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課外閱讀講評課_第1頁
說明文課外閱讀講評課_第2頁
說明文課外閱讀講評課_第3頁
說明文課外閱讀講評課_第4頁
說明文課外閱讀講評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第 頁說明文課外閱讀講評課 說明文課外閱讀講評課 一、錯題分析: 1、說明對象及特征找的不夠精確。 2、說明方法的作用分析的不全面。 3、說明文語言分析不精確。 二、回顧舊知 1、說明對象及特征: 導學提示:請回憶課文中國石拱橋思索:本文說明對象及特征是什么? 你是如何分析出來的?時間3分鐘 2、說明方法的作用: 導學提示:請聯系課文分析以下說明方法的作用。時間4分鐘 “橋洞不是一般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 中國石拱橋 文中列舉了趙州橋、盧溝橋的例子,起到什么作用?中國石拱橋 3、說明文的語言: 導學提示:請分析以下句子中加點字的作用。 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涌現得比較早。 我國的石拱橋幾乎處

2、處都有。 三、方法小結: 1、如何概括說明對象及特征? 2、如何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 3、如何分析說明文語言? 四、反饋提高: 請閱讀文段,完成下面的題目。 人工造林有學問 (1)森林是有利于環境的,它可以汲取來自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可以凈化空氣,并降低溫度,減輕溫室效應。比如,每公頃森林可以年汲取灰塵 330900噸,是很好的“空氣過濾器”;每公頃森林放出的氧氣可供900多人呼 吸,是最好的自然“氧吧”;森林還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夏季日平均氣溫低2 左右,冬季日平均氣溫高2左右。 (2)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人均森林面積居世界第119位,森林 總蓄積量占世界第8位。我國是世界

3、上人均森林蓄積量最低的國家之一,人均森 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人工造林。但是,假如植樹 造林不講究科學的方法,就有可能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甚至破壞生態環境。 那么怎樣才能科學地進行人工造林呢? (3)首先,需要考慮的條件就是水分、溫度、風速、土壤等。如何判斷森林 能夠生長,最好的方法是觀測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如草原上鮮有大面積的森林, 這里就不適合造林。我們應當采用“螞蟻啃骨頭”的方法,先在那些能夠成活森 林的地方造林,如北方山地先造溝谷和陰坡,保證成活率。這樣,可以起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在不適當的地方造林,其實是“背道而馳”,花再多的金錢也是浪 費。 (4)第二,造林

4、的物種要適合本地的生態。在中國的四大沙地(科爾沁、毛烏 素、渾善達克、呼倫貝爾)里,楊樹的適應力遠不如本地的榆樹,顯著在那里造 林,相宜的樹種是榆樹而非楊樹,可目前的做法南轅北轍。因此,“年年造林年 年不見林”。 (5)第三,自然界有其規律性,所以造林的密度要符合當地的生態條件。如 在渾善達克沙地,自然選擇的榆樹密度是每平方米3-5棵,而人工造林的密度是 30-50棵,水分根本無法支持。造林設計應當向自然界學習,而不能“閉門造車”。 (6)第四,人工造林要多物種協作,而不能只進展單個物種的純林,后者極 簡單蒙受病蟲害攻擊,還會造成“綠色荒漠”。 (7)第五,有條件的地方要選擇種子造林。種子繁殖雖然開始見效慢,但是, 一旦成熟,能夠自我更新,這種生態復原是最徹底的。 (8)第六,人工造林不要將目光僅僅盯在那些所謂的速生樹種上,一些珍貴 木材的慢生樹種,無論經濟價值還是生態價值、景觀價值都遠遠超過那些速生樹 種。隨著各國對自然林的愛護,珍貴木材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焦灼,提前設計并 種植慢生珍貴樹種可以“防患于未然”。 (9)了解了森林的作用,懂得了科學的植樹造林的方法,就能增進我們的綠 色意識。去細心地愛惜和培育我們的森林母親吧! 1、請找出本文的說明對象及特征。 答:_ 2、選文第(2)段中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