逝感存在不同的加工機制。前者基于語義知識(涉及推理、判斷等加工過程),而后者則源于清節知識(涉及情景體驗)(Droit-Volet,2016).有關"過去十年效應"可能的成因,學者們(Friedman&Janssen,2010)提出三點猜想:(1)年長成人更傾向于接受"當變老時,時間流逝得更快"這個一般信念,因此在回答該問題時,下意識地將評分提高了;(2)相較于老年人,年輕人在過去十年間更頻繁地制定與調適人生目標,并處于等待目標實現的狀態(等待會讓人覺得時間流逝得很慢);(3)年輕人在回憶過去十年時能提取更多新鮮的、有意義的事件,而老年人過去十年的生活大都呈慣例化(如前文所述).需要明確的是:"過去十年"與"十年之前”的時間流逝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二者是否存在類似的十年效應,有待進一步考察。性別差異雖然在"現在""后一小時""過去一周""過去一月"與"過去一年"這五個時段時間流逝感判斷上沒有表現出年齡差異,但是性別差異卻顯著,即女生普遍比男生感覺時間流逝得快。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十年"這一問題上,性別差異不顯著。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女性普遍在繁忙(beingbusy)、匆忙(beingrushed)這類問題上的得分要高于男性,即,女性普遍比男性表現出更多的時間壓力(Friedman&Janssen,2010;Janssenetal.,2013),女性一生中扮演著較多的人生角色,更為重要的是,角色之間常常存在頻繁地切換與競爭,最終導致時間壓力大,時間流逝得更快.這一推論是否成立需要未來實證支撐。指向性差異同是時間流逝感,但性質和內在機理卻有可能不同。如,由于全身心投入而忘記時間,回過頭來感覺時間飛逝,即所謂的福流什low)現象(Cs汰zentmihalyi&LeFevre,1989),與此同時,時間壓力大,感覺時間不夠用,也伴隨著快時間流逝感(Friedman&Janssen,2010;Wittmannetal.,2015).除了前文所述注意指向"時間vs非時間信息”的原因外,還需要明確的是,從動機層面,時間流逝感涵蓋有結果與過程導向之分.過程導向:如果專注、享受活動本身,則時間流逝得快。結果導向:由于專注于結果,期待結果的出現,則讓個體感到時間流逝得很慢(Tanaka&Yotsumoto,2017)。當然,這一動機導向還受到認知活動的情緒調節.比如,在結果導向中,由于強烈期待正性結果而致使時間流逝得更慢.與此同時,由于強烈回避某種負性結果,焦慮、緊張的情緒又讓個體感覺時間流逝得很快。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動機性導向具體影響路徑還需要實證研究予以明確。4時間流逝感的研究方法傳統時間感知研究主要聚集于微觀短時距(精確至毫秒級),相關實驗多在實驗室進行。按操控的嚴密程度由低到高來劃分,可分為以下幾類較為典型的實驗范式:(1)時間二分法(timebisectiontask),該范式要求被試對給定的時距分類。大致操作為:首先給被試呈現一個短的(S)和一個長的(L)標準時距,然后給他們呈現對比時距(D)(一類時距大小與S或L相等,另一類時距大小在S和L之間),被試需要完成的任務是判斷對比時距(D)與長(L)、短(S)標準時距中的哪一個更相似(Buritic2,Vilchez,&Santos,2016),⑵言語時間估計(verbaItimeestimation),即用時間單元詞(如秒與毫秒)口頭對短時距進行估計與表述(Luisa,Marc,Gilles,&Anne,2016).(3)時間例(production)或時間再領(reproduction^讀,即主試提示被試主動生成給定的時間量,或被試在主試的操作下體驗一段時距后,借助實驗材料復現這一段時距(Mioni,Stablum,Prunetti,&Grondin,2016).與傳統實驗室研究注重微觀、精準不同,時間流逝感研究更注重植根于生活、實踐與社會的理論建構、實際效用,比如,生活中出現的較為普遍的時間言語便是諸如"時間過得真快/慢啊”之類的表述。因此,這就使得時間流逝感在研究方法上顯得更多樣、更宏觀。整體來看,圍繞著生態效度不斷提升這一技術路線,時間流逝感的研究方法近年來開始從早期的以質性為主過渡到近期質性與量化并駕齊驅。為深入了解時間流逝感的內涵,一方面,質性研究者從大量經驗資料中尋求有關時間流逝感的故事性描述,用之進行現象對比與概念挖掘。這些資料包括文學作品,比如莎士比亞臺本、人種志觀察、人物傳記與新聞報道等等(Flaherty,1993,1991).另一方面,開展大規模的半結構、開放式的生命史式的訪談(life-historyinterviews),然后對訪談資料進行描述性歸納,訪談對象涉及各行各業(Flaherty,2013,2010),根據扎根理論(groundtheory)抽樣的需要,訪談法的持續時間一般較長(3年左右),且加強了對突發事件、特定時期(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危機)的時間流逝感訪談,以此豐富其理論框架(Flaherty&Sautu,2005;Flaherty,2016).4.2定量法雖然當前有不少學者嘗試將傳統時間知覺的研究范式嫁接至短時距時間流逝感的研究之中(Droit-Voletetal.,2017;Weardenetal.,2014),但由于生活時間流逝感的時間距離更長,對其考察仍只能以問卷法和調查法為主。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學者周榕和黃希庭早在2000年就通過廣泛收集與時間有關的中、英文語料,使用內容分析和因素分析法探析了中英時間隱喻表征的概念結構。有趣的是,時間是易逝物這一隱喻維度在兩種文化背景的被試中都被成功提取,這表明時間流逝感是跨文化存在的。除問卷編制,多數研究以網絡調查的方式,對不同年齡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試(Friedman&Janssen,2010;Janssen,Naka,&Friedman,2013;Wittmannetal.,2015;Wittmann&Lehnhoff,2005)使用橫斷調查,結果表明:時間流逝感的存在表現出跨年齡、跨文化的一致性。一種更具生態效應的定量研究方法一經驗采樣方法(experiencesamplingmethodology,ESM) 近年來被引入當前時間流逝感的研究(Droit-Volet&Wearden,2016).方法要領是:主試在不同的時間段,通過不同手段隨機詢問被試,并要求被試根據當時的直觀感受即興作答。Conti(2001)首次將此法應用于時間流逝感與工作動機之間關系的研究之中,結果表明:內在動機導致個體對時間流逝較少的注意(較少看鐘表),且因此導致快時間流逝感的產生(類似于前文所述的被試因關注非時間信息而忘記時間,從而感覺時間流逝得很快;抑或沉浸于工作的喜悅與激情之中,從而出現前文所述的福流心理)。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ESM法也有了更高效的形式。比如,研究者在每天不同時刻(上午8點到下午8點)發送重復的預警(alerts)至被試的智能手機,以此通過專業的軟件詢問被試當前時間流逝感的問題(預警次數高達每天8次,且持續5天之久)(Droit-Volet&Wearden,2016,2015;Droit-Volet,2016).5時間流逝感的影響因素時間流逝感一方面受到個體特質因素的影響,比如,女性的高神經質得分與快時間流逝感間呈高相關;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個體當前的評估狀態,如調查表明,當前時間壓力與時間流逝感呈正相關(Friedman&Janssen,2010;Wittmann&Lehnhoff,2005),整體而言,諸多影響當前時間流逝感的因素(如繁忙、時間緊縮、時間壓力等)可歸結為認知需求(cognitivedemands);而對生活時間流逝感的影響因素則需視記憶深刻的事件(memorableevents)與人格特質而定。狀態變量當前時間流逝感的影響因素集中指向狀態變量。時間動態占用(dynamicoccupationintime,DOT)理論對此進行了闡述(Flaherty,1993;Larson,2004).DOT主要強調個體與活動、環境的交互是如何影響心理占用(occupation)從而導致不同當前時間流逝感的。在Wearden等人(2014)的兩個實驗中,非時間信息加工載荷(non-temporalinformationprocessingload)在預期性和回溯性計時任務中變換,無論哪種任務,當載荷更高時,時間流逝感判斷更快。因為載荷更高時,被試的認知卷入程度更高(指向任務),而忽略了時間。但是隨著對實驗熟悉性的增加、新奇性的降低,重復性地觀看同一影片,一方面降低被試對影片內容的參與度,將更多地注意時間,另一方面,也降低被試的興奮性與喚醒水平,從而導致慢時間流逝感。這在實驗層面表明:當前時間流逝感同時受到注意與喚醒水平的影響。實際上,DOT理論圍繞注意與喚醒兩個基本因素衍生出諸如刺激復雜度、認知能力與挑戰的匹配度、慣例性、時間壓力等諸多影響變量。但遺憾的是,這些變量并未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中得以檢測。值得欣慰的是,Larson和VonEye(2006)對35名學生進行了生態效度較高的ESM研究,他們詢問了被試一系列來自于DOT模型中的問題,比如,要求他們評定活動過程中的智力和情緒卷入度、技術程度、努力程度,以及時間流逝的快慢等等。路徑分析結果表明:任務新奇性(novelty)、復雜性(complexity)和所使用技巧的程度(thedegreeofsk川used)可聚合為一個因素一新奇/復雜性。特質變量生活時間流逝感的影響因素集中指向于相關特質變量。這些變量是:(1)自傳體記憶(autobiographicalmemory),個體對過往生活事件回憶得越少,越覺得時間流逝得快,反之亦然(Flaherty&Meer,1994),需要說明的是,這與Zauberman等人(2010)提出的事件標示器模型(eventmarkers)異曲同工。事件標示器理論認為,在一段固定時間內,如果所能回憶起來的、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越多,越覺得這段時間距現在很近。(2)歸因方式(attributionstyle),生活時間流逝感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推理與判斷,因此,對過往生活的歸因方式與推理水平將影響快慢時間流逝的感知(Weardenetal.,2014;Wearden,2015),如宿命論或偏好于外歸因的個體傾向于認為過往生活時間流逝得更快。(3)自控能力(self-control),情緒超能個體(emotionallycompetentindividuals)有著拓展主觀生命時間的傾向(Wittmannetal.,2015),即情緒管理越多,個體就會感知過去十年時間流逝得更慢。(4)時間人格(time-personality),時間洞察力(timeperspective)各維度之間越平衡,過去十年的時間會被感知為時間流逝得越慢;越不平衡,體驗到的生活慣例就越多,從而越發感覺時間流逝得快。當然,研究表明:時間洞察力各維度之間越不平衡,個體會感覺時間壓力越大(Wittmannetal.,2015).因此,時間洞察力與過去十年時間流逝感之間是否以時間壓力為中介或調節變量,亟待求證.有意思的是,我國學者余習德、魯成和高定國(2018)的研究表明:時間洞察力中的消極過去(negativepast)、宿命現在(fatefulpresent)與未來(future)三個維度可依次正向預測時間流逝感的得分。(5)人格(personality),大五人格中的神經質(neuroticism)和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可依次正向預測時間流逝感得分(余習德,魯成,高定國,2018),一方面,神經質表現明顯的個體更容易體驗到諸如內疚、焦慮、抑郁、后悔等情緒,而這些負性情緒正是時間流逝感情緒情感維度的相關內容(余習德,鄧麗儀,魯成,高定國,2017);另一方面,謹慎性是指我們控制、管理和調節自身沖動的方式,謹慎性表現明顯的個體更可能是完美主義者或者是工作狂,極端謹慎的個體則讓人感覺其單調、乏味、缺少生氣,而這一人格特征的行為表現與有關生活慣例誘發快時間流逝感的以往研究結論一致(Droit-Volet,2013;余習德,魯成,高定國,2018).6時間流逝感的經驗密度統合模型前文從特征、研究方法與影響因素對當前與生活時間流逝感進行了對比,不難發現兩者的主要區別是:當前時間流逝感更多的是知覺與體驗的結果,而生活時間流逝感則是推理與判斷的產物(Flaherty,2010).兩者的聯系都是個體與情景、活動、事件等交互作用的時間表現,只不過前者指向相對微觀,后者指向更為宏觀。比如當前時間流逝感強調刺激與情景的熟悉與新奇性(不同的情緒、注意、喚醒與時間壓力水平),而生活時間流逝感強調事件的復雜性與生動性(不同的記憶深度與慣例水平)。總而言之,時間流逝感并非只是時間感知中的一種單純性認知評判,而是涉及自我、情景、人際等各種社會變量交互作用的統合心理表征(Flaherty&Sautu,2005;余習德,鄧麗儀,魯成,高定國,2017;余習德,魯成,高定國,2018).需要說明的是,學者早前針對當前時間流逝感提出過兩個模型,第一個為U模型(見圖1)。該模型主要回答:為何有時過于繁忙或過于輕松都會感覺時間流逝得慢而為何有的繁忙卻又使主客觀時間流逝感同步。研究者在模型中引入刺激復雜性,刺激過于復雜(繁忙)會增強認知卷入(帶有一定的負性情緒),而刺激過于簡單(輕松)則將注意指向時間信息,從而導致時間流逝得慢(Flaherty,2016;Wearden,2015);而針對主客觀時間體驗同步的繁忙,U理論則認為這一繁忙(解讀為充實更為精彩)內的認知活動雖然有一定的挑戰性(將個體的注意力吸引至非時間信息),但卻是個體所熟知的,并不需要耗費過多的認知資源,故時間流逝感相對沒有過度復雜或過于簡單條件下慢。針對U理論的缺陷——忽視快時間流逝感(或者說主觀地將快時間流逝感同與客觀時間流逝感同步混為一談),學者提出第二個模型一s模型(見圖2),除了將時間流逝感類型進行拓展外,S模型也將刺激復雜性上升至經驗密度,也稱之為意識參與度,即單位客觀時間內經驗密度越小(發生的客觀刺激越少)則感覺時間流逝得越快,反之亦然。盡管質性研究對時間流逝感的理論解釋做了較大貢獻,但仍存在一個不足:并沒有明確指向較長時距的生活時間流逝感。與此同時,當前并不存在一個較為統合的模型為諸多復雜現象提供可信的解釋。圖1流逝感U模型注:圖來自Flaherty(1991,2016),時距拖延在其文中也被稱為慢流逝感。我們認為,數學公式"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V=S/T)"能為時間流逝感的理論整合提供借鑒。在時間流逝感中,V指代主觀時間流逝速度,S是心理路程,而T則是客觀時間。時間流逝感計量公式的重點在于如何界定代表心理路程的S,需要明確的是:與數學公式中s代表客觀路程不同,作為分母的口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雖然當前尚不清楚主觀時距的個體差異邊界到底有多大,但至少可以明確的是:在實驗操控下,作為分母的主觀時間距離可長可短(Friedman&Janssen,2010;Wearden,2015)(比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又如此去經年,恍若隔世等等),這為I—公式推導過程提供了前提條件。但問題是:我們又該如何對—進行估量呢?顯然,前文提及的經驗密度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經驗密度與心理路程間似乎呈負相關,即經驗密度越大則感覺主觀生活時距越短,反之亦然.Zauberman等人(2010)的研究表明:對于總統被刺這一事件,人們能回憶起來的關聯事件較少,而對于孩子百日這一事件,人們能回憶起來的關聯事件則較多,比如:長牙、周歲、行走、上幼兒園等等.假若這兩件事情都是發生在十年之前,按Zauberman等人提出的事件標示器理論,則個體會感覺孩子百日的心理時間距離要較總統被刺短,即匚小。由此看來,我們可以嘗試將p(經驗密度)』Z1間的關系表述為□.時間流逝感的公式可以由"口’變為"匚"。為進一步與單純的數學公式有所區分,我們將T替換為二(standardtimeunit,標準時間單元),即^—。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過于簡單的公式類比存在兩個問題:⑴經驗密度的概念過于寬泛,如何界定?(2)Zauberman等人(2010)研究中的經驗多少是與錨定事件直接關聯事件的多少,而非某段時間內的總體事件,兩者有著明顯不同。由這個差異所產生的問題是:有可能出現"某段時間內發生的事件很多,但仍是感覺主觀時間距離很長,經驗密度較小,時間流逝得很快”的現象。針對上面的兩個問題,我們基于質性研究結論以及生活常識與現象,作出以下理論構想:Q)經驗密度的概念應該有更廣的內涵,除了過往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外,實驗室實驗中的刺激與任務也可稱為固定時段內的經驗。比如Wearden(2008)的研究要求被試在觀影的同時,計時某一角色的說話時間(次數或長短);或Wearden等人(2014)要求在計時任務中完成不同信息容量的任務等等,這些也皆可稱為"經驗"。(2)宏觀層面的經驗除了固定時間段內的客觀事件數量,更應該包含相應時段內的心理事件(情緒的變化、思維的改變等)。(3)經驗密度的大小不能僅僅以客觀和主觀事件的多少作為惟一依據,而應根據個體感知到的質性變化(意義獲得與成長轉變等)作為中介,如此便能很好地解釋"能回憶起某段時間內發生的事件很多,但還是感覺主觀時間距離長,經驗密度很小,時間流逝快”的現象,因為這段時間內發生的事件皆是一些慣例,這些慣例并沒有讓個體感知到自身實質性的變化,因此自我評估經驗密度小。當然,經驗密度與感知到的質性變化間的這層假定關系是否存在,還需要日后實證。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在此提及感知到的質性變化,除了感知到的質性變化與經驗密度間存在現象學的關聯外,還因為近期研究表明:人類對自身變化的感知存在一定的主觀偏差(實際變化與主觀變化感知不等同,且個體對自身質性變化的感知水平不及他人感知),而且存在變化感知的方向偏差,即更偏好于關注積極變化,而忽視消極變化(O'Brien&Kardas,2016).圖2流逝感S模型注:圖來自Flaherty(2016),其中時間壓縮也被稱為快流逝感。總而言之,我們假定的時間流逝感統合模型的核心即是文章開篇提及的參照思想(高秉江,2001),個體將主觀時間距離參照于客觀時間,進而做出時間流逝快與慢的判斷與感受,而主觀時間距離的長短則又是基于經驗密度(兩者呈負相關,固定時段內,若經驗密度大,則主觀時距短,若經驗密度小,則主觀時距長)。基于上文對經驗密度的幾點補充,我們將質性研究中的經驗密度模型拓展至整個時間流逝感(當前時間vs生活時間)的模型之中,具體見圖3。在模型中,我們將前文所提及的幾大時間流逝感影響因素(注意、喚醒、慣例、記憶等)進行從簡單到復雜的層級式表征,并對各影響因素的潛在路徑作了自上到下的遞推。圖3時間流逝感"經驗密度統合模型"7展望時間流逝感的研究當前處于起步階段,充滿前景但有較多問題亟待厘清。首先,就概念使用范圍而言,暫未見學者對長短時距時間流逝感進行明確區分,常常看見諸如"時間估計短,時間流逝快”之類的混淆表述(Janssenetal.,2013;Weardenetal.,2014),顯然,這類表述是針對實驗室時距估計的,對于長時距(以小時、天、周與年為單位)的表述,則不太可能出現這種表述。前文較大篇幅介紹了長短時距時間流逝感間的不同加工機理,因此,有無必要將時間流逝感的概念使用范圍予以明確界定,這是時間心理學學者應當重視的,比如能否根據長短客觀時距而絕對地界定為短時距與長時距時間流逝感?但問題是多"長"才算為"長",多"短"才算為"短”呢?抑或是我們可否僅根據時間感知研究的不同空間情景而將時間流逝感簡單地劃分為實驗室時間流逝感(laboratory)與生活時間流逝感(real-life)?等等,這些問題值得深究.就概念本身而言,時間流逝感僅僅只是關于時間的認知性判斷?還是有更為豐富的內容?這顯然也是需要深究的,我國學者近期所發現的生活時間流逝感其實帶有一定的情緒色彩便是例證(余習德,鄧麗儀,魯成,高定國,2017).其次,就時間流逝感的指向性而言,生活時間流逝感包含過去、當下與未來指向。如果說過去生活時間流逝感是以記憶或當下時間流逝感為基礎的推理,那么未來生活時間流逝感則又以何為基礎?是否會以當下或過去時間流逝感為直接遷移?當前尚未見相關報道。但是這一路徑似乎是可能的,因為研究表明:一方面,當假定未來年齡是當前年齡的兩倍時,人們普遍認為未來時間將會比當前時間流逝感更快(Joubert,1990);另一方面,過去時間壓力除了與過去十年的時間流逝感息息相關外,也與未來一小時的時間流逝感呈顯著相關(Janssenetal.,2013).再次,雖然當前時間流逝感的研究借鑒了傳統時間估計的范式,但時間流逝感的量化研究仍是以問卷、調查法為主。即便當前使用生態效度較高的ESM法得出了一些有效的結論,但學者認為ESM法本質上仍屬于相關研究的范疇。一方面,ESM法中所使用的Likert等級評分方式過于粗糙,不足以對時間流逝感進行系統、精準測量;另一方面,ESM法中所調查的諸多變量在與時間流逝感因果關系的推導上顯得蒼白無力。鑒于此,學者們近年來大力呼吁進行時間流逝感實驗室研究(Wearden,2015;Janssenetal.,2013),如果能在實驗操控中確定時間流逝可以同時成為先導變量與結果變量,這無疑是對時間流逝感內涵的極大豐富。事實上,我們在前文中提出的經驗密度統合模型便為時間流逝感的實驗操縱給出了可能的方向,比如操控固定時段時的事件回憶量、實驗任務量、任務新奇性與慣例水平等等.在實驗操縱的同時,時間流逝感研究可以借鑒生理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工具與方法,如借鑒皮電反應范式(skinconductanceresponse,SCR)在短時距估計中應用(Melia,Conty,&Pouthas,2011),進一步拓展至腦電技術在時間流逝感語義啟動中的應用等等,來厘清時間流逝感在不同年齡人群中到底有無差異,或差異幾何等問題。最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中國自古便有通過強調快時間流逝感而珍惜當下的教育與文化傳統。一方面,大面積、大范圍內考察中國人時間流逝感的研究暫未見報告;另一方面,同屬東方文化,與印度人未來指向不同,中國人的時間意識更聚集于當下,那么這一當下指向的傾向是否源自于我國文化對時間流逝感的長期推崇呢?當前亦未有實證研究結果予以有力支持。從極富中國特色的成語與詩句之中不難發現,有關快時間流逝感的描述相較慢時間流逝感的描述更為普遍,可見時間流逝感之于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影響。這里引申出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惜時如今的當代社會,當個體的時間流逝感得以啟動后,到底哪些心理變量會受到影響?我們的情緒?行為決策?經濟計劃?職業與人生規劃?如果這些影響的確存在,那么它們是跨文化存在的還是隸屬于文化特異性的?這些問題亟待給出明確答案。原文參考文獻:[1]高秉江.(2001).胡塞爾的內在時間意識與西方哲學的時間觀.求是學刊,28(6),29-35.[2]余習德,鄧麗儀,魯成,高定國.(2017).時間流逝感:概念探索、問卷編制及其信效度研究.心理技術與應用,5(9),542552.[3]余習德,魯成,高定國.(2018).時間流逝感與時間觀、人格之間的關系研究.心理技術與應用,6(8),493-502.[4]周榕,黃希庭.(2000).時間隱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心理科學,23(2),141-145.[5]Avnibabad,D.,&Ritov,I.(2003).Routineandtheperceptionoftime.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32(4),543-550.[6]Buhusi,C.V.,&Meek,W.H.(2009).Relativitytheoryandtimeperception:Singleormultipleclocks.PLoS0NE,4(7),e6268.[7]Buritica,J.,Vilchez,Z.,&Santos,C.V.D.(2016).Temporaldiscriminationanddelayedreinforcement.BehaviouralProcesses,130,71-74.[8]Conti,R.(2001).Timeflies:Investigatingtheconnectionbetweenintrinsicmotivationandtheexperienceoftime.JournalofPersonality,69(1),1~26.[9]Csikzentmihalyi,M.,&LeFevre,J.(1989).Optimalexperienceinworkandleisur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6,815-822.[10]Droit-Volet,S.(2016).Timedoesnotflybutslowdowninoldage.Time&Society,0(0),1~23.[ll]Droit-Volet,S.,&Wearden,J.H.(2015).Experiencesamplingmethodologyrevealssimilaritiesintheexperienceofpassageoftimeinyoungandelderlyadults.ActaPsychologica,156,77~82.[12]Droit-Volet,S.,&Wearden,J.H.(2016).Passageoftimejudgmentsarenotdurationjudgments:Evidencefromastudyusingexperiencesamplingmethodology.FrontiersinPsychology,7,176.[13]Droit-Volet,S.,Trahanias,P.,&Maniadakis,M.(2017).Passageoftimejudgmentsineverydaylifearenotrelatedtodurationjudgmentsexceptforlongdurationsofseveralminutes.ActaPsychologica,173,116-121.[14]Flaherty,M.G.(2016).AnS-shapedpatternintheperceivedpassageoftime:Howsocialinteractiongovernstemporalexperience.Language&Cognition,(1),125.[15]Flaherty,M.G.(2010).Howtimeflies:Age,memory,andtemporalcompression.SociologicalQuarterly,35(4),705721.[16]Flaherty,M.G.(2013).Ageandagency:Timeworkacrossthelifecourse.Time&Society,22(2),237-253.[17]Flaherty,M.G.(1991).Theperceptionoftimeandsituatedengrossment.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54(1),76-85.[18]Flaherty,M.G.(1993).Conceptualizingvariationintheexperienceoftime.SociologicalEnquiry,63,394-405.[19]Flaherty,M.G.&Meer,M.(1994).Howtimeflies:Age,memoryandtemporalcompression.TheSociologicalQuarterly,35,705-721.[20]Flaherty,M.G.,&Sautu,R.(2005).Variationintheperceivedpassageoftime:Across-nationalstudy.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68(4),400-410.[21]Friedman,W.J.,&Janssen,S.M,J.(2010).Agingandthespeedoftime.ActaPsychologica,134(2),130-141.[22]Hagura,N.,Kanai,R.,Orgs,G.,&Haggard,P.(2012).Readysteadyslow:Actionpreparationslowsthesubjectivepassageoftime.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B:BiologicalSciences,(279),4399-4406.[23]Janssen,S.M.J.,Naka,M.,&Friedman,W.J.(2013).Whydoeslifeappeartospeedupaspeoplegetolder?Time&Society,22(2),274-290.[24]Joubert,C.E.(1990).Subjectiveexpectationsoftheaccelerationoftimewithaging.Perceptual&MotorSkills,70(1),334-334.[25]Mella,N.,Conty,L.,&Pouthas,V.(2011).Theroleofphysiologicalarousalintimeperception:Psychophysiologicalevidencefromanemotionregulationparadigm.Brain&Cognition,75(2),182-187.[26]Mioni,G.,Stablum,F.,Prunetti,E.,&Grondin,S.(2016).Timeperceptioninanxiousanddepressedpatients:Acomparisonbetweentimereproductionandtimeproductiontasks.JournalofAffectiveDisorders,196,154-163.[27]Lamotte,M.,Izaute,M.,&Droit-Volet,S.(2012).Awarenessoftimedistortionsanditsrelationwithtimejudgment:Ameta-cognitiveapproach.Consciousness&Cognition,21(2),835-842.[28]Lamotte,M.,Chakroun,N.,Droit-Volet,S.,&Izaute,M.(2014).Meta-cognitivequestionnaireontime:Feelingofpassageoftim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etacognition,2,339-359.[29]Larson,E.(2004).Thetimeofourlives:Theexperienceoftemporalityinoccupation.CanadianJournalofOccupationalTherapy,1,22-32.[30]L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三亞城市職業學院《稅法(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幼兒科學教育與活動指導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輕化工大學《拼布工藝》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北京警察學院《編劇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中醫藥大學《有機化學(醫)》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體育職業學院《機械制圖(上)》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私立華聯學院《自動控制系統專業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學前教育3分鐘故事教學指南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運動能力康復方案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北京工商大學《會計與稅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20kV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自動裝置設計
- 《24時計時法》素養課件
- 一廠多租(廠中廠)廠區安全生產管理標準
- 2024年甘肅高考生物試卷試題真題及答案詳解(精校打印版)
- 新生兒黃疸護理查房課件
- 30題儀表工程師崗位常見面試問題含HR問題考察點及參考回答
- 《婚姻家庭輔導服務規范》
- 電力安全工作規程發電廠和變電站電氣部分
- 數字貿易學 課件 第5章 數字服務貿易
- DB11∕T 848-2023 壓型金屬板屋面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 孕婦乳母的飲食調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