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中醫康復指南_第1頁
心力衰竭中醫康復指南_第2頁
心力衰竭中醫康復指南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心力衰竭中醫康復指南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種病因所致心臟病的終末階段,為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目前流行 病學調查發現,心力衰竭是導致心力衰竭的第一位病因。心 力衰竭發生發展的基本機制是心室重塑。腎素血管緊張 素醛固酮系統(RAAS和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活化在心肌 重塑中起關鍵作用,阻斷促進心肌重構因子,阻止甚至逆轉 心室重構是治療CHF并降低其病死率最有效的途徑。應用神 經內分泌拮抗劑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D B 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等治療,臨床中成功地降低心衰死亡率和病殘率,延緩了病 情的發展。 盡管如此

2、, 心力衰竭仍有很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 中醫藥在防治心力衰竭方而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的療效,歷 代醫家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特別是在改善癥狀、提高生活 質量、防止病情反復方面,顯示著良好的療效。中醫病名溯源心衰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脈“氣力衰竭” ,心體受損, 心陽鼓動無力,血液循行不暢,不能濡養周身,逐漸引起臟 腑功能失調,甚至臟腑功能衰竭的一類危重癥候群。臨床上 以心悸怔忡、喘促、水腫、瘀血、尿少等為主要表現。古代中醫即有心衰之病名,始見于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 ?心臟門,該書載“心衰則伏。 ”宋圣濟總錄 ?心臟 門中有“心衰則健忘” ;醫參中亦有“心主脈,爪甲不 華,則心衰矣。 ”內經雖無心衰

3、病名,但有諸多關于心衰 臨床表現及病機的論述,并名之曰“水” 。如素問 ?平人氣 象論曰:“頸脈動,喘疾咳,曰水足脛腫曰水。”素問?逆調論亦曾問及: “人有逆氣不得臥而喘者,有不得臥 而息無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臥而息有音者, 有不得臥,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臥,臥而喘者,皆何臟使 然?”此文所明心衰呼吸困難的種種表現,與美國心臟學會 NYHA的心功能分級有極為相似的描述。金匱要略 ?水氣病脈證并治篇明確提出“心水”之 名,從其癥候表現看,即是今之心衰。如“心水者,其身重 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又如“心下堅,大 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另如丹溪手鏡 ?腫脹指出:

4、“短氣不得臥為心水” 。石室秘錄 ?喘病治法道: “人有氣 喘不得臥,吐痰如泉涌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臥則喘”是 對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的論述;關于心衰心悸怔忡的癥狀,雜病源流犀燭云“怔忡或由水飲停于心下,水氣乘 心”。古人對全心衰亦有論述,如圣濟總錄 “若患此疾, 腫亦不常定,或先手足面目浮腫,或先腰肋微腫,或先手足 小腫,其侯或消或甚,三五日稍愈,或三無日再發,亦以小 便通澀為侯,積漸變成洪腫此由肺脹甚,即喘如牛吼, 坐臥行立不得,或中夜后氣攻胸心,重者一年兩年方死,有 一月兩月死者” ,是對肺心病全心衰的癥狀,發展及預后的 論述。中醫康復學內涵 中醫學中沒有“康復”這一名詞。但據爾雅釋云:

5、 “康,安也;復,返也” 。說明康復有恢復平安或健康之義 我們認為:在中醫藥理論體系指導下運用中藥以及其他多種 方法和手段對傷病者和殘疾者在身體功能、精神和職業上進 行康復的學科,謂之中醫康復醫學。其與現代康復醫學的明 顯不同點在于,它是在中醫藥理論體系指導下的。不過,其 目的與現代康復醫學是一致的,即主要是消除或減輕患者功 能上的缺陷,幫助患者在其身體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最大限度 地恢復生活和勞動能力,使其身體能復原或改善。中醫學認為,心力衰竭的康復治療,根本目的在于恢復 心主血脈的功能。首先應分清標本虛實,先從祛邪入手,治 以芳香溫通,宣痹通陽,豁痰通絡,活血化瘀等法。然后扶 正固本,治以滋陰

6、益腎,益氣養陰,溫陽補氣等補法,必要 時則標本兼顧,攻補并施,如理氣活血,益氣活血等法。此 外,結合運動康復、情志康復、飲食康復、起居康復、藥膳 康復等手段進行綜合調理,以期全面康復。心力衰竭的中醫康復原則1、調神為先,形神俱養:養神與養形是中醫康復醫療的根本大法。 關于養神,黃 帝內經指出要做到“內無思想之慮,以恬愉為務” 。在養 形方面,形體以胃氣為根本。2、扶正固本,養氣保精: 培補元氣, 采用中藥、 針灸諸法, 調補臟腑經絡氣血。 運行真氣。以氣功、導引、保健按摩等,來促進真氣 運行。調動機體內部力量,增強白我康復的機能。 固攝陰精,節制情欲以防陰精耗損,以保證人體順利 康復。3 、天

7、人相應,起居有常: 中醫學認為,自然界的變化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并認為, 心在五行屬火, 春相, 夏旺, 四季休, 秋囚, 冬死。 在心痛證的康復過程中, 應順應春生、 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采取相應的生活制度,使之 適應自身的生理節律。4 、動靜結合,中合為度: 在心力衰竭的康復治療過程中,心神宜靜,形體宜動,既要注意調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注重 精神心理治療與精神衛生,又要適當的戶內外活動,功能鍛 煉,促進機體的康復。病因病機1、感受外邪:風寒濕、或風熱濕三氣合而為痹, 脈痹不己, 內舍于心; 或久居潮濕,冒雨涉水或氣候寒冷潮濕,水寒內侵,

8、邪害心 陽;或疫病之邪直接侵犯于心。 這些因素皆會造成脈道痹阻, 瘀水互結,水氣凌心射肺,使人煩躁心悸,喘促不寧,腹大 脛腫不能平臥。2、心病久延、氣血陰陽不足: 久患心悸怔忡、胸痹、心痹、厥心痛、真心痛或其它先 天心臟疾患遷延日久,心氣衰弱,心體損傷,氣血不足,陰 陽失調,津液輸布紊亂。心氣虛而漸致心陽亦虛,心氣心陽 俱虛則鼓動血液無力,致使血流遲緩或瘀滯形成瘀血。或氣 陽兩虛,水液失于溫化輸布,留聚體內形成水飲。當瘀血與 水飲行成后,更傷心氣心陽,使之更虛,病情愈加嚴重,終 至形成本虛而標實的心力衰竭。3、臟腑功能失調:肺與心: 心主血,肺主氣。心肺氣血之間是相輔相成、 相互影響的。若久咳

9、、久喘、肺癆、痰飲日久則肺氣損傷, 肺氣損則宗氣亦傷,宗氣貫心脈以行氣血,是心臟跳動的原 動力。肺的宣發和肅降失司,則水道不利,水津不布則痰水 內結,致心陽遏傷、心氣阻塞。以上皆可致心氣不足、血脈 不暢,出現心悸、氣短、胸悶心痛、唇青舌紫等癥狀。心氣 虛衰,血脈瘀阻亦引起肺肅降功能失常,則呼吸喘促,咳吐 泡沫,甚則咳血。肺為水之上源,肺氣不宣,水道不通,津 液代謝失常則成水飲,外溢肌膚則尿少浮腫。心肺氣虛的嚴 重階段可以出現陰陽離絕, 元氣虛脫,冷汗淋漓,面色蒼白, 口唇紫紺,神昏脈微的危重癥候。腎與心:腎為先天之本,五臟六腑之根,“水火既濟”,心腎功能互相影響,心火不足,則腎陽亦微,腎陽不足

10、,心 陽失煦。腎臟衰敗,水飲內停,溢于肌膚,發生肢體浮腫, 腹大有水。腎虛失納則氣喘倚息不得臥,動則為甚。甚則水 氣凌心射肺,心陽更虛,加重咳喘、心悸。甚則陽氣虛脫、 陰陽離絕而成危證。脾與心:脾主運化,心之經絡與脾胃相連,心之氣血來 源于脾的運化,故心脾相關。若飲食失調,脾胃虛損,運化 力弱,則水谷精微不足,心氣虧衰;若升降失常,清陽不升, 津液不化,則聚而成痰,濕痰阻絡,奎滯心脈;母病及子, 心氣不足,脾氣亦虛,土虛不能制濕,水濕不化,泛濫肌膚。肝與心:肝藏血,血通于諸脈,心肝關系密切。肝疏泄 失常,氣血運行受影響,心脈瘀滯,心病及肝,子盜母氣, 影響肝的疏泄。氣滯血瘀則唇給青紫, 兩顴紅

11、黯,血瘀于肋、 下則癥瘕腫脹。總之,心、脾、肺、腎功能息息相關,可相互為病,肺 脾腎三臟陽氣不足,水液代謝失常,不僅會出現水液積聚痰 飲水腫,同時氣不化津,津液不足而咽干口渴。血、水之間 相互影響,“血積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發水腫, 是血病而兼也” 。另外,瘀水相結,瘀而化熱,而成熱瘀水 結。4、藥物誤用、濫用: 長期使用利尿藥、活血化瘀藥而不據病情變化調整藥 物,久則耗血傷陰,氣陰兩虛加重心力衰竭。5、其它: 如情志損傷、勞累過度、妊娠分娩、消渴等都可使心氣 虧損,不能鼓動血脈而發心悸,喘息咳唾,不能平臥。心力衰竭中醫康復適應癥總體病情穩定時,即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安靜心率 110

12、次 / 分,無心力衰竭,無嚴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血壓 基本正常,體溫正常情況下,可以進行康復治療。中醫康復治療1 、 藥物康復: 疾病是人體陰陽平衡失調、偏勝偏衰的一種病理反映。故素問至真要大論強調“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也就是說要平調陰陽,補其不足,瀉其有余,恢復 陰陽的相對平衡,這是藥物康復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則。但藥 性有寒熱溫涼、升降沉浮、有毒無毒、毒大毒小之不同,而 人有性別、年齡、體質強弱之差異,誠如素問五常政大 論所云: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故藥物康復, 實乃權宜之計,并非長久之計。 益氣養陰,生津止汗

13、法:方選生脈散(人參 15克、麥冬 20 克、五味子 15 克)。 隨證加減: 陰陽兩虛,證見畏寒、肢冷,脈結代者可合 用炙甘草湯加減;氣虛重者加黃芪、太子參;失眠多夢者加 炒棗仁、 夜交藤; 若兼尿少浮腫者加澤瀉、 茯苓皮、 車前子。 溫陽利水法:方選真武湯(茯苓 15 克、白芍 15 克、白術 15 克、生/ . 、/ 姜 10 克、附子 先煎 10 克)。隨癥加減: 喘促甚者加葶藶子、桑白皮、地龍;若水腫 較甚者,加豬苓、澤瀉,方中茯苓改為茯苓皮,劑量加至 30 克;腹脹者加萊菔子、厚樸、大腹皮;惡心嘔吐者加竹茹、 陳皮、半夏。 清化痰熱,利水消腫法: 方選清金化痰湯和千金葦莖湯加減(黃

14、芩 15 克、知母20 克、葦莖 25 克、桑白皮 15 克、冬瓜仁 15 克、薏苡仁 25 克、白茯苓 15 克、浙貝母 10 克、瓜蔞 15 克、桔梗 15 克)。隨癥加減: 痰熱盛者,加魚腥草、金蕎麥;若水腫較甚 者,加豬苓、澤瀉、車前子,方中茯苓改為茯苓皮,劑量加 至 30 克;口干舌紅者,加北沙參、麥冬;惡心嘔吐者加竹 茹、陳皮、半夏;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郁金。 益氣化瘀法:方選補陽還五湯(生黃芪 120 克、當歸尾 15 克、赤芍 15 克、地龍 20 克、川芎 10 克、紅花 10 克、桃仁 15 克)。隨證加減: 心痛甚者可加瓜蔞、薤白、丹參,或合用芳 香化瘀類藥物, 如速效

15、救心丸、 冠心丹參滴丸、 銀杏葉片等; 氣短乏力明顯者加太子參; 兼見水腫較重者, 可合用五苓散。 回陽救逆,益氣固脫法:方選參附龍牡湯加減(紅參 另燉15 克、炮附子 先煎15 克、/ . 、/ / . 、/ 煅龍骨 先煎30克、煅牡蠣 先煎30克、干姜 10克、炙甘草 10克、 麥冬 20 克、五味子 15 克、山茱萸 15 克)。隨證加減: 舌苔黃厚膩者,合用黃連溫膽湯或小陷胸 湯;若陰竭陽絕, 見口渴, 舌干而萎者, 可改用陰陽兩救湯: 熟地、附子、人參、菟絲子、茯神、遠志、炮姜、紫河車。病情轉安穩后應改用生脈散調治。非藥物康復治療1、御寒:“天人合一” ,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是中醫

16、治學思想的特色之一。 自然界有春、 夏、秋、冬四季之更替,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時的變化,寒溫不時,非時之氣, 間而有之。而心臟疾病對四季氣候的變化極為敏感,故素 問臟氣法時論曰:“病在心,愈在長夏,長夏不愈,甚 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 ”指出了心臟疾病與四時 氣候的關系,夏屬火,長夏屬土,火生土,故遇所生之時病 愈;而冬屬水,水克火,故遇所不勝之時病重。對患有心病者的預后,素問臟氣法時論也有“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之說,心居陽位,日中陽氣盛,故心病患 者精神清爽;夜半陰盛陽衰,故心病患者病情加重;平旦為 陰盡陽至,故心病患者較安靜。因此,心病患者對外界環境 之“虛邪賊風

17、” ,要“避之有時” ,起居有常,以“適寒溫” , 主動適應外界環境和四季氣候的變化,慎衣著以防寒保暖, 才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復。2、攝神: 心藏神,主血脈,脈舍神。神乃精神、情志活動之體現,心與脈之病變,可通過神反映出來。素問調 經論篇“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及素問陰陽 應象大論篇“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等記載,均說明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與心力衰竭的關系極為密切。因此,調攝精神,也是心力衰竭 康復治療的一個有效方法。應重視對患者的身心療法,即心 理療法,讓患者學會心理的自我調節,戒憤怒,遠抑郁,經 常保持心情舒暢、 樂觀向上的心態, 使臟氣調和, 氣血流暢, 則病

18、自康復,誠如素問舉痛論篇所云“喜則氣和志達, 營衛通利”。3、節食: 包括節制飲食和調節飲食。節制即有度,宜定時定量,七分飽即可,不宜過飽、過咸或過甜。如素問五 常政大論所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 也”。素問五臟生成篇也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調節即調節飲食結構,合理膳食。靈樞五味篇有“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之記載,指出患有心病之人,宜食 小麥、羊肉、杏仁、薤白之類食物,因其味苦入心,故宜之。 現代研究認為, 這些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 纖維素、 蛋白質、 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但脂肪含量較低。我們認為心力衰 竭患者的膳食結構應提倡“三宜三不宜” 。三宜: 宜富含纖維素的

19、食物,如粳米、小米、玉米及大豆制品等; 宜富含多種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如芹菜、萬筍、西紅柿、香菇、木耳、洋蔥、大蒜、山楂、蘋果等; 宜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如雞肉、 魚肉、 瘦豬肉、 牛肉、 雞鴨蛋白等。三不宜: 不宜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 如肥肉、 動物內臟、 蟹黃、 魷魚及油炸食品等; 不宜含糖量高和熱量高食物,如巧克力、冰淇淋、奶 油、乳酪等; 不宜過咸或刺激性食物, 如各種腌制品、 辣椒、 芥末、 濃茶、白酒等。4、運動: 運動療法是心力衰竭康復治療的一個重要途 徑,適度間斷的有氧運動,有助于鍛煉心肺器官的功能,促 進血液循環,將沉積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轉運出去,降低動 脈粥樣硬化的程度,

20、提高心臟的應變能力,減少心源性猝死 的發生機會,進而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運動療法 通常有太極拳、八鍛錦、五禽戲、散步、慢步跑、游泳和騎 自行車等。運動方式因人而異,患者宜選擇一或幾種適合自 己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一般宜在早上或晚上,最好選在空 氣新鮮、環境清靜的地方。運動宜從小運動量開始,以緩、 慢、柔為原則, 逐漸增加運動量。 每日堅持半小時至 1 小時, 以無身體不適為度。運動鍛煉適合于隱匿型心力衰竭、穩定 型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后 4 周、冠脈介入術后 2周的患者。5、按摩: 捏腋前: 將一手拇指放在對側腋前,其余 4 指放在腋窩下,對合 用力捏拿腋前肌肉0.51分鐘。雙側交替進行

21、。功效: 活血通絡,疏經止痛。 摩揉膻中穴: 將右手掌掌根緊貼膻中穴(位于兩乳頭連線正中) ,適 當用力順時針、逆時針摩揉 0.5 1 分鐘。以局部發熱為佳。功效: 寬胸理氣,清心除煩。 團摩上腹: 將左手掌心疊放在右手背上,右手掌心放在上腹部,適 當用力作順時針環形摩動 0.5 1 分鐘。以上腹部發熱為佳。功效: 寬胸理氣,健脾和胃。 分推肋下: 將雙手四指并攏,分別放在同側劍突(胸部正中骨頭的 下端)旁,沿季肋(胸腔下緣)分推 0.51分鐘。功效: 調中和胃,理氣止痛。 合按內關穴、外關穴: 將一手的中指和拇指放在另一手的內關穴(位于手掌側腕橫紋正中直上 2 橫指,兩筋之間)和外關穴(位于

22、手背側 腕橫紋正中直上 2 橫指,與內關穴相對)上,兩指對合用力 按壓 0.5 1 分鐘。雙手交替進行。功效: 安神鎮靜,和胃理氣。 掐按足三里穴:將雙手拇指指尖放在同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4 橫指,脛骨外側約 1 橫指筋間處) 上,其余四指附在小腿后側, 適當用力掐按 0.5 1 分鐘。雙下肢交替進行。功效: 補脾健胃,調和氣血。 揉按三陰交穴: 將左(右)下肢平放在對側膝上,右(左)手拇指指腹放在三陰交穴(位于內踝尖上 4 橫指處)上,適當用力揉按 0.5 1 分鐘。雙穴交替進行。功效: 交通心腎,寧心安神。7、中藥敷臍和耳穴貼壓:具體操作如下:將吳茱萸 15 克、干姜 15 克、肉桂

23、15 克、小茴香 15 克、廣木香 15 克、山奈 15 克,研細末,加 適量陳醋調和制成直徑為 2cm 的藥餅敷于天樞(雙側) 、關 元穴上,用紗布、膠布固定,隔日更換1 次; 取王不留行籽敷貼在0.8cm x 0.8cm的膠布上,輕揉雙側耳廓4分鐘,然后用 75%酒精消毒耳廓后,將王不留行籽用膠布貼壓在雙側 耳穴上,每天按壓 5 次(9 : 00, 12 : 00, 15 : 00, 16 : 00, 21 : 00),每次按壓1分鐘,按壓程度,以輕微脹痛為度, 每隔 3 天換藥 1 次,取穴:脾、胃、小腸、大腸、三焦、內 分泌、便秘點。7、藥膳: 洋參益心蜜膏:西洋參 30 克、麥冬 1

24、50 克、龍眼肉 250 克、炒酸棗仁 120 克,水煎 3 遍,合并濾液,濃縮,兌適量煉蜜收膏。每 日早晚各服1530克。適用于心陰不足癥見心悸心煩、 失眠多夢、 口干咽燥者。 人參養心茶:人參 3 克、炒酸棗仁 15 克、茯神 9 克、陳皮 3 克,燉 湯,代茶飲;或開水沏,代茶飲。適用于心氣不足癥見心悸氣短、疲乏無力者。 桂姜人參粥:桂枝6克、干姜6克、人參 3克、大棗8枚,煎煮,沸 后改文火煎成濃汁,與粳米 100 克、紅糖適量共煮成粥,早 晚分 2 次服食。適用于心陽不振癥見心悸氣短、 神疲乏力、 形寒肢冷者。 玉竹速溶飲:玉竹 250 克,洗凈,先以冷水泡發后,加水適量煎煮, 每

25、20 分鐘取藥液 1 次,加水再煎,共煎 3 次,合并煎液, 以文火煎煮濃縮,到稠粘將要干鍋時,?;穑郎兀枞敫?燥的白糖粉 300 克,把煎液吸凈,混勻,曬干,壓碎,裝瓶 備用。每日服 3 次,每次 10 克,以開水沖化頓服。適用于一般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苓桂術甘粥:茯苓 15 克、白術 6 克、桂枝 6 克、冬瓜皮 20 克、白芍 10 克、甘草 6 克、干姜 6 克、粳米 50 克。將茯苓、白術、冬瓜皮、桂枝、白芍、甘草、干姜煎汁, 共煎 3 次,去渣取汁,與淘洗干凈的粳米共煮成粥,緩緩飲 用。常服此粥,心衰腳腫、氣短心悸癥狀可得改善。 參姜雞清湯:人參 3克、生姜 6 克、雞蛋 1

26、個。 將人參及生姜切碎,入鍋中,加水煎煮至 150 毫升,去 渣待沸騰時,將蛋清加入藥液中,調勻,空腹飲用。常食之對于以下肢水腫為主的心腎陽虛的右心衰患者,有一定益處。 生脈銀耳羹:人參 3 克(或黨參 15 克)、麥冬 10 克、五味子 3 克、 銀耳(干) 10 克。將人參、麥冬、五味子洗凈煎汁約 200 毫升。將銀耳泡 發去蒂,與藥汁文火燉軟爛,食用。對于以氣急咳喘為主的左心衰、氣虛、失眠、久咳、血 脂高的患者最為適宜。8、氣功: 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 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悠久文化的重要 組成部分。習練氣功對于增強人的心理素質,改善人的生理

27、功能,提高人的生存質量,提高道德修養等,具有獨特的作 用。氣功( 升降開合功) 導引和呼吸鍛煉在“松、靜、氣” 上練功, 利用膈肌、肋間肌、腹肌的運動, 按摩內臟, 調 節神經, 暢通血流, 擴大肺活量, 促進代謝。氣功鍛煉 還形成條件反射, 對心力衰竭起到自我治療作用, 既治標 又治本, 是標本兼治的方法目前流行的主要氣功有九種: 易筋經、 五禽戲、 六字訣、 八段錦、十二段錦、大舞、導引養生功十二法、馬王堆導引 術、太極養生杖。9、音樂: 中醫音樂康復治療以康復者為中心,使其能夠自由表 達,實現自我回歸、重組心身,創造靈性。中醫音樂治療的 心身調節,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和層次:覺醒、重組、創造。 中醫音樂康復治療強調心身健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