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急癥歷史回顧及發展策略(一)_第1頁
針灸治療急癥歷史回顧及發展策略(一)_第2頁
針灸治療急癥歷史回顧及發展策略(一)_第3頁
針灸治療急癥歷史回顧及發展策略(一)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針灸治療急癥歷史回顧及發展策略(一)    作者:楊麗坤,尤艷利,舒適,錢小路,周爽【關鍵詞】 針灸療法;急癥;發展策略歷代醫家在針灸治療急癥的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當今針灸臨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筆者通過回顧針灸治療急癥的發展歷程,對當前的現狀作初步分析,冀望能對針灸治療急癥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啟示。1 歷史回顧1.1 適應癥內經所載病癥中,針灸治療急癥達30多種。明代,神應經所載針灸治療的病癥中,急癥約占2/3。楊繼洲在總結臨證經驗的基礎上立針灸治證89種1,基本上概括了針灸治療的急性病種。清代醫家對一些急性溫熱病證逐步采用針灸治療,并獲得較

2、好的效果,如瘟疫“熱入血室,發黃,身如煙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熱結,砭刺曲池出惡血,或用鋒針刺肘中曲澤之大絡,使邪毒隨惡血出,極效”2。一些歷代記載多屬不治的兇險重癥逐漸使之成為可治,如疔瘡走黃“毒氣內攻,走黃不住,瘡必塌陷,按經尋之,有一芒刺直豎,乃是疔苗,急用針刺出惡血。即在刺處,用艾灸三壯,以宣余毒”2。杜氏等3運用文獻研究方法對中國生物醫學光盤數據庫1978-2005年的針灸臨床療效觀察類論文報道的病癥按系統進行分析,歸納出16類針灸病譜461種,其中急癥占26%,病種涉及內、外、兒、婦、五官各科。1.2 用具生產力發展自然而然推動了針灸器具的革新,針灸治療急癥的方式也隨之多樣化。針具由

3、粗到細,由砭石、竹針、骨針到金屬制作的九針,再到目前普遍運用的不銹鋼針,逐步精巧細微。灸材則從單純用艾葉到摻入硫磺、雄黃、麝香等材料,繼而衍生出硫磺灸、桑枝灸、藥錠灸等灸法。相應地,針灸技術方法也由簡到繁,以便適應臨床的發展。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是我國論述危重急癥治療的較早專著,其中隔蒜、隔鹽等隔物灸法治療癰疽、犬咬傷等病癥很受后世醫家推崇。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中記載產后小便不通、腹脹如鼓,用隔鹽灸。明代出現的艾卷灸如太乙神針、雷火神針等常用于急癥治療,因其熱力和施灸時間可以調節,一直沿用至今。近現代為了適應急癥的救治特點,臨床工作者結合現代科技成果對傳統針灸技術進行改革和創

4、新,豐富了傳統針灸方法,如李氏等4運用紅外溫針配合超微粉碎麻術散治療痛風;邊氏5采用針刺配合微波治療儀治療急性乳腺炎初期;孫氏等6采用電針加水針和耳針治療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等。1.3 手法內經、難經中有大量論述針刺手法和操作技術的篇幅,奠定了針刺手法的基礎,為后世進行手法變革提供了依據。金元明時期是針刺手法的昌盛階段。竇漢卿提倡寒熱補瀉、手指補瀉以及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針賦倡“治病八法”和“飛經走氣”四法,這些對提高急癥針刺療效極具意義。楊繼洲針灸大成中的“十二字針法”和“下手八法”是對單式手法的歸納總結。楊氏對針刺輕重和補瀉手法的關系也頗有研究,他分析針刺人中等穴對中風不省人事無效的情況后認為

5、:“針力不到,補瀉不明,氣血錯亂,或去針速,故不效也?!痹诩卑Y應用中,針灸手法多為瀉法,或以瀉法為主兼用補法,如透天涼適用于“風痰壅盛、中風、癲狂、瘧疾等一切熱癥”,龍虎交騰法能“治損逆赤眼,癰腫初起”等。清代醫家對刺灸之法也有所發揮,如用刺血法治療急痧將死。灸治急癥方面,則出現了適宜于急性癰毒的黃蠟灸、豆豉餅灸、雞子灸等法1。張景岳在灸治急癥的壯數上也提出“灸者必令火氣直達毒處,不可拘定壯數”,如能“前后相催,其效尤速”。當代針灸學家石學敏院士率先在針灸界提出了“針刺手法量學”。他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和通過嚴謹的實驗研究,提出將針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術時間及兩次針刺間隔時間作為針刺手法量

6、學的四大要素,使針刺療法更具有規范性、可重復性和可操作性。1.4 理論研究宋代竇材提出灸可扶陽保本,認為人以陽氣為本,灸治可資生陽氣,從理論上初步說明了灸法防急癥的機制。金元時期,各派醫家在運用刺血療法治療急癥的同時對其機理也進行了探討。李東垣和朱丹溪主張“刺血祛瘀”;劉河間主張“刺血清熱”;張從正主張“刺血解表”。另外,這一時期灸治熱證的提出和運用也打破了張仲景“三陰宜灸”的傳統理法。劉完素以灸百會、大椎治療發熱;劉河間亦明確主張灸能瀉熱,可治療急性發熱病癥等。明代李梴首先對灸治機理作出較全面概括,而張景岳說得更為明確:“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陰毒,開郁破滯,助氣回陽,火力若到,功非淺鮮”

7、,假如“癰疽為患,無非血氣壅滯,留結不行之所致,凡大結大滯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籍火力不能速也”。然而,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前人對針灸治療急癥機理的探討終究比較籠統。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科研工作者們借助現代技術手段,通過實驗研究,從生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生物物理學等角度對針灸治療急癥的機理進行探索,使其研究逐漸向縱深發展。大樣本、多中心對照觀察成為現代針灸治療急癥證實療效的主要手段。王氏等7對來自3個中心共276例產婦進行臨床觀察,結果在靜脈滴注催產素的基礎上加電針合谷對子宮收縮乏力的總有效率為97.1%;蔡氏等8通過對200例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患者進行了臨床觀察,發現

8、針刺“清喘”穴能顯著改善支氣管哮喘患者的喘息癥狀,且起效快;許氏等9觀察了80例房顫及房撲患者復律情況及安全性,結果表明,針刺是一種快速轉復陣發性房顫、房撲的安全、有效療法。2 發展策略2.1 構建新的急癥針灸理論體系由于針灸學一直未能突破傳統理論框架的束縛,以致有關急癥針灸的主要理論研究還停留在傳統針灸經絡理論層面。雖然近年來關于針灸治療急癥的機理研究迅速增加,但總體上看卻過細、過雜,對宏觀的、關鍵問題的理論研究較少。盡管歷代醫家經驗是寶貴的,但隨著實踐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臨床現象不能用已有的理論解釋時,就需要廣大研究者大膽地進行理論創新以適應現代針灸治療急癥的發展。2.2 推動針灸治療急癥的

9、標準化、規范化進程大量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已肯定了針灸對多種急性病癥的有效性、安全性。但為何針灸至今還未被列入急癥的常規治療措施呢?根結就在于其治療缺乏相關標準和規范。針灸學獨特的理論體系、特殊的人文背景、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施術者的技術水平和流派等因素,導致針灸治療急癥的規范化研究面臨一系列特殊問題。因此,有必要建立統一的取穴標準和診斷標準(包括西醫診斷標準和中醫診斷及辨證分型標準);制定基本固定的針灸處方(含相對穩定的加減);采用相對固定的針灸方法。2.3 合理、大膽地推廣針灸治療急癥的臨床運用隨著國家對公民醫療投入的加大和行業內部的整治,選擇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療方法是大勢所趨。針灸在治療急癥中

10、表現出的簡、便、效、廉等也成為其未來得到推廣應用的優勢。為此,醫療系統應加大相關從業者急癥針灸的培訓,培養具有針灸科研、臨床能力的綜合性中醫急診人才,及時地將科研成果反饋到臨床上,采用高新技術開發新一代的針灸器械。2.4 積極尋求針灸治療急癥臨床研究新方法近年來,針灸治療急癥的臨床試驗逐漸采用國際公認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方法。但中醫辨證論治,因人、因時、因地綜合治療,常使研究結果難以重復。數據統計亦是針灸治療急癥研究的一大挑戰。這些都成為針灸治療急癥研究運用RCT原則的阻礙因素。我們應在發揮中醫治療優勢的同時,提高中醫診斷的一致性

11、和準確性,探索新的可被接受的對照方案,針對中醫的復雜性發展新的統計模型。為此,有必要組織包括針灸/中醫與西醫專家在內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團隊,建立一種準備充分、設計嚴謹、循序漸進的臨床研究體系。2.5 增進針灸治療急癥的國際學術交流各國對針灸的相關投入很多,但中西方研究的側重點卻不同10-11。差異就意味著優劣共存,而有效地交流才能使彼此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培養掌握雙語甚至多語、熟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綜合型針灸人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語言沖突12等問題帶來的交流障礙,進而有效促進急癥針灸的傳播,增強國際間急癥針灸的學術交流。在新的時期,只有針灸工作者和各學科(特別是臨床學科)工作者緊密合作,堅持實踐

12、,開闊思路,多尋途徑,才能推動現代急癥針灸的發展。在日益崇尚自然療法的今天,我們期待著針灸療法在急癥治療中綻放光彩?!緟⒖嘉墨I】1 張 仁.實用急癥針灸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17.2 清·李學川.針灸逢源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7.32,60.3 杜元灝,李 晶,孫冬緯,等.中國現代針灸病譜的研究J.中國針灸, 2007,27(5):373.4 李成東,高 良,游國師,等.紅外溫針配合超微粉碎麻術散治療痛風122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08,30(12):1204.5 邊志敏.針灸配合微波治療儀治療初期急性乳腺炎J.山西中醫, 2009,25(2):50.6 孫 珊,黃慶生.針灸治療急性卡他性中耳炎36例J.光明中醫,2009,24(5):16.7 王 兵,劉家锳,韓 穎,等.電針合谷對子宮收縮乏力產婦宮縮時間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6,26(12):843.8 蔡志紅,董宇翔,劉 放,等.針刺“清喘穴”即刻止喘多中心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05,25(6):383.9 許宏珂,張月峰.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