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實和種子類中藥_第1頁
果實和種子類中藥_第2頁
果實和種子類中藥_第3頁
果實和種子類中藥_第4頁
果實和種子類中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果實和種子類中藥果實和種子是植物體兩種不同的器官但二者關系密切。古代常統稱為“子”由于:①果實和種子經常一起入藥,如五味子、枸杞子、馬兜鈴、梔子②雖然是種子入藥,但以果實的形式貯存、運輸、銷售,臨床使用時才去果皮,如巴豆、砂仁③藥材庫存時經常放在一起所以,把二者放在一起作為一章介紹從植物學角度,二者外形和組織構造是有顯著區別的。果實和種子類中藥常見科的果實類型:豆科—莢果(大豆、花生);十字花科—角果;菊科—瘦果(向日葵、牛蒡子);唇形科—小堅果(紫蘇子、茺蔚子);禾本科—穎果(小麥、玉米);傘形科—雙懸果(小茴香、蛇床子);薔薇科—核果(梅子、杏、桃),梨果(木瓜、山楂);蕓香科—柑果(橘子、枳殼);葫蘆科—瓠果(瓜蔞、羅漢果)。果實類中藥一、來源:果實類中藥是以植物的成熟果實、近成熟果實和未成熟果實入藥,包括完整的果實、果實的一部分及果序。果實類中藥1.完整果實:①成熟果實——五味子、枸杞子、山楂、梔子、大棗、馬兜鈴。②近成熟果實——烏梅、枳殼。③未成熟果實(即幼果)——枳實、青皮。果實類中藥2.果實的一部分:①果皮——陳皮、大腹皮冬瓜皮、西瓜翠衣;②果肉——山茱萸、烏梅;③果核——櫻桃核;④宿萼——柿蒂;⑤果柄——甜瓜蒂(苦丁香);⑥中果皮——橘絡、絲瓜絡;⑦花托——蓮房;⑧胞果——地膚子(有宿存花被);⑨總苞果——蒼耳子;⑩發芽穎果-——麥芽、谷芽。果實類中藥3.果穗:桑葚、蓽茇。注意聚花果(桑葚、蓽撥)與聚合果(覆盆子、草莓)的區別。果實類中藥二、性狀鑒別1.形狀:圓球形(山楂、五味子)、扁球形(白豆蔻)、圓柱形(蓽茇)、長圓形(瓜蔞)、圓錐形(連翹)、紡錘形(枸杞子)、半圓形(枳殼)、卵圓形(梔子、馬兜鈴)、串珠狀(槐角)。2.大小:大的瓜蔞,直徑有10cm以上。小的谷芽、紫蘇子、茺蔚子,直徑1mm左右。果實類中藥

3.表面:頂端有花柱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有時可見宿萼(蔓荊子)、花被(地膚子)及總苞(蒼耳子)。有的表面光滑(光皮木瓜)或有光澤(枸杞子),有的表面皺縮(皺皮木瓜、五味子)、有的有毛茸(吳茱萸)、油點(陳皮)、隆起的棱線(小茴香)及縱棱角(使君子)。果實類中藥

4.顏色:紅色(山楂、五味子)、黃色(瓜蔞)、白色(白豆蔻)、黑色(烏梅、鴉膽子)、紅黃色(梔子)。5.質地:硬的(鴉膽子)、軟的(枸杞子)、脆的(馬兜鈴)。6.氣味:甜的(大棗、枸杞子、桑葚)、酸的(山楂、烏梅)、苦的(鴉膽子)、辛辣的(蓽茇),五味子五味具全。小茴香、陳皮、砂仁、吳茱萸等有香氣。果實類中藥三、顯微鑒別果實的構造包括果皮與種子兩部分,種子的鑒別在后邊介紹。果皮分為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三部分果皮的形成是:葉→心皮→果皮這樣一個演化過程,所以,果皮可以看作是葉的變態。果實類中藥

1.外果皮:為果皮最外層組織,相當于葉的外表皮(下表皮),常為一列薄壁細胞,外被角質層,有時可見腺毛、非腺毛、腺鱗等毛茸(烏梅、蔓荊子)。還可能有氣孔、色素(花椒)、石細胞(木瓜)、油細胞(五味子)。果實類中藥2.中果皮:為多列薄壁細胞組成,相當于葉肉部分,有維管束分布,有時可見石細胞(木瓜)、油細胞(畢澄茄)、油室(陳皮)、油管(小茴香)。薄壁細胞中含細小淀粉粒。果實類中藥3.內果皮:為果皮最內層,相當于葉的內表皮(上表皮),為一列薄壁細胞。有時變異較大,如烏梅的果核是多列石細胞,胡椒是有部分石細胞,柑橘類為囊狀毛,小茴香有鑲嵌細胞。種子類中藥一.來源種子類中藥多采用植物的成熟種子或種子的一部分。1.完整的種子:絕大部分是完整的種子,如王不留行、葶藶子、白芥子。2.種子的一部分:①種皮(綠豆衣)。②假種皮(桂圓即龍眼肉、肉豆蔻衣)。③種仁(桃仁、杏仁)。④胚(蓮心)。⑤發芽的種子(大豆黃卷)。⑥加工品(淡豆豉)。二.性狀鑒別1.形狀:多為圓球形、類圓形、扁圓形、紡錘形、線形、心形。2.大小:檳榔達3-4cm,車前子、葶藶子不到1mm。3.表面:種臍、種脊、合點、種阜是種子的特有特征。還要注意表面的花紋、毛茸(馬錢子)。4.顏色:相思豆紅色,白扁豆白色,杏仁、桃仁紅棕色,蓖麻子有各種花紋,車前子黑棕色。5.胚乳、子葉、胚:杏仁子葉發達,胚乳不發達,是無胚乳種子。蓖麻子、巴豆子葉不發達,胚乳發達,是有胚乳種子。6.氣味:苦杏仁。種子類中藥三.顯微鑒別種子分為種皮、胚乳和胚三部分,以種皮的鑒別為主要特征。1.種皮:有的是一層種皮,有的是二層種皮(有外珠被、內珠被)。種子類中藥①表皮層:一列細胞,常含色素及粘液質(葶藶子),有的分化為毛茸(馬錢子),有的散列石細胞(杏仁)或全部為石細胞(天仙子),有的形成柵狀細胞(豆科的種子、青葙子)。②柵狀細胞層:表皮下有一列或2-3列徑向延長的柵狀細胞,壁多木化增厚(決明子),有的側壁、內壁增厚,外壁菲薄(白芥子)。外側有時可見一條光輝帶(牽牛子、菟絲子)。③油細胞層:有些種子在表皮下有油細胞層,含揮發油,砂仁、五味子。種子類中藥④色素層:除了表皮細胞含色素外,種皮的內層細胞及內種皮細胞中也含有色素,如黑芥子、白豆蔻。⑤石細胞層:除了表皮含石細胞外,有時在種皮內層含石細胞層,如白豆蔻、五味子。⑥營養層:種皮內側含數列含淀粉粒的薄壁細胞,在種子的發育過程中,淀粉已被耗盡而變成扁縮的頹廢的薄層。有的營養層尚含一層含有糊粉粒的薄壁細胞。以上六層,是種皮的模式結構,不一定全部存在。種皮的顯微結構模式結構:①表皮層②柵狀細胞層③油細胞層④色素層⑤石細胞層⑥營養層。種子類中藥2.胚乳:外胚乳為含有大量脂肪油滴和糊粉粒的薄壁細胞,有的含淀粉粒,有時可見草酸鈣結晶。內胚乳僅1-2列細胞。無胚乳種子子葉發達,外胚乳已經退化,僅殘存1-2列內胚乳細胞。錯入組織:是種皮與外胚乳的折合層錯入內胚乳(檳榔)或外胚乳錯入內胚乳(肉豆蔻)。種子類中藥3.胚:包括胚根、胚軸、胚芽和子葉。子葉占大部分,無胚乳種子子葉發達,肥厚(杏仁),貯存營養物質。有胚乳種子子葉不發達,菲薄(巴豆)。種子類中藥種子類中藥的顯微鑒別以糊粉粒為特有的鑒別特征,是蛋白質的存在形式,其他器官中是看不到的。鑒別重點在種皮。五味子-----歷史本經,上品。陶弘景云:“其核并似豬腎。”蘇頌云:“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卻有咸味,此則五味具也。”李時珍云:“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紅,北產者黑入滋補藥。古今所用一致。五味子-----來源木蘭科植物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華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的成熟果實。五味子-----植物形態五味子落葉木質藤本,長可達8m,小枝褐色。單葉互生,葉卵形、寬倒卵形至寬橢圓形,邊緣疏生有腺體的細齒,上面有光澤,無毛。花單性,雌雄異株,單生或簇生于葉腋,花被片6—9,乳白色或粉紅色;雄花具5雄蕊,花絲合生成短柱;雌花心皮17—40,花后花托逐漸伸長,果熟時呈穗狀聚合果。漿果球形,肉質,熟時深紅色。花期5一7月,果期6一9月。華中五味于與上種區別為:葉質稍厚。葉片倒卵形、卵狀披針形。花單生于葉腋,橙黃色,花被6,雄蕊10-15,花絲極短,著生于肉質蕊柱上。五味子五味子華中五味子華中五味子五味子-----產地五味子產東北、華北,稱為北五味子。華中五味子產湖北、河南、陜西、山西、甘肅,稱為南五味子。五味子-----采制秋季采摘,曬干或蒸后曬干。五味子-----性狀鑒別五味子①呈不規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mm。②表面紅棕色、紫紅色,皺縮,顯油性,常有白霜。③果肉柔軟。④種子1-2,2個種子大小均勻,腎形,棕黃色,有光澤,種仁黃白色,油性。⑤果肉氣微,味甘、酸。種仁有花椒氣,味辛、苦、微咸。

南五味子個小,2-5mm,棕紅色或暗棕色,無光澤,干枯,皺縮,肉薄,油性小,種子1或1大1小。味淡。北五味子五味子-----顯微鑒別五味子果實橫切面:1.果皮:①外果皮一列長方形或正方形薄壁細胞,壁稍厚,被角質層,散有油細胞。②中果皮為10余列薄壁細胞,有小型維管束。③內果皮為一列小型薄壁細胞。五味子-----顯微鑒別2.種皮:①最外層為一列徑向延長的柵狀石細胞,壁厚,孔溝細小。②其下為3-4列類圓形、類多角形的石細胞,孔溝大而疏,最內一層不規則,壁較薄。③石細胞內側有3-4列薄壁細胞,形小,有種臍維管束和纖維束。④油細胞一列,含棕黃色油滴。⑤種皮內層細胞較小,壁稍厚。3.胚乳:多角形,壁略厚,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五味子-----顯微鑒別南五味子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有角質線紋;油細胞呈類圓形。種皮表皮石細胞外側壁較內側壁厚,內含棕色至黑棕色物、壁孔及孔溝細小;種皮表皮下石細胞長圓形或類圓形,壁厚,壁孔及孔溝明顯。五味子-----顯微鑒別粉末:暗紅棕色。①果皮表皮細胞多角形,排列緊密而整齊,垂周壁連珠狀增厚,表面有角質紋理,散有油細胞,四周有6-7個表皮細胞圍繞,角質紋理放射狀。②種皮石細胞分二種:外層的多角形、長多角形,壁厚,胞腔小,含棕色物。內層的類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壁較薄,腔大,有壁孔。③胚乳細胞多角形,無色,含脂肪油滴、糊粉粒和淀粉粒。④種皮油細胞類圓形,含揮發油滴。⑤淀粉粒細小,存在于中果皮及胚乳細胞。五味子-----化學成分①木脂素類——五味子素、γ-五味子素、去氧五味子素。②揮發油——枸櫞醛(檸檬醛)、依蘭烯、花柏烯。③有機酸——蘋果酸、酒石酸、枸櫞酸、琥珀酸、苯甲酸。④維生素、糖、脂肪油(非皂化部分是木脂素)。五味子素:R1=R2=R3=R4=R6=OCH3,R5=OH

五味子甲素:R1=R2=R3=R4=R6=OCH3,R5=H

五味子乙素:R1=R2=R6=OCH3,R5=H

偽-r-五味子素:R1=R2=R3=OCH3,R4-R6=O-CH2-O

五味子醇:R1=R3=R4=R6=OCH3,R2=R5=OH

五味子酚:R1=R2=R3=R4=OCH3,R5=H,R6=OH

五味子丙素:R1-R2=O-CH2-O,R3-R4=O-CH2-O,R5=H,R6=OCH3

五味子醇乙:R1-R2=O-CH2-O,R3=R4=R6=OCH3,R5=OH

戈米辛丁:R1=R4=R6=OCH3,R5=H,R2=R3=OH

五味子-----功效酸、甘,溫。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收澀藥。用于肺虛久咳,虛咳,口渴,自汗,盜汗,遺精,便頻數,五更瀉,心悸,心慌,失眠多夢。四神丸:五味子、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藥理作用①調節中樞,改善智力。②興奮呼吸。③擴張血管,降壓作用。④祛痰作用。五味子-----附注五味子屬植物25種,我國18種,除了上述2種外,還有紅花五味子、翼五味子、長梗五味子、滇藏五味子、中華五味子等11種亦可藥用。山楂-----歷史唐本草,赤爪木果實。蘇恭云:“小樹生高五六尺,葉似香葇,子似虎掌爪,大如小林檎,赤色。”蘇頌稱棠梂子;本草衍義補遺稱山楂。李時珍云:“赤爪、棠梂、山楂,一物也……其類有兩種,皆生山中。一種小者,……樹高數尺,葉有五尖,椏間有刺,三月開五出小白花,實有赤、黃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頭,九月乃熟。……一種大者,……樹高丈余,花葉皆同,但實稍大而色黃綠……經霜乃可食。”以上所述,說明古代所用山楂是以山里紅為主,同時也用野山楂,與今一致。山楂-----別名山里紅、北山楂、酸楂。山楂-----來源薔薇科植物山里紅Crataegus

pinnatifidavar.major、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的成熟果實。山楂-----植物形態山里紅落葉喬木,高達6m,枝有刺。單葉互生或多數簇生于短枝先端,葉片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6一12cm,寬5—8cm,有2—4對羽狀深裂片,邊緣有重鋸齒;葉柄長2—6cm,無毛。傘房花序;花白色;萼筒闊鐘狀。萼片5;花瓣5;雄蕊約20枚;子房下位,5室,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徑可達2.5cm,深紅色;小核3一5粒。花期5—6月,果期8一10月。山楂和山里紅相似,惟果實較小,直徑1-1.5cm;葉片小,分裂深。山楂-----產地河北、山東、遼寧、河南、山西等地,栽培為主。山楂-----采制秋季成熟后采摘,曬干;或切片,曬干。山楂-----性狀鑒別①呈類球形、半圓形或圓片狀。②表面鮮紅色至紫紅色,有光澤,密布灰白色小斑點,頂端有宿存花萼,基部為果柄殘痕。③切面果肉厚,深黃色至淺棕色,種子(果核)5-6粒,淺黃色,橘瓣狀,飽滿。④氣清香,味酸甜。山楂-----顯微鑒別山里紅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細胞1列,類方形,外被角質層,內含棕紅色色素,排列整齊;中果皮極厚,全為薄壁組織,外側(外果皮下)有l一2列含有棕色色素的薄壁細胞,其內側廣大中果皮薄壁組織中含多數淀粉粒、少數草酸鈣簇晶,并有縱橫的維管束散在。山楂-----顯微鑒別山楂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細胞1列,長方形,切向延長,外被角質層,內含棕色色素,排列較整齊;中果皮均為薄壁組織,外側(外果皮下)為l0余列扁長方形薄壁細胞;向內細胞漸大,有多數石細胞散在,石細胞類圓形,少數呈不規則形,壁厚薄不一,壁孔及孔溝明顯;并有草酸鈣簇晶散在。山楂-----化學成分①有機酸——枸櫞酸、蘋果酸、酒石酸、綠原酸、三萜類酸——山楂酸、齊墩果酸、熊果酸。②黃酮類成分——金絲桃苷、蘆丁、槲皮素、牡荊素、表兒茶精等。③糖類。④維生素B1、B2、C。⑤鞣質。金絲桃甙山楂酸山楂-----功效酸、甘,溫。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消食藥。用于肉食積滯,腹脹腹痛,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血瘀經閉腹痛,產后瘀血腹痛。現在用于高血壓、冠心病。山楂-----藥理作用①降壓作用(黃酮、三萜酸)。②增加冠脈流量,保護心肌。③強心作用。④降血脂作用。⑤抗菌作用。山楂-----附注①南山楂:為同屬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的果實。產江蘇、浙江、云南、四川等地,野生。呈球形,個小,直徑1-1.2cm,有時切成兩瓣或壓成餅狀。表面棕黃色至棕紅色,隱約可見灰白色小斑點。頂端具殘存花萼,顯凹窩狀,稱之為(石榴嘴)。果肉薄,無嗅,味微酸澀。質量較差。此外,同屬植物云南山楂Crataegus

scabrifolia(廣東、四川、云南)、湖北山楂C.hupehensis(湖北,江西等)、遼寧山楂C.sanguinea(新疆部分地區)、甘肅山楂C.kansuensis(陜西)做山楂使用。山楂-----附注②栘:薔薇科植物栘Dooynia

delavayi的果實。在西南地區,縱切作木瓜使用,橫切作山楂使用。個較大,1.5-3cm,紅棕色,無灰白色小斑點,外被絨毛,頂端宿萼明顯突出。種子多數,紫紅色,瘦癟,扁長三角形。味酸澀,微甜。栘枍:一種常綠喬木,葉子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白色,果實卵形。樹皮和果實可入藥

栘山楂-----附注③林檎:薔薇科植物林檎Malus

asiatica的果實。常縱切,深紅棕色,無斑點,種子紫紅色。另有尖嘴林檎的果實亦混用。④海棠果:紅褐色或淺黃紅色,無斑點。⑤海紅:粉紅色,被白粉,無斑點。山楂-----附注⑥廣山楂:薔薇科植物臺灣林檎Malus

doumeri或光萼林檎Malus

leiocalyca的成熟果實。外皮淺棕色,具細皺紋,無小斑點;中部切片5室,每室種子2或脫落;種子肉質,扁卵形,淺棕色。苦杏仁-----歷史杏始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下品,記載有:“杏生晉山川谷。五月采之。”蘇頌云:“杏核人生晉川山谷,今處處有之,其實亦數種,黃而圓者名金杏,相傳云種出濟南郡之分流山,……今以東來者為勝,仍用家園種者,山杏不堪入藥。”李時珍云:“諸杏,葉皆圓而有尖,二月開紅花,亦有干葉者,不結實。”綜上所述,古代不分甜苦,以家種為佳,野生山杏為次。現在不分家種野生,以味苦者入藥,味甜者食用。原植物與今一致。苦杏仁-----別名杏仁、山杏仁。苦杏仁-----來源薔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var.ansu、西伯利亞杏Prunus

sibirica、東北杏Prunus

mandshurica、杏Prunus

armeniaca味苦的成熟種子。苦杏仁-----植物形態山杏:為喬木,尚達10m。葉互生,寬卵形或近圓形,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截形,葉緣細鋸齒;柄長,近基部有2腺體。先葉開花,花單生于短枝頂,無柄;萼筒鐘形,帶暗紅色,5裂,裂片比萼筒稍短,花后反折;花瓣5,白色或淡粉紅色;雄蕊多數,比花瓣略短;子房1室,密被短柔毛。核果近球形.果肉簿,種子味苦。花期3-4月,果期4—6月。苦杏仁-----植物形態西伯利亞杏:為小喬木或灌木。葉卯形或近圓形。花小。果肉薄,種子味苦。東北杏:為喬木。葉橢圓形或卵形,先端尾尖、基部圓形,很少近心形,邊緣具粗而深的重鋸齒,鋸齒狹而向上彎曲。花梗長于萼筒,無毛。核邊緣圓鈍,種子味苦。杏:與山杏基本相似,惟葉較大,基部近心形或圓形。果較山杏為大,果肉厚,種子味甜或苦。苦杏仁-----產地華北、東北。苦杏仁-----采制夏季果實成熟時(因氣候和種類不同,有的秋季采收)采摘,除去果肉,打碎果核,取出種子,曬干。不可火烤,否則出油,并使成分破壞而失效。另外收集果核,置干燥通風處,使其自然干燥。經過伏天后,核仁水分自然蒸發一部分,然后去碎核殼,揀取其仁,使其陰干,這種加工方法較好。苦杏仁-----性狀鑒別①呈扁心形。②表面黃棕色至深棕色,有細微顆粒狀突起。③頂端尖,一側有短線狀種臍,基部鈍園而厚,左右不對稱,底部稍凹,有橢圓形合點,合點與種臍之間有種脊,自合點向外散發出多條深棕色脈紋。④種皮薄,子葉2,肥厚,白色,油性。⑤氣微,味苦。與水共研,有苯甲醛的香氣。山杏仁苦杏仁-----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①種皮細胞一列,散有石細胞,石細胞有時上半部凸出,壁厚,下半部埋入,壁薄。②種皮下是細胞皺縮的營養層,有細小維管束。③種皮內層細胞一列,含黃色物質。④外胚乳為數列頹廢的薄壁組織。⑤內胚乳為一列長方形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⑥子葉為多角形薄壁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苦杏仁-----顯微鑒別粉末:黃白色,油性,味苦。①石細胞單個或2-5個成群,黃色或黃棕色,側面觀(斷面)呈貝殼形、類圓形、卵圓形、類方形,凸出部分壁厚,層紋及紋孔明顯,包埋部分壁薄,層紋少,紋孔密。表面觀呈類圓形、多角形,紋孔大而密。②種皮表皮細胞,壁薄,皺縮,散有石細胞。③子葉細胞較大,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糊粉粒中含草酸鈣簇晶。④內胚乳細胞多角形,壁稍厚,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⑤螺紋導管。苦杏仁-----化學成分腈苷——苦杏仁苷苦杏仁酶(苦杏仁苷酶及櫻葉苷酶)脂肪油,揮發油,甾醇,蛋白質。苦杏仁-----化學成分苦杏仁苷→野櫻苷(苦杏仁苷酶)→杏仁腈(櫻葉苷酶)→苯甲酸醛+HCN苦杏仁苷(苦杏仁苷酶)→野櫻苷(櫻葉苷酶)→杏仁腈→苯甲酸醛+HCN苦杏仁-----理化鑒別①取本品數粒,與水共研,有苯甲醛的香氣。②本品適量研碎,取約0.1g放入試管中,加水濕潤,管中置1條有碳酸鈉溶液濕潤后的苦味酸(三硝基苯酚)試紙,用木塞塞住管口,在40-50℃的溫度下放置數分鐘,試紙顯磚紅色。苦杏仁-----理化鑒別③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加熱回流1h,棄去乙醚液,殘渣用乙醚25mL洗滌后揮干,加甲醇30mL,加熱回流30min,放冷,濾過,作為供試品溶液。取苦杏仁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上述2種溶液各5μl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5℃~10℃放置12h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立即噴以磷鉬酸硫酸溶液(磷鉬酸2g,加水2OmL使溶解,再緩緩加入硫酸30mL,混勻),在105℃加熱約10min。供試品在與對照品相應的色譜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苦杏仁薄層層析圖譜

S:苦杏仁甙1.杏仁2.西伯利亞杏仁3.東北杏仁

苦杏仁-----理化鑒別④電泳鑒別本品的蛋白聚酰胺凝膠電泳圖譜具有明顯的鑒別特征,可與桃仁、山桃仁等性狀相近的藥材準確區別。⑤過氧化值的測定取本品40g,研成粗粉,置索氏提取器中,以120mL正己烷回流提取2h,放冷,用3號垂熔玻璃漏斗濾過,回收溶劑,所得油脂以酸敗度檢查法中過氧化值測定法測定,過氧化值不得超過0.1。苦杏仁-----功效苦,微溫。有小毒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止咳平喘藥用于多種咳嗽痰多風寒配伍麻黃、甘草風熱配伍桑葉、菊花燥熱配伍貝母、沙參肺熱配伍生石膏、麻黃還可用于腸燥便秘,津虧血少。苦杏仁-----藥理作用①抑制呼吸中樞,鎮咳、平喘作用,HCN②抗癌作用,HCN、苯甲醛、苦杏仁苷③驅蟲、殺菌作用④苯甲醛抑制胃蛋白酶的消化功能⑤苦杏仁在胃中酶解,產生HCN和苯甲醛,HCN的致死量是0.05g。苦杏仁-----附注①甜杏仁:味甜的種子,含苦杏仁苷少,多作為食品。苦杏仁-----附注②桃仁:薔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山桃Prunus

davidiana的種子,列本經下品。呈扁橢圓形或扁長卵形,基部鈍園而偏斜,邊緣薄(桃)或厚(山桃)。本品極似杏仁,注意鑒別。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作用,是活血祛瘀藥,用于血瘀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腸癰,肺癰,腸燥便秘,咳嗽。苦杏仁與桃仁的蛋白電泳譜有較明顯區別。在A區均有兩條譜帶,B區,苦杏仁有3條譜帶,而桃仁有4-5條譜帶。苦杏仁-----附注③郁李仁:個小。潤燥滑腸,利尿。枳殼-----歷史本經,中品,名枳,實際指的是枳實。枳殼見于開寶本草。陳藏器云:“舊云江南為橘,江北為枳。”枳,為今枸橘屬植物,即綠衣枳殼。蘇頌云:“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葉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實,七月、八月采者為實,九月、十月采者為殼。今醫家以皮厚而小者為枳實,完大者為枳殼,皆以翻肚如盆口狀,陳久者為勝。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指的是柑橘屬植物。可見,古代以柑橘屬和枸橘屬植物作枳殼使用,而且是以幼小者為枳實,個大者為枳殼。枳殼-----別名江枳殼、川枳殼、湘枳殼。枳殼-----來源蕓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商品稱江枳殼、酸橙枳殼。枳殼-----植物形態常綠小喬木,莖枝三棱形,光滑,有長刺。單身復葉,互生。葉柄有狹長形的或倒心臟形的翼;葉片革質,卵形或倒卵形,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鋸齒,兩面無毛,而具半透明油點。總狀花序,亦有單生或簇生于當年枝頂端或葉腋;花萼5裂,花瓣5,白色,長橢圓形;雄蕊約25枚,花絲基部部分愈合;子房上位,約12室,每室內含胚珠多數,柱頭頭狀。柑果圓形而稍扁,橙黃色,果皮粗糙。花期4—5月,果期6一11月。枳殼-----產地江西(清江、新干)、四川、湖北、貴州、江蘇、浙江、陜西等地。枳殼-----采制7-8月近成熟時采摘,橫切兩瓣,干燥。枳殼-----性狀鑒別①呈半圓球形,翻口似盆狀。②外表面綠褐色或青綠色,密被多數油點及隆起的皺紋。頂端有花柱基痕,基部有果柄痕。③質堅硬,不易折斷。④橫切面果皮黃白色,外側邊緣有1-2列點狀油點,中央褐色,瓤囊10-13個,種子多數,中心柱明顯,直徑0.7-1.1cm。⑤氣香,味苦而微酸。

酸橙枳殼枳殼(朱奕)枳殼混用品(橘)枳殼混用品(柚)枳殼-----顯微鑒別酸橙枳殼果皮橫切面:①表皮細胞1列,較小,外被角質層,有氣孔。②表皮下為中果皮薄壁細胞,壁不均勻增厚,有較大細胞間隙,外側有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油室不規則排列成1一2列,呈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維管束縱橫散布。③內側細胞多切向延長,排處緊密。枳殼-----顯微鑒別粉末:灰黃色。①果皮表皮細胞多角形或不規則長方形,氣孔類圓形,副衛細胞5一8個。②中果皮細胞形狀不一,壁不均勻增厚。③草酸鈣結晶呈斜方形、菱形或多面形。④導管及管胞主為螺紋,稀有網紋導管。⑤油定碎片可見。枳殼-----化學成分①揮發油--d-檸檬烯、枸櫞醛、d-芳樟醇。②黃酮類--橙皮苷、新橙皮苷、柚苷。③苦味成分--苦橙苷、苦橙酸。④辛弗林、N-甲基酪胺、交感醇等升壓成分。枳殼-----理化鑒別鹽酸鎂粉反應顯紅色。枳殼-----功效苦、微酸,微寒。理氣寬中,行滯消脹。行氣藥。用于胸肋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瀉痢。枳殼-----附注1.枳殼的商品規格很多,上述枳殼商品稱為酸橙枳殼(江枳殼、川枳殼、湘枳殼)。此外,還有:①代代花枳殼(亦稱蘇枳殼):原植物為代代花CitrusaurantiumL.var.amara

產江蘇蘇州地區及浙江。外皮綠褐色或棕褐色,略粗糙,頂端微凸,基部有時帶有殘存宿萼和果柄殘基。橫剖面果皮厚0.4一lcm,邊緣油點1一2列,瓤囊8-12瓣,中柱寬0.5—1cm。代代花枳殼枳殼-----附注②香園枳殼:原植物為香園Citruswilsonii產陜西安康地區。外皮灰綠色或綠褐色,常有棕黃色斑塊,粗糙,頂端突起或內陷,周圍常有一圓圈狀環紋(金錢環)。基部有時內陷。橫剖面果皮厚0.7—1.5cm。粗糙不平,向外翻轉,邊緣油點1—2列,瓤囊10—l2瓣,中軸寬0.4-1cm,常凸起。香園枳殼枳殼-----附注③綠衣枳殼:原植物是枸橘屬植物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產福建。較小,直徑25-30mm。外皮灰綠色,或綠黃色,有微隆起的皺紋,被細柔毛。橫剖面果皮厚3—5mm,邊緣油點l一2列,瓤囊5—7辯,中軸寬2—5mm。氣香,味微苦。粉末中有非腺毛,1-14細胞,平直或稍彎曲。綠衣枳實枳殼-----附注④浙江產的“黃皮枳殼”,表面棕黃色或綠黃色,原植物未詳。枳殼-----附注2.枳實:幼果,種類與枳殼對應。呈球形或半球形,灰綠色至黑綠色,顆粒狀,有皺紋,切面光滑,黃白色或黃褐色,果皮厚而飽滿,中央有黑色的瓤。質地堅硬。氣清香,味苦,微酸。破氣消積,化痰散痞。比枳殼作用猛烈。注意和青皮的區別。

陳皮

-----歷史橘柚列本經上品,一名橘皮。陶弘景云:“須陳久者為良”。元代王好古云:“橘皮以色紅日久者為佳,故曰紅皮陳皮。”《本草綱目》將陳皮列為黃橘皮的別名,另列有青橘皮(即青皮)。李時珍云:“橘皮性溫,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自古柑橘類較為復雜,起碼到明朝時期,陳皮所用是橘皮無疑。

陳皮

-----別名橘皮、橘子皮。陳皮-----來源蕓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的成熟外層果皮。

陳皮

-----植物形態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有刺。單葉互生,葉片革質,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而有凹口,全緣或有小而鈍的淺鋸齒。花小,黃白色,單生或簇生葉腋,萼5裂,花瓣5,雄蕊18-24,花絲3-5枚合生,子房9—15室。柑果扁球形,成熟時橙黃色或橘紅色,果皮疏松,肉瓤易分離,果肉味甜,種子卵圓形。花期3月,果期12月。

陳皮

-----產地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湖南等南方大部分地區。廣陳皮主產廣東新會縣。

陳皮

-----采制秋末冬初果實成熟時采摘,剝取外層果皮,曬干。廣陳皮常剖成整齊3瓣,基部相連。

陳皮

-----性狀鑒別①呈不規則撕裂塊片。②外表面橙黃色至橘紅色,有皺紋及小凹點(油點,對光透視明顯)。③內表面黃白色,粗糙,海綿狀,有殘留的網狀筋絡(維管束)。④質稍硬而脆,易折斷。⑤氣芳香,味辛,微苦。

陳皮

-----顯微鑒別果皮橫切而:①外果皮為1列細小的類方形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有氣孔。②中果皮為薄壁細胞,靠近表皮的3—5列細胞長方形,切向延長擠縮;內側細胞依次增大,類圓形,徑向延長,排列緊密,壁不均勺增厚,其中散生大型油室,卵圓形。③維管束細小,縱橫散布。④薄壁細胞中散生草酸鈣方晶和棱晶。切片用乙醇處理,可見橙皮甙針簇狀結晶。紅橘陳皮粉末圖(×360)

1.氣孔及表皮細胞2.中果皮細胞及橙皮甙結晶

3.油室4.導管5.薄壁細胞及草酸鈣方晶

陳皮

-----顯微鑒別粉木:紅黃色至紅棕色。①外果皮細胞碎片呈淡黃棕色,表面觀為多角形,壁稍厚;氣孔為不定式,類圓形,副衛細胞6—8一l0個。②中果皮細胞碎片眾多,細胞呈類圓形或橢圓形,角隅處常增厚。細胞內常含淡黃色顆粒狀物質。③草酸鈣方晶和棱晶。④油室碎片淡黃色。⑤網紋及螺紋導管,成束或散在,均木質化。陳皮-----化學成分①揮發油——d-檸檬烯、枸櫞醛等、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α-松油烯、對傘花烴。②黃酮類——橙皮苷、新橙皮苷、橘皮素、川陳皮素、二氫陳皮素。③另含肌醇、維生素B。

陳皮-----理化鑒別取粉末1g,加乙醇10ml,煮沸3分鐘,放冷濾過,取濾液5m1于試管中,加鎂粉少許,緩緩滴加鹽酸o.5m1,溶液顯紅色。(檢查橙皮苷)

陳皮-----功效辛、苦,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行氣藥。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滿,不思飲食,疼痛,消化不良,嘔吐,痰多氣逆咳嗽。陳皮-----藥理作用①刺激腸胃,促進消化腺分泌,排除腸內積氣。②升壓作用。③祛痰作用。④橙皮苷維持血管正常滲透性,降低脆性,防止微血管出血,降低血中膽固醇。

陳皮-----附注①橘的栽培變種均作陳皮使用,如朱橘、福橘、茶枝柑。②茶枝柑產廣東,稱廣陳皮或新會皮(產廣東新會),質佳。表面橙黃色、橙紅色,油點較大,內表面白色,海綿狀,質地較柔軟,香氣濃郁。③甜橙(廣柑)C.sinensis的外層果皮,一般認為不宜作陳皮使用。本品果皮厚而少皺,橙黃色,味辛苦。

甜橙(廣柑)

陳皮-----附注④青皮:橘的幼果,稱個青皮摘取幼果或拾取自然落地者橘的未成熟果實,稱四花青皮摘取未熟果實,頂端十字形剖成四瓣,去瓤囊注意個青皮與枳實的區別,本品皮薄,質脆。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陳皮-----附注⑤橘絡:橘的中果皮維管束。化痰通絡,順氣,活血。⑥橘核:橘的種子。卵圓形,一端有短嘴狀突起,子葉2,綠色。理氣散結,止痛。常有甜橙種子混用。其子葉白色。陳皮-----附注⑦橘紅:橘的紅色外果皮,商品稱為橘紅,功效似陳皮,止咳化痰力強。⑧化橘紅:亦稱五爪、七爪,是化州柚和柚的果皮。化州柚的果皮表面有短毛,稱為毛橘紅,柚的果皮表面光滑,稱為光橘紅。柚Citrusgrandis

小茴香------歷史唐本草,稱蘹香。蘇敬云:“調食味用之”。蘇頌云:“北人呼為茴香,聲相近也。”本草綱目列菜部。李時珍云:“茴香、宿根,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以上所述均指今天所用傘形科植物茴香。小茴香------別名茴香、茴香子、小香。小茴香------來源傘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的成熟果實。小茴香------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白粉,強烈有香氣。葉基生或互生,莖生葉葉片3-4回羽狀深裂,終裂片線形,葉柄基部鞘狀抱莖。復傘形花序頂生,傘幅8-30,花小,無花萼,花瓣5,黃色;雄蕊5;子房下位,2室。雙懸果矩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黃綠色,有五條縱棱(每個分果)。花期7-9月,果期8-10月。小茴香------產地西北、華北、東北主產,全國各地多有分布。原產歐洲。小茴香------采制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小茴香------性狀鑒別①雙懸果呈長橢圓形。②表面黃綠色或淡黃棕色,頂端有殘留的黃棕色花柱基,基部有細小果柄。③易分離成兩個分果,分果接合面略平坦,背面有5條隆起的棱線,斷面五邊形,邊緣呈波狀,中心灰白色,油性。④氣特異芳香,味微甘辛。小茴香------顯微鑒別分果橫切面:①外果皮為一列切向延長的扁平細胞,外被角質層。②中果皮為數層薄壁細胞,在接合面有2個油管,背面在棱脊間各有1個油管,共有6個油管(離生式)。油管周圍有多數紅棕色扁平分泌細胞。在每個棱脊處各有一維管束柱,由兩個外韌型維管束及纖維束組成,周圍有大型木化網紋細胞。小茴香------顯微鑒別③內果皮為長短不一的扁平細胞(鑲嵌細胞)。④種皮細胞扁長,含棕色物質。⑤內胚乳細胞多角形,含糊粉粒,每粒中有一草酸鈣簇晶。⑥種脊維管束位于接合面種皮外方,由細小導管組成。小茴香------顯微鑒別粉末:黃棕色或黃綠色,氣香濃烈,味甘辛。①外果皮細胞多角形,有不定式氣孔,副衛細胞4個,外有角質層。②網紋細胞棕色,壁厚,木化,有大型網狀壁孔。③油管黃棕色至紅棕色,分泌細胞扁平多角形,含深色分泌物。④鑲嵌細胞(內果皮)以5-8個狹長細胞為一組,以其長軸相互不規則鑲嵌排列。⑤內胚乳細胞多角形,無色,壁厚,含糊粉粒,每粒中有一草酸鈣簇晶。⑥螺紋導管細小。可見纖維。小茴香------化學成分揮發油——茴香醚(茴香腦),d-茴香酮,甲基胡椒酚,茴香醛,α-蒎烯。另含脂肪油,蛋白質,糖,黏液質,谷甾醇及豆甾醇,齊墩果酸。小茴香------理化鑒別I.取本品粉末0.5g,加入乙醚適量,冷浸l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加7%鹽酸羥胺甲醇液2—3滴,20%氫氧化鉀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熱,冷卻后,加稀鹽酸調節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呈紫色。(檢查香豆素)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適量,冷浸l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1,加0.4%2.4—二羥基苯肼的鹽酸溶液2—3滴,溶液顯橘紅色。(檢查茴香腦)

小茴香------功效辛,溫。散寒止痛,理氣和胃。溫里藥。用于寒疝腹痛,睪丸偏墜,少腹冷痛,痛經,脘腹脹滿,胃寒氣滯,食少嘔吐。小茴香------藥理作用①揮發油能促進胃腸蠕動和分泌,排除腸內積氣。②揮發油有驅痰作用。小茴香------附注①茴香的莖葉、根亦可藥用。②八角茴香: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的成熟果實。稱大茴香、大料。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多作調味品。商品中偽品很多,常見有莽草、紅茴香等,含莽草毒素,有食用中毒的報道。要注意鑒別。八角茴香,一般由8個棕紅色木質的蓇葖輪生在一起,猶如明星光芒四射,因此得名八角,直徑約3.5厘米,果的頂端鈍或鈍而略有短尖,稍反曲,種子黃褐色有光澤,味道辛辣,略有甜味,香味足。莽草(圖一),莽草一般由6-12個大小不等的突果組成,呈多角形星芝狀聚合,外表紅褐色,果皮較薄,果實瘦長,角瓣不整齊,尖端帶鉤,瓣內接觸面呈三角形,背面粗糙,沿腹縫開裂,味略苦,果柄較短,平直或微彎;誤用莽草不至于致死,但食后會身體或許會引起嘔吐、發冷、呼吸急促和瞳孔散大等癥狀不舒服感。

厚皮香八角(圖二)它的蓇葖果一般有12-14個角,每個角的頂端較尖,著色黑暗,

莽草莽草紅茴香小茴香------附注③蒔蘿子:傘形科植物蒔蘿Anethum

graveolens的成熟果實。產吉林、甘肅、內蒙、四川、貴州、山西、廣西等地。較小而圓,外表呈棕色,扁平,背棱突起,側棱延展成翅。系誤用,可作調味品。果實含揮發油——香芹酮、檸檬烯。二者蛋白質電泳譜帶明顯不同,小茴香在B區無一級帶,有3條二級帶,1條三級帶;蒔蘿1條一級帶,1條三級帶。蒔蘿子酸棗仁

------歷史本經,上品。馬志云:“酸棗即棘實,更作他物。若云是大棗味酸者,全非也。酸棗小而圓,其核中仁微扁。大棗仁大而長,不相類也。與今天用藥情況一致。酸棗仁------別名棗仁。酸棗仁

------來源鼠李科植物酸棗Ziziphus

spinosa的成熟種子。酸棗仁

------植物形態灌木或小喬木,枝有兩種刺,一為針狀直形,長約1-2cm,一種向下反曲,長約5mm。單葉互生,葉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托葉細長,針狀。花黃綠色,2—3朵簇生葉腋;花梗極短;萼片5,卵狀二三角形;花瓣5;雄蕊5;花盤10,淺裂;子房2室,柱頭2裂。核果近球形,先端尖,具果柄,熟時暗紅色。花期6—9月,果期9—10月。酸棗仁------產地河北、河南、陜西、遼寧等地。酸棗仁

------采制秋末冬初果實成熟后采摘,清水浸泡一夜,搓去果肉,曬干,用石碾子壓碎果核,取出種子,曬干。酸棗仁

------性狀鑒別①呈扁圓形或扁橢圓形。②表面紫紅色或紫褐色,平滑而有光澤,偶見裂紋。③一面平坦,中央有一條隆起的縱棱線;另一面稍凸起。④質地堅硬,破開后種仁黃白色,子葉2。⑤氣微,味淡。色澤(酸棗仁-理棗仁)

酸棗仁滇棗仁色澤(酸棗仁-理棗仁)

酸棗仁滇棗仁酸棗仁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①種皮最外為一列黃色或棕黃色的柵狀細胞,壁厚,木化,靠外側有一條明顯的光輝帶,外被角質層;營養層細胞頹廢,棕色;最內一列細胞方形成長方形,垂周壁增厚,稍木化。于一端有一較大的種脊維管束。②胚乳細胞類多角形,含大量糊粉粒及脂肪油。粘液層厚20一30μm。③子葉表皮細胞及其附近的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小簇晶;薄壁細胞均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酸棗仁

------顯微鑒別粉末:黃白色。①種皮柵狀細胞表面觀呈圓多角形,排列緊密,壁甚厚,胞腔細小;橫斷面偶可察見。②營養層內側—列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淡黃色,壁呈念珠狀增厚。③子葉細胞甚多,有的含草酸鈣小簇晶。酸棗仁粉末圖(×402)

1.種皮柵狀細胞表面觀2.種皮柵狀細胞橫斷面

3.營養層內側厚壁細胞表面觀4.子葉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酸棗仁

------化學成分三萜類成分——酸棗仁皂苷A、B,水解得酸棗仁皂苷元;皂苷元在酸性水解反應過程中能轉變為伊比林內酯。

另含黃酮類成分、白樺脂酸(樺木酸),白樺脂醇(樺木醇)。脂肪油、揮發油、蛋白質、甾醇。酸棗仁------理化鑒別①泡沫反應:陽性。②醋酐濃硫酸反應:陽性。③鹽酸鎂粉反應:紅色。酸棗仁

------功效甘,平。養心安神,斂汗,生津。安神藥。用于心肝血虛之失眠、驚悸怔忡、健忘。體虛自汗、盜汗。是滋養性安神藥。酸棗仁

------藥理作用①鎮靜、催眠、鎮痛、抗驚厥、降溫作用。②降壓作用。酸棗仁

------附注①滇棗仁:同屬植物滇刺棗的種子。產云南。呈黃棕色或紅棕色,平坦的一面無縱線紋。另外,緬甸棗仁亦用,似滇棗仁。②枳椇子:鼠李科植物枳椇的種子。混用。有醒酒作用。色澤(酸棗仁-理棗仁)

酸棗仁滇棗仁馬錢子

------歷史本草綱目,原名番木鱉,別名馬錢子。李時珍云:“狀如馬之連錢,故名馬錢。”但本草綱目附圖與木鱉子接近,也許李時珍沒有見到馬錢子原植物。李中立的本草原始云:“番木鱉,子如木鱉子大,形圓而扁,有白毛,味苦。鳥中其毒,則麻木搐急而斃;狗中其毒,則苦痛斷腸而斃。若誤服之,令人四肢拘攣。”和現在所用是相符合的。馬錢子------別名番木鱉、馬前。馬錢子

------來源馬錢科植物馬錢Strychnos

nux-vomica、云南馬錢Strychnos

pierriana的干燥成熟種子。馬錢子

------產地馬錢產印度、緬甸、越南、泰國、斯里蘭卡等國。云南馬錢產云南、廣東。馬錢子------采制秋冬季摘取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干。馬錢子

------性狀鑒別馬錢子:①呈扁平紐扣狀,一面凸起,一面凹下。②表面灰黃色至灰綠色,密被絲狀毛,由中央向四周輻射狀排列,伏貼而有光澤,一面中心有一突起的圓點狀種臍,邊緣較厚。③質地堅硬,難破碎,胚乳肥厚,淡黃白色,角質,子葉2,菲薄,心形,掌狀葉脈5-7條。④味極苦。有劇毒!!!馬錢子

------性狀鑒別云南馬錢:呈不規則扁平長圓形或圓形,表面毛茸灰黃色,粗糙而稀疏,邊緣薄而上翹,子葉卵形,葉脈3條。味苦。

左;馬錢種子縱剖面(×0.8)右:長籽馬錢種子縱剖面(×0.8)馬錢子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①種皮表皮細胞分化成單細胞毛,向同一方向傾斜,基部膨大,壁厚,木化,有紋孔。②內胚乳細胞多角形,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可見胞間連絲。馬錢種子的表皮毛茸平直不扭曲,毛肋不分散;云南馬錢的表皮毛茸平直或多少扭曲,毛肋常分散。

上:馬錢種子橫切面詳圖(×27)下:長籽馬錢種子橫切面詳圖(×137)

馬錢子

------化學成分吲哚類生物堿——①真堿類:番木鱉堿(士的寧)、馬錢子堿、4-羥基番木鱉堿、α、β-可魯勃林。②偽堿類:偽番木鱉堿、偽馬錢子堿。③N-甲基偽堿類:番木鱉次堿、馬錢子新堿。另含番木鱉苷,綠原酸,脂肪油,蛋白質。馬錢子

------理化鑒別①取胚乳切片,加硫礬酸1滴,顯藍紫色(番木鱉堿反應)。另取切片,加濃硝酸1滴,顯橙紅色(馬錢子堿反應)。馬錢子

------理化鑒別②取粉末1g,加15ml乙醇冷浸2小時,并時時振搖,濾過。濾液蒸干,用1mol/L鹽酸溶解后,移至分液漏斗中,用氫氧化銨堿化至pH9,用氯仿提取,氯仿液再用1mol/L鹽酸反提。于鹽酸提取液中加少許鋅粉及濃鹽酸,水浴加熱5分鐘,放冷后,加亞硝酸溶液(1:20)1滴,立即顯櫻紅色(番木鱉堿專屬反應)。馬錢子

------功效苦,寒。有大毒。解毒散結,通絡止痛。外用藥。用于風寒濕痹,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關節腫痛,陰疽,痞塊聚積,各種癌癥。多外用,炮制后可入丸散用,不能生用。不宜久服,孕婦禁用。馬錢子

------藥理作用①興奮中樞神經,使肌肉強烈收縮,產生脊髓性強直性驚厥(番木鱉堿、馬錢子堿)。②鎮咳、祛痰作用(馬錢子堿)。③抑制真菌作用。④馬錢子堿有鎮痛作用。馬錢子

------附注①山馬錢Strychnos

nux-blanda的成熟種子,有時混在進口馬錢子中。呈盤狀橢圓形,一端略尖。邊緣有—條隆起的脊,稍尖端有突起的珠孔;表面淡黃色,密被毛茸。質地堅硬如角質,半透明狀,白色或灰白色,無苦味。子葉廣卵形,葉脈5—7條。這種馬錢子椐報導不含番木鱉堿和馬錢子堿。薄層層析鑒別近一步證明了這點。所以山馬錢不能與馬錢子同等入藥,應注意區別。另外,海南馬錢、密花馬錢等種子亦含番木鱉堿(士的寧)、馬錢子堿,可以藥用。馬錢子

------附注②呂宋果:是云海馬錢Strychnos

ignatii的種子,產云南、廣西、廣東以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地。種子呈不規則卵形,全體不平坦,有鈍棱;表面黃棕色被不規則排列的毛茸。種皮易脫落而露出深褐色的胚乳。有的毛已全部脫落。味極苦。子葉雞心形,葉脈5-7條。這種馬錢含總生物堿2.5—3.0%,其中約有46—62%為番木鱉堿,因而也用作為提取番木鱉堿的原料。馬錢子

------附注③土馬錢:原植物為牛眼馬錢Strychnos

angustiflora的種子。分布于云南、廣西、廣東。在福建使用。種子扁圓形;一面稍凹,另一面稍凸起,表面深污綠色,被匍匐狀短毛茸,自種子中央向四周射出。子葉心臟形,葉脈3條。種子在福建毒狗。馬錢子

------附注④木鱉子:葫蘆科植物木鱉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的種子。呈扁平圓板狀,表面灰棕色或黑褐色,有網狀花紋,邊緣較大的一個齒狀突起上有淺黃色種臍,外種皮質硬而脆,內種皮絨毛狀,子葉2,黃白色,油性。有特殊油膩氣,味苦。散結消腫,攻毒療瘡。此與馬錢子不同。梔子------歷史本經,中品,原名卮子。陶弘景云:“處處有之。亦兩三種有異,以七棱者為良。”蘇頌云:“入藥用山卮子,皮薄而圓小,.......其大而長者,入藥無力。”又云:“葉似李而厚硬,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夏秋結實如訶子狀,生青熟黃,中仁深紅。”李時珍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梔。”云:“卮子葉如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入夏開花,大如酒杯,白瓣黃蕊,隨即結實,薄皮細子有須,霜后收之。蜀中有紅卮子,花爛紅色,其實染色赭紅色。”以上所述與現在藥用梔子相符合。梔子------別名山梔子、枝子、卮子、黃梔子。梔子------來源茜草科植物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的干燥成熟果實。梔子------植物形態常綠灌木。單葉對生或三葉輪生,葉片革質,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全緣;托葉鞘狀,膜質。花單生于枝頂,較大,芳香,萼管倒圓錐形,有棱,裂片線形;花瓣成旋轉排列,花開時成高腳杯狀或碟狀,5—6裂,初為白色,后變為乳黃色;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子房下位,1室。果實卵形或橢圓形,黃色,肉質,有翅狀縱棱5—8條;種子多數。花期5-7月,果期8-11月。

梔子

梔子------產地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梔子------采制9-11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摘,蒸或沸水燙后干燥。梔子------性狀鑒別①呈長卵形或橢圓形。②表面紅黃色或棕紅色,有5-8條翅狀縱棱,兩棱間有一條明顯的縱脈紋,頂端有宿萼5-8枚,基部有果柄痕。③果皮薄而脆,微有光澤,內表面淡黃色,有假隔膜2-3條,種子多數,粘結成團,深黃色或紅黃色。④氣微香,味微酸而苦。⑤水浸液呈鮮黃色。梔子------顯微鑒別果實橫切面:圓形,縱棱處顯著凸起。①外果皮為一列長方形細胞,外壁增厚并被角質層。②中果皮外側有2—4列厚角細胞,向內為大量長圓形的簿壁細胞,含黃色色素,少數較小的細胞內含草酸鈣簇晶,外韌型維管束稀疏分布,較大的維管束四周具木化的纖維束,并有石細胞夾雜其間,③內果皮為2—3列石細胞,近方形、長方形或多角形,壁厚,孔溝清晰,有的胞腔內可見草酸鈣方晶,偶有含簇晶的薄壁細胞鑲嵌其中。梔子------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扁圓形,一側略凸。外種皮為一層石細胞,近方形,內壁及側壁增厚特甚,胞腔顯著,含棕紅色物質及黃色色素,內種皮為頹廢壓扁的薄壁細胞。胚乳細胞多角形,最中央為2枚扁平的子葉細胞,細胞內均充滿糊粉粒。梔子上:果皮橫切面簡圖(×60)下:種子橫切面簡圖(×60)

梔子------顯微鑒別粉末:①種皮石細胞多角形或類圓形,壁厚,常瘤狀突入胞腔。孔溝明顯,末端膨大呈囊狀。②內果皮石細胞,壁厚,腔小,腔內含棕紅色物質,有些內含小方晶。③草酸鈣簇晶和方晶。

④果皮纖維。⑤外果皮及萼片的表皮細胞呈多角形,氣孔稀少,不定式。⑥胚乳細胞內含糊粉粒及油滴。(下圖)梔子左:果皮橫切面詳圖(×250)右:粉末圖(×250)

1.內果皮石細胞群鑲嵌薄壁細胞含簇晶2.種皮石細胞3.纖維

4.薄壁細胞有的含草酸鈣結晶5.外皮表皮細胞示氣孔和毛茸脫落的疤痕

梔子------化學成分①多種環烯醚萜苷類成分——梔子苷(京尼平苷)、羥基梔子苷、山梔苷、梔子新苷、梔子素。②梔子黃素,番紅花苷,番紅花酸,綠原酸、熊果酸,胡蘿卜素等。梔子甙...................R=葡萄糖,..R1=H

京尼平-1-β-D-龍膽雙糖甙R=龍膽雙糖,R1=H

雞矢藤次甙甲酯...........R=葡萄糖,..R1=β-OH

去乙酰基車前草酸甲酯.....R=葡萄糖,..R1=α-OH

羥異梔子甙山梔甙

梔子新甙

梔子------理化鑒別①取本品粉末0.2g,加水5ml,水浴加熱3分鐘,濾過。取濾液數滴,置蒸發皿中蒸干,加硫酸1滴,顯藍綠色,迅速變為褐色,繼轉為紫褐色。(檢查藏紅花素)②本品1%熱水浸出液,濾過,取濾液10ml,置有塞量筒中,加乙醚5ml,振搖,水層呈鮮黃色,醚層應五色。(檢查藏紅花素)。③取粉末0.2g,加水5m1,水浴加熱3分鐘,取上清液滴于濾紙上,揮干,紫外燈下顯天藍色熒光。梔子------功效苦,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清熱瀉火藥。用于熱病心煩躁狂,郁悶不安,濕熱黃疸,小便黃赤,口舌生瘡,實火牙痛,目赤腫痛,吐血,衄血,瘡瘍腫毒。梔子------藥理作用①抑制多種皮膚真菌及細菌。②利膽作用。③鎮靜、鎮痛、降溫作用。④致瀉作用。⑤降壓作用。梔子------附注①小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var.radicans、狹葉梔子Gardeniastenophylla的果實與梔子相似,亦可藥用。②水梔子:為同屬植物大花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var.grandiflora的果實。果實較長而大,長3-7cm,色紫,棱高。僅作染料或外用。檳榔

------歷史別錄,中品。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有記載。蘇頌云:“生南海,木高而高五七丈,正直無枝......葉生木顛,大如盾頭,又似芭蕉葉,其實作房,從葉中出......一房數百實,如雞子狀,皆有皮殼,肉滿殼中,色正白,其實春生,至夏乃熟......以作雞心狀,正穩心不虛,破之作錦紋者為佳爾。嶺南人啖之以當果食,其俗云,南方地溫,不食此無以祛瘴癘”李時珍云:“賓與郎皆貴客之稱,嵇含言:交廣人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若邂逅不設,用相嫌恨,則檳榔名義,蓋取于此。”從形態、性狀描述,與今一致。檳榔

------來源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cathecu的干燥成熟種子。檳榔

------植物形態常綠喬木,莖單生,無分枝,羽狀復葉集生于莖頂,小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肉穗狀花序生于葉鞘束下,多分枝,外有佛焰苞狀大苞片,花單性同株,雄花小,著生于小穗頂端,排成2列,花萼3,花瓣3,雄蕊6;雌花大,著生于小穗基部,無柄,有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1室。堅果圓形或長圓形,有宿存花被,熟時橙紅色或深紅色,中果皮厚,纖維質,內含大形種子l枚。每年開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結果,果期11月至次年2月。檳榔------產地廣東、海南、臺灣、廣西、云南、福建等地。檳榔------采制春末至秋初果實成熟時采收,水煮后干燥,剝去果皮,取出種子,干燥。檳榔

------性狀鑒別①呈扁球形或近圓錐形。②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具凹下的淺色網狀溝紋,常見附有少量銀白色內果皮碎片,底部中央有一圓形凹窩(珠孔),旁邊有一明顯彎月形或三角形疤痕(種臍)。③質地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白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錯入組織:紅棕色的種皮與外胚乳的折合層向白色的內胚乳伸入而形成)。④氣微,味澀、微苦。國產檳榔進口檳榔雞心檳榔檳榔

------顯微鑒別橫切面:①種皮組織分內、外層,外層為數列細小石細胞,呈長圓形,切向延長,含有棕色物質:內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含棕色物質(鞣質)。②錯入組織系種皮內層不規則伸入胚乳中形成,其中有維管束組織,導管非木化。③胚乳為白色多角形細胞,壁厚,壁孔大,略作念珠狀,細胞中含油滴及糊粉粒。檳榔左:橫切面簡圖(×20)右:橫切面詳圖(×133)

檳榔

------顯微鑒別粉末:紅棕色至淡棕色。①種皮石細胞,形狀不一,有為等徑的,有呈長方形的,細胞壁不甚厚化。②內胚乳碎片眾多,細胞形狀不規則,壁頗厚,有大的類圓形壁孔。②糊粉粒小,含擬晶體l粒。③可見少數網紋導管,殘留的中果皮纖維,具壁孔的薄壁細胞。檳榔

------化學成分生物堿類——檳榔堿、檳榔次堿、去甲基檳榔堿、去甲基檳榔次堿、異去甲基檳榔堿。常與鞣酸結合存在,易氧化分解。在空氣中就可以氧化破壞,所以,切片后不易久置。另含鞣質,檳榔紅(水溶性紅色素,嚼檳榔唾液染成紅色),脂肪油,皂苷等。脂肪油的組成脂肪酸:月桂酸19.5%、肉豆寇酸46.2%、棕櫚酸12.7%等。.......................R1.....R2....R3

檳榔堿...........H....COOCH3......CH3

檳榔次堿.........H....COOH........H3

去甲基檳榔堿.....H....COOCH3......H

去甲基檳榔次堿...H....COOH........H

異去甲基檳榔次堿H....COOH........H

......................(2,3=)

檳榔副堿........OCH3..OCH3........CH3

高檳榔堿.........H....COOCO2CH3...CH3

檳榔

------理化鑒別①取本品粉末0.5g,加水3-4ml,加5%的硫酸1滴,微熱數分鐘,濾過,取濾液1滴于載玻片上,加碘化鉍鉀溶液1滴,即顯渾濁,放置后,于鏡下觀察,可見石榴紅色球狀結晶或方晶(檳榔堿)。檳榔

------功效辛、苦,溫。殺蟲消積,行氣利水。驅蟲藥。用于絳蟲、蛔蟲、姜片蟲,食積腹痛,瀉痢,水腫,瘧疾。檳榔

------藥理作用①生藥及檳榔堿能麻痹絳蟲,使之癱瘓而排出。②促進腸蠕動,殺蟲不用服用瀉下劑。③1%的檳榔堿作為瞳孔收縮藥及眼壓降低藥。④鎮靜、安眠、抗驚厥作用。⑤抗菌、抗病毒作用。檳榔

------附注①大腹皮:為檳榔Arecacathecu及大腹檳榔A.dicksonii等同屬植物的果皮。分為:大腹皮——摘取未成熟的果實,煮后干燥,縱剖兩瓣。呈橢圓形或長圓形瓢狀,外皮深棕色至近黑色,中果皮纖維性,內果皮凹陷,棕色或褐色,光滑,硬殼狀。體輕,質地稍硬,易縱向撕裂。氣微,味微澀。大腹毛——成熟果實,煮后干燥,剝取果皮,打松。呈疏松纖維,亂絲團狀,黃白色或淡棕色,質地柔韌而輕松。氣微,味淡。有下氣寬中,行水消腫的功能。檳榔

------附注②棗檳榔:是檳榔未成熟的種子(有說是幼果的),亦稱棗兒檳榔、檳榔干、榔干。常壓扁,似干癟的大棗,表面暗紅棕色至黑色,有細密的皺紋,稍有光澤,種臍大而明顯,有香氣。其作用較緩和,可消痰止咳,消食醒酒,止嘔。③大腹胎:是檳榔的佛焰苞狀大苞片,廣東、海南有入藥的習慣。棗檳榔檳榔

------附注④馬檳榔:是白花菜科植物馬檳榔Capparis

masaikai的種子,亦稱水檳榔、馬牙檳榔。產云南、廣西、貴州等地。呈扁圓腎形,一側有鳥喙狀突起。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含馬檳榔甜蛋白,有持久性甜味。檳榔

------附注⑤在臺灣,從事檳榔行業的有幾十萬人。當地有口嚼檳榔的習慣。近年來,臺灣政府禁止口嚼檳榔,尤其是公務員。一則影響儀容,二則口嚼檳榔誘發口腔癌。砂仁

------歷史本草拾遺(唐·陳藏器)和藥性論(唐·甄權),名縮砂蜜。李珣(海藥本草)云:“縮砂蜜生西海及西戎等地,波斯諸國,多從安東道來。”蘇頌云:“苗莖似高良姜......三、四月開花在根下,五、六月成實,五七十枚作一穗,狀如益智而圓......外有細刺,黃赤色,皮間細子一團,八隔,可四十余粒,如大黍米,外微黑色,內白而香,似白豆蔻仁……可調食味。”為今砂仁屬植物。砂仁------別名陽春砂、縮砂蜜、縮砂、縮砂仁、春砂仁。砂仁

------來源姜科植物陽春砂Amomum

villosum綠殼砂Amomum

villosum

var.xanthioides或海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的干燥成熟果實。砂仁

------植物形態陽春砂:多年生草本,莖直立。葉2列,葉片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被微毛;葉鞘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