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導學案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1頁
統編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導學案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2頁
統編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導學案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3頁
統編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導學案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4頁
統編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導學案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導學案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學習目標重點關注1、了解夏金諸政權的建立、發展的史實①南、北面官②宋金對峙③猛安謀克④“大定之治”⑤行省制度⑥“四等人制”2、理解遼夏金元的制度建設的背景、主要內容和影響3、掌握遼夏金元民族交融的原因、主要表現和影響本課預習知識清單一、遼與西夏()1?遼朝建立:(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遼與北宋關系: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遼朝南、北面官設置: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西夏建立:(年,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二、金朝入主中原建立政權與入主中原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次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會寧府也稱上京。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年,金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2?政治制度特點: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制度: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金朝的盛衰(1)“大定之治”: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蒙古政權的建立與擴張建立:(年,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擴張: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2?元朝政權的建立:()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3?元朝的統一:()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年,元軍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4?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修筑驛道: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山的驛道,設立驛站。行省制度內容:當時中央的宰相機構是,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稱為行中書省。特點及意義: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行政效率較髙;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直屬中央政府,管理吐蕃地區。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管理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隸屬福建晉江,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臺灣。四、元朝的民族關系蒙古族和回族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回族:元朝時,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四等人制”:蒙古統治者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依次為蒙古人、色目小人、漢人、南人。民族交融:蒙古統治者滅亡后,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師生交流、吃透教材】一、閱讀教材引言:宋朝史料記載了宋神宗對邊疆兩大對手遼和西夏的評價。他憂心忡忡地說:“二虜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①,有行國②……比之漢、唐,最為強盛。”思考“比之漢、唐,最為強盛”的原因。二、閱讀教材第一目“遼與西夏”看下面一段史料:【史料一】(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蘇轍《欒城集》1、思考:結合材料和教材所學,你得出什么信息?(答案見學習聚焦)(孟老師解讀:材料的含義是:遼朝與北宋友好交往已經有很多年了,各族人民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幾乎沒有戰爭了。這反映了遼與北宋之間和平友好的歷史。)2、你如何認識南北面官的設置(從內容、實行的原因、實質、特點歸納)【史料二】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遼史?百官志一》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儀》3、思考:第一段材料反映的遼朝職官設置特點是什么?你能否從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體會到這一特點?4、閱讀教材,思考:遼夏政權相似之處接下來我們來共同學習本課第二個子目:金朝入主中原思考1分析北宋滅亡的原因思考2女真族抗遼和金滅遼性質上的區別思考3金遷都燕京的原因和影響知識拓展思考4你是如何全面認識猛安謀克制的?(1)演變:(2)性質:(3容._,o(4)作用:思考5金朝走向衰落的原因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個子目: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首先看學習聚焦|蒙古崛起于漠北,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思考1鐵木真統一蒙古的原因思考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統一全國的條件及意義(1)條件2)意義教師強調:元朝結束了遼宋夏金時期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國這家大一統。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實現全國統一的政權。同時忽必烈推行中原地區的制度和文化,有利于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思考4觀察《元朝形勢圖(1330年)》,你認為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有什么影響?提示: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開創省制奠定了明清行政區劃的基礎,并沿用至今。思考5?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必要性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對地方政治和軍事的控制,設立行省,代表中央對地方行使權力。改變宋朝人浮于事的局面。②可能性對秦以來郡縣制的繼承和發展。(2)影響行省制是郡縣制的大發展,這種行政制度模式保留至今。為明清的行政區劃奠定了初步基礎打破了過去以自然地理、地勢為根據的舊模式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特別是邊疆地區的管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教師講解】從分封制到郡縣制、郡縣投影到行省制所反映的發展趨勢(1)從分封到郡縣制,主要反映出官員任免原則的改變,由世襲到皇帝任免,這是歷史的進步。(2)由郡縣制到行省制的變化,主要反映行政區劃的發展,反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教師拓展】1、元朝建立后,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一省制不等于一相制,中書省的長官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朝的宰相。2、誤區提醒:元朝中書省和隋唐中書省權力不同,元朝中書省是最高權力機構,隋唐中書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政令。3、誤區提醒: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在地方上設行書省,簡稱行省或省,但不能就此認為行省就是地方機構。行省起初是臨時性的中央機構的派出機構,即代表中央行使權力,后來才逐漸演化成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掌管轄區內的軍政要務。接下來我們來看本課的最后一目:元朝的民族關系首先關注學習聚焦: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思考1:元朝民族交融發展的表現和原因髙率?元朝民族交融發展的表現(1)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到邊疆地區,開發了邊疆經濟;邊疆各族人民大元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加強了民族交融。(2)遼金時期入居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與漢族交融,在元朝時族已被視為“漢人”。(3)唐朝以來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和漢族、蒙古族、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形成了一個新的民里族—回族元朝民族交融發展的原因(1)元朝實現統一后,全國各族人民都處在同一個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加強了各民族間的交往和聯系,促使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各族人民長期雜居,相互通婚,民族差異逐漸縮小,經濟、文化聯系益密切。(2)元朝統治者在政治上實現大一統時,也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呈現出以中原傳統文化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向,在大一統的國家里進一步推動了民族交融。【教師補充講解】1、元朝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的實質是民族分化形式下的階級壓迫。蒙古族貴族勾結各族地主階級,共同壓迫各族人民。可見民族分化政策是階級壓迫的一種形式,而社會的主要矛盾,仍是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2、元朝滅亡的原因:民族矛盾、階級矛盾、自然因素和統治階級腐敗等。【教材重難點解讀】兩宋民族關系的特點、成因以及少數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現【特點】(1)民族關系并立。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政權先后與兩宋并立。(2)兩宋政權的民族政策以軟弱為主。兩宋多次用兵失敗,對遼、夏、金等政權以“歲幣”等方式換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兩宋、遼、夏、金等政權都亡于民族政權的進攻。(4)民族交融是主流。“和議”、邊疆貿易、民族遷徙、少數民族的“漢化”政策的促進。(5)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政權先后完成了封建化過程。【成因】(1)兩宋王朝政治腐敗,國家積貧積弱,戰爭違背民意。(2)邊疆少數民族崛起及以戰爭方式南下。(3)先進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和少數民族杰出首領的推動。(4)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民族遷徙、民族交融和少數民族的“漢化”政策的促進【少數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現】(1)經濟上,由漁獵、游牧向農耕轉化。(2)政治上,采用漢族封建王朝的官制、法律。(3)文化上,學習漢族先進文化。(4)生活上,由遷徙到逐步定居。【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點】(1)行省的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央與遼宋地方的聯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交融。(2)行省制度既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中央與地方勢力的平衡。(3)行省的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有利于官員的相互制約。(4)行省權力大而不專,較成功地解決了地方勢力坐大的問題。【課堂訓練】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遼、西夏)“送禮”,這是宋朝一個致命的弱點,它使游牧民南下十分容易。“送禮”政策實行了一個半世紀。對于這段文字的理解,正確的是“送禮”原因在于宋朝戰場不斷取得勝“致命的弱點”暴露了宋朝政府的無能宋朝邊境從此和平穩定再無戰爭沖突的標志友好往來成為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2、元朝“無視歷來與劃界密切相關的幾條最重要的山川邊界——秦嶺、淮河、南嶺、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陜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湖廣行省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江西行省也同樣跨過南嶺而有廣東……至于江浙行省,乃從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劃分依據是山川地理的有利條件元朝行省使地方割據有良好的地理條件元朝行省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作者對元朝的行省劃分依據持批判態度3元朝行省的權力很大,基本掌握著地方的軍政大權,與宋朝以來地方權力逐漸削弱的趨勢形成鮮明對比。這主要是由于元朝A.行省逐漸成為軍政合一的地方統治核心B.鞏固地方統治比加強中央集權更加迫切C.最髙統治者不了解藩鎮割據的危害性D.中書省總領國家權力制約著行省4、元朝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這說明元朝政治制度與前朝相比A.君主權力相對削弱B.分割相權加強君權C.君主專制制度強化D.三權分立制約皇權5、元朝設立陜西行省,將一直屬于巴蜀故地的漢中地區劃人陜西行省,使漢中進入以西安為中心的文化輻射圈。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后,漢中地區雖然仍保留了一些蜀地舊俗,但其西北關中氛圍也更加明顯了。對以上材料解釋最合理()A.區域文化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的重要原則B.行政區劃有利于增強行政區內的文化認同C.區域內的文化趨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強元朝中央對地方的統治6、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在劃分行省時突破以山川地理等自然環境劃分的故有原則,改為“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湖之險失”。這種行政區劃規制的主要意圖是A.防止地方據險割據B.整合資源發展經濟C.因俗而治加強管理D.完善基層行政組織7、元朝行省實行圓署會議制與分領制。圓署會議制下,數名行省長官共同議政決策,“事從公議”。分領制指“錢糧、兵甲、屯種、漕運”等職事由長官分別執掌。這種權力運作方式A.使地方決策方式發生異變B.有效提髙了中書省的行政效率C.繼承了唐代三省運行機制D.體現地方權力間的分權與制約8制度建設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為地方最髙官府,只是言其性質的基本方面。事實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質的同時,仍然長期保留著代表朝廷分馭各地的使命,仍然長期保留著朝廷派出機構的部分性質,元朝人有時還入把行省稱為“外廷”和“政府”。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質。景背其,睡且顯費味材料二自元代始,行省區劃……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如五嶺地區被縱向切開,以江西、廣東合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廣行省。于是,五嶺不復為憑險割據的條件。以上材料摘編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據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創新的表現及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創新的原因。表現:建立行省制。特點:二重性。原因:疆域遼闊;沿襲傳統做法;加強統治的需要(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行政區劃依據的原則及作用。原則:犬牙交錯(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作用:加強軍事控制;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二、中外歷史綱要上冊論述題2.歷史事實是過去的客觀存在,因此有人認為,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當今的美國歷史課程標準卻指出:“如果認為事件必然要這樣發展,事情就該這么發生,那么,個人就會缺少自由意志和做出選擇的能力。如果學生認識不到歷史本來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那他們就會無意中接受這樣一種觀念:未來也是必然的或預先確定的,人類和個人行為毫無價值。再沒有什么態度能比這個更能培養公民的冷漠感、玩世不恭和棄世的心態了。……我們必須一直努力用歷史學家的語言:‘歸還歷史以本來就有的各種選擇權'。”顯然,建立在縝密的邏輯、充分的證據之上的歷史假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想象力。基于此,請回答下面的問題:多數史學家認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那么,辛亥革命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嗎?給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答案】觀點一:可以避免。臨時政府暫不急于統一北方,待南方政權鞏固后再一舉推翻清政府;迅速組建并訓練一支自己的革命軍;加強對臨時政府的政權建設,清除投機革命的舊官僚;加強對民眾的思想啟蒙與教育;采取靈活實用的外交政策;迅速落實民生主義。觀點二:不可避免。資產階級沒有自己的軍隊;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薄弱;中國封建勢力強大;中國的專制思想根深蒂固;列強不希望中國獨立富強;民眾的思想尚未啟蒙;臨時政府內部意見不一。【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中的“歸還歷史以本來就有的各種選擇權”“建立在縝密的邏輯、充分的證據之上的歷史假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想象力”等信息,對于本題的解答可以確定兩種不同的觀點,即“可以避免”或“不可避免”。如果確定“可以避免”,應當聯系所學當時的社會狀況,從臨時政府可以或可能采取的措施,得出能夠避免辛亥革命失敗的結果。如果確定“不可避免”,應當聯系所學,從資產階級、資本主義、民眾思想、臨時政府,和對立面專制思想、列強的壓力等方面來論證辛亥革命失敗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點睛】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這類試題往往給出兩個以上的觀點,每種觀點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種,并對相應觀點進行分析說明。出這類命題的意圖是考查考生獨立的思維能力與開放思維的意識。解答開放型題,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確實認為某種觀點是最正確,但真正作答時卻拿不出太多的證據。因此,選取所要闡述的觀點對答好開放題特別重要。從高考得分的角度講,應遵循以下原則:(1)選擇與教材觀點相近的論點為闡述對象,這樣論證起來可以從教材中獲取較多的相關歷史資料,以說明相應的觀點。(2)選擇歷史材料與理論依據最多的論點為闡述對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種觀點可以從材料中獲得更多的資料支持。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抗日戰爭大事記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8月13日國民政府正面戰場淞滬會戰開始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940年8月百團大戰1944年春敵后抗日軍民發起局部反攻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人民最終能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要原因有哪些?(2)結合材料及相關知識,談談近代列強對我國的侵略及中國人民的抗爭對你的啟示?【答案】(1)原因:全民族抗戰;兩個戰場的配合;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幫助;(2)現實意義:落后就要挨打;民族奮進與團結;捍衛和平與正義;銘記歷史;復興中國等。【解析】【詳解】(1)依據表格中“九一八事變后全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一二?九學生運動”、“國民政府正面戰場淞滬會戰開始”、“百團大戰”、“敵后抗日軍民發起局部反攻”、“美國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等信息從全民族抗戰、兩個戰場的配合、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幫助等方面分析中國人民最終能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要原因。(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結合材料及相關知識從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的主觀因素、中國人民抗爭勝利的原因等方面說明啟示,言之有理即可。4.思想的引領古今中外,思想的引領作用不容忽視。春秋戰國以來,儒、法、道三家對古代中國的治世之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7~18世紀以來,啟蒙思想引領了世界現代化潮流,為近代世界各國的變革提供了銳利武器。19世紀中期,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社會主義運動與無產階級建立政權提供了理論依據。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以上一例,談談你對“思想的引領”的理解。(要求:觀點明確,用史實闡述:300~400字)【答案】觀點明確:史實充分闡述恰當。第一層次:文章成結構(觀點、史論、總結歸納),史論一致相關,論述時最少三個史實且必須展開,觀點不照抄題目,選啟蒙思想必須提到其對歐美以外地方的影響如中國、日本。(史實:儒法道對古代治世的史實:秦用發家、漢初道家、漢武帝儒家;啟蒙思想為近代各國的變革引領現代化: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美國建國后《合眾國憲法》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建立與改革開放。)第二層次:文章成結構,史論一致,兩個史實。第三層次:文章成結構,史論一致,只有一方面史實。第四層次:文章不成結構至羅列史實或喊假大空的口號。注意:只論述觀點無史實或審題不清寫了題干中的三個方面。【解析】【詳解】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再調動所學知識加以論述。材料主要闡述了思想的引領作用,在材料中給出了三則示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儒、法、道三家的引領作用、17~18世紀以來的啟蒙思想的引領作用、19世紀中期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作用,答題時選擇自己熟悉的角度,論述時選擇相關史實展開,如選啟蒙思想必須提到其對歐美以外地方的影響如中國、日本的影響等,要求觀點明確,史實充分,闡述恰當。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校訓南車白庭河書Ft丈子時帝,君臣有義"夫犧有科.菲鈉有序,朋友疔仕……爍學之,"何之,據忠之,明那之.場獰乞……己所不就.和施于人,疔有不WL反求諸己南衣向呂皮杜書院忠于道,鋸于僅,依于仁,而后游于社潸其欽齊其家腸莽國,籃先正其心近代蘇州婀南具丸學【救僉創辦)IWI年妁枝訓:“「nmBInU<;mwnMai"(譯為"為社會it就丸蔓時人格”■瀟自<5&>J1927年柯永洽任第一位華人捉掘時,林”祇氐地正乳,曲古牛完人"定為中元找訓上薜怕壬時輸丸學C#^創辦)19()5年杓戦訶:"UgjitpnjTruth"£洋為”光和鼻理"}1WI年甩掃抑T中丈扯颯"學而不邸即Ji],霉甫尿學則殆”現代噲爾屛工征:fc學20世圮50年代校訓「規格嚴搐、功丸刑家、図之所托.,軍李如JT北京呻范大學1997年技釧:“學為人師,肝為牲范"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歷史時期的校訓,指出它所反映的歷史背景,并簡要評價該校訓。【答案】示例:古代:背景:南宋時期,程朱理學的興起;重文輕武的社會環境;科舉制的發展,書院的盛行。評價:校訓體現了“修齊治平”的思想,反映了士大夫階層憂國憂民的情懷,有利于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近代:背景:近代以來,中國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向西方學習的不斷深入;由外國人辦校到中國人自主辦校。評價:校訓體現了中西文化的結合,重視民族性格和民族氣節的培養,反映了近代以來教育的近代化。現代:背景: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加強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