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15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工程建設規劃20122013_第1頁
開封市15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工程建設規劃20122013_第2頁
開封市15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工程建設規劃20122013_第3頁
開封市15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工程建設規劃20122013_第4頁
開封市15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工程建設規劃2012201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前 言建設高標準糧田是國家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高標準糧田是在現代農業理念的指導下,配套水平較高的農田基礎設施、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高效的農業經營模式等要素的集成。高標準糧田建設是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的基礎性工程,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措施,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要求。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要求河南省集中力量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鞏固提升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而建設高標準糧田是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提高

2、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必然選擇。在新的形勢下,我市根據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開封市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2009-2020年)和開封市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實施高標準糧田建設,通過整合資金,聚攏政策,集中布局,強化管理,提供配套服務,加快建設一批百畝方、千畝方和萬畝方,統籌推進水、電、路、林等田間生產設施建設和平原村莊規劃布局,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本規劃編制依據:1、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開封市核心區建設規劃(2009-2020年)2、開封市農業發展“十二五

3、”規劃(2011-2015年)3、開封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高標準糧田的實施意見(汴政201275號)4、農業部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5、河南省高標準糧田建設專項工作方案(豫政辦2012164號)一、規劃背景為了適應我市現階段農業發展需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夯實“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基礎,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豫政201226號)要求,市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糧田建設工作,出臺了開封市人民政府關于建設高標準糧田的實施意見(汴政201275號),并提出著力打造尉氏縣、

4、通許縣集中連片15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工程,計劃到2013年底形成灌排設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間道路暢通、農田林網健全、生產方式先進、產出效益較高的農業生產示范區。二、基本情況2.1 全市基本情況開封市地處河南省中東部,總面積966.6萬畝,耕地面積591.5萬畝,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在1150萬畝以上;總人口543萬人,農業人口445.6萬人,占全市總人口82。全市鄉鎮91個,村委會2390個,鄉村農戶98.5萬戶,鄉村農業勞動力266萬人。2011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434.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57.7億元,林業產值5.4億元,牧業產值144.2億元,漁業產值4.2億元,農林牧漁服

5、務業產值22.8億元;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7.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92元。2011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695萬畝,總產量達到258.95萬噸。其中夏糧面積443萬畝,產量173.73萬噸;秋糧面積252萬畝,產量85.22萬噸; 棉花種植面積73萬畝,產量5.1萬噸;油料種植面積157萬畝,產量42.9萬噸;蔬菜瓜類種植面積272萬畝,產量841.2萬噸。開封市作為農業資源大市,是河南省糧食生產主產區。開封農業資源豐富,自然條件較好,地勢平坦,土壤為粘土、壤土和沙土,適宜多種農作物種植;是我國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瓜菜、淡水魚生產和出口基地,市屬五縣均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201

6、1年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83.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0%;旱澇保收田36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2%;機電排灌面積43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73%。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實施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放在“三農”工作的突出位置,緊抓糧食生產不放松,制定了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開封市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2009-2020年),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打造糧食生產核心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圍繞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田間工程及農機服務、萬畝糧田改造、耕地質量提升等項目建設,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全市糧食主產區達到高標準糧田的奮斗目標。2.2 規劃區基本情況規劃區總面積15萬畝,

7、涉及尉氏縣張市鎮、十八里鎮,通許縣的大崗李鄉,共3個鄉鎮55個村,人口10.68萬人,現有機井 957眼,機電井 954 眼,橋 773 座,路 90.85千米,高壓線21.09千米,地埋線 227.86千米,變壓器45臺。規劃區中,通過提升標準能夠達到高標準糧田的有11.8萬畝,未開發面積有3.2萬畝。其中:張市鎮:南謝、北謝、東西萬村、沈家等16個村,耕地面積53289畝,人口33266人,現有機井396眼,機電井206眼,橋154座,路17.75千米。十八里鎮:包括丁家、石槽李、大、小王貨、周莊等26個村,耕地面積52676畝,人口41272人,現有斗橋44座,農橋232座,現有路長18

8、.7千米,溝長85.77千米,機井404眼,機電井218眼,高壓線7.76千米,地埋線69.6千米,變壓器16臺。大崗李鄉:包括南崗、大崗游、陳村、三王、劉寸崗、杜莊鐵佛寺、游莊、任張、宋營、蘇劉莊、吳召、小崗張等13個村,耕地面積53200畝,人口32849人,現有斗橋101座,農橋242座,現有路長54.4千米,溝渠長70.54千米,機井157眼,機電井530眼,高壓線13.33千米,地埋線158.26千米,變壓器29臺。三、規劃區糧食生產現狀與潛力規劃區土壤主要是兩合土和粘土地,肥力中等,平均有機質含量為0.88%,速效氮59 mg/kg,速效磷9.2 mg/kg,速效鉀78 mg/kg

9、,PH值為7.1,適宜種植小麥、玉米、瓜菜等作物。2011年,規劃區糧食總產量93277噸,其中小麥平均畝產 400公斤,玉米平均畝產393公斤。本項目規劃實施后,規劃區內年畝均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250公斤,增產潛力巨大。四、存在問題及制約因素4.1 存在問題4.1.1 農田設施不配套,耕地利用率低規劃區農田設施配套不完善,尤其是耕地治理后的農田配套設施比較缺乏,導致耕地質量下降,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民科技意識不強,導致耕作粗放,土地利用率相對較低,但開發潛力較大。夏季主要種植小麥,秋季主要種植玉米、棉花和少量的大豆、花生等農作物,并有部分水果瓜菜種植。農業生產投入大,產出少,糧食年平均畝產8

10、00公斤左右,很難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浪潮的雙重沖擊。4.1.2 組織化程度低,服務體系不健全人多地少,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加之單一的糧食種植模式,新技術新品種推而不廣,使耕地的產出率難以提高。目前土地流轉,特別是糧食生產向種田大戶轉移受阻,土地股分合作也由于利益分配矛盾僅是小規模范圍,資源優化配置、生產要素投入機制都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發展模式,加之農副產品市場建設和管理不完善,都成為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瓶頸。4.2 制約因素4.2.1 自然因素規劃區主要自然災害有:干旱、洪澇、冰雹、霜凍和干熱風等,其中以干旱、洪澇和風災最重。4.2.2 社會因素規劃區內現有灌溉措施不配套,大水漫灌、灌水量大、灌水

11、時間長、費時費工、灌水質量差、肥力流失和水資源浪費嚴重。4.2.3 技術因素目前傳統的農業生產種植方式、現有的農村經濟條件造成對農業生產的投入不足,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4.2.4 經濟因素規劃區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第二、三產業較為落后。依靠地方財政對規劃區進行綜合治理困難較大。五、指導思想與建設目標5.1 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三化”協調發展的要求,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工程建設為基礎,以科學創新為支撐,與發展新型現代化農業相結合,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相銜接,與管理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服務、農業產業集群相配套。強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集成技術

12、措施、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裝備水平,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5.2 建設目標5.2.1 建設原則一是土地集中連片。合理確定規劃區內高標準糧田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的規模。耕地連片面積最少100畝,少于1000畝的劃為百畝方;1000畝以上,少于10000畝的劃為千畝方;多于10000畝的劃為萬畝方。15萬畝高標準糧田規劃區域內要有完善的農業生產設施,要避開村莊、重要交通干線和重要設施,利于大型農機作業。二是基礎設施配套。高標準糧田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劃定后,按照年畝產1250公斤糧食生產能力的要求,配套農田基礎設施、農機、農業技術等物質技術裝備,顯著提高耕地

13、的抗災減災能力,提高單產水平,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三是規模集約化經營。統一規劃、設計、建設高標準糧田,創造條件,逐步將高標準糧田區域內的農民轉移到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堅持統分結合,推進土地流轉,改進管理模式,實行統一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四是管理服務到位。根據高標準糧田規模、建設需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行政管理、技術服務機構,各項扶持政策必須到位。5.2.2 總體目標按照“科學規劃、綜合配套、穩定面積、規模經營、集中投入、主攻單產”的原則,建設“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電配套、農機化、科技優”的高標準糧田。到2013年底,規劃區將全部實現田網、

14、渠網、路網、林網、電網“五網”配套和農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農機作業能力“三力”提升,達到“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經營機制先進、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標準,把15萬畝糧田建成全市高標準糧田建設的樣板區,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轉化應用的展示區,農業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區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先導區。5.2.3 具體目標(一)抗災害的能力:農田灌溉保證率達到100%,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積水。 (二)耕地質量要求:項目區耕層厚度大于20厘米,有機質含量每公斤20克以上,秸桿機械化全量還田。(三)道路林網設置:農田機耕路硬質化,路面凈寬5米,兩側

15、配置2行林帶,生產道凈寬3米,配置1行林帶,按一級農業田林網(每格300畝)相間建設。(四)機械化程度:農業機械綜合作業率不低于80%。(五)打井配套:按照50畝一眼井的規模,合理規劃。(六)農業技術服務:項目區良種覆蓋率、病蟲害統防統治率、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均達到100%。(七)產出效益:年畝均生產糧食1250公斤。六、總體布局和建設標準6.1 總體布局 布局設置為確保高標準糧田的永久性利用,規定高標準糧田要在基本農田集中度較高,優質基本農田所占比例較大的基本農田集中區規劃。根據其示范帶動效果,規劃以張市鎮、十八里鎮、大崗李鄉鄉級公路為軸心,在兩側集中連片建設15萬畝高標準糧田。其中張市鎮5

16、萬畝、十八里鎮5萬畝、大崗李鄉5萬畝。 規劃年限及目標任務(一) 規劃年限:2012-2013年(二) 目標任務:按照高標準糧田建設要求, 在通許縣、尉氏縣建設15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工程,其中尉氏縣10萬畝、通許縣5萬畝。6.2 建設標準 產出效益標準糧食生產能力年畝均穩定在1250公斤,種植其他作物畝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與一般農田相比單位面積產出效益提高30%以上。 產業服務標準規劃區主要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規劃區內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民種植大戶等經營主體規模經營的面積在60%以上。要積極推廣先進的工程措施、農業措施和生物措施等適

17、用技術,結合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產品質量標準化生產,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的技術,提高產品效益。規劃區要實行項目公開、政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設施能力標準6.2.3.1 水利設施標準(一) 灌溉工程標準:規劃區灌溉設計保證率100%,灌溉水質達到農田灌溉用水標準(GB5084-94)。完善灌溉系統,合理布置輸水、配套渠系。渠道布置應結合排水系統、田間道路統一規劃,減少交叉建筑物和占地。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0.7。新建、加固和更新改造的渠道、閘門、涵等小型水利工程,應符合國家和水利行業技術規范和設計標準。不同區域的灌溉渠道襯砌防滲率在3050%,渠道斷面尺寸應通過水力計算確定。農田灌

18、溉制度科學合理,灌水方法先進,規劃區提倡節水灌溉技術,推廣砼防滲渠道,適當發展低壓管道和微噴灌技術。(二) 排水工程標準:排澇設計標準達到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農田地下水位埋深在雨后3天內降至地面0.8米以下,滿足小麥生長期降漬的需求。排澇溝疏浚,使其達到設計排澇模數的排澇能力。排澇系統力求健全,排水出路力求通暢。排水系統依據當地地形條件、河網特點,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排泄,力爭自排的標準設置。各級排水明溝宜相互垂直布置,排水路線宜短而直。排水溝道斷面及坡度設計合理,末級固定排水溝的深度和間距符合機耕作業及農作物對地下水位的要求。(三) 配套建筑物標準:農田中溝渠以上建

19、筑物配套率和完好率達到100%,田間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建筑物性能與技術指標達到相應的規范標準。6.2.3.2 農業設施標準(一) 基本農田標準:農田工程建設中,農田集中連片,土地平整,以有林道路或較大的溝渠為基準形成網格田,以滿足農業機械化和田間管理的要求。農田林網一個網格面積控制在300畝左右。規劃區通過施用農家肥、秸稈還田等措施對土壤進行培肥改良,使土壤中各類微生物均衡,理化性狀協調,通透性適宜。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應達20克/公斤以上。農田耕作層厚度達20厘米以上,地表以下1米土體無明顯障礙層。化肥、農藥等投入量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要求。(二) 田間道路標準:田間道路分

20、為機耕路(干道)、生產路(支路)兩級。機耕路與村莊及鄉村公路連接,生產路連接機耕路與田塊。機耕路凈寬5米,主要路段硬化,設置間隔回車點。生產路凈寬3米。田間道路結合規劃區內灌溉溝渠合理布置,達到既利于灌排、機械作業,運輸和田間管理,又能節約土地,減少平整土地和田間配套建筑物。農田道路建設規格表級  別通達范圍旁靠溝渠級別行車情況路面寬(米)簡易公路溝通鄉與鄉、鄉與村之間大、中溝雙車道6-8支  路溝通村與村中溝、斗渠單車道加錯車道5田間路通往田間小溝、農渠單車道3-4生產路深入田間隔水溝不行機動車1-2(三) 耕地質量標準:高產耕地質量標準的四個主要指標:基礎地力、耕作條件

21、、基礎設施、主要作物生產能力,見下表:表1 基礎地力表情況表項  目有機質(g/kg)全氮(%)破解氮(mg/kg)有機磷(mg/kg)速效鉀(mg/kg)陽離子代換量(cmol/kg)標  準>20>0.15>75>15>10014-24表2  耕作條件表情況表項   目耕層厚度(cm)旱季地下水位(cm)PH標   準>2080以下表3  基礎設施情況表項目單元規模(畝)田間道路(Km/k)糧田林網(Km/k)節水灌溉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標準>50012580表4

22、 主要作物生產能力情況表項目小麥(公斤/畝)棉花(公斤/畝)玉米(公斤/畝)花生(公斤/畝)一年兩熟麥玉米、麥棉、麥花生輪作制度標準>550>300>600>3506.2.3.3 林業措施標準:農田防護林網建設按照河南省林業生態提升規劃中提出的農林間作控制率穩定在95%。干支渠和機耕道兩側共配置2行林帶,農渠一側配置1行林帶。規劃區糧田林網按每格300畝相間建設。七、主要建設內容根據項目區高標準糧田主要建設內容匯總,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建設規劃面積15萬畝,本著“新建區要高標準建設、完善區要填平補齊建設”的原則,合理規劃主要建設內容,突出新技術的集成、組裝和配套。規劃區建設

23、的主要內容分為田間工程建設和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7.1 田間工程建設田間工程建設主要包括:打井、建橋、土地平整、土壤培肥、灌溉排水溝渠、渠系建筑物、農用輸配電、田間道路、農田防護林網等內容,以便于農業機械作業和農業科技應用,全面提高規劃區農田綜合生產水平,保持持續增產能力。計劃河渠清淤113千米,完成開挖土方24.6萬立方米;新打機井681眼,修復機井91眼,配深井泵等配套設施1060臺(套),埋設地埋管道480千米,架設高壓線112千米,安裝變壓器122臺,鋪設地埋線408千米,維修舊橋383座,修建水泥路99公里,農用機械70臺(套),改良土壤15萬畝。2012-2013年規劃區營造防護

24、林1萬畝,農田林網防護林以楊樹、桐樹等樹種為主,也可種植當地適宜鄉土樹種。7.2 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按照高標準糧田建設標準,改良項目區土壤,主要通過小麥、玉米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優化輪作制度、增施有機肥和實行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促進土壤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加強規劃區基層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業技術力量,依靠陽光工程培訓,健全病蟲害統治統防、良種統一供給服務體系,為高標準糧田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主要種植小麥品種:矮抗58、周麥18、周麥22、蘭考198;主要種植玉米品種:鄭單958、浚單20、浚單22、喜玉12;主要種植棉花品種:富棉289、豫雜35、魯研棉15;主要種植花生品種:豫花1

25、5、開農49、開農41。主要推廣技術: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麥套花生技術。搞好農機作業推廣工作,突出推廣小麥生產機械化、玉米生產機械化、秸稈還田機械化、高效植保機械化、現代高效農業配套機械化等農機先進適用技術,確保規劃區農業生產機械化綜合水平達8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水平達100%,高效植保機械化水平達90%以上,現代高效農業配套機械化水平達80%以上。通過各種措施的建設,使項目規劃區科技進步份額貢獻率達到70%以上,比非規劃區增加10個百分點以上。7.3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15個,強化專業化生產,加快

26、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土地流轉集中經營面積由1萬畝增加到3萬畝;農民合作經營面積由3萬畝增加到10萬畝;積極調整規劃區種植業結構,著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面積2萬畝。7.4 項目區尉氏縣、通許縣具體建設內容規劃區縣域道路需要打通三條道路,第一條:尉氏縣南謝村通許縣北戶崗村;第二條:尉氏縣北謝村通許縣宋營村;第三條:尉氏縣南謝村南通許縣南戶崗村。具體建設內容,分縣實施。尉氏縣實施內容如下:規劃區共需投入資金共計11567萬元,計劃河渠清淤93千米,完成開挖土方22.2萬方;新打機井646眼,修復機井91眼,配深井泵等配套設施737臺(套),埋設地埋管道318千米,架設高壓線

27、92千米,安裝變壓器102臺,鋪設地埋線318千米,維修舊橋366座,修建水泥路81公里,建設區域農業技術服務站一個。通許縣實施內容如下:規劃區共需投入資金共計4685.4萬元,計劃河渠清淤20千米,完成開挖土方2.4立方;新打機井175眼,修復機井157眼,配深井泵等配套設施332臺(套),埋設地埋管道90千米,實施節水灌溉2.3萬畝,架設高壓線20千米,安裝變壓器20臺,鋪設地埋線90千米,維修舊橋15座,修建水泥路18公里,建設區域農業技術服務站一個。八、投資估算8.1 投資估算開封市15萬畝(尉氏縣、通許縣)高標準糧田示范工程建設總投資額來源于尉氏縣、通許縣規劃投資估算數據,到2013

28、年12月底,完成該項目。按照兩縣投資估算,共需投入資金16252.4萬元。其中,田間工程建設需要投資11182.3萬元,農田科技建設需要投資5070.1萬元。(詳見下表)開封市15萬畝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工程建設投資估算表序號工程或費用名稱單位尉氏縣通許縣數量單價(元)合計(萬元)總投資元一田間工程元11182.3(一)河渠清淤km93201131開挖土方m322200024000246000153692岸坡整治m18500050000235000123.5(二)灌溉工程1新打機井眼6461758216000492.62修復機井眼91157248300074.43地埋管km318904085220

29、02129.84機井配套眼73733210697000748.3(三)輸變電線路1高壓線km922011210000011202地埋線km31890408280001142.43變壓器臺1022012220000244(四)混凝土路km81189914米路km391150320000160025米路km427494000001960(五)建筑物工程1閘(b*h10m2)鑄鐵閘門(2*2.5)扇22280005.6啟閉機8t臺22100002機電及安裝臺2260001.22橋36617383農橋座3351234725000867.5斗橋座3153670000252(六)田間林網萬畝0.70.31

30、150150二農田科技建設5070.1(一)農業機械1植保噴藥直升機架2134000001202農田機械設備臺套502070740.1(二)農業科技1建自動觀測站個1125000001002增施有機肥萬畝1051510015003推廣配方肥萬畝10515304504推廣新品種萬畝10515304505病蟲害統防統治萬畝105159013506技術培訓萬人次2.41.23.6100360合計16252.48.2 資金籌措一是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支持;二是整合各類支農資金投入高標準糧田建設,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統籌安排、集中使用、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統籌運用;三是按照“

31、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總量持續增加,比例逐步提高”的政策要求,加大市、縣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九、效益分析9.1 經濟效益規劃項目實施后,將建成高標準糧田示范田15萬畝,每畝年可增產糧食450公斤,項目區全年增加糧食產量6750萬公斤,增加農民收入1.35億元,項目區農民年人均增加收入1264元。9.2 社會效益規劃項目實施后,將成為全市高標準糧田的示范區,帶動全市高標準糧田創建工作,使農田基礎設施普遍得到改善,抗災能力明顯增強;現代農藝技術和農業機械的推廣,將極大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降低勞動強度,有利于促進土地流轉,逐步改變農民對土地的依賴,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一是改善農業基本生產條

32、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規劃項目實施完成后,規劃區新增灌溉面積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萬畝;新增除澇面積3萬畝,改善除澇面積2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改良土壤面積15萬畝。有利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二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隨著規劃區各項工程措施的全面配套完善和物質裝備的提升,不僅給規劃區農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也使規劃區內的交通運輸、供電、給排水、林網等設施和等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觀,農民的生產、農事作業條件和生活狀況將發生深刻變化,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產生積極的影響。三是提高糧食產量,保障有效供給。規劃項目實施后,規劃區每年新增糧食6750萬公斤,充分發揮了增糧保供

33、給的作用。同時隨著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得以快速發展,以適應部分高檔消費的需求,發揮了拉動內需,刺激生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效能。四是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的突破,建立新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合作體系,推行農產品生產企業化的法人經營模式,實行農產品生產的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解決農戶小規模與大市場的矛盾,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探索科研、龍頭企業、農民的利益聯結模式,以及建立農業生產經營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產業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更多的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更多的工資性收入。9.3 生態效益規劃營造農田防護林1萬畝,規

34、劃區農林間作控制率由86%提高到95%。在建設高標準農田過程中,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措施,減少和控制水土流失。規劃區改良土壤15萬畝,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地理化性狀,避免了土壤的進一步板結。9.4 經濟評價項目投資根據農業部高標準糧田建設的有關標準進行投資測算,項目建設總投資16252.4萬元,建成后將成為我市高標準糧田建設的示范區、觀摩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十、保障措施10.1 組織保障項目縣和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任務,強化措施,切實抓好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建設工作。市里成立以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農林、農業綜合開發、發展改革、財政

35、、交通運輸、水利、國土資源、糧食、農機、供銷、供電、氣象、科技、農林科學等部門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項目縣要成立以縣長為組長,縣直有關單位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市、縣領導小組對涉及高標準糧田示范區建設工作的重大問題進行綜合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負責高標準糧田項目的組織、設計、實施和管理。同時,規劃區鄉鎮成立項目工程指揮部,由鄉鎮長任總指揮,組織各類項目的實施管理,確保項目建設按計劃順利實施。10.2 項目保障整合項目資金按照規劃區建設規劃進行合理投入,這是高標準糧田建設的亮點,也是難點。高標準糧田建設是政府行為,市、縣及各相關部門要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統籌安排、集中使用、

36、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確保各類項目資金及時足額到位。農辦負責農業綜合開發標準糧田項目、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在規劃區投入;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國家千億斤糧食標準糧田項目在規劃區投入;科技部門負責農業科技項目和科技培訓工作;財政部門負責糧油倍增計劃項目、現代農業項目在規劃區投入;國土資源部門負責規劃區涉農項目用地的保障和土地整理項目在規劃區的安排;水利部門負責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規模化節水增效綜合示范項目在規劃區投入;電力部門負責規劃區的農田電網工程建設;交通運輸部門負責鄉村道路建設和縣鄉道路改造工程建設;農機部門加大規劃區農機推廣服務力度,加大機收、機種、機防面積,推進農業機械化;供銷部門負責對農資的協調、管理及供應;糧食部門承擔糧食監測預警,指導協調糧食收購、儲存;氣象部門負責氣象監測預報,建立小氣候觀測站;農林科學部門負責農業科技創新、新成果轉化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在規劃區率先利用;農林部門負責的農田林網建設、農業基層服務體系建設、陽光工程培訓、病蟲害統治統防、測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改良項目、統一供種及農技服務項目優先安排在規劃區。各有關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