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2節 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其危害_第1頁
第1章 第2節 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其危害_第2頁
第1章 第2節 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其危害_第3頁
第1章 第2節 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其危害_第4頁
第1章 第2節 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其危害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節環境問題的產生及其危害學習目的1.理解環境問題的概念及分類。2.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難點3.當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重點一、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主要原因1環境問題的概念及其分類1概念:因自然變化或人類活動而引起的環境破壞和環境質量變化,以及由此給人類生存和開展帶來的不良影響。2分類分類原生環境問題次生環境問題含義由于自然環境本身變化引起的,沒有或很少有人為因素的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造成的環境問題表現火山噴發、地震、臺風、洪澇、干旱、海嘯等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如酸雨污染、臭氧層破壞、全球氣候變暖、城市垃圾污染生態破壞:如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種銳減2.環境問題

2、產生的原因1人類消費和生活活動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本身的自凈才能。12019年5月29日14時36分在吉林松原市寧江區北緯45.28度,東經124.72度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本次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但造成倒塌房屋1戶2間,嚴重損壞房屋801戶2 006間,一般損壞房屋4 040戶9 601間。根據環境問題的分類,此次地震屬于哪類環境問題?【提示】地震是自然現象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屬于原生環境問題。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危害1環境污染1全球氣候變暖概念:地球低層大氣和地表溫度的上升。氣溫變化的特點:呈逐步上

3、升趨勢。原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加。2酸雨污染概念:pH值小于5.6的大氣降水。三大酸雨區:歐洲、北美、中國。危害:使水體酸化,威脅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導致森林消費力下降,土壤酸度增加,腐蝕建筑物等。3臭氧層破壞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如氟氯烴,可以通過光化學作用耗損大氣層中的臭氧。危害:會使過量的紫外線輻射到達地面,危害人體安康,增加患皮膚癌和白內障的危險,使野生生物、海洋浮游生物受到傷害,使部分魚類和貝類等海洋生物難以生存。2生態破壞1生物物種銳減原因:由于人類對野生生物的濫砍亂殺以及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危害:使物種不斷滅絕,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物食物鏈斷裂,生態失去平

4、衡,其危害是無法估計的。2水土流失原因:人類大規模地破壞森林。危害:耕地越來越貧瘠;水庫、湖泊淤積,抬高河床,減少水庫、湖泊的庫容,加劇洪澇災害。3土地荒漠化: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尤為嚴重。2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性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使全球受到紫外線輻射增強帶來的危害等表達了環境問題怎樣的特點?【提示】表達了環境問題的全球性。預習完成后,請把你認為難以解決的問題記錄在下面的表格中問題1問題2問題3問題4學生分組探究一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第1步探究分層設問,破解疑難1環境問題的本質是什么?【提示】環境問題伴隨著人口、資源和開展問題而出現,人口、資源、環境和開展之間是互相

5、聯絡、互相制約的。從本質上講,環境問題就是資源問題、開展問題。2環境污染是怎樣產生的?【提示】人類活動向環境排放的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導致環境質量急劇下降。3生態破壞是怎樣產生的?【提示】人類活動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第2步結論自我總結,素能培養1環境問題的內涵所謂環境問題是指人類與環境矛盾的激化狀態,表現為矛盾雙方趨于互相對抗、互相排斥、互相否認、互不適應,因此影響人類消費、生活,甚至威脅人類生存,成為人類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以下圖所示:環境問題的產生有自然原因,如自然災害;但當前人為原因引發的環境問題尤為嚴重。2.環境問題的

6、分類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關系1區別:兩者成因不同、表現不同。環境污染是人類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過了自然環境的包容和自凈才能而造成的,主要表現為水體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等。生態破壞是指由于人類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而引起的,如森林破壞、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2聯絡:環境污染問題會衍生出許多生態問題,如二氧化硫大量排放會導致大氣污染,進而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魚類等生物資源的破壞等;反過來,生態破壞也會影響環境污染的發生及其后果。第3步巧練習題印證,落實強化讀人類與環境的互相關系形式圖,答復以下問題。1圖中外圓代表_,內圓代表_。2圖中箭頭A表示人類通過

7、_活動從環境中輸入_,箭頭B表示人類通過 _活動向環境中輸出_,箭頭C表示人類的_,箭頭D表示_。3亂砍濫伐、毀林開荒可用圖中箭頭_表示;任意排放有害物質可用箭頭_表示;酸雨可用圖中箭頭_表示;植樹種草可用圖中箭頭_表示。【思路點撥】首先判斷內外圓分別代表人類社會與環境,然后根據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關系解答各箭頭代表的含義。【解析】1圖名為“人類與環境的互相關系形式圖,環境的范圍比人類社會的范圍要大,所以得出外圓為環境,內圓為人類社會。2A、B箭頭是同向的,C、D箭頭是反向的,聯絡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關系可得出:A表示的是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與能量,B那么表示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C表示的是人類社會對

8、環境的影響,D那么表示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反作用。【答案】1環境人類社會2消費物質和能量消費廢棄物消費活動和消費活動對環境的作用環境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反作用或環境對人類的反響作用3ABDC學生分組探究二目前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成因、分布和危害第1步探究分層設問,破解疑難1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溫室氣體,其濃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燃燒礦物燃料、毀林等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高。2臭氧層為什么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提示】臭氧層中的臭氧能吸收大部分太陽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命不受紫外線傷害,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3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酸雨的形成以人為原

9、因為主,主要是由于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氣體所致。4生態破壞主要表如今哪些方面?【提示】生態破壞主要包括生物物種銳減、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第2步結論自我總結,素能培養環境問題成因分布危害荒漠化自然:氣候變干;人為:濫伐、濫墾、濫牧,植被破壞我國西北、華北北部、東北西部生態環境惡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積減少沙化季風區的邊緣地帶沙塵暴自然:干旱、大風、氣 流 上 升人 為:植被破壞我國西北、華北春季降低大氣能見度,危害人體安康、交通、湖泊、水庫、農業消費、村莊、城市水土流失自然:暴雨、土質疏松人為:濫墾、濫伐黃土高原,南方地區的丘陵、山地使山區成為

10、荒漠,高原外表溝壑縱橫,淤積湖泊、河床,加劇洪澇災害全球氣候變暖森林大量減少,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全球全球變暖,極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吞沒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濕狀況發生變化生物物種銳減生態環境破壞、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污染和外來物種入侵人類活動區生物物種滅絕速度加快,使生物食物鏈斷裂,生態失去平衡酸雨pH<56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世界:西歐、北美、日本我國:主要在南方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農作物,危害人體安康,腐蝕建筑物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不利于氣體擴散的一些谷地和大城市降低能見度,損害植物,危害人體安康臭氧層破壞人類大量使

11、用制冷劑、殺蟲劑等,使空氣中氟氯烴增多南極臭氧空洞,北極臭氧層變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層變薄速度加快地面紫外線輻射增強,損害人的免疫力,易患皮膚癌,危及海洋生物,導致全球變暖城市環境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工業大量集中,缺乏科學規劃一些大城市及部分中小城市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綠化面積少,不利于改善環境,社會秩序差1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上空臭氧破壞最為嚴重的原因地球外表的大氣層,在垂直方向上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臭氧層就分布于平流層之中。對流層的厚度與地面溫度的上下有關。地面溫度越高,近地面大氣的對流越旺盛,對流層的厚度越大,即平流層的高度越高。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地區氣溫低,

12、對流層的高度也低,人類排放的氯氟烴化合物容易到達這里的平流層,因此臭氧層破壞更嚴重。2我國重酸雨地區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我國酸雨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其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區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主要原因是:1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氣中的灰塵顆粒均呈酸性,對大氣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夠的中和,而北方與此相反。2南方降水多,空氣潮濕,有利于酸雨的形成。3南方多丘陵地形,且風速小于北方,酸性氣體不易擴散,而北方地形平坦開闊,風力較強,易于氣體的擴散。第3步巧練習題印證,落實強化有研究認為,近幾年歐洲西北部參見以下圖冬季溫度偏低可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其合理解釋是A海平面上升導致沿岸上升流減弱B冰川融

13、水增加導致沿岸暖流減弱C極地東風帶北移導致偏北風加強D中緯度降水增加導致氣溫年較差增大【思路點撥】此題主要考察了氣溫的影響因素、全球變暖等知識,考察了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才能。難度較大。【解析】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地區的冰川融化,流出北冰洋的寒流增強,暖流減弱,導致歐洲西北部冬季溫度偏低,應選B。上升流是寒流,上升流減弱應該導致溫度上升,故不選A。極地東風帶北移應該導致影響歐洲西部的偏北風減弱,故不選C。全球變暖應該導致中緯度降水減少,故不選D。【答案】B教材P13圖1210世界酸雨主要分布區先讀圖識表1世界酸雨主要分布在歐洲西部、中國東南沿海、北美東部和巴西東南部。形成酸雨的物質主要

14、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2上述地區酸雨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興隆,酸性物質排放多,并且降水量比較大,容易形成酸雨。再演練應用讀圖1210,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選項是A酸雨指pH值小于7.0的大氣降水B20世紀50年代以后,地球上相繼出現了三大酸雨區:歐洲、北美和中國C酸雨污染屬于地方性環境問題,不具有全球性D南半球的國家不存在酸雨污染現象【解析】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大氣降水,酸雨污染屬于全球性環境問題,南半球的巴西東南部也是世界酸雨主要分布地區之一。【答案】B先考慮再核對答案教材第11頁考慮【答案】1.由人類與環境關系的形式圖可以看出,人類與環境是互相作用的。假如人類從環境中獲取物質或能量的速

15、度超過了環境的再生供給才能,就會導致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破壞;假如人類向環境排放的廢棄物超過了環境的自凈才能,就會導致環境污染。可見,環境問題是在人類社會的開展中產生的。2例如:我國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其產生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黃土具有直立性,土質疏松,該地區降水集中,且夏季多暴雨,這是產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人為原因主要表如今人類在利用該地區的資源時造成植被的破壞,如開荒、開礦等使地表變得疏松,又使植被失去修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從而加重了水土流失。教材第12頁考慮【答案】1.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工廠和發電廠及交通工具燃燒礦物能源、燃燒固體廢棄物、樹木燃燒、森林破壞、家畜的反芻

16、或呼吸、農業活動等。此原因可大致歸納為兩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其中人為原因是引起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2例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紙;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提倡節省;節約能源;在居室、庭院中種植多葉植物;保護每一片綠地等。教材第17頁考慮【答案】1.英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稅收調節、節能建筑、綠色能源。2還可以采取的措施:進步能源利用率,對溫室氣體進展回收,或者通過化學、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等。一、選擇題1次生環境問題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類,以下環境問題屬于環境污染的是A生物物種銳減B火山噴發C酸雨D干旱【解析】火山噴發、干旱等這些由自然現象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屬于原生環境問題;

17、次生環境問題是指由人為原因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兩類,其中生物物種減少為生態破壞,酸雨為環境污染。【答案】C2以下地理現象中,可能影響全球環境的是A黃土高原水土流失B東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層海水溫度異常C中南半島湄公河水質污染D華北平原土壤次生鹽堿化【解析】全球性環境問題是指某些環境問題通過大氣環流、洋流等大尺度的物質流動使其影響大大超過其產生地甚至到達全球,而A、C、D三個選項只會對區域產生影響。東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異常,可通過大氣環流和洋流影響到大洋洲、亞洲、非洲、南北美洲等地。【答案】B二、綜合題3讀以下圖,完成以下要求。1將正確選項的代號填入圖中對應的空白框內每字母限填

18、一次。a臭氧層空洞B全球變暖c酸雨D森林銳減2說明導致全球性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3簡述減輕環境問題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題,人類排放氟氯烴類物質形成臭氧層空洞;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大量吸收紅外線長波輻射,進而導致大氣保溫效應加強全球變暖;人類燃燒礦物燃料排放酸性氣體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形成酸雨;森林銳減是人類濫伐破壞森林所致。第2題,分析環境問題成因,一般從三個方面著手:人口問題,資源問題,開展經濟問題。第3題,措施應與成因對照分析,然后再結合當今環境問題的熱點加以分析。【答案】1自左向右依次為:a、c、b、d。2人口的增長;經濟活動的增加;以及傳統開展方式下資源利用不合理、過度消耗;向環境排放的廢棄物超過了環境的自凈才能。3控制人口數量;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清潔消費;加強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改變傳統開展方式,走可持續開展道路;加強國際協作。4閱讀材料,答復以下問題。材料一最近公布的一項氣象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的甘肅民勤縣近10年來,沙塵暴呈現明顯減少趨勢,而不是增加。統計資料還顯示,民勤縣年揚沙天氣從60年代初開場明顯減少;浮塵天氣在80年代之后減少特別明顯,在21世紀初出現不過幾次,其減少速率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