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5)_第1頁
第一單元 (5)_第2頁
第一單元 (5)_第3頁
第一單元 (5)_第4頁
第一單元 (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課標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中國早期國家出現的背景、過程,并概括其特征2、初步掌握從歷史傳說中汲取相關歷史知識的能力3、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概括從文明初期到西周時代的歷史演進過程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閱讀法(包括文字資料、地圖)、觀察法、討論法、推理法、概括法等來學習相關問題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及教師提供的考古資料、相關歷史網站的內容,進行思考和分析,善于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中國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識,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激發對祖國歷史的自豪

2、感。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難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教具準備:多媒體三、教學過程:一、“王”的出現和“帝”的傳說(略講)(一)國家的出現1、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國家 氏族:按血緣關系結成的集團 部落:若干氏族組成部落2、出現的時間:5000年前3、早期國家階段的突出標志:金屬器具的使用、貧富分化的產生、文字的成熟和禮制的初步形成(二)早期政治領袖“王”的出現早期政治權力是一種強權,早期的政治領袖兼有軍事首長的身份(三)城的出現1、軍事防御功能和權力、地位象征 2、反映階級對立尖銳化(四)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反映社會權力集中,體現出早期政權和神權的集合(五)社會不平等現象1、貧富分化

3、的出現貧富分化與產品積累、交換擴大有直接關系2、政治壓迫的加重(六)“帝”的傳說神話的史料價值值得重視二、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始創王位世襲等制度【首先,請同學們看這段材料:材料一:禮記·禮運是這樣描述遠古社會的狀況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這就是所謂的“大同之世”。叫一個學生翻譯。從這段材料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遠古社會(原始社會)中,部落成員之間是平等

4、的,有著一種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正所謂“大同之世” 】老師:大禹治水,為民造福的故事同學們都不會陌生。那是一個兢兢業業、一心為公的大禹。由于他的德高望重,根據傳統的禪讓制,舜到了晚年,傳位于大禹。到禹的時候,夏部落逐漸強大起來,部落聯盟首領的權力也越來越大。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但是卻不給伯益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這時的大禹還會是以前的那個大禹嗎?學生:(回答)老師:這時的大禹因為自己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禹死后,禹的兒子啟憑借自己的威望和權力,繼承父親的位置。又出兵打敗對此不服的部落

5、,最后得到了各部落的承認。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夏王朝的建立、禪讓制的廢除和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古代史上的一大事件,它標志著氏族公社制的瓦解,從“天下為公,選賢為能”的“大同”社會進入“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的“小康”社會,保護私有制度和剝削階級的國家機器已經產生。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材料二: 而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儀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就是所謂“小康之世”。也就是階

6、級社會】夏朝建立后,原來的禪讓制就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王位的繼承不再是“選賢為能”而是只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王位”被看作是國王一家一姓的私產,只有王室家族的人才有王位的繼承權,不管這個繼承者是否有德、有能;而非王室成員,不管是否有能力,是否受人愛戴,也不能繼承王位。原始社會的“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從此中國社會進入了“天下為家”的時代。2、商代政治的特點 (1)商代貴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 (2)神權何王權緊密結合三、西周的分封制1、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時間始于周武王時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周朝實行分封制。那么,何謂“

7、分封制”呢?封:“圭”指“分茅裂土”。指分封時給諸侯一塊土地加一把茅草,表示這塊土地上的所有都歸諸侯所有。周初統治者在軍事上征服了廣大地區后,派遣自己的親姻兄弟或異姓貴族勛戚,或臣服的異族首領,帶著武裝家臣和俘虜,到指定地點去進行統治,把那里的土地和人民賜給他們,建立西周的屬國,統轄當地的部落和人民。這些受封地區的統治者就叫諸侯。諸侯在其封國內,又將大部分土地分封給屬下的卿大夫,作為“采邑”。卿大夫再把所封采邑的土地分封給屬下的士,作為“食地”。這就是西周的大分封,即所謂的“封邦建國,廣建諸侯,以藩衛宗周。”史稱“封藩建衛”。自西周建國開始,裂土分封就沒停止過。但是大規模的實行分封,是在武王克

8、周后和周公攝政期間。周武王死后,在周初的大分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是周公。史稱周公“立七十一國”,其中本家姬姓五十三,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對照地圖】當時主要的封國有:魯:周公長子伯禽的封國。以奄(曲阜)為中心,統治“商奄之民”(當地土著)和“殷民六族”。晉: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國。統治夏墟之地,以唐(今山西翼城、曲沃二縣交界處)為中心,控制夏遺民“懷勝九宗”。衛:武王弟康叔的封國。統治以原商都為中心,包括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地區,管轄“殷民七族”。齊:周王的舅舅姜氏師尚父的封國。都營丘(今山東臨淄),統治原薄姑的土地和人民(進山東半島)。燕:文王庶子召公世的封國。都薊(ji)(今北京附近),

9、統治河北北部地區。吳:相傳是周王季歷之兄太伯、仲雍奔吳所建國家。以姑蘇(今江蘇蘇州)為中心,統治當地土著居民。受封的大小諸侯,關系有親有疏,爵位高低不等,疆域大小不一,軍隊多寡有別,表現了等級隸屬關系。分封諸侯并非僅是周初的權宜之策,而是西周的一貫制度。到西周中晚期的時候,周王室還陸續分封了許多諸侯。如周宣王時期分封的申國和鄭國等。西周的“封建”和后來的馬克思主義所指的社會發展階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這里的封建:即“封國土,建諸侯”。就是我們所說的分封制,指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給親戚或功臣,使他們在封定的區域內建立邦國。秦廢封建,置郡縣。封建制度: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剝削農民(或農奴)剩余勞動為

10、基礎的社會制度。2.分封制的內容【分封制的內容主要涉及到作為西周的最高統治者周王與被分封的地方諸侯之間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分封,就是封邦建國的意思。】分封制的核心內容授民授疆土。周王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ji),由周王直接統治。王畿以外的地區分封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鎮守疆土,保衛王室。被分封的諸侯,接受周王的冊封和禮器,對周王承擔納貢和朝聘的義務,并隨周王參與出征、祭祀、吊喪慶賀等事項。如果諸侯間發生了爭執或沖突,則由周王進行調解和處理。周王是全國最高統治者,是諸侯們的共同主子,自稱為上天之子,故又稱天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必須服從于周王的命令。對于不盡義務或反抗的諸侯,周王有權進行處罰

11、乃至征討。 同時,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不僅僅是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在其封國內也要進行分封,封其子孫或其他貴族為卿大夫,給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內也要分封,封其后代為士,分給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分封制有怎樣的作用和影響呢?分封制在當時是進步的。首先,經過大分封,各方諸侯都以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形成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統治格局。由于層層分封所確立的天子、諸侯、卿大夫之間有著嚴格的隸屬關系,因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王權要比夏商集中,這對鞏固和擴大西周王朝起了積極作用,它是我國從方國林立走向專制帝國的必經歷史階段。其次,經過大分封,西周的疆域比商代大有擴展。迄今所知,北從遼西,南至長江

12、以南,西從甘肅東部,東到濱海的廣大領土都發現了西周遺址和西周銅器。西周的統轄范圍和政治經濟文化影響都要比商朝廣闊。不過,分封制所建立的諸侯國它們的相對獨立性也比較大,書上就說到在他們的領地,有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等,這就使得周王無法對諸侯勢力進行直接地干涉和控制,這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周王權力的集中老師:西周后期,周王與諸侯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哪些質的變化?學生:(回答)老師: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間力量的發展與差距越來越大,出現了一些力量強大的諸侯國。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逐漸失去了“天下其主”的地位,不僅不能再對諸侯發號施令,反而在政治上、經濟上越來越依賴于強大的諸侯。而強

13、大起來的諸侯國則躍躍欲試,力圖爭當霸主。春秋戰國時期,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爭霸中原。社會的發展變化沖擊著舊有的政治制度。周王分封命令諸侯的現象已經成為過去式了,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四、西周的宗法制1.宗法制的主要內容“夏”是在原始社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原始社會,基本的社會關系就是血緣關系。一個部落,就是由一群互相有血緣關系的人組成的。這種社會結構在國家誕生以后被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因此中國古代的早期國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種部族國家,其開創建立的政治制度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為核心的政治制度體系。宗法制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

14、來,到西周時才最后形成為嚴密的政治制度。它是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宗法制是西周又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與分封制密切相關。宗法制的核心內容是嫡長子繼承制,即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宗主地位,庶子進行分封。正妻(大老婆)生的兒子稱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稱為庶子。天子、諸侯、卿大夫的法定繼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長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長,也不能作為繼承者,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前者是針對嫡子而言,后者是針對眾子而言。按照宗法制的規定,周王的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應分封到地方去作諸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國君位,其余諸子分封為卿大夫;卿

15、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封號,其余諸子分封為士。嫡長子與分封下去的眾子有雙重關系,在親緣上是兄弟關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關系。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別。大宗和小宗是相對而言。具體來說,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貴族的大宗;諸侯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國內,諸侯對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對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內,對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劃分,明確了下級貴族臣服于上級貴族、全體貴族服從于天子的政治隸屬關系。宗法制只適用于同姓貴族之間,但由于周人實行同姓不婚,這樣就用婚姻關系把異姓貴族聯系起來了,姬姓貴族娶妻應娶異姓貴族的女子,而異姓貴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貴族女子中尋找。

16、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伯父叔父,稱異姓諸侯為伯舅叔舅。這樣,國家就宛如一個龐大的家族系統,形成了族權和政權的結合。姬姓貴族與異姓貴族互為姻親的密切關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補充。2.宗法制的作用、影響同學們想一下看,這樣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怎樣的作用和影響呢?宗法制即宗族法規,是一種權力繼承制度,將君位的承傳用嫡長子繼承制的形式確定下來,完善和鞏固分封制,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生紛爭。宗法制下的等級尊卑觀念非常嚴格,等級森嚴,尊卑有序,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君臣關系為綱紀,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維護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

17、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五、禮樂制度(略講)1、 禮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構架2、 禮的作用:維護政治安定,保證社會和諧3、 禮的內容:尊崇上天和先祖,處理人際關系的規范4、 禮樂的使用范圍是有嚴格的限制的小結:本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夏商周時期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代,雖然處于我國的早期國家的逐步形成之即,但已經有了較為完備和成熟的政治制度。夏商確立的王位世襲制以及西周確立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對中國社會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業:完成點金訓練本課作業教后記: 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課標要求: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教學目標:知

18、識與能力:(1)掌握皇帝制度建立的條件、主要內容、特征和歷史影響;(2)掌握秦朝三公九卿的設置和職責,評價秦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響;(3)掌握秦朝郡縣制全面推行的背景、概況和影響;(4)分析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對秦朝及后世歷史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5)分析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作用及影響 繪制秦朝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示意圖 秦朝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既是鞏固統一的需要,也是鞏固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通過具體內容及其深遠影響講述,增強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封建皇帝。通過具體史實講述,增強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過程與方法:(1)歷

19、史插圖學習法:利用人物畫像,文物圖片,歷史專題片,感知歷史表象,再造歷史形象,對歷史人物加深記憶和理解。(2)閱讀法、討論法、繪制示意圖法(3)評價人物和事件的方法: 將歷史人物和事件還原到當時特定的歷史時間、空間,抓住有關的內在聯系; 注意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時代屬性、社會屬性和階級屬性; 正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辨證唯物主義方法解決問題,聯系史實,客觀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及事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統思想從此深入人心。(2)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國家的

20、統一,有利于封建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教學重點: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及影響教學難點: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并具體分析其歷史作用與影響;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雄圖發英斷,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是什么歷史事件?講授新課:一、“六王畢,四海一”(略講)1、秦滅六國(公元前221年)韓、趙、燕、魏、楚、齊2、北擊匈奴,南征夷越(1)北擊匈奴,修筑直道(2)開鑿靈渠,平定嶺南(3)開辟“五尺道”,統一“西南夷”3、秦統一的意義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

21、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贏政統一六國,意氣風發,非常得意,覺得功勞蓋世,所以有李白作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雄圖發英斷,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提問:1)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2)贏政自稱始皇帝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意圖?(特征:贏政自稱始皇帝,皇權至高無上,大權總攬一人之手;皇位世襲制)。戰國時,各國最高統治者都尊號為王。秦王政統一六國后,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因此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最尊貴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號稱皇帝。自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22、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并廢除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等。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計,“傳之無窮”。以上這些規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國家中享有最高的權力和地位。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為了管理這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秦始皇參考六國制度,設置了一整套官僚機構。中央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首的百官,丞相輔佐皇帝總管一切行政事務,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協助丞相并負責監察,這便是所謂“三公”,是中央機關的首腦。他們各有分工,互相鉗制,改變了這以前執政大臣平時治民,戰時帶兵,出將入相,軍政大權統由一人掌握的傳統。這樣

23、就可以從體制上防止權臣專橫,而只有皇帝才能總攬大權。三公的下一級是負責各部門具體事務的“九卿”,主要有掌管禮儀制度議論政事的“奉常”,有負責持從警衛的“郎中令”,有主管司法偵察審訊的“廷尉”,有管理國家財政經濟的治粟內史”,有管理皇室財務和官營手工業的少府”等。由三公九卿為主而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絕對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務的最權力機關。三公的出現是對世卿世祿制度的徹底否定。3、郡縣制討論:統一之后是實行郡縣制還是分封制有不同的意見,你能說說哪些人會主張郡縣制?哪些人會主張分封制?他們各自有什么理由? 全國統一之后,面對這空前的廣土眾民的大帝國,秦始皇應當采用何種政府形式

24、來進行統治呢?這是一個刻不容緩的現實課題。所以,就在統一的當年,丞相王緒等人便提出,燕、齊、楚等地離首都太遠了,若不分封始皇的兒子們去當國王,恐怕不便于統治。在距關中遙遠的地方實行分封制有利于拱衛王室;治理國家如不遵循古代的傳統,就不能成功。秦始皇把這個建議交給大臣們討論,大臣們都認為這個辦法好。只有廷尉李斯獨排眾議,他說:兩周初年分封國王的子弟親屬很多,但傳到后也親戚關系就疏遠了,相互攻擊如同仇敵,兼并戰爭不斷發生,周正也無法制止,到現在好不容易才既一起來。始皇的兒子們和大功臣,可以立為“封君”(享有“侯”、“君”等名譽爵位,但不實際領受封國),用國家征收的賦稅重賞他們。這樣,他們既很富足尊

25、貴,國家又便于控制,天下沒有二心,這才是鞏固統治的好辦法。分封諸侯的意見不對。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作出決定說:天下都深感兼并戰爭連綿不斷的痛苦,原因就在于分封諸侯王。現在天下剛剛統一安定,又去建立諸侯王國,那就是培植戰亂的根子,這樣來謀求天下安寧,豈不是非常困難嗎。廷尉的意見才是對的。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以后,便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都,每都下設若干縣。其后秦始皇開拓邊區,又不斷增設了一些郡縣,據統計先后共設置了四十六郡小結:中央集權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官職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統治機構的最高統治權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這套制度是地主階級

26、用來統治、鎮壓廣大勞動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新的發展,在當時,在此后相當長的時間中,這一制度對鞏固我們祖國的統一,對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在此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基本上沿用了這一制度。三、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1、積極作用和影響 (1) 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北擊匈奴,南平百越,疆域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2) 秦憑借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善的統治機構,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為鞏固統一,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2、 消極作用秦依靠

27、皇帝的專制權威,大大加強了統治力量,但人民的處境日趨惡劣,秦的暴政導致了秦的滅亡。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過程及其它的影響,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將繼續學習古代的政治制度。作業:點金訓練本課作業教后記: 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國古代君主專制與帝王權力逐步強化2、了解中國古代王朝設置監察機構,而這種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是有限的3、掌握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經歷了“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三個階段4、 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

28、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 5、 通過事實的學習學生掌握從西漢到宋中國的政治制度屢經變化,其中中央官制變化的趨勢及反映出來的本質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君主專制制度對古代中國社會的影響。過程與方法:1、明了從西漢到清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不斷加強的過程中,存在著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的斗爭,涉及著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讓同學們自己制作這一演變和發展的簡表。在制作簡表的基礎上采用討論法解決一些基本問題。 2、集中串講,并解決上一節課提出的問題,總結中央集權制發展的趨勢和本質。培養學生的總結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脈絡的能力。情感態

29、度與價值觀:1、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從西漢到宋朝1千多年,每個朝代都采取了維護中央集權的制度,從而對中國的政治制度的演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曾經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國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許多優良的部分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學生了解現在的政治措施有一個基本基礎,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2、經濟發展不等于國家富強,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革新政治。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經濟,在增強經濟、科技實力的同時,還要不斷深化政治、經濟和軍事體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加快國防現代化建設,更大限度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

30、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教學重點 從西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過程中,經歷了中央與地方權力的爭奪,皇權與相權的爭奪,理清各朝為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教學難點: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請大家看看中國歷史朝代的更迭,說說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中國各朝各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以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君權與相權的斗爭長期延續,成為中國政治史上的重要一幕,各朝各代的中樞權力體系也不斷變化。地方勢力有時導致中央機構的癱

31、瘓甚至廢棄,釀成全國的動亂局面,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西漢的七國之亂,東漢末年的政局長期動蕩不安,三國兩晉南北朝更戰火烽涌,幾百年來人民苦于戰亂。雖經隋唐統一全國,并出現了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亂”后中國又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唐后的五代十國中國進入小國林立的局面。大一統的局面不復存在。中國為什么經常如此局面?中央怎樣克服地方分權加強集權,從而維護大一統的局面講授新課:請同學們自學課本,并以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斗爭為兩條線索,繪出從西漢到清朝中央官制與地方政治制度發展變化的情形,目的在于理清為加強中央集權和專制皇權主義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在閱讀中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 漢初分封諸

32、侯國的原因是什么?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漢景帝和漢武帝分別采用什么辦法解決地方分裂問題?2)唐朝創立了什么制度加強中央集權?3)宋朝采用了什么制度加強中央集權? 4) 權力中樞機構的設置是皇帝加強皇權的措施,漢、唐、宋、元的權力中樞機構分別是哪些?5) 各朝對待丞相的態度有何變化? 一、中央政治制度(一)、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內涵: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從漢到元,皇帝制度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二)、君權和相權1、漢代:“中朝”與“外朝”漢初,丞相掌握實權;漢武帝時,形成“中外朝”漢代中央政府沿用了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所謂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總理政務;太尉掌管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33、。所有卿相中,丞相的地位最高。漢初時,大小政事,從立君、立儲、封增、賞罰,到民政、律法、禮制、邊事戰爭以及官吏選用,往往都是丞相先召集百官集體討論,再將結果上奏,由天子與丞相共同商議決策。 皇帝對丞相禮遇隆重。凡拜相,天子臨朝,六百石以上的官員皆得朝會。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并遣使送藥;丞相死后,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并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由此可見丞相地位之尊崇了。丞相責任如此之大,人選自然應該慎重,從高祖到文景時代,一直都由列侯擔任。然而一方面列侯大都由軍功而來,武人占絕大多數;另一方面,到武帝時期,繼任的列侯也大多退化成了紈绔子弟,難以擔當丞相職責。武帝是

34、個積極進取的皇帝,他很明白地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放棄了漢初的黃老無為之道,推行新政,獨尊儒術,即位的當年就仿效漢高祖下求賢詔,布衣儒生公孫弘因此得以晉見。建元新政失敗后,他仍然在建元三年九月再次下詔求士,此后幾年陸續得到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徐樂、嚴安、東方朔、終軍等等。元朔三年,漢武帝罷免張歐,換用布衣出身的公孫弘為御史大夫,標志著一個平民出身的士人階層正式形成。元朔五年,又將公孫弘升為丞相,封平津侯,替代了平棘侯薛澤。布衣卿相,自此而始。這兩年也是武帝中外朝制度的開始。所謂中朝(或稱內朝),包括大司馬,大將軍,侍中,常侍,以及散騎諸吏等。除了掌握軍權的大將軍大司馬之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低

35、品軼官員。外朝,則是丞相,御史,食祿二千石的九卿人等。武帝啟用這些親信入中央,參與決策,一方面是嫌棄舊有的卿相無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抑制丞相的權利,監督行政官員以及控制士人階層的權利。中外朝制度,在初時固然是超拔了一些人才,平衡了權勢。然而只憑皇帝個人的喜好任用人才,如同兵家專用奇道,用得好便大勝,用的不好就是大敗。評價:“中朝”擁有決策權,“外朝”變為執行機構。丞相權力受到削弱。2、唐代:三省六部制評價:相權一分為三。三省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3、宋代:“二府”評價:進一步削弱了相權,皇帝總攬大權漢武帝和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有何異同?

36、同: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削弱地方機構的權力;異: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宋太祖分割宰相的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在地方上漢武帝削弱王國實力,宋朝收地方精兵、財權、行政權。(三)、監察體制(略講)1、秦:中央御史大夫 郡監御史2、漢: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3、漢以后,監察制度逐步健全4、作用:加強了皇權,但封建專制的本質決定了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是有限的(四)、選官制度(略講)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三個階段: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1、世官制(先秦)2、察舉制(兩漢至魏晉)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評價:體現封閉特征,民意無從體現3、科舉制(隋唐以來)隋唐以后,科舉制成為主要選官制度評價:弊端:考試內容不出儒學經義

37、進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保證了行政人員來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學風氣,體現了公平公正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1、秦漢: 郡縣(漢中后期 州郡縣)2、隋:州、縣3、唐:道、州、縣4、宋:路、州、縣5、元:(1)實行行省制(10個)形成省、路、府、州、縣級制(2)兩個單列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 二是宣政院(藏、川、青)6、明:承宣布政使司、府、縣7、清:省、道、府、縣作業:點金訓練本課作業小結提問:權力中樞機構的設置是皇帝加強皇權的措施,秦、漢、唐、宋、元的權力中樞機構分別是哪些?從這些變化你看到了中央官制變化的哪些特點?秦三公九卿,漢中朝、唐三省六部、宋二府、元中書省。唐的

38、三省六部制代替秦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機構從處理宮庭和朝庭的事務發展為只處理朝庭事務;三省六部制行政權、財權、軍權并沒有完全分開,到宋代二府互相制衡,說明了相權的分割。 作業:同步練習教后記:本課講述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沿革,所涉及的時間跨度較廣,所涉及的制度較多,需要歸納整理。所以我對課文的文本進行重新處理,按順序依著中央與地方兩條線排列他們的變化。最后,讓學生來總結君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從整個情況看,效果還可以。讓人感到憂慮的是,學生初中的歷史基礎較差,對一些朝代,制度,基本上到記不得了。需要他們溫習初中的知識。教后記: 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生態課標要求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

39、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了解清朝的邊疆政策理解近代化浪潮對請末政治的影響 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并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征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資料,幫助學生逐步掌握閱讀歷史資料的方法. 通過比較

40、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使學生掌握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播放雍正王朝中軍機處的片段,學生結合課文的史實,找出與史實不相符的地方,掌握辨別史實真偽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的情感.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教學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為什么說軍機處設置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

41、峰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最近有沒有關注美國總統的選舉呢 我們從報紙,電視上可以看到美國總統選舉是非常激烈的的,就算成功當選,總統的權利還要受到參議院,眾議院來自各方面的制約.不象我們中國的皇帝,什么事都由他說了算.那皇帝的這種權利是由什么制度賦予的呢 對了,君主專制制度.這種制度經過秦漢,宋元,隋唐等階段的不斷發展,日趨成熟,到了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明清君主專制是如何一步步加強的.課件顯示第四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講授新課下面請同學們先看屏幕上老師列出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快速閱讀課文,邊看書邊思考這些問題.課件顯示 1,明朝為什么要廢除宰相,設置內閣 2

42、,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3,清朝君主專制加強的主要措施.4,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教師講述好的,時間到了,現在請同學們聽老師講課明太祖在中央有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學生回答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的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課件顯示中央上,廢宰相,權分六部教師過渡對了,在1376年,明太祖借胡惟庸案廢除了宰相.那么,隨著宰相制度的廢除,又產生了什么影響呢?那么應該如何來評價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這種規定呢?回憶一下,在以往歷屆朝代中宰相有什么職責啊 學生回答輔助皇帝,統領百官,總攬政務.教師講述對了.那么由于宰相權利過大,嚴重威脅了皇權的集中,明太祖就廢除了宰相,

43、從而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君相矛盾,鞏固了他的統治.這就是廢除宰相制度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了.課件顯示宰相制度的廢除所產生的影響但是,廢宰相之后有產生了什么后果呢 有沒有出現什么新的問題呢 還有沒有人來幫助明太祖批閱奏章啊 學生回答沒有教師講述對了,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個人來處理,而且這些都是軍國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點疏忽的.我們課文就說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這也就相當于同學們每天晚上要寫50篇論文,每篇論文要5000字以上,而且還要保證論文的質量,那同學們能不能完成呢 學生回答不能.教師講述同樣,就算明太祖有那個能力,他也沒有那么多精力處理這么

44、多國家大事.于是,他就設置了殿閣大學士作為他的侍從顧問.不過,為了防止殿閣大學士對皇權構成威脅,明太祖僅僅將他們的品秩定為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國家大事都由他自己決定,殿閣大學士很少能參加.那殿閣大學士的設置,就為內閣的創立奠定了基礎.那老師剛才所講的就是明太祖時內閣的早期情況了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制度正式確立.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擬權.我們可以看出內閣的權利是一步步擴大的,隨著內閣權利的擴大,地位也越來越高,主持內閣的首輔,更是權壓縱臣.特別是萬歷皇帝前期,也就是明神宗,出任內閣首輔的張居正更是權傾朝野,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

45、機構了.那么有的學者就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究竟宰相制和內閣制是不是同一回事,還是有所區別的?下面同學們自己前后兩桌討論一下然后再來說說自己的看法.那老師在這里為大家提供一個資料,這是萬歷皇帝后期的內閣首輔葉向高說的話: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那他的觀點是與課本中所提到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那同學們現在互相討論一下,然后再來說說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誰的觀點 學生討論并回答略.教師過渡雖然明朝加強了君主專制,但最后還是不可避免的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個民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呢 對了,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它也沿襲了君主專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礎上更是達到了頂峰.那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朝君主專制是如何一步步達到頂峰的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看歷史課本對軍機處的介紹,回答這些問題,軍機處的由來,前身,設置的時間,選擇軍機大臣的條件,軍機大臣的職能.學生回答軍機處的由來是雍正初年為用兵西北而設置的,專門處理有關前線的奏報和詔令.軍機處的前身是軍機房學生回答設置的時間是雍正初年,選擇軍機大臣的條件是親臣,重臣(即皇帝親信的滿漢官員),軍機大臣的職能是與皇帝商議軍國大事,但只是承旨遵辦.教師講述對了,在軍機處中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那么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置,君主專制就達到了頂峰呢 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