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人類的產生與發展 本章共分三節,學習時要順著宇宙地球地表環境、古人類的起源演化人口的發展、分布與遷移這兩條內容主線來領會有關知識,注意空間上由遠及近、時間上由古至今的內容體系安排。 第一節 人類生存的物質環境 一、宇宙中的地球 淮南子齊俗訓:“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相統一的物質世界。 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著名的“哈勃定律”,成為開展現代宇宙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遙遠的星體正在遠離我們而去,整個宇宙正處于膨脹之中;逾遙遠的星體遠離我們而退行的速度逾快,也即是星體背離地球逃離的速度與其距地球的遠近成正比。” “哈勃定律” 提出
2、的依據: “多譜勒效應”一切波都具有與觀察者距離越近頻率越高,距離越遠頻率越低的現象。 測定宇宙中恒星的光譜可以發現,它們都具有明顯的“紅移現象”。 1948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產生于150億年以前的一次大爆炸,宇宙空間和物質都是從這個時刻開始發展演化的。 關于宇宙的未來: 無始無終,反復膨脹收縮,永無止境; 有始有終,膨脹到極點會出現“大坍塌”,宇宙“暴縮”至復歸于無; 有始無終,將無限膨脹下去(斯蒂芬霍金的觀點)。 2、太陽系的結構與起源 (1)太陽 是能自行發光的一顆中等規模的恒星,占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9%,以它為中心形成太陽系這一天體系統。 圖
3、1.1.3 太陽的分層結構 (2)大行星 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由太陽起往外的順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 (3)太陽系其他星體 小行星。已發現數以萬計的小行星。 除水星、金星外,已發現大行星的衛星達68顆。 彗星。已發現彗星約1600顆,其中最著名的為公轉周期76年的哈雷彗星。 流星體。太陽系中的一些微小物質顆粒,當其闖入地球大氣層時因摩擦而燃燒發光,這就是平常所見的流星現象。 (4)太陽系的起源 太陽系的結構和運動的特征: 共面性:行星
4、繞太陽運動和衛星繞行星運動,都在一個扁平的軌道平面上。 同向性:太陽系中的行星、衛星大致朝同一方向運動,太陽和行星(除金星和天王星外)的自轉方向基本一致。 近圓性:行星軌道形狀都接近圓形。 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了關于太陽系起源的 “星云假說”。 宇宙大爆炸的星云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首先在銀河系星云中分離出太陽星云,然后太陽星云逐漸演變成星云盤,最后在星云盤中產生太陽和行星。 星云說是目前科學認識水平下最具有說服力的一種關于太陽系起源的理論。 二、地球的形狀與結構 1、地球的形狀 古人相信“天圓地方”; 16世紀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 17世紀末,牛頓從理論上推測地球是一個赤道
5、處略為隆起,兩極略為扁平的橢球體。 地球的形成演化 : 地球起源于太陽星云。在大約46億年前,在形成太陽的星云物質中分化出原始地球;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原始地球繼續吸積星云物質,其體積和質量不斷增大,溫度逐步升高,內部物質呈現一定的塑性;在重力作用下,經過輕重物質對流產生了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和堅固的地殼。 2、地球的內部圈層 人們根據震波傳播速度和穿透能力隨深度而變化的規律,推斷出地球內部物質的一些特征變化,將地球劃分為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 3、地球的外部圈層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層與內部圈層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各外部圈層之間也沒有明顯的分界,特別在地表附近,大
6、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交錯。圖1.1.6 地球的外部圈層 三、地球表層 地球表層是指海陸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圍而不包括地球的高空和內部的區域空間。在這個區域空間里所有影響人類生存及活動的事物整體,稱為地球表層環境或地球表層自然環境。 1地球表層的環境要素 從地球表層環境的構成要素上看,有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五大要素,這五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構成了特殊的地球環境。 2、地球表層的環境特征 適宜生物生存的溫度。其原因在于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地球自轉周期、地球上水圈和大氣圈的保溫作用。 合適的大氣。大氣是地球的保護傘,對地球生命的存在起著不同的作用。 復雜的物質、能量交換和循
7、環。 首先,地球表層是太陽能量最為集中的區域。 其次,地球表層環境中,固態、液態、氣態物質共存。 第二節 人類的起源與進化 一、生物圈的形成與演化 1、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假說:從無機分子有機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多分子體系的形成原始生命的誕生。 原始生命的演變:非細胞形態原核細胞真核細胞單細胞多細胞。 最古老的原始地殼年齡為37億年。 最早生命是出現于南非境內的、距今約32億年的一種藍藻類化石。 距今6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第一次生命大爆發:海洋中大量出現了以三葉蟲為代表的無脊椎動物,以后又出現了魚類。 在距今4億年前,一些綠色植物開始棄水登陸。 至2.5億年前后,兩棲動物、爬行類動物(如
8、恐龍)開始涉足陸地。 到6500萬年前后,哺乳類動物開始主宰地球。 直到240萬年前后,人類才在地表環境中誕生出來。 2、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 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總是通過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交換與環境之間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共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就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 生態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無機環境; 生產者(綠色植物); 消費者(動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 分解者(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生態平衡理論: 指在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具有高度的相互適應性; 生物的種類構成和數量構成上都沒有明顯的變動; 能量與物質的輸入和輸出也接近平衡
9、。 二、從猿到人 人類學家一般認為,人和猿具有一定的近親關系,無論在外表形態、解剖學、生理學、血液的生物化學等方面,都存在著極其相似的特征。 在生理結構、語言和社會性三個方面,人和猿有著許多本質的區別。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距今2000萬3000萬年前的森林古猿。 新生代第三紀中期以后,隨著氣候變化和森林的消失,一部分古猿遷移到新的森林中,逐漸進化成現代猿類;另一支古猿留在原地被迫從樹棲轉為地面生活,其中一支發展成為南方古猿。圖1.2.1 基于人類化石證據的進化樹 三、人類發展的基本階段 早期猿人(250100萬年前),主要在亞、非兩地發現,如坦桑尼亞的能人、中國的元謀人等; 直
10、立人(20020萬年前), 舊稱猿人,主要代表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猿人等; 早期智人(254萬年前),即古人,主要代表為德國的尼安特人、中國廣東韶關的馬壩人等; 晚期智人(51萬年前),即新人,基本與現代人相似,主要代表為法國多爾多涅地區的克羅馬農人、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等。 拓展思考: 1.除了地球生命之外,宇宙中還有其他生命體存在嗎? 2.假如有其他宇宙生命存在,你認為其發展水平與地球生命相比如何? 3.假如存在著高于地球發展水平的外星生命,我們人類將如何自處? 第三節 人類的發展 一、 現代人的起源問題 現代人的起源指的是早期人類怎樣演變成不同種族人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進化歷史的一
11、個局部。 歐洲非洲亞洲現代人現代人現代人早期智人早期智人南方古猿(阿爾法種)直立人早期猿人直立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歐洲非洲亞洲現代人現代人現代人早期智人早期智人南方古猿(阿爾法種)直立人早期猿人直立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圖1.3.1 現代人起源示意圖左:非洲起源學說 右:多起源學說 關于中國人的起源問題,我國考古學家們根據多年的研究及發現,一般認為中國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由當地古代人進化而來的,這在我國古人類化石上得到證實。 二 、人口的發展、分布和遷移 (一)世界人口發展概況 人口發展總趨勢是不斷增長,但增長過程呈現出跳躍式增長的態勢,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對人口的快速增長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據估算,在
12、距今約一萬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著一千萬原始人類。 當時人口增長的特征:一是極低的人口密度;二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農業革命使世界人口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使人口總量比以前大幅度地增長。 原因在于:農業社會能提供更多的食物,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農業社會使人的壽命增加,降低死亡率,最終促使人口的增長。 工業革命爆發后,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極大地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主要表現在:一是醫療衛生技術進步和衛生服務條件的完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二是人口出生率先升后降(工業化初期歐洲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但從19世紀后半期出生率開始逐漸下降)。 世界及我國人口增長趨勢: 1999年10月21
13、日被聯合國定為世界60億人口日。回顧人類60億人口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世界人口每增長一個10億所用時間在逐漸縮短。據世界銀行的預測,至2025年全球人口將達到82.17億。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解放前我國人口發展一直處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的狀態中。 解放后,雖然人口發展有過波動,但人口總數卻一直在大幅增長之中。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中國總人口13.39億,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 (二)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標,指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它反映某一區域內的人口密集程度。通常用每平方千
14、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數量來表示,稱為人口算術密度。 1世界人口的分布規律 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僅占陸地總面積10%的土地上; 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區域; 從海岸線向內地約200km范圍內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區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 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和在各大洲(或地區)內部的分布也是極不平衡的。 2我國人口的分布規律 我國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東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極為稀疏; 人口分布明顯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內地人口越稀疏; 人口的絕大多數人口分布在較為低平的地區, 高原和高山人
15、口稀少。 (三)人口的遷移 人口遷移是是指人們出于某種目的, 暫時或永久改變其定居地的行為。 一般可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永久性遷移和季節性遷移等。 1國際人口的遷移 國際人口遷移是指人口跨越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 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遷移之分。前者指移民改變了自己的國籍或成為僑民(未加人遷人國的國籍);后者指暫時定居于移入國之后將返回移出國的移民。 2國內人口遷移 國內人口遷移是指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的移居現象。 主要有地區間遷移、城鄉間遷移兩種形式。 我國歷史上曾出現多次大規模的人口地區間遷移,遷移的流向主要由北向南,即由黃河流域流向長江流域、珠江流域。 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地區間人口遷移主要表現為河北人、山東人“闖關東”,遷往東北地區,以及中原河南一帶人“走西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考數學密卷試題及答案
- 軟件設計師考試經驗分享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軟件設計師考試資訊獲取途徑試題及答案
- 全面覆蓋網絡管理員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設備采購合同簡化版范本
- 車站安保措施與乘客安全管理計劃
- 班級尊重與包容氛圍的構建計劃
- 國際法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分析試題及答案
- 員工上班的現評語
- 行政管理考試前的復習計劃:試題及答案
- GB 4793-2024測量、控制和實驗室用電氣設備安全技術規范
- 24秋國家開放大學《教育心理學》終結性考核論文大作業參考答案
- DB35T 2032-2021 耕地質量監測與評價技術規程
- 《證券投資學》全套教學課件
- 2024年秋新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課件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4節 問題解決策略:直觀分析
- DLT5196-2016 火力發電廠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系統設計規程
- DL∕ T 802.3-2007 電力電纜用導管技術條件 第3部分:氯化聚氯乙烯及硬聚氯乙烯塑料電纜導管
- 穿越時空的音樂鑒賞之旅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答案2024年浙江中醫藥大學
- CJT 511-2017 鑄鐵檢查井蓋
- 活動執行實施合同范本
- 24春國開電大《機電一體化系統綜合實訓》實訓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