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全國民用建筑工程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通空調動力宣貫內容提要:總則采暖空調基本參數與要求空氣調節冷熱源一、總則1編制目的:通過設計環節提供工程建設的能源效率、建筑節能設計質量。通過選用節能技術實現節能目標: 南方地區 50% 北方地區 65%2適用范圍: 全國 新建、改建、擴建 居住建筑、公共建筑 采暖、通風、空調、制冷、鍋爐房的節能設計。3針對民用建筑中采暖、空調節能的共性問題而編制的技術措施。對現行、即將頒布的規范、標準的細化、延伸和補充。二、采暖空調技術參數與要求1、室內熱環境設計參數的確定參數:1.1規定了室內計算溫度“宜” 參照的民用建筑采暖和舒適性空調系統的設計計算參數溫度、濕度。1.
2、2、規定了公共建筑主要空間的新風量“應” 符合的要求表2.1.3。 北京市工程建設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評審標準DBJ/T01-100-2005參數冬季夏天溫度()2224相對濕度(%)33604070舒適性空調室內溫度濕度設計參數2、圍護結構熱工設計2.1居住建筑即將出臺的即將出臺的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將1995年發布的行業標準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2001年發布的行業標準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1342001)、2003年發布的行業標準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準(JGJ
3、75 2003)加以統一修訂補充,制定出適用于全國各地區的國家標準 。采用“采暖度日數HDD18” 和“空調度日數CDD26”衡量當地和炎熱的程度。按照采暖度日數HDD18和空調度日數CDD26將全國分為五個氣候區:嚴寒地區、寒冷地區、 夏熱冬冷地區、 夏熱冬暖地區、 溫和地區采暖度日數 (HDD18) heating degree day based on 18一年中,當某天室外日平均溫度低于18時,將低于18的度數乘以1 天,并將此乘積累加。空調度日數 (CDD26) cooling degree day based on 26一年中,當某天室外日平均溫度高于26時,將高于26的度數乘以1
4、 天,并將此乘積累加。 居住建筑1、嚴寒、寒冷地區控制傳熱系數在限值內。2、夏熱冬冷地區(采暖):外窗不應過大,傳熱系數控制在限值內;圍護結構的其它部分,控制傳熱系數和熱惰性指標。3、夏熱冬暖(采暖)屋頂和外墻控制傳熱系數和熱惰性指標。窗墻比:北向 0.45,東西向 0.5,南向 0.5( =不應大于)天窗:窗/頂 4%,K 4.0w/(k)外墻的傳熱系數應考慮冷橋,取平均傳熱系數。各窗墻比不同時,控制K、遮陽系數超標時,控制空調采暖年耗電指數或耗電量。 2.2公共建筑1將全國分為五個氣候區:嚴寒地區A區;嚴寒地區B區;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五個區根據體型系數、窗墻比分別控制圍
5、護結構的K;五個區控制地面和地下外墻熱阻值;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還控制遮陽系數;三、空氣調節1、一般規定1.1空調房間或區域必須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冷負荷計算;水系統的水力平衡計算。1.2負荷計算考慮:群集情況和設備與照明的同時使用率;冷負荷應按逐時冷負荷的綜合最大值確定,用于確定該空調區域的送風量和風機盤管等的設備容量; 選擇空氣處理機組的空調系統整體冷負荷的確定 1) 空調系統所服務的空調區總冷負荷:不設溫度自控時,宜按各空調房間或區域最大小時冷負荷的總和計算;設有溫度自控時,宜按所有空調房間作為一個整體空間進行逐時冷負荷計算所得的綜合最大小時冷負荷確定;2) 新風冷負荷:
6、應按夏季室外空調計算干、濕球溫度確定;3) 考慮空氣處理過程中存在冷熱抵消時的附加冷負荷;4) 考慮風機風管的溫升引起的附加冷負荷,回風管在非空調空間時,還應考慮漏入風量對回風參數的影響;5) 送風管道漏風引起的附加冷負荷;6) 確定整體冷負荷時,可考慮空調系統在使用時間上的不同,采用小于1的同時使用系數。空調冷源冷負荷應為空調系統整體冷負荷及其冷水通過水泵、水管等溫升引起的附加值的總和。 1.3、建筑空間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體積大于等于10000m3,僅要求下部區域保持一定的溫濕度時,宜采用分層空氣調節。采用分層空氣調節時,可按全室空調逐時冷負荷的綜合最大值乘以小于1的系數作為空調區冷負
7、荷,其值應經計算確定。 1.4、以下情況進行全年動態負荷計算: 1 )需要對空調方案進行能耗和投資等經濟分析時; 2 )采用利用熱回收裝置回收冷熱量、利用室外新風作冷源調節室內負荷、冬季利用冷卻;塔提供空調冷水等節能措施,需要計算節能效果時; 3 )采用蓄熱蓄冷裝置,需要確定裝置的容量時。計算機模擬通過建立比較精確的數學模型進行建筑熱過程的計算模擬可采用Dest、HASP、DOE-2、ESP-r、BLAST、EnergyPlus、NBSLD等。1.5 夏熱冬冷、嚴寒和寒冷地區,當空氣調節房間存在較大內區需要常年供冷時,應根據室內進深、朝向、分隔、樓層以及圍護結構特點等因素劃分內外區,并按內外區
8、分別設置空氣調節系統或末端。 1.6、空氣調節系統的選擇應經過技術經濟比較;并應優先選擇能耗低、經濟性好的空調系統 1.7空調設備的選擇要求:1) 冷熱源、空氣處理、風水輸送等設備的總容量,應以冷熱負荷和水力計算結果為依據確定,不應無原則增加富裕量。2 )設備運行效率應符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的相關規定,應選用在設計滿負荷工況和部分負荷工況下的效率最高的設備。風機的設計工況效率,不應低于風機最高效率的90%;3)設備選擇還應考慮容量和臺數的合理搭配,使系統在部分負荷運轉時也處于相對高效率狀態。 1.8 集中空調系統應采用自動監測與控制,并根據建筑功能和系統類型選擇確
9、定自動監控的內容和控制系統形式。末端風機盤管應采用電動溫控閥與三擋風速結合的控制方式。1.9 分體式空調器(含風管機、多聯機)室外機的位置不能隨意安裝2、空調水系統 2.1一般規定:1)除水蓄冷蓄熱系統和空氣處理需噴水處理外,水均系統應采用閉式循環系統。2)定壓和膨脹宜采用高位膨脹水箱方式。3)對水系統采取必要的過濾除污、緩蝕、阻垢、滅藻等水處理措施。4) 空調冷水的供、回水設計溫差不應小于5。在保證技術可靠、經濟合理的前提下,宜盡量加大冷水供回水溫差降低水系統的輸配能耗,但應注意流量減少對定型盤管設備(例如風機盤管等)傳熱系數的影響。5)空氣調節水系統布置和管徑選擇時,應減少并聯環路之間的壓
10、力損失的相對差額,當超過15%時,根據水力平衡要求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裝置。2.2 空氣調節系統的計量1)采用區域性冷源和熱源時,在每棟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熱源入口處,應設置冷量和熱量計量裝置。2) 公共建筑內部宜按經濟核算單位分別設置冷量和熱量計量裝置。3 )冷卻塔補水總管上設置水流量計量裝置。2.3空調系統的循環水泵宜采用自動變速控制,變頻泵的變頻范圍應能滿足系統安全運行要求和系統流量變化要求。1)一次泵變流量系統空調冷水循環泵;2) 二次泵系統的二級循環泵;3)采用水/水或汽/水熱交換器間接供冷、供熱循環水系統的二次水循環泵。2.4冷熱水系統的輸送能效比(ER)應按下式計算且不應大于表5.2.
11、4的規定。 ER=0.002342H/(T) 式中:H水泵設計揚程(m) T供回水溫差(); 水泵在工作點的效(%)。空氣調節冷熱水系統的最大輸送能效比(空氣調節冷熱水系統的最大輸送能效比(ER)管道管道類型類型兩管制熱水管道兩管制熱水管道四管制四管制空氣調空氣調節冷水節冷水管道管道嚴寒地嚴寒地區區寒冷地區寒冷地區夏熱冬夏熱冬暖地區暖地區熱水熱水管道管道夏熱冬冷夏熱冬冷地區地區ER0.005770.006180.00865 0.006730.0241適用條件: 適用于獨立建筑物內的空氣調節冷熱水系統,最遠環路總長度一般在200500m范圍。區域供冷(熱)管道或總長過長的水系統可參照執行; 表不
12、適用于采用直燃式冷(溫)水機組、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等作為熱源,供回水溫差小于10的系統。 2.5全年運行的空調系統,應根據建筑物的負荷特性和運行要求選擇水路系統的配管制式: 1) 建筑物所有區域同時在夏季供冷、冬季供熱時,應采用兩管制的空調水系統。 2) 當建筑物內只有一些區域需全年供冷時,宜采用分區兩管制的空調水系統。 3)當供冷和供熱工況交替頻繁或同時使用時,可采用四管制的空調水系統。2.6 應經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空調冷水系統的循環水泵配置形式: 1)中小型和功能簡單的工程可采用冷源側定流量的一次泵定流量系統; 2)系統較大、阻力較高,且各環路負荷特性或阻力相差懸殊時,宜采用在冷源側和負
13、荷側分別設置一級泵和二級泵的二次泵系統; 3)具有較大空調水泵節能潛力的大型系統,在確保設備的適應性、控制方案和運行管理的可靠性的前提下,可采用冷源側變流量的一次泵變流量系統。2.7 空調冷水循環泵規格和臺數,應按下列原則確定: 1)除空調熱水和空調冷水的流量和管網阻力相吻合的情況外,兩管制空調水系統應分別設置冷水和熱水循環泵。 2)除采用模塊式等小型機組和采用一次泵變流量系統的情況外,一次泵系統及二次泵系統中一級泵,應與冷水機組的臺數和流量相對應。 3)二次泵系統中二級泵臺數應按系統的分區和每個分區的流量調節方式確定,且每個分區不宜少于兩臺。2.8 空調冷水一次泵定流量系統管道連接形式和控制
14、閥的設置,應在保證流經冷水機組的流量恒定的前提下,以經濟、節能、運行控制方便為原則進行優化設計,不應無謂地增設大口徑電動閥增加造價和系統阻力,應按下列要求設計: 1 )末端裝置宜采用兩通調節閥。 2)末端裝置采用兩通調節閥時,應在總供回水管之間設旁通管及由壓差控制的旁通閥,旁通管管徑應按一臺冷凍水泵流量確定。 3)兩臺和兩臺以上的冷水機組和空調冷水循環泵之間宜采用一對一獨立接管連接方式。當冷水機組數量較少時,宜在各組設備連接管道之間設置冷水機組和冷水泵之間互為備用的手動轉換閥; 循環泵和冷水機組之間一對一接管連接方式循環泵和冷水機組之間一對一接管連接方式(無備用泵)和閥門配置(無備用泵)和閥門
15、配置1冷水機組(蒸發器或冷凝器); 2循環水泵; 3常閉手動轉換閥; 4單流閥; 5設備檢修閥 、部分負荷時用,應能夠關閉自如,關閉嚴密。循環泵和冷水機組之間一對一接管連接方式和閥門配置循環泵和冷水機組之間一對一接管連接方式和閥門配置1冷水機組(蒸發器或冷凝器);2循環水泵;3備用泵; 4常閉手動轉換閥; 5單流閥; 6設備檢修閥、 部分負荷時用,應能夠關閉自如,關閉嚴密。4)當冷水機組和空調冷水循環泵之間采用一對一獨立連接困難時,可采用共用集管連接;當水泵停止運行時,應隔斷對應冷水機組的冷水通路;當采用集中自動控制系統時,每臺冷水機組入口或出水管道上應設置電動隔斷閥,且應與對應的冷水機組和水
16、泵連鎖開閉; 5 )應適應系統負荷變化控制冷水機組及其一次泵的運行臺數。 循環泵和冷水機組之間共用集管連接方式和閥循環泵和冷水機組之間共用集管連接方式和閥門配置門配置1冷水機組(蒸發器或冷凝器); 2循環水泵; 3電動隔斷閥; 4單流閥; 5設備檢修閥、 部分負荷時用,應能夠關閉自如,關閉嚴密;6共用集管。2.9空調冷水二次泵系統應按下列要求設計: 1)末端裝置應采用兩通調節閥。 2)冷熱源側和負荷側的供回水共用集管(或分集水器)之間應設旁通管(平衡管)或耦合罐,旁通管管徑不宜小于空調供、回水總管管徑,旁通管上不應設置閥門。 3)一級泵和冷水機組之間的接管和轉換、控制閥門的設置和運行臺數的控制
17、在冷機部全部投入運行時應考慮不旁通流量的設計原則。 4)應根據系統的供回水壓差控制二級泵轉速和運行臺數,控制調節循環水量適應空調負荷的變化。系統壓差測定點宜設在最不利環路干管靠近末端處。 空調冷水二次泵系統空調冷水二次泵系統1冷水機組;2一級泵; 3二級泵;4旁通管;5電動二通閥; 6末端盤管 2.10空調冷水一次泵變流量系統的設計要點 空調冷水一次泵系統構成空調冷水一次泵系統構成1冷水機組; 2一級泵; 3電動隔斷閥; 4電動旁通閥; 5電動二通閥; 6末端盤管1)基本控制環節 末端裝置應采用兩通調節閥。 冷水機組和水泵臺數可不對應設置,其啟停分別獨立控制,水泵轉速一般由最不利環路的末端壓差
18、變化來控制。 冷水機組和水泵采用共用集管連接,冷水機組進口或出口應設置與機組連鎖的開閉的電動隔離閥。 應在總供回水管之間設旁通管及由流量或壓差控制的旁通閥,旁通管管徑應按單臺冷凍機的最小允許流量確定。2 )系統流量變化范圍: 應考慮蒸發器最大許可的水壓降和水流對蒸發器管束的侵蝕因素,確定冷水機組的最大流量。 冷水機組的最小流量不應影響到蒸發器換熱效果和運行安全性。3) 冷水機組及其控制器的選擇: 宜選擇允許水流量變化范圍大的冷水機組。 宜選擇適應冷水流量快速變化(允許水流量變化率大)的冷水機組。 冷水機組應采用減少出水溫度波動的控制措施,例如:除根據出水溫度變化調節機組負荷的常規控制外,還具有
19、根據冷水機組進水溫度變化來預測和補償空調負荷變化對出水溫度的影響的前饋控制功能等。 采用多臺冷水機組時,應選擇蒸發器壓降接近的冷水機組。 4)系統宜采用以下精確控制流量和降低水流量快速變化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應采用高精度的流量測定裝置。 應采用合理的群控方案避免頻繁加減機。冷水機組的臺數加減控制應合理,例如:以系統供水溫度或以壓縮機運行電流為依據加機,以壓縮機運行電流為依據減機,在加機前先對原運行機組卸載等。 冷水機組的的電動隔離閥應緩慢動作,避免加減機時流量瞬間變化太大。 旁通閥的流量和開度應成線性關系,盡可能減少控制延遲時間,并在設計壓力下確保不漏。 負荷側多臺設備的啟停時間宜錯開,設備盤
20、管的水閥應選擇“慢開”型。空氣調節風系統 3.1一般要求:1 )空調送風應采用單風道系統。2 )除有嚴格的溫濕度精度要求外,在同一個空氣處理系統中,不應同時有加熱和冷卻過程。3) 在人員密度相對較大且變化較大的房間,宜采用新風需求控制。即在不能利用新風做冷源的季節,根據室內CO2濃度檢測值增加或減少新風量,在CO2濃度符合衛生標準的前提下減少新風冷熱負荷。4)建筑頂層、或者吊頂上部存在較大發熱量、或者吊頂空間較高時,不宜直接從吊頂回風。5)空氣調節風系統不應將土建風道作為空氣調節系統的送風道和已經過冷、熱處理后的新風的送風道。當條件受限需要土建風道時,必須采取有效可靠的防漏風和絕熱措施;應對絕
21、熱材料采用穩妥的固定方法,并應采取防止絕熱層表面吹散的措施。)3600/(tsPWsWPt3.2空氣調節風系統的作用半徑不宜過大。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Ws)應按下式計算式中 單位風量耗功率W/(m3/h); 風機全壓值(Pa); 包含風機、電機及傳動效率在內的總效率(%)。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限值風機的單位風量耗功率限值 W/(m3/h) 系統型式辦公建筑商業、旅館建筑粗效過濾粗、中效過濾粗效過濾粗、中效過濾兩管制定風量系統0.420.480.460.52四管制定風量系統0.470.530.510.58兩管制變風量系統0.580.640.620.68四管制變風量系統0.630.690.670
22、.74普通機械通風系統0.32注: 普通機械通風系統中不包括廚房等需要特定過濾裝置的房間的通風系統; 嚴寒地區增設預熱盤管時,單位風量耗功率可增加0.035W/(m3/h); 低溫送風空氣處理機組單位風量耗功量可參照增加上述數值;當空氣調節機組內采用濕膜加濕方法時,單位風量耗功率可增加0.053W/(m3/h)。3.3 空氣調節風系統應采取減少風道長度和系統阻力的下列措施:(1) 應合理布置和劃分風系統的服務區域:1)空氣調節機房應靠近服務區域;2)風道作用半徑不宜過大;3)高層建筑的風系統所轄層數不宜超過10層。 (2) 空調通風管道設計與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 矩形風管寬高比不宜大于4,
23、最大不應超過10;風管的截面尺寸宜按通風與空氣調節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2002)中的規定確定。2)風管彎頭曲率過小或采用直角彎頭時, 應設導流葉片。3)風管的變徑應做成漸擴或漸縮形, 其每邊擴大收縮角度不宜大于30。 4)風管改變方向、變徑及分路時, 不應過多使用矩形箱式管件代替彎頭、漸擴管、三通等管件;必須使用分配氣流的靜壓箱時, 其斷面風速不宜大于1.5m/s。5)彎頭、三通、調節閥、變徑管等管件之間間距宜保持510倍管徑長的直管段。6)風機入口與風管連接, 應有大于風口直徑的直管段, 當彎頭與風機入口距離過近時, 應在彎頭內加導流片。7) 風管與風機出口連接, 在靠近風機
24、出口處的轉彎應和風機的旋轉方向一致,風機出口處到轉彎處宜有不小于3D(D為風機入口直徑)的直管段。 8)風管內風速不應過大,可根據空調區域的噪聲要求參考下表確定: 噪聲級dB(A)2535355050656585干管風速(m/s)344668812支管風速(m/s)2233558注:通風機與消聲裝置之間的風管,其風速可采用810 m/s。 (3)應減少空氣處理設備的阻力:1)表冷器的面風速不宜過大,宜取2.5m/s。2)空氣過濾器應滿足下列要求: 粗效過濾器(粒徑0.5m,效率:80%E20%):初阻力50Pa,終阻力100Pa; 中效過濾器(粒徑1.0m,效率:70%E20%):初阻力80P
25、a,終阻力160Pa; 全空氣系統的過濾器應能滿足全新風運行的需要。控制好流速。 3.4合理選用空調通風系統的風機(1 )風機壓頭和空氣處理機組機外余壓應計算確定,不應選擇過大。(2) 應采用高效率(至少在52%以上)的風機和電機。(3 )有條件時宜優先選用直聯驅動的風機。 3.5空調系統的送風溫差應通過焓濕圖計算確定,采用上送風氣流組織形式時,宜取滿足室內溫濕度要求的最大溫差以減少風機能耗,但應符合下列要求:GB50189-2005的5.3.21和GB50019-2003的6.5.7 送風高度5m時(不包括置換通風送風方式),不宜大于10;送風高度5m時,送風溫差不宜大于15。3.6 直流式
26、全新風系統的選用和設計應符合以下節能要求:(1 )除下列情況外,不應采用直流式全新風空調系統:1) 衛生或工藝要求采用直流式全新風空調系統;2) 夏季空調系統的回風焓值高于室外空氣焓值;3) 系統服務的各房間排風量大于按負荷計算出的送風量;4) 室內散發有害物質,及防火防爆等要求不允許空氣循環使用;5) 空調房間采用風機盤管、直接蒸發式空調機組室內機、水環熱泵等循環風空氣處理設備,集中送新風的情況。(2 )新風宜直接送入各空調區,不宜經過室內空氣處理設備盤管后送出。(3) 宜具備可在各季節采用不同新風量的條件。 3.7使用時間、溫度、濕度等要求條件不同和新風比相差懸殊的空氣調節區,不宜劃分在同
27、一個定風量全空氣空調系統中。當全空氣空調系統必須服務于不同新風比的多個空調區域時,不應采用新風比最大區域的數值作為系統的總新風比。3.8 一般舒適性定風量和變風量全空氣空調系統設計應具備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風做冷源的條件:1 )新風比應可調,宜能夠全新風直流運行。2 )空氣處理機組新風入口、新風過濾器等應按最大新風量設置。3) 空氣處理機組新風和回風入口宜設置電動調節閥門以方便調節和控制。4 )間歇運行的空調系統提前預熱或預冷時,冬夏季應關閉新風;當能夠利用室外空氣進行預冷時,應盡量利用新風。5 )排風系統設計和控制應與新風量的變化相適應。3.9采用全空氣空調系統時,下列情況宜采用變風量系統。1)
28、 同一個空氣調節風系統中,各空氣調節區的冷、熱負荷差異和變化大、低負荷運行時間較長,且需要分別控制各區域溫度;2 )建筑內區全年需要送冷風;3 )衛生標準要求較高的舒適性空調系統。3.10 當采用冰蓄冷空調冷源或有4的低溫冷水可利用時,宜采用低溫送風空調系統,以減少風機能耗和風道尺寸、節省建筑空間、降低房間濕度增加舒適度。對要求保持較高空氣濕度或需要較大換氣量的房間,不應采用低溫送風系統。低溫送風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 )低溫送風系統的空氣冷卻器的出風溫度與冷媒的進口溫度之間的溫差不宜小于3,出風溫度宜采用410,直接膨脹系統不應低于7。2) 應計算送風機、送風管道及送風末端裝置的溫升,確定
29、室內送風溫度;并應保證在室內溫濕度條件下風口不結露。估算時,送風設備和管道溫升可取3。3 )采用低溫送風時,室內設計干球溫度宜比常規空調系統提高1。4 )空氣處理機組的選型,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空氣冷卻器的迎風面風速宜采用1.52.3m/s;冷媒通過空氣冷卻器的溫升宜采用913。5 )采用向房間直接送低溫冷風的送風口時,應采取能夠在系統開始運行時,使送風溫度逐漸降低的預處理措施。6)空氣處理機組至送風口處必須進行嚴格的保冷與隔汽,保冷層厚度應經計算確定。 7 )低溫送風系統的末端送風裝置,應具有良好的擴散性或空氣混合性,可選用誘導器、防結露的誘導型旋流風口等。3.11 空氣調節風系統(包括
30、空氣調節機組)應滿足下列基本監控要求:1 空氣溫、濕度的監測和控制;2 定風量全空氣空調系統宜采用變新風比焓值控制;3 采用變風量系統時,風機應采用變速控制;4 設備運行狀態的監測及故障報警;5 過濾器超壓報警及顯示;6 需要時設置盤管的防凍保護。 變風量空氣調節系統變風量空氣調節系統4.1 變風量空調系統的組成(1)變風量空調系統由下列設備組成:1)末端裝置: 常用的為節流型末端裝置,分為單風道型(無風機動力)和風機動力型;風機動力型VAV末端裝置根據風機與一次風閥的位置,分為串聯性和并聯性:一次風閥與風機并聯的一次風閥與風機并聯的并聯風機型并聯風機型一次風閥與風機串聯的一次風閥與風機串聯的
31、串聯風機型串聯風機型 單風道和風機動力型末端裝置又分別分為單冷型和再熱型; 對于末端裝置一次風閥的節流控制,一般采用不受風道內壓力變化影響,由室溫信號為主、壓力信號作為補償控制的壓力無關型設備。2) 向末端裝置輸送一次風的集中空氣處理機組。3) 配套的排風出路或機械排風系統(當采用設置回風機的雙風機系統時,利用回風機排風)。 (2) 控制系統由下列主要環節構成: 1)末端裝置:根據室內溫度改變的一次風風量、再熱量等;2)集中空氣處理機組: 控制一次風的送風溫度相對恒定; 根據末端裝置一次風的需求量改變送風機和回風機(或排風機)風量,以節省部分負荷時的空氣輸送能耗;3)保證衛生要求的最小新風量和
32、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風做冷源的相應風閥、風機控制。 4.2采用變風量系統的空調區域應合理劃分內外區,可采用以下常用空調方案:1)內區采用全年送冷的變風量空調系統,外區采用設置風機盤管、散熱器、定風量全空氣系統等其他空調采暖設施。2)內外區合用變風量集中空氣處理機組,外區變風量末端裝置采用再熱型,再熱裝置宜采用熱水盤管。3)內外區分別設置變風量集中空氣處理機組,內區全年送冷,外區按季節轉換送冷或送熱。外區集中空氣處理機組宜按朝向分別設置,使每個系統中各末端裝置服務區域的轉換時間一致。 4.3 集中空氣處理機組應按下列要求設計:1 )最大送風量應根據系統的逐時冷負荷的綜合最大值確定,并根據工程實際情況
33、考慮一定的同時使用系數。送風溫差不應小于8。2) 最小送風量應根據負荷變化范圍,房間衛生、正壓、氣流組織要求,末端裝置可變風量范圍等因素確定;可取最大送風量的3080,且不應小于設計新風量。3 )最大負荷時的設計新風量和新風比應按修正的計算方法確定。4 )應采取保證衛生要求的最小新風量的措施。5) 應具備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風做冷源的條件。6 )當采用風機動力串聯型末端裝置時,集中空氣處理機組的出風口靜壓應能克服一次風送風管路系統的阻力和末端裝置一次風閥的阻力。7) 當采用單風道型和風機動力并聯型末端裝置時,集中空氣處理機組的送風口靜壓應能克服一次風管路系統的阻力、末端裝置阻力及末端裝置下游至送風
34、口阻力。 .4末端裝置和送風口的選擇設計(1) 負荷穩定、變化較小的空調區域,其需全年送冷的內區可采用單風道型變風量末端裝置;其外區冬季加熱量較小時,可采用再熱型單風道變風量末端裝置,當送風量減少到最小值房間仍然過冷時開啟再熱器加熱。 (2) 上述負荷特性的空調區域的外區,如所需加熱量較大時,可采用再熱型風機動力并聯型變風量末端裝置。冷負荷較大時末端風機不運行;當送風量減少到最小值房間仍然過冷時,開啟末端風機吸入房間回風與一次風混和后送出;如繼續過冷開啟再熱器,較大的混和風量經加熱后送出。(3) 下列情況可采用串聯型變風量末端裝置,以維持房間總送風量不變和提高房間送風溫度:1)低負荷時送風量較小會改變送風氣流組織時,例如:負荷相對不穩定、變化較大的空調區域和高大空間等;2)采用低溫送風或一次風溫度較低,但送風口的擴散性和與室內空氣的混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智能辦公綜合體租賃合同
- 2025年鋁制品加工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土地租賃開發合同》
- 2025房產買賣合同內容
- 2025年度網站建設和運營維護合同示例
- 2025企業設備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2025蘇州合同范本下載
- 2025藥店租賃合同模板(簡化版)
- 《2025某綠色生態園景觀維護合同》
- 2025建筑材料買賣合同
- 一例盆腔臟器脫垂全盆底重建術患者的護理
- 鎖邊機安全操作規程
- 特種設備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模板
- 10kV電力電纜(銅芯)技術規范書
- 高空作業車專項施工方案全套資料
- YY/T 0314-2021一次性使用人體靜脈血樣采集容器
- 2022年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年產11萬噸聚丙烯合成工藝設計
- 幼兒園教學課件《神奇的色彩女王 》課件
- 信息不對稱論文
- 話劇《林黛玉進賈府》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