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性疾病的處理合并教學文案_第1頁
高原性疾病的處理合并教學文案_第2頁
高原性疾病的處理合并教學文案_第3頁
高原性疾病的處理合并教學文案_第4頁
高原性疾病的處理合并教學文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原性疾病的處理合并(一)青海高原地理環境特點 青藏高原位于北緯2840,東經78103之間,東西長3000公里,南北寬1500公里,面積230萬平方公里,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個別地區超過海拔6000米,平均海拔為4500米左右。(二)青藏高原氣侯特點 1.低氣壓與低氧分壓 2.低沸點 3.寒冷,晝夜溫差大 4.低濕度 5.強太陽輻射和電離輻射 6.多風沙,高風速 7.多變的氣侯 第二節第二節 高原性疾病的預訪高原性疾病的預訪 一.危險因素 (一)高原環境物理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二)高原環境對人心理因素的影響 (三)缺氧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危險因素 高原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主要是高原環境

2、因素,其中包括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及生物因素,這些因素對人體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一)高原環境物理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1.大氣壓低,水沸點低,食物不易煮熟,加上缺氧環境對胃腸道消化和吸收功能的影響,易產生腹脹、消化不良等癥狀。(一)高原環境物理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2.寒冷,易發生凍傷,也可誘發低氧性肺血管收縮和增加血流量,產生肺動脈高壓。 3.風大,增加人體的對流散熱,代謝增高,耗氧量增加,加重缺氧和冷傷。(一)高原環境物理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4.氣侯干躁,蒸發快,機體水分含量減少,致全身粘膜干躁,易引起咽炎、鼻衄、手足皸裂及體內脫水。 5.紫外線強,加上高原雪域反射易發生光敏性皮膚病和高原紫外線角膜

3、炎,使自由基產生增加,與高原人的衰老有關。(二)高原環境對人心理因素的影響1.心理影響 對高原缺乏認識,或受錯誤宣傳影響,心理上易出現緊張、焦慮、恐懼,可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神經系統調節失常,導致高原反應加重。(二)高原環境對人心理因素的影響2.隔絕影響 遠離家鄉,周圍環境缺乏生動多彩的變化,單調的生活及寂寞等因素,可導致精神上的煩躁不安與失望。(三)缺氧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1.神經系統 進入高原初期可出現頭痛,頭昏,乏力,注意力下降,欣快感或煩躁不安及失眠,常從睡眠中突然醒來,產生步態不穩,幻聽,幻視等精神神經癥狀和體征隨著機體的調整過程,會逐漸減輕和消失 。(三)缺氧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4、 2.呼吸系統 低氧時,呼吸加快、加深,呼吸運動顯著增高,肺活量增加,肺通氣量增加,肺泡內氧分壓增高,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增多,交感神經興奮,肺動脈壓增高。夜間周期性呼吸是常見的現象,可使機體缺氧狀況加劇。(三)缺氧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3.心血管系統 缺氧時,心率加快,一般較平原快2030次/分,進入適應階段后,心率逐漸變慢。心輸出量多呈減少趨勢。(三)缺氧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4.血液系統 進入高原后,Hb和RBC在初期的增加是血庫的放血,以后的增加是紅細胞生成素分泌增加所致。血液呈“濃、粘 、聚、稠”的特點。血小板在久居者中多趨于正常低值,個別處于低限以下。(三)缺氧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5

5、.消化系統 低氧致唾液分泌減少;胃排空時間延遲,腸活動受到抑制,;胃酸分泌減少,總酸度下降,Ph值增加,胃蛋白酶活性下降;腸吸收能力下降,小腸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低氣壓使腸腔氣體膨脹。但一般持續時間較短。嚴重的可出現消化道出血。(三)缺氧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6.腎臟 急性低氧時,因心輸出量減少血液重新分配,兒茶酚胺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血液粘度增高等原因,使腎血流量減少,尿量也減少。其變化取決于低氧的程度、持續時間、機體低氧的耐受性等。輕度低氧引起低氧性利尿,嚴重低氧則引起少尿,后者易發生急性高原病。呼吸性堿血癥,尿中堿排出量增多,可出現血尿、蛋白尿或酮體。(三)缺氧對人體生理功能的

6、影響 7.內分泌及免疫系統 表現下丘腦-垂體應激反映增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腎上腺皮質(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和髓質(髓質激素-兒茶酚胺)功能增強;甲狀腺功能一時增強;但性腺功能減退,女性月經初潮推遲,月經周期和持續時間縮短或改變。短暫中度缺氧引起免疫功能增強,長期持續缺氧則免疫功能受壓制,吞噬活動減弱,血中補體減少,特殊抗體合成減少。(三)缺氧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8.微循環 初進高原微血管數目減少,紅細胞聚集增多,異、畸形管袢數目增多,微血流速度減慢,管袢出血及滲出,色澤變暗紅或淡紅。 9.其他 眼底動脈痙攣或擴張,靜脈擴張彎曲,早期可有視網膜出血,視力模糊或減退,或有幻覺,聽覺遲鈍、耳

7、鳴或幻聽。二.進駐高原前的準備(一)正確認識高原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二)進駐高原前的準備 1、心理準備 2、體能準備不宜進入高原者 各種器質性心臟病、顯著心律不齊、靜息時心率90次/分以上者,高血壓病者,進入高原后增壓反應多十分顯著,應給予防范;支氣管擴張、活動性肺結核、慢性肺纖維化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致肺功能障礙者;有顛癇、嚴重神經衰弱、癔癥等神經精神系統疾病者;嚴重的消化性潰瘍、慢性活動性肝炎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曾有過高原性心臟病、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等,均不宜再次進入高原;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發熱病人,體溫在38以上或體溫在38以下尚有明顯呼吸道及全身癥狀者,應暫緩進入高海拔地區;

8、嚴重內分泌及血液疾病、不明原因的浮腫者均不宜進入高原。體能鍛煉 1)呼吸鍛煉 2)體育鍛煉 3)氣功鍛煉 3、物質準備 (1)生活物質 (2)衛生物資 1)一般常備藥品 2)減少或減輕急性高原病的藥物 3)供氧設備 4)交通通訊設備 (三)進駐高原的方法及途中的保健防護 1、方法 人體對高原的適應,一般需要23周,故適應性鍛煉不宜少于2周。對于大集團的建設人群,由平原進入高原應沿途分段停流,緩慢登高逐漸適應。較慢地登高,較之迅速登高發生急性高原病的可能性要小,每日登高應小于海拔1000米,不宜超過海拔2000米。 2、途中的保健防護(四)進入高原后的注意事項和習服 初到高原后,要解決好三個問題

9、:防止或減少高原病的發生;促進和加速對高原環境的習服與適應;改善高原勞動能力。1、防止或減少高原病的發生 (1)節氧 防止不利的心理因素影響 。 (2)避免體力負荷過重 初入高原應激適應期(前數日)重要原則是:多靜少動,體力運動與勞動宜輕不宜重,時間宜短不宜長,應循序漸進,要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時間,睡眠每天不得少于6小時,失眠者可酌情服用鎮靜催眠藥物。 (3)藥物應用 如維生素E、紅景天、參類藥物及其制劑等,可能有節氧抗缺氧。2、保持機體最佳的機能狀態 (1)心理機能的保護 科學認識高原的可適應性,堅定、樂觀、自信;用針對性的宣教疏導去引導進駐高原人的心理活動,使之自覺主動地維護身心健康。社

10、會環境的支持;在某種意義上說,要比個體的心理調節和團體外的環境更為重要。 (2)生理機能的保護 高原病“高危因素” 高原病“高危因素”的防治 上呼吸道感染、寒冷、勞累三大誘因仍是公認的“高危因素”,其他病癥及功能失調也能損害機體的正常機能,使調整能力下降,導致高原病的發生。3、生活注意事項 (1)飲食尤其是晚餐不宜過飽。 (2)睡眠姿式采取高枕側臥,可減少外周血液大量流入,加重心肺負擔。同時,使隔肌下降,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有利于防止夜間肺水腫、腦水腫的發生。3、生活注意事項 (3)吸煙造成的體內缺氧可導致多器官功能損害。飲酒使腦血流量增加,身體表面血管極度擴張,散熱過多,耗氧增加,使已適應

11、的機體變得易感。故戒煙及嚴禁酗酒也是必要的。 (4)進入高原,人體易水鈉潴留,故宜淡鹽飲食,食酸性飲料和食物。4、高原營養 (1)高原低氧對人體物質代謝的影響 高原低氧時碳水化合物代謝增強,分解大于合成,血糖降低,乳酸含量增加;脂肪分解代謝大于合成代謝,儲量減少,血脂升高,酮體增多,體脂減少;蛋白質和氨基酸分解代謝加強,合成率下降,呈負氮平衡。初入期低壓低溫致排尿增多,如最初幾小時少尿,則預示急性高原病發生。4、高原營養 (2)進駐高原合理的膳食結構 高原地區的熱能需要高于平原。 (3)三大物質的供給比例 膳食營養組成比例是蛋白質、脂肪、糖類為1:0.75:4,或各占總熱能的15%、25%、6

12、0%。 (4)維生素:增加維生素攝入量,可加速機體對高原環境的適應。 (五)促進和加速對高原環境的習服與適應 移居高原的習服過程,一年內為機體的不穩定適應期, 真正達到穩定性習服則需要數年。 習服的快慢與質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1、高原習服的影響因素 (1)個體因素 在高原習服中,個體之間有明顯差異。 (2)精神因素 (3 )營養因素 (4)體力負荷 (5)登高速度與海拔高度 (6)生活習慣 2、有助于高原習服的方法 有綜合性鍛煉習服; 階梯性高度習服; 模擬性低氧習服; 預防性藥物習服 。有利于高原習服. 1).年齡:1840歲,其中2532歲抗低氧能力最強; 2).體重:與年齡、身高成比例;

13、 3).體質:體格健壯,體力充沛; 4).愛好:喜歡運動,耐力較強;有利于高原習服. 5).駐地:高原駐地在山巒丘嶺地區; 6).心臟指數(平均血壓與脈率的乘積):小于1萬單位; 7).神經類型:抑制型; 8).疾病:無嚴重心、肺、肝、腎疾患,血壓正常,無貧血。3、高原適應的分類和指征 (1)初步適應 進入高原已23周,高原反應癥狀基本消失,靜態呼吸、脈搏和血壓值較初入高原時明顯下降。3、高原適應的分類和指征 (2)基本適應 進入高原已23個月,高原反應癥狀基本消失,靜息呼吸、脈搏接近或稍高于平原值,血壓基本穩定,紅細胞、血紅蛋白增加到一定數量后趨于穩定,體重恢復或接近于平原時重量,一般活動后

14、無明顯不適。3、高原適應的分類和指征 (3)改善高原勞動能力 改善高原勞動能力的措施 適應性鍛煉; 藥物; 補充能量,以補充多種糖、維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第三節第三節 常見高原病癥的診治常見高原病癥的診治一、頭痛 主要原因是缺氧和精神緊張 是診斷急性高原反應的最主要指標之一, 是某些疾病或危重癥的早期信號。 二、高原睡眠障礙表 現 初入高原人常出現失眠、多夢,從睡眠中突然醒來,早晨感覺沒有睡好,全身疲乏無力,精力不集中,心情煩燥不安等表現。多數人經數日可自然消失,部分患者可持續數周至數月,也有極少數患者在高海拔地區睡眠不但不解除疲備感,相反,由于缺氧造成的睡眠質量下降而形成惡性循環。 治

15、 療 調理情緒與心境,睡前不宜飲濃茶、咖啡等興奮劑等嚴重者需要及早就醫。 主要原因 環境變化造成的緊張恐懼心理,高原缺氧造成機體的低氧血癥,導致對缺氧最為敏感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等。 三、高原昏厥 昏厥或稱暈厥,是一種突發而短暫的意識喪失,歷時數秒或數分鐘,發作時不能保持姿勢張力,以致于不能站立而昏倒,是一時性大腦供血或供氧不足所致。(一) 特 點 高原昏厥是一種發生于高海拔地區的特殊高原醫學問題,是一種高原病癥候群,多發生于有急、慢性高原病表現的平原人;發作可出現在靜息狀態,但多數在體力負荷時;可多次發作,轉低海拔后消失;既往無發作史,可迅速恢復。 (二) 病 因 發生前均有頭痛、頭昏、惡心

16、、嘔吐等嚴重高原反應,常在精神高度緊張,過度換氣,劇烈運動等情況下促發。高原紅細胞增多癥引起的昏厥:其發生率為6.7%。(三) 機 理 1.血管舒縮障礙:多發在初入高原,由高度緊張與低氧血癥刺激迷走神經反射引起。 2.過度換氣綜合征:由呼吸性堿中毒而引起腦部毛細血管收縮,使腦細胞缺氧,致昏厥。(三) 機 理 3.心源性昏厥:劇烈運動和情緒急劇變化,使心排血量進一步下降,導致腦缺血缺氧加重。(三) 機 理 4.肺動脈高壓:劇烈運動可使已增加的肺動脈壓增加1倍以上,肺血流受阻,從運動肌肉回流的靜脈血氧含量很低,不能很好地經肺部氧合作用而進入動脈系統,加重了腦缺氧。(三) 機 理 5.高粘滯血癥:高

17、原血液”濃、粘、聚、稠”致血流不暢,腦組織供氧不足。高原昏厥可誘發和加重高原性疾病,應以預防為主,并給與相應處理。四、高原肺水腫 患者多在進入高原348小時以內發病,約有2/3的患者在到達高原后3日內,少數患者可延長至10日以上,也有個別久住高原因勞累等誘因而患病的。 (一)發病機制 高原肺水腫的發病機制至今還未被完全闡明 多數專家的認同 多數專家的下列認同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即高原肺水腫是一種肺血管高流量、高流速和高壓強改變引起的高壓性和高滲性混合型肺水腫,肺動脈高壓是主要的發病因素。(二)治療 從現狀來看,高原肺水腫的治療措施與藥物的應用與其他類型肺水腫無本質區別。只是在病因(缺氧)、病機(

18、肺動脈高壓、肺毛細血管內皮和/或肺泡上皮通透性增加)等方面的針對性較強。1.一般性的治療方案 1).基礎治療 2).補充治療 3).對癥治療 2.重要的治療措施 解決缺氧, 調整血流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紊亂, 抗自由基等活性介質肺損傷與抗滲出, 營養支持 是四個主要環節的治療方案。 “肺泡滲液清除劑” 以休息、供氧、莨菪類(654-2,10mg)靜推,1030分鐘1次,連用35次,然后延長間隔時間或2040mg/d物應用于高原肺水腫患者的現場治療,具有起效快、療效確切、癥狀體征消失快、療程短、治愈率高等優點。對消除泡沫痰和肺部水泡音有突出作用,最短可在用藥后0.5小時內消除,輕型病例大多在4小時

19、內消除,故稱抗膽堿能藥物為“肺泡滲液清除劑”。維生素C替代皮質激素 維生素C可直接清除細胞內外氧自由基,增強維生素E清除自由基作用及節約SOD。同時尚能激活多巴胺羥化酶,加強多巴胺轉變為去甲腎上腺素,升高血壓,促進氧化磷酸化,促進ATP和糖皮質激素的合成,保護和改善心腎功能。在治療輕、中型高原肺水腫中,專家已基本用維生素C替代了皮質激素。 高壓氧 高壓氧對迅速改善病情,縮短病程,提高治療質量,減少并發癥,降低病死率等綜合療效最佳。在無肺部感染的單純病例中,其消除肺部滲出的效果,有時也不亞于莨菪類藥物。其他藥物 其他常被采用的藥物有:瑞吉丁、消心痛、硝苯吡啶、氨茶堿、速尿、地塞米松、西地蘭等。

20、近年還有用一氧化氮治療機吸入一氧化氮治療高原肺水腫取得較佳療效 愈后 高原肺水腫如早期診斷,救治得當,一般12日內可脫離危險,37日可痊愈,愈后相對良好。五、高原胃腸應激綜合癥 在急性高原反應中,以胃腸道反應最突出,主要癥狀以惡心、嘔吐、腹瀉、食欲減退為多見。少數人發生消化道出血和穿孔,其消化道出血大多是急性胃粘膜出血。 久居高原者,慢性胃炎患者也比較多見。防治 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加強適應性鍛煉; 注意飲食,增加營氧,保護胃腸道功能; 積極治療原有或病發的胃炎; 必要時可對癥處理及病因治療;六、高原血壓異常癥 高原血壓異常癥是指高原高血壓癥、高原低血壓癥和高原低脈壓,無論初入高原和久居高原者均

21、可發生血壓的改變。 共同特點是:當這些血壓異常的人回到平原居住10天至1個月左右血壓即恢復正常。高原高血壓的特點 進入高原早期者多,男性多于女性; 高原低血壓癥多在進入高原46月后逐漸發病,女性多于男性,收縮壓降低比舒張壓降抵更顯著,脈壓縮小,低血壓與低脈壓平行; 海拔越高,低血壓和低脈壓的發病率越高。治療 久居高原的人經常體育鍛煉是防治本癥重要而有效的方法。除急進海拔5000米以上高山或高原可能出現嚴重低血壓外,一般僅血壓輕度下降,無需特殊治療;若不能堅持日常工作者可轉至平原地區。常用藥物有苯海拉明,每次50mg等,重癥病人可適當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如強的松,每5mg, 23次/日,但不

22、能長期服用。中藥人參、 黨參、黃芪、麥冬、五味子等。七、上消化道出血 高原地區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病率相對較平原地區為高。 有病程長,易休克等特點。防治 防治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治療可按常規進行,但由于高原交通不便,一旦發生大出血,下送或就地治療均有一定困難,因此要注重預防。 預防 階梯適應方式登高有利于預防急性低氧對胃腸道的不良影響。積極治療原發病,避免各種有害因素的刺激,預防應激所致出血。 八.其它 鼻出血、慢性唇炎、皮膚皸裂、光敏性皮膚病、高原紫外線角膜炎、腰腿痛、高原冷傷、高原指甲凹陷癥、高原創傷急救、一氧化碳的防范、高原常見傳染病的防護等。 第四節第四節 就地治療就地治療在現場對急性高原病

23、患者的處理有就地治療二、就地治療的基本思想與原則 1.就地治療的基本思想可概括為以下“五個為主,一個效果”。 2.預防為主的思想是始終貫穿于急性高原病就地治療的基本思想 。 3.就地治療的六個基本原則 。3.就地治療的六個基本原則 預防為主 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 治輕防重 治中有防 防治結合實現這些原則的途徑 實現這些原則的途徑是先從人群調查入手 對進入高原的人群進行整體掌握、篩選高危人群(無基礎預防、藥物預防、大年齡組等)和高危個體(急性高原病易感者及高危因素者),發現潛在和早期病人,應重點預防和處理。對急速進駐高原人群要特別注意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5天的發病情況,認真落實防治措施,同

24、時作好診、定點醫療與外出巡診的工作。三、就地治療與轉診 (一)現場無系統搶救設備,藥物及相應人才; (二)病情嚴重但無生命危險;.病情嚴重有生命危險,已經現場有效處理,途中能持續給氧和用藥; (三)現場人群轉移,不能攜帶病員時也應組織下送; (四)轉送途中,除管理好藥物,及吸痰吸氧工作外,還應做勤詢問病情、勤檢查、防凍傷、防顛簸、防搽傷、防事故。1.就地治療的基本思想可概括為以下“五個為主,一個效果”。 1).無病早防以基礎預防為主,醫療預防為輔; 2). 醫療預防以藥物預防為主,治療預防為輔; 3).治療預防以早期發現為主,晚期治療為輔; 4).疾病治療以搶救治療為主,隨防觀察為輔; 5).

25、隨防觀察以疾病隨防為主,勞力隨防為輔; 6).落實防治效果,避免死亡。一、高原病就地治療的概念 在現場對急性高原病患者的處理有: 就地治療, 階梯治療(途中治療、邊轉邊治), 終點治療(治療后轉)。一、高原病就地治療的概念 現場實施有效治療為就地治療的基本概念,包括快速轉運至相同或上下接近發病點海拔區醫治者。 從發病現場轉運至低海拔終點全過程中連續有效治療者為階梯治療; 而送至低海拔終點的治療為終點治療。二、就地治療的基本思想與原則 (一)現場無系統搶救設備,藥物及相應人才; (二)病情嚴重但無生命危險;.病情嚴重有生命危險,已經現場有效處理,途中能持續給氧和用藥; (三)現場人群轉移,不能攜

26、帶病員時也應組織下送; (四)轉送途中,除管理好藥物,及吸痰吸氧工作外,還應做勤詢問病情、勤檢查、防凍傷、防顛簸、防搽傷、防事故。思考題 根據您工作所在地的海拔高度、氣侯狀況,設計出當地主要高原疾病的防治措施。一、概念一、概念 高原性心臟病是指人從平原移動到高高原性心臟病是指人從平原移動到高原后,由于機體慢性缺氧,所造成的肺小原后,由于機體慢性缺氧,所造成的肺小葉動脈痙攣而導致的肺循環阻力增加,產葉動脈痙攣而導致的肺循環阻力增加,產生肺動脈高壓,以及心肌缺氧,最后引起生肺動脈高壓,以及心肌缺氧,最后引起右心肥大和心力衰竭的一類心臟疾病。右心肥大和心力衰竭的一類心臟疾病。 二流行病學特征二流行病

27、學特征 高原性心臟病是海拔高原性心臟病是海拔30003000米以上高米以上高原地區的一種常見病。包括高原性心臟原地區的一種常見病。包括高原性心臟病、高原性肺水腫、高原血壓異常癥等。病、高原性肺水腫、高原血壓異常癥等。 一、危險因素一、危險因素 缺氧是高原性心臟病的致病因子,肺動缺氧是高原性心臟病的致病因子,肺動脈高壓的形成是高原心臟病發病的主要環脈高壓的形成是高原心臟病發病的主要環節。肺動脈壓力節。肺動脈壓力= =肺血管阻力肺血管阻力肺循環流量肺循環流量+ +左心房壓力。左心房壓力。(一)肺血管阻力增加(一)肺血管阻力增加 (二)心臟容量負荷增加(二)心臟容量負荷增加 (三)缺氧對心肌的作用(

28、三)缺氧對心肌的作用 綜上所述,高原性心臟病的發生和發綜上所述,高原性心臟病的發生和發展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由于低氧引起展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由于低氧引起肺小動脈收縮及硬化,致肺動脈高壓右心肺小動脈收縮及硬化,致肺動脈高壓右心負荷加重繼而肥厚擴張,甚至右心衰竭;負荷加重繼而肥厚擴張,甚至右心衰竭;二是低氧直接對心肌的影響。二是低氧直接對心肌的影響。 二、醫生在預防中的職責二、醫生在預防中的職責(一)加強科普宣傳,對于初到高原人,(一)加強科普宣傳,對于初到高原人,要講清高原地區的特點,以及注意事項,要講清高原地區的特點,以及注意事項,避免發生呼吸道感染及其它誘因,避免發避免發生呼吸道感染及

29、其它誘因,避免發生心功能不全。生心功能不全。(二)對已發生心悸、氣促、咳嗽等癥狀(二)對已發生心悸、氣促、咳嗽等癥狀或可能發生高原性疾病的人及時給予吸氧、或可能發生高原性疾病的人及時給予吸氧、臥床休息,及時聯系轉診。臥床休息,及時聯系轉診。(三)對于專科醫生診斷明確或專科治(三)對于專科醫生診斷明確或專科治療后病情穩定的患者,醫生加強病人家療后病情穩定的患者,醫生加強病人家中的治療,要了解專科治療的情況及醫中的治療,要了解專科治療的情況及醫囑,督促患者完成醫囑要求。囑,督促患者完成醫囑要求。 一、臨床表現一、臨床表現(一)急性高原心臟病(一)急性高原心臟病 (二)慢性高原心臟病(二)慢性高原心臟病 二實驗室檢查二實驗室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一)實驗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