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教案_第1頁
《吶喊》教案_第2頁
《吶喊》教案_第3頁
《吶喊》教案_第4頁
《吶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吶喊>自序教案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魯迅寫作吶喊的緣由和思想發展過程, 2學習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選擇典型事例說明思想發展過程的寫法。 3掌握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鑒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魯迅追求真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教學設想 一、本文內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應突出重點,扣住“好夢”的具體內容,領會作者思想發展過程。 二、教師指導自讀應注意點撥,抓住實質性問題深入思考。 教學重點魯迅自身經歷與其思想發展的歷程。學會從關鍵詞句入手分析解決問題教學難點魯迅嚴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

2、,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認識作者寫作吶喊的緣由。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學法引導 一、課前預習。(作業 :序言兩大部分主要內容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吶喊”;我眼中的魯迅) 二、理解文意時,結合魯迅小說、散文、雜文,魯迅研究的相關評論等加以說明 三、課后閱讀魯迅作品及讀本中的相關內容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習慣于將魯迅稱之為“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今天,我們試著把魯迅當作一個朋友,不關注他輝煌的結果,只來看看過程,關注他在探索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矛盾,復雜萬端的心態、情緒,他的焦躁、感傷、痛苦、孤獨以及更重要地魯迅怎樣從這內心

3、的煉獄中掙扎出來,找到正確的道路,成為“反抗絕望的戰士”。 問:初中時我們學過魯迅的那些小說?明確:故鄉社戲、孔乙己等。 這些小說都選自魯迅先生的同一個小說集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也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共收集短篇小說14篇。吶喊體現了作者徹底的毫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1922年12月,魯迅為自己的這個集子寫了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吶喊自序。二、簡要談序 自序:說明自己寫書的宗旨和經過 他序:介紹作者或評論書的內容 代序:把與本書相關的文章放在書前來代替序言 特點:內容廣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濃厚三、分析課文引

4、出“夢” 問:緣由即來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吶喊的來由? 明確:開頭部分,“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問: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確:“我年輕時候曾做過許多夢”的一部分。 問:這里“夢”指的是什么? 明確:指作者年輕時候的理想和追求。 問:為何理想叫做“夢”呢? 明確:由于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實現,所以后來回憶起來,就如同夢幻一般。 問:年輕時的魯迅曾做過哪些夢? 夢的產生是與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先來看文中敘述了作者怎樣的生活經歷,思想又是如何發展的呢?請對照下面的表格看課文,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找出地點并概括其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

5、 根據課文內容,填表說明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發展的過程及寫作特色。地點生活經歷思想發展                   先請一學生找出文中地點:紹興、南京、仙臺、東京、北京,再請學生自讀課文填寫生活經歷、思想發展,學生大體完成后再討論明確具體內容。(1)紹興 侍親疾 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問:在紹興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確: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并尋找藥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親,我們用最簡潔

6、的語言概括為“侍病父”或“侍親疾”。這段生活經歷,魯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如何理解這幾句話?我們可結合魯迅的家庭情況。魯迅幼時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家里有四五十畝水田,并不愁生計。但十三歲那年,家庭突遭變故,祖父因科舉案件下獄,繼之而來的是父親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頓,只得靠典當衣服首飾來換錢給父親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錢,昔日閏土眼中的“少爺”遭到了別人的歧視與白眼,倍感人間的冷漠,看透世態炎涼,于是想走異路,產生了第一個夢“學洋務(2)南京 求新知 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在洋務學堂,魯迅所學課程有:格致(物理、化學)、算學、地理、歷史、繪圖、體操

7、,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衛生之類的書。這些知識與作者在三味書屋中所學的四書、五經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較,都是新知識,因此在洋務學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識,可概括為“求新知” 問:這些新的知識給作者的思想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漸悟中醫是騙子,知道西方醫學能維新,于是去仙臺學醫,“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治的病人的疾苦,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因此我們可概括為“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3)仙臺 攻醫學 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在仙臺,作者主要攻讀西方醫學,初中學的藤野先生就是對仙臺學醫生活的回憶,作者回憶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學醫之夢很美滿。魯迅后來為什么又動搖呢? 明確:原因是看時事畫

8、片。領悟了要著,棄醫從文。 時事畫片的內容是日本人殺中國人,圍觀的是自己的同胞,這場景使魯迅受到極大震動,他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憤和悲哀,這使魯迅的學醫之夢徹底破滅,以此為轉折,樹立了新的夢想,提倡文藝,開始了新的人生,去東京,進行最初的文學活動。 (4)東京 搞文藝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東京,魯迅為搞文藝從事了許多工作,文中主要敘述了辦雜志新生。新生的結局如何?(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敗,給魯迅以沉重的打擊,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時心情的詞語:悲哀、寂寞,并且進行了深刻的反省,看見自己“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云集的英雄”。 請大家思考:魯迅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無

9、邊際的荒原的悲哀? 明確:客觀原因:國民精神麻木,群眾不覺悟,對于吶喊,既非贊同,也不反對。 主觀原因:對自己寄托希望過高,認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實際,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 滿懷信心,滿懷希望地辦雜志,一旦希望破滅,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為了驅散這種痛苦與寂寞,魯迅采用了種種麻醉法,沉入于國民中,回到古代去,于是去了北京S會館抄古碑。 (5)北京 抄古碑 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抄古碑并沒有奏功(從“似乎”一詞可看出),從院子里有縊死過一個女人的槐樹和槐蠶是每每冰冷地落在頭頸上,可以看出當時居住的環境是冷靜、寂寞的。“客中少有人來”,生命在暗暗消去,可見魯迅沒有了先前的慷慨激昂,保持了沉默,

10、“這也是我唯一的愿望”是一種自嘲,實際上是不愿如此沉默,可又不得不如此的無可奈何的苦悶。這種苦悶實際是奮斗者找不到變革現實途徑時產生的彷徨,這種沉默實際上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醞釀,沉默苦悶并非理想破滅后的絕望,而是仍在苦苦思索追尋著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和出路。 (6)北京 應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A、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曾說:“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金心異的索稿,結束了魯迅沉默的抄古碑的生活。文中有金心異與魯迅爭論鐵屋子能否被摧毀的一段對話。在“假如一間鐵屋子”的對話中,用了許多比喻來揭示思想觀點。請具體說明“鐵屋子”、“熟睡的人們”、“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

11、人”各比喻什么?提示:“鐵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舊黑暗的舊中國。 “熟睡的人們”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國民。 “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比喻用宣傳的力量使較為明白的一些人認識處境的險惡。 魯迅:鐵屋子萬難破毀,即使大嚷起來驚起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也無濟于事。金心異:既然有人起來,就有可能破毀。從中我們可以了解魯迅最初的社會觀,把黑暗的舊社會估計得過于強大,對社會認識很深刻,但同時也體現了他思想的弱點:對群眾力量估計不足。爭論的結果是魯迅否定了自己最初的看法,看到了希望,于是振筆吶喊。 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先前的思想發展是形成吶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礎,而金心異的來訪則是寫作吶喊的直

12、接契機。 至此,完成表格。地點生活經歷思想發展 (1)紹興侍親疾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2)南京求新知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3)仙臺攻醫學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4)東京搞文藝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5)北京抄古碑苦悶沉默,思索追尋 (6)北京應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從作者的生活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時的夢想共有三個(好夢),一個是通過學洋務來就國,即洋務救國夢;一個是通過學醫來拯救像他父親一樣的病人,并在戰爭時去當軍醫,即學醫救國夢;第三是想通過文藝來喚醒麻木的國民,即文藝救國夢。從作者的夢想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直貫穿在作者夢想中的是他那一顆救國救民的熱心,作者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我們應當很好

13、地體會。 第一個夢是第二個夢的前提和基礎,并隨著第二個夢的破滅而破滅,前兩個夢的破滅又是第三個夢產生的原因。 B、 三大夢想的破滅使作者陷入了無邊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寂寞呢? 作者的這種寂寞并非真的無聊,也不是無事可做,而是一種“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也還沒有人來反對”的孤獨,是愛國者報國無門的憂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更是思想者窮天究地的反省。“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這種寂寞是作者對黑暗統治的反抗,對麻木國民的當頭棒喝。在寂寞中作者深刻反省,從而克服了對自己寄望過高、思想不切實際的青年人特有的狂熱病,為他以后團結眾人,從事“韌”的戰斗奠定了基礎。 金心異的來訪使寂寞中

14、作者看到希望,于是開始振筆吶喊。 C、分析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含義。(投影:“命名含義”) 提示:其含義有二,一是為喚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們起來抗爭,而發出戰斗呼喊;一是為慰藉戰友,使之“不憚于前驅”的吶喊助陣。 從作者好夢、寂寞、吶喊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用作者的自題小像中的一句話可以鮮明地體現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薦軒轅。” 四、課文總結 提問:1、魯迅的這篇自序主要敘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 明確:魯迅在這篇自序中敘述了他的生活經歷,思想變遷和文藝觀點 說明了他寫作的起因、目的和將小說集定名為“吶喊”的來由。 2、這篇文章在寫作手法上有哪兩大兩大特點? (1

15、)、圍繞中心,按時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反映思想發展過程。(附表如下) 時間 地點 生活經歷 思想發展 1898-1897 紹興 侍親疾 看透世態,想走異路 1898-1902 南京 求新知 選擇學醫,救民報國 1904-1906 仙臺 攻醫學 領悟“要著”,棄醫從文 1907-1909 東京 搞文藝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1912-1917 北京 抄古碑 苦悶沉思,思索追尋 1918- 北京 應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吶喊 (2)采用夾敘夾議的寫法。 夾敘夾議的筆法由于本文既要敘述自己過去的某些經歷狀況,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變,所以采取夾敘夾議的寫法。由于在具體、生動的敘事中,夾入精練、透徹的議

16、論,使文章的內涵更加豐富深厚,使中心思想更加明確集中,從而有助于讀者更好地感受、認識作者的思想發展進程。本篇采用生動的記人敘事與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筆法,把書序寫成了文藝性的散文,使序文與集子中的小說風格協調一致。敘事注意選取典型材料 敘述時,注意選取典型的事例,以一當十,將經歷寫得要言不煩,詳略相宜議論中多處運用貼切的比喻 議論時,盡量運用形象的比喻,具體生動地剖析自己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廣。五、思考: 你怎樣認識魯迅的寂寞?青年學生應如何對待自己人生旅途中可能存在的寂寞?六、作業1、熟讀課文,進一步明確魯迅“吶喊”什么?他為什么“吶喊”?他在怎樣的環境中“吶喊”的?同時背誦附錄自嘲。    2、由魯迅回憶自己夢的產生、對夢的執著,你能不能談談自己有什么夢?怎樣形成的?你如何為夢的實現而奮斗?請以“我的夢”為題,寫一篇600800字的作文。 資料庫 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 1吶喊的篇名和寫作時間 狂人日記1918年4月 孔乙己1919年3月 藥1919年4月 明天1920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 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