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勸學-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課內文言文重點篇目自我檢測_第1頁
第1課:勸學-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課內文言文重點篇目自我檢測_第2頁
第1課:勸學-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課內文言文重點篇目自我檢測_第3頁
第1課:勸學-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課內文言文重點篇目自我檢測_第4頁
第1課:勸學-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之課內文言文重點篇目自我檢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1課 勸學 (一)練習版【文言基礎梳理】一、選擇題。(45分,每題3分)1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3分)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金就礪則利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 兩個“就”不同,兩個“致”相同B. 兩個“就”不同,兩個“致”不同C. 兩個“就”相同,兩個“致”相同D. 兩個“就”相同,兩個“致”不同2對下列各句中加線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已:停止B.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C. 以為輪,其曲中規 規:規則D.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3對下列各句中加線詞語的解釋正確的

2、一項是( )(3分)A.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暴:露B.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須臾:指老者C.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專心D.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省:忽略4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語全部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吾嘗跂而望矣(踮起腳跟)而聞者彰(清楚)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照)B. 假輿馬者(借助) 鍥而不舍,朽木不折(用刀雕刻)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在)C. 古之學者必有師(求學的人)是故無貴無賤(無論) 士大夫之族(類)D.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普遍) 師不必賢于弟子(不一定)小學而大遺(遺忘)5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假輿

3、馬者,非利足也 利:對有利。B.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D.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一:專一。6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3分)A.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B.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C.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D.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7下列各句中畫線的詞語,意思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3分)A. 學不可以已B.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C.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D.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8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3分)A. 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月出于東上之上B. 吾嘗終日而思矣

4、拔劍切而啖之C.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圣心備焉D. 相與枕藉乎舟中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9下列各句中,“焉”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3分)A.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B.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C.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D.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10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A.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C. 知明而行無過矣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D.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1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與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

5、分)例句:吾嘗終日而思矣A.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C.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D.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12下列各項中,詞類活用現象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3分)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 木直中繩,以為輪C. 七十者衣帛食肉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3下列各句句式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3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而恥學于師不拘于時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今安在哉ABCD14下列各項中,對加點詞語活用情況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下

6、飲黃泉,用心一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其曲中規A/B/C/D/15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善論,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B.輿,原指造車的工匠,后多指車廂,并泛指車,又引申為“眾人之論”。C.跬步,古人稱跨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引申至舉步、邁步,也被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數量極少等。D.金石,文中指指鐫刻文字、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之屬,金石學,是中國的考古學的前身,也就是對古器物的研究。【文本綜合閱讀】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題。(15分)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

7、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

8、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金就礪則利 金:金屬制的刀劍等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博學:學問淵博C蚓無爪牙之利 利:鋒利D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A青,取之于藍 而青于藍B輮以為輪 無以至千里C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D風雨興焉 圣心備焉18下列對本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登高而招”“而見者遠”,說明人通過學習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B“騏驥”與“駑馬”、“舍之”與“不舍”的對比闡明了學習要持之

9、以恒的道理,所以說“學不可以已”。C雖然勸學以論述思想品德的學習修養為主,但作者也著力論述了學習文化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方法。D全文用了比喻論證,最后一段從學習的方法、態度方面說明學習要注意的問題,這對我們今天的學習也有指導意義。19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考點拓展訓練】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20-24題。(20分)文本一: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

10、;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諍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

11、則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節選自荀子修身)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節選自禮記大學之道)【注】菑然:災害在身的樣子。“菑”通“災”。折(zh)閱:低價銷售,虧損。20

1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B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C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D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來表達子不如其父,引申為不賢、不才。有時用于表自謙。B傳,注

13、釋或闡述經義的文字;有時指書傳、文字記載,不特指某書,文中即此意。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D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成書于春秋時期,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2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荀子對“見善”與“見不善”所持的態度,與論語中的名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所表達的道理是一致的。B一個人喜歡善的事物,從不厭煩,既能接受別人的勸諫,又能以正確的態度去勸誡他人,這樣的人一定會一天天取得進步。C品德修養高的人不會太在意富貴,不會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靈;而小人就不同,他們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D禮記闡述治

14、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之間的關系時,用了頂真的手法,語言回環往復,富有音樂美。2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2)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24上面兩則材料都講了修身的意義,其側重點有何不同?(3分)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題。(20分)法行荀子公輸不能加于繩墨,圣人不能加于禮。禮者,眾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曾子曰:“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無身不善而怨人,無刑己至而呼天。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遠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詩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轂已破碎,

15、乃大其輻。事已敗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曾子病,曾元持足,曾子曰:“元!志之!吾語汝。夫魚鱉黿鼉猶以淵為淺而堀其中,鷹鳶猶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餌。故君子能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王民)者,何也?為夫玉之少而(王民)之多邪?”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并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王民)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詩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此之謂也。”曾子曰:“同游而不見愛者,吾必

16、不仁也;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失之己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南郭惠子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注】雝,通“壅”,阻塞。檃栝(yn gu),

17、矯正竹木的工具。2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B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C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D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公輸,在文中指公輸盤。復姓公輸,名盤,魯國人,能造奇巧器械,民間稱魯班。B詩,

18、指詩經,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詩歌。C南郭惠子,在文中指住在南郭地方的、一個名叫惠子的先生。南郭,即南邊的外城。D夫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孔門尊稱孔子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在文中指孔子。2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荀子認為,“法行”就是值得效法的行為準則,遵循“禮制”,不超越“禮制”,全文引用幾位圣人的言論來論證這個觀點。B文中引用曾子的言論來論述做事要合乎常理,務求根本,早作準備;不貪財害義;要加強主觀修養,不怨天尤人。C文中借南郭惠子與子貢的對話來論述君子只要做到身心端正,就不怕求學的人身份多么混雜和學習時的來去自由。D文

19、中引用孔子的言論來論述君子要像珍視寶玉那樣重視道德修養,明白恕道,并提出三種思考:要早學習,早育人,早施舍。2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失之已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2)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29請簡要概括孔子提出的三種恕道及意義。(3分)二 解析版【文言基礎梳理】一、選擇題。(45分,每題3分)1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3分)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金就礪則利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 兩個“就”不同,兩個“致”相同B. 兩個“就”不同,兩個“致”不同C. 兩個“就”相同

20、,兩個“致”相同D. 兩個“就”相同,兩個“致”不同【答案】B【解析】就:登上。就:靠近。致:思想情趣。致:到達。2對下列各句中加線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已:停止B.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疾:強,這里指聲音宏大C. 以為輪,其曲中規 規:規則D.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利用【答案】C【解析】C項,規:圓規。3對下列各句中加線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暴:露B.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須臾:指老者C.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專心D.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省:忽略【答案】C【解析】A項,“暴

21、”的意思是“曬”,B項,“須臾”的意思是“片刻,一會兒”,D項,“省”的意思是“省察”。4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語全部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吾嘗跂而望矣(踮起腳跟)而聞者彰(清楚)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參照)B. 假輿馬者(借助) 鍥而不舍,朽木不折(用刀雕刻)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在)C. 古之學者必有師(求學的人)是故無貴無賤(無論) 士大夫之族(類)D.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普遍) 師不必賢于弟子(不一定)小學而大遺(遺忘)【答案】C【解析】A項中“參”意為:檢驗;B項中“存”意為:問候;D項中“宣”意為:疏導。5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假輿

22、馬者,非利足也 利:對有利。B.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D.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一:專一。【答案】A【解析】A項,“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走得快”。6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3分)A.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B.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C.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D.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答案】D【解析】A項,“有”通“又”;B項,“生”通“性”;C項,“知”通“智”。7下列各句中畫線的詞語,意思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的一項是( )(3分)A. 學不可以已B.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C.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

23、乎己D.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答案】A【解析】A項,“可以”意思與現代漢語基本相同。B項,“以為”,把(它)做成;今義:認為。C項,“博學”,廣泛地學習;今義:學識淵博。D項,“寄托”,寄身,安身;今義:把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上。8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3分)A. 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月出于東上之上B. 吾嘗終日而思矣 拔劍切而啖之C.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圣心備焉D. 相與枕藉乎舟中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答案】A【解析】A項,均為介詞,從;B項,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C項,兼詞,于此/語氣詞;D介詞,相當于“于”,在/介詞,相當于“于”,對。9下列各

24、句中,“焉”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3分)A.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B.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C.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D.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答案】D【解析】D項中的“焉”為語氣助詞,“了”。其他三項均為兼詞,相當于“于此”。10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A.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C. 知明而行無過矣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D.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答案】D【解析】兩個“焉”都是兼詞,相當于“于此”,可譯為“從這里”“在這里”。

25、A項,介詞,表示比較/介詞,相當于“向”;B項,用在形容詞、動詞或動詞短語后面,組成名詞性的結構,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結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明的原因;C項,連詞,表并列/連詞,表示順承,相當于“就”、“于是”。1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與例句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例句:吾嘗終日而思矣A.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B.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C.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D.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答案】C【解析】例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中“而”是連詞,表修飾。A.項,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而,連詞,表轉折。B.項,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而

26、,連詞,表遞進。C項,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連詞,表修飾。D項,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連詞,表因果。12下列各項中,詞類活用現象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3分)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 木直中繩,以為輪C. 七十者衣帛食肉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答案】B【解析】A項,“水”,名詞作動詞,游泳。B項,“”,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C項,“衣”名詞作動詞,穿。D項,“王”,名詞作動詞,稱王。13下列各句句式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3分)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而恥學于師不拘于時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今安在哉ABC

27、D【答案】B【解析】定語后置,介賓結構后置,賓語前置,被動句14下列各項中,對加點詞語活用情況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其曲中規A/B/C/D/【答案】A【解析】名詞做狀語;名詞做動詞;數詞用作形容詞;形容詞做名詞。故選A。15下列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善論,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B.輿,原指造車的工匠,后多指車廂,并泛指車,又引申為“眾人之論”。C.跬步,古人稱跨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引申至舉步、邁步,也被

28、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數量極少等。D.金石,文中指指鐫刻文字、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之屬,金石學,是中國的考古學的前身,也就是對古器物的研究。【答案】A【解析】荀子提倡“性惡論”。【文本綜合閱讀】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題。(15分)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

29、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金就礪則利 金:金屬制的刀劍等B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博學:學問淵博C蚓無爪牙之利 利:鋒利D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1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30、A青,取之于藍 而青于藍B輮以為輪 無以至千里C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D風雨興焉 圣心備焉18下列對本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登高而招”“而見者遠”,說明人通過學習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B“騏驥”與“駑馬”、“舍之”與“不舍”的對比闡明了學習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所以說“學不可以已”。C雖然勸學以論述思想品德的學習修養為主,但作者也著力論述了學習文化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方法。D全文用了比喻論證,最后一段從學習的方法、態度方面說明學習要注意的問題,這對我們今天的學習也有指導意義。19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1)假輿馬者,非利

31、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答案】16B 17C 18C19(1)借助車馬(遠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行走,卻能到達千里(遠的地方);借助船只(遠行)的人,并非善于游水,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2)駿馬跳躍一次,不能超過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到達),它的功績在于走個不停。【解析】16 B項,句意為: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博學:廣博地學習。故選B。17 A項,介詞,從/介詞,比。B項,介詞,把/“以”與前面“無”連用,構成“無以”,解釋為“沒有什么(辦法或東西)”。C項,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D項,兼詞

32、,相當于“于此”“在這里”/語氣詞,不譯。故選C。18 C項,“但作者也著力論述了學習文化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方法”錯誤,無中生有,勸學沒有談及“學習文化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的方法”。故選C。19(1)中“假”,借助;“利足”,善于行走;“致”,到達;“絕”,橫渡。(2)中“騏驥”,駿馬;“駑馬”,劣馬;“舍”,不停。【參考譯文】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制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

33、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

34、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考點拓展訓練】三、閱讀下面文字,完成20-24題。(20分)文本一: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

35、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諍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

36、怠乎道。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節選自荀子修身)文本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節選自禮記大學之道)【注】菑然:災害在身的樣子。“菑”通“災”。折

37、(zh)閱:低價銷售,虧損。2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B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C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D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謂是非謂非曰直/2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來表達子不如其父,引申為不賢

38、、不才。有時用于表自謙。B傳,注釋或闡述經義的文字;有時指書傳、文字記載,不特指某書,文中即此意。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D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成書于春秋時期,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2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荀子對“見善”與“見不善”所持的態度,與論語中的名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所表達的道理是一致的。B一個人喜歡善的事物,從不厭煩,既能接受別人的勸諫,又能以正確的態度去勸誡他人,這樣的人一定會一天天取得進步。C品德修養高的人不會太在意富貴,不會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靈;而小人就不同,他們可能受

39、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D禮記闡述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之間的關系時,用了頂真的手法,語言回環往復,富有音樂美。2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2)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24上面兩則材料都講了修身的意義,其側重點有何不同?(3分)【答案】20C 21D 22B23(1)所以指出我的缺點而批評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贊賞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2)人與人之間才能和秉性的懸殊,哪里像瘸腿的烏龜和六匹駿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24材料一側重點是人自身的成長,修身能夠取得進步,能夠不為外物所役

40、。材料二側重點是有助于治家治國,修身是治家治國的前提。【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句意:用不善引導別人叫作諂,用不善附和別人叫作諛。把對的當作對的,把錯的看作錯的,這就叫作智;把對的認作錯的,把錯的認作對的,這就叫作愚。對的就說它對,錯了就說它錯,這就叫作直。根據句意,“謂之”的賓語為“諂”,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再根據句式一致的原則,“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是對稱句式,結構一致,排除A。故選C。21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D.“禮記成書于春秋時期”錯誤,應該是成書于漢代。故選D。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賞析文本內容的能力。B.“從不厭煩”錯誤,原文的“不厭

41、”意為不滿足;“既能接受別人的勸諫”錯誤,原文的“能誡”意為能引以為戒。選項曲解文意。故選B。23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1)“非我”,指出我的缺點;“當”,恰當;“者,也”,表判斷;“是”,認為正確。(2)“縣”同“懸”,懸殊;“豈”,哪里,怎么;“若”,像;“足”,大。24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本內容和分析文本觀點的能力。由材料一“見善以自存見不善以自省”可知,“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這種好的品德,“自省”是指反省自我,這是說修身對于自身成長的價值,再結合“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修養自我可以讓自己有所進步,不會被外物所役使。由材料二“

4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主要是談修身對于治家治國的價值,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需要先把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治理好,需要先修養自己的身心,所以修身是治家治國的前提。參考譯文:文本一見到好的行為,一定要學習使自己也有這種好的品德;見到不好的行為,心懷憂懼,一定要拿它來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堅定不移地來珍愛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災害在身一樣,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點而批評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老師;肯定我,而贊賞又恰當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賊人。

43、所以君子尊敬老師,親近朋友,并且非常憎惡賊人。喜好善的行為而不滿足,受到勸諫而能引以為戒,即使想不進步,可能嗎?小人與此相反,制造禍亂卻討厭別人非議自己,特別不賢能卻想讓別人認為自己賢能;內心像虎狼,行為像禽獸,卻又討厭別人說自己壞話。諂媚奉承自己的人就親近,規勸自己的人就疏遠,把糾正自己的錯誤看作是譏笑,把特別忠誠的行為看作是傷害,這種人即使想不滅亡,可能嗎?用善來引導別人叫作教,用善來附和別人叫作順;用不善引導別人叫作諂,用不善附和別人叫作諛。把對的當作對的,把錯的看作錯的,這就叫作智;把對的認作錯的,把錯的認作對的,這就叫作愚。對的就說它對,錯了就說它錯,這就叫作直。取舍沒有標準叫做反復

44、無常,為了保住利益而舍棄道義叫做大賊。意志修養好了就會蔑視富貴,以道義為重就會輕視王公,注重內在修養就會看輕外物。古書上說:“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身體勞累而內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義多,就去做。所以好的農夫不會因為旱澇而不耕種,好的商人不會因為虧損而不做買賣,士人與君子不會因為貧窮而怠慢道義。駿馬一天能跑千里,劣馬跑上十天也就到達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烏龜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積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與人之間才能和秉性的懸殊,哪里像瘸腿的烏龜和六匹駿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烏龜能到達,六匹駿馬卻到不了,這沒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個

45、去做,一個不去做罷了!道路雖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雖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總是有很多空閑時間的人,他超出常人不會很遠。文本二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首先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就要先修養自身的品德。要修養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誠。要使意念真誠,就要先獲得知識(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獲得知識(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后才能使內心端正,內心端正而

46、后才能修養品德,修養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29題。(20分)法行荀子公輸不能加于繩墨,圣人不能加于禮。禮者,眾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曾子曰:“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無身不善而怨人,無刑己至而呼天。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遠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詩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轂已破碎,乃大其輻。事已敗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曾子病,曾元持足,曾子曰:“元!志之!吾語汝。夫魚鱉黿鼉猶以淵為淺而堀其中,鷹鳶猶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餌。故君子能

47、無以利害義,則恥辱亦無由至矣。”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王民)者,何也?為夫玉之少而(王民)之多邪?”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并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王民)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詩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此之謂也。”曾子曰:“同游而不見愛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見敬者,吾必不長也;臨財而不見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失之己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南郭惠子問于子貢曰:“夫子之門何其雜也

48、?”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注】雝,通“壅”,阻塞。檃栝(yn gu),矯正竹木的工具。2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

49、也/B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C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D子貢曰/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公輸,在文中指公輸盤。復姓公輸,名盤,魯國人,能造奇巧器械,民間稱魯班。B詩,指詩經,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詩歌。C南郭惠子,在文中指住在南郭地方的、一個名叫惠子的先生。南郭,即南邊的外城。D夫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50、孔門尊稱孔子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在文中指孔子。2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荀子認為,“法行”就是值得效法的行為準則,遵循“禮制”,不超越“禮制”,全文引用幾位圣人的言論來論證這個觀點。B文中引用曾子的言論來論述做事要合乎常理,務求根本,早作準備;不貪財害義;要加強主觀修養,不怨天尤人。C文中借南郭惠子與子貢的對話來論述君子只要做到身心端正,就不怕求學的人身份多么混雜和學習時的來去自由。D文中引用孔子的言論來論述君子要像珍視寶玉那樣重視道德修養,明白恕道,并提出三種思考:要早學習,早育人,早施舍。2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怨人者窮

51、,怨天者無識。失之已而反諸人,豈不亦迂哉!(2)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29請簡要概括孔子提出的三種恕道及意義。(3分)【答案】25B 26C 27D28(1)怪怨別人就會陷入困厄,怪怨上天說明自己沒有見識。過失在于自己卻去責備別人,這不是太迂腐了嗎?”(2)因此君子年少時就考慮到長大后的事,就會努力學習;老年考慮到死后,就會教育后人;富有的時候考慮到貧窮,就會施舍。29恕道:侍奉君主報答父母尊重兄長。意義:明白和掌握了三種恕道的做法,身心就可以端正了。【解析】2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

52、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本題中,從句式上來看,“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句式一樣,是說君子對于這兩種人的態度,所以要在“欲”前面分別斷開,排除A、D;“多”為形容詞,修飾“病人”,中間不能斷開,要在“人”后斷開,排除C。整句話的翻譯為:子貢說:“君子身心端正,來求學的人都不拒絕,想離去的也不阻止。況且,就像良醫的門前多病人,矯形器的旁邊多彎曲的木頭一樣,所以夫子的弟子才這么雜啊。”故選B。2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

53、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C項,“南郭,即南邊的外城”是錯誤的。“南郭”理解有誤,南郭為中國的一個復姓,以居住地方位名稱為氏。故選C。2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D項,“三種思考:要早學習,早育人,早施舍”理解有誤,應為“老年時教育人,富足時施舍人。”故選D。28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

54、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第一句的得分點為:“窮”,陷入困厄;“反”,責備;“迂”,迂腐。第二句的得分點:“是故”,因此;“教”,教育后人;“施”,施舍。2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型首先要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找到關鍵性語句,然后對關鍵信息進行概括整合。由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

55、士明于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可知,孔子提出的三種恕道。第一種恕道,就是對待君主的態度,要侍奉君主;第二種恕道,就是對待父母的態度,要報答父母;第三種恕道,是對待兄長的態度,要尊重兄長。這樣做的意義是“可以端身”,即明白和掌握了三種恕道的做法,身心就可以端正了。參考譯文:公輸班不能超越墨線的規則,圣人不能超越禮制。禮制,眾人遵循它,卻不明白它,圣人遵循它,而且能理解它。曾子說:“不要不親近家人而親近外人,不要自己不好而怨恨別人,不要遭受刑罰才呼喊上天。不親近家人而親近外人,這不是違背常理嗎?自己不好而怨恨別人,不是舍近求遠了嗎?遭受到刑罰時才呼喊上天,不是后悔已經晚了嗎?詩經上說:細流的水源,

56、不加堵塞就不斷絕。車轂已經全破碎,才加上大車輻。事情已經失敗了,這才深深長嘆。這樣做有什么用呢?”曾子病得很嚴重,他的兒子曾元抱著他的腳。曾子說:“元,你記住!我告訴你。魚鱉黿鼉以為深潭還太淺,就在那里面打洞安身;鷹鳶以為山嶺太低,就在那上面筑巢棲息;但是,它們還是被人捕獲,這一定是為誘餌所誘。所以,如果君子能不貪財害義,那么就不會有什么恥辱了。”子貢問孔子:“為什么君子珍視寶玉而輕視珉石呢?因為寶玉少而珉石多嗎?”孔子說:“唉!賜啊!這是什么話啊!君子怎么會因為多了就輕視它,少了就重視它呢?寶玉,君子用來比擬人的德操。玉溫潤而有光澤,好比君子的仁;它堅硬而有條紋,好比君子的智慧;它剛強而不屈,好比君子的義,它有棱角而不傷人,好比君子的行為;它即使被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