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_第1頁
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_第2頁
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_第3頁
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_第4頁
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文言文閱讀專題二文言文閱讀真題回放真題回放一、(2019·黔東南、黔南、黔西南)閱讀文言文選段,回答1-4題。(14分)【甲】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乙】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一、(2019·黔東南、黔南、黔西南)閱讀文言文選段,回答1【答案】(1)盛飯食的竹器(2)忍受(3)同“披”穿著(4)指香氣【答案】(1)盛飯食的竹器(2)忍受(3)同“披”穿著【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第一題中的“簞”本義為“古代盛飯的圓竹器”等意思,直接作答本題即可。第二題中的“堪”本義為“能,可以,足以”和“忍受,能支持”兩個意思,解答本題則要聯系具體的語境以及上下文進行解答。第三題中的“被”為通假字,解題時先寫出所通的字,然后聯系上下文釋義。第四題中的“臭”是個古今異義詞,要聯系具體的語境解釋,不要誤解為今義了。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2.翻譯句子。(3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答案】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如下重點詞要準確譯出:“逆旅”譯為“旅店”。“日再食”譯為“每天吃兩頓飯”,其中,“日”是時間名詞做狀語,譯為“每天”;“鮮肥”是形容詞用作名詞,譯為“新鮮肥美的東西”;“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3.【甲】【乙】兩段文字都采用對比寫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3分)【答案】對比中更能突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態度。甲文對比中突出了顏回甘于平淡的高潔;乙文對比中,突出了作者求學的艱辛,學習意志的堅定。【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言文寫作方法及其表達效果的能力。甲文將“人不堪其憂”與“回也不改其樂”進行對比,突出顏回的安貧樂道的高尚人格;乙文將“同舍生皆被綺繡”與“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進行對比,突出作者求學條件的艱苦,但自己仍不羨慕舍友,因為“以中有足樂者”,答案綜合可得。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4.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學家,他們有怎樣的人生態度?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發?(4分)【答案】他們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不受世俗利益的干擾和誘惑。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發:要牢固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并為之努力拼搏奮斗,不能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不能被眼前的欲望阻礙,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內容的能力。第一問中“怎樣的人生態度”應根據文本中的句子作答,通過顏回和宋濂兩人都能忍受他人不能忍受的,來表現他們為了自己的目標,都不受外界所干擾。第二問:從中得到的啟發,可從顏回和宋濂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后,不畏艱難困苦而奮力拼搏的事例中得到關于人生奮斗的啟示。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考點解碼考點解碼一、文言實詞知識點(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不亦說乎”中的“說”通“悅”,“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通假字的考查點就是對它的解釋。通假字的解釋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一、文言實詞知識點(二)古今異義所謂“古今異義”,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已經不同的詞。如:“太丘舍去”(《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去”,古義是“離開”,后來演變為“到某地去”。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1.詞義擴大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后來它的意義有了發展,應用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象稱為詞義的擴大。例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孟子》)中的“江”“河”與“淮”“漢”并列,專指“長江”和“黃河”,現在擴大為用于泛指的通名(泛指一切大的河流)了。(二)古今異義2.詞義縮小指一個詞的今義范圍比古義小。例如:(1)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意義范圍大些;今義:專指男方的配偶,意義范圍小些。(2)臭:文言中表示氣味好壞都可,現在只表示壞氣味。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3.詞義轉移有的詞古今詞義差別很大,詞義發生了轉移,即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了。如:(1)涕:古代指“眼淚”,“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師表》)中“涕”就是“眼淚”;現在指“鼻涕”。(2)烈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3)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的“犧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已轉換為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4.感情色彩變化指詞語的感情色彩古今發生了變化。具體情況有古褒今貶和古貶今褒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鄙”是指地位低下、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變為貶義詞。5.詞義弱化如“很”,古義是兇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現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表示埋怨、責備。6.詞義強化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4.感情色彩變化7.名稱說法改變古代某些事物的稱呼,在白話中已換成另一種說法,只在某些特定場合或固定短語中還保留著。如:(1)目:成語“目不識丁”中的“目”現在改稱“眼睛”。(2)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兩小兒辯日》)中的“日”現在改稱“太陽”。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三)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指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意義。把握一詞多義現象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1.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即詞產生時的最初的根本意義。例如:(1)“本”的本義就是樹木的根。(2)“道”的本義指路途,道路。(3)“城”的本義是“城墻”。(4)“兵”的本義是“兵器”。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2.引申義。就是本義派生(引申)出來的與本義相關的其他意義。例如:(1)畔:本義是田界,田界是在田的邊上,所以旁邊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橋畔“枕畔”,這是“畔”的引申義。(2)城:本義是“城墻”,由“城墻”引申為“城市”。例如:“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3)道:本義為“道路”。而“方法”,“道德”“學說”為其引申義。(4)本:本義是樹木的根,“基礎”“本來”“書籍的冊”就是它的引申義。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3.比喻義。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生的意義。例如:(1)爪牙:本義是指動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是指得力幫手的意思,屬于褒義。比喻意義是“得力的幫手或武士”,后多比喻為壞人效力的人,他們的黨羽、幫兇。(2)手足:本義“手和腳”,比喻義“兄弟”“黨羽”:如“手足情深,焉能或忘。”(3)草:本義“野草”,比喻義“不值得珍惜的事物”。如“草菅人命”。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4.假借義。所謂詞的假借義,古文中常常出現通假字現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義。例如:(1)蚤:同“早”。如“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義為“早一點”。(2)莫:同“暮”。如“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義為“夜晚”。(3)畔:通“叛”。“畔”和“叛”同音,所以又假借為“背叛、叛亂”的意思,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四)詞類活用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又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它類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有如下幾種:1.名詞活用作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一般情況下是兩個名詞連用,必有一個名詞作動詞;副詞后面直接帶名詞,名詞就活用為動詞。活用后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而已。如:(1)“策之不以其道”(《馬說》)中“策”本是名詞“鞭子”,在這里活用為動詞“用鞭子打”。(2)“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為名詞“洞穴”,在句中用為動詞“打洞”。(四)詞類活用2.名詞活用作狀語。有如下三種情況:(1)一般名詞作狀語。如:①“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運”,是愚公及其家人的行為,并非“箕畚”的動作,故“箕畚”是狀語,譯作“用箕畚”。②“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詞“狗”,在此作狀語“像狗一樣”。(2)方位名詞作狀語。方位名詞直接作狀語,這種語法現象在古漢語中很多,往往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或表示動作的趨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來修飾“望”,限制其方向。(3)時間名詞作狀語。時間名詞用于動詞前作狀語,表示行為變化的時間。如“朝而往,暮而歸”(《醉翁亭記》)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時間名詞作狀語。它們往往用“而”或“以”同動詞相連接。2.名詞活用作狀語。有如下三種情況:3.動詞活用作名詞。當動詞在句中替代了跟它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或事,具有表示人或事的意義時,這個動詞就被活用作名詞了,一般充當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如:“吾射不亦精乎”(《賣油翁》)中的“射”,本是動詞“射箭”,這里轉化為名詞“射箭的本領”。4.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后面帶了賓語,形容詞就轉化為動詞。如:“天下苦秦久矣”(《陳涉世家》)中的“苦”,因帶賓語“秦”,意為“(對秦王朝的殘暴統治)感到苦惱”。5.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在句子中,形容詞如果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義,形容詞就轉化為名詞。如:“無鮮肥滋味之享”(《送東陽馬生序》)中的“鮮肥”,就是形容詞轉化為名詞,作“新鮮肥美的東西”講。3.動詞活用作名詞。當動詞在句中替代了跟它的動作行為有關的人6.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活用之后,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有所改變。(1)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在一起,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如:“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餓”是動詞,因后面帶賓語“其體膚”,就活用為使動,“使體膚經受饑餓”。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假使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么形容詞活用為使動動詞。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記》)中的“寒”,本是形容詞“寒冷”,因其后帶賓語“骨”,意為“使骨寒”,成為使動。(3)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帶賓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棟”(《黃生借書說》)中的“汗”本是名詞“汗水”,因其后帶賓語“牛”,意為“使牛出汗”,成為使動。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7.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怎么樣”的意思。(1)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把名詞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中的“賓客”,本為名詞,“賓客其父”為動賓結構,“賓客”就活用作動詞,意思是“以其父為賓客”。(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中的“異”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異之”就是“以之為異”,“認為這事奇怪”。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二、文言虛詞知識點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有些表示指示和疑問的代詞,用法接近虛詞,一般也算作虛詞。在文言文中考試題中,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常常涉及如下幾類:(一)副詞副詞常用來修飾動詞、形容詞或其他副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不同于現代漢語的是,古代漢語的副詞常可以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謂語。我們這里把副詞分為程度、范圍、時間、語氣、頻率幾類。二、文言虛詞知識點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二)介詞介詞是把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介紹給動詞、形容詞,以表示與之有關的處所、時間、方式、原因、對象等的詞。這里重點介紹初中使用頻率高,用法比較復雜的介詞——于、以、為。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三)連詞連詞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詞組或句子,以表示它們之間的某種關系的虛詞,其本身無實在意義,但它可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語法結構和邏輯關系,更準確地理解句意,連詞可按其所表示的結構、邏輯關系進行歸類。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三、文言語句知識點(一)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些與現代漢語表達方式不同的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等。掌握這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助于對文言語句的理解。(二)翻譯文言語句1.翻譯的基本要求對文言文進行翻譯時,要力求達到三個要求:忠實原文、表意明確、簡明優美。簡單地說,做到“信、達、雅”三個字。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1)信“信”,指譯文準確無誤,符合原意,忠實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意思翻譯出來。例如:“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句中“寒”“暑”泛指“冬季”和“夏季”;“易”是“交換”之意;“節”指“季節”;“返”是“往返一次”。可譯成“一年冷熱兩季,才可往返一次。”如果譯成“一年冷熱交替時,才可返回”就違背原文的意思了。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2)達“達”,指譯文通順暢達,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文通句順,沒有語病。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句中的“布衣”,原指“粗布大衣”,引申為“平民”;“躬”是“親身,親自”之意。譯作“我本來是一位平民百姓,親自在南陽耕田種地。”這就把諸葛亮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巧妙反映出來,既合乎情理,又毫無自夸炫耀之意。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3)雅“雅”,指譯文語言生動優美,力求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例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句中的“良田美池”可以直說良田美池,但如果譯成“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就形象生動得多,把桃花源優美、寧靜的生活環境給人展示了出來,而且更符合現代人的語言習慣。對于中學生而言,關鍵是要做到“信”和“達”;當然,能夠做到“雅”,則是再好不過了。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2.翻譯的基本原則中考翻譯文言文語句的基本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1)直譯,是按照原文的詞語和句式逐一對譯,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的詞語和句式。如:原句:“清榮峻茂,良多趣味。”(《三峽》)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直譯要求字字有著落。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2)意譯,是根據原文的意思去進行靈活的翻譯,不拘泥于原文字句,可以改變原文的詞數、詞序和句式。如:原句:“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岳陽樓記》)譯句:“天上的云霧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圓,月映水上如金光閃耀,月影像一塊圓圓的玉璧沉落在水底。”這個例句的譯文,適當地增減了詞語,調動了詞序,這就是意譯。翻譯時既要字句對應,準確翻譯,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要準確到位;又要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或補充,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習慣;還要能識別特殊句式,辨明修辭,注意恰當轉換古今句式,巧妙處理古代修辭,譯出原文的語氣和風格特點。(2)意譯,是根據原文的意思去進行靈活的翻譯,不拘泥于原文字四、“篩選提取信息”考點知識所謂“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從全文的角度對有關信息材料進行辨別、篩選并提取組合。這實質上是在考查我們對文意的理解。所謂“信息”,就是文章提供給考生的具體材料所傳達的內容。在記敘文中,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事件的起因、結果;在議論文中,有觀點、論據以及論證的過程。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所謂“篩選”,就是通過淘汰的方法挑選,它要求能夠識別和區分不同信息,即通讀全文,找出基本信息,準確把握文中所寫的時、地、人、事、情、理等主要信息,與題干中的內容相對照,比較出是否與所要求的題旨相吻合,并從中篩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信息。篩選文中信息試題,在題干中都規定了篩選信息所圍繞的“中心”。這“中心”往往是閱讀材料內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為,或者是作者的寫作意圖、態度、觀點。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五、“歸納中心要點”考點知識“歸納中心要點”是對所閱讀的文言文(段)“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所謂“歸納”,是說對文章的結構層次或內容要素能用簡潔的語言濃縮表達,或者對給出的表達作出判斷。“歸納內容要點”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內容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表達出來,屬于“化整為零”的分析和提煉的過程。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是讀懂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對一篇文章的測試(命題和解答)總有影響和制約。“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內容主旨化,并加以闡發或概括,屬于“化零為整”綜合和整理的過程。二者互相聯系、相輔相成,一個是需要整體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為宏觀指導,一個是必須以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基本內容為基礎。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六、“感知情感態度”考點知識“情感”是作者借文中的人、事、物所抒發的感情,或喜愛,或厭惡,或憎恨;“態度”多指贊成或反對,贊頌或批判,或二者都有。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態度”就是指作者對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態度,是歌頌、贊揚、認同、憐憫,還是諷刺、貶斥、反對、嘲笑;也包括作者對文中所敘述事情的態度,是擁護、肯定,還是反對、否定。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感知情感態度”這個考點中所說的“情感態度”不是我們閱讀時的認識,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根據作者在文中對人物或事件的帶有情感認識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態度。“作者的情感態度”通常隱含在平淡的敘述語言里,是指“肯定與否定”“批評與贊揚”“褒獎與貶低”等情感態度。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七、“揣摩評價探究”考點知識“揣摩評價探究”這一考點是對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實就是考查考生對文本的個性閱讀能力。所謂“揣摩”,是考生對所閱讀的文言文材料中某些內容的獨特感悟;“評價”是指考生對材料中的某些問題發表個人的看法;“探究”是指探討疑點難點,有所發現和創新。近幾年出現的探究性試題,總的來說,都表現為引導考生利用現有的材料,結合生活、社會實際,對文言文進行探究。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典例】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陶潛之略傳房玄齡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典例】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1.請結合你所學過的文言文,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嘗(

)慍(

)輟(

)但(

)【答案】嘗:曾經慍:生氣,發怒輟:停止但:只,只要【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答題時,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①曾經寫作《五柳先生傳》用來形容自己。嘗:曾經。②從沒有高興或生氣的樣子。慍:生氣,發怒。③也照樣不停地吟誦。輟:停止。④只要能領會琴中的樂趣。但:只,只要。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考點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答題技巧】技巧一:字形推斷法。即根據字形判斷詞的意義。如“絕”,從絲從刀,表示用刀割斷絲縷的意思。引申為“斷、斷絕、消失”等,如“沿溯阻絕”中“絕”為“斷”。技巧二:課文遷移法。又稱“聯想推斷法”,即聯系課文中學過的有關語句中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如,解釋“過而能知,可以為明”一句中的“過”字,如果聯想到“人恒過,然后能改”(《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過”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該句中“過”字的意思也是“有過錯(或犯錯誤)”。考點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答案】“未嘗有喜慍之色。”或“每朋酒之會。”(任意答對一句即可)【解析】考查對常用文言虛詞的掌握情況。答題需要結合句子的意思,解釋出相關字詞的含義,然后總結歸納得出答案。“高臥北窗之下”的意思是“在北窗邊的床上躺著”,“之”為結構助詞“的”。在文中找出含有這種用法的“之”的句子即可。【答案】“未嘗有喜慍之色。”或“每朋酒之會。”(任意答對一句考點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答題技巧】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要確定多義虛詞在特定文句中的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有些虛詞的意義我們可以借助句子內部語境來推斷。有些虛詞就必須聯系上下文才能對其所指內容進行確定。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則”是連詞還是副詞?根據句子前后意思,前面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是提出的一種假設,后文“國恒亡”是假設的結果,由此可推斷出“則”就是一個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相當于“如果”。考點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3.請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答案】未嘗有喜慍之色/惟遇酒則飲/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喜慍之色”為“有”的賓語,所以在“色”后斷句;“時或”是“有時”的意思,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斷句;“亦”是“也的意思”,表并列,其前應斷句。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考點三:斷句【答題技巧】技巧一:名詞斷句法。通讀全句(或全段,或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技巧二:文言虛詞斷句法。文言文虛詞斷句的一般規律是“蓋”“夫”大多在句首,這些詞語的前面一般應用句末點號。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4.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為鄉鄰之所貴。A.宋何罪之有? B.馬之千里者。C.管夷吾舉于士。 D.此先漢所以興隆也。【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式的辨識能力。例句中“為……所”是被動句的標志。A項是賓語前置句,應為“宋有何罪”;B項是定語后置句;C項是被動句;D項為判斷句。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考點四:辨識文言句式【答題技巧】答題時要回憶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1.倒裝句。(1)賓語前置;(2)定語后置;(3)主謂倒裝;(4)狀語后置。2.判斷句。(1)用“者”或“也”表判斷;(2)用副詞“乃”“則”“即”

“皆”

“耳”等表判斷;(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否定的判斷。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3.省略句。常見的有:(1)主語省略;(2)謂語省略;(3)賓語省略;(4)介詞省略。4.被動句。常見的有:(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2)用“為”“為……所……”或“……為所……”表被動;(3)用“見”“見……于……”表被動;(4)用介詞“被”表被動。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5.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答案】簡陋的居室空空蕩蕩,不能遮蔽風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著補丁,飯籃子和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如下重點詞要準確翻譯。堵,墻壁。蕭然,空寂的樣子。結,縫補。屢,經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考點五:翻譯文言語句【答題技巧】技巧一:對譯法。就是用現代漢語中對等的詞去對換被譯文言詞的方法。一般指把原文中的文言單音詞對譯為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或多音詞。技巧二:保留法。文言文里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謚號、書名、器具名稱等以及古今意思相同的詞,都可以不翻譯而照錄下來,這就是保留法。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技巧三:補充法。就是將文言文中省略的詞語、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地補充出來。從而使句意完整。技巧四:刪除法。即刪去不必譯出的詞(發語詞、判斷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等)。技巧五:調整法。即對文言文中不同于現代漢語句式的特殊句式,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技巧六:意譯法。對少數文言詞不能緊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譯的,可把大意翻譯出來,不強求與原文一一對應,而只求在整體上使譯文的內容與原文的內容保持一致,這種翻譯方法就是意譯法。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6.陶淵明無論是窮困之時,還是酒醉之后,都能始終保持一種樂觀開朗、超然物外的心態。請在文中找出與“晏如也”意思相近的另一個句子。【答案】“大適融然。”或“未嘗有喜慍之色。”【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語句前后聯系,上下融會的理解能力。解題時,首先要通讀全文,字斟句酌;然后從文中篩選出能表現其“樂觀開朗、超然物外的心態”的句子。“晏如也”的意思是“安然自得”,表現其安然自若,文中寫他每喝醉一次,就感覺很舒適,從沒有生氣的臉色,表現了他樂觀開朗、超然物外的心態,從選文中找出與之意思相近的句子即可。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考點六:感知作者的情感態度【答題技巧】技巧一:概括評價法從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敘述、某一事理的說明中,在領悟、分析、綜合的基礎上,概括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技巧二:刪繁就簡法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一定要把握文中表述的重點信息。看議論性文字體現在哪里,將文中不是直接體現作者觀點的文字首先剝離,從保留下的關鍵的信息中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度。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技巧三:感悟深意法通過感悟文章的深意來體會。要體會字里行間所蘊藏的深意,通過揭示含蓄的內容或闡述抽象的內容來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出來的觀點和態度。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7.請在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陶淵明性格特征的八個字。【答案】穎脫不羈,任真自得。【解析】本題考查聯系人物性格,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題,首先要通讀全文,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總結出陶淵明的性格特征。從第一段中篩選出最能概括陶淵明性格特征的詞語即可。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考點七:篩選提取信息【答題技巧】審清題干,排除干擾。題干信息是我們篩選文中信息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給我們篩選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應對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篩選信息。譬如題干中要求“選出直接體現某人某種性格的一項”,這提示我們只能選擇正面體現人物性格的信息,而間接地或側面地反映人物性格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因此,在篩選信息時一定要弄清所篩選的信息與題干的要求是否高度一致。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易錯提醒】第一段中“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雖也是陶淵明的性格特點,但不符合題目要求。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8.積累鏈接:請默寫出《竹里館》一詩中王維在竹林獨自彈琴的詩句。【答案】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解析】本題考查對古詩文背誦的掌握情況。所寫詩句,必須是表現王維在竹林獨自彈琴的內容的詩句。如,由“竹林”能讓人聯想到“獨坐幽篁里”,由“彈琴”可聯想到“彈琴復長嘯”。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考點八:拓展延伸【答題技巧】1.審清題意,把握要點題意是答題的方向,只有方向對,才能接近成功的目標,否則,答案與問題就會風馬牛不相及。2.扣住文本,有的放矢任何個性閱讀都不能夠脫離文本,觀點來自文本,不能海闊天空地隨意發揮。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沖刺中考沖刺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答案】(1)交相輝映(2)四季(3)翠綠的藤蔓(翠綠的莖蔓)

(4)忽然【解析】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第(1)句中的“交”可解釋為“交互”“交相”,“輝”可解釋為“輝映”;第(2)句中的“時”應解釋為“季節”,而非“時間”;第(3)句中的“翠”解釋為“翠綠”,“蔓”解釋為“藤蔓”或“莖蔓”;第(4)句中的“俶爾”是時間副詞。【答案】(1)交相輝映(2)四季(3)翠綠的藤蔓(翠綠的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實是欲界之仙都。(2)潭中魚可百許頭。【答案】(1)這里實在(確實)是人間的仙境。(2)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如下詞語要準確譯出:第(1)句中,“實”譯為“實在”或“確實”“的確”,“是”與現代漢語的判斷動詞“是”意義相同;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第(2)句中,可,大約。許,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3.甲乙兩文都描寫了水,請說說作者筆下的水有何共同特點。【答案】清澈、透明、純凈。【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甲文中“沉鱗競躍”等句子極力描寫水之清、凈、明,用筆洗練,寥寥數字,就寫出了水的特點。乙文中“水尤清冽”一句寫出了水的清,“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寫出了水的透明、純凈。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4.甲乙兩文分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甲文: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山川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流露出作者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的情。乙文:流露出作者內心孤寂、凄涼、憂傷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題考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甲文中的“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就流露出作者為自己能獨自發現山川樂趣的自豪之情;乙文中的“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句子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流露出了作者凄涼、憂傷的情感。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二、(2020·名師改編)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5~8題。【甲】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乙】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歐陽修《醉翁亭記》)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答案】(1)魚(2)繁榮滋長(茂盛,繁盛)【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詞義的理解能力。(1)中的“鱗”是借代,用魚的鱗來代指魚,(2)中的“秀”,本意是指植物開花結果,這里是繁榮滋長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茂盛,繁盛。【答案】(1)魚(2)繁榮滋長(茂盛,繁盛)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答案】(1)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而感到快樂。【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第(1)句中的“以”譯為“因為”。這兩句要按翻譯互文的要求翻譯。第(2)句中,“之”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第一“樂”是“樂趣”的意思,第三個“樂”是“快樂”的意思,第二個“樂”是意動用法,“感到快樂”。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7.范仲淹“此樂何極”,歐陽修“樂亦無窮”,請分析兩者“樂”的不同之處。【答案】范仲淹的“樂”,是欣賞了春天美麗的湖面景色產生的樂;歐陽修的“樂”,是領略了樹林中早晚、四時之景而快樂。【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范仲淹的“樂”,是因為“春和景明,……漁歌互答”,也就是欣賞到了春天美麗的湖面景色,心里感到快樂;而歐陽修的“樂”,是因為“日出而林霏開,……四時之景不同”,也就是領略了樹林中早晚、四時之景而快樂。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8.從全文看,乙文中歐陽修的“覽物之情”與甲文中范仲淹筆下“遷客騷人”們的“覽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區別?【答案】歐陽修的“覽物之情”體現了他與民同樂的思想。范仲淹筆下的“遷客騷人”們立足于個人的得失和榮辱,因而他們的種種“覽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異。歐陽修的立足點是“民”,他與民同樂,把百姓的樂當作自己的樂,把百姓的安居樂業作為自己的理想。這就是他們的根本區別。(基本意思對即可)【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本內容及感悟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乙文中,描寫了歐陽修在山林中與民一起游賞宴飲的樂趣。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而范仲淹筆下的“遷客騷人”則是以物喜,以己悲,是以景物的明暗、個人的得失和榮辱來決定樂與憂的。8.從全文看,乙文中歐陽修的“覽物之情”與甲文中范仲淹筆下“三、(2020·名師原創)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9~12題。【甲】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節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乙】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節選自《唐雎不辱使命》)【乙】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答案】(1)偏愛(2)指責,議論(3)曾經(4)這樣【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的含義。第(1)句中的“私”處在謂語中心詞的位置,應解釋為動詞。第(2)句中的“刺”不要誤解為“諷刺”,因為“刺”與后文的“過”呼應,結合后面的“寡人”可知,給王提建議,可解釋為“指責”。第(4)句中的“是”為代詞“這樣”。【答案】(1)偏愛(2)指責,議論(3)曾經(4)這樣1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答案】(1)能夠在公共場所公開指責(摘)、議論過失,被我聽到的人,得下等獎賞。(2)平民發怒,也不過脫掉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兩小題的得分點分別是:(1)謗譏,指責;市朝,公共場所;聞,使……聽到,被……聽到。(2)布衣,平民,百姓;免,脫掉;搶,撞。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11.結合全文,說說【甲】文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和【乙】文中的唐雎不辱使命,分別表現了齊王和秦王怎么樣的性格特點?【答案】齊威王:心胸寬廣、虛心納諫、廣開言路,興利除弊。秦王:飛揚跋扈、前倨后恭、色厲內荏。【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從甲文中齊威王能聽得進鄒忌的勸諫,說明他心胸寬廣、虛心納諫;從齊威王能向全國文武百官和百姓收集意見,說明他能廣開言路;從乙文中秦王的語言看出他咄咄逼人、用大國的武力嚇唬人看出他飛揚跋扈的性格特點;從秦王開始氣勢洶洶后來服軟了的表現,看出他前倨后恭、色厲內荏的性格特點。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12.從【甲】【乙】兩文敘述的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答案】在【甲】【乙】兩文中鄒忌婉言進諫和唐雎化險為夷的故事中,鄒忌和唐雎的機智善辯告訴我們說話要看對象,講究方式。【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個性理解能力。鄒忌和唐雎面對的對象不同,所以兩人的勸諫藝術各不相同。鄒忌面對的是自己的國君,齊威王又能聽得進大臣的意見,所以他采用迂回戰術,用的是譬喻說理的委婉的諷諫方式。即以家庭的小事類比設喻,以小事引入國家大事,讓對方自然接受。而唐雎面對的是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秦王,所以他只好采用針尖對麥芒,以硬碰硬的語言形式,不畏強權,針鋒相對地與秦王斗爭。策略不同,這與說話的對象的身份、處境等有關。由此看出,我們說話要看對象,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對應的方式。12.從【甲】【乙】兩文敘述的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答案】(1)推脫(2)到了……的時候(3)未盡,即指沒有學完(4)設酒食送行【答案】(1)推脫(2)到了……的時候(3)未盡,即指沒【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第(1)題中的“辭”不可誤解為“辭別”,要根據句意及語境(前一句孫權勸學的內容)來解釋。第(2)句中的“及”不要寫成“及時”等等。第(3)題從“自謂盡之”“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可以推測“未窮青之技”意思是“還沒有把秦青技藝學好”,因此“窮”是“未盡,沒有學完”的意思。第(4)題的“餞”解釋其本義即可。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1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但當涉獵,見往事耳。(2)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答案】(1)你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2)于是薛譚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后,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解析】此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如下重點詞要準確翻譯:第(1)句中,“但”的意思是“只”;“涉獵”是“粗略地閱讀”,即瀏覽的意思,并非精度、深讀。“耳”通“爾”,是“罷了”的意思。第(2)句中,“乃”譯為“于是”或“就”“便”;“謝”不可誤譯為“感謝”,應該譯為“道歉”;“言”譯為“說”。1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5.讀了甲乙兩文,你認為孫權和秦青在勸說藝術上有哪些高妙之處?【答案】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達到勸人的目的。孫權是現身說法,直言勸說,提出要求,易為人所接受;秦青則不說話,以自身的行動,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讓秦青折服,從而達到勸人的目的。【解析】本題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孫權“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秦青“餞于郊衢”,都以自身實際行動,教導對方,身教勝于言傳,道理不言自明。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16.呂蒙和薛譚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答案】啟示:我們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不要滿足于眼前所學,只有不斷努力學習,才能達到更高的目標。【解析】本題是對文章內容的個性理解。答題時,要按題目的要求,從“呂蒙和薛譚的變化”中獲得啟示,值得學習的地方。從“蒙乃始就學”和“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等情節可以看出他們兩人都能知錯能改,都能刻苦學習,取得了驚人的進步。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五、(2020·名師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17~20題。【甲】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籍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受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節選自《史記·陳涉世家》)五、(2020·名師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17~2【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①通謂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即恒楚將”。是時恒楚亡在澤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諾。”須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授。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于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注釋】①會稽守:會稽郡的郡守。②梁:項梁,項羽的叔父。③籍:項籍,字羽。④睨:斜眼看。【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①通謂梁【答案】(1)向來(2)等到(3)統帥,率領(4)逃跑【答案】(1)向來(2)等到(3)統帥,率領(4)逃跑【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第(1)題中的“素”在古漢語中有如下義項:①本色;白色。②顏色單純;不華麗。③蔬菜、瓜果類食物,跟“葷”相對。④本來的;原有的。⑤平時;向來。此處根據語境應該解釋為義項⑤。第(2)題中的“比”在文言文中一般都解釋為“等到”。第(3)題中的“將”在這里不能解釋為名詞“將領”,應解釋為動詞“統帥,率領”。第(4)題中的“亡”在文言文中一般都解釋為“逃跑”,而不解釋為“死亡”。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1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2)吾聞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答案】(1)吳廣故意多次說要逃跑,使軍官惱怒,讓他們責辱他,(借此)來激怒士卒。(2)我聽說先動手可以制服對方,后動手就被對方給制服。【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文語句的能力。第(1)題中要準確翻譯出:故,故意;數,多次;亡,逃跑;忿,使……憤怒。第(2)題中要準確翻譯出:聞,聽說;制,制服;為……所,被……給。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19.請用自己的話概括甲乙兩段文字的主要內容。【答案】甲文中記敘了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過程。乙文寫項梁奪取郡守之位的兵變過程。【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主要內容概括的能力。甲文中敘述了吳廣借著士兵同他關系好的緣故,故意激怒軍官,引起民憤,趁勢殺人,陳勝也因勢利導,鼓舞人心,打著“義軍”旗號,名正言順起義的過程。乙文中敘述了會稽郡守殷通打算起兵反秦,讓項梁統率軍隊,卻被項梁圖謀暗殺,部下士兵也因項羽武力所懾,不敢反抗,最后項梁做了郡守的兵變過程。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20.從甲乙兩文所敘的事件中,可看出陳涉和項梁各是怎樣的一個人?【答案】陳勝是一個富有謀略,機智果敢,并有一定組織和領導才能的人。項梁是一個沉著老練、做事迅速果斷,善于隨機應變的人。【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甲文中的陳勝能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足見其謀略,“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趁勢而進,攻守有序,足見其組織領導才能。乙文中的項梁借故只有項籍知道桓楚逃亡的去向,偷偷囑咐項羽持劍等候,又說服殷通召見項羽,足見項梁老謀深算,又借項羽的武力威懾眾人,趁機安排起義之事,順利做了會稽郡守,足見其迅速果斷,隨機應變。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乙文參考譯文】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涉等在大澤鄉起義。當年九月,會稽郡守殷通對項梁說:“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這也是上天要滅亡秦朝的時候啊。我聽說,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別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讓您和桓楚統領軍隊。”當時桓楚正逃亡在草澤之中。項梁說:“桓楚正在外逃亡,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去處,只有項籍知道。”于是項梁出去囑咐項羽持劍在外面等候,然后又進來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說:“請讓我把項籍叫進來,讓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說:“好。”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過了一會兒,項梁給項籍使了個眼色說:“可以行動了!”于是項籍拔出劍來斬下了郡守的頭。項梁手里提著郡守的頭,身上掛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籍一連殺了有一百來人。整個郡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沒有一個人敢起來。……于是項梁做了會稽郡守,項籍為副將,去巡行占領下屬各縣。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1.過去,通常只是從藝術家的立場出發,將創作看作藝術家審美經驗的結晶過程,作品完成就意味著創作完成。而從接受美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完成并不說明創作已經終結,它只說明創作的第一階段告一段落,接下來是讀者或觀眾、聽眾的再創作。2.由于未被閱讀的作品的價值包括審美價值僅僅是一種可能的存在,只有通過閱讀,它才轉化為現實的存在,因此對作品的接受具有藝術本體的意義,也就是說,接受者也是藝術創作的主體之一。3.接受者作為主體,他對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海德格爾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結構,這種結構影響著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義的重現,而只能是文本與“前理解”的統一。4.文本與接受就呈現出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一方面文本在相當程度上規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圍、方向,讓理解朝它的本義靠攏;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將接受者完全制約住、規范住,接受者必然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誤讀或創造。5.文本一經產生就成為歷史,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過去的,而理解總是現在進行時。當我們接受歷史上的藝術作品時,我們當然可以設身處地想象古人的生活,體驗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們畢竟是現代人,只能按照我們現在的心理文化結構去理解古人。6.任何理解都只能是個體的理解,但個體畢竟是與群體相通的,所以個體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為現實的行為具有通向實踐的品格,藝術品正是通過理解走向現實,并在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不是別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藝術品的生命之光。

7.漢字的起始是象形的,書法家可以用字的結構來表達物象的結構和生氣勃勃的動作,使寫的字成為一種表現生命的藝術。元代趙子昂寫“子”字時,先習畫鳥飛之形,從中吸取對生命形象的構思,使“子”字有著鳥飛形象的暗示,成為一個表現生命的單位。8.書法家要想使字表現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現出生命體的骨、筋、肉、血的感覺來。許慎說:“書者,如也。”書的任務是如,寫出來的字要“如”我們心中對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中考復習精品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1.過去,通常只是從藝術家的立場出發,將創作看作藝術家審美經專題二文言文閱讀專題二文言文閱讀真題回放真題回放一、(2019·黔東南、黔南、黔西南)閱讀文言文選段,回答1-4題。(14分)【甲】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乙】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節選自《送東陽馬生序》)一、(2019·黔東南、黔南、黔西南)閱讀文言文選段,回答1【答案】(1)盛飯食的竹器(2)忍受(3)同“披”穿著(4)指香氣【答案】(1)盛飯食的竹器(2)忍受(3)同“披”穿著【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第一題中的“簞”本義為“古代盛飯的圓竹器”等意思,直接作答本題即可。第二題中的“堪”本義為“能,可以,足以”和“忍受,能支持”兩個意思,解答本題則要聯系具體的語境以及上下文進行解答。第三題中的“被”為通假字,解題時先寫出所通的字,然后聯系上下文釋義。第四題中的“臭”是個古今異義詞,要聯系具體的語境解釋,不要誤解為今義了。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2.翻譯句子。(3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答案】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如下重點詞要準確譯出:“逆旅”譯為“旅店”。“日再食”譯為“每天吃兩頓飯”,其中,“日”是時間名詞做狀語,譯為“每天”;“鮮肥”是形容詞用作名詞,譯為“新鮮肥美的東西”;“之”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3.【甲】【乙】兩段文字都采用對比寫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3分)【答案】對比中更能突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態度。甲文對比中突出了顏回甘于平淡的高潔;乙文對比中,突出了作者求學的艱辛,學習意志的堅定。【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言文寫作方法及其表達效果的能力。甲文將“人不堪其憂”與“回也不改其樂”進行對比,突出顏回的安貧樂道的高尚人格;乙文將“同舍生皆被綺繡”與“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進行對比,突出作者求學條件的艱苦,但自己仍不羨慕舍友,因為“以中有足樂者”,答案綜合可得。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4.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學家,他們有怎樣的人生態度?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發?(4分)【答案】他們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不受世俗利益的干擾和誘惑。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發:要牢固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并為之努力拼搏奮斗,不能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不能被眼前的欲望阻礙,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內容的能力。第一問中“怎樣的人生態度”應根據文本中的句子作答,通過顏回和宋濂兩人都能忍受他人不能忍受的,來表現他們為了自己的目標,都不受外界所干擾。第二問:從中得到的啟發,可從顏回和宋濂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后,不畏艱難困苦而奮力拼搏的事例中得到關于人生奮斗的啟示。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考點解碼考點解碼一、文言實詞知識點(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不亦說乎”中的“說”通“悅”,“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通假字的考查點就是對它的解釋。通假字的解釋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一、文言實詞知識點(二)古今異義所謂“古今異義”,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已經不同的詞。如:“太丘舍去”(《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去”,古義是“離開”,后來演變為“到某地去”。古今詞義的差別,因其演變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幾種:1.詞義擴大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后來它的意義有了發展,應用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象稱為詞義的擴大。例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孟子》)中的“江”“河”與“淮”“漢”并列,專指“長江”和“黃河”,現在擴大為用于泛指的通名(泛指一切大的河流)了。(二)古今異義2.詞義縮小指一個詞的今義范圍比古義小。例如:(1)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意義范圍大些;今義:專指男方的配偶,意義范圍小些。(2)臭:文言中表示氣味好壞都可,現在只表示壞氣味。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3.詞義轉移有的詞古今詞義差別很大,詞義發生了轉移,即由表示甲事物變為表示乙事物了。如:(1)涕:古代指“眼淚”,“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師表》)中“涕”就是“眼淚”;現在指“鼻涕”。(2)烈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3)犧牲:“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的“犧牲”,本指作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已轉換為表示為了正義的目的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4.感情色彩變化指詞語的感情色彩古今發生了變化。具體情況有古褒今貶和古貶今褒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鄙”是指地位低下、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變為貶義詞。5.詞義弱化如“很”,古義是兇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現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義表示仇恨、懷恨,現在表示埋怨、責備。6.詞義強化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誅”,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后來強化為“殺戮”的意思。4.感情色彩變化7.名稱說法改變古代某些事物的稱呼,在白話中已換成另一種說法,只在某些特定場合或固定短語中還保留著。如:(1)目:成語“目不識丁”中的“目”現在改稱“眼睛”。(2)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兩小兒辯日》)中的“日”現在改稱“太陽”。中考復習課件專題二-文言文閱讀(127張)(三)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指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意義。把握一詞多義現象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1.本義。就是詞的本來的意義,即詞產生時的最初的根本意義。例如:(1)“本”的本義就是樹木的根。(2)“道”的本義指路途,道路。(3)“城”的本義是“城墻”。(4)“兵”的本義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