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大單元檢測【新教材】(3)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2023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大單元檢測【新教材】(3)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Word版含解析)_第2頁
2023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大單元檢測【新教材】(3)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Word版含解析)_第3頁
2023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大單元檢測【新教材】(3)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Word版含解析)_第4頁
2023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大單元檢測【新教材】(3)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Word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1.宋初,文官以“職”為銜,如殿閣學士、修撰之類只是榮譽頭銜,實際工作、權力則由“差遣”決定,表示為臨時委派之職事。這種現象自唐中葉以來已經大量出現,宋初更加普遍化。此舉意在( )A.避免權臣專擅權力 B.保障政策的延續性C.落實重文輕武政策 D.確保政權的合法性2.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及偵查手段愈益廣泛,許多機構也具有了超出本職的職能,如下表所示。據此可知,宋代( )皇城司御藥院走馬承受軍校職能在京師刺探監察傳遞秘密章奏按刺地方物情博訪外事A.君主強化對政事民情的掌控B.君主比較體恤百姓C.君權與

2、相權的矛盾日益尖銳D.官僚機構不斷膨脹3.宋代三司與宰相的職權關系頗為復雜,一方面“軍國要務”多由宰相裁決定奪,三司奉行宰相“指揮”;另一方面三司又可通過多種渠道,不經宰相而直接奉圣旨行事。三司在政務運行中的地位表明( )A.政出多門使決策的效率降低B.中樞機構職能劃分得以理順C.君主力圖強化對政務的掌控D.官僚機構人浮于事現象嚴重4.1058年,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說:當時的社會危機在于“盡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不足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財無道耳?!币韵掠^點與王安石此論有關的是( )A.改革國家經濟制度的思想B.主張國家財政同社會生產緊密聯系C.否認財政困

3、難的癥結是兵多官臃D.認為增加財政收入是拯救危機的關鍵5.統和元年(983年),遼圣宗下詔“民間有父母在,別籍異居者,聽鄰里覺察,坐之;有孝于父母,三世同居者,族其門間”。他還曾“詔漢兒公事皆須體問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舉止”。由此可見,遼圣宗( )A.借助程朱理學加強社會教化B.試圖延緩遼國封建化進程C.采用儒家治國之術鞏固統治D.認同并全面接受中原文化6.據統計,金代六部尚書共227人,女真族97人、漢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據此可知,金代政權( )A.中央始終為三省六部制B.北方漢族占據主導地位C.促進了北方民族的交融D.實現了各民族一律平等7.元世祖后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職

4、五年以上的現象時有出現。久任官員遷轉頒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現象雖然遲遲未能絕跡,但行省官遷調已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這種變化( )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B.迎合了當時國家“大一統”的需要C.說明行省體制已固定化D.表明政府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8.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一個政治家們充滿創造活力的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創制并實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謀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 )A.基本沿襲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C.保障了各民族政權長治久安D.植根于各個民族發展水平的差異9.宋代經濟發展,帶動了陶瓷生產的市場競爭,促進了制瓷工藝的創新,“定、汝、官、哥、

5、鈞”作為宋代五大名窯名揚四海。對當時瓷藝的說法正確的是( )A.成為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B.能夠燒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紅C.瓷器質地細膩光滑吸水防濕D.景德鎮瓷器工藝已領先各地10.宋會要輯稿載,宋初出口商品有“金、銀、緡錢、鉛、錫、雜色帛、精粗瓷器”等數十種,至南宋時出口商品達二百種以上,大致分為紡織品、陶瓷器、日用品、副食品等幾大類。材料可以用來說明,南宋時( )A.海外貿易具備物質基礎B.商稅成為政府的主要財源C.官營手工業制造能力強大D.南重北輕的經濟格局確立11.北宋軍隊數量巨大且不斷遞增,龐大的常備軍規模前所未有,軍需物資消耗持續膨脹,“河北歲費芻糧千二十萬,其賦入支十之三,陜西歲費千

6、五百萬,其賦入支十之五”。北方農業生產難以支撐,這就不得不仰仗南方特別是東南六路的物資供給。這種現象客觀上( )A.反映了冗兵造成財政困難B.推動了長途販運的發展C.說明南方經濟水平超過北方D.反映養兵政策存在弊端12.宋神宗時期,改革科舉制度,規定:太學中“學行卓然尤異”的優秀上舍生,只要“主判及直講保明,中書考察”,即可免試直接除官;次等內舍生則免省試,徑赴殿試;下等外舍生則免發解試,徑赴省試。此項改革措施( )A.否定了官員子弟科考特權B.凸顯了學校在科舉中的地位C.完善了科舉考試選拔程序D.推動了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13.“與此前所有朝代史家相比,宋代史家們不再滿足于過去的記載史跡,而要

7、賦予歷史事實以新的涵義,并把事實作為進行歸納的材料,進而確定支配這些歷史現象發生的抽象規則和義理。”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理學思想和方法論的影響B.宋代重塑綱常倫理的需要C.統治者重視歷史經驗教訓D.宋代的社會環境相對寬松14.宋代的服飾色彩一反唐代濃艷鮮麗之色,而形成淡雅恬靜之風,使宋代服飾風格趨于修長、纖細、樸素無華;宋代朝服在重視舊有傳統的基礎上,體現等級的飾品與圖案也更多、更加嚴格。這反映了宋代( )A.理學影響社會審美B.商品經濟異?;钴SC.科舉制度臻于完善D.等級秩序受到沖擊15.宋代士大夫在詩詞創作過程中對那些“街談巷說,鄙俚之言”是“全不揀擇,入手便用”;那些“其言

8、至俚”、多為“街巷鄙人”所歌的蕃曲,也為士大夫所青睞,一時士大夫亦皆歌之”。由此可知,宋詞的繁榮得益于( )A.社會政治的穩定B.商品經濟的發展C.士人素質的提高D.印刷技術的進步16.山水畫起初是人物畫的襯景,在宋代逐漸發展成獨立的畫種。宋代畫家更加注重內心的修養,繪畫的追求從注重寫實,變為更加注重意境,強調對山水程式化、規律化符號的總結,將個體生命意識融入繪畫之中,寄托畫家的思緒情懷。據此可知,宋代的山水畫創作( )A.受到了理學思想的影響B.折射出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C.緣于科舉制的日益完善D.擺脫了傳統繪畫理論的束縛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共計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

9、)材料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演變表摘編自葉子榮、鄭浩生當代行政管理體制的基礎透析閱讀上表,從表中提取古代中國行政制度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18.自漢唐至兩宋,單一農業經濟逐步轉型為農業和工商業并重的經濟結構。閱讀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 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規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進推廣,在耕作制度上帶來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在同一塊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續栽種,不少茶農。桑農、果農等不再是為自身的直接消費而生產,而是把產品投入市場,轉換成貨幣,再購入糧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摘編自張其凡中國大通史材料二 戰國秦漢以來,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

10、產為主,主要服務于統治階級和豪富集團,除鹽、鐵等少數特種商品外,基本與鄉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沒有多大關聯。兩宋市場上的商品分為三個大類,一是金銀細工,乳香犀玉等高檔套侈品,二是農具、手工業用具等生產資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鎮市居民的糧食、茶鹽等生活必常品,其中第三類所占比重最大。摘編自張其凡中國大通史材料三 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都市商業的發展。人口不斷涌入城市中,城市較前代集中了更多的人口,尤以大城市為甚。漆俠宋代經濟史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宋代農業發展的新氣象并分析其影響。(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宋代商業中商品構成和服務對

11、象發生的變化。(6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宋時期城市商業興盛的表現。(6分)19.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孔子極力倡導仁人君子之道。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孔子所謂的仁人君子不僅應關切個人自我道德品格修養,具備忠信、孝悌、克己、禮讓、好學、知勇、仁恕等諸美德,而且更應懷抱經世濟民的情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論材料二漢武帝時期,儒學確立了獨尊地位,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外來宗教佛教在中國盛行,儒學自身也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12、。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唐朝統治者整體而言,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對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儒學的正統地位也受到挑戰,唐中期的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用儒學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材料三唐代實行三教并行政策。統治者從政治需要出發,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義來鞏固統治,也用佛道來安定社會,緩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學興起,儒家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佛道的影響也隨之減弱。理學家提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理學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

13、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理學家以儒家“圣人”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現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他們摒棄佛道所宣揚的彼岸世界,不相信靈魂不滅、輪回轉世之說,而力求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崇高的理想。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德?并結合所學指出孔子提出這一主張的實質。(6分)(2)依據材料二簡要概括從漢至唐推動儒學地位變化的原因。(8分)(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到了宋代,理學興起,儒家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8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宋朝的“差遣”制度使得官員的權力和工作帶有臨時的性質,其目的是避免權臣專擅權力

14、,A項正確;“差遣”制度使得官員的權力和工作帶有臨時性,這不利于政策的延續性,排除B項;“重文輕武政策”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差遣”制度和“確保政權的合法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答案:A解析:宋代君主了解政事民情的渠道和手段豐富,這強化了君主對政事民情的掌控,故選A項,排除B項;材料并不涉及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排除C項;許多機構具有了超出本職的職能,所以不是增加了了解政事民情的機構,而是舊有機構增加了新的職能,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司的地位在宰相之下,但是其可以越過宰相奉圣旨行事,三司的設置有利于加強皇帝對行政權的控制,故選C項。4.答案:D解析:

15、依據材料可知,強調王安石變法重在解決國家財政問題,認為增加財政收入是拯救危機的關鍵,故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王安石強調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性,沒有體現改革國家經濟制度的思想,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改革社會生產的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認為財政困難的癥結是兵多官臃,故C項錯誤;故選:D。5.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遼圣宗強調孝道,并積極推動學習“南朝法度”,也就是學習北宋的制度文化,這是遼圣宗采用儒家治國之術的表現,C項正確;程朱理學完全形成于南宋,A項時空不符,排除;遼圣宗的措施加快了遼國封建化的進程,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故選:C。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

16、除了女真族人之外,漢族、契丹族、渤海族人可以在金朝擔任尚書職務,說明金朝的政權一定程度上向其他民族開放,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三省的信息,得不出金代政權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各民族人口數量的比較,得不出北方漢族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在金代政權中,沒有實現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項。7.答案:B解析:由材料“行省官久任的現象雖然遲遲未能絕跡,但行省官遷調已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可知,元代行省官員由在一地長期任職,逐漸走向定期遷調,這一變化有利于防止行省長官勢力的膨脹,迎合了當時國家“大一統”的需要,故選B項。8.答案:D9.答案:A解析:宋代瓷器大量出

17、口海外,繼絲綢之后成了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故選A項。青花瓷和釉里紅出現在元代,故B項錯誤;宋瓷質地堅硬不吸水,故C項錯誤;景德鎮瓷器工藝在元代領先,故D項錯誤。10.答案:A解析:從宋初到南宋出口商品的種類增多,據此可推知當時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為海外貿易提供了大量可供出口的商品,故選A項。11.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宋朝軍隊規模很大,北方軍需給養仰仗南方,為了解決北方軍需問題,需要從南方運糧,這一現象客觀上推動了長途販運的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出現財政困難,故排除A項;材料只能反映出南方經濟地位上升,結合所學可知,南方經濟水平超過北方是在南宋,與

18、材料時間不符,故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為了解決北方軍需問題,需要從南方運糧,而不是養兵政策存在弊端,故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可知,太學生按照“學行”不同可以省去科舉考試的某些環節,獲得直接授官或參加殿試和省試的特權,可見學校在科舉取士中的作用受到重視,B項正確;太學生中也有官員子弟,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只是調整了科舉考試的程式,不能說完善了選拔程序,排除C項;材料中的措施主要針對太學生,離推動社會文化水平提升尚有距離,排除D項。故選B項。13.答案:A解析:由材料“不再滿足于過去的記載史跡,而要賦予歷史事實以新的涵義,并把事實作為進行歸納的材料進行歸納確定支配這些歷史現象發生

19、的抽象規則和義理?!笨芍芾韺W思想和方法論的影響,故A項正確;CD項沒有體現,故CD項錯誤;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B項錯誤。14.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宋明理學的影響。選擇A:理學強調的是“存天理,滅人欲”,這種觀念體現在服飾上的風格就是趨于修長、纖細、樸素無華。排除B:材料的內容是宋代服飾的風格,與商品經濟發展關系不大。排除C:科舉制度是考試選官制度,與材料的內容不符。排除D:“宋代朝服在重視舊有傳統的基礎上,體現等級的飾品與圖案也更多、更加嚴格”,表明等級秩序沒有受到沖擊。15.答案:B解析:根據“街談巷說,鄙俚之言”“其言至俚”、多為“街巷鄙人”所歌的蕃曲,也為士大夫所青睞,一時士大夫亦

20、皆歌之”可得出宋詞的興盛與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需要有關,B項正確。ACD項在材料中都沒有體現,排除ACD項。16.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古代繪畫。選擇A:聯系所學可知宋代盛行理學,“理”作為萬物存在的法則、在宋代山水畫中得到了較大的體現。排除B、C:材料內容與市民階層的壯大無關,與科舉制的完善也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宋代是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的發展的重要階段。17.答案:示例一論題:縣制一級比較穩定。闡述:自縣制創立以來,尤其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的兩千多年里,地方行政無論實行“二級制”還是“三級制”,縣一直是國家政權的基礎層次,在國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安排中,從未被廢止或中斷,一直沿襲至今,其

21、名稱也保持了數千年,凸顯了縣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示例二論題:郡縣制和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闡述:戰國時期,商鞅“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全國后,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奠定了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由中央委派官員進行管理。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牽制與制約。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行省制是古代郡縣制的發展,是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功嘗試,是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對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解析:首先,考生要從整體上了解試題的要求和材料的主

22、題。其次,提取材料信息,如在中國古代地方政府管理體制的演變過程中,縣制是最穩定的。最后,結合所學知識,選取相關史實作為論據進行闡述。18.答案:(1)新氣象:新作物得到推廣;耕作制度進步;經濟作物種植范圍擴大,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影響: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業發展;緩和人地矛盾;推動商品經濟發展。(2)構成:奢侈品、生產資料、日用必需品。服務對象:由主要服務社會上層到滿足市民百姓需要。(3)表現:城市格局發生變化,城郭限制打破;城市人口增加。解析:(1)新氣象:根據材料“宋初,北方作物的大規模南移和占城稻的引進推廣,在耕作制度上帶來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在同一塊地上不同作物可以接續栽種”可知,新

23、作物得到推廣、耕作制度進步;根據材料“不少茶農。桑農、果農等不再是為自身的直接消費而生產,而是把產品投入市場,轉換成貨幣,再購入糧食、布帛等生活必需品”可知,經濟作物種植范圍擴大,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影響:外來物種的引入和推廣以及輪作制的推行,提高糧食產量,促進農業發展、緩和人地矛盾;農產品商品化推動商品經濟發展。(2)構成:根據材料“一是金銀細工,乳香犀玉等高檔套侈品,二是農具、手工業用具等生產資料,三是日用瓷器、布帛和城郭鎮市居民的糧食、茶鹽等生活必常品”可知,奢侈品、生產資料、日用必需品。服務對象:根據材料“戰國秦漢以來,投入流通的大宗商品以套侈品和土特產為主,主要服務于統治階級和豪富集團”“其中第三類所占比重最大?!笨芍?,由主要服務社會上層到滿足市民百姓需要。(3)表現:根據材料“城市格局和城郭限制的打破,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都市商業的發展”可知,城市格局發生變化,城郭限制打破;根據材料“人口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