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蟲赤眼蜂生物學觀察_第1頁
松毛蟲赤眼蜂生物學觀察_第2頁
松毛蟲赤眼蜂生物學觀察_第3頁
松毛蟲赤眼蜂生物學觀察_第4頁
松毛蟲赤眼蜂生物學觀察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松毛蟲赤眼蜂生物學觀察1 分布及寄主據現有標本檢查報道,南至海南島崖縣北至黑龍江均有發現;國外分布于蘇聯西伯利亞、朝鮮和日本。寄主:枯葉蛾科、夜蛾科、卷葉蛾科、燈蛾科、天蠶蛾科、螟蛾科、刺蛾科、弄蝶科、舟蛾科、尺蛾科的一些種類。在吉林已知的寄主有松毛蟲、玉米螟、天幕毛蟲、蘋果卷葉蛾、柳毒蛾、榆毒蛾、地瓜卷葉蛾、雙尾舟蛾、白楊舟蛾、楊枯葉蛾、楊卷葉螟、桃卷葉蛾等20余種,為各種林木、果樹害蟲卵內赤眼蜂的優勢種。越冬寄主有松毛蟲、銀杏大蠶蛾、天幕毛蟲、柳毒蛾和榆毒蛾等。2 形態特征雌體黃色,體長0.360.64mn腹部末端和產卵器呈黃褐色。復眼及單眼紅色,觸角淡黃、棒節褐色,翅透明、前翅基部有淡曇

2、紋,足淡黃,跗節末分節淡褐。頭橫闊、稍寬于胸部。側單眼與復眼間距離比其與中單眼的距離稍短。觸角6節,柄節細長,梗節長度2倍于寬度,環狀節小,兩個索節大小相似,棒節長2倍于2個索節之和。前翅痣脈外側有1213條縱組細毛列,翅面細毛較廣赤眼蜂的疏,痣脈上生出的第1條毛列的細毛約21支,第2條約14支,第3條約27支。腹部卵形,與胸部幾乎同長同寬,產卵器稍突出,其長度與胸腹長度之比為1:2.22.3。雄體黃色,體長0.350.52m3前胸背板及腹部大部分褐色。前翅與體同長。觸角毛短而密,與廣赤眼蜂顯然不同,4節組成。外生殖器鞘長卵形,有一大型腹中突。3 生物學特性松毛蟲赤眼蜂在吉林以幼蟲、預蛹在天幕

3、毛蟲、榆毒蛾、柳毒蛾、銀杏大蠶蛾、松毛蟲卵內越冬,其中以柳毒蛾為主。松毛蟲赤眼蜂是赤眼蜂中生活力較強的一種。它的生境是屬于山地林棲類型,發育周期較短,在同樣溫度下,它比其他幾種赤眼蜂發育要短12d。在25c條件下一世代歷期1112d,成蟲壽命4.5(3.56)do每頭雌蜂的產子數也因寄主而異,柞蠶卵112.6(35213),松毛蟲卵48(7112),篦麻蠶卵16.2(9.236.1)。通常復寄生數隨寄主卵粒大小,雌蜂與寄主卵之比,以及寄生時間長短而有變化。雌雄性比一般為10.5:1。松毛蟲赤眼蜂的發育起點溫度為5,1個世代的平均有效積溫在柞蠶卵內約為235日度,在松毛蟲卵內約為225日度。3.

4、1 松毛蟲赤眼蜂的生殖力松毛蟲赤眼蜂的生殖力因寄主卵不同和補充營養條件不同而異。以柞蠶解剖卵為寄主,成蟲不補充營養的條件下,每頭雌蜂的繁殖力結果是,2010年以山東煙臺引進的松毛蟲赤眼蜂的群體觀察產卵量,最多的218粒,少的35粒,平均為113.7粒;2012年又用當地采到在落葉松毛蟲卵中越冬的松毛蟲赤眼蜂單蜂試驗的結果是:最多的200粒,最少的28粒,平均為94.4粒。3.2 松毛蟲赤眼蜂產卵速率以柞蠶卵為寄主時,雌蜂產卵以第2天為最多,第1天次之,第3天則很少。而觀察的結果是:第1天為91.6%,第2天是8.4%。在不同接種比試驗中,觀察群體產卵習性時也發現松毛蟲赤眼蜂在找到寄主卵后在24

5、h左右,基本將卵產完。3.3 松毛蟲赤眼蜂的羽化速率為了確定適宜的放蜂間隔期,分別觀察了落葉松毛蟲和油松毛蟲自然卵塊和以柞蠶解剖卵為寄主的人工接種蜂卡的羽化速率。其結果是:2種松毛蟲的自然卵塊子蜂羽化歷期長達12d。羽化高潮在8d以內。這種現象表明松毛蟲產卵期不太集中,赤眼蜂對松毛蟲卵的新鮮程度要求也不十分嚴格。在解剖被赤眼蜂寄生的松毛蟲卵,但羽化蜂數很少的卵粒時,曾發現數粒松毛蟲卵內有已發育,可見剛毛、頭殼等的幼蟲。說明赤眼蜂在找不到新鮮卵時,也能寄生發育到后期的松毛蟲卵。3.4 生長發育和環境條件的關系3.4.1 赤眼蜂對溫度的反應松毛蟲赤眼蜂對溫濕度的反應十分敏感。夏季高溫57d便能完成

6、1世代。如果把老熟幼蟲放在0c2c的冰箱中,則冷藏70d以上,還停留在老熟幼蟲或蛹期階段。溫度支配著赤眼蜂的個體發育速度、成蟲壽命、繁殖力及行為活動等。據試驗,溫度每升高或降低2c3C,世代歷期便增或減12d。成蟲在室溫15c以上即可產卵。但很不活躍,蜂發育的慢。隨著溫度升高,成蟲漸活躍,壽命也相應縮短。為了適應野外放蜂需要,繁蜂室溫度應控制在18c-28Co3.4.2 濕度對赤眼蜂受的影響赤眼蜂受濕度的影響不及溫度大,在相對濕度60%-90%勺范圍內,蜂均能正常發育。但相對濕度低于60%以下,易造成寄主卵干縮,不產卵雌蜂率增加,產卵少,容易死亡。在濕度高達飽和時,赤眼蜂寄生的寄主卵易生霉菌,影響蜂的發育和羽化。3.4.3 光線對赤眼蜂的影響赤眼蜂成蟲有趨光性,在強光下,特別活躍,壽命較短;在明暗情況下極少活動或不活動,成蟲壽命延長。因此,在繁殖赤眼蜂時,切忌陽光直射。3.4.4 風對赤眼蜂的影響因蜂體細小,常隨風力傳播。在林內人工釋放赤眼蜂時,風速風向對放蜂有一定影響。當風速在12m/s時,順風方向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