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教案_第1頁
《核舟記》教案_第2頁
《核舟記》教案_第3頁
《核舟記》教案_第4頁
《核舟記》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核舟記教案教學目的一、學習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突出重點的寫法。二、認識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家的高超技藝。教學設想一、重點和難點本文的顯著特點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藝術構思的基礎上,合理安排材料,運用簡練生動的文字再現了“核舟”的形象。掌握這個特點,是成功地實施教學的關鍵。重點是文章的第3段。這段寫蘇武和黃庭堅在船頭“共閱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矯首昂視”為烘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武滴居黃州時期的閑適生活和曠達心情,也說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來。這是雕刻家藝術構思中的主要之點,也是這件藝術品的主題之所在。難點是怎樣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這是因為文章涉及了藝術品的所有細節,如果只看

2、字面,會給人以眼花繚亂的感覺;而要探究每一個細節跟主題的聯系,則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不可。這個難點解決了,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藝術品的主題,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審美的能力。二、教學方法擬兼用誦讀和講解兩種教法。誦讀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達到當堂基本成誦。應當說明的是,課本并未提出背誦的要求,但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讀成涌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和語感的培養,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這樣做不僅必要,而且符合教學大綱精神。講解的重點是文章的寫法和雕刻家的藝術構思,個別難句也要照顧到。三、課時安排這篇課文擬用兩課時教讀。第一課時:介紹作者,熟悉課文大意,講

3、解第一段,誦讀第23段。第二課時:誦讀第4段,略講第5、6段,分析寫作方法,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中第1小題。四、預習要求1、對照注釋弄清文章大意。2、解決個別生字詞的讀音。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讓學生簡單介紹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經見過的工藝美術品,然后問:“核舟”的雕刻者是誰?(目的是弄清課文中的稱名法。開頭稱姓稱字是一種正式而又親切的稱法,末尾姓、名、字并稱,是正式的稱法,這是雕刻家自稱,但也可用于稱人,如蘇武方山子傳中“此吾故人陳忙季常也”。)這件藝術品的名稱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嗎?(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藝術品主題的注意。船背無“大蘇泛赤壁”字樣,從“蓋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觀賞后作出的判斷,

4、姑且以此命名。)二、作者及原作簡介1補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給事中(大致相當今中央部的辦公廳主任),因上疏彈劾當時掌握朝政的閹黨頭子魏忠賢,被捕下獄遭暗害。魏學洢扶樞還鄉,悲憤而死。他一生沒有做過官。2課文系節選,但只刪去一小段。被刪節的是:(上接“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鬼猶神者良多,然誰有游削于不寸之質,而須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下接課文本句)說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強調作者的“詳矚”(細致觀察)精神,非此則不能成此奇文。三、朗讀全文三正音(見“預習要

5、求”)并標段號。2帶領學生從第2至5段中劃出以下話語以顯示作者的說明順序:舟首尾長中軒敞者一船頭舟尾船背3教師范讀全文(能背誦最好)。4學生齊讀全文。強調要用一字一頓的方式,切實掌握字的讀音和意義,不要求讀出語氣、說明這種讀法適用于生僻字多 而虛詞較少的說明文。在大體熟悉其字句后,再劃分節奏為好。四、講解第一段1指名一位學生試讀全段,仍用一字一頓讀法;教師再領讀一遍,讀出節奏。2講詞語:(1)“為”,為英語中的“make”,是一個用得相當廣泛的動詞,可以說“為學”“為文”。這里指雕刻。“罔不”,是常用語匯。問學生“罔”可用哪個字來替換(“無”)。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語。“因勢”“象形”可以讀斷,

6、即“因其勢而象物之形”。“象”是動詞,摹擬的意思。3概括本段內容(用討論方式)贊揚雕刻家王叔遠的高超技藝(板書加圈字,下同);結合課文:徑寸之木,極言原材料之小宮室。••木石,極言雕刻范圍之廣;“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極言技藝之精。)交代贈核舟事。(可以問學生“蓋大蘇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寫,并讀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連貫。只是于文義影響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內容失去依托。)由上述內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五、簡介蘇武游赤壁一事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武被誣以詩誹謗朝廷,下獄。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到使,實際是流放;但他以讀書和游覽自娛,表現了曠

7、達的胸襟。元豐五年他曾兩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礬游玩:一次是農歷7月16日,一次是農歷10月15日。并寫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賦。下文說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蘇武在這兩次游覽中未后見到的景象,是膾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壇上的這個掌故作題材的。六、誦讀第二段此段和以下兩段的基本教學程式是:學生用一字一頓方式齊讀一遍,教師按節奏領讀一遍;解釋詞語,概括段意。練習背誦,并在試背過程中作誦讀指導z以提問方式外導學生弄清雕刻家的藝術構思。(以下只寫解釋、指導和提問的內容,不寫過程。)1解釋和指導:首句讀法:“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其余四字句均作二拍,二字一

8、拍。按這樣的順序記誦:舟首尾艙。艙上篛篷旁開小富。窗啟雕欄。窗閉見字。2提問:1) 山高月小”等四句為什么膾炙人口?(這正是在船上所見到的景象,一寫水上,一寫江邊;一寫秋景,一寫冬景,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圖?(借文壇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七、誦讀第三段。1解釋和指導:讀法:“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珠可歷歷數也”。佛印:與蘇軾極要好。在黃州時佛印曾函請蘇軾吃“皛(jiao)飯”(一碗米飯、一杯白水、一碟鹽),蘇軾則以請吃“毳(cui)飯(飯也“毛”,水也“毛”,鹽也“毛”“毛”,黃州方言,沒有)回報。注意層次:首句寫三人的相對位置;第2至5句寫蘇、黃;第6

9、至7句寫佛印(“總一分”式寫法)。2提問:雕刻家是用怎樣的方式讓人識別這三個人物的?(“峨冠多髯”是蘇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誰知是蘇軾的好友黃庭堅。)為什么雕刻家選用了“共閱手卷”這個細節?(聯泛舟的背景來看這個細節,是足以表現人物的閑適生活和曠達胸襟,這正是雕刻品的主題。八、留作業背誦第2、3兩段。第二課時一。檢查作業(略)二、誦讀第四段1解釋和指導:“橫臥”:橫放。楫橫臥,以示不用。讀法:“其人/視端容寂”。“端”,正。也是“總一分”式寫法:前兩句總寫,以輯定位,故先出拇。后兩句分寫,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2討論:舟子只能算陪襯人物,為什么把他們的表情動作刻得如此細

10、致?(雕刻品是靜止的,但“泛舟”的主題卻要求給人以動的感覺。從揖“橫臥”和兩個舟子的自在神態可以看出,這時候的船正為后赤賦上說的是“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體焉”,這就有了動的感覺了。再加上居揖右那個舟子的“嘯呼狀”,還可以想像出此時江上有風,風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濃。)三、連貫誦讀第2至4段(過程略)四、學生自讀第五段1齊讀一遍后,先解釋“題名”加“篆章”是我國書、畫、雕刻作品的慣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內容提出一些小問題(如有哪些字,什么顏色,清晰度如何)讓學生作答,以加深印象。2讀前赤壁賦開頭:“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讓學生對照“題名”,看看有何異同。(雕

11、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但無論如何也可從中看出雕刻家對蘇軾當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過渡到下一步。)五、小結雕刻家的藝術構思學生討論后,歸納要點如下:1原材料桃核“修長”,宜刻成舟形。關鍵是“泛舟”的主題要求將游覽的全過程集中到“核舟”上 。2蘇軾是主要游覽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蘇軾在黃州時過從較密的黃庭堅和佛印;再將蘇軾當時的閑適和曠達心情集中到與黃“共閱一手卷”上來,使主題思想變得極其鮮明。3借蘇軾前后赤壁賦中的名句點出游覽地點和舟四圍的景色,使“核舟”的藝術空間顯得極其寬闊。4通過“一楫橫臥”點明船在隨水飄流,靜中有動。5舟子“嘯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

12、風徐來;佛印“矯首昂視”,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斷變化,也是靜中有動。五、學生自讀第六段讓學生合上書本,想想:假定自己看過這樣一件藝術品,最后還想說些什么。說明這是一道開放性的討論題,鼓勵學生自由發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刪節的原文內容,應予表揚。討論后可歸納如下:統計數字承第2至5段,極言細節之多;借不盈寸”承第1段“徑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極言原材料之小;自然導出贊語“技亦靈怪矣哉”,點明全文中心。六、小結寫法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討論后歸納成三點:(1)正面是藝術品的主體,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寫正面后寫背面;(2)舟長是整體,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寫整體后寫部分;(3)中間帶有背景性質,船頭是主題所在,船尾是陪襯,所以先寫背景,次寫主題,最后寫陪襯。七、完成練習一第1題1)略一。(2)先找出譯文的毛病:“從頭至尾即“長度”,此四字可刪。“竹篛做成的篷”是解釋•不是翻譯。前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