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 PAGE 24 -少兒毛筆9級培訓講義序書法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傳承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濃縮了祖國文化的精髓,也構成了華夏兒女精神底蘊中最為跳動的音符。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將其繼承并發揚光大;同時,研習古老的書法藝術對于培養現代文明人具有不可估量的功能,柳公權的“心正則筆正”就一語道出了人品與書品之間的微妙關系。實踐證明,寫字與育人的確是息息相通、互促共進的。我們期盼著,廣大青少年朋友在書法的天地里汲取華夏文明的豐厚養料。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青少年朋友一定會在書法藝術的伴隨下健康成長,用智慧和汗水去書寫他們的燦爛人生。為了幫助愛好書法的青少年朋友報考上海市書法家
2、協會主辦的書法篆刻考級少兒書法9級的理論考試,我們書協考級辦公室特此匯編成此講義,目的是幫助青少年朋友對書法藝術書寫技法和傳統書法藝術的發展有一個初步的提高和認識。學習書法的方法怎樣學習書法?怎樣才能學好書法?古今優秀的書法家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從他們那里得到借鑒,這里跟同學們談談學習書法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要循序漸進就字體來說,一般先學楷書(也有從篆隸入手的),再學行書及其它字體。楷書點畫分明,結構平穩,用筆方法齊備,便于學習。因此,先學楷書是符合學習規律的。當然,先學楷書,并不是說,等到楷書學好了,才能學行、草。一般地說,楷書基本筆法和結構方法較為熟練后,即可學習行、草書。楷書與
3、行、草書交替學習,還可以互相借鑒,互相促進,提高學習效率。就某一字體來說,先學筆畫,再學筆順、偏旁、部首及結構。以楷書為例,筆畫是楷書的基本部分,猶如“機器”上的“零部件”,先有“零部件”才好組裝“機器”;掌握或基本掌握楷書的筆畫后,才能再按筆畫順序組合偏旁部首,以至完整的獨體或合體結構的漢字。當然,先學筆畫,并不是說,等到筆畫學好了再學寫字。一般地說,從筆畫入手,更符合學習規律;而在學習偏旁部首和結體的過程中,又可進一步掌握筆畫的寫法。就字的大小來說,先學寫大楷,后學寫小楷。先學寫大楷,好處有三:1、大楷筆畫較粗、較長,書寫時,起筆、行筆、收筆的步驟比較明顯,便于理解,宜于練習,如有病筆也顯
4、露得較清楚,易于糾正。2、先學寫大楷,有利于鍛煉腕力和臂力。3、先學寫結構開張的大楷,待結體基本法則掌握后,再縮小就不難了。若先寫小楷,則容易養成拘謹的習氣,放大寫反而寫不好。就專與博的關系來說,先專學一體,后博學多家。先從一體入手,集中精力,把運筆和結構特點掌握好,領悟精神,融會貫通,就能舉一反三,再學同一字體的其它風格或別的字體也就不難了。初學就想“博”,必定貪多嚼不爛;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今天學“柳”,明天學“顏”,也必定欲速而不達。博學多家,要以專學一體,掌握扎實的基本功為前提。古今有成就的書法家,無一不是在專學的基礎上再集眾家之長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二、要持之以恒書法作為一門藝術,
5、當然不是短時間就能學好的。書法的基本功,包括動手能力、鑒賞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等。在學習過程中,能不能長期堅持勤學苦練,是決定每個學書者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寶劍鋒從磨礪(l)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過刻苦磨礪,是決不會有什么“妙手”和“神來之筆”的。被尊為“書圣”的晉代王羲之,以至唐宋各名家,哪一個不是持之以恒苦練數十年才成功的呢?“墨池”“筆冢(zhng)”等等流傳至今的動人故事,說明他們成功的秘訣在于苦練和有恒。在當代,像古人那樣勤學苦練而卓有成就的也不乏其人。前人和今人勤學苦練、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學習書法,就要以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只要方法正確,日復一日,年復一日,
6、苦練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三、要在字外下功夫書法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學習書法,除需要循序漸進地勤學苦練外,還要加強多方面的修養,也就是說,學書法還要在字外下功夫。宋代大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有句名言:“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說明讀書對書法學習的重要性。書法表現的是漢字,書法創作又與文學緊密結合,因此,學習書法,要讀一些文學、文字方面的書籍,如古典詩詞、名篇散文、文學著作等,提高文學、美學和藝術修養;讀一些書法理論著作,了解書法的原理,掌握書法藝術內在的規律,更直接有助于書法水平的提高。 學習書法,要加強多方面的文化藝術修養。書法藝術講究筆墨情趣、節奏韻味、整體布局等。它與繪畫、音
7、樂、舞蹈等文化藝術都有相同或相通之處。唐代大書法家張旭的狂草藝術,據說是因為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得到啟示而成功的,書法與繪畫更有內在的聯系,有人說:“書畫同源,各藝同轍。”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書法作品必定具有線條美、墨韻美、空間美、意境美。高明的書法家還善于捕捉和提煉社會生活或自然界中美的現象,把它融入書法藝術的創造之中。據說王羲之為了研究執筆和運筆,曾仔細地觀察鵝在池中浮游的神態,從中悟出寫字的道理。唐代書法家懷素,夏日觀看天上奇峰般的云彩,夜間靜聽嘉陵江的濤聲,從中激發起書法創作的靈感。今天,我們學習書法,在加強多方面文化藝術修養的同時,還要注意觀察生活,善于把生活中的美巧妙地引用到書法藝術中
8、來。學習書法,還要加強道德情操的修養。常言說:“書為心畫”、“書如其人”,書法作為一門以文字為基礎的造型藝術,必然要滲入書法家一定的情思、氣質、個性、審美情趣和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有句名言“心正則筆正”,說明加強道德情操修養對學習書法的重要性。中國書法發展簡史書法發展簡介大致分做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這幾個時期介紹。 中國書法的發展與各種書寫體的形成和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秦統一之前的所有文字稱大篆,秦滅六國后采用的統一文字叫小篆。產生于秦末盛行于西漢的文字叫隸書體,東漢末年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章草,后發展為今草。到了唐代出現了大草(也叫狂草)同時漢末也
9、出現了行書體。到了兩宋行草、行楷、行書均以成熟,一直影響到現在。成為今天運用最廣泛的書體之一,到魏晉時期,在隸書體的基礎上出現了楷書。楷書到了唐朝發展到頂峰,現在已成為日常運用的最廣泛的文字體了。以上所述的各種書體除了書法藝術的共性外均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和藝術魅力,難分伯仲、各領風騷,只有對其進行多年的實踐方能走進這絢麗的殿堂。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談及中國書法史,有一個問題不能回避,即最早的書法是什么樣子?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不簡單。不過,有四個方面的內容應該涉及到:一、可以查考的中國歷史最早起于何時;二、文字是怎么產生的;三、文字史是否與書法史同步;四、現有的實物資料能否滿足我們的研究要求。第一個
10、問題純歸史學家們考慮,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留給理論家們去討論,第四個問題,則屬于我們的書法家以及書法藝術愛好者們。其實,實物資料的審美價值,更容易讓人發生興趣。關于漢字的起源,有庖(po)犧氏八卦造字、神農結繩造字和倉頡象形造字等說法,但誰也不能斷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在這段道路上,是靠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這兩條腿前進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們就已經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筆來描畫或者作記號。倘若“書畫同源”之說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書法史起碼不晚于此。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書法。1899年王懿(y)榮在一種稱為“龍骨
11、”的中藥材上面,偶然發現一些刻畫符號。“龍骨”,就是龜殼,而上面的刻畫符號,后來經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證明,就是“甲骨文”。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約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遺物。后來經過不斷挖掘,出土甲骨片達十萬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畫符號,也總計約4500個,其中約一半左右被逐一破譯和解釋出來。甲骨文內容大多為“卜辭”,乃記載占卜吉兇之事件。甲骨文,主要是刻劃而成的,從書法角度欣賞,已經完全具備了章法、結體、用筆等主要構成因素。如現藏歷史博物館的一片商武丁時期(公元前13-12世紀)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達128個,記述丁酉日商邊之事,刀法靈秀,變幻莫測,奇趣叢生。甲骨文的章法或整齊或
12、錯落,結體或規則或隨意,線條或纖弱或剛勁,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觀限定之外,不能否認其主觀審美趣味和“書法意識”。另如祖庚祖甲時期甲骨、廩(ln)辛康丁時期甲骨、武乙文丁時期甲骨等,亦各具氣象。有意思的是,少數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書或墨書所寫,這證明,當時已開始使用毛筆之類的書寫工具。周代,金文為主要的書體存在形式與書法表現形式。金文,又名鐘鼎文,是鐘鼎等器物上鑄造的款識文字,或陰或陽。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紀)業已成熟,如戍(sh)嗣(s)子鼎、宰甫鼎、母戊(w)方鼎(dn)。其后西周武王時期的天亡簋(u)、利簋,成王時期的何尊,康王時期的庚贏卣(yu)、庚嬴鼎、大盂鼎,昭
13、王時期的召尊、令簋、令方彝(y),風格漸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徹底泯滅,但也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肥厚筆畫。西周中期,長篇金文更為普遍,如共王時期的永盂、墻盤,懿王時期的師虎簋,孝王時期的大克鼎,其大篆書也更顯圓勻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厲王時期的散氏盤,宣王時期的毛公鼎、虢(u)季子白盤,金文抵其顛峰,古奧渾樸,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與徘徊。至春秋戰國,在周代金文基礎上,諸侯各自獨創自己地方色彩的書法,如越王勾踐劍、蔡侯尊、曾侯乙編鐘,字體修長,頗具裝飾和夸張意趣。 秦石鼓文(亦稱陳倉十碣(ji)、獵碣、雍(yn)邑(y)刻石),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石刻書法,其書體介乎古籀與秦篆之間,結體方整而宛通,風格渾穆
14、而圓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轉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陜西寶雞,韓愈曾作石鼓歌記之,因出土早,所以對后世影響極大。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于漢字的萌生同時。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后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從商代后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期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15、。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shn)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主要作品有: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西周大盂(y)鼎、毛公鼎銘文;西周散氏盤;東周石鼓文。開創先河的秦代書法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
16、了此時字體的面貌。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后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杰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秦代墨跡,今可見者有青川木牘(d)、侯馬盟書、云夢睡虎地秦簡等。竹木簡牘和帛書,告別了鐘鼎器物的依托,使書法以墨跡的形式系統地出現了。而且,這些墨跡書體,已經由長而扁,由圓而方,開隸書之先聲。在同時期的器物如楚王鼎上,亦有此消息。秦始皇統一
17、六國,實施“書同文”,制定規范統一的書體,即“小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詔版、秦銅量銘,為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其書法通篇氣息規整,而單字欹正多姿、大小隨意,筆畫之間則多呈平行態勢。嶧(y)山刻石為秦始皇登臨嶧山時命李斯紀頌其德所立,唐時已毀,現存者為宋人傳刻(稱長安本),該篆書圓轉遒正,與碣石頌、會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樣,為標準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戰國末期至秦,隸書雖已露端倪,在民間也已使用,但隸書獨立地占據統治地位,卻在兩漢,尤其在東漢。馬王堆帛書(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銀雀山漢簡以及居延漢簡等大批墨跡書法,不但展露了由尚帶篆意的渾樸的古隸如何演化到勁秀灑脫的標準漢隸的這一
18、過程,也讓我們真切地領略到了漢人隸書的風采。除了這些珍貴的墨跡實物之外,漢隸中最具價值的,莫過于碑刻。主要作品有:泰山刻石(秦相李斯,小篆,“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云夢睡虎秦簡(篆書快寫而成為毛筆墨書,真正把中國書法向隸書的方向推進)。隸書大盛的漢代書法漢代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余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于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
19、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 劉勰(xi)文心雕龍誄碑說:“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因此,東漢隸書進入了型體嫻熟、流派紛呈的階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種漢碑中,表現出琳瑯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后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的狂草開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為實用面越來越小而漸趨衰微,但在兩漢璽印、瓦當和權量上還使用,并使篆書別開生面。康有為曾說:“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西漢碑刻如五鳳刻石與當時簡書面目相仿佛,其后至東漢,隸書爐火純青。彼時樹碑之風甚烈,加之寫手之層次多
20、端,遂使各地碑刻隸書面目豐富無比。張遷碑、曹全碑、鮮于璜碑、禮器碑、史晨碑、孔廟碑、朝侯小子殘石、熹平殘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張景碑、石門頌、西狹頌、孔廟碑、西岳華山廟碑、封龍山頌、韓仁銘等等,或樸拙或秀巧,或方剛或圓柔,或含蓄或張揚,各臻妙絕。這些隸書雖然都是以稱作“蠶頭燕尾”的波筆捺腳為主要造型標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開距離,這不能不令人驚嘆于漢人的藝術創造力。隸書僅就一種書體而言,在東漢獲得了中國書法史上空前絕后的鼎盛期。除了作為主宰的隸書,在秦篆的基礎上,漢代篆書也有所發揚,如開母廟石闕(qu)銘、袁安碑、太室石闕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漢碑碑額,亦篆亦隸,開裝飾風一路。至于祀(s
21、)三公山碑則尤獨特,篆而參隸,峭拔奇聳。另有一些刻石和磚刻,如公羊傳碑、“急就”磚等,亦引人注目,它們在為研究書體演化提供旁證的同時,還給我們以啟示,出自民間書家的書法,其質樸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謹嚴的傳統之外別開生面。篆隸之外,作為隸書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書,成熟于東漢,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張芝八月帖、秋涼平善帖等。而且,后世的所有書體,如草書、楷書、行書等,幾乎全部孕育于這一時期,這可從出土的大批簡書和磚刻中得以見證。主要作品有:馬王堆帛書、西狹頌(又名惠安西表,甘肅成縣天井山摩崖,開創書家落款之例)、郙閣頌(西狹頌姊妹篇,陜西略陽縣白崖)、張遷碑、曹全碑(隸書,陜西博物館碑林)、史晨碑
22、(隸書,山東曲阜孔廟)、乙瑛碑(隸書,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石門頌(大型隸書摩崖石刻)、衡方碑(隸書,原在山東汶上縣,今在山東泰安岱廟)。完成書體演變的魏晉書法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后,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鐘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新的一頁
23、。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范,此后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鐘王”。盛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圣”。又有王珣(羲之侄)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經由了隸書為主宰的兩漢,書法至魏晉,是一個空前的豐收季節,至此,所有書體全面問世,尤其是草書、楷書、行書的獨立門戶。此一時期的書體變化也最為復雜多端,幾種書體大規模地交軌并行,而不是單線發展。也可以說,在書法的實用與藝術這兩個主要因子中,藝術因子空前活躍。三國吳出現的天發神讖(chn)碑、禪國山碑,懸針篆書中蘊涵隸書氣韻,這不只是地域性的書風代表,更能傳達書家的個性。而魏曹真殘碑,東晉爨(cun)寶子碑、好大王
24、碑以及謝鯤墓志,奇縱方剛,隸書之形貌始蛻,啟后來北碑書法體格。曹魏鐘繇(yu)宣示表、薦季直表,為楷書經典的開山之作。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帖,晉杜預歲終帖,索靖月儀章、出師頌,陸機平復帖(目前傳世最早的名人墨跡)以及無名氏孤不度德量力帖等,為章草書之范本。 書法史上所謂的“二王”帖學派系,即出自東晉的王羲之與王獻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王獻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賦、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二王”最有創新意義和存在價值的,是其流美飄逸的行草書,如王羲之的初月帖、喪亂帖、二謝帖、快雪時晴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帖
25、(唐人模本)等,而王獻之則有鴨頭丸帖、中秋帖、二十九日帖等。此外,王珣伯遠帖,亦有“二王”法度(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合稱“三希”)。晉人墨本法華經殘卷,楷書而存隸書氣息、得行書筆意,橫筆輕起,捺筆重擲,在貌似謹嚴中暗含靈便,此類“經生書”,實現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此外,樓蘭出土的大批殘紙,如李柏文書,不但使我們得以窺見晉人書法的真面貌,而且為研究當時書風的演化提供了實證。主要代表書家有: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小楷)、王羲之(樂毅論、黃庭經小楷,蘭亭序、孔侍中帖、喪亂帖等行書)、王獻之(洛神賦楷書,鴨頭丸帖行草,中秋帖縱逸豪放,應是自創新體)、王珣(伯遠帖)等。民間書家大顯
26、身手的南北朝書法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于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主要作品:智永千字文、爨寶子碑、爨龍顏碑、鄭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記(龍門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題記拓本代表作)、張猛龍碑、石門銘(陜西褒(bo)城縣)、泰山金剛經(即經石
27、峪,山東泰安,隸楷書)等。鼎盛的唐代書法 唐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局面,國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貞觀之治”,此后從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時期更是呈現出超越兩漢的空前興盛氣象。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j)、陸柬之等,此后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yn)、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鐘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
28、點十分突出,對后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在書法發展史上,唐代是晉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時,在真、行、草、篆、隸各體書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家,真書、草書的影響最甚。真書的書家大多脫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晉以來的墨跡與碑帖的雙重傳統,從王家書派中脫穎而出,風格轉呈嚴謹雄健、法度森整。行草書家特別是草書家的風格走向飛動飄逸。隸篆雖無大發展,但能承秦漢之遺法,形成或嚴整緊勁或遒勁圓活的書風。唐代書法可分三個時期,初唐、盛唐、晚唐。這一時代新風格的形式,在初唐時尚處于漸變中,至盛、中唐之際,單是從草書領域中出現了新風,隨后諸體亦別開生面,取得發展,而晚唐書法較少發展。唐朝初期,社會安定,經濟日
29、益繁榮,書法亦蓬勃發展。朝廷定書法為國子監六學之一,設書學博士 ,以書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書法,倡導書學,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這對唐代書法的發展和繁榮起了重要的作用。歷代盛稱的唐初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與薛稷代表了初唐風格。這時,行草書尚守晉法,以右軍為宗,沒有什么新意。這一時期的書法家有鐘紹京、陸柬之、王知敬與唐太宗。唐代書家林立,眾派紛呈,固然與經濟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活躍有一定的聯系。唐代君主大多數能書,特別是太宗李世民尤為突出,他對唐代書法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李世民(597-649),李淵之次子,對文化很重視,對書法大力提倡,如在“貞觀元年,詔京官職事五品以上子弟嗜書者
30、二十四人,隸館(弘文館)習書,出禁中書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他書學右軍,而英俊雄邁之氣超過右軍。他首創以行書入碑,可以稱得上古今帝王書法之冠。唐朝敘書錄說:“(貞觀)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為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賜宴于玄武門,太宗操筆作飛白書,眾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竟取。”其存世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屏風帖等。盛唐,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藝術也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書法風格由初唐方整勁健趨向雄渾肥厚。真草更徹底的擺脫了王家書派的束縛,形成自己的新風格。這時出現了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等著名的書法家,他們分別在狂草
31、和楷書方面開創了新的境界。篆隸二體又重新出現書壇,雖未見超出古人之上,但頗有一些名家。篆書以李陽冰聲名最大,隸書則有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惟則四家。這時的名家還有徐浩、盧藏用、蘇靈之、張從申等人。董其昌說:“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指出了他們各自的特點。宋米芾,元趙孟頫,明董其昌,清何紹基的行書,都學過李邕。如果說李邕是唐代行書之冠的話,那么,李陽冰就是唐代篆書之冠,后人將李陽冰與李斯并稱“二李”。唐代帝王善書者除唐太宗外,還有唐玄宗李隆基(685-762)。他是睿宗第三子,英武善騎射,通音律,工書法。唐玄宗工隸書、行書,傳世的碑刻有紀泰山銘、慶唐觀紀圣銘、石臺孝經,楷書有賜虞正道勅,行書有蓋
32、州刺史張敬忠勅書等。 唐代的隸書成就遠遜于漢隸,工于隸書的除唐玄宗、徐浩外,還有韓擇木、史惟則、蔡有鄰、李潮等隸書四大家。唐代的書法藝術不僅在楷書上眾派紛呈,樹立典范,在草書也形成了鼎盛的局面。書法家有初唐的孫過庭及盛唐的張旭、懷素、賀知章等著名的書家。晚唐時隨著國勢漸衰,書法也沒有初唐、盛唐興盛,但也出現了一些書法家如杜牧、高閑、裴休等。存唐遺風的五代書法公元907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后梁,由此歷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稱五代。又有前蜀、吳、楚、閩、南唐、荊南、后蜀、南漢、吳越、北漢十國。這種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疊起。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余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
33、落衰敗的總趨向。蘇軾評及五代書法時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杰,有二王、顏、柳之余,此真可謂書之豪杰,不為時世所汩沒者。”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楊少師之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漸變入欹(y)側縱肆,以后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帖學盛行的宋代書法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
34、比較緩慢。宋太宗趙光義留意翰墨,購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分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書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這種輾轉傳刻的帖,與原跡差別就會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叢帖,宋人遠遜唐人。所以一些評家以為帖學大行,書道就衰微了。這是宋代書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書史所指出的“趨時貴書”也造成了宋代書法每況愈下。米芾分析說:“李宗鍔主文既久,士子皆學其書。肥扁樸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趨時貴書矣。”宋室南渡之后,如書林藻鑒講:“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后作米字,天下翕(
35、x)然學米字;蓋一藝之微,茍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在這種風氣籠罩之下,書法家能夠按自己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去繼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書法不十分景氣的原因之二。總之,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轉移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宋代為后世所推崇者有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j)獨樹一幟,亦堪稱道。宗唐宗晉的元代書法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統一全國,至元順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歷九十余年,是為元代。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文宗天歷初建奎章閣,專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閣欣賞法書名畫,書法一度出
36、現興盛局面。趙孟頫(f)、鮮于樞等名家,是這一時期書法的代表。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但元代書壇純是繼承晉唐,沒有自己的時代風格。稍后于趙孟頫的康里巎巎(no)還有些變化,奇崛獨出于元代書壇。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于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于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主要代表書家有:趙孟頫、康里巎巎(no)、鮮于樞、耶律楚材。崇尚個性的明代書法中國明代書法繼宋、元帖學而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明
37、初書法陷于“臺閣體”的泥淖。雖然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璲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宋克、宋廣表現不俗語,但沈度、沈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于是書壇一字萬同,“臺閣體”盛行。第二階段: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王寵風流儒雅,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第三階段,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涂豎抹,滿紙煙云,以丑為美,使書法原先的秩
38、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璐等。他們的創作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承明尚質的清代書法 中國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一場艱難的蛻變,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了碑學,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羈(j),憤世疾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
39、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遏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復現。 與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系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宸英、張照、劉墉(yn)、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等人在刻意尊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或以淡墨書寫,或改變章法結構等。但由于帖學長時期傳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認識,調整,某種積弊也日益加深,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于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w),最后成為清朝書壇的發展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書家有
40、金農、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張裕釗(zho)。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燦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茬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愿望沒有實現的話,那么這種愿望在碑學那里實現了。文房四寶毛筆字的書寫用具,主要是筆、墨、紙、硯,通常稱“文房四寶”。要學書法,就得了解這些文具,知道如何選擇,怎樣保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十分必要的。筆毛筆,相傳是秦國大將蒙(mn)恬(tin)發明的,也有的說“虞舜造筆”。其實,毛筆的歷史比蒙恬、虞舜都早得多。原始文化的仰韶彩陶上,就有用毛筆繪制的紋飾,露鋒之處,一根根筆毛的痕跡都清清楚楚。它的歷史比文字還早,距今
41、至少有6000多年了。漢字書法之所以成為藝術,且飲譽世界,與采用了毛筆這種特制的書寫用具有莫大關系。毛筆筆頭是用羊、狼、鼠、兔等的須毛制成,因其柔軟,可輕可重,可粗可細,方才可能寫出天成入妙的奇異點畫,形成出神入化的藝術妙境。其他質料的工具,也可以寫出各種漂亮的字體,但是卻難以取得有如毛筆書法這樣高的藝術成就。毛筆制作積幾千年之經驗,而最負盛名的當推湖筆。湖筆因產于古代湖州而得名,創始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歷史。毛筆有軟毫、硬毫和兼毫之分。軟毫:性柔軟,易濡墨;制作原料多選取羊毛,故俗稱羊毫。書家有的認為用羊毫易練出筆力,主張初學者以選用羊毫為宜。我的體會是,中小學生習字,多從中楷開始,宜先
42、求工整。羊毫雖佳,卻難掌握,用兼毫較為合適。硬毫:性強勁,不能多含墨;選取黃鼠狼尾毫為主制成,故俗稱狼毫。練習小字,為求工整,宜用硬毫。兼毫:屬中性,剛柔兼濟,是兼用羊毫與其他獸毫配制成的。野兔豪毛色近于紫,故兔豪又稱紫毫。依比例,有七紫三羊、三羊七紫、五羊五紫,則稱紫羊兼。如何選筆?一是大小軟硬要合于實用。一般說,寫大字用大筆、軟筆;寫小字用小筆、硬筆。二是筆尖要圓如錐,捺如鑿(zo),具備圓、尖、齊、健四個特點。圓,是筆頭圓聚飽滿;尖,是指筆尖鋒穎如錐;齊,是將筆尖潤開捺平即捏扁,鋒如鑿刃一樣平齊;健,指筆鋒有彈性,勁健有力。可將新筆蘸些唾液潤開,在大拇指甲上來回繞圈兒。若圓轉自如,繞罷提
43、起,筆尖自然收束,回復尖挺,就可以。如何護筆?新筆啟用,筆頭上有膠,須先用溫水(不能用熱水)浸泡,讓其發開,名曰發筆。注意不可硬捻,更不能用牙咬開。小楷筆可發開筆頭的2/5,中楷筆可發開1/2,大楷筆可發開2/3。一般說,毛筆不宜全發開,全發開則軟弱無力。發開多少合適,終歸要看使用起來是否合適。毛筆用過后,大字筆要用清水洗凈,不留宿墨,再將筆頭理順,筆頭向下,懸掛起來。小字筆,要用筆套保護起來,以防筆豪膠結。若長期不用,則要放入匣或囊(nn)中,放入樟腦,以防蟲蛀。墨墨,相傳周宣王時“邢夷始制墨”。有學古考證,邢夷當為刑夷,換言之,即古代有了刑罰之后就有了墨。古籍記載,舜時有五刑,其中之一為墨
44、,就是在犯人額上刺絞,用墨涂上,也稱黥(qng)刑。這樣,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已有墨了,約有4000年歷史。商代甲骨背面也發現多有墨書,秦漢墨丸也有出土。古代用墨非常考究。漢代隃(y)麋(m)(今陜西千陽)以制墨而聞名,故隃麋成為古墨的代稱。晉代女書法家衛夫人所著筆陣圖說:“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角膠,十年以上,強如石者為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當時制墨,不僅講究墨煙,講究用膠,還要放入珍珠、麝香等藥物,以增強墨的光澤,顏色,除祛異味,令有香氣。 唐末出現了以制墨而名聞于世的墨工奚超、奚廷圭父子。奚氏后南遷安徽歙(sh)縣,奚廷圭被南唐后主李煜(y)任命為皇家的墨務官,賜姓李,故后世又稱
45、李廷圭。李廷圭所制之墨,香味濃郁,光澤如漆,當時就與黃金等價。宋時已成為文林珍寶,已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感嘆了。宋人何薳(wi)著墨記、晁(cho)貫之著墨經,出現了制墨的專著。近世有人統計,歷代古人制墨所用藥物,僅見諸記載的就有50多種。不難想見,古人是多么重視墨這一用品了。墨的常見品種,按制作用的主要原料,大致可分為三類:松煙墨:主要是用松木燒煙,摻入適量的膠、藥材和香料制成,而松煙墨又以徽墨為上上之品。油煙墨:即用油類燒煙制成,通常多用桐油、麻油、菜籽油,以及石油。制墨時亦摻入適量的膠、藥材、香料。油松墨:以油煙及松煙混合制成。由于混合的比例不同,墨質有所不同。如何選墨?墨質優劣,
46、從色澤與聲音可以分辨出來。色澤以紫光為上,墨色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為下。輕輕擊墨,音清者為上,音濁者為下。研于硯,其聲細者為佳,粗者為次。如何磨墨?磨墨要用清水,清水以含有微量鹽灰的水為優,次井水,次自來水,次蒸餾水。注意不要用茶水,也不要用熱水。研磨時,墨要保持平正,要重按輕推,圈大力勻,平穩而緩慢。初研,水宜少,磨濃了,再加水,再磨濃。墨磨得要濃淡適度,太濃易使筆鋒膠澀難用,太淡又易透紙。墨濕而再干,則易碎裂。可在墨外裹上一兩層紙。用時不污手指,也可保護墨不碎裂。平時練字,為了方便,多用墨汁。如果墨汁過濃,可倒出少許與清水在硯中調和。注意不要往墨汁瓶中加水,那會使墨汁中的膠質腐壞發臭。紙
47、紙,相傳為東漢蔡倫所發明。考古發現,早在蔡倫之前200年,西漢初期已有粗糙的麻紙了。但在已發現的多種古紙中,凡比蔡倫時代為早的紙,如西安灞(b)橋紙、陜西扶風紙,名為麻紙,實為絮團,上面都沒有寫字;而在蔡倫之后的紙張,如新疆羅豐泊紙,甘肅武威旱灘坡紙,卻都是用之于書寫的,上有墨跡可證。因而可以說,蔡倫是古代造紙術的革新家,古麻紙經蔡倫革新制作技術,才便于書寫了。稱其為紙的發明者,也是不過分的。紙的品類多不勝舉,但用之于毛筆書法的紙張,歷來以宣紙最著名。據考證,宣紙創始于南朝,當時有凝霸、銀光之名。宣紙的集中產地在安徽涇縣。涇縣唐時屬宣州管轄。后世涇縣等地紙張也集中到宣城外銷,故有宣紙之名。宣紙
48、質地綿紉,紋理細密,宜于表達書畫藝術的妙趣。同時,抗拉力強,不易蟲蛀,便于長期保存,故有“千年壽紙”之譽。宣紙品類名稱很多,如單宣、夾宣、羅紋宣以及珊(shn)瑚(h)宣、虎皮宣、玉版宣等等。以紙質區別,可概分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類。生宣,易吸水,滲墨,同時要注意墨的濃淡相宜。熟宣,是生宣經加明礬、骨膠等處理而成,不易吸水,紙質較硬。半熟宣,也是由生宣加工而成的,介于中性,能吸水,而不易滲化。宣紙是書畫用的較為貴重的紙,初學寫字,用紙不必太考究,要選用比較糙而澀的紙為好,通用的有元書紙、毛邊紙、白麻紙均可。但不宜用過于光滑的紙張,如油光紙、拷貝紙等。紙糙澀容易練出筆力,光滑則用于練筆不利。硯
49、硯,始于何時?古人不知,就將之歸功于人文初祖的黃帝。東漢李尤撰墨硯銘就說:“書契既造,硯、墨乃陳。”意思是發明了文字,就有了硯和墨。其實,在世上還沒有文字之前,已有了硯。硯,最初是用于繪畫,用以研磨顏料的。西安半坡發現有先民制陶時用以研磨顏料的石磨盤,且有研磨痕跡。這是已知的原始石硯,距今約六七千年,比古史傳說的黃帝時代還要早一兩千年呢!1、端硯端硯產于廣東肇(zho)慶。那里有座斧柯山,山下有水名端溪,山上出端石,制硯最佳,名曰端硯。端硯,以紫色者為佳,紫如豬肝者最佳。發墨快,不損毫,有墨不易干,天寒不易凍。2、歙硯歙硯,因所用硯材出之于唐代歙州而得名。歙州所轄多縣均產歙石,但以龍尾山(在今
50、江西婺源)所產歙石最佳,故又稱歙硯為龍尾硯。歙石一般色澤黝(yu)黑,略顯青碧,用碧云形容其色澤是很貼切的。歙石中質地優異的多有金星、金暈等,金星、金暈(yn),大的似豆,小的似魚子。這金色的星、暈,是硫化鐵的點滴物,硬度大,既易挫墨,又易傷筆,但光澤閃耀,燦若飛星,惹人愛憐。硯工精心布置,妙用瑕瑜,將星暈處雕作硯床,而將無星暈之中心雕為硯堂。有若俏色玉雕,變瑕為瑜,相得益彰。3.洮(to)硯產于古代洮州,今甘肅省卓尼縣洮硯鄉為洮硯的集中產地。洮硯是以洮石制成的,洮石出之于臨洮大河中,故以洮名。洮硯石質堅而潤,發墨快,蓄墨久而不下,固之成為名硯之一。洮硯以綠洮、紅洮最為著名。綠洮是用綠漪石制成
51、,深綠的稱鸚哥綠,淡綠的稱柳葉青,色綠帶波,優美自然。紅洮古稱野鴨血,今稱玫瑰紅,色紅雅麗,細潤純凈。三大名硯的共同特點:硯石質地堅潤而細膩,堅而不燥,膩而不滑。堅潤不燥則易于發墨。細膩不滑則出墨塊。初學寫字,選購石硯,只要石質不大光滑,而又不過于粗糙,就可以使用。但要選有硯蓋的硯。這樣的硯,便于蓄墨,可免于風吹墨汁干涸。硯用后,要洗凈,在硯心少貯清水以養硯,尤要防沾油污。 篆書 篆法就是指秦和秦以前流行的所有文字總稱。篆書又可分為大篆、小篆,大篆又可從廣義大篆和狹義大篆上理解。廣義大篆是指秦統一前的所有文字。如甲骨文、金文。包括鐘鼎文、石鼓文、六國古文等。小篆又稱秦篆、玉筋(jn)篆,是秦始
52、皇滅六國后令李斯以秦國的篆書為基礎整理出統一的文字。大篆的藝術特點:大篆文字及筆畫錯落有致,變法豐富,古樸率真、氣勢沉穩、厚實。 小篆:體態修長見方,結構均稱,大小相等,與以前古文字相比,符號性、圖案性明顯增強。部分代表作品及欣賞: 毛公鼎銘是周宣王時的銘器,有近五百字,是至今發現銘文最多的器皿(mn)。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其銘文氣勢雄壯,筆力綿長,一氣呵成,是我國金文代表作之一。 瑯(ln)琊(y)臺刻石嶧(y)山刻石泰山刻石想傳是秦相李斯所書。內容主要是歌頌秦始皇文功武德,其藝術特點是態勢雄偉、結字嚴謹、一派嚴正、端肅,在剛健中不失婉麗與靈動。部份代表人物簡介: 唐李陽冰:字少溫,是大詩
53、人李白的族叔,善小篆,獨創一格,筆力剛正,字型圓活,代表作有城隍廟記。 清鄧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又號完白山人等。他大膽探索,好篆書,筆意巧妙地容入致隸書中去,再加上功力深厚,因此他的作品古樸不乏生動和新意,因此不失為篆書、隸書集大成者。 清吳昌碩:(1844-1927)字昌碩,號真廬等。他的書法以石鼓文最多,鐘鼎文較少。早年時篆書寫鄧石如,50歲左右寫小篆,以后大都寫石鼓文。 由于篆書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而且實用性也不強,秦朝以后就開始衰落,清朝復古運動中得到了發展。 楷書學習書法從哪種字體入手好呢?對于這個問題,書法家們各自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說從篆書入手好;有的說從隸
54、書入手好;有的說從行書入手好。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從楷書入手較好。這是因為學篆書首先遇到一個難以認識的問題,增加了學習的困難;其次,篆書興起和通用的時代距離現在比較遙遠。現在的人們,絕大多數不識篆字。當今,篆書作為一種字體,仍有其藝術欣賞價值,而其實用價值卻已今非昔比。我認為,對于只想通過學習書法寫出工整美觀的楷書、行書以適應學習、工作需要的人來說,可以不學篆書。隸書比篆書易識易寫,但與楷書比較起來,點畫顯得優柔有余,剛勁不足,并且結構易于分布平正,學好隸書再學楷書難,而學好楷書再學隸書易這是就初學而言的,如果要想窺其堂奧,達到高深的藝術境界,學好任何字體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宋代書法家蘇東
55、坡說:“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書如站立,行書如行走,草書如奔跑。楷在這里是楷模、典范的意思。楷書點畫分明,搭配勻稱,形體方正,應規入矩,宜于初學。明朝書法理論家豐坊說:“學書須先楷法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對于初學者來說,繞過楷書,直接學行書或草書,就會因為忽視了楷書的基本點畫、結構的訓練、寫出的字容易出現點畫不規矩,筆力不剛勁,疏密不勻稱,結構不安穩,比例不適當等弊病。所以唐孫過庭說:“圖真不悟,習草將迷。”明代汪砢玉也說:“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學真而先習草,如人未學立而欲走,蓋可笑也。”對于初學書法從哪種字體入手為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必要也不可能強求一
56、致,只要得法并下得深功,從任何字體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謂殊途同歸。但其所花費的時間精力,所走路程的遠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徑庭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認為青少年宜從楷書入手。楷書從漢朝就已有其雛形,魏、晉大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學者學習哪一朝代的為好呢?從唐楷入手學書,有法可依,能把筆畫寫得方中矩,圓中規,直中繩,長短合度,輕重合宜,結構穩健,從而奠定堅實的基礎。有人認為,唐楷法度森嚴,學習時容易被那嚴格的規矩所束縛,而提出初學應從魏晉入手,說這樣可以把字寫得天真爛漫,自由放縱。要把字寫得或古拙,或俊俏,或莊重,或飄逸,或豐偉,或瀟灑,或肅穆,或飛動,總之具有一定的風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對于
57、初學者卻應力求結構的工整規矩。正如孫過庭所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學不學平正,字就會歪斜無儀;但過于平正,又將呆板而無生氣,所以又必須追求險絕;險絕過甚,便會狂怪無態,因此又要歸于平正。這就是學書循環往復,不斷升華的過程。以平正論,唐楷當之無愧。清代梁說:“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后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先學法度森嚴的還是先學自由放縱的,唐徐浩論書云:“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這話很有見地。初唐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用筆潔凈,結構精嚴,對后世影響很大。歐書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歐書險勁的風格,而且
58、是已印行的歐體字中最清晰、神氣最完足的。九成宮醴(l)泉銘用筆樸厚凝重而又挺拔勁健,結體平穩中追求險峻。梁對歐字極為推崇,說:“寫透歐書,碑版皆可書矣。”清朝楊守敬說:“歐陽信本之醴(l)泉銘,趙子固推為楷法極則,人無異議。”初學者學此二碑,可避免結構松散的毛病。中唐書家顏真卿44歲時書寫的多寶塔碑多用方筆,橫輕豎重對比鮮明,富于立體感,結構方整嚴謹,宜于初學。顏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筆畫豐滿雄強,結體寬舒,往往追求天真爛漫,返樸歸真的意趣,初學易失于臃腫丑怪,不宜作為入門途徑。晚唐書家柳公權所書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用筆方圓兼備,點畫清勁,有如錚錚鐵骨,結體中心緊聚,四外舒展,學之能夠得到瘦硬的筆畫與
59、嚴謹的結構。以上所舉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學者持之以恒,在半年至一年內“入帖”是不成問題的。執筆執筆問題并不怎么玄奧。人們拿東西都是用手指指肚部分,執筆也是用這個部分。執筆時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著筆管,用無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頂住筆管,小指自然地附著在無名指下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執筆法。執筆的要領可以用“指實、掌虛、腕平、掌豎、身正、足安”來概括。指實是執筆要松緊適當,過緊會僵死,又容易疲勞、抖動,過松寫出的點畫又可能軟弱無力。掌虛是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zun)。指實掌虛的要求,就好比手里攥著一只小鳥,攥得太緊,鳥就會被攥死;太松了,鳥又會飛掉。也就是說
60、要松緊適度。腕平是指腕上部兩個骨節之間的平面與桌面大致平行,并且要腕低于掌,這樣掌也就豎起來了。寫字是講究腕力的,坐著寫字,以肘著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豎,寫出的點畫就可能軟弱無力。腕平,指的是執筆時要接近平,但運筆時卻不需總是這樣。執筆在于手,運筆在于腕,執筆要實,運腕要活。運筆時手腕的左右兩個骨節是在不停地上下轉換著運動的,否則寫字時就變成了胳膊機械地平行移動了。在執筆問題上,還有一點要說及的,就是我國漢字的構造及寫法都是適合右手執筆的。如果用左手執筆,書寫時多有不便,如寫橫時就必須由左至右推著筆運行,這樣就顯得笨拙。漢字下筆順序有先左后右的原則,所以提倡初學者用右手執筆。身正就是寫字時要坐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航空物流智能調度系統開發方案
- 行政管理服務機制試題及答案
- 高端制造業工程師實習證明(8篇)
- 智能制造技術引進與合作協議
- 行業協會會員資格及貢獻證明(8篇)
- 建筑工程經濟計算能力測試試題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下市政學的專業定位試題及答案
- 2025辦公財產租賃合同范本
- 工程檔案管理規范試題及答案
- 2025暑假工代理合同協議書
- 【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傳熱學》課程
-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第2版(高職)全套教學課件
- 中國兒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診斷與治療指南護理課件
- 江西康萊特新森醫藥原料有限公司年產100 噸注射用薏苡仁油生產項目環境影響報告
- 醫學簡易呼吸器操作及并發癥和處理措施課件
- 腎性高血壓患者的護理查房課件
- 醫學影像數據庫建設與應用研究
- 胎兒宮內窘迫的護理查房課件
- 海南跨境電商行業前景分析報告
- 婦科科室全面質量與安全管理手冊
- 2023年湖北宜昌市住建局所屬事業單位人才引進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