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限時集訓:6 世界潮流中的中國經濟近代化和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限時集訓:6 世界潮流中的中國經濟近代化和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Word版含解析_第2頁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限時集訓:6 世界潮流中的中國經濟近代化和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Word版含解析_第3頁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限時集訓:6 世界潮流中的中國經濟近代化和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Word版含解析_第4頁
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限時集訓:6 世界潮流中的中國經濟近代化和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Word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專題限時集訓(六)世界潮流中的中國經濟近代化和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對應學生用書第153頁)(時間:40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岳陽高三質檢)一個英國人曾記載:“遠在1844年,我曾把這種土布的各種質地的樣品,標明每一種的價格送回英國。和我通信的人都說,按照所標的價格,他們在曼徹斯特也做不出來。”這反映了當時()A中國土布有一定的競爭優勢B中國的勞動力價格比英國低C傳統手工技藝優于機器生產D中國棉布紡織技術優于英國A材料信息說明中國土布與英國機器棉布相比具有一定的價格與質量優勢,故A項正確;B項是材料中中國土布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原因,非材料所問

2、,故B項錯誤;機器生產具有手工生產不能比擬的優勢,故C項錯誤;中國棉布紡織仍是手工勞動,而英國棉布紡織已使用機器生產,故D項錯誤。2(商丘高三模擬)有人針對洋務運動指出:中國欲借官廠制器,雖百年亦終無起色,必須準各省廣開各廠,令民間自為講求,如國家欲購槍炮船械機器,均托民廠包辦包用,其試不如式者,雖定造亦必剔返,則人人有爭利之心,虧本之懼,自然專心致志,實力講求,以期駕乎西制之上。此人主要強調的是()【96084035】A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將敗壞社會風氣B國家應加大工業投資以引導民營企業C洋務運動的出路需依托民營企業發展D學好西方技術就能全面超越西方國家C此人認為“必須準各省廣開各廠”,放寬民

3、間設廠的限制是必要的,與敗壞社會風氣無關,故A項錯誤;題干并沒有提及國家應加大工業投資以引導民營企業,故B項錯誤;“國家欲購槍炮船械機器,均托民廠包辦包用”說明此人認為洋務運動軍事工業的出路需依托民營企業發展,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超越西方國家的關鍵是“人人有爭利之心,虧本之懼,自然專心致志,實力講求”,發展實業,而不是學好西方技術,故D項錯誤。3(湖北六校聯合體高三聯考)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戰敗,太平天國起義對社會經濟破壞嚴重的背景下,以曾國藩和李鴻章為代表的中興大臣,開始主動改革開放,發展“洋務運動”。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誕生了一批亦官亦商的團體“紳商”。紳商的誕生()A客觀上推動經濟結構的變

4、動B導致清末政治的日益惡化C壯大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D促成“四民社會”的解體A根據材料可知,紳商是亦官亦商的團體,他們從事工商業活動,有利于瓦解小農經濟,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客觀上推動經濟結構的變動,故A項正確;B項表述屬于本末倒置,把因果關系顛倒,故B項錯誤;紳商是亦官亦商的團體,是以清政府官員的身份從事工商業活動,并不屬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范疇,故C項錯誤;紳商主要身份依然是清政府官員,屬于傳統士紳的范疇,因此促成“四民社會”的解體不符合題意,故D項錯誤。4(惠州高三模擬)據統計,1890年,上海機器織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資是5元銀元左右,同一時期武昌織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資是710元,熟練的

5、技術工人能達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隸普通農民除去各種賦稅折算每月收入不過1元多。這說明了()A農民和工人之間的矛盾尖銳B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C新的生產方式推動經濟發展D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C材料信息只是客觀地介紹了晚清時期近代中國各地工人彼此之間及其與農民階級之間的收入差距,并未提及相互間的矛盾狀況,故A項錯誤;工人的工資水平未必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而且直隸地區呈現的是農民而非工人的工資水平,故B項錯誤;在近代中國,新興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顯然是有利于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故C項正確;直隸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程度并不能通過當地農民的收入狀況得到體現,故D項錯誤。5(德州高三模擬

6、)下表是1910年中國境內流通的貨幣形式。據此可以判斷當時()貨幣形式百分率(%)新的貨幣形式銀幣中國銀元96外國銀元434銅幣新銅幣59紙幣銀兩票17銀元票2銅錢票4外國鈔票44舊的貨幣形式銀錠14銅錢15據美郝延平中國近代商業革命A自然經濟完全解體B西方列強控制中國金融C中國融入世界市場D民族資本主義受到壓制C近代中國的自然經濟在鴉片戰爭之后開始解體,但自然經濟在近代并沒有完全解體,故A項錯誤;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當時市場流通的貨幣中,中國貨幣占566%,故B項錯誤;當時市場中流通的外國貨幣占434%,可以說明中國融入世界市場,故C項正確;材料信息只是說明當時中國的金融狀況,并沒有涉及民族資

7、本主義的問題,故D項錯誤。6張謇創辦大生紗廠,在籌建期間借用公款,開廠以后還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內,不準別家設立紗廠”的壟斷權。1904年,上海紡織業資本家朱疇擬在崇明辦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張謇加以阻止。這反映了()A民族資本家的自由競爭日趨激烈B中國社會傳統階級結構出現裂變C封建勢力阻礙民族工業健康發展D民族工業沒有擺脫外來勢力控制C由“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張謇加以阻止”可知,不是民族資本主義內部競爭的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中講到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遇到的問題,沒有強調階級的變化,故B項錯誤;根據“籌建期間借用公款,開廠以后還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內,不

8、準別家設立紗廠的壟斷權”可知,真正對民族資本主義有影響的是封建勢力的存在,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外來勢力,故D項錯誤。7有人認為:“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論者多咎變法之初不先變發。發短不可以驟長,不可以驟長,則面目形狀既變,衣服裝束不得不隨之而變,衣服裝束變,而行為政治皆不得不變矣。”此人認為,“斷發易服”可()A推動變法成功B推動政治變革C推翻清朝統治 D加速革命勝利B從材料“衣服裝束變,而行為政治皆不得不變矣”可知,“斷發易服”可推動人的行為政治變革,但不一定就能帶來改革變法的成功,故A項錯誤,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有人總結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是沒有推行“斷發易服”,故“斷發易服”可推翻

9、清朝統治與材料不符,故C項錯誤;“斷發易服”只是從發型服飾上帶動人們行為政治的變化,不能體現“斷發易服”會帶來政治成功的結果,故D項錯誤。8(石家莊模擬)1879年,李鴻章奏請修建一條唐山至北塘的鐵路,清廷不準。為此,李鴻章想出一個辦法,在奏折里特別聲明只修以騾馬為牽引動力的“快車馬路”。幾經周折,清政府才勉強同意。這一過程體現了()A統治集團的愚昧無知B民族工業的艱難起步C近代化與傳統觀念的沖突D頑固派對洋務運動的破壞C李鴻章本身就是統治集團成員,故A項錯誤;李鴻章所提倡的不是民族工業,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清廷不準。為此,李鴻章想出一個辦法,在奏折里特別聲明只修以騾馬為牽引動力的快車馬路”

10、可知,近代化思想與傳統保守思想并存,故C項正確;材料中僅提及鐵路修筑,且清政府最終也同意了,并不能體現頑固派對洋務運動的破壞,故D項錯誤。9(荊州高三調研)1903年10月,申報載文:“考東西洋各國所出各報,必經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謗議泄漏,亦皆懸為厲禁。中國未有報律,故終無法以處之。必欲整頓各報,非修訂報律不可。否則非徒禁人閱看、禁人代售均為無益之空言。”這反映出()A清政府加強了新聞立法管制B清政府實行禁止華人辦報政策C外國人壟斷中國新聞報刊業D新政期間大眾傳媒得到了發展D材料中沒有政府加強新聞立法管制的信息,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政府禁止華人辦報的內容,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說明中國

11、的報刊業為外國人掌控,故C項錯誤;根據“中國未有報律,故終無法以處之。必欲整頓各報,非修訂報律不可。否則非徒禁人閱看、禁人代售均為無益之空言”可知,題干描述了近代中國報刊業興起之初的亂相,有人希望政府能出臺法律進行規范,由此可推斷大眾傳媒得到了發展,故D項正確。10(烏魯木齊高三診斷)1935年11月,國民政府推行幣制改革。首先統一貨幣發行權,以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其他銀行不得繼續發行新鈔票。這一措施的結果是()A便于官僚資本搜刮百姓B推動中國融入國際金融體系C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出現順差D致使金屬貨幣完全退出金融舞臺A根據材料“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所發行之鈔票為法幣,

12、其他銀行不得繼續發行新鈔票”,這便利了蔣、宋、孔、陳四大官僚資本控制金融、剝削百姓,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與國際金融的關系,故B項錯誤;對外貿易順差與史實不符,且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D項表述過于絕對。11關于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財產,榮德生在1945年的樂農自訂行年紀事中寫道:“沒收的大批敵偽產業,原皆我國人民血汗,被敵攫取但日本紗廠接收后,全部改為國營。”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國民政府乘機擴充資本B國民黨應把接收的財產歸還人民C官僚資本出現惡性膨脹D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A材料中國民政府將原本屬于人民的敵偽產業收歸國有,體現了國民政府乘機擴充資本,故A項正確;材料中未體現榮

13、德生主張國民黨應把接收的財產歸還人民,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出現官僚資本的相關信息,故C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無法得出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的結論,故D項錯誤。12(大同高三模擬)曾經作為中國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車,在汽車、摩托車大行其道的年代,幾乎失去立足之地。可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轉變,它又在呼喚環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這說明() 【96084036】A中國社會生活節奏變慢B自行車具有便捷的特點C中國自行車制造水平高于汽車的制造水平D人們環保、健身意識的增強D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時間觀念大大提高,生活節奏明顯加快,故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自行

14、車便捷的一面,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自行車與汽車制造的比較,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觀念的轉變又在呼喚環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可知,由于人們環保、生活理念的轉變而使自行車煥發新生,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風。這股風氣先由城市傳到市鎮,再影響到周圍的農村。而且奢靡消費風氣波及社會下層,使過去官方所訂立的身份等級制度崩解。人民對城市的觀念亦有改變,不再把城市當成權威所在地而視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這時有了進步,尤其

15、是印刷技術的進步帶動了出版事業及新聞傳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說的普及流傳是在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戲劇作家,而且在城市產生了許多有名的戲班。摘編自巫仁恕激變良民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時期)至解放期間,中國城市改造體現在諸多方面:城墻被拆掉,商業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傳統城墻提供的安全感和威嚴性;街道被拓寬拉直,并鋪設成柏油路,設置照明街燈,植樹也成為建設“花園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園、廣場和體育場等新的公共空間的開辟,最明顯的是,天安門被改造成一個公共廣場;圖書館、禮堂、電影院和百貨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現,促進了新形式的人際交往和新型社會關系的出現。摘編自周錫瑞重塑中

16、國城市城市空間和大眾文化(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明清時期和晚清民國時期城市發展的異同,并指出導致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1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城市的發展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的變化。(9分)【解析】第(1)問的第一小問,相同之處:根據材料一“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材料二“商業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傳統城墻提供的安全感和威嚴性”得出商品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一“尤其是印刷技術的進步帶動了出版事業及新聞傳播工具的多元化”、材料二“設置照明街燈”得出新技術的出現(如明清印刷技術、民國的電氣化、大型建筑物等);根據材料一“使過去官方所訂立的身份等級制度崩解”、材料二“促進了新形

17、式的人際交往和新型社會關系的出現”得出社會等級結構變動導致新型社會關系的出現;根據材料一“人民對城市的觀念亦有改變,不再把城市當成權威所在地而視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這時有了進步”、材料二“最明顯的是,天安門被改造成一個公共廣場;圖書館、禮堂、電影院和百貨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現”得出城市功能的變化,政治功能減弱,經濟和文化功能加強;城市文化發展等。不同之處:根據材料二“城墻被拆掉,商業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傳統城墻提供的安全感和威嚴性”得出晚清民國時期城市結構和面貌的改變更大,如城墻被拆掉,城市重新規劃,出現許多新型的建筑物等;根據材料二“公園、廣場和體育場等新的公共空間的開辟,最明顯的是,天安門被

18、改造成一個公共廣場”得出城市為普通民眾提供的公共空間更加豐富等。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城市的發展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結果,而晚清民國城市的發展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所發生的變化。第(2)問,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平等的觀念,如城墻拆除,城鄉的差距被縮小;公共的觀念,如許多公共建筑的建成,人們的公共意識會增強;時間的觀念,如照明街燈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作息規律;休閑的觀念,如公園、電影院的出現,人們有了更豐富的娛樂節目;市場的觀念,如百貨公司的出現,增加了消費購物的場所;民主的觀念,如大型廣場的出現,人們增加了交流互動的空間;運動的觀念,如體育場的出現;衛生的觀

19、念,如柏油路的建成,避免了城市塵土飛揚;美化的觀念,如城市植樹;讀書的觀念,如圖書館的出現;協商的觀念,如禮堂的出現有助于人們商議討論事情等。【答案】(1)相同:商品經濟發展;新技術的出現(如明清印刷技術、民國的電氣化、大型建筑物等);社會等級結構變動導致新型社會關系的出現;城市功能的變化,政治功能減弱,經濟和文化功能加強;城市文化發展等。不同:晚清民國時期城市結構和面貌的改變更大,如城墻被拆掉,城市重新規劃,出現許多新型的建筑物等;城市為普通民眾提供的公共空間更加豐富等。原因:明清城市的發展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的結果,而晚清民國城市的發展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所發生的變化。(2)變化:平等的

20、觀念,如城墻拆除,城鄉的差距被縮小;公共的觀念,如許多公共建筑的建成,人們的公共意識會增強;時間的觀念,如照明街燈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作息規律;休閑的觀念,如公園、電影院的出現,人們有了更豐富的娛樂節目;市場的觀念,如百貨公司的出現,增加了消費購物的場所;民主的觀念,如大型廣場的出現,人們增加了交流互動的空間;運動的觀念,如體育場的出現;衛生的觀念,如柏油路的建成,避免了城市塵土飛揚;美化的觀念,如城市植樹;讀書的觀念,如圖書館的出現;協商的觀念,如禮堂的出現有助于人們商議討論事情等。(答出其中三方面即可)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解讀上述材料,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