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技術的應用現狀研究課件_第1頁
可穿戴技術的應用現狀研究課件_第2頁
可穿戴技術的應用現狀研究課件_第3頁
可穿戴技術的應用現狀研究課件_第4頁
可穿戴技術的應用現狀研究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可穿戴技術的應用現狀研究電子商務前沿張少鵬點點御邸什么是可穿戴技術 可穿戴技術主要探索和創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進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設備的科學技術。 移動互聯網巨頭當中,三星智能手表GalaxyGear已經面世,索尼SmartWatch如今已經更新到第二代,蘋果的iwatch也造出了不小的聲勢,華為、聯想也有了可穿戴設備新品的想法和計劃,可穿戴設備大戰即將拉開帷幕。可穿戴技術的發展歷史幾種主流的可穿戴設備谷歌眼鏡 googleglass具有導航、聲控、照相與視頻聊天的功能,右眼外側有一平行放置的720p攝像頭,側上方有一微縮顯示屏,太陽穴上是觸摸板、麥克風、陀螺儀傳感器等等,內置電池具有六

2、小時的支撐能力。 紐約時報的專欄作者尼克比爾頓表示:“當這項技術成熟時,我們就能獲得解放。可穿戴計算機將使我們擺脫緊盯4英寸屏幕的生活。”幾種主流的可穿戴設備智能手表 在2014的MWC大展上,三星發布了GalaxyGear2智能手表,由一代的android系統轉向Tizen系統,擁有更快的1GHz的雙核處理器,和一代一樣,支持免提通話。GalaxyGear2可以通過藍牙與手機連接,可以直接在手表上接受查看各種通知,同時可以拍攝720p/30fps的視頻。 此外,在手表背部嵌入了心率傳感器,可是實時進行心率監測;內置的計步器也能實現更精準的熱量消耗計算。可穿戴設備所需要的特性1、實用性 可穿戴

3、技術要體現其“可穿戴”,首先要能夠與用戶身體相融合。同時,可穿戴技術還要減小使用產品的難度,盡量把設備簡單化,加速用戶上手的速度。 這是由于可穿戴技術面臨的受眾不僅僅是追求新潮熱愛新鮮事物的年輕人,也還有學習能力有待提高的小孩以及慢慢開始拒絕新事物的老人,實際上這兩種弱勢人群占據了很大比重。對于這一部分人群,簡單易學,輕松上手的設備才能使得可穿戴技術真正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造福人類。可穿戴設備所需要的特性2、舒適性 為了與手機、平板、電腦區分開來,占有自己的市場,可穿戴技術更加需要強調穿戴的舒適性。諸如設備的重量、大小以及顏色都必須要考慮到不同人群的需要和偏好。 在舒適性這一點上google

4、glass一代沒有做到與近視人群的眼鏡相適配,造成了人體的極度不舒適,二代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和用戶的近視進行了相應的適配。可穿戴技術現存的問題3、現有產品滿足不了客戶對時尚的要求 品牌機械表是高消費者對表的選擇,低消費者用手機代替手表計時,電子智能手表想批量進入市場,就要面臨重新激發消費者對表的時尚認識。智能手環不能滿足女士對服裝搭配的要求,一個手環不能搭配不同的衣服,并且手環提供的數據枯燥,引不起人們的興趣。現有產品中無效數據多,顯示器簡單,人機交換不方便,信息不同步。可穿戴技術現存的問題4、受可穿戴因素制約 由于人和可穿戴產品在空間上的貼近性質,如果產品設計不合理則會出現不良影響,如對人產

5、生輻射、熱量、噪音、引起皮膚過敏、對植入電子裝置有排異性等,因此開發新材料,進行動態評估,實現可穿戴計算產品的可用性也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5、受物聯網技術制約 隨著可穿戴計算產品的大量問世,人們開始思考“連接”的含義,這正是“物聯網”的體現。人們身上的大量信息(如血壓、心率、熱量消耗等)經過傳感器收集,再經過處理器分析后,將數據傳送到云端或者手機、電腦中,這些設備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經過處理后提供給人們想要的信息。這項技術需要手機、電腦與人的通信,因此可穿戴技術的路通向物聯網。現在各國形成了物聯網體系,并有了市場規模,但是真正能與物聯網相關的可穿戴計算設備尚在起步。可穿戴技術的前景 ShareThis2013年6月的最新數據表明,消費者在移動設備上的點擊和內容分享數量是電腦的2倍,這使得智能手機成為了可穿戴技術爆發的核心驅動力。 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的性能不斷提升,滲透率急速增長,云互聯、可穿戴技術的便攜性能優勢越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