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_第1頁
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_第2頁
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_第3頁
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_第4頁
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碧螞1號1來源:本品種系西北農學院于1942年用地方品種螞蚱麥作母本,碧玉麥作父本雜交育成。2特征特性:弱冬性,成熟期偏早。穗紡纏形,長芒,橢圓形,穗長79厘米。子粒白色,呈卵圓形,半硬質,千粒重一般32克左右。較穩產、豐產,在水旱地種植均比較適應。分廉力中等,在中等肥水條件下種植不易倒伏。耐旱性中等,耐寒性較好。但易落粒,成熟時遇連陰雨,易發生穗發芽。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于我省中、北部地區中肥地種植。播種期較一般農家品種晚57天。每畝播量1014斤。口松,易落粒,后熟期短,應注意及時收割脫粒。碧螞4號1來源:本品種系西北農學院于1942年用螞蚱麥和碧玉麥

2、雜交育成。2特征特性:冬性。生育期適中,較碧螞1號稍微晚熟。穰形長方,長芒,白殼,白粒。千粒重32克左右,穗長78厘米,株高100厘米。耐寒性及耐晚霜能力較碧螞1號強。對稈銹病、散黑穗病、白粉病均有一定抗病能力,但易感染葉銹病和稈黑粉病。莖稈較粗壯,比較耐肥,較抗倒伏。口緊,不易落粒。但遇陰雨易在穗上發芽。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主要分布在本省北部,西部肥水條件較好地區以新鄉地區種植最多。畝產300斤左右。栽培特點和碧螞1號大體相同,但在瘠薄旱地表現不好,在桿黑粉病和葉銹病嚴重地區不宜種植。西農60281來源:本品種系西北農學院19421947年用涇陽60作母本,中農28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2特征

3、特性:弱冬性。中熟,株高110120厘米。穗紡纏形,長芒,穗長約8一9厘米。子粒白色,千粒重26克左右,軟質。分孽力中等,抗倒伏能力中等。口松緊適中,耐寒,耐旱,抗晚霜能力較弱。抗條銹能力較強,易感染葉銹病、稈銹病、白粉病和稈黑粉病。抗吸漿蟲能力特別強。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宜在中水肥地種植。播種期,河南北半部一般以10月上旬為宜,南部以10月中旬較好。播種量每畝1012斤。白玉皮1來源:本品種原產于美國,原名Quality。2特征特性:春性,中熟。芽鞘綠色,幼苗直立,淡綠色。株高no厘米左右。穗紡纏形,穗長78厘米。子粒白色,長卵形,粒硬質,品質很好,千粒重35一40克,粗蛋白質含量12.1

4、9%,賴氨酸含量0.42%。分廉力中等偏弱。莖稈粗硬,彈性大,耐肥,抗倒伏力強。對土壤肥力反應較敏感,在肥地增產顯著,在瘠薄地則生長不良。口緊,不易落粒。成熟時遇陰雨時間較長,易在穗上發芽。耐寒力弱,耐旱,耐春霜能力較強。感染葉銹病、條銹病、稈銹病、赤霉病、黑胚病。高抗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稈黑粉病。特別是抗腥黑穗病性能突出,不抗吸漿蟲3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南大24191來源:本品種原產意大利,原名Mentana。2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芽鞘淡綠色。幼苗直立,株高110厘米左右。穗紡纏形,長芒,有銳利鋸齒,穗長78厘米。子粒白色,長圓形,兩端較尖,腹溝較深。品質中等,質軟,千粒重35克

5、。分孽力較弱,抗寒能力較差。莖稈強度中等,一般肥力下不易倒伏。口緊不易落粒,對吸漿蟲有高度抵抗力。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于在河南省南部地區種植,應注意適當晚播,一般應比半冬性或冬性品種晚播1015天。在信陽、南陽地區一般以10月下旬為播種適期。播種量16斤左右。應注意及時收獲。阿夫1來源:原產意大利,原名Funo。2特征特性:偏春性,中晚熟。芽鞘淡綠色,幼苗近直立,苗葉青綠色。株高100厘米左右。穗長方形,長芒,穗長89厘米。子粒紅色,橢圓形,大小中等,軟質,腹溝較深。千粒重3234克,胚較大。粗蛋白含量11.9%。抗寒力和分兼力中等,但成穗率較高。稈硬,抗倒伏。抗干熱風。高抗條銹病,輕感桿銹

6、病和白粉病,抗散黑穗病。易感細菌性黃葉枯病,耐旱性較差,口松緊適中。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合畝產400公斤以上的中高肥水地種植。適宜播期,在河南省中部以10月中旬為宜,北部稍早,南部稍遲。播種量每畝1520斤。可根據播期早晚和肥力水平適當調整。田間管理應注意及時追肥灌水。在旱地和沙堿薄地,高寒山區不宜推廣。阿勃1來源:原產意大利,原名Abbondanzao2特征特性:春性,晚熟。芽鞘淡紫色,幼苗近直立,苗葉深綠。株高100105厘米。莖色黃紫。穗紡纏形,穗長9一10厘米。子粒紅色,軟質,千粒重37克左右。粗蛋白含量1L0%、賴氨酸含量0.36%。抗寒力較差,分兼力較弱,成穗率較高,穗層整齊度中

7、等。耐水肥,較抗倒伏。易感葉銹、輕感稈銹,感染條中19、22、24、25號生理小中。高抗散黑穗病。口較松,成熟時易落粒。耐漬性、抗旱性較蝠差。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合上中等水肥地種植,不宜在稻田和旱薄地種植。在河南省中部適宜播期為10月中旬,播種量以每畝15-20斤較好。內鄉5號1來源:本品種系我省內鄉縣農民育種家龔文生1953年用南大2419作母本,白火麥、白玉麥、白芒麥混合花粉作父本進行雜交,經5年定向選育而成。2特征特性:偏春性,中早熟。芽鞘綠色,幼苗直立,葉片寬大稍挺、綠色。株高120130厘米。穗長方形,長1012厘米。子粒白色,粒大,千粒重50克左右。半硬質,常有黑胚現象。粗蛋白含

8、量13.6%,賴氨酸含量0.39%。分蕤力中等,成穗率較高。適應性較廣,如果肥水過高,易引起倒伏。結實性較好,口較松,成熟時遇陰雨易發芽。較耐旱,抗寒性弱,較抗干熱風。高度至中度抗條銹病,中抗葉稈銹病、白粉病較輕。3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本品種適宜種植在中等水肥地和旱地。單產450斤以上有倒伏的危險。播種不宜過早,在我省中部以10月20日前后播種為宜,每畝播量1820斤。信陽、南陽地區可延遲到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播種。應注意及時收獲脫粒、貯藏。內鄉36號1來源:本品種系河南省內鄉縣農民育種家龔文生1955年在當地百火麥中選出的變異單株,經過幾年選育,1958年育成,

9、原編號為36號。2特征特性:偏春性,早熟。芽鞘綠色,幼苗半直立,綠色。株高100110厘米。穗紡錘形,穗長89厘米。子粒白色,卵圓形,腹溝深,半硬質,千粒重3035克。分艇力稍弱,成穰率較高。抗倒伏能力較好。口松、易落粒。收獲期遇陰雨易在穗上發芽。冬季抗寒能力較好,但春季抗寒能力較差。中抗條銹病,感染白粉病,輕感葉銹病,稈銹病及散黑穗病。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宜于中等肥地種植,在豫南適宜播期10月1520日,豫北為10月上旬。每畝播種量15斤左右。應注意及時收獲。北京8號1來源:本品種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和河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合作,用碧碼4號作母本,早洋麥作父本雜交育成。2特征

10、特性:冬性,中早熟。芽鞘淡綠色,幼苗近匍匐,苗葉綠色。株高no一115厘米,生長健壯,成熟時落黃好。穰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品質良好,子粒較大,千粒重3638克。苗期生長較快,分孽力中等,耐澇性較差,不易落粒。抗倒能力中等。抗干熱風。高抗條中1號小種,中感葉銹病,不抗稈銹和稈黑粉病。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應性較廣,一般畝產300-500斤的水旱地均可種植。在稈黑粉病嚴重的地區不宜推廣。在中、北部地區適宜播期在9月底至10月初,不宜過晚。播種量以每畝1215斤為宜。拔節前后應控制肥水,防止倒伏。70231來源:本品種系國營博愛農場良種站1967年從阿夫中選出的優異單穗,經三年系統選育,197

11、0年育成,原稱B-7023。2特征特性:偏春性,中熟。芽鞘淡綠色,幼苗近直立,苗葉深綠。株高100110厘米,生長健壯。穰長方形,一般長89厘米,長芒。子粒紅色,卵圓形,軟質,千粒重40克左右。粗蛋白含量12.4%,賴氨酸含量0.37%。春季返青起身較早,分孽力較弱,但抽穗整齊,成穗率較高。抗寒力中等,較耐干旱,較抗倒伏,抗干熱風,落黃好,后期耐低溫,較抗白粉病,感染葉銹病、葉枯病、高感土傳花葉病,成熟時上部莖稈易折,易落粒。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宜于中上等水肥地種植,在缺乏灌溉條件的旱地或丘陵肥力種植時,如能注意保墻,施足底肥,加強田間管理,也可獲得高產。播種期在我省中部以10月中旬為宜,南

12、部可稍遲。播種量以每畝18斤左右為宜。前期和早春的田間管理要及時跟上。成熟時要及時收獲。在稻麥輪作地區盡量少種,已種的要做好綜合防治工作,以防治土傳花葉病。5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鄭引1號1來源:原產意大利,引進名為st1472/506。2特征特性:偏春性,中熟。芽鞘淡綠色,幼苗直立,葉色正綠,株高90100厘米。葉片寬大。穗較大,長方形,長89厘米,長芒。子粒紅色,橢圓形,軟質,千粒重3538克左右。粗蛋白含量10.95%,賴氨酸含量0.36%。春季返青較早,分孽力及成穗率中等。抗寒力較差,高抗倒伏,但不抗干旱和干熱風,對條銹抗性有所下降,輕感稈銹病,嚴重感染葉銹病、白粉病和土傳花葉病

13、。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宜在畝產600-900斤的高水肥地種植,不宜早播,在我省中部地區以10月中旬播種為宜,北部稍早,南部可稍遲。播種量每畝1618斤為宜。應注意在開花至成熟階段澆好灌漿水和麥黃水,或在開花灌漿期根外噴磷鉀肥。鄭州7611來源:本品種系河南農科院1970年用西北農學院一個高代品系65(41)1作母本,st.2422/464X鄭州17雜種第三代的一個株系6729-0-3作父本進行雜交育成。系編號為7036-8-6-1-3。2特征特性:弱冬性,成熟期中晚。芽鞘綠色,幼苗半匍匐,苗色深綠,拔節后葉片短寬上舉,株型緊湊。株高80厘米左右,穗長方形,78厘米,長芒。子粒白色,短圓形,腹溝

14、淺,千粒重3840克,半硬質。粗蛋白含量12.7%,賴氨酸含量為0.40%。分蕤力強,抽穗整齊,在豫北地區耐寒性尚好,莖葉落黃比較正常,不易落粒。抗條銹病,感染葉銹病、高感白粉病,特別是在氮肥較多的情況下感病更重。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在我省許昌到新鄉、洛陽到開封的中部地區,在畝產800斤以上肥力水平,播種期以10月上旬為宜,可適當提早播種。10月5日前后播種,基本苗以每畝89萬比較適宜。在800斤肥力以下,以及播種偏晚時,基本苗可增加到12萬。一般播種量每畝810斤。底肥要求施足,追肥重點在冬前,土壤肥沃,肥力達到要求時,返青期一定要控制追肥。最高分窠一般以不超過100萬為宜。應合理控制群體和

15、施肥,提早深鋤等措施來控制白粉病的發生。白泉411來源:本品種系河南新鄉地區農科所從西北農學院65(41)1品系中,經單株選擇育成。2特征特性:冬性,偏晚熟。芽鞘綠色,幼苗半匍匐,中部葉片較窄而直立,旗葉較短上舉,葉片無茸毛,后期有生理病斑。株高7685厘米,穗呈長方形,長89厘米,勾曲芒。子粒黃白色,橢圓形,粒硬質,千粒重3538克,粗蛋白含量12.9%,賴氨酸含量為0.41%。稈較矮,有韌性,耐肥水、高抗倒伏。在肥水不足或群體過大時,穰部不實,小穗增多。分孽力強,成穗數較多,口緊,脫粒較難,耐寒性強。輕感葉銹病和稈銹病,感染白粉病,對赤霉病與黃矮病表現感染較重。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本品種適

16、宜高肥水地種植,部分中肥水地也可種植,在高肥水地種植時,每畝基本苗10萬左右。在我省中、北部播種期以10月上旬為宜,并注意控制群體,冬前分廉以6080萬為宜。管理上注意促控結合,以每畝有效穗40萬左右為宜。在中等肥水地種植,要適當增加播量,適當早播。小偃4號5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1來源:本品種系西北植物研究所1967年以豐產1號作母本,小偃759作父本,雜交后經過系統選擇培育而成。父本小偃759是從長穰偃麥草與西農6028、中農28、阿爾巴尼亞豐收等小麥復合雜交后代中選出的一個異附加系。2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幼苗粗壯,較平匍。株高約90厘米,株型緊湊。穗紡纏形,長芒。白殼、白粒、品

17、質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3740克。粗蛋白含量11.03%,賴氨酸含蠅量0.36%,分廉力較弱,豐產性能好。易感葉銹病、赤霉病和白粉病。有一定抗倒伏能蝗力,耐旱性較好,但抗干熱風能力較差。光照不足年份,可能出現穗部頂部小穗不育現喂象。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于在500斤左右產量水平種植,應注意增施有機肥料和磷肥,不要過多施用氮肥。追肥要早施,一般在拔節前施完,后期不要追施氮肥。播種期以10月上旬為宜,不宜過早。播種量水肥地每畝10斤左右,坡旱地或10月中旬播種的水澆地每畝約15斤。每畝成穗數可控制在35萬左右。該品種適合間作套種。應注意澆好麥黃水和噴撒磷酸二氫鉀,以防干熱風危害。百農32171來

18、源:本品種系百泉農專1968年用阿夫/內鄉5號F1咸農39F2/3/西農64(4)43選系2/偃大24F1復合雜交,1975年育成,原系譜號7132-1-7-2-4。2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早熟。芽鞘綠色,幼苗半匍匐。葉色淡綠,抽穗后旗葉縱卷直立。株高7585厘米,在高肥水地株高可達90厘米左右,穗長方形,長8.5-9.5厘米,長芒。子粒白色,長圓形,大小不勻,腹溝較深,品質較差,千粒重30-40克,粗蛋白含量10.8%,賴氨酸含量0.36%o分槃力較強,穗層較整齊,成穗率較高。稈粗中等,一般畝產800斤左右的肥水地不易發生倒伏,若群體過大和后期肥水措施不當,也可造成倒伏,成熟時不易落粒,遇陰雨

19、天氣,種子易在穗上發芽。對條銹病表現中抗至感染。中感葉銹病、高感白粉現,后期抗干熱風力強,落黃不好。3適應性與栽培要點:宜在高肥和中肥水地種植,應適期早播,豫北地區以10月上旬播種,增產顯著,豫南可適當延遲。在高肥水地每畝播種量810斤,中等肥力地每畝12斤左右,有效穗控制在38-40萬。高水肥地宜適當放寬行距,以利通風透光,壯苗壯株。在田間管理上要多施底肥,少施追肥。返青、拔節期間要深中耕,控制過多分蕤,蹲實莖節,以防倒伏,并要提早澆灌漿水,提高抗干熱風能力,防止青干,促使子粒飽滿。偃師4號1來源:本品種系偃師縣農科所,1972年從河南省農科院小麥所引進(st.2422/464)/鄭州176

20、609F2材料中,經四年系統選育而成。2特征特性:春性,早熟。芽鞘淺綠色,幼苗直立,苗葉淺綠色。株高80厘米左右,葉片成熟時色澤略顯粉紅,落黃欠佳。穗為大穗型,長方形,長9-10厘米,長芒。白殼,無茸毛。子粒長圓形,白色,半硬質,千粒重40-45克,高的可達50克,粗蛋白含量為13.3%,賴氨酸含量為0.43%。在中部表現耐寒力中等,分廉力較弱,抽穗整齊,成穗率較高。一般為4550%。抗逆性較強,較抗條銹病、赤霉病和白粉病。耐旱力較弱,成熟時穗軸易折斷,口松易落粒。37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宜高水肥地區和稻麥輪作地區及晚茬種植,表現高產穩產,適宜基本苗10-13萬。冬

21、前分廉每畝不超過60萬,春季分廉70-80萬,有效穗3540萬。在我省北、中部10月15日左右播種為好。應注意:春季管理要提前進行,后期要特別重視澆好灌漿水和麥黃水,促使子粒飽滿。宛71071來源:系南陽地區農科所1966年從阿夫變異穗中選出。2特征特性:偏春性,早熟。芽鞘黃綠色,幼苗直立,苗葉黃綠色,株高80厘米左右,葉片寬大,旗葉下垂,成熟期落黃較好,屬短穗型,穗呈棍棒形,長5厘米左右,長芒,紅殼,無茸毛。子粒短橢圓形,紅色,軟質,千粒重33-35克,粗蛋白含量13.0%,賴氨酸含量0.40%。耐寒力較差,返青起身早,分蕤力較弱,成穰率高,約50以上。抗逆性較強,抗倒伏,避干旱風,高抗條銹

22、病,輕感葉銹病及白粉病,高感土傳花葉病。較易脫粒,種子休眠期較長,收獲應在成熟后期,以保證品質。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本品種對肥力、土質選擇不嚴格,適應性較廣泛,高、中肥地力皆增產,即可單作乂可間作套種及晚茬利用,播量不宜過大,高中肥地每畝播量7-8斤,一般地每畝播10-13斤,播期以10月20日至10月25日較好,可晚播乃至11月上旬。豫原1號1來源:本品種系河南省科學院同位素研究所、南陽地區農科所、新鄉縣七里營公社李臺原種場協作育成。其組合為St.2422/464作母本,內鄉5號作父本的雜交二代用鉆60兩種射線處理種子,在麥苗單棱期用0.3%二乙基磺酸鹽處理植株,經多年連續選育而成。2特征特

23、性:春性,早熟。芽鞘綠色,幼苗直立,葉窄小直立上舉,株高80厘米左右,穗長方形,長7厘米左右。長芒,白殼,無茸毛。口松緊適中,子粒白色,長橢圓形,半硬質,腹溝稍深,千粒重40克左右。拔節快,分廉中等。單株分孽2-3.5個,成穰率高,單株成穗1.6-2.7個。對倒伏、干熱風、干旱、鹽堿有較強的抗御能力,開花早,灌漿期長。輕感條銹、白粉、葉銹病。3適應性和栽培要點:適宜麥棉套作或麥棉連作,稻麥兩熟晚茬利用,稈矮、耐肥水,可在畝產700800斤水平種植。在豫北、像中地區,一般年份適宜播種期10月20日左右。播種量每畝20斤左右,晚播應適當增加播量。溫麥6號1品種來源:河南省溫縣祥云鎮小麥原種公司19

24、92年在溫2540優系姊妹系8820中選出的變異單株,經優選而成。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半冬性中熟高產新品系,株高80厘米左右,苗期長勢壯,耐寒性能好,株型緊湊,分層采光,光能利用率高,光合性能強,根系發達,分艇能力強,大分廉多,成穗率高,穗層整齊,穗紡韁中穗型,長芒、白殼、白粒,產量三要素協調穩定,豐產性能好;莖稈緊韌有彈性,高抗倒伏,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抗干熱風,落黃好。該品種雖然旗葉干尖,穗頸較短,但仍是一個很有增產潛力的小麥高產新品系。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黃淮麥區中高水肥地種植。底肥注意氮、磷、鉀配比,播期10月313日,播量每畝57Kg,適宜基本苗應根據產量狀況而定,一般情況下,每畝

25、350400公斤產量水平的地塊,基本苗為13萬左右。500600公斤的高產地塊,適宜基本苗為10萬左右,越冬期每畝頭數在70萬左右。春季最高分廉控制在85萬左右。在小麥生長中后期根據苗情每畝適當追施復合肥6公斤左右。后期注意早澆落黃水,搞好“一噴三防”7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并注意穗魴防治。適當噴些植物生長調節劑和專用肥微肥等,以利養根護葉,防止早衰,提高千粒重。豫麥54號(百農64)1品種來源: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小麥育種中心對復交后代采用均數平衡選擇法選育而成的高產抗病新品種。其組合是白農8717X(偃大72-629-52X石82-5594)FIX白農84-4046-1F2,系譜號

26、為88(90)-17-40。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半冬性中熟種,幼苗叢生,分窠多,葉色濃綠抗凍,春季生長迅速,起稈多而整齊。每畝抽穗時株型緊湊,旗葉直立,長相清秀。株高8085厘米,基部節間短粗,壁厚,抗倒伏能力極強。對條銹免疫,高抗葉銹,高抗白粉病,根系活力強,生長中后期耐濕、耐旱、耐高溫。穗層整齊,熟色黃色,子粒灌漿充分。穗子長方形,長芒,成熟后穗頭直立不彎,不炸芒,不落粒,抗穗發芽,適于機械收獲。子粒白色圓胖,半角質,千粒重穩定在38克以上,通常為4042克,容重810820克/升,容易碾磨,面粉潔白,食味好。該品種對水肥要求不嚴,適于早播,在黃淮區域10月上、中旬播種,6月12日成熟,較

27、豫麥2號早熟12天。百農64綜合性狀優良,產量構成三要素協調,高產穩產,一般每畝成穗4043萬,穗粒數3233粒(稀植群體每穰6066粒),千粒重4042克,每畝產量可達500550公斤,最高可達600公斤。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仃農64在河南北至安陽,南至信陽、南陽的廣大區域及江蘇、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區、山東省的西南部地區均可種植,高肥、中肥皆宜。高產栽培要施足基肥,精細整地,中上等肥力地每畝施硝酸磷30公斤+尿素7.5公斤,或二鐵25公斤+碳酸氫鐵50公斤。足墻下種,適期早播。在河南北中部及山東西南部宜在10月120日播種,河南南部、江蘇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區以10月1025日播種為宜。每畝基本

28、苗1518萬,加強年前管理,培育壯苗;年后早促,提高分凝成穗率;后期注意防治蛤蟲。豫麥2號1來源:豫麥2號是寶豐縣農科所1972年以65(14)3作母本,抗輝紅作父本進行雜交,于1978年育成,原名“寶豐7228”。1983年省品審會第五次會議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弱冬性多穰型中熟品種。分廉力強,成穗數多,耐寒性較好。冬前長勢較弱,起身拔節后長勢轉強。株型緊湊,葉色濃綠,葉片寬短、挺直。株高80-90厘米,較抗倒伏。正常秋播時,6月初成熟,比白農3217晚23天。落黃較好,子粒較飽滿。穰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干粒重35克左右。穗下部不孕小穗較多。中感條銹,但發病較晚;輕感葉

29、銹、白粉、散黑穗病和赤霉病,在豫南對產量有一定影響。種子后熟期短,成熟時遇陰雨穗易發芽。蛋白質(干基)10.512.3%。產量三要素(穗數、每穗粒數、千粒重)比較協調,是其增產的主要原因。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適宜在中部和北部高肥地區推廣種植。在中部適宜播期為10月5-10日,豫北可稍早,豫南可稍晚。播量高水肥地每畝5-6公斤,中肥水地每畝8公斤左右。該品種增產潛力較大,應重施底肥,氮磷配合,保證冬前壯苗。因其冬前幼苗長勢較弱,可于11月中、下旬進行一次肥水管理。在散黑穗病區種植時,應進行藥劑拌種。成熟時要及時收獲,以防遇雨穗發芽。9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豫麥4號1來源:豫麥4號是197

30、6年從洛陽市郊角大隊科研組用阿夫變異株經然60輻射育成的新品系70-4-92中選擇株高為84厘米的單株,后經連續單株穰選培育而成的,原名洛7602。1985年省品審會第六次會議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偏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種。苗壯,分兼力中等,成穗率較高,抗寒性較差。株高80厘米左右,莖桿彈性較差,抗倒性一般。穗長方形,較大,長芒,白殼,白粒,千粒重35克左右,品質較好,蛋白質(干基)含量10.114.2%。正常秋播時,5月底成熟,全生育期227天左右,落黃好。中抗條銹,輕感葉銹,中度感染白粉病。豫南發現感染土傳花葉病。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適宜中北就地區推廣,在中等偏高肥水地種植。適宜播

31、期在10月10-15日,晚播可推遲到11月底。在畝產300-400公斤的肥力水平,畝播量7.58.5公斤,300公斤以下畝播量710公斤。晚播時間在10月2030日,播量10公斤左右,在11月份播種,播量在11-13公斤,正常群體結構最高分蕤6080萬,最后成穗3540萬。在高產條件下栽培要防止倒伏。鄭州72791來源:河南省農林科學院1972年以7019(毛阿夫X鄭州6號等四父)的第二代選株為母本,6609-0-32-5(豐產3號X鄭州5號)為父本,經雜交選育而成,原系譜號為7279-3-3-(2),原名鄭州7279。1985年經省品審會第六次會議審定并命名。2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適宜我省新

32、灌區、旱肥地、旱原地、崗坡地和煙區種植,以畝產200-300公斤地塊最為適宜。其適宜播期:豫北在寒露后,豫中在10月中旬,豫南在霜降前后播種為宜。因子粒大,分孽力弱,畝播量沙土地7.58.5公斤,粘土地910公斤,晚播條件下12.5公斤為宜。本品種具有發育早、灌漿期長、成熟較晚的特點,需要施足底肥,增施磷肥(土雜肥3方左右,碳鐵、過磷酸鈣各25公斤)。在底肥不足情況下,可在冬前或返青時早施少量追肥(尿素510公斤),拔節后不宜追肥,以防延遲成熟。可澆拔節、抽穗水,不澆麥黃水。豫花1號1來源:洛陽市農科所于1975年用洛陽9號X泰山2號雜交組合F1代(代號7409)的花藥(花粉發育時期為單核中、

33、晚期)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培養的方法,1980年選育出農藝性狀優良的旱薄地新品種,原名“豫花一號”。1985年1月經省品審會第六次會議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半冬性中熟品種。株高95厘米左右,抽穗整齊,莖稈細而彈性好。葉片小而上沖,葉深綠色,分槃力強,成穗率高,小穗排列緊密,口松緊適中不落粒,成熟時落黃好。穗棍棒形,長5.9厘米,每穗粒數平均27.3粒,穗重1.05克,長芒、白粒角質,千粒重3538克,抗病性一般。抗寒、抗旱、抗干熱風,適應早薄地,耐瘠薄,耐鹽堿,突出優點是耐干乾旱,品質較好,穗下節細長,韌性好,適宜草編。但植株較高不抗倒伏。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適于在丘陵旱薄地及沙堿地

34、種植。適宜播期10月510日,每畝播量7公斤左右。要求每畝基本苗15萬,越冬群體不超過60萬,春季應控制在80萬以下,每畝有效穗不低于25萬。底肥要施足有機肥,每畝35萬,春節前后應注意追施氮肥,每畝施碳酸氫錢25公斤。9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偃師9號1來源:偃師縣農科所1976年用山前麥作母本,偃師四號作父本,于1984年經系統選育而成,原名偃師九號,系譜號76(64)-0-2-3-199o1985年10月經省品審會第七次會議審定并命名。洛旱1號1來源:洛陽地區農科所于1973-1982年用矮豐三號作母本,6850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名洛旱一號,系譜號7314-81-1-1-3-Ao

35、1985年10月經省品審會第七次會議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多穗型、半冬性早熟品種。株高90厘米左右,幼苗半匍匐,分孽力較強,葉片窄短上舉,莖桿較細,株型緊湊,成穗率高,畝成穗性較強。穗圓錐形,長芒,白穎,白粒,小穗密集,多花多實,千粒重34克左右,落黃好,較豐產三號早熟23天。子粒飽滿,耐旱、耐瘠、抗寒、高抗干熱風,中抗條銹、葉銹病。缺點是,畝產量325公斤以上成熟前易發生點片倒伏,但對子粒飽滿度影響很小。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適于北中部畝產325公斤以下的水、旱地種植。播種量同一般半冬性品種(如豐產三號),在洛陽地區為9月25日至10月5日,基本苗每畝1520萬。在旱地種植時,應注

36、意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積溫多分孽,后期及時防治紅蜘蛛,在水地種植時,注意控制畝成穗數在40萬左右。要適當控制氮肥施用量,嚴防倒伏。80B21來源:河南農業大學小麥育種研究室1977年從昆明市農科所引進高加索/69(8)1F2單穗,經連續四年南繁北育,于1980年選育而成。原名80B2,系譜號為高加索/69(8)1-1-16-1-4-2-7。1986年9月經省品審會第九次會議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春性,適于晚播品種。幼苗直立,葉姿稍披,透光性好,分艇力中等,成穗率高。穗方棍形,長芒,白殼,平均每穗45左右;子粒白色,品質半硬,千粒重40克左右。蛋白質含量14.5%(干基),賴氨酸含量0.3

37、%左右,蒸烤品質好。熟期中等偏早,株高75厘米左右,耐肥耐水,抗倒力強。抗條銹,輕感葉銹,抗黃矮,感白粉病,赤霉病輕。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適于中南部地區高肥地種植,在北就可作晚茬品種利用。沿黃稻區晚茬種植增產顯著。產量水平為300450公斤。播種要求:第一,在黃河以南淮河兩岸等地可作為中、早茬麥種植。播期10月中下旬為好,播量9-10公斤為宜。應底肥施足,適量追施返青、拔節肥,后期一般不要追肥。第二,在黃河以北作為晚茬麥10月25日至11月中旬播種,過早播易遭凍害,播#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量每畝13公斤左右。第三,沿黃水稻晚茬麥田每畝播量15公斤。該品種耐旱性好,但耐瘠性能稍差,肥力

38、條件差的麥地不宜推廣,經濟條件好,可多施氮肥,增施磷肥,更能發揮該品種的增產潛力。豫麥10號1來源:豫麥10號是豫西農專1976年以中引4號為母本,偃師四號為父本雜交,經系譜選擇,1983年育成,原名豫西832。1988年9月經省品審會審定通過并命名。211/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弱春性大穗型中晚熟品種,幼苗半直立,分艇力中等偏弱,成穗率中等。前期長勢較弱,拔節后生長旺盛,抽穗后有明顯蠟質。株高8590厘米,莖稈粗脆,葉片寬大,株型較松散。穗子粗大,呈長方形或棍棒形,長芒,白殼。穗長9一12厘米,結實小穰1822個,不實小穗1一2個,中部小穗結實45粒,平均穗結實45粒左右,

39、多花多實,結實性好。子粒白色,卵圓形,腹溝較深,子粒大,千粒重43克左右,飽滿角質,抗條銹、赤霉和葉枯病,輕感葉銹和白粉病,高抗干熱風。后期莖葉功能期長,熟相正常,落黃好。成熟期比豫麥7號晚34天。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由于它適宜在我省北、中部地區,畝產300400公斤,中等地力條件下種植。栽培上應抓好以幾點:一是施足底肥,精細整地,足墻播種,打好高產基礎。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的施用應本著“高產田控氮增磷,中低產田增氮增磷”的原則,力爭把氮磷比例調整為1:0.5左右。一般畝施粗肥40005000公斤,過磷酸鈣和磷鐵各50公斤,結合深耕施入。二是適時播種,控制播量,注意播種方式。根據弱春性特點

40、,我省中部應在10月15日前后播種,豫北部在寒露后,豫南部霜降前后。播量每畝78公斤為宜。推廣機播和寬窄行播種及20厘米樓靠播,保證苗全、苗勻。三是科學追肥、灌水和田間管理。應澆足越冬水,注意中耕除草,培育壯苗;控制返青水,澆好孕穗水、灌漿水,不澆麥黃水。底肥充足時,一般可不追肥。如果底肥不足,追肥應以冬肥為主。春季追肥時應控制氮量,注意防治病蟲。四是應走“低群體,壯個體,爭穗重”的道路。在基本苗15萬左右的基礎上,冬前頭數45萬上下,年后最高頭數65萬左右,成穗2930萬,穗粒數4045粒,千粒重4045克。五是蠟熟期及時收獲。許061來源:1980年溪河市農科所從山西省運城棉花所引進的運7

41、9-4小麥品系中,進行系統選育,育成的小麥新品利、原名許06o1988年9月經省品審會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半冬性中早熟品種。幼苗匍匐,分蕤力強,苗期長勢較弱,春后轉壯,葉色青綠,葉片長披。株型松散,株高90厘米左右。抽穰后穰層整齊,穗紡錘型,長芒,白殼,護穎橢圓,方肩,穎背凸起有齒。粒白色,橢圓形、粉質到半硬質,千粒重38克左右,粗蛋白含量12.5%,賴氨酸0.285%。中抗條銹、葉銹,中感葉枯病、白粉病、感赤霉病。全生育期228天,比豫麥7號晚熟23天,落黃一般,較耐旱,不抗倒伏。豫麥12號1來源:豫麥12號是林縣姚村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和縣農科所在1976年以7023小麥為材料,用

42、C060-丫射線輻射的種子,經4年選育于1980年育成,原名輻白7023。1988年9月經省品審會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春性早熟品種。幼苗直立,分廉中等,株型緊湊,株高7911/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一90厘米,比7023低15厘米左右,莖稈粗壯,抗倒伏,全生育期236天,比7023早熟3天左右。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子粒飽滿度中等,半角質,結實率高,千粒重38.6克左右,中抗條銹、葉銹、葉枯、白粉病,輕感赤霉病,耐寒性較差。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適宜于畝產250-350公斤中產中晚茬地種植。在豫北適宜播期為10月1525日,播種適宜溫度5日平均為14-13,過早易受凍害;因該

43、品種分艇力較弱,一般每畝播量1213公斤;要重視春季管理,施好起身肥,提高分蕤成穗率。豫麥13號#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1來源:像麥13號為省農科院于1982年引進溪河市農科所白農3217X9612-2的雜交一代種子,經連續選育而成,原名鄭州891。1989年9月經省品審會第十五次會議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半冬性多穗型早熟品種。幼苗半匍匐,抗寒性好,分兼力強,成穗率高,灌漿快。長芒、白殼、白粒,子粒飽,容重高(800830克/升),蛋白質干基含量13.37%,賴氨酸0.43%。株高8085厘米,較抗倒伏。生育期234天,比豫麥2號早熟3天。高抗條銹,感白粉和葉枯病。3適應地區與

44、栽培要點:適于中、北部地區大面積種植,是接替百農3217較為理想的品種。其栽培技術要點:一是重施底肥,酌情追肥。一般畝施農家肥3000一5000公斤,碳鐵5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左右。如地力或底肥不足,可在起身至拔節期間畝追尿素5-8公斤,或碳校20公斤左右。二是適時早播、精播。播種期以10月上、中旬為宜。播種量在高水肥條件下每畝56公斤,在一般水地條件下每畝67.5公斤。三是及時防病、治蟲。高產地區及白粉病重發區可在拔節至抽穗階段用粉銹宇防治一次,灌漿期用樂果防治蛤蟲1一2遍。豫麥14號1來源:豫麥14號系河南農業大學農學系作物育種教研室,1977年用(偃大72-629X7410)作母本,

45、75(2)作父本三交選育而成,原名像733。1989年9月經省品審會笫十五次會議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半冬性中熟偏晚品種,分蕤力中等。株高7585厘米左右,芽鞘綠色,葉片短寬上舉,株型緊湊,葉片濃綠,莖葉有蠟質,莖稈粗壯,繁茂性好,根系發達。穗長方形,長芒、白殼、小穗密度中等,子粒橢圓形,黃白色,硬質,千粒重4050克,容重776克/升,種子休眠期長,抗穗發芽。成熟期偏晚,適應性強。突出優點是品質優良,蛋白質含量(干基)為15.6-16.6%,可制烤款和面包。據19831984年度省區試結果,對條銹病和葉銹病高抗至輕感,白粉病輕至中感,抗旱、抗干熱風強,適應性廣。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

46、:該品種產量與對照種相當,蛋白質含量高,品質優良,宜在畝產300350公斤的旱地適當規劃種植,以提供優質面粉、烤數和面包的原料。播期為10月5日至15日,播量每畝10-11公斤或基本苗20-22萬。應施足底肥,適當控制氮肥,后期不宜澆水,防止貪青晚熟,有條件的可噴微肥,以促早熟。豫麥15號1來源:豫麥15號是周口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1980年以偃師四號作母本,以貴州抗病品種盤江三號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名周8846。1989年9月經省品審會第十五次會議審定并命名。#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2特征特性:該品種屬弱春性晚播早熟品種。幼苗偏直立,全生育期225天左右,成熟早,比百農3217早熟23

47、天。葉片稍披,芽鞘綠色,分廉力中等偏強,成穗率高,株型中緊,株高75厘米左右。穰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粒卵圓形,千粒重40-45克,容重800克/升左右,半角質,蛋白質干基含量在13.7%以上。種子活力和發芽勢較強。中感葉銹和白粉病,輕感赤霉病。313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適于中北部地區中、晚茬畝產300500公斤肥力水平種植。應著重發揮矮稈大穗、抗倒抗寒和晚播早熟等優勢,供麥稻兩熟和麥棉套作利用。在保證一定穗數的基礎上,主攻粒數和粒重。最適播期為10月中旬,每畝播量7-9公斤,晚播可10-13公斤。冬前達7葉齡和播量過大的偏旺麥田,要深鋤和鎮壓12次,一般麥苗追

48、施尿素5公斤,并澆水一次。由于該品種分孽兩極分化快,拔節、抽穗早,春季應早澆水、早追肥、早管理,提高分廉成穗率,促進大穗發育。一般于起身至拔節期每畝追施尿素710公斤。后期要澆好灌漿水和葉面噴肥,并注意防治蛤蟲、葉枯病和白粉病。豫麥16號1來源:豫麥16號是河南省農科院小麥所1979年以鄭州761為母本,貴州農學院選育的無芒77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原名鄭州79201。1989年9月經省品審會第十五次會議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該品種為弱春性中熟品種。幼苗半刮匐,冬前長勢強,分孽多,葉色深綠,葉片較長,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達到壯苗越冬,拔節后葉片大小適中,旗葉功能期長。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

49、,小穗排列較緊密。口松緊適中,株高80厘米左右,莖基部節間堅韌,抗倒伏力強。成熟期適中,千粒重40克以上,容重807克/升。蛋白質含量13.31%、賴氨酸0.33%。抗條銹、赤霉病,輕感葉銹、白粉病、后期易感葉枯病。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該品種適宜中、北部地區水肥地種植,畝產400公斤以上地力水平最能發揮增產潛力。播期10月815日,每畝1216萬苗為宜。因冬前長勢強,分廉多,切忌早播和大播量,以防凍害。要重施底肥,注意氮磷配合,澆好越冬水,返青期在壯苗基礎上不澆水不追肥,起身到拔節酌追氮肥,確保高而穩定的千粒重和足夠的穗數及穗粒數。切忌追肥偏晚和氮肥過重,氮磷比例失調,以減輕葉枯危害。后期要

50、注意防治蛇蟲。豫麥17號1來源:豫麥17號系內鄉縣農業科學試驗站1980年以偃大7406作母本,南陽75-6作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系譜號為8082-8-14-4-3,原名內鄉182。1990年9月經省品審會第三屆二次會議審定并命名。2特征特性:3適應地區與栽培要點:由于它適于我省高、中產區中、晚茬地廣泛種植。栽培措施上應突出抓好四點:一是提高整地質量、施足底肥、打好基礎、培育壯苗。要求畝施農家肥3000-4000公斤,碳錢5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二是嚴格掌握精量勻播,每畝播量為812公斤,力爭做到合理密植。三是播種期掌握在10月13-200,晚播可到10月底。加強管理,特別要側重于苗期和中后

51、期管理。首先針對該品種冬季苗弱,生長緩慢,春發較早,長勢過猛的特點,若前期干旱,部分底肥不足,應抓好查苗補苗、冬灌追肥。4一5月份若陰雨偏多,要狠抓噴(肥)防(病蟲)措施。豫麥18號1來源:河南省偃師市科委二里頭科研站于1978年用鄭州761與偃師4號雜交選育而成。2特征特性:屬弱春性多穗型矮稈早熟品種,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子粒卵圓形,穗紡纏形,千粒重40克左右,容重800克/升上下,分兼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0厘米左右,莖桿彈性強,抗倒伏,株型緊湊,上部葉片小而上舉,光合效率高,灌漿速度快,后期落黃好;成熟期一般在5月30日13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前后。品種早熟、避災、抗干熱

52、風,所以年際間粒重變幅不大。3適應地區及栽培要點:該品種適應于廣大黃淮麥區中晚茬高肥水平下種植,穩產高產。屬多穗型品種,以穗多取勝。適播期為10月中旬前后,高水肥地每畝播量67公斤,基本苗1214萬;一般水肥地每畝播量78公斤,基本苗1415萬。晚播麥播量增加到10公斤,基本苗20萬以上。肥水管理上要求施底肥,底肥不足應盡早追肥,注意澆好拔節水,防治病蟲害。河南省優質高產專用小麥品種介紹豫麥28(鄭州8603)1、品種來源:河南省農科院小表所從優質紅粒舂小麥品種“中作8131-1”中選出的白粒早熟品種,1986年育成,原名為鄭州8603,1992年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銀獎,1993年審定并命名為豫

53、麥28號。2、特征特性:屬春性早熟品神,生育期210天,幼苗半直立,色淡,株型緊湊,株高90cm,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籽粒白色、角質,千粒重40g左右。分孽較早,分孽力中等,成穗率40-60%。抗銹病、白粉病;輕感黑穗病和魴蟲。3、品質狀況:粗蛋白含量10.7%,濕面筋含量35.1-40.5%,沉降值39.6ml,吸水率61.4-65.9%,而團形成財時間5-10分,穩定時間3.2-12分,面色體積760-890協3,評分82.5分。4、栽培要點:適宜我省中北部晚荏地種植,中部地區播種期10月19日以后,北部地區10月中、下旬均可,播量每畝6-8kg,要施足底肥,配合磷、鉀肥,增施種肥,播前

54、保證底墻,爭取一播全苗,抽穗前后要及時防治病蟲害。豫麥34(鄭農7號)1 .品種來源:1982年由鄭州市農科所用矮豐3號/(孟縣201x牛株特)/豫麥2號雜交選育而成。1994年審定命名為豫麥34(原名鄭農7號),1995年3月農業部鑒評為面包用優質小表新品利同年10月獲全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銀獎。1998年定為國審小麥品種。2 .特征待性:豫麥34屬弱春性大粒品種,分孽力中等,千粒重45g白粒角質,株高80cm左右,抗倒伏力強,早熟,成熟期同豫麥克風8,高抗白粉病、條銹病,綜合性狀好。熟相欠佳,易感蠣蟲。3 .品質狀況:豫麥34品質優良,其容重802g/l,蛋白質含量15.4%,濕面筋32.1

55、%,沉降值55.5mL,吸水率62.6%,面團形成時間8.1分鐘,穩定時間10.3分鐘,面包體積732cm3,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規定的面包小麥標準,與國外進口的加麥2號小麥相接近。4栽培要點:像麥34是一個高產、優質、晚播早熟新品和I適宜我省中北部地區中晚茬種植。播期以10月10日左右為宜。播量每畝7-8kg,晚播應適當增加播量;返青、齊穗期注意用粉銹宇防治葉枯病,噴灑磷酸二氫鉀及氧化樂果防治蛤蟲。豫麥35(內鄉184)1 .品種來源:豫麥35是河南省內鄉縣農科所用(綿陽84-27X內鄉82C6)F1義豫麥17雜交選育而成。1995年9月審定命名為像麥35,屬面包用優質小表。2 .特征特性:豫

56、麥35屬弱春性早熟品種,千粒重42g,白粒角質,株高75cm15 / 48河南省小麥品種演變,株型緊湊,稈粗抗倒,分艇力強,成穗率高,每畝成穗35萬左右。全生育期210天。高抗條銹、土傳花葉病,中抗白粉病、墳枯病、赤霉病、葉銹病。3 .品質狀況:像麥35品質優良。據農業部品質化驗結果:蛋白質含量16.36%,賴氨酸含量0.423%,濕面筋32.3%,沉降值38.5ml,吸水率53.6%,面團形成時間7.2分,穩定時間13分,面包體積788cm3o4 .栽培要魚:豫表35耐旱、耐寒、耐肥水,適合畝產300-500公斤水平的高肥水地或崗丘陵旱地種植,豫南、皖南、蘇、鄂可作為中早茬利用,豫北、皖北、

57、冀南、魯南可作為中晚茬利用。播期10月10-30日,每畝播量5-8公斤。小麥齊穗至灌漿期,采用健株栽培技木,葉面噴施粉銹宇、多菌靈等,可有效防治紋枯病和赤霉病等。注意適時收獲,防止穗發芽。豫麥47(豐優3號)1 .品種來源:豫麥47是河南省農科院小表研究所豐優室于1988年引進新鄉市農科所的豫麥2號X百泉3199F1代種子,經多年連續單株選育而成。1993年獲第二屆全國農業博覽會銅獎;1997年10月審定命名為像麥47。2 .特征特性:豫麥47為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種,千粒重40g左右,長芒、白殼、白粒、角質,株高75cm左右,抹型緊湊,分蕤成穗率高,落黃好,熟期與豫麥18相近,耐穰發芽。中抗條銹病、葉銹病、紋枯病,中感葉枯病、白粉病。3 .品種狀況:豫麥47的突出特點是品質優,其容重805g/L,蛋白質含量15.68-15.8%,賴氨酸0.44-0.495%,沉降值43.4ml,濕面筋37.8-42.8%,干面筋14.06%,吸水率62.4-63.5%,面團形成時間4.3-7.5分,穩定時間5.5-13分,評價值54-68,面包體積771cm3,達到農業部1993年通過的優質面包小表品質標準。4 .栽培要點:豫麥47屬弱春性,適于黃淮麥區豫中北、蘇、皖北中晚茬中上等肥力地種植,高產田更佳。河南省中部地區播期為10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