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文檔:專題3 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練)(含詳解)_第1頁
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文檔:專題3 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練)(含詳解)_第2頁
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文檔:專題3 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練)(含詳解)_第3頁
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文檔:專題3 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練)(含詳解)_第4頁
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文檔:專題3 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練)(含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測能提速規(guī)范練(三)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和傳統(tǒng)文化(時間:40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題4分,共48分)1(嘉興測試)下圖反映了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有學生從圖中孔子使用“紙張”“線裝書”等細節(jié),對該圖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學生的下列推論中,合理的是()圣跡圖孔子退修詩書A該圖繪制于西漢時期B該圖為后人偽造,沒有史料價值C該圖的真?zhèn)雾氂锌脊艑W支持才能判斷D繪畫者以其生活經驗附會了孔子時代的生活解析: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物,造紙術產生于西漢,但不能推斷出該圖繪制于西漢時期,故A項錯誤;該圖有不符合史實的部分,但不能說完全沒有史料價值,故B項錯誤;該圖的真?zhèn)我罁?jù)現(xiàn)有史實結

2、論即可判斷,故C項錯誤;該圖主要是為了歌頌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貢獻,故D項正確。答案:D2春秋時期,有人強調“日困而還,月盈而匡”。這一說法體現(xiàn)了()A人定勝天的唯物思想B陰陽消長的辯證思想C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D天人感應的儒家思想解析:“日困而還,月盈而匡”的意思是太陽落了又升,月亮圓了又缺。不能體現(xiàn)人定勝天的唯物思想,故A項錯誤;太陽落了又升,月亮圓了又缺,體現(xiàn)出辯證的思想,故B項正確;無為而治要求順其自然,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xiàn)天和人之間有所感應,故D項錯誤。答案:B3(郴州二模)戰(zhàn)國時期,針對當時的社會動蕩,某學派提出:“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

3、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認為“是故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治薄,則國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務,將在眾賢而已?!痹撍枷雽儆?)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解析:材料中學派觀點出自于墨子,體現(xiàn)強調身體力行與尚賢觀,屬于墨家觀點,故A項正確。答案:A4孟子認為“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而這一權利屬于天,否定了由天子個人的意志決定帝位傳承方式的觀點。并認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由此可見,孟子主張()A君權神授B以民為本C天命有常D天人感應解析:主張“君權神授”的是西漢時期的儒學大家董仲舒而非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表明孟子極為重視“民”的重要作

4、用和地位,故B項正確;“天命有?!笔菓?zhàn)國思想家荀子的哲學觀,故C項錯誤;“天人感應”同樣是西漢董仲舒的觀點,故D項錯誤。答案:B5(大慶模擬)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理論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張()A是當時社會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B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理念C為加強君主專制提供理論依據(jù)D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解析:材料“君王受命于天”與民本思想無關,故A項錯誤;“天人合一”體現(xiàn)了漢代儒學對皇權的制約的一面,與強調君權至高無上不符,故B項錯誤;君權神授的思想體現(xiàn)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無上的特點,為專制皇權強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故C項正確;材料思想某種程度體現(xiàn)出皇帝對人民的絕對權力

5、,未提及人民的態(tài)度問題,故D項錯誤。答案:C6(南京摸底)“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边@段話意在強調()A知行合一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外無物解析:材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主張學習者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一步探究,以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原理。這與用良知指導自己的行動無關,故A項錯誤;這與恢復自己內心的良知無關,故B項錯誤;這符合程朱理學格物致知的主張,故C項正確;心外無物屬于陸王心學的主張,故D項錯誤。

6、答案:C7(湖南六校聯(lián)考)“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為主,則外物不能移,邪說不能惑。”陸九淵還說:“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萬物皆備于我,有何欠闕!” 陸九淵在此實際強調的主旨是()A進學則在致知窮理格物B充分發(fā)揮道德主體的能動性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D吸收佛道思想加強內心修養(yǎng)解析:陸九淵反對格物致知,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真能為主,則外物不能移,邪說不能惑”可知他強調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心學對人自身的約束作用,故B項正確;陸九淵的觀點是強調心是世界的本源,理是萬物的本源屬于程朱理學,故C項錯誤;材料雖然強調道德的作用,卻不能說明其來源于佛道,故D項錯誤。答案:B8(湛江調研)顧炎武在明亡后寫郡縣論

7、,全面總結明代縣制,并提出救治方法,他提到:“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條文簿日多于一日無肯為民與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弱?(應)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體現(xiàn)了顧炎武“經世致用”的思想B顧炎武主張恢復先秦的分封制C郡縣制是明清之際弊端叢生的根源D顧炎武建議減少縣級行政權力解析:根據(jù)“總結明代縣制,并提出救治方法”,這即是對現(xiàn)實狀況分析解決,屬經世致用的思想,故A項正確;根據(jù)“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可知,他主張適當擴大郡縣的權力,而不是倒退到分封制中,故B項錯誤;材料中分析了郡縣制造成民弱的原因,但無法判斷是民弱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

8、封建制度的腐朽,故C項錯誤;根據(jù)“寓封建之意于郡縣”可知,他主張擴大郡縣的權力,故D項錯誤。答案:A9下圖為中國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錄的部分內容。該著作()eq x(aal( 目錄, , 卷四,溫病脈證并治第六, 卷五,傷暑病脈證并治第七,熱病脈證并治第八,濕病脈證并治第九)A是中國最早的醫(yī)學理論著作B奠定了古代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C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辨證施治的方法D系統(tǒng)地總結了古代藥物學成就解析:根據(jù)材料的闡述和課本知識,我們可以得知材料中所提及古代醫(yī)學著作是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國最早的醫(yī)學理論著作是編纂于戰(zhàn)國、成書于西漢的黃帝內經,故A項錯誤;“奠定了古代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是成書于西漢時間

9、的黃帝內經,故B項錯誤;“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辨證施治的方法”屬于傷寒雜病論的特點和評價,故C項正確;“系統(tǒng)地總結了古代藥物學成就”指的是唐朝時期孫思邈的千金方,同樣與材料的描述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C10824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寫的序文中說到,有人拿白詩的寫本和印本在街頭叫賣或換取酒茶。這反映出()A唐代的雕版印刷品已成為商品B唐代雕版印刷僅限于印刷詩集C唐代城市已徹底突破坊市界限D唐政府非常重視印刷術的推廣解析:我國的雕版印刷術發(fā)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就開始普遍使用,材料中被叫賣的“寫本”和“印本”指的都是雕版印刷品,故A項正確;是否“僅限于印刷詩集”,這一點不僅無法從材料中得到相關信息

10、,而且也與基本的史實不符,故B項錯誤;“徹底突破坊市界限”這種商業(yè)的進步出現(xiàn)在宋代而非唐代,而且材料同樣無法體現(xiàn),故C項錯誤;“唐政府非常重視印刷術的推廣”,材料通篇都沒有涉及到“唐政府”,這屬于明顯的主觀臆斷,故D項錯誤。答案:A11(金華十校模擬)清代小說在描摹人情世故方面有著成功的表現(xiàn)。下列作品,屬于此列的是()A紅樓夢B西游記C三國演義D水滸傳解析: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故A項正確;西游記是神魔小說典范,故B項錯誤;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義小說,故C項錯誤;水滸傳是英雄傳奇和武俠小說,故D項錯誤。答案:A12下圖為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的局部示意圖。描繪釋迦牟尼降生后,

11、其父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向諸神禮拜。對此圖文所蘊含信息歸納準確、完整的是()佛教題材是文化交融的產物人物形象是佛教本土化見證線描技法體現(xiàn)唐朝繪畫成就注重意境表達文人內心修養(yǎng)ABCD解析:佛教在西漢時傳入中國,以中國畫的方式來描繪佛祖誕生,說明佛教題材是文化交融的產物,故正確;佛教畫中人物是中國人的形象,表明佛教本土化,故正確;線描技法并非唐朝繪畫成就,故錯誤;注重意境表達文人內心修養(yǎng)的是文人畫,故錯誤,選擇A項符合題意。答案: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四川高三聯(lián)考)(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東遷后的混亂形勢,表現(xiàn)為三個

12、方面:一、周王室喪失了對諸侯國的約束能力。東遷依靠晉、鄭兩國。東遷后,周室僅有洛陽周圍數(shù)百里之地,相當于一個小國。春秋初晉國內亂無暇外顧,鄭國操王室權柄。鄭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為卿士,因鄭莊公不滿而罷。為取信于鄭國,平王還與鄭莊公交換太子為質,史稱“周鄭交質”。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執(zhí)政,鄭莊公派士兵搶收周地溫和成周的莊稼,史稱“周鄭交惡”。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罷免了鄭莊公的王室卿士之職,鄭便與周兵戎相見,戰(zhàn)斗中鄭軍“射中王肩” ,天子威信掃地。西周有諸侯定期向王室述職納貢的制度,而春秋時諸侯國不再遵守。被視為執(zhí)行周禮典范的魯國也不照舊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魯之朝王者二,如京師者

13、一,而如齊至十有一,如晉至二十”,“魯大夫聘周者僅四,其聘齊至十有六,聘晉至二十四”。失去朝貢使王室陷入貧困,甚至要向諸侯“求賻”(要財物助喪)、“求車”、“求金” 。摘自中國歷史先秦卷張豈之材料二孔子很重視周禮,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時代,盡管他對于舊制度認為應該有損有益。在他看來,作為貴族行動規(guī)范的禮,不應該僅是一種形式,最重要的是禮跟仁的結合。如果離開了仁,禮就沒有意義了。所謂的仁就是“愛人”,是貴族才能具備的一種品德。孔子周游列國,受到各國的款待,但他沒有得到親自檢驗自己政治理想的機會。 面對當時的實際,墨家要求做到“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反對當時君主和貴族的奢侈無度,以“去無用之費”。墨

14、家還竭力宣揚天下如能“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由此出發(fā),墨家反對當時以強欺弱的殘酷戰(zhàn)爭。摘編子白壽彝中國通史等(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春秋時期社會秩序混亂的原因及其影響。(11分)(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與墨家在穩(wěn)定社會秩序方面的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14分)解析:(1)第一小問原因,據(jù)材料一“周王室喪失了對諸侯國的約束能力”得出周王室衰微,周王喪失對諸侯國的約束力;據(jù)材料一“春秋時諸侯國不再遵守。被視為執(zhí)行周禮典范的魯國也不照舊制行事了”得出宗法制和禮樂制遭到破壞,據(jù)材料一“諸侯國內部和諸侯國之間篡殺、攻伐層出不窮”結合所學得出,地主階級逐漸興起,推動諸侯國內

15、部政權變動;生產力發(fā)展,諸侯國實力發(fā)展不平衡,爭霸戰(zhàn)爭突顯;第二小問影響,根據(jù)所學,從積極與消極兩方面加以回答。(2)第一小問主張,孔子思想:據(jù)材料二“重視周禮,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時代”得出重視周禮,主張恢復西周社會秩序;據(jù)材料二“最重要的是禮跟仁的結合”得出主張“仁”“禮”結合;墨家思想:據(jù)材料二“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得出官民無貴賤之分;據(jù)材料二“反對當時君主和貴族的奢侈無度”提倡節(jié)儉,反對浪費;據(jù)材料二“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得出主張兼愛非攻。第二小問評價,結合所學分別指出其對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以及時代局限性。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喪失對諸侯國的約束力;宗法制和禮樂制遭到破壞

16、;生產力發(fā)展,諸侯國實力發(fā)展不平衡,爭霸戰(zhàn)爭突顯;地主階級逐漸興起,推動諸侯國內部政權變動。(6分,言之成理即可,任意三點可得滿分)影響:一方面,諸侯爭霸引起社會動蕩,給人民帶來了重大災難;另一方面,打擊了舊貴族勢力,有利于封建生產關系的確立;等等。(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主張:孔子主張“仁”“禮”結合;重視周禮,主張恢復西周社會秩序。墨家主張官民無貴賤之分;提倡節(jié)儉,反對浪費;主張兼愛非攻(反對諸侯之間的爭霸戰(zhàn)爭)。(8分)評價:孔子主張實行“仁、禮”,有利于協(xié)調人際關系,穩(wěn)定和維護社會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隸社會逐步瓦解的時代背景下,這種保守主張不利于社會關系變革,無法實現(xiàn)其政治

17、抱負。墨家“節(jié)儉”“兼愛”“非攻”等主張反映了當時普通民眾的愿望,有利于促進社會關系的緩和,但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難以實現(xiàn)。(6分,言之成理酌情給分)14(湖南長郡中學月考)(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學者將兩千年間儒學內部發(fā)展概括為“內圣”與“外王”兩大流派,并揭示出他們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絕如縷的大略路徑如下: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運用中國古代、近代儒學發(fā)展的史實,對上述流派進行探討。(說明:可以就儒學與路徑中一個或多個人物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述,也可以對路徑進行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徑,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解析:可分別從正反兩個角度分析論證。根據(jù)材料“儒學內部發(fā)展概括為內圣與外王兩大流派”得出“內圣”“外王”兩條線索,根據(jù)材料提供的人物,結合所學的相關學說論述,體現(xiàn)人物之間的關系,注意史論結合。如:示例1:“內圣”強調倫理道德的政治作用。孟子傳承孔子的思想,把“仁”學引申 “仁政”學說,“二程”繼承孟子的思想,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lián)系起來。示例2:“外王”主張道德修養(yǎng)和經世致用。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顧炎武等人提出經世致用思想,龔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以經術為治術”。答案:(本小題為開放性試題,“示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