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X_202X學年高中歷史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課件新人教版選修1_第1頁
202X_202X學年高中歷史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課件新人教版選修1_第2頁
202X_202X學年高中歷史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課件新人教版選修1_第3頁
202X_202X學年高中歷史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課件新人教版選修1_第4頁
202X_202X學年高中歷史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課件新人教版選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施目標導航目標導航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內容。(重點)2.認識孝文帝改革中關于移風易俗的改革內容。(難點)基礎落實壹深化探究貳內容索引內容索引達標檢測叁基礎落實壹1.前期改革的特點:在 主持下進行,改革的重點是建立各種新的制度。2.措施(1)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詔實行 。俸祿由國家統一籌集,按級別高低發給官吏,不許官吏自籌。影響:吏治有所好轉,成為北魏王朝走向興盛的重要原因。一、卓有成效的新制一、卓有成效的新制俸祿制馮太后(2)推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控制著大量的無主荒地。內容:485年,馮太后

2、和孝文帝頒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標準,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土地不得買賣。作用: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得到了土地,推動了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概念闡釋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歸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還給官府。(3)設立三長制目的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內容設立鄰長、里長和黨長職責檢查戶口,征收租賦,征發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質北魏基層行政組織影響使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行政體制得以完善,取代了 ,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的控制宗主督護制(4)推行新的租調制內容:規定一對夫婦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數量的 。作用:使農民負擔大

3、為減輕,成為國家的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租調編戶齊民思維點撥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觸動地主階級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無主荒地分配給農民,農民要繳納賦稅和服徭役,其實質是維護封建統治。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內容,與其他創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動北魏社會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礎。1.原因(1)政治上: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都城 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且保守勢力強大,改革遇到阻力。(2)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后,糧食供給困難。(3)軍事上:與北邊柔然相毗鄰,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統治。(5)文化:洛陽為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經過

4、:孝文帝以“南伐”為名,巧設計謀迫使貴族大臣接受了遷都的決定。495年正式遷都 。二、設巧計遷都洛陽二、設巧計遷都洛陽平城洛陽歸納總結1.孝文帝遷都,實質上是一場是否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斗爭。以孝文帝為首的改革派,為了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遷都洛陽,這是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鞏固統治的關鍵性行動,為后來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礎。2.北魏孝文帝遷都是整個改革的關鍵,也是后期改革的前提,有利于鞏固改革成果和進一步推行深層次的社會改革,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遺癥,反映了改革的局限性。1.目的:進一步學習和采納漢族的 和生活方式, 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族文化。2.內容(1)易服裝: 一律改穿漢裝。(2)講漢話:官員

5、上朝時必須講漢話。(3)改漢姓,定門第等級:將鮮卑人原有姓氏改為漢姓,按 來選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以加強民族聯系,鞏固統治。(5)改籍貫:凡已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以 為原籍。3.影響: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對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轉化。三、移風易俗三、移風易俗典章制度門第高低鮮卑貴族洛陽易錯提醒在漢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任官職高低分為甲乙丙丁四等級;在鮮卑貴族中除皇室元氏門第最高外,以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為首,其門第與漢族大族四姓(盧、崔、鄭、王)相對應;其他則是一般士族。課堂小結史論要旨1.

6、均田制的實行,一定程度上使無地農民獲得了無主的荒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孝文帝改革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可,有力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轉化。返 回知識圖示深化探究貳史料一時民困饑流散,豪右多有占奪,(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納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詔均給天下民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還受之盈縮十年(公元486年),給事中李沖上言:“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內安之。魏書史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詔)富強者并兼山澤

7、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與牧守(地方行政長官)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主題一全面認識均田制史料解讀體現了均田制和租調制的核心內容:政府把控制的無主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和調。表明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抑制兼并,保護小農,增加政府收入。問題思考(1)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史料說明孝文帝采取這一措施的原因。提示措施:推行均田制。原因:“時民困饑流散,豪右多有占奪”。(2)北魏均田制能抑制“富強者并兼山澤”嗎?為什么?提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兼并問題。因為均田制沒有改變封建土地

8、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還會發展起來。史論總結全面認識北魏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無主荒地。(2)內容:國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農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性質:封建土地所有制。(4)影響恢復經濟:農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產積極性,推動了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鞏固政權:有利于賦役征收,促進北魏政權封建化,從根本上鞏固了統治。民族融合:推動了內遷各族由游牧轉向農耕,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來。歷史影響:影響深遠,為隋唐封建社會的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質基礎。(5)局限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國家控制的土地有限)隨著人口

9、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政府剝削、掠奪農民的勞動力。史料一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遷都之計”。十八年“二月甲辰,詔天下,喻以遷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丙辰,詔遷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還北。于是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二十年“詔改姓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禮樂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漢族通婚。北朝時期龍門石窟與洛陽歷史文化史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主題二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

10、主題二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史料解讀表明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從服飾、語言、喪葬、姓氏、制度方面采取漢化措施。表明孝文帝的文化改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問題思考(1)根據史料一和所學知識,評價孝文帝的漢化政策。提示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的移風易俗; 加速了北魏社會封建化; 促進了民族交流和融合。但另一方面,消除了鮮卑民族特性的全盤漢化,使拓跋貴族迅速腐化墮落,為北魏發展埋下了隱患。改革必須在立足自身主體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礎上,學習其他先進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2)結合史料二,分析孝文帝漢化政策對后世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提示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為隋唐大一統和繁榮奠定了基礎。對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漢化政

11、策的評價(1)這一政策的具體措施表現為移風易俗和實行漢制等內容。對鮮卑族來說,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就中華民族而言,更加豐富、發展了漢族文化。(2)從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根本目的來看,是為了加強鮮卑族的統治;從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來看,促進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為多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作出了貢獻。(3)該政策體現了落后民族必然會被先進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歷史規律,從這個角度來講,孝文帝的漢化政策自覺地順應了歷史發展規律,值得肯定。(4)從本質上說,漢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學習先進文化的過程,又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過程。(5)孝文帝在改革過程中,全盤吸收漢文化,不加區別兼收漢文化的精華和糟粕,這是改革的不足之

12、處。史論總結史論總結返 回達標檢測叁1.北魏孝文帝改革規定:“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老免及身沒則還田。男夫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余,種桑五十樹”“桑田皆為世業,身終不還。”“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此外雜調。”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歸農民所有B.國家將土地按人口多少進行分配C.國家將土地分成小塊分給農民耕種D.耕種國家土地的農民需承擔國家的租役1234解析從孝文帝改革中規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擔的義務可以看出,農民耕種國家土地的同時,需要承擔租稅的義務,故D與題意相符。2.某位同學在復習北魏孝文帝改革時, 整理了以下表格。 表格內容邏輯關系對應準確

13、的是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其邏輯關系是:改革前的北魏(問題);孝文帝改革措施(解決問題)。由于存在豪強地主隱瞞控制人口,逃避賦役的現象,為了加強地方政權管理,故推行三長制,故C 項正確。1234 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A國家將控制的土地分配給無地農民耕種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B中原地區長期戰亂,百姓流亡,以致“千里無煙”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C豪強地主隱瞞控制人口,逃避賦稅徭役設立三長制,推行均田制D民族矛盾激化,威脅北魏統治發動對南朝的征討3.北魏孝文帝強令實行一系列漢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促進民族融合 B.實現民族同化C.完成鮮卑封建化 D.鞏固對黃河流域統治i1234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爭議的舉措就是遷都和漢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在與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將他遷都的本意說的十分明白,平城“雖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難“移風易俗”。遷都后又說:“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孫不免面墻也。”同時孝文帝明確地認識到只有遷都於“王里”洛陽,才能“光宅中原”。遷都后,他接二連三地南征蕭齊,雖然連遭失敗,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壯志,直到臨終前仍念念于懷。摘編自尚志邁也談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遷都123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