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鄉土情懷的表現及成因探析講課稿_第1頁
中國人鄉土情懷的表現及成因探析講課稿_第2頁
中國人鄉土情懷的表現及成因探析講課稿_第3頁
中國人鄉土情懷的表現及成因探析講課稿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人鄉土情懷的表現及成因探析精品文檔中國人鄉土情懷的表現及成因探析中國人可以不信神佛,不懼鬼怪,但有一種亙古不變的情懷卻始終縈繞在 他們的心問,這就是-鄉土情懷。安土重遷的思想從一開始就深植于百姓的心 中,無論你身在何方,經歷著何種人生,對故鄉的思念和依戀總是牽引著你, 成為你內心深處恒久不變的向往。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現于文人騷客的的詩 詞歌賦中,那反復詠嘆的對家鄉的眷戀和思鄉的痛苦被逐代沿襲和加深,成為 了中華文化的主流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就提出了 “小國寡民”的思想。“鄰國相望,雞犬之 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種近乎扭曲的對鄉土的依賴感雖然消極,但 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對

2、鄉土的看重。而這其中包含的濃濃的鄉土情結在莊子那 得到了傳承。莊子曾云: 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雖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 十九,猶之暢然。”久旅而歸,見到舊國舊都,縱然舊國之中,人物已變;丘 陵之上,草木荒蕪;比之昔日,十失其九,只有一分相似處,還是暢然有感。 將旅者與十失其九的舊國舊都聯系起來的正是對鄉土的依賴和眷戀,盡管世事 變遷,這樣一種歸屬感依然像親情的紐帶一樣聯系著人與土地。屈原曾在“九章涉江”中寫到“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而陶淵明更是在“舊園田居”中感 嘆“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多情的詩人已經開始通過動物們的行為來象征 人們對鄉土的那近乎本能的依賴和思念。動物們尚且懷念家

3、鄉,連死都要向著 家鄉的方向,更何況感情豐富的人們呢?到了漢朝,由于國家的需要,很多女子因為和親遠離故鄉,最著名的當屬王昭君。歷史上的王昭君未留下只言片 語,她的心情我們不得而知,但無數的詩人從自己的情感出發,敘寫了她離家 的孤寂和思想之情。從杜甫的 j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王安石的j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到姜夔的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 江北”,再到歐陽修的 不識黃云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詩人們感嘆的不僅 是那個嬌弱宮女的遭遇,更是在詠嘆深植于整個中華民族根基的鄉土情結,那 種思鄉的苦痛成為了中國傳統詩歌的基調。唐代的文人們也反復咀嚼著對家鄉 的思念,吟出一首首廣

4、為流傳的詩歌,比如王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 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李商隱的“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 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以及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 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梅花,夜雨,月光這些明明很普通的事物,卻因為與 故鄉的聯系而引發了觀者濃濃的思鄉之情。觸景生情,熟悉的事物引發了詩人 對故鄉的懷念,這是一種剔除不去的感情,無論身在何方,人們的血液中總流 淌著鄉土情懷。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表達思鄉之情的方式也更加直白。 文天祥那發自肺腑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激勵了多少仁人志 士,這一片忠心不僅是對國家的熱愛,更是對生他養他

5、的土地的誓言。縱觀中華歷史,任時代變遷,人們不約而同表現出了對土地的眷戀和依賴。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一個民族如此依賴足下的土地?從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中我 們可以一窺究竟。“農業和游牧或工業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 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直接靠 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著在土地的。”而中國社會恰恰是鄉土性的,中華文化的起 源與發展都與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正如陳序經在“東西文化觀”中所說, 中國文化是“植根于土壤”的“植物文化”早在5000多年前,西方文明還處于荒 蕪的時候,中國文明就發初了。在黃河和長江的哺育下,中華文化開始興起, 成為世界最為古老

6、的文化之一。依仗著肥沃的平原和水源豐沛的河流的供養, 農耕文明迅速發展壯大。然而古時,人們的力量微薄,對于很多事情都沒有掌 控力,變幻莫測的天氣雨水和不定的收成更加深了人們的無力感。而土地代表 著產量,影響著生計,象征著美好的生活,土地就在他們的腳下,是他們觸手 就可及的,就像斯嘉麗的父親對她說的,土地是這世界上唯一不會變的東西, 只有土地是最可靠的。這樣一種建立在農耕基礎上的文明必然使得人們對土地 產生一種依賴感和歸屬感,因此人們幻想出了土地神,為表尊敬還為他建了土 地廟。祭祀土地神就是祭祀大地,人們把收獲的谷物和水果貢獻給土地神,感 謝他所帶來的豐饒的生活并祈禱平安以及好的收成。直到現在,

7、許多地方尤其 是鄉村仍然存在土地廟。而且,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文化也 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和鄉土性。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讓人們對家庭的依賴深 入骨髓,即使在今天,“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依然深入人心。一開始,家庭 是生活勞作的基本單位,人們的生活需要和情感訴求都能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 滿足,因此家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地位是無可比擬的,因而像端午節,中秋節, 春節等一大批注重合家團聚的傳統節日被延續并流傳下來,成為了中華文化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家已經不能滿足人們越來越多的需求,因此 人們不得不離開家鄉去更廣闊的世界闖蕩。身處異地,人們變得更加脆弱敏 感,更多的思緒在腦海中激蕩

8、,回憶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了以往,于是鄉土情 懷的內涵也變得更加廣闊。人們懷念的不只是故鄉的那片土地,更是融入了自 己美好回憶的一整塊記憶,是不可剝離的一部分生命。正如柯靈所說,鄉土的 一山一水,一蟲一鳥,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時一俗,一絲一 縷,一飲一啜,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歸根結底,中國鄉土觀 的背后是強烈的歷史意識和深沉持久的文化,而對故鄉的懷戀就是對廣義中國文化的懷戀。雖未親身經歷,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的早已融入了我們的血脈,安土重遷的傳統文化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決策和判斷。每次讀到“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都有強烈的 共鳴,詩中描寫的

9、母親那殷殷的期盼令人動容。高中第一次離家,躺在堅硬的 木板床上,月光輾轉照在窗臺,也照進了我深藏的心。那時候,我第一次想象 在母親密密縫的時候游子的內心。母親送走的是心頭肉,而游子離開的是記載 了曾經一切的故鄉。我迎著那月光,回想我曾經擁有的一切。我的驕傲我的堅 強我的輝煌,都遺留在我已離開的故鄉。離開了故鄉,我什么都不是,我要在 沒有回憶的地方開始打拼,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離開了母親懷抱的孩提,我 感到深深的恐懼。到了大一開學,送走父母,又一次從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 還是躺在硬硬的木板床上,月光如練,一如三年前的那個夜晚。有一絲夏日的 風穿過,我閉上眼睛,腦子卻異常清醒。我終于后知后覺的感到,心的某一塊 早已留在了故鄉,從三年前的晚上開始,那一塊就空了。這三年我戰勝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