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鎮地區綜合地質報告分析_第1頁
金山鎮地區綜合地質報告分析_第2頁
金山鎮地區綜合地質報告分析_第3頁
金山鎮地區綜合地質報告分析_第4頁
金山鎮地區綜合地質報告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 金山鎮地區綜合地質報告 班級: 學號: 姓名 指導老師: _ 2013 年 5 月 18 日 目錄第一章引言第二章 .地層第三章 .巖漿巖及變質巖第四章 .地質構造第五章地質發展史第六章 .結束語參考文獻附圖I 金山鎮地區聯合地質剖面圖附圖II 金山鎮地區構造綱要圖 第一章引言 本次實習包括一篇構造地質學綜合實習報告、金山鎮地質剖面圖和綱要圖的繪制,是在前幾次構造實習的基礎上的綜合實習,它的目的是使我們能比較全面掌握構造地質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和繪圖技巧和能力。從而提高我們分析和解決地質構造實際問題的能力的一次訓練。它對培養我們讀圖、作圖及提高我們運用理論知

2、識分析構造問題的能力都具有較好的效果。 金山鎮地區地質圖的比例尺1:,位于伏牛山東南麓金山鎮地區,圖區面積約206平方公里。最高峰為北部的渚嶺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還有奇峰、雨峰,諸嶺等。從河流體系特點判斷,地勢為北高南低。圖幅中包含大量信息,包括巖層年代,巖性,主要構造,主要村落等。其中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均有較好發育,構造方面,斷層和褶皺出露明顯。圖中東北角和西面有斑巖和花崗巖侵入,且存在兩處角度不整合,缺少J地層。A-B剖面上包含的信息量比較大,斷層,褶皺均在其中。其剖面大致走向為SE123°,巖層年代從K2-D2,包含地質圖上幾乎所有年代巖層。由于沒有等

3、高線,需要根據其中已知的標高大致判定地形的起伏,從而畫出各巖層的產狀,進而分析各段的構造情況。 第二章地層 主要發育晚古生代以來地層,但缺失早三疊世(T1)、晚三疊世-晚侏羅世(T3-J3)和新近紀(N)等時代地層。2.1 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統(D2)、上泥盆統(D3)、石炭系(C)二疊系(P)地層,其巖性及分布特點分述如下。 中泥盆統(D2)砂巖、礫巖主要呈塊狀分布于圖區金山鎮及河北村東南部,出露面積約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統(D3)頁巖、泥巖主要呈塊狀分布于圖區河北村南部,出露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 下石炭統(C1)砂巖、砂礫巖主要成條帶狀分布于圖區西側的1000高地處;奇峰、雨

4、峰處;中南部地五里河處;中北部的渚峰一帶以及東南部的河北村一帶,出露面積約為25平方公里。 上石炭統(C2)粉砂巖、頁巖主要呈條帶狀分布于圖區西側王莊及雨峰附近;五里河西南側;渚嶺周圍;圖區東南角處也有分布,出露面積60平方公里。 下二疊統(P1)灰巖、泥巖主要成條帶狀分布于王莊北側等圖區各個地區。 中二疊統(P2)砂巖主要成條帶狀分布于五里河南側,桑園北側等地區。 上二疊統(P3)灰巖、頁巖主要成條帶狀分布于圖區西南側,出露面積約為2平方公里。2. 2中生界主要出露了中三疊統(T2)、下白堊統(K1)及上白堊統(K2)地層,其巖性及分布特點分述如下。 中三疊統(T2)泥灰巖,灰巖主要呈片狀分

5、布于圖區西南側及東北部陵莊西側,出露面積約為2平方公里。 下白堊統(K1)砂巖、礫巖主要成條帶狀分布于圖西側1200高地的西側,出露面積約為6平方公里。 上白堊統(K2)粉砂巖、頁巖主要呈面狀分布于西北側1500高地處和東北部渚峰的北側,出露面積約為8平方公里。2. 3新生界主要出露了古近系(E)地層。主要呈面狀分布于圖區西北角,出露面積約為7.5平方公里。第三章 巖漿巖及變質 圖區巖漿巖類型主要包括花崗巖和斑巖。前者主要位于圖區東北一角(陵莊)一帶,面積約為12平方公里,表現為巖株,與圍巖成斷層或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侵位時間大約在T2以后,K2之前;后者以巖株形式發育,見于陵莊、雨峰附近,面

6、積約為4平方公里,與圍巖成(侵入)或(斷層 異巖不整合)接觸關系,侵位時間大約在T2以后。圖區沒有變質巖顯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巖體或巖脈附近存在小規模接觸變質現象。第四章地質構造4.1構造層劃分從上述地層一章可知,研究區缺失上三疊統(T1),使得上二疊統(P3)及中三疊統(T2 )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缺失上三疊統-上侏羅統(T3-J3),使得下白堊統(K1)與下伏地層之間呈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層。因此,將構造層劃分為D2-T2構造層、K1-E構造層,其中D2-T2構造層又劃分為D2-P3亞構造層和T2亞構造層。4.2 褶皺(需要對褶皺進行編號) 褶皺總體組成及特點簡述

7、之f1 、河北村金山鎮線性背斜褶皺組; 描述:該褶皺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鎮一帶,核部為D2,翼部由D3、C1、C2,C3組成,兩翼走向北東南西。傾角45度,中間低并向兩邊揚起,軸面豎直略向北西傾,樞紐傾伏,兩翼夾角約110度。f2、 孤峰 陵莊復式向斜褶皺組; 描述:由孤峰和陵莊兩處向斜褶皺組成,核部均為為T3,翼部由T2、P2,兩翼走向北東南西,北西翼傾角80度,南東翼傾角40度,中間低并向兩邊揚起,由此可恢復原轉折端形態,即圓弧形態,軸面豎直略向北西傾,兩翼夾角約60度。孤峰處呈現短軸褶皺狀態。f3 、五里河 諸嶺背斜褶皺組; 描述:兩處短軸背斜的核部均為為C1,翼部由C2、C3、P1組成,

8、北西翼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45度;南東翼為倒轉巖層,走向北東南西,傾角80度。中間低并向兩邊揚起,由此可恢復原轉折端形態,即圓弧形態,軸面向西北傾,兩翼夾角約35度。f4、 奇峰雨峰王莊背斜、向斜褶皺組 描述:核部均為C1,翼部由C2、C3組成,北西翼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45度;南東翼為倒轉巖層,走向北東南西,傾角75度,但是由于此處的逆沖推覆構造導致南東翼被剝蝕的所剩無幾。中間低并向兩邊揚起,由此可恢復原轉折端形態,即圓弧形態,軸面向西北。f5、李家背斜與向斜組 描述:背斜核部C1向斜核部P1,翼部由C2和C3組成,兩翼走向北西南東,北西翼傾角60°,南東翼傾角45

9、°,軸面略向北西傾,轉折端成圓弧狀。金山鎮地區總體的組合形式為背向斜的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現,整個區域中所有褶皺的軸跡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皺,反映了垂直于褶皺延伸方向的擠壓應力場4.3 斷層斷裂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根據斷層與巖層關系可分為走向斷層、傾向斷層、斜向斷層和順層斷層。1、陵莊五里河逆沖斷層(F1) 描述:層面走向北東南西,傾角20度,延伸約1.8萬米。上盤為五里河、諸嶺短軸倒轉背斜褶皺組,下盤為孤峰-陵莊向斜褶皺組,根據構造窗和飛來峰可判斷該逆沖推覆構造的最小位移為2.2千米。它是整個地區規模最大的斷層。2、 李家逆沖斷層 描述:層面走向北東南西,傾角

10、30°,延伸約11km。上盤為李家背斜與向斜組,下盤為奇峰雨峰短軸背斜褶皺。3、五里河構造窗、安村與孤峰飛來峰; 描述:五里河低洼處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莊-五里河逆沖斷層的下盤,看到下盤的底層P2,該處為構造窗;孤峰高處為1200米,由P2T2兩部分組成,可以判斷出是陵莊-五里河逆沖斷層的上盤被剝蝕后留下的,該處為飛來峰。4、奇峰雨峰逆沖斷層(F2) 描述:位于奇峰和雨峰之東側近山脊處,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兩端分別延粗圖外,圖內全長約18km,斷層西傾向北西,傾角2030度。上盤為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統系各統地層;下盤為下二疊統和上石炭統。構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盤的石炭系各統巖層

11、逆沖于下二疊統和上石炭統地層之上。地層斷層約800km。斷層走向與褶皺軸相一致,為一縱向斷層。斷層中部為兩個較晚期的橫斷層所錯斷。斷層形成時代與同方向、同性質的桑園-五里河逆沖斷層系相同,即中三疊世(T2)之后,早白堊世(K1)之前,兩條斷層構成疊瓦式。5、河北村正斷層系(F3-F7)描述:五套正斷層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皺樞紐,延伸1-1.5km。延樞紐方向從北東至南西向每個斷層面的傾向依次為北東、南西、北東、南西。在第一二個斷層面中間形成地壘,在第四五個斷層面中間形成地壘,兩地壘中間形成地塹。6、走滑斷層系(F8-F11)描述: 4套平移斷層分別分布于奇峰、雨峰帶和金山鎮、王家莊帶,垂直于

12、地層界線。奇峰、雨峰兩套走滑斷層之間是奇峰-雨峰逆沖斷層,在奇峰、雨峰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斷層,分別為左行和右行走滑斷層, 使兩端層面中間部分相對兩邊向北西方向移動。后兩套走滑斷層之間是五里河。4.4 斷層與褶皺關系分析逆沖推覆構造的擴展方式逆沖推覆構造的擴展方式包括前展式和后展。走滑斷層一般發育于褶皺處。第五章地質發展史在地質歷史時期,金山鎮地區經歷了多期地殼運動以致形成現今復雜的地質現象(附圖II)。它在中泥紀開始沉積砂巖、礫巖,經過兩次海進和兩次海退,一直穩定地沉積進行到上二疊紀。伴隨沉積厚度的增加,巖層之間的粘性差異累加作用顯著,重力分布更加趨于不均勻,二疊紀時該地區出現明顯的褶皺。隨著褶

13、皺的不斷發育,巖層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應力越來越大,地在上二疊紀可能就行成了該地區中部的倒轉地層,并發生了一系列的斷層,包括兩處大的逆斷層和東南部一系列平移斷層。 泥盆紀時期,該區主要接受河流的沉積,沉積物為河流相的砂巖。自早泥盆世開始地殼開始下降,沉積環境有河流轉為海洋,沉積物由砂巖轉為頁巖。早泥盆世以后,該區環境均為海洋,接受長期的海相沉積。在石炭紀到二疊紀沉積了大量的灰巖地層。此時,地殼處于相對穩定階段。早二疊世以后,地殼開始抬升,海底的沉積物露出地表,接受風化和剝蝕。致使該地區缺少早三疊世的地層。中三疊世和晚三疊世地中殼再次下降,陸地轉為海洋,再次接受海相沉積。 晚三疊世以后,地殼再次抬升,該地區再次接受風化和剝蝕。缺少侏羅紀的地層。 白堊紀開始地殼趨于穩定,河流開始發育,主要沉積環境由海洋轉為河流。直到現在地殼處于長期穩定狀態。第六章 結束語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綜合地質學,從書本理論學習中,認識了很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在構造地質實習課中,我們進行了各種地質圖的描繪,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構造圖,坡面圖等讀圖和畫圖,剛剛開始的時候感覺很無聊,但是慢慢地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從這門課中我學到了做事一定要認認真真的,如描繪好一條線乃至一個點。我很明顯的感覺到在分析地質現象及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