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檔完整版,經典版,無刪減版本中醫著作第一部:中醫基礎理論(第1樓)第一章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第2樓)第一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第3樓)第二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第9樓)第三章臟象(第10樓)第(第11樓)第二節(第12樓)第三節(第13樓)第四節(第14樓)第五節(第15樓)第六節六腑奇恒之府形體官竅臟腑之間的關系人體的生命活動與五臟調節(第4樓)第二章中醫學的哲學基礎(第5樓)第一節氣一兀論(第6樓)第二節陰陽學說(第7樓)第三節五行學說(第8樓)第四節氣一兀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關系(第16樓)第四章精、氣、血、津液(第17樓)第一節精(第18樓)第二節氣(第19樓)第三節血
2、(第20樓)第四節津液(第21樓)第五節氣血精津液的關系(第22樓)第五章經絡(第23樓)第一節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第24樓)第二節(第25樓)第三節(第26樓)第四節(第27樓)第五節(第28樓)第六節體質體質的基本概念體質的形成體質的分類體質學說的應用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經別、絡脈、經筋、皮部經絡的生理功能經絡學說的應用(第29樓)第六章(第30樓)第一節(第31樓)第二節(第32樓)第三節(第33樓)第四節(第34樓)第七章病因(第35樓)第一節外感病因(第36樓)第二節內傷病因(第37樓)第三節病理性因素(第38樓)第四節其他病因(第39樓)第八章病機(第40樓)第一節發病機理(第41樓
3、)第二節基本病機(第42樓)第三節內生五氣病機(第43樓)第四節臟腑病機(第44樓)第五節經絡病機(第45樓)第六節疾病的傳變(第46樓)第七節疾病的轉歸第47樓)第九章養生與防治(第48樓)第一節養生(第49樓)第二節預防(第50樓)第三節治則第51樓)附五運六氣(第52樓)第一節運氣學說的基本內容(第53樓)第二節標本中氣(第54樓)第三節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第一章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斷積累,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反復總結而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醫學科學,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傳
4、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地凝結和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特定發展階段的觀念形態,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和世界科學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中醫基礎理論旨在研究闡發中醫學的基本觀念、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它在整個中醫學科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中醫學各分支學科的理論基礎。第一章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第一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一)中醫學與中醫學理論體系1中醫學:醫學是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以及同疾病作斗爭的一門科學體系,屬于自然科學范疇: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以及攝生康復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它有
5、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2中醫學理論體系:體系是由有關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科學理論體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體的科學規律三個基本知識要素組成的完整體系。如愛因斯坦所說,“理論物理學的完整體系是由概念、被認為對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邏輯推理得到的結論這三者所構成的”(愛因斯坦文集)。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由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醫學邏輯演繹程序從基本原理推導出來的科學結論,即科學規律而構成的,是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即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
6、系。(二)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條件科學是一種社會現象,它不能游離于社會之外而孤立地存在與發展。科學體系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它要與社會的其他子系統之間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社會為科學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條件。中醫學發源于先秦,其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到秦漢時期。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醫療保健的經驗積累和理論總結而形成的。1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自然科學是關于物質運動規律的理論知識體系。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人們對整個世界(自然、社會和思維)根本觀點的體系。任何一門自然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哲學必然受著哲學思想的支配和制
7、約:特別是古代社會,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徹底分開之時,顯得尤為密切:中醫學屬于古代自然科學范疇,其理論體系始終沒有脫離古代自然哲學。中醫學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即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構建其理論體系。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不僅為中醫學提供了樸素的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生命觀,皋確立了中醫學的整體的研究方法,使中醫學以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認識自然、認識生命,借以闡明人與自然、生命本質、健康與疾病等。中醫學運用哲學的概念和范疇,去觀察事物,借以闡明中醫學中的一系列問題,并貫穿于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使之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哲學概
8、念和范疇通過中醫學的診療實踐,得到了探索、驗證和深化,從而又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哲學理論。中醫學雖然來自長期的經驗積累,但并沒有像其他經驗科學而被科學實驗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醫學理論充滿了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學淵源。2社會自然科學的滲透:中華民族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這一歷史時期,各種文化學術流振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農家、兵家、縱橫家等學派展開了學術爭鳴與交流,學術上呈現出“諸子百家”的繁榮景象:通過諸于百家的學術爭鳴、交流與交融,出現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大一統局面,從而奠定子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礎,也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文化、科學
9、、社會歷史基礎,中醫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一時期,它廣泛地吸收、移植、滲透和交融了當時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種學說、各個學派的先進成就,諸如哲學、數學、化學、天文學、歷法學、氣象學、地理學、聲學、物候學、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術基礎。3長期醫療經驗的積累:科學理論是科學抽象白6結果。科學抽象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形成科學概念和范疇,去揭示其規律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是人們運用理性思維方法,對所獲得到的感性經驗材料加工、整理,從而概括或抽象出事物的性質和規律的一種科學認識方法。實踐是中華民族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邏輯結構的起點。古代
10、中國。人在長期的生活生產和醫療實踐中,通過觀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經過思維而形成概念、判斷,逐步上升為醫學理論。重視實踐經驗的積累是中華民族傳統思維第一個重要的本質精神。中國從公元前21世紀進入奴隸社會以后,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隨著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而不斷發展:如早在西周,醫學家就提出了發病和藥物治病等理論。在春秋時代,秦國醫和又提出了六氣致病的學說,開創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先河。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和醫療實踐中,逐步積累了原始的醫藥知識,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豐富的實踐基礎。科學理論的確立,無不通過長期反復的生活、生產和科學實踐,再從反復的認識中得出正確的理論,中醫學也是通過長期
11、反復的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中醫學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例如臟象學說就是通過長期的生活觀察、反復的醫療實踐和解剖實驗而形成的,他如診斷、證候、治則、方藥功效的確立等無不皆然。由此可見,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始終以實踐作為堅實的基礎.(三)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是黃帝內經的問世。黃帝內經吸收了秦漢以前的天文、歷法、氣象、數學、生物、地理等多種學科的重要成果,在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總結了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和治療經驗,確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系統地闡述了生理、病理、經絡、解剖、診斷、治療、預防等問題,建立了
12、獨特的理論體系,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基礎和理論源泉。(四)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確立黃帝內經的成書,實際上標志著中醫學基本理論的確立,它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分別是中醫學基本理論和辨證論治的奠基之作。二者與神農本草經難經一起,被歷代醫家奉為經典,由此而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給后世醫學的發展以深遠的影響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科學的發展除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外,其自身內部還存在著相對立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是科學發展的內在根據,是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矛盾是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其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實踐特別是醫療實踐的發展,黃帝內經所構建的理論體系
13、有的已無法解釋新的事實,出現了原有的科學理論與新的科學事實的矛盾?在社會需要的推動下,中醫學理論體系內部不斷地發生分化與綜合,于是新的理論學派和新的分支學科應運而生。中醫學理論體系就是在理論與實踐、分化與綜合、傳統與創新的對立統一運動中,不斷地向前發展著。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是隨著中國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歷代醫家和人民群眾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實踐中,運用相應歷史時期的先進文化科學技術成就,不斷地完善、提高而發展的。因此,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反映了相應歷史時期的文化科學技術水平。(一)中國歷代醫家的貢獻在中醫學理論發展的過程中,上自晉、唐、宋、金、元,下迄明清的許多醫家,在黃帝內經、傷寒雜
14、病論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在各自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研究中,均從不同角度發展了中醫學理論體系。魏晉隋唐時期:晉王叔和著脈經,豐富了脈學的基本知識和理論。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一部針灸學專著。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一部病因、病理和證候學專書。唐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燾的外臺秘要等,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從理論到臨床均有新的發展。宋金元時期:自宋以后,迄至明清,許多醫家在繼承了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的實踐經驗,勇于創新,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從而使中醫學術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各種專科和綜合性論著,層出疊見。其中,金元四大家對中醫學理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劉完素(約1100年,卒年不詳)以火
15、熱立論,力倡“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生火”,用藥多用寒涼,火熱在表,治以辛涼甘寒,火熱在里,則用承氣諸方,表里俱熱,用防風通圣、涼膈以兩解之,所以被稱為“寒涼派”。劉氏之火熱理論,促進了溫病學說的發展,對溫病學說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張從正(約11561228年)傳河間之學,認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張“邪去則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稱為“攻下派”。他不僅對疾病的機理進行了深入地探討,而且擴大了汗、吐、下三法的應用范圍,對中醫治療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東垣(約1180-1251年)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內傷學說,治療重在升補脾陽,被稱為“補土派”。朱丹溪(約128
16、11358年、重視相火妄動,耗傷真陰,提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論,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因此被稱為“養陰派”。金元四大家各具特色,各有創見,均從不同角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促進了中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發展。明清時期: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這一時期溫補學派頗為盛行,其中薛立齋、孫一奎、趙獻可、張景岳、李中梓等大抵俱重視脾腎,善于溫補。溫病學派的出現,標志著中醫學術發展又取得了突出成就。吳又可創立了傳染病病因學的“戾氣學說”的新概念,提出了治療傳染病的較完整的學術見解,著成溫疫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葉天士溫熱論首創衛氣營血辨證;吳鞠通溫病條辨,創三焦辨證;薛生白濕熱病篇,指出“濕熱之病,
17、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王孟英溫熱經緯“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這些溫病學家大膽地突破了“溫病不越傷寒”的傳統觀念,創立了以n氣營血、三焦為核心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溫病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從而使溫病學在證因脈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溫病學說和傷寒學說相輔相成,成為中醫治療外感熱病的兩大學說,在治療急性熱病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藥學理論是與中醫學理論相輔而行的,其肇始于黃帝內經,如五味人五臟,氣味厚薄陰陽的不同作用,君臣佐使的配伍等。陶弘景又提出了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之說。張元素則發展了藥物歸經和升降浮沉的理論。中醫臨床治療,以此作為指導用藥的依據。(
18、二)中醫學理論的現代化中醫學的歷史,是學術不斷發展、不斷創新的歷史。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目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關懷下,中醫學理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及方法上均超過了歷史任何時期。當代中醫學理論的研究,以系統整理、發揚提高為前B,運用傳統方法和現代科學方法,多學科多途徑地逐步揭示了中醫學理論的奧秘,使中醫學理論出現了不斷深化、更新,并有所突破的態勢。在中醫學文獻的系統整理與研究方面,以中醫高等院校統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基礎為標志,構筑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體系。闡釋經旨,賦予新義,開拓新境的陰陽五行中醫學概論實用中醫基礎學氣血論等許多論著和佳篇,則反映了中醫學
19、理論水平的提高。在中醫學理論的研究方法上,除運用文獻方法研究中醫學理論的本源,進一步揭示其學術內涵外,利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研究中醫學理論則是當代中醫學理論研究的重要特點。中醫基礎理論蘊含著現代自然科學中某些前沿理論的始基,為哲學、天文學、氣象學、數學、物理學、系統科學、生命科學等,提供了一些思維原點或理論模式。諸如內經的哲學與中醫學的方法的問世,以及泛系理論與辨證論治、天文學與五運六氣、太極陰陽理論、運氣與氣象、控制論與治法理論、氣與場、氣與量子力學等研究成果的發表,使中醫學理論研究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溝通,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和創新意識。運用現代醫學及其他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特別是實驗方法,研究中
20、醫學的臟象、經絡、氣血、證候、診法、治法等,使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方法從經學的、經驗的、自然哲學的方法上升為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初步闡明了中醫學理論某些概念、原理的科學內涵。如從肌電、皮膚溫度、皮膚電阻、血流圖、超聲波、激光及同位素追蹤、微觀解剖、內分泌、神經化學等多方面研究,證實了經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關于經絡的實質,則提出了神經體液說、低阻抗說、皮層內臟相關說、第三平衡系統論、波導論和液晶態說等學說,這些學說尚有待進一步驗證、探索。中醫學臟象學說的研究,通過臨床觀察,特別是動物實驗,在探討中醫臟腑的實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尤以脾腎研究為多。研究資料表明:在腎陽虛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
21、、下丘腦-垂體-性腺、下丘腦-垂體,甲狀腺三軸出現功能紊亂與低下,腎陽虛證的主要發病環節是下丘腦的調節功能紊亂。脾虛則與胃、腸、胰等整個消化系統功能減退、免疫功能障礙、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異常有關。其他對肝、心、肺的研究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了推動中醫學理論研究的發展,中國政府已把中醫臟象學、病因學、辨證學、診法及治則治法、養生學、動物造模、經絡研究、針刺麻醉機理研究以及文獻研究等內容列入“九五”、“十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科研規劃。中醫學理論研究已成為世界性的研究課題,各國學者多有建樹。當代中醫學理論研究成就非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學理論研究也必將取得重大突破,為生命
22、科學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第一章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第二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和結構(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1哲學基礎哲學是關于世界最一般的運動規律的科學。任何一門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哲學。在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徹底分開的古代尤為如此。中醫學吸取了漢代以前的哲學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氣、陰陽、五行、形神、天人關系等重要的哲學概念和學說,去闡明醫學中的問題,使之成為中醫學的重要概念和理論,把哲學理論與醫學理論熔鑄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體現出中國古代東方的特殊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哲學為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而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又豐
23、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氣一元論:“氣”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范疇,在中醫學的學術思想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中醫學的哲學和醫學理論的基石。氣是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運動的屬性。氣的運動是氣內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氣和形以及兩者的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陰陽學說:陰陽學說是在“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與氣一元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陰陽是標示事物狀態特征的范疇,一是代表兩種對立的特定屬性,二是代表兩種對立的特定的運動趨向或狀態。陰陽是宇宙的總規律。但是陰陽范疇不
24、僅具有對立統一的屬性,而且還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質的規定,與現代辯證法的矛盾范疇。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普通系統論。中醫學運用五行學說,從系統的整體觀點觀察事物,認為任何一個(類)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種功能屬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這五個方面按照一定規律相互聯系,形成這一事物的整體功能結構。五行結構系統,通過與反饋機制相似的生勝乘侮關系,保持系統的穩定性和動態平衡,從而論證了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人與環境的統一,即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學說的樸素的系統觀念是現代系統理論的原始形態,在最一般的原則上與現代系統論相一
25、致。但五行學說是一種樸素的系統理論,不可能像現代系統論那樣更科學地闡明所有系統結構的一般關系和一般規律。2臟象經絡:臟象、經絡、氣血、津液等學說是中醫學關于正常生命現象的理論知識。其中,臟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臟象學說:臟象學說是研究人臟腑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認為人體是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中心,以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氣、血、精、津液為物質基礎,通過經絡使內而臟腑,外而五官九竅、四肢百骸,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并與外界環境相統一;它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和醫學家,通過長期對人類生命活動的觀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實踐,并以陰陽五行理論為指導,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
26、的學說,對中醫診治與預防疾病、養生與康復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醫臟腑概念雖然包含著解剖學成分,但主要是一個標示各種整體功能聯系的符號系統,是人體整體的功能模型,主要是闡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現象,因而不能與現代解剖學的同名臟器完全等同。氣血精津液學說:氣、血、精、津液既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氣、血、精、津液學說主要探討生命的物質組成以及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泛言之,氣血精津液學說應包含于臟象學說之中。體質學說:體質學說是研究人類的體質特征、類型和變化規律,及其與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的學說。體質是人體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功能和形態上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征,與健康和疾
27、病有著密切關系。經絡學說: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指導臨床治療的理論。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縱橫交貫,網絡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象學說、氣血精津液學說、體質學說和經絡學說相互包容滲透,互為補充,形成了時醫學對生命規律的獨特的精辟的認識。3病因病機:病因病機學說是中醫學關于疾病的理論知識,包括病因、發病與病機三部分內容。病因學說:病因學說是研究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的學說。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正常生理活動遭到了破壞,導致臟腑經絡、陰陽氣血失調所致。病因可分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28、、疫癘、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當、外傷、胎傳等。中醫學對病因的認識,是通過對患者的癥狀、體征進行分析推求而得來的,并能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稱之為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按照癥狀、體征、證候來建立病因概念,是中醫學確認病因的特殊標準和主要特點。病機學說:病機學說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演變機理的學說。其內容包括發病機理、病變機理和病程演化機理三部分。發病機理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般規律的學說。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病變機理簡稱病機、病理,是研究人體病理變化規律的學說,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
29、精,津液失常以及臟腑經絡失常等病理變化的一般規律。病程演變機理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一般規律的學說,包括病位傳變、病理轉化、疾病轉歸與復發等。4診法辨證:診法,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的方法,簡稱四診。望診是對患者的神色、形態、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了解病情,測知臟腑病變。聞診是從患者語言、呼吸等聲音以及由患者體內排出的氣味以辨別內在的病情。問診是通過對患者及知情者的詢問,以了解患者平時的健康狀態、發病原因。、病情經過和患者的自覺癥狀等。切診是診察病人的脈象和身體其他部位,以測知體內變化酌情況。在四診之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診、問診、脈診為要。四診各有其特定的診察
30、內容,不能互相取代,必須四診合參,才能系統而全面地獲得臨床資料,為辨證提供可靠依據。辨證即分析、辨識疾病的證候,即以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為依據,對四診所收集的癥狀、體征,以及其他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進而概括、判斷為何種證候,為論治提供依據。5預防治則預防:預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采取積極的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即“治未病”,是中醫治療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即在疾病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要防病必先強身欲強身必重攝生:攝生又稱
31、養生,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采取能夠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手段,所進行的保健活動。中醫養生學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發展起來的,具有中醫特色的,研究人類生命規律,闡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的學說。把精、氣、神作為人身之三寶,視為養生的核心,強調養生之道必須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形神并養、協調陰陽、謹慎起居、和調臟腑、動靜適宜、養氣保精、綜合調養。養生是最積極的預防措施,對增進健康、延年益壽、提高生命質量,具有普遍意義。除攝生防病外,還應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既病防變既病防變指未病之時,注重防患于未然。一旦發病,當注意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早期診斷以防止疾病
32、由輕淺而危篤,所謂“見微知著,彌患于末萌,是為上工”(醫學心悟)早期治療則可截斷病邪傳變途徑,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止疾病傳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既病防變的關鍵,一方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氣的過度損耗,易于治療和恢復健康。治則:治則即治療疾病的法則或原則,是治療疾病的觀念和確定治法的原則,對臨床立法、處方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治病求本、知常達變、因勢利導和以平為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觀念。而正治反治、治標治本、燮理陰陽、調和氣血、調理臟腑、形神兼顧、病證相參、因異制宜等則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治法是在治則指導下所確定的具體治療措施,治則指導治法,而治法體現治則。理、法、方、藥
33、是中醫學關于診斷與治療操作規范的四大要素。辨證論治是理、法、方、藥運用于臨床的過程,為中醫學術的基本特色。所謂“理”,指根據中醫學理論對病變機理作出的準確的解釋;所謂“法”,指針對病變機理所確定的相應的治則治法;所謂“方”,是根據治則治法選擇最恰當的代表方劑或其他治療措施;所謂“藥”,指對方劑中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劑量的最佳選擇。辨證是論治的前提,論治是在辨證基礎上擬定出治療措施,辨證與論治在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6康復:康復,又名平復、康健。康復是指改善或恢復人體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即采用各種措施對先天或后天各種因素造成的臟腑組織功能
34、衰退或功能障礙進行醫療,從而使其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復。康復不僅是身體的復健,而且更重要的是心神的康復,故中醫學認為康復是身心的康復。中醫學康復的基本觀點為整體康復、辨證康復和功能康復。根據天人相應,人與自然、社會相統一的觀點,通過順應自然,適應社會,整體調治,達到人體形神統一。整體康復的思想,稱為整體康復觀。辨證康復是辨證論治在康復中的具體體現。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康復原則,并選擇適當的康復方法,促使患者康復的思想,稱為辨證康復觀。根據中醫學的恒動觀,注重功能訓練,運動形體,促進氣血流通,以恢復患者臟腑生理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稱之為功能康復觀。預防、治療和康復是中醫學同疾病作斗
35、爭的三種不同而又密不可分的理論和方法,對臨床醫療實踐,保障人們的健康長壽,具有重要的意義。(二)中醫學學科體系的基本結構就學術分類而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學科群,以基礎與應用分,則可分為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兩大類;以對疾病的認識、治療和預防的醫療行為過程分,則可分為基礎醫學學科、臨床醫學學科和養生康復醫學學科三大類。1基礎醫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基礎理論是整個現代中醫學科群的基礎,其主要內容為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臟象、經絡、氣血精津液、病因病機,以及預防治則康復等學說。中醫診斷學:中醫診斷學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研究診法和辨證的理論、知識和方法的一門學科,是聯結理論與臨床診治的橋梁。中藥學:中醫傳統用以預
36、防和診治疾病的藥類物質謂之中藥,又稱本草、草藥、中草藥,現統稱中藥。其主要來源于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藥。中藥學主要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采制、性能、功效及應用等,包括中藥藥理學、中成藥學、中藥栽培學、中藥藥材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制劑學、中藥化學等分支。方劑學:方劑,簡稱方。方指醫方,劑指調劑。方劑是根據配伍的原則,以若干藥物配合組成的藥方,是治法的體現,是中醫學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劑學是研究中醫方劑的組成、變化和臨床應用的一門學科。其內容包括方劑的組成原則、藥物的配伍規律、方劑的組成變化、劑型及方劑的用法等。2臨床醫學:中
37、醫學關于病證的認識及治療病證的原則、措施和經驗等,構成了中醫應用學科的主體,并分別組合成為“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等臨床學科。3養生康復醫學:中醫養生學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探索和研究中國傳統的頤養身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并用這種理論和方法指導人們保健活動的應用科學。中醫康復學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調攝情志、娛樂、傳統體育、沐浴、飲證等病理特點,進行辨證康復的學科,是一門涉及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應用性學科。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一)整體觀念1整體觀念的基本概
38、念:客觀世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種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的統一整體。整體是由其組成部分以一定的聯系方式構成的。一般說來,各組成部分(元素)之間相對穩定的本質的聯系稱之為結構關系。具有一定結構關系的整體謂之系統。整體性就是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系性。整體性表現為整體聯系的統一性,即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系統與環境聯系的統一性。人類對整體性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中國古代樸素的整體觀念,是同對世界本源的認識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把自然界看成是由某些要素相輔相成組成的有機整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觀事物的整體性及辯證的層次關系。中國古代樸素的整體觀念是建筑在氣
39、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之上的思維形態或方式。整體思維是中國古代所具有的獨特的思維形態,它強調整體、和諧和協調。但中國古代的整體觀念帶有自發性、直觀性和思辯性,與辯證唯物主義的整體觀,即科學的系統的整體觀念不能相提并論。整體觀念是關于事物和現象的完整性、統一性和聯系性的認識。中國古代哲學以氣一元論哲學體系為基礎,以天地人三才為立論基點,強調天人合一、萬物一體,人自然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整個世界處于一種高度和諧和協調之中,即所謂“天人合一”觀。中醫學以陰陽五行學說來闡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的協調完整性,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關系,從而形成了獨具特點的中醫學的整體觀念。中醫學的整體觀急是關于人體自身
40、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系性的認識,是古代唯物論和自發辯證法思想在中醫學的體現,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它貫穿于中醫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整個理論體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整體觀念的內容中醫學把人體內臟和體表各部組織、器官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認為四時氣候、地土方宜、周圍環境等因素對人體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既強調人體內部的統一性,又重視機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這就是中醫學整體觀念的主要內容。(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一,就形體結構言,人體是由若干臟腑器官構成的。這些臟腑器官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相互關聯的。每一臟腑都是人體有機整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都不能脫離開整
41、體而獨立存在,屬于整體的部分。其二,就生命物質言,氣、血、精、津、液是組成人體并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分言之,則為氣、為血、為精、為津、為液,實則均由一氣所化。它們在氣化過程中,相互轉化,分布、運行于全身各臟腑器官,這種物質的同一性,保證了各臟腑器官機能活動的統一性。其三,就機能活動言,形體結構和生命物質的統一性,決定了機能活動的統一性,使各種不同的機能活動互根互用,協調和諧,密切聯系。所謂“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人體各個臟器、組織或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體機能活動的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人體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
42、上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機體整體統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聯臟腑,外絡肢節”?的作用實現的。五臟是構成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所有組織器官都包括在這五個系統之中。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起來,構成一個表里相關、上下溝通、密切聯系、協調共濟、井然有序的統一整體,并且通過精、氣、神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這種五臟一體觀充分地反映出人體內部各組織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有機的統一整體。(2)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體內外環境的整體和諧、協調和統一,
43、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既強調人體內部環境的統一性,又注重人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所謂外界環境是指人類賴以存在的自然和社會環境。現代系統論認為:生命系統包括細胞、器官、生物體、群體、組織、社區、社會,以及超國家系統8個層次,在環境中,根據不斷變化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調節無數的變量而維持生存。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問題。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天的含義大體有三:一是指自然之天,二是指主宰之天,三是指義理之天;人的含義大體有二:一是指現實中認知的主體或實踐主體,二是指價值意義上的理想人格。天人關系實質上包括了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認為:天人一氣,整個宇宙都統一于氣。天和人有
44、著物質的統一性,有著共同的規律。中醫學根據樸素的唯物主義“天人一氣”的“天人合一”說,用醫學、天文學、氣象學等自然科學材料,論證并豐富了天人合一說,提出了“人與天地相參”(素問?咳論)的天人一體觀,強調“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素問?舉痛論),把人的需要和對人的研究放在天人關系理論的中心地位。(3)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自然有著統一的本原和屬性,人產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動規律必然受自然界的規定和影響。人與自然的物質統一性決定生命和自然運動規律的統一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又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機體則相應地發生生理和病理上的變化。
45、這種“天人一體觀”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經六氣和五臟之氣的運動。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變化,與人體五臟六腑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通應的。所以,人體與自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關。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而且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從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這就是人體內部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其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存:中醫學認為世界本原于氣,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天地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運動為生命的產生提供了最適宜的環境。故曰:“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生命是自然發展
46、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人和天地萬物一樣,都是天地形氣陰陽相感的產物,是物質自然界有規律地變化的結果。人類產生于自然界,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臟象論)。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既是自動體系,又是開放體系,它必須和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人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它經常處于不斷自我更新和自我復制的新陳代謝過程中,從而形成了氣化為形、形化為氣的形氣轉化的氣化運動。沒有氣化運動就沒有生命活動。升降出入是氣化運動的基本形式,故曰“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47、”,“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總之,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又在自然界中生存。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人和自然相統一,人與自然有著共同規律,均受陰陽五行運動規律的制約,而且在許多具體的運動規律上又有相互通應的關系。人的生理活動隨著自然界的運動和自然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人之常數”亦即“天之常數(素問?血氣形志),“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素問?至真要大論)。倘若違背了自然規律,將導致不良后果,所謂“至數之機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問,天元紀大論)。自然界中,四時氣候、地土方宜等均給予人的生命活動與疾病以深刻的影響。如:季節氣候與人體:“人能應四時者
48、,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寶命全形論)。一年四時氣候呈現出春溫、夏熱、秋燥、冬寒的節律性變化,因而人體也就相應地發生了適應性的變化,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四言舉要)。天氣炎熱,則氣血運行加速,腠理開疏,汗大泄;天氣寒冷,則氣血運行遲緩,腠理固密,汗不出。這充分地說明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出應性調節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有些季節性的多發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有著明顯的季節傾向,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
49、厥(素問?金匱真言論)。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痹證、哮喘等,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更罾時發作或加劇。晝夜晨昏與人體:天地有五運六氣的節律性的周期變化,不但有“年節律”、“月節律”,而且還有“日節律”。人體氣血朋陽運動不僅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而且也隨著晝夜的變化而發生節律性的變化。如人體的陽氣,隨著晝夜陽氣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波動而出現規律性的波動。故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在病理上,一般而言,大多白天病情較輕,傍晚加重,夜間最重,呈現出周期性的起伏變化。故曰:“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靈樞?
50、順氣一日為四時)。地區方域與人體:地理環境是自然環境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土、地域性氣候和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地理環境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中醫學非常重視地區方域對人體的影響。生長有南北,地勢有高低,體質有陰陽,奉養有膏粱藜藿之殊,更加天時有寒暖之別,故“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素問?五常政大論),受病亦有深淺之異。一般而言,東南土地卑弱,氣候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松:體格多瘦削;西北地處高原,氣候多燥寒,人體腠理多致密,體格多壯實。人們長期生苧在特定地理環境之中,逐漸形成了機能方面的適應性變化。一旦易地而居,環境突然改變個體生理機能難以迅即發生相應的適
51、應性變化,故初期會感到不太適應,有的甚至會因此而發病。所謂“水土不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總之,地理環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體質上的不同特點,因而不同地區的發病情況也不盡一致。人與社會的統一性:人的本質,在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社會是生命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從嬰兒到成人的成長過程就是由生物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人生活在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生態變遷與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關系。社會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動不僅影響人們的心身機能而且疾病譜的構成也不盡相同。“大抵富貴之人多勞心,貧賤之人多勞力;富貴者膏粱自奉貧賤者藜藿茍充;富貴者曲房廣廈,貧賤
52、者陋巷茅茨;勞心則中虛而筋柔骨脆,勞力則中實而骨勁筋強;膏粱自奉者臟腑恒嬌,藜藿茍充者臟腑恒固;曲房廣廈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難干。故富貴之疾,宜于補正,貧賤之疾,易于攻邪”(醫宗必讀富貴貧賤治病有別論)。太平之世多長壽,大災之后,必有大疫,這是樸素的社會醫學思想。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社會環境的變遷,對人的身心機能的影響也在發生變化。現代社會的“多科技綜合征”、“抑郁癥”、“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的發生與社會因素有著密切關系。總之,中醫學從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出發,強調研究醫學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人情,“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為醫”(醫學源流論)。人對環
53、境的適應能力:中醫學的天人合一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人和自然有著共同的規律,人的生長壯老已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的生理病理也隨著自然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人應通過養生等手段,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此外,還要加強人性修養,培養“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與社會環境相統一。但是,人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夕界環境變化過于劇烈,或個體適應調節能力較弱,不能對社會或自然環境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調整,則人就會進人非健康狀態,乃至發生病理變化而罹病。3。整體觀念的意義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對于觀察和探索人體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和臨床診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1)整體觀念與生理: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認為
54、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一方面要靠各臟腑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臟腑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才能維持。每個臟腑各自協同的功能,又是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這是局部與整體的統一。這種整體作用只有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生機不息,“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問?靈蘭秘典論)。經絡系統則起著聯系作用,它把五臟、六腑、肢體、官竅等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精氣神學說則反映了機能與形體的整體性。中醫學還通過“陰耳陽秘”和“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的理論來說明人體陰陽維持相對的動態平衡。五千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條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論則揭示了臟腑之間的相反相成、制約互用的整體關系。
55、?這種動態平衡觀、恒動觀、制約觀,與現代系統論有許多相通之處,對發展生理學有重要的意義。(2)整體觀念與病理:中醫學不僅從整體來探索生命活動的規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機制時,也首先著眼于整體,著眼于局部病變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既重視局部病變和與之直接相關的臟腑,更強調病變與其他臟腑之間有關系,并根據生克制化理論來揭示臟腑間的疾病傳變規律。用陰陽學說來綜合分析和概括整體機能失調所表現出來的病理反應。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陰陽失調是中醫學對病理的高度概括。在病因學和發病學上,中醫學十分強調機體正氣對于疾病發生與否的決定
56、作用。“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靈柩?百病始生)。這種病因學、發病學的整體觀,對醫療實踐有重要的意義。(3)整體觀念與診斷:在診斷學上,中醫學強調診斷疾病必須結合致病的內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對任何疾病所產生的癥狀,都不能孤立地看待,應該聯系到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習慣、性情好惡、體質、年齡、性別、職業等,運用四診的方法,全面了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質及致病因素與機體相互作用的反應狀態概括起來,然后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
57、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素問?疏五過論)。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的統一,人體的任一相對獨立部分,都寓藏著整個機體的生命信息。所以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蘊涵著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盛衰的整體信息。如舌通過經絡直控或間接與五臟相通。故曰:“查諸臟腑圖,脾、肝、肺、腎無不系根于心。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于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熱有苔可驗,即凡內傷雜證,也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其舌”(臨證驗舌法)。可見舌就相當于內臟的縮影。“四診合參”;“審察內外”就是整體觀念在診斷學上的具體體現。(4)整體觀念
58、與防治:中醫防治學強調人與外在環境的統一,以及人體的整體性。預防和治療疾病必須遵循人體內外環境相統一的客觀規律。人的機體必須適應氣候季節的變化,和晝夜陰陽變化相適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方能保持健康,預防疾病。治病“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素問?疏五過論),“必先歲氣,勿伐天和”(素問?五常政大論)。否則“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日:“凡治病不明歲氣盛衰,人氣虛實,而釋邪攻正,實實虛虛,醫之罪也;凡治病而逆四時,生長化收藏之氣,所謂違天者不祥,醫之罪也”(醫門法律)。所以,治療疾病必須以天人一體觀為指導思想,采取適宜的治療方法,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
59、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局部和整體之間保持著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關系。因此,治療疾病必須著眼于全局,注意對整體的調節,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靈樞?終始)等等,都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而確定的治療原則。總之,中醫治療學強調治病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要從整體出發,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注重病變的局部情況、病變所在臟腑的病理變化,而且更要注重病變臟腑與其他臟腑的關系,把握整體陰陽氣血失調的情況,并從協調整體陰陽、氣血、臟腑平衡關系出發,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對全身的影響,切斷病邪在機體臟腑之間
60、所造成的連鎖病理反應,通過整體作用于局部,從而達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辨證論治實質上就是整體治療觀的體現。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天地人三才一體,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時空之內,人的生命活動必然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置人于自然、社會環境的變化之中,以分析其機能狀態,結合環境變化的各種因素進行診斷、治療、預防、康復等一系列醫學實踐活動,是中醫學的基本原則。所以要求醫生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醫學基于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觀”的“人與天地相參”的整體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對于糾正那種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片面強調人是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男士內衣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中國電控擺式剪板機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中國生活污水處理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前景趨勢與投資分析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創業扶持政策在紅利時代的表現試題及答案
- 中國氯乙酰氯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化學平衡的應用與考題試題及答案
- 中國普通初級防護服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數字藝術作品版權保護與版權交易平臺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研究報告
- 中國抗蝕耐電鍍油墨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中國總分類賬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25-2028版
- 2024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直屬事業單位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蘇軾臨江仙課件大學語文完美版
- 《施工測量》課件
- 情緒健康管理服務規范
- 【環氧樹脂復合材料研究進展文獻綜述6000字】
- 人行道混凝土專項施工方案
- 《藥品儲存與養護技術》 課件全套 第1-8章 藥品儲運與養護技術- 特殊管理藥品的儲存與養護
- 失業登記申請表及失業金申領表
- 水運工程重大事故隱患清單
- 第七講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育科技人才戰略PPT習概論2023優化版教學課件
- 銅陵恒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鋁錠和5萬噸鋁棒項目(重新報批)》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