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新動向與上海企業的應對學術資料企業管理學研究_第1頁
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新動向與上海企業的應對學術資料企業管理學研究_第2頁
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新動向與上海企業的應對學術資料企業管理學研究_第3頁
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新動向與上海企業的應對學術資料企業管理學研究_第4頁
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新動向與上海企業的應對學術資料企業管理學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新動向與上海企業的應對 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新動向與上海企業的應對 張暉明/了娟 【論文分類】企業管理研究 【論文網絡來源】/F31 【期刊期數】2005年03期 【論文期刊來源】上海經濟研究2005年01期第7077頁 【作者簡介】張暉明,了娟,復旦大學企業研究所200433 【內容提要】 近些年,隨著國際模式等方面也呈現出許多新的動向和特點。上海企業多以追蹤和引進國外技術方式實現自身技術進步和升級,密切關注和分析目前的技術戰略聯盟發展動向,有利于企業把握時機、采取合適的措施和戰略,更快地實現技術升級。因此,本文就國際技術戰略聯盟發展新動向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同時就

2、上海企業的實際情況在聯盟領域、伙伴選擇、指導思想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日 期】2004-12-01 【關 鍵 詞】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上海企業 中圖分類號:F1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309(2005)01-0070-08 根據哈佛大學教授波特(Porter,Michael E.)和日本竹田志郎教授的觀點,技術創新聯盟是關系(波特,2002)。通過技術聯盟企業能在更大范圍內合理分配和使用技術傳統經營理念不同,聯盟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是既合作,又競爭,經常會以一種雙贏的局面收場。在過去20年的全球產業之中,許多技術聯盟如聯合研究與發展和產品開發帶來了高水平的知識交流和技術轉

3、移。近些年,隨著技術進步和國際環境的劇烈變化,國際技術戰略聯盟也呈現出許多的新的發展動向和特點。密切關注這種動向,對于以追蹤引進國外技術見長的上海企業來說,可能會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會。 一、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的新動向 國際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迅速向某些領域集中 根據國內外的實踐,締結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企業通常來自于那些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和滲透力的技術領域,尤其是特殊應用疾病治療和信息技術解決方案方面產生了難以置信的成果。學者Kaounides強調,這種發展特別發生在三個領域:三項基礎性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第三個是信息技術與計算機、通信和多媒體的融合。這些發展是跨學科、多數是獨立的,并且在位

4、于全世界各國創新體系中的本地網絡和一流的研究中心快步進行。(注:L.C.Kaounides,Science,technology,and global competi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mp;Organization,29.no.1(Spring 1999):53-79.)大規模記憶芯片、彩色平面顯示器、核動力發電設備、計算機、傳真機、復印機以及其他各種高級半導體、充電電池、醫療設備和家用電器等產品都是技術與研發戰略聯盟的結晶。例如世界六個最大的半導體制作商合力開發用于個人電腦的常用存儲芯片。這六家公司包括:I

5、ntel公司,美國的Micron Technology公司、日本的NEC公司、韓國的三星電子公司和現代電子公司以及德國西門子的一個分支InfenionTechnologies AG.除了英特爾公司外,這個合作集團主要生產的微處理器數量占全球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市場份額的70(注:請參考Refik Culpan,Global Business and Alliance:Theory and Practice.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Westport,CT,USA.Chapter9.)。另外,我們還可以從美國制藥企業技術聯盟活動的活躍看出技術聯盟在

6、某些領域集中的特點(見下圖)。 美國制藥業的戰略聯盟 年份 合作伙伴國家聯盟內容聯盟類型 美國、發放許可證 1982Merck,Astra AB 開發和營銷Astra產品 瑞典 美國、在美國、加拿大、歐洲開發、營銷大范圍合資企業 1989Merck,Johnson amp; Johnson美國的非處方藥 美國、營銷和協作開發在歐洲分銷的疫苗合資企業 1994Merck,Pasteur Merieux Connaught法國 美國、在美國開發和營銷多數Astra的新處方 合資企業 1994Merck、Astra AB 瑞典藥 美國、在日本開發和營銷柜臺醫藥品合資企業 1994Merck、Chug

7、ai Pharmaceutical Co.日本 美國、發現、制造和營銷獸醫類藥品和疫苗合資企業 1997Merck、Phone-Poulene 法國 SmithKlineBeecham、AsahiChemical美國、開發可能治療肥胖和 2000物放許可證 Industry Co.日本 美國、合并 2000Pfizer,Inc.、Warner Lambert建立世界增長最快的產品創新制藥公司 美國 美國、 SmithKline Beecham、Europharm 羅馬尼 獲得進入Europharm 65的市場發放許可證 亞 AMRAD Biotech, 美國、 1998Inc.、Becton

8、澳大利 快速臨床測試的開發和分銷發放許可證 Dickinson amp; Co. 亞 開發,制造和銷售為人類臨床和工業應R amp;D、生 1999法國用的體外臨床產品產、營銷 Genome Therapeutics、 美國、 BioMerieux La Jolla Pharmaceutical 美國、開發和營銷治療狼瘡的合成物生產、市場 1995Co.,Leo Pharmaceutical 丹麥營銷 Products,Ltd 資料來源:Bruce Kogut,Joint venture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Stategic Mana

9、gement Journal94,Winter1988,319-332 國際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地域范圍在不斷擴展 在技術創新聯盟誕生初期階段,聯盟較多地發生在科學技術先進的美國本土和歐洲。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目前國際技術戰略聯盟已經不再限于美歐發達國家,而更多地向亞太地區擴展。 如日美企業之間的技術戰略聯盟,主要體現在信息業領域,惠普公司就與日本佳能公司在開發印表機與電腦的連接,以及控制文字和圖形在紙上顯示情況的軟件方面進行聯盟;美國AMD公司與日本富士通公司在開發快閃芯片技術上進行了聯盟。英特爾與夏普也達成類似的協定。而在此之前IBM已與東芝公司達成快閃芯片的合作協定。此外,美國企業與日

10、本企業間的技術聯盟還集中在半導體、生物工程、汽車制造、信息技術等領域,如摩托羅拉與東芝聯合利用雙方的專有技術制造微處理器等,進行合作不僅可以分擔成本還可以集眾家之長進行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田麗韞、鐘書華,2000)。再如,韓國現代汽車公司在發動機制造、車型設計等很多領域與日本本田公司、雷諾公司、英國的Ricardo公司、日本三菱汽車公司進行過共同開發與技術聯盟。 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也成為發達國家轉移部分劣勢產業鏈,爭取優勢資源的有效手段 最初的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多是同行業者在相近領域展開的橫向聯合。通過雙方優勢的合力達到一種增值效應,使整體組織中各要素諸如人力、資金、設備等在共同作用下實

11、現一種新綜合,從而達到雙方技術能力質的飛躍,變競爭為合作共同對付復雜的外部環境。而現在的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已經突破了這種企業模式,開始順產業鏈條縱向延伸,與供應商之間建立了垂直聯盟。一方面,通過戰略聯盟,可以將產業鏈條中處于劣勢的部分轉移出去,如日本的許多電子產品企業通過技術協定將制造部分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方。另一方面,為加強核心環節的創新能力,企業也通過聯盟搶奪利用全球的智力資源。 例如,默克(Merck)制藥廠與瑞典一家制藥公司Astra AB之間的合作,Astra AB是一家相當小的公司,但它卻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并研究開發出了一系列有競爭力的產品。默克制藥廠則是美國一家規模

12、較大的制藥廠,資金富足而且有著較為廣泛的銷售渠道,但船大掉頭難,其靈活性及創新性均不如中小高技術創新公司。與Astra AB的技術合作剛好可以實現資金、技術、信息互補的優勢。 再例如,微軟中國研發中心自1994年以來,在開發中國市場需要的通用軟件方面已有107個產品投入市場,成為中國軟件市場上最大的外商。另一方面,通過技術聯盟來利用東道國當地智力資源優勢也是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一個主要目的。不少歐洲公司在美國生物技術領域的技術投資與合作就是因為美國公司在該領域的高技術競爭力(P.M.Swanidass,W.W.McCutchen,Jr,1998)。 主導產業的大企業更頻繁的利用國際技術創新戰

13、略聯盟實現技術研發與升級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高精尖技術產品的研制過程表現為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對資金、技術、人才及組織形式等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技術的突破與創新越來越依靠學科間和產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沒有哪家企業能夠壟斷其所在領域的所有技術優勢。針對技術優勢分散的特征,通過建立戰略聯盟關系可以形成技術互換和優勢互補關系。通過這種互補和互換,大企業分享各自的成果,共同構成了對其他企業的技術優勢地位,保證其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特別主導產業的大企業,更加頻繁的利用國際技術戰略聯盟這一手段避免競爭中的兩敗俱傷。 我國以汽車產業的兩個著名公司:美國的Ford公司和日本的Toyota公司自1

14、990年以來的技術聯盟為例進行說明。另外,前面美國制藥企業的技術聯盟圖表也能很好的證明這一特點。 Ford公司利用合作、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方式應對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和技術進步。從下表中可以看出,Ford公司組建技術聯盟的領域大多為環保技術,其次是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沒有一個戰略聯盟涉及安全和生產技術。這就很明顯的顯示出Ford公司組建技術聯盟的戰略性。以環保技術為例,Ford公司組建技術聯盟的項目集中在研制和開發fuel cell powered car,這正是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向。(注:環保技術的發展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聯盟的目的在于降低自主研發的風險,同時也避免其他公司的技術模仿。另

15、外,還具有很強的系統外部性,如在發動機、燃燒裝置、動力系統之間技術適用和協調性。在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中的聯盟,更多的是出于鞏固競爭地位的需要。) Ford公司的技術戰略聯盟(1990至今) 聯盟對象合作項目技術領域 1)Mobil Corp.燃料電池的設計、改裝環保技術 2)Mobil Corp.定位系統、發動機環保技術 3)Ballard Power System,DaimlerBenz以燃料電池為動力的車型環保技術 4)California Fuel Cell Partnership 以燃料電池為動力的轎車環保技術 5)PNGV 汽油燃燒效率環保技術 6)AF.Friedrich.,Dai

16、mler BenzCVT、汽油燃燒效率、制動裝置等 質量改進 7)CD Radio 電子衛星通訊信息技術 8)Royal Dutch Shell以甲醇為原料的燃料電池環保技術 9)Yahoo!電子商務新的市場或新的交易方式 10)Oracle電子商務新的市場或新的交易方式 11)GM,Daimler-Chrysler電子商務新的市場或新的交易方式 12)Sprint數字通訊技術信息技術 觀察上圖,還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Ford公司對于電子商務具有濃厚的興趣,而這對于大型汽車制造廠家來說通常屬于薄弱環節。Ford公司能夠準確把握產業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術的發展機遇,通過與網絡公司等的聯盟

17、,增強整個汽車制造各個環節的技術實力,取得系統資源的整合優勢。 日本的Toyota公司也顯示了同樣的特點,但是,與Ford公司相比,Toyota公司更依賴于組建技術創新聯盟來研究開發環保技術。另外就是,Toyota公司更加積極地開辟新市場,如中國和印度等地。 Toyota公司建立的技術聯盟(1990至今) 聯盟伙伴 聯盟的主要內容所屬技術領域 1)Toshiba,Fujitsu 導航技術信息技術 2)Mitsubishi,BYPGC輕型車環保技術 3)GM 燃料電池等環保技術 4)Aishin AW制動體統質量改進 5)Mercedes Bentz 壓縮機生產技術質量改進 6)Kiroska(

18、India) 運動用車型開辟新的市場或交易方式 7)Jeco 天氣預報裝置信息技術 8)Matsushita Electric電動車及電池環保技術 9)Aichi Steel Works輕型車部件環保技術 10)Delco 碰撞預警系統,發動機控制防盜技術、質量改進 11)Volkswagen回收循環標準,導航系統環保技術、信息技術 12)Tianjin Automotive客車生產開辟新的市場或交易方式 13)Denso,Aishin 燃料電池環保技術 14)Exxon 高效率燃料環保技術 15)Matsushita,Seino logistic零部件循環利用環保技術 國際企業技術創新戰略聯

19、盟目的的變化 技術戰略聯盟的發展首先是為了獲得技術和知識的互補效應,因此,獲取技術資源,彌補戰略缺口,分擔研究發展的成本和風險是戰略聯盟發展初期的最根本目的。然而由于受市場全球化和技術復雜化的影響,技術戰略聯盟也成為建立新標準與獲得標準優勢,或者有效地跨越不同體制下的國別障礙,實現技術研發的本地化的有效手段。 如微軟與英特爾的聯盟,其結果不僅加速了雙方對微軟標準的采用,而且強化了兩家公司技術架構方式的地位。如日本索尼公司與荷蘭公司就是基于它們以往各自設定VCR產品標準上的失敗教訓,在CD盤技術領域進行合作,目的就在于協調和建立CD的國際技術標準。(注:關于該案例,請參考史銘,索尼不傳奇,索尼公

20、司自述轉,西苑出版社,1988;盛田昭夫,盛田昭夫與索尼公司,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 二、上海企業應對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新動向的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企業不斷成長壯大,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漸形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科學技術人員的數量不斷增長,特別是在浦東新區形成了以張江為代表的四大特色產業園區,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和新材料三大重點領域的項目占每年專利授予數的70左右。(注:有關數據引自上海統計年鑒,上海科技年鑒相關年份。)這些發展和進步使上海企業具有組建國際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良好條件和基礎。 在良好的發展基礎上,上海企業也積極的嘗試運用這種新的技術創新方式實現自

21、我的技術升級。例如,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與新科、先科、廈新、熊貓、步步高和科研院所等機構進行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4年的時間里共同進行EVD技術的研發、標準創制和產業化,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效果。上海電氣(集團)公司與中科院自1998年始,以高技術與產業化為主題,就電站設備關鍵技術、新材料在核心產業中的應用、工業自動化集成技術等多個領域進行技術創新聯盟與合作。上海市雖然涌現出了這樣能夠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進行技術升級的企業,但是,大部分企業還是習慣于通過引進國外技術的方式發展科技競爭力,對自身技術研發的重視和投入不夠,很少通過與國內外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來增強自身優勢,這說明,

22、上海企業在各種創新資源的組合和調配上,能力還有待發展。 如果在一些重要和有優勢的領域中,政府有關部門作為組織者,調集、優化研發力量,組成戰略聯盟,則有可能使很多孤立的專利變成專利群,圈地范圍更大。聯盟內相互優惠使用彼此的專利技術,但對外一致,收取統一的專利許可費。這既有利于加快創新速度,提高創新水平,也有利于將發明專利提升為行業標準。同時,聯盟還有助于抗衡跨國集團的競爭。上海市知識產權局最近的調研顯示,上海市許多企業習慣于關起門來自己研發,申請的專利是孤立的碉堡,沒能與同行企業聯合奮戰形成火力網,所以技術上容易被別人突破。 因此,把處于這些行業的企業間的協作作為一項戰略,因為企業的資源和能力如

23、此分散,單個企業不可能具備進行有效的全球競爭所需的全部資源和能力。企業經理人改變他們傳統的競爭觀念,轉向在全球性經濟中合作經營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吸收其他企業的能力進行有效競爭,不僅可行,通常也很必要。 關于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領域的選擇 根據國內外的實踐,締結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企業通常來自于那些具有較大發展潛力和滲透力的技術領域,尤其是特殊應用科學、交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已經在材料開發以及用于疾病治療和信息技術解決方案方面產生了難以置信的成果。學者Kaounides強調,這種發展特別發生在三個領域:三項基礎性科學技術革命正在進行:一個是材料科學與材料工程,另一個是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第三個是信息技

24、術與計算機、通信和多媒體的融合。這些發展是跨學科、多數是獨立的,并且在位于全世界各國創新體系中的本地網絡和一流的研究中心快步進行。(注:L.C.Kaounides.Science,technology,and global competi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mp;Organization,29,no.1(Spring 1999):53-79.)因此,把處于這些行業的企業間的協作作為一項戰略,因為企業的資源和能力如此分散,單個企業不可能具備進行有效的全球競爭所需的全部資源和能力。企業經理人改變他們傳統的競爭觀念,

25、轉向在全球性經濟中合作經營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吸收其他企業的能力進行有效競爭,不僅可行,通常也很必要。 關于企業技術創新戰略伙伴選擇 選擇合適的戰略聯盟伙伴,是促成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功運作的首要因素,也是走向成功的戰略聯盟的第一步。通過對大量案例的分析,可以簡單的總結為以下四個原則: 合作伙伴具有互補性的知識或技術能力 合作雙方具有良好的合作文化或氣氛; 合作雙方目標一致; 合作雙方承受的風險相當。 關于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踐的指導思想 第一、技術聯盟不僅是企業的行為,還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服務和發展環境 締結企業技術創新聯盟雖然看起來是企業自身的行為,但是卻是一個系統性很強的工作,涉及科技、經濟

26、、教育、工商、稅務等各個職能部門,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政府部門提供良好的服務和發展環境。因此,政府部門要轉變職能,首先是觀念的創新。政府要樹立為企業服務的觀念,企業要改變過去靠資金投入為主的發展觀念,轉向以創新求發展的思路。加強與各方面的配合與協作,為推進企業科技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 政府的作用是為企業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政策的制定要尊重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給企業的發展開拓廣闊的空間:建設法制環境;疏通融資渠道:投資支持基礎理論研究和公用技術;提供各種支持性設施;協助企業加強對聯盟企業的調查分析。協助企業處理在聯盟過程中的出現的分歧和矛盾。 第二、建立企業間公共技術平臺的,為技術聯盟的發展提供

27、信息支持 技術信息對創新極其重要。有很多信息是很難、或不可能數字化的信息,如試探、反饋與調整、技巧、氣氛等,只能通過相關人士面對面地、近距離地交流才能獲得。上海一方面存在著很多在國內外領先的先進技術企業,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大量發展緩慢的中小科技企業。由于沒有一個可以交流的公共技術平臺,這些小企業與先進技術及大企業之間呈割裂關系,只能依靠自我積累和自我探索向前緩慢推進,無疑制約了創新的步伐。因此,上海應該根據工業基礎和發展的重點,從長遠和全局的視角出發,以研究部門為主體,組織不同行業的技術交流咨詢機構,負責信息的發布、交流及共享,在技術與企業之間牽線搭橋,推進和提升整體的技術平臺,為企業間技術聯盟

28、提供信息服務,可以上定程度上解決重點領域突破和整體水平提高的矛盾。(注:例如,R amp;D在制藥業中具有重要作用,企業不斷嘗試通過R amp;D合作伙伴關系建立或保護他們的創新。即使R amp;D的長期過程(1015年開發一種新藥)對于這種聯盟似乎不是一個難以決斷的事情,但是在這么長的時間里管理一個聯盟會極其困難。所以,進入制藥企業間的R amp;D合作伙伴關系,要求企業能夠及時了解到外部各種信息的變化,在管理思路和組織文化上進行調整。) 第三、防止企業技術戰略聯盟變為國外企業技術的產業化基地 技術戰略聯盟的關鍵是研發實力的提高和技術成果的增多,企業之間聯盟的效果,不是表現在經營規模的擴大上

29、。上海近幾年與國外企業交流較多,由許多企業通過技術合作或技術聯盟來提升自身實力,但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很多企業在聯盟的過程中過多的重視了技術的工業化,雖然生產規模、制造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研發能力卻沒有相應改進。一般來說,一個企業或產業的價值創造過程可以被劃分為幾大環節,如研發、試制、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等,而不同環節對區域環境條件的要求是很不相同的。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企業,其經濟發展中大致都有一個優勢環節逐漸明確和加強,而劣勢環節逐漸外移的過程,這是一個區位優勢與企業或產業環節之間的雙向選擇過程,是一種資源的合理配置方式。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所謂的工業空心化,即生產制造企業和企業部

30、門紛紛移向海外,但研發基地和公司總部卻極少移出,其實質是將工業經濟轉移出去,而留住并加強知識經濟。由此,上海企業在與國外企業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時候,必須重視和加強對梯度轉移的研究,通過聯盟,將企業發展過程的劣勢環節在全世界的范圍內進行再配置,而不斷加強研發等核心部門的競爭實力。 第四、打破技術聯盟的地域界限 科技資源的整合與配置不以區域為界限。上海在發展過程中,比較重視與國外企業的交流和合作,而忽視了國內企業的合作。城市和金融中心,更加具有資源調配的優勢,上海企業應利用西部大開發的契機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與國內、國外企業締結聯盟,增強在全球范圍內調配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的能力,形成以上海

31、為龍頭,面向全國的輻射以及內外互動式發展的新局面。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上海市采取了很多具體的措施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但在指導思想和具體的手段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做法,過分依賴計劃的作用,沒有注重以經濟手段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在實踐中,有很多文件提到了產業共性技術的開發,但并沒有在組織上、行動上落實。對產業技術開發和企業開展技術聯盟的中長期的方向的指導還沒有列入有關部門的工作內容。在企業產品的開發上,政府部門干預太多。政府不能通過設定各種各樣的指標和考核標準來促進企業技術開發,這有悖于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 政府要重視中長期科技發展計劃的定制,應該將規劃的目光放在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科

32、技資源,追求企業技術實力的提升,使技術和經濟緊密結合起來,而不是目光只盯著企業的具體產品。 【參考文獻】 english/index.html 2.Future of the automobilesNikkei Business,Oct.12th,1998,pp20-31 3.The automobiles in the 21 century,Separate-volume supplement to Nikkei Mechanical,July,15th,1998 4.Competition intensifies,Autos amp;Auto Parts Industry Survey,D

33、ec 30th,1999,PP9-25 5.Ford Motor Company Annual Report 1999 6.Ford Motor Company Annual Report 1998 8.Science and technology,Economist,May 23rd,1998 9.Mitsubishi,Toyota Tusho and BYPGC in JV for automotive PP compounds,Chemical MarketReporter,Oct 19th,1998 10.Fuel cells hit the road,Economist,Apr 24

34、th,1999 17.Using vanadium steel for lighter connecting roads,Nikkan Kogyo Shimbun,Mar26th,1996 18.Toyota aims to avoid the car in front,Engineer,Dec 14th,1995 19.Fuel injectors,Crain Communications lnc.,Nov 27th,1995 20.Automakers form development pact,Nikkei Weekly,Aug 3rd,1998 21.Mehrere Kooperati

35、onen mit Toyota,Handelsblatt,Jun 17th,1998 22.Automakers talk parts standardization,Nikkei Weekly,Mar 24th,1999 23.Toyota plans to build car plant in China as part of joint venture,Wall Street Journal,Nov 2nd,1999 24.A,Toyota in deal,Automotive News,Jul 5th,1999 25.Fuel cell in the final step to pra

36、ctical use,Nikkei Shimbun,Mar 18th,2000 28.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Annual Report 1999 29.Hybrid car priced below profit point;Nikkei Weekly,Oct 13th,1997 30.Toyota looks for partners,Automotive Industry,Dec,1998 31.Strategic Alliances:Formation,Peter Lorange and Johan Roos,Implementation and Evolution,Blackwell Publishers 1992 32.Strategic alliances as a source of early-stage seed capital in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Carayannis.Elias G,Tech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