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包身工》第二課時優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_第1頁
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包身工》第二課時優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_第2頁
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包身工》第二課時優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_第3頁
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包身工》第二課時優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_第4頁
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包身工》第二課時優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包身工第二課時優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情境導入 “黑夜,靜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來,是無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國人當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在包身工的結尾,作者夏衍以強烈的口吻控訴著不人道的制度,預言著黑暗終將過去,那今天我們就繼續來學習夏衍的報告文學包身工。 二、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 2.過程和方法:反復閱讀,體會本文的表達方式和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聯系時代背景,反復閱讀課文,認識包身工制度的罪惡,把握夏衍

2、對包身工的同情和對黑暗制度的譴責。 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報告文學的語言特點和文體特征。 2.思維發展與提升:運用發現法、探究法、分組討論法研讀文本,體察文章主題。 3.審美鑒賞與創造:學會記敘、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多種表達。 4.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認識包身工制度的罪惡,認識帝國主義及封建勢力殘酷壓榨中國勞動人民的罪行,激發對包身工的同情心,感悟夏衍的社會責任感。 三、整體感知 (一)包身工的藝術特色 1.作者是怎樣寫包身工這個群體的生活的? 明確:“面”上的描寫,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體描寫,課文寫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雞鴨一般地走進工廠、在工廠忍受各種威脅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

3、概括性的敘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場景,開場便是一個兇惡男人破口大罵,在這叫罵聲中,包身工們出場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亂地踏在別人身上,半裸體地起來開門,提著褲子爭奪馬桶這里面,作者并沒有具體刻畫哪一個人物,而是速寫式地描繪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個群體,描寫她們的生活,必須通過整體速寫,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現。通過起床、早餐和上工三個場景,我們了解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了解了他們的苦難遭遇和悲慘命運。他們就是在惡劣的居住條件,惡劣的飲食食條件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著這種非人的生活。 2.課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新聞事實,一類是背景材料。文中穿插了不少背景材料,請找出來,

4、并概括這些材料的作用。 明確: (1)8-11段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產生的歷史原因和直接原因 歷史原因:在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下,農村破產,特別是災荒后貧苦農民無法維持生活,只好讓兒女到上海當包身工。 直接原因:帶工老板用欺騙的方式讓讓那些無路可走的女孩簽訂包身契,從而淪為包身工。 (2)15-22段揭示了包身工制度的發展的社會原因和根本原因 歷史原因:“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國人民的抗日情緒不斷高漲,上海工人運動十分活躍。日本資本家為了避免罷工的威脅,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來代替普通的自由勞動者。 根本原因:可靠(身體屬于帶工老板,沒有做或不做的自

5、由)、安全(罐裝的勞動力,與外界隔絕,不受外界工潮的影響)、價廉(工資不及同類男工的三分之一)。 (3)東洋紗廠飛躍龐大的原因 明確: 說明:由于吸收了廉價勞動力的滋養,在中國的東洋廠飛躍地龐大了。通過1902年與1932年數據對比,來看日本紗廠的發展,日本大財閥三井系由一個廠,不到兩萬綻子,發展到有六個紗廠、五個布廠,25萬個綻子,三千張布機,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萬元的資本。 議論:美國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書上說過,美國鐵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橫臥著一個愛爾蘭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這樣聯想,日本紗廠的每一個綻子上面都附托著一個中國奴隸的冤魂! 資本家的利潤都是依靠殘酷剝削工人得來的。夏衍在行

6、文中融入了極為悲憤的思想感情。這一層從正面點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國主義國家對生產落后國家一種最殘酷、最野蠻的剝削,歸結到本文的主題。 (4)文章中,場面與場面之間是怎樣銜接的? 明確:根據需要,用說明、議論和抒情的內容銜接,構成了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寫作格局。課文以時間為線索,圍繞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來組織材料,中間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議論。作者把散亂的不完整的材料,像剪接電影一樣,高度集中地組織在包身工從清晨到黃昏放工一天的時間里。緊接著插敘指出日本紗廠吸取中國工人的血汗迅速龐大的事實,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的壓榨掠奪。敘議結合,層次清楚。 4.時至今日,重讀這篇報告文學仍震撼人心,你認

7、為原因是什么? 明確:這是因為報告文學的新聞性和文學性融合得十分完美。 新聞性是指報告文學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具有新聞報道價值的真人真事。這個特點蘊含在“報告”二字之中,它意味著報告文學不同于小說創作,即它必須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文學性是指報告文學在忠實于真實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畫細節、營造氛圍等,以此增強文章的可讀性、感染力和說服力。 包身工中作者對包身工“蘆柴棒”稱呼的使用,以及對這個人物的集中描寫,都體現了文學化的寫人記事的筆法;再如包身工在敘述的關節處,常常直抒胸臆,將強烈的愛憎之情抒發出來,這也是一般的新聞報道中所

8、沒有的。 四、合作探究 1.小組討論:分析文章35段。 “兩粥一飯”指:(惡劣的飲食)“十二小時工作”指:(長時間的勞動)“勞動強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義務服役”指:(超經濟剝削)“豬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條件惡劣)“泥土一般地被踐踏”指:(受壓迫的慘重)。 這段話,作者先從六個方面總結了包身工的悲慘遭遇,接著,連用兩個“還是”指出她們不能不做工;通過反復、排比等修辭手法,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工作情況,形象地說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勞動,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罪惡制度的憤慨和對包身工寄予的關切與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間。 2.小組討論:分析文章32-33段。 明確:32-

9、33運用排比句“六個沒有”強調黑暗深重,表達作者對包身工制度的極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紀的爛熟了的技術、機械、體制”代表了人類技術文明的進步,這同“16世紀封建制度下的奴隸”形成巨大反差,兩種事物結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壓迫之深。 夏衍在第33段中,詛咒中外反動派對勞動人民肆行壓榨和虐待的“黑夜”,深信“黎明”必將到來,表現了作者要摧毀包身工這一罪惡制度強烈的愿望。同時,向肆無忌憚地壓榨中國勞動人民的帝國主義者和一切反動統治者發出了警告: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這就使這篇側重于揭露黑暗的報告文學,顯出了一點亮色。 3.文章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1)對比。一方面是包身工與

10、帶工老板在住、吃、穿著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對比。前者往往是充滿汗臭、糞臭和濕氣的,“像鴿子籠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漿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臟了的湖綠乃至連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錢還不及男工的1/3。而后者穿的是“拷綢”之類的衣服,“不僅可以放債、買田、起屋,還能兼營茶樓、浴室、理發鋪一類的買賣”。作者通過這些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買辦勢力相互勾結,殘酷壓榨包身工的滔天罪行。 另一方面是包身工與外頭工人的對立。包身工“臟、鄉下氣、土頭土腦,沒有做工與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錯要挨打”。“外頭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潔一點”,他們可以選擇工作,不會挨打,可以通過賄賂工頭換取更好的工種。

11、通過這種對比,真是刻畫出包身工奴隸一般的境地。 (2)比喻。“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營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鴉捕魚的事了。和烏鴉很像的那種怪樣子的墨鴉,整齊地停在舷上,它們的腳是用繩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魚,起水的時候,船戶就在它的頸子上輕輕地一擠!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鴉整天地捕魚,賣魚得錢的卻是養墨鴨的船戶。”這段話里作者用船戶養墨鴨捕魚的故事,比喻帝國主義及其買辦們對包身工的剝削,十分精當、有力地控訴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除了明喻之外,用的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豬玀”“懶蟲”等來借喻包身工。這些詞本來是老板、老板娘和打雜兒等對包身工的稱呼,說明他們根本不把包身工當人看。作

12、者借用過來,具有辛辣的諷刺意味。 另外作者還用“機器”借喻包身工,揭露了帶工和紗廠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賺錢工具的罪惡本質。用“罐頭”借喻日本紗廠,說明包身工無處可逃的悲慘境地。 (3)夸張。“在離開別人頭部不到一尺的馬桶上很響地小便”“長方形的,紅磚墻嚴密地封鎖著的工房區域,被一條水門汀的弄堂馬路劃成狹長的兩塊”“我也這樣聯想,東洋廠的每一個錠子上面都附托著一個中國奴隸的冤魂!”等,描寫了包身工的悲慘,表現出夏衍對她們的同情,對資本家的諷刺和憤怒。 (4)褒詞貶用。“有幾個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場去收集一些萵苣的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她們難得的佳肴。”這句話中的“慈祥”,褒詞貶用。說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

13、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實質上卻是心懷鬼胎,為了從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潤。“佳肴”本身是多義詞,指美味可口的、精美的菜肴,從菜場上收集來的菜葉當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稱之,變褒為貶,反襯出包身工吃粥菜之難得及粥菜質量之粗劣,暗含了諷刺的意味。 “罰工錢就是減少他們的利潤,停生意不僅不能賺錢,還要倒貼她二粥一飯,于是帶工頭不假思索地就愛上了毆打這辦法。”這句話中的“愛”,褒詞貶用,揭露了帶工老板們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擇手段、喪盡天良的豺狼本性。 “東洋婆望了一會兒,也許是她不喜歡這種不文明的毆打,也許她要介紹一種更合理的懲戒方法”,這句話中的“文明”“合理”,褒詞貶用,對包身工

14、懲罰的殘酷程度是一樣的。而所謂的“文明”和“合理”只不過是說讓包身工頂皮帶盤心子,比直接毆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也不那么血腥而已。 五、品讀技巧 1.已經是舊歷四月中旬了,上午四點過一刻,曉星才從慢慢地推移著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鋪里的生物已經在蠕動了。 明確:這是文章開頭的第一句,卻令人震撼。首先它強調了時間之早,才清晨四點過一刻,更令人心驚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為什么是“生物”?從后文可以得知,夏衍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展現她們沒有人的生活,更沒有人的尊嚴的悲慘出警。 2.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還是工作,手腳像蘆柴棒一般的瘦,身體像弓一樣的彎,面色像死人一樣的慘! 明

15、確:這里作者連用三個“像”的句式,用“蘆柴棒”比喻手腳之瘦、用“弓”比喻身體之單薄變形、用“死人”比喻面色之慘白三個方面描寫了飽受摧殘的包身工形象,讀來字字是淚,句句是血。 3.東洋婆望了一會兒,也許是她不喜歡這種不文明的毆打,也許是她要介紹一種更合理的懲戒方法 明確: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義貶用。對包身工懲罰的殘酷程度是一樣的,而所謂的“文明”“合理”,只不過是說讓包身工頂皮帶盤心子比直接毆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不那么血腥而已。 4.“看著這種飼養小姑娘謀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時候看到過的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了”中“飼養”一詞是否用錯了? 明確:“飼養”一詞沒有用錯。它的本義是喂養動物,

16、這里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說明資本家根本不把工人當人看待,而是像喂養動物一樣飼養小姑娘,并從中謀利。所以作者就聯想到“船戶養墨鴨捕魚”的事來,這樣更能揭露包身工所受的非人待遇和包身工制度的野蠻殘酷。通過聯想把包身工和墨鴨比較,指出墨鴨養活船戶,包身工養活帶工老板,但船戶對墨鴨沒有怎么虐待,帶工老板卻殘酷壓迫包身工,連一點施與的溫情也沒有,強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壓迫的慘重,人不如禽的命運。 六、課堂練習 1.下列各句中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A.帶工老板或者打雜的拿著一迭迭的名冊,懶散地站在正門出口。 B.毆打之外還有餓飯、吊起、關黑房間等等方法。 C.于是帶工頭不假思索地就愛上了毆打這辦法。 D.

17、紗廠工人終日面臨著音響、塵埃和濕氣三大威脅。 【答案】A 2.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辭格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蘆柴棒”,去燒火!還躺著,豬玀! B.她十五六歲,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腳瘦得像蘆柴棒一樣 C.包身工是一種“罐裝了的勞動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絕沒有因為和空氣接觸而起變化的危險。 D.她們是替帶工賺錢的“機器”。 【答案】A 3.下列句子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外頭工人的衣服多少地整潔-點很多穿著旗袍、黃色或者淡藍的橡皮鞋子。 B.瞧!還不是假病!好好地會爬起來?一盆冷水就醫好了。 C.一個有殖民地經驗的“溫情主義者”,在一本著作的

18、序文上說:“在這次斗爭中,警察沒有任何權威,在民眾的結合力前面,什么權力都不中用了!” D.在這千萬的被飼養者中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希望,沒有法律,沒有人道。 【答案】C 4.說說“包身工是一種罐裝了的勞動力,可以安全的保藏,自由地使用,絕對沒有因為和空氣接觸而起變化的危險”的含義。 【答案】包身工沒有人身自由,不會與外界接融的機會,更不會受外界革命思潮的影響起來反抗資本家,資本家可以安全、放心地使用。 5.“篷頭、赤腳,一邊扣著細口,幾個睡眼惺松的懶蟲從樓上沖下來了。”這句話的特點是什么?說她的表達效果,“沖”字用得好,說說它的好處。 【答案】這句話的語法特點是狀語前置,表達效果是突出強

19、調她們疲憊不堪的形象狀態,“沖”寫出了她們匆忙的動作,害怕挨打的恐懼心理。揭露批判帶工老板的兇殘。表達作者對包身工的同情,對包身工制度的憤慨。 6.結合材料,談談你的感受。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語堂說過,他在中國是一個十足的傳統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義;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個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大講那東方文化的好來。過去對這樣的話只能體會,缺少切實的感受,而現在竟也真的是頗有同感給海德堡大學的學生們講中國文學,禁不住就生出許多“民族自豪感”來。雖只是隨便提些常識,卻也要給他們講解半天;要講中國的許多哲學觀念、生命意識、經驗思想、藝術感受、認識方法等等,更是動輒追溯兩千多年,讓他們感

20、嘆不已。尤其費解的是,在對人生和生命的體驗認識上,他們幾乎無法理解那種中國特有的感傷和玄奧。一首小詩就讓他們迷惑不解:怎見得“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他們只會覺得中國人的感情如此麻煩,喝酒便喝酒,高興便高興,怎么會又問天又問地,生出如許煩憂愁悶? 有歷史和沒有歷史,歷史長和歷史短就是不一樣。給他們講中國當代的歷史小說,首先要追溯到我們古代的歷史小說,講一點小說中的歷史傳統和傳統小說中的歷史觀。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卻又生出許多枝節。就說水滸傳開篇的那首詞,過去讀書時都是偷懶略過去的,這次一讀卻讓自己大吃一驚。這小說家雖屬“非專業”詞人,卻也作

21、得這般好詞。給金發碧眼的孩子們解釋一番“裁冰及剪雪,談笑看吳鉤”,讓他們體味“書林隱處”的“幾多俊逸儒流”,感驗詩人面對歷史發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覺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詩人相比,中國的詩人便是詩哲,任何一個都稱得上是“詩人中的詩人”。他們在消逝的滾滾長河與想像的虛白中追憶往昔的英雄豪杰,體味世事滄桑,感慨自己曾驚訝先人“求魚緣木”,而自己竟又若“窮猿擇木,又恐是傷弓曲木”。這種心境,不免讓人感嘆盈淚!我對學生們說,中國人的非凡之處,正在于他們永遠是深邃的生命本體論者,他們從歷史的追問起,以人生的認識終,出儒入道,乃真歷史主義者也,否則那追尋的扣問,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義?而西方的詩人中,能夠有這樣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鳳毛麟角。過去讀歐洲詩人如拜倫、雪萊、普希金時的那種景仰之情現在幾乎蕩然無存了。便是那位曾隱居海德堡的詩哲荷爾德林,雖能夠與中國的詩哲比肩而立,但在時間上也晚了不少輩份。想到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這得意不過是面對書卷時才有的感受。面對另一種情境時,則又免不了尷尬與羞愧。雖說人家的“歷史短”,可看人家明凈如洗的天空、綿延不絕的森林,如畫的鄉村、高度現代化又不失傳統神韻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質,又不免常常使我這自豪的民族主義者無言以對。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頗為幽默、堪稱“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