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點歸納總結_第1頁
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點歸納總結_第2頁
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點歸納總結_第3頁
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點歸納總結_第4頁
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點歸納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中物理必修1知識點歸納總結 質點:一個物體能否看成質點,關鍵在于把這個物體看成質點后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沒有影響。如果有就不能,如果沒有就可以。不是物體大就不能當成質點,物體小就可以。例:公轉的地球可以當成質點,子彈穿過紙牌的時間、火車過橋不能當成質點1 速度、速率: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這里都是指“瞬時”,一般“瞬時”兩個字都省略掉)。這里注意的是平均速度與平均速率的區別:平均速度=位移/時間平均速率=路程/時間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除非是單向直線運動)2 加速度:a,v同向加速、反向減速其中是速度的變化量(矢量),速度變化多少(標量)就是指的大??;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是速度變化率,就是,

2、即。(理論上講矢量對時間的變化率也是矢量,所以說速度的變化率就是加速度,不過我們現在一般不說變化率的方向,只是談大?。核俣茸兓蚀?,速度變化得快,加速度大)速度的快慢,就是速度的大??;速度變化的快慢就是加速度的大??;第三章:3 勻變速直線運動最常用的3個公式(括號中為初速度的演變)(1)速度公式:()(2)位移公式:()(3)課本推論:()以上的每個公式中,都含有4個物理量,所以“知三求一”。只要物體是做勻變速直線運動,上面三個公式就都可以使用。但是在用公式之前一定要先判斷物體是否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常見的有剎車問題,一般前一段時間勻減速,后來就剎車停止了。所以經常要求剎車時間和剎車位移至于具體

3、用哪個公式就看題目的具體情況了,找出已知量,列方程。有時候得聯立方程組進行求解。在解決運動學問題中,物理過程很重要,只有知道了過程,才知道要用哪個公式,過程清楚了,問題基本上就解決了一半。所以在解答運動學的題目時,一定要把草圖畫出來。在草圖上把已知量標上去,通過草圖就可以清楚的看出物理過程和對應的已知量。如果已知量不夠,可以適當的假設一些參數,參數的假設也有點技巧,那就是假設的參數盡可能在每個過程都可以用到。這樣參數假設的少,解答起來就方便了(例:期中考最后一題,假設速度)。注:勻變速直線運動還有一些推論公式,如果能夠靈活運用,會給計算帶來很大的方便。(4)平均速度:(這個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才可

4、以用)還有一個公式(位移/時間),這個是定義式。對于一切的運動的平均速度都以這么求,不單單是直線運動,曲線運動也可以(例:跑操場一圈,平均速度為0)。(5)位移:4 勻變速直線運動有用的推論(一般用于選擇、填空)(1)中間時刻的速度:。此公式一般用在打點計時器的紙帶求某點的速度(或類似的題型)。勻變速直線運動中,中間時刻的速度等于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2)中間位置的速度: 夢夢(3)逐差相等:這個就是打點計時器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基本原理。相等時間內相鄰位移差為一個定值。如果看到勻變速直線運動有相等的時間,以及通過的位移,就要想到這個關系式:可以求出加速度,一般還可以用公式(1)求出中間時刻的

5、速度。(4)對于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5 對于勻減速直線運動的分析如果一開始,規定了正方向,把勻減速運動的加速度寫成負值,那么公式就跟之前的所有公式一模一樣。但有時候,題目告訴我們的是減速運動加速度的大小。如:汽車以a=5m/s2的加速度進行剎車。這時候也可以不把加速度寫成負值,但是在代公式時得進行適當的變化。(a用大小) 速度:位移:推論:(就是大的減去小的)特別是求剎車位移:直接,算起來很快。以及求剎車時間:這里加速度只取大小,其實只要記住加速用“+”,減速用“-”就可以了。牛頓第二定律經常這么用。6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實驗步驟:O A B C D E3.0712.3827.87

6、77.40圖2-5關鍵的一個就是記?。合冉油娫?,再放小車。常見計算:一般就是求加速度,及某點的速度。T為每一段相等的時間間隔,一般是0.1s。(1)逐差法求加速度如果有6組數據,則如果有4組數據,則如果是奇數組數據,則撤去第一組或最后一組就可以。(2)求某一點的速度,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間時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即比如求A點的速度,則(3)利用v-t圖象求加速度這個必須先求出每一點的速度,再做v-t圖。值得注意的就是作圖問題,根據描繪的這些點做一條直線,讓直線通過盡量多的點,同時讓沒有在直線上的點均勻的分布在直線兩側,畫完后適當向兩邊延長交于y軸。那么這條直線的斜率就是加速度,求斜率的方法就是

7、在直線上(一定是直線上的點,不要取原來的數據點。因為這條直線就是對所有數據的平均,比較準確。直接取數據點雖然算出結果差不多,但是明顯不合規范)取兩個比較遠的點,則。7 自由落體運動只要說明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就知道了兩個已知量:,(1)最基本的三個公式(2)自由落體運動的一些比例關系(3)一些題型A關于第幾秒內的位移:如一個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在最后1秒內的位移是,求自由落體高度h。設總時間為t,則有,求出t,再用求得h。也可以設最后1秒初的初速度為,則有(這里為1s),可以求出,則B經過一個高度差為的窗戶,花了時間。求物體自由落體的位置距窗戶上檐的高度差h。與題型A的解題思路類似。C水龍頭滴

8、水問題 夢夢這種題型的關鍵在于找出滴水間隔。弄清楚什么時候計時,什么時候停止計時。如果從第一滴水滴出開始計時,到第n滴水滴出停止計時,所花的時間為t,則滴水間隔。(因為第一滴水沒有算在t時間內,滴出第二滴才有一個時間間隔,滴出3滴有2。)這個不要死記硬背,題目一般都是會變的。可能是上面滴出第一滴計時,下面有n滴落下停止計時;滴出一滴后,數“0”,然后逐漸增加,數到“n”的時候,停止計時;等等建議:一滴一滴地去數,然后遞推到n。求完時間間隔后,一般是用在求重力加速度上。水龍頭與地面的高度,如果只有一個時間間隔則;(用t、n表示即可)如果有兩個時間間隔則以此類推8 追及相遇問題(1)物理思路有兩個

9、物理,前面在跑,后面在追。如果前面跑的快,則二者的距離越來越大;如果后面追的快,則二者距離越來越小。所以速度相等是一個臨界狀態,一般都要想把速度相等拿來討論分析。例:前面由零開始勻加速,后面的勻速。則速度相等時,能追上就追上;如果追不上就追不上,這時有個最小距離。例:前面勻減速,后面勻速。則肯定追的上,這時候速度相等時有個最大距離。相遇滿足條件:(后面走的位移等于前面走的位移加上原來的間距L,即后面比前面多走L,就趕上了)總之,把草圖畫出來分析,就清楚很多。這里注意的是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前面剎車,后面勻速的。不能直接套公式,得判斷到底是在剎車停止之前追上,還是在剎車停止之后才追上。例題:一輛公

10、共汽車以12m/s的速度經過某一站臺時,司機發現一名乘客在車后L=8m處揮手追趕,司機立即以2m/s2的加速度剎車,而乘客以v1的速度追趕汽車, 當(1)v1=5m/s(8.8s)(2)v1=10m/s(4s) 則該乘客分別需要多長時間才能追上汽車? (2)數學公式求解數學公式就是由,列出表達式,代入數值,解一個關于時間t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據進行判斷:如果>0,則有解,可以相遇二次; =0,剛好相遇一次; <0,說明不能相遇。求出t即求出相應的相遇時間。也可以將方程進行配方。(>0)1/2a,說明無法相遇,在時刻,有最小值。1/2a ,說明在時刻,二者距離有最大值,求出方程等

11、零的解t即可得到相遇時間(剎車問題這里經常會出錯)。1/2a ,說明在時刻剛好相遇一次。數學方法相對來講可以解決一大部分問題,但是物理思想比較少,如果一味的套用就容易出錯。就比如上面的那道例題。推薦使用物理思想解題,別一味的套公式。把草圖畫出來,就簡潔很多了。數學的公式自然就列出來了。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條件是:兩個物體在追趕過程中處在同一位置。兩物體恰能“相遇”的臨界條件是兩物體處在同一位置時,兩物體的速度恰好相同。2.解“追及”、“相遇”問題的思路(1)根據對兩物體的運動過程分析,畫出物體運動示意圖(2)根據兩物體的運動性質,分別列出兩個物體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將兩物體

12、的運動時間的關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運動示意圖找出兩物體位移間的關聯方程(4)聯立方程求解3. 分析“追及”、“相遇”問題時應注意的問題(1) 抓住一個條件:是兩物體的速度滿足的臨界條件。如兩物體距離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兩個關系:是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2) 若被追趕的物體做勻減速運動,注意在追上前,該物體是否已經停止運動4. 解決“追及”、“相遇”問題的方法(1) 數學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數求極值的方法求解(2) 物理方法:即通過對物理情景和物理過程的分析,找到臨界狀態和臨界條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9 彈力產生條件:1。接觸 2。相互擠壓(彈性形變)方向:垂直于接觸面。

13、點點接觸,垂直于切面,即彈力過圓心,或其延長線過圓心。繩子對別人的拉力沿著繩子收縮的方向。彈簧的彈力拉伸的情況下與繩子一樣,但還可以被壓縮。彈簧的彈力滿足胡克定律:,這里的x是指彈簧的形變量,不是彈簧的長度。拉伸,壓縮。(即x為大的減去小的)彈力方向的判斷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方向相反,指向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1) 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壓的物體(受力物體)。(2) 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體(受力物體)。(3) 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繩指向繩收縮的方向(沿繩背離受力物體)。彈力

14、的大?。?) 彈簧的彈力滿足胡克定律: 。其中k代表彈簧的勁度系數,僅與彈簧的材料有關,x代表形變量。(2) 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內,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键c二:關于摩擦力的問題注:(1)桿的力一般也沿著桿的方向,除了那種有滑輪的以及用桿固定物體。否則一般情況下,桿對物體的彈力也是沿著桿方向,往外彈或被往里拉(一般是被壓縮往外彈)。(2)物體間點面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于面,點線接觸時其彈力方向過點垂直于線,兩物體球面接觸時其彈力的方向沿兩球心的連線指向受力物體。10 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大小,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對運動很重要,沒有肯定是錯的)相反。一定要是滑動摩擦力

15、這個公式才能用,而且只要是滑動摩擦力這個公式就可以用!注:這里的N是物體與接觸面之間的彈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切記。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與接觸面對物體的支持力二者是等大的。只要接觸面固定,那么就一定,改變壓力,滑動摩擦力就改變。靜摩擦力的判斷相對來講難一點。一個是用假設法,假設接觸面光滑,看物體怎么相對于接觸面怎么運動。摩擦力方向跟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如果沒有相對運動趨勢,自然就沒有靜摩擦力。另外一個是受力分析,根據狀態來判斷,這個方法是通用的,而且相對來講能力的要求高一點。對物體受力分析,如果有靜摩擦力,符不符合條件所說的狀態,如果沒有呢。靜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據物體的狀態,通過受力分析得到。

16、靜摩擦力大小千萬不要用滑動摩擦力的公式來算。1. 對摩擦力認識的四個“不一定”(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2) 靜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動摩擦力小(3) 靜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與運動方向共線,但一定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動力2. 靜摩擦力用二力平衡來求解,滑動摩擦力用公式 來求解3. 靜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斷存在判斷:假設接觸面光滑,看物體是否發生相當運動,若發生相對運動,則說明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物體間存在靜摩擦力;若不發生相對運動,則不存在靜摩擦力。方向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17、11 力的合成合力范圍:兩個分力大小固定,則合力的大小隨著兩分力夾角的增大而減小。 當兩個分力相等,且=120°時,合力大小與分力相等即=F,這是個特例,應該記住。當大于120°,合力小于分力;當小于120°,合力大于分力。分力夾角固定,(1)<90°,合力大小隨著分力的增大而增大;(2)>90°,分力增大,合力大小的變化不一定。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注意:(1)拉力要確定大小、方向;(2)兩次都要把節點拉到O,這樣才有相同的作用效果;(3)做力的圖示要用相同的標度。12 力的分解力分解是力合成的逆過程,同樣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關

18、鍵是按效果分解、正交分解、以及力分解的唯一性條件。正交分解:坐標系的建立一般是水平豎直,或者平行接觸面垂直接觸面建立坐標系。到牛頓第二定律之后,一般是沿著運動方向建立直角坐標系。建立完坐標系之后,將不在坐標軸上的力進行分解,對邊就是sin、鄰邊就是cos(在正交分解里才是這樣,如果用合成的方法對邊不一定就是sin,也可能是tan)。注:分力的性質與被分解力的性質一樣,合成就不要求一樣了13 平衡問題、牛頓第二定律所學的一切力都歸結于平衡的分析,如果不平衡則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力學題的一搬步驟:(1)受力分析。先分析非接觸力,一般就一個重力;再分析接觸力,先找接觸,看有幾個接觸。再從簡單的開始分

19、析,比如外界的拉力、推力等等。簡單接觸分析完之后,再分析接觸面。一個接觸面就可能存在兩個力:彈力、摩擦力。受力分析一定要正確,分析完之后,最好再檢查一遍。這里要是錯了,就全軍覆沒了!(2)建立坐標系,找角度、列方程。要是平衡的話,就列平衡方程。軸上的一堆力合力為零,即正半軸的力=負半軸的力。y軸同理。如果不平衡,那就求出合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F合=ma。列方程的時候,注意不要遺漏一些力,除了在坐標軸上的力,還要加上一些坐標軸上的分力。關于合力誰減去誰,就看加速度沿那個方向。加速度那個方向減去另外一個方向,則合力為正的。求出的加速度就是正的。反之,為負。 (3)求解關于整體法、隔離法。如

20、果是研究外界對這個系統的作用力的時候,用整體法很方便??偨Y:運動學一定要畫草圖,并把已知量標上去。這樣通過草圖就可以清楚看出沒一段過程的已知量?!爸笠弧?,如果不能求,則設一些參數。但是這個參數盡量用的范圍要廣。力學受力分析,按照我說的步驟一步一步來,分析錯了,就基本沒戲了。一般可以自己在旁邊另外畫一個草圖分析,沒必要都畫在原圖上。畫在原圖上反而有時候不好表示。把所有的力的箭尾都畫在重心,否則自己會混淆,畫完之后標上符號比如G、F。不管是運動學還是力學,列方程時,一定要列表達式,不要列一堆的數值方程。同時如果有幾個相同的物理量,一定要區分開來。比如:v1、v2、a1、a2、F1、F2等等。不

21、要都用v、a、F。牛頓第二定律的運用就是圍繞一個加速度展開的。分析力求得加速度,用到運動?;蛲ㄟ^運動得到加速度,分析力。14 動態平衡分析:就是平衡的一個擴展,通過受力分析得到平衡。然后改變條件,問什么力怎么變。(1)作圖法這種情況一般就是受到三個力平衡情況,通過受力分析,三個力平衡可以得到一個矢量三角形。然后在這個三角形里面,找出不變量,及變化量。進行分析就可。一般不變的有:一個力(一般為重力,大小方向都確定),另外一個力的方向;變化的有:第三個力的方向;問隨著第三個力方向的改變,其他力怎么變,或求最小值。(2)計算法同樣是受力分析,假設出一個角度(有時題目本身就有角度)。把幾個力都用一個不

22、變的力表示出來(一般就是重力),改變之后,角度變化引起那幾個力的變化。這里有一些數學知識:、 當時,隨著的增大、變大、變小幾個特殊值、第四章 牛頓運動定律考點一:對牛頓運動定律的理解1. 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1) 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律(2) 牛頓第一定律是慣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只與質量有關(3) 肯定了力和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4) 牛頓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實驗總結出來的一條獨立的規律,并非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5) 當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時,從運動效果上說,相當于物體不受力,此時可以應用牛頓第一定律2.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23、(1) 揭示了a與F、m的定量關系,特別是a與F的幾種特殊的對應關系:同時性、同向性、同體性、相對性、獨立性(2) 牛頓第二定律進一步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決定于物體的受力情況和初始狀態(3) 加速度是聯系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的橋梁,無論是由受力情況確定運動情況,還是由運動情況確定受力情況,都需求出加速度3. 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1) 力總是成對出現于同一對物體之間,物體間的這對力一個是作用力,另一個是反作用力(2) 指出了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的特點:“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質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同時出現、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不同,效果不同考點二

24、:應用牛頓運動定律時常用的方法、技巧1. 理想實驗法2. 控制變量法 3. 整體與隔離法4. 圖解法5. 正交分解法6. 關于臨界問題處理的基本方法是:根據條件變化或過程的發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況的變化和狀態的變化,找到臨界點或臨界條件(更多類型見錯題本)考點三: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的幾個典型問題1. 力、加速度、速度的關系(1) 物體所受合力的方向決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與加速度的關系 ,合力只要不為零,無論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為零(2) 合力與速度無必然聯系,只有速度變化才與合力有必然聯系(3) 速度大小如何變化,取決于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方向之間的關系,當二者夾角為銳角或方向相同時,速度增加,否則速度減小2. 關于輕繩、輕桿、輕彈簧的問題(1) 輕繩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繩指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