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創造力的影響因素分析徐樹鵬(摘要:研究從三個方面總結了影響創造力的因素:緊張性刺激刺激,個體因素,和社會影響。結果發現同一個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模式很少有統一的觀點,不少研究甚至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目前的研究試圖采用元分析的技術和分析調節變量來解決這些沖突。本文還簡要闡述了當前的一些研究趨勢,并提供了未來研究的一些建議。關鍵詞:創造力;緊張性刺激;弱連帶關系;元分析;調節變量0前言目前學者們對于創造力的定義較為一致,一般將其定義為產生新穎的和合適的觀點,問題解決方案或見解的能力(Runco,2004)。創造力的研究已有60年的歷史,期間關于創造力影響因素的研究浩如煙海,且結論大多不統一。如今越
2、來越多地研究試圖去弄清這些影響模式,且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文獻綜述,而是采用更高級的研究方法,比如元分析技術。Feist(1998)就用元分析技術分析了人格特質對科學和藝術領域創造力的影響;Kristin等人(2010)也使用元分析技術去研究緊張性刺激與創造力之間的復雜關系。本研究總結了影響創造力的諸多因素,尤其關注了其中有沖突的觀點,為今后進一步的元分析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分析的領域。此外本外還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向,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一些線索。Zorana(2009)認為個體潛能和社會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將會決定創造力是否被表達以及如何表達。本文根據該觀點并結合已有文獻內容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3、創造力的影響因素:緊張性刺激刺激,個體因素,和社會影響。1.緊張性刺激緊張性刺激指能夠引起緊張或壓力的刺激(Kristin,Shalini,&Deborah,2010),包括競爭,時間壓力,表現評估等。關于緊張性刺激和創造力的關系已做過大量的研究,但是研究結果卻并不一致。Little(引自Kristin,etal.2010)的研究表明與他人的競爭可以提高被試的創造力表現,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競爭會導致創造力表現的降低(Gerrard,Poteat,&Ironsmith,1996)。Johns,Morse,&Morse,(2000)發現限制被試的作業時間會提高被試的創造力,但
4、是同時他們又發現時間壓力會降低創造力(Johns,etal.2000)。這樣沖突的結果還體現在評估對創造力表現的影響上。一些研究發現對被試的表現進行評估會提高創造力的表現(Shalley,1995),但同時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Yuan&Jhou,2008)。這些相互矛盾的研究結果均有一定的理論支持。比如Teichner,Arees和Reilly(引自Kristin,etal.2010)的分散喚醒理論認為緊張性刺激會降低創造力的表現。人們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他們把其中一部分心理資源分給緊張性刺激,那么給其他任務留下的認知資源就很少了。可用認知資源的減少可能也會導致人們使用更為簡單
5、的認知策略,比如縮小注意范圍。簡單的認知策略可能會導致更為平庸更少新意的產品。相反的,一些理論認為緊張性刺激會提升創造力。緊張性刺激會提高喚醒水平(Andersonetal.,2004),從而激發人們的創造性思考,激勵人們不懈地追求問題解決方案。當面對緊張性刺激的時候,個體可能會聚焦于問題解決的策略,從而導致創造力的提升。也就是說,緊張性刺激通過兩方面提升創造力,一是產生產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需求,二是提供創造性思維所需的認知刺激和動機喚目前,研究者試圖通過元分析技術來解釋這些矛盾沖突的觀點,一般做法是通過對已有研究進行元分析,對變量進行適當的編碼,找出可能存在的調節變量來解釋緊張性刺激和創造力
6、之間的復雜關系。Kristin等人(2010)通過對已有的76個研究緊張性刺激和創造力關系的研究進行元分析,發現兩者之間呈現一種曲線關系,而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特質焦慮作為調節變量解釋了兩者之間的復雜關系。然而緊張性刺激和創造力之間的復雜關系并不能僅僅靠一個調節變量來解釋,比如Baer等人(2006)也發現時間壓力和創造力之間是曲線關系,但對經驗的開放性調節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所以緊張性刺激什么時候會提高創造力表現,什么時候會降低創造力表現有待進一步的研究。2.個體因素2.1情緒情緒對創造力的影響毋庸置疑,然而影響模式卻相當復雜,以往的研究結果并未得到一致的結論。Schuldberg(2000-
7、2001)發現沮喪癥狀會降低創造力。他采用了多種創造力測量方法均發現沮喪和創造力之間是負相關。但是也有研究發現適度的沮喪可以提高發散思維測驗上的得分并且提高創造力興趣(Verhaeghen,Joorman,&Khan,2005)。關于焦慮和創造力關系的研究目前還不多。已有一些研究發現那些被診斷為焦慮,沮喪或者人格障礙的病人在發散思維測驗的流暢性維度上的得分很高。(Rubinstein,2008)。但是這樣的結果可能和我們的經驗有些出入,這可能是因為研究者并沒有將焦慮,沮喪,人格障礙區分開來,導致我們不能判斷焦慮是否和創造力正相關(Paul&Nathan,2010)。盧家楣等人(
8、2005)發現狀態焦慮會降低創造力表現,這種影響主要體現流暢性和變通性方面。而Paul和Nathan(2010)的研究卻發現沮喪和焦慮和創造力面之間并無顯著的關系。他們測量了創造力的多個方面(包括創造力自我概念,日常創造力行為和發散思維),焦慮和沮喪對創造力變異的解釋不超過3%。對于以上這些矛盾的觀點,目前一種趨向是將這些情緒綜合起來研究,從情緒的色彩(積極還是消極),情緒的激活水平等維度來研究。Carsten等人(2008)發現激活情緒(憤怒,恐懼,高興和興奮)比不激活的情緒(悲傷,沮喪,放松,平靜)導致更多的創造力流暢性和原創性。此外,不管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都可以提高創造力,但是影響模
9、式不同。當情緒是積極的時候,激活的情緒通過提高認知靈活性影響創造力流暢性和原創性,當色調是消極的時候,通過提高認知持久性提高創造力。對情緒和創造力關系的元分析(MatthijsB.,CarstenK.W.,&BernardA.,2008)也發現創造力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得以提高:一是當情緒是積極的、激活的且動機為趨向動機時;二是,當趨向是消極的、激活的且動機為回避動機時。該研究的結果和Carsten等人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此外,從上面提到的研究我們看到情緒是多維度的,創造力也是多維度的,以往的研究往往只關注創造力的一個或少數幾個方面以及情緒的某個維度或某個方面,這樣的話即使結果表明情緒對創造
10、力的某個方面沒有影響,我們并不能就武斷地下判斷說它們之間沒有關系。所以將來的研究應越來越多地關注情緒的多個維度和創造力的多個維度的測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2.2人格特質大量研究發現創造力個體具有某些人格特質或人格特質的某些方面比普通人強(William,&Adam,2009),這些特質包括高智商,對模糊的容忍性,冒險,自信等等(Feist,1998)。目前的研究對于大五人格特質對創造力的影響研究較多,研究者們一致地認為對經驗的開放性特質是每個高創造力的人都共有的,有研究者甚至將開放性作為創造力一般成分,并提出了創造力的一般特殊模型(Plucker,&Beghetto2004)。
11、此外,一些研究者(Batey,Chamorro,&Furnham,2009;Furnham&Bachtiar,2008)發現,經驗開放性和外傾性可以預測個體的在發散思維,日常創造力行為以及自我創造力評級上的得分,但是神經質不可以。Bate和Furnham(2006)的研究綜述發現只有少數的例子表明神經質對創造力有影響,他們認為神經質對創造力的影響只是體現在創造力的某些領域,比如藝術領域。而開放性和外傾性則高度一致地與創造力正相關。目前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創造力更多地是將人格特質作為調節變量來分析。比如,Angela等人(2008)的研究發現多元文化經驗是否會影響創造力表現受經
12、驗開放性的調節,擁有經驗開放性人格特質的個體,多元文化經驗有利于創造力的提高,而不具備開放性的個體多元文化經驗對創造力沒有影響。Markus(2010)也研究過網絡大小,強度和多樣性對創造力的聯合效應是否被對經驗的開放性的人格維度所限制,結果證實了開放性的確起到了調節的作用。2.3 動機關于動機對創造力影響的研究基本一致同意內部動機可以提高創造力(e.g.Unsworth,2001;Amabile,1996),因為創造力的內在動機使個體敢于冒險,嘗試新的方法,并且對他們的工作保持著熱情,堅持不懈。但是至于外部動機(比如獎勵)可不可以提高創造力觀點不一。Amabile(Lucy,&Nor
13、a,2010)一種引自外部動機會破壞個體的熱情和興趣,使得他們對于創造力任務的卷入水平降低。而有的研究發現金錢獎勵可以提高創造力表現(Eisenberger&Rhoades,2001)。因為外在獎勵可以吸引個體的注意資源,使其集中到創造任務上。對于這兩種矛盾的觀點,有研究者考慮到可能是單一的創造力測量方式(Lucy,&Nora,2010),他們提出了兩種創造力形式,增值創造力和基礎創造力。基礎創造力指的是徹底改變原有的想法,提出全新的想法,而增值創造力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變。他們認為將創造力作為既新穎又有用來測量可能會掩蓋內在和外在動機對兩種不同創造力形式的影響。他們研究發
14、現問題驅動和抽象的與理論相關的創造力觀點主要和基礎創造力相關,而外在動機和觀點主要和增值創造力相關。和情緒一樣,動機也有很多維度,僅僅從動機的內外維度來考慮其對創造力的影響顯然是有失偏頗。因此目前開始有學者開始考慮動機的不同維度,比如Myriam(2010)的研究發現當群體成員的認知動機很高時,能產生更多創造力的觀點,尤其是當出現親社會而非利己動機時。對動機不同維度的測量及其與創造力的多維度間的關系也將是未來研究的一個焦點。3.社會影響3.1社會網絡關系弱連帶關系理論(Markus,2010)可以很好地說明社會網絡關系對創造力表現的影響。該理論認為個體的社會網絡關系強度越弱,數目越多,就越容易
15、產生創造力觀點。其原因在于社會網絡關系越多,就越容易接觸到不同的信息和經驗,社會網絡關系的強度越弱,就可以避免群體思維的影響,因此個體在這樣的條件下更容易產生創造力表現。當前的一些關于社會網絡關系影響的研究正是基于這個理論。比如,Markus(2010)就基于這個理論進行了研究,并進行了一定的擴展,將網絡的多樣性作為調節變量加以研究,發現高網絡多樣性和和弱網絡關系強度可以提高創造力。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一個社會網絡中,如何利用好這個網絡關系來提高我們的創造力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后續的研究有必要進一步地去研究擴展社會網絡關系的相關理論模型。3.2 經驗和信息的多樣性已有的關于經驗多樣性的研究普遍認
16、為經驗多樣性可以提高創造力,比如Angela等人(2008)發現多元文化經驗可以提高創造力。William等人(2009)也發現在國外生活的經歷可以提高創造力。經驗的多樣性對創造力的創造力的影響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釋(William,2010),一是多樣化的經驗可以讓個體接觸到不同的觀點;二是可以促使個體從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三是可以激活人們接受新知識的準備狀態。然而,經驗多樣性對創造力的影響往往受到其他變量的調節。比如經驗開放性(Angela,William,Adam,&Chiu,2008),適應程度(William,&Adam,2009),沖突水平(Matthew,Al
17、eksander,&Joel,2008)等。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研究者對經驗多樣性對創造力的影響并無多大爭論,主要的焦點在于尋求經驗多樣性什么時候會影響創造力,也就尋求調節變量,這種思路不僅體現在這里,在其它的影響因素上都有傾向,畢竟單一的因素很難說明問題。3.3 文化因素當前關于文化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的研究不多,而且也缺少系統性。Myriam等人(2010)發現,在個體主義的文化中,獨創性更具有價值,而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合適性和可行性更具有價值。由此可見不同的文化甚至會影響對于創造力的理解。此外,Kyung(2010)研究發現亞洲地區的一些國家,像中國,韓國,崇尚的儒學文化不利于創
18、造力的發展。這可能是因為對創造力的理解不同,集體主義文化下,一個觀點的,一個產品的可行性、合適性才是評價創造力的指標。隨著全球化的加劇,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越來越瘦關注,各項條件都以具備,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下個體和群體的創造力的跨文化研究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4.結論和建議影響創造力的因素數不勝數,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緊張性刺激刺激,個體因素,和社會影響。個體因素又從情緒,人格特質,動機這個方面來加以分析,社會影響從社會網絡關系,經驗多樣性和文化因素三方面加以分析。通過綜述分析,發現很少有觀點能達成一致,而目前的研究傾向于從兩個方面來解決這些沖突,一是采用元分析技術整合已有的研
19、究,得出一個綜合性的結論;二是引入調節變量來解釋這些沖突的關系。未來的研究應當注意以下兩點問題。首先一些研究者(e.g.,Sternberg,1999;Lucy,&Nora,2010)已經指出我們測量創造力的方法需要改變一下以更精確地囊括創造力觀點的內容,靠單一的變量是不能抓住創造力的本質的。Roni等人(2009)在研究任務類型對創造力的影響時發現創造力受問題類型和創造力測量方法的影響,由此可見,單一的測量方法必然不能準確地各種影響因素多創造力的貢獻。因此未來的研究應當考慮到創造力的多個維度,采用多種測量方法,才能更加客觀準確地闡釋各影響因素和創造力之間的關系。此外,不能單一地研究某
20、一個因素或某個因素單一的維度對創造力的影響。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如此之多,僅僅研究某一個因素或某一個維度對創造力的影響很難說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尋求調節變量,即研究這些因素什么時候會影響創造力將會是一個趨勢。參考文獻(References)1 .盧家楣,賀雯,劉偉,盧盛華.焦慮對學生創造性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5,37:791-796.LuJiamei,HeWen,LiuWei,LuShenghua.Theeffectofanxietyonstudents'creativityActaPsychologicaSinica,2005,37:791-796.2 .Anderson,N.,De
21、Dreu,C.K.W.,&Nijstad,B.A.Theroutinizationofinnovationresearch:Aconstructivelycriticalreviewofthestate-of-the-science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2004,25:147-173.3 .AngelaK.L.,WilliamW.M.,AdamD.G.,&ChiuC.MulticulturalExperienceEnhancesCreativity:TheWhenandHowJ.AmericanPsychologist,2008,6
22、3:169-181.4 .AngieL.M.CreativityandCognitiveStyle:TheRelationshipBetweenField-Dependence-Independence,ExpectedEvaluation,andCreativePerformanceJ.PsychologyofAesthetics,Creativity,andtheArts,2007,1:243-246.5 .Baer,M.,&Oldham,G.Thecurvilinearrelationsbetweenexperiencedcreativetimepressureandcreati
23、vity:Moderatingeffectsofopennesstoexperienceandsupportforcreativity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6,9,:963-970.6 .Batey,M.,&Furnham,A.Creativity,intelligence,andpersonality:AcriticalreviewofthescatteredliteratureJ.Genetic,Social,andGeneralPsychologyMonographs,2006,132:355-429.7 .Eisenberger,R.,
24、&Rhoades,L.Incrementaleffectsofrewardoncreativity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74:728-7418 .Feist,G.J.Ameta-analysisofpersonalityinscientificandartisticcreativity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Review,1998,2:290-3099 .Furnham,A.,&Bachtiar,V.Personalityandintelligenceaspredictorso
25、fcreativity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8,45:613-617.10 .CarstenK.W.,MatthijsB.,&BernardA.HedonicToneandActivationLevelintheMood-CreativityLink:TowardaDualPathwaytoCreativityModel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8,94:739-756.11 FarhJ.L.,&LeeC.(2010).TaskConflictandTea
26、mCreativity:AQuestionofHowMuchandWhen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10,95:1173-118012 .Gerrard,L.E.,Poteat,G.M.,&Ironsmith,M.Promotingchildrencreativity:Effectsofcompetition,self-esteem,andimmunizationJ.CreativityResearchJournal,1996,9:339-346.13 .Johns,G.A.,Morse,L.W.,&Morse,D.T.Divergentpr
27、oductioningiftedadolescentsusingtimedvs.untimedstimuliwithcreativepromptingJ.RoeperReview,2000,22:165-166.14 .Kristin,B.,Shalini,K.,&Deborah,N.TheRelationshipBetweenStressorsandCreativity:AMeta-AnalysisExaminingCompetingTheoreticalModel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10,95:201-202.15 .KyungH.K.M
28、easurements,Causes,andEffectsofCreativityJ.PsychologyofAesthetics,Creativity,andtheArts,2010,3:131-135.16 .LucyL.andNoraM.RadicalandIncrementalCreativity:AntecedentsandProcessesJ.PsychologyofAesthetics,Creativity,andtheArts,2010,PublishedOnline.17 .MarkusB.TheStrength-of-Weak-TiesPerspectiveonCreati
29、vity:AComprehensiveExaminationandExtension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10,95:592-601.18 .MatthewJ.P.,AleksanderP.J.,&JoelM.E.UnlockingtheEffectsofGenderFaultlinesonTeamCreativity:IsActivationtheKey?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8,93:225-234.19 .MyriamN.B.,CarstenK.W.,andBernardA.N.,&Choi
30、H.S.MotivatedInformationProcessing,SocialTuning,andGroupCreativity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10,99:622-637.20 .PamelaT.,&StevenM.F.CreativeSelf-EfficacyDevelopmentandCreativePerformanceOverTime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10,PublishedOnline.21 .PaulJ.S.,&NathanA.K.ADimensi
31、onalAnalysisofCreativityandMentalIllness:DoAnxietyandDepressionSymptomsPredictCreativeCognition,CreativeAccomplishments,andCreativeSelf-Concepts?J.PsychologyofAesthetics,Creativity,andtheArts,2010,4:2-10.22 .PaulJ.S.,JamesC.K.,&JeanE.P.IsCreativityDomain-Specific?LatentClassModelsofCreativeAccom
32、plishmentsandCreativeSelf-DescriptionsJ.PsychologyofAesthetics,Creativity,andtheArts,3:139-148.23 .Plucker,J.A.Generalizationofcreativityacrossdomains:ExaminationofthemethodeffecthypothesisJ.JournalofCreativeBehavior,2009,38:1T2.24 .Rubinstein,G.Areschizophrenicpatientsnecessarilycreative?AcomparativestudybetweenthreegroupsofpsychiatricinpatientsJ.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8,45:806-810.25 .Runco,M.A.Creativity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4,55:657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生物基聚乳酸-聚己二酸共聚物纖維考核試卷
- 航運物流企業創新驅動發展考核試卷
- 碳酸飲料企業品牌聯盟與協同效應考核試卷
- 電機驅動技術研究考核試卷
- 山東省青島市青大附中2025屆初三下學期模擬考試含解析
- 珠海三中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題
- 遼寧工業大學《道路工程材料》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電路和電子技術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醫學微生物免疫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金陵科技學院《聲樂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鍍銀鏡子原片行業直播電商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流量儀表市場產銷規模及企業經營發展分析研究報告
- 浙江省嘉興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4月二模試題 地理 含解析
- 2025年杭州市高三英語4月二模質檢考試卷附答案解析
- 預防觸電知識培訓
- 中藥煎藥室工作制度和流程
- 生產車間主管月度工作總結
- 2025年中考數學幾何模型綜合訓練專題16全等三角形模型之婆羅摩笈多模型解讀與提分精練(教師版)
- 手機終端采購合作協議書范本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運營與管理策略
- (高清版)DB21∕T 3485-2021 容器檢驗檢測報告附圖畫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