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_ppt_第1頁
細菌性痢疾_ppt_第2頁
細菌性痢疾_ppt_第3頁
細菌性痢疾_ppt_第4頁
細菌性痢疾_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夏秋季常見腸道傳染性疾病夏秋季常見腸道傳染性疾病病病 毒毒一、一、 細菌性痢疾細菌性痢疾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細菌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故亦稱為志賀菌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及里急后重等。嚴重者可以出現感染性休克或者中毒性腦病。病原學特征病原學特征 志賀菌屬細菌亦稱痢疾桿菌,為革蘭陰性桿菌,多有菌毛,無鞭毛及莢膜,不形成芽胞,有菌毛。依據抗原結構和生化反應不同,分為A、B、C、D四群,即志賀氏菌、福氏菌、鮑氏菌、及宋內氏菌,以及43個血清型(不含亞型)。 傳染源 包括患者和帶菌者 傳播途徑 消化道傳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

2、后免疫力短暫且不穩定。不同菌群及血清型無交叉免疫,故易重復感染。 流行特性 全年散發,以夏秋兩季多見。以兒童發病率最高,其次為中青年。流流 行行 病病 學學發發 病病 機機 制制 痢疾桿菌進入胃,易被胃酸殺滅,未被殺滅的細菌到達腸道,正常人腸道菌群對外來菌有拮作用;腸粘膜表面可分泌特異性IgA,阻止細菌吸附侵襲。當機抵抗力下降,或病原菌數量多時,痢菌借助于菌毛貼附并侵入結腸粘膜上皮細胞,在細胞內繁殖,隨之侵入鄰近上皮細胞,然后通過基底膜進入固有層內繼續增殖、裂解、釋放內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癥反應和全身毒血癥。病理特征病理特征 1急性期菌痢 急性病變可累及整個結腸,尤其以乙狀結腸與直腸為顯著

3、,呈彌漫性纖維蛋白滲出性炎癥:充血、水腫、出血點。外露或粘膜下斑片狀出血,腸腔充滿粘膿血性滲出液,粘膜壞死脫落形成表淺潰瘍,重癥病例可見潰瘍修復過程中呈干涸的爛泥坑樣改變。2慢性期菌痢 可有輕充充血和水腫,粘膜蒼白增厚感或呈顆粒狀,血管紋理不清,潰瘍修復過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圍粘膜呈息肉狀,但腸壁因瘢痕組織收縮呈腸腔狹窄者屬少見。臨床表現臨床表現潛伏期:一般為14天,短者可為數小時,長者可達7天。根據病程長短和病情輕重可以分為下列各型: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高熱伴發冷寒戰;明顯腸道癥狀;大便量少,迅速變為粘液膿血便;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數轉為慢性2.輕型(非典型) 全身毒血癥狀輕;腸道癥狀

4、輕,每日10次以下;稀便有黏液但無膿血;病程短,37日痊愈,可轉為慢性3.重型 多見于老年、體弱、營養不良患者;急起發熱,腹瀉每天30次以上,為浠水膿血便,里急后重明顯;后期出現嚴重腹脹及中毒性腸麻痹;部分病例心腎功能不全4.中毒性菌痢 兒童多見,起病急驟,突起畏寒,高熱,病勢兇險,全身中毒癥狀嚴重,局部腸道癥狀輕或缺如。 (一)急性細菌性痢疾1.急性發作型 此型約占5%,有慢性細菌性痢疾史,因進食生冷食物、勞累或受涼等誘因引起發作,腹痛腹瀉膿血便,但發熱全身中毒癥狀不明顯。2.慢性遷延型 發生率約10%,長期反復腹痛腹瀉,大便有粘液血便,伴乏力營養不良等癥狀3.慢性隱匿型 此型發生率約23%

5、一年內有菌痢史,臨床癥狀消失2個月以上,但糞培養可檢出痢菌,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粘膜病變慢性細菌性痢疾1.急性發作型 此型約占5%,有慢性細菌性痢疾史,因進食生冷食物、勞累或受涼等誘因引起發作,腹痛腹瀉膿血便,但發熱全身中毒癥狀不明顯。2.慢性遷延型 發生率約10%,長期反復腹痛腹瀉,大便有粘液血便,伴乏力營養不良等癥狀3.慢性隱匿型 此型發生率約23%一年內有菌痢史,臨床癥狀消失2個月以上,但糞培養可檢出痢菌,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粘膜病變中毒性痢疾輔助檢查輔助檢查1.血常規 急性期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慢性期可有貧血。2.病原學檢查 確診有賴于培養出痢疾桿菌。(確診)3.免疫學檢查 快速診斷,

6、但易出現假陽性反應4.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治療要點治療要點急性細菌性痢疾1.一般治療 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輕度脫水且不嘔吐者可用口服補液鹽,嚴重腹瀉嘔吐者,需靜脈輸液。2.病源治療(1)喹諾酮類 是目前治療細菌性痢疾較理想的藥,如諾氟沙星等。(2)其他 磺胺甲基異惡唑、慶大霉素、阿奇霉素等。3.對癥治療 高熱用退熱藥及物理降溫,腹痛劇烈者用解痙藥(阿托品、顛茄)。慢性細菌性痢疾1.全身治療 生活規律,適當鍛煉,避免過度勞累和緊張,進食營養易消化少渣無刺激的食物,積極治療并存的慢性疾病。2.病原學治療 (1)聯合兩種不同類型的抗生素,13個療程。(2)藥物保留灌腸法3.對癥治療 (1)

7、胃腸功能紊亂者:可用鎮靜、解痙藥。(2)慢性腹瀉已出現腸道菌群失調者:可用微生態制劑,如乳酸桿菌或雙歧桿菌制劑。中毒型細菌痢疾1抗感染 選擇敏感抗菌藥物,聯合用藥,靜脈給藥,待病屬于情好轉后改口服。具體抗菌藥物同上。2控制高熱與驚厥(1)退熱可用物理降溫,加1%溫鹽水1000ml流動灌腸,或酌加退熱劑。(2)躁動不安或反復驚厥者,采用冬眠療法,氯丙嗪和異丙嗪12mg/kg,肌注,24小時可重復一次,共23次。必要時加苯巴比妥鈉鹽,5mg/kg肌注,或水合氯醛,4060mg/kg次,灌腸,或安定0.3mg/kg/次,肌注或緩慢靜推。3循環衰竭的治療: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療。主要有:擴充有效血容量

8、;糾正酸中毒;強心治療;解除血管痙攣;維持酸堿平衡;應用糖皮質激素。4防治腦水腫與呼吸衰竭預防措施預防措施(一)管理好傳染源(一)管理好傳染源 早期發現患者和帶菌者,早期隔離,直至糞便培養隔日一次,早期發現患者和帶菌者,早期隔離,直至糞便培養隔日一次,連續連續23次陰性方可解除隔離。早治療,徹底治療。對于托次陰性方可解除隔離。早治療,徹底治療。對于托幼、飲食行業、供水等單位人員,定期進行查體、作糞便培幼、飲食行業、供水等單位人員,定期進行查體、作糞便培養等,以便及時發現帶菌者。對于慢性菌痢帶菌者,應調離養等,以便及時發現帶菌者。對于慢性菌痢帶菌者,應調離工作崗位,徹底治愈后方可恢復原工作。工作

9、崗位,徹底治愈后方可恢復原工作。 (二)切斷傳播途徑(二)切斷傳播途徑 對于菌痢等消化道傳染病來說,切斷傳播途徑是最重要的環對于菌痢等消化道傳染病來說,切斷傳播途徑是最重要的環節。認真貫徹執行節。認真貫徹執行“三管一滅三管一滅”(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糞便、(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糞便、消滅蒼蠅),注意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衛生消滅蒼蠅),注意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嚴格貫徹、執行各種衛生制度。習慣。嚴格貫徹、執行各種衛生制度。 (三)保護易感人群(三)保護易感人群 痢疾菌苗療效一般不夠肯定。近年來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痢疾菌苗療效一般不夠肯定。近年來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有人

10、創用志賀菌依鏈株減毒活菌苗口服,可產生有人創用志賀菌依鏈株減毒活菌苗口服,可產生IgA,以防,以防止痢菌菌毛貼附于腸上皮細胞,從而防止其侵襲和腸毒素的止痢菌菌毛貼附于腸上皮細胞,從而防止其侵襲和腸毒素的致瀉作用。保護作用僅有致瀉作用。保護作用僅有6個月。國內有的采用個月。國內有的采用X線照射及氯線照射及氯霉素或亞硝胍誘變等不同方式獲得減毒變異株,用于主動免霉素或亞硝胍誘變等不同方式獲得減毒變異株,用于主動免疫,已獲初步效果。疫,已獲初步效果。二、霍亂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 它可以引起流行、暴發、大流行 甲類傳染病(2小時內完成網報工作)臨床表現一、臨床分期1.瀉吐期 2.脫水虛

11、脫期 3.反應期及恢復期二、臨床分型1.輕型 2.中型 3.重型 4.干性霍亂(中毒型霍亂)潛伏期:通常為1-3天,可以從幾小時-5天。大約有2-5%感染的人發展為嚴重的水樣腹瀉,嘔吐和脫水臨床表現 腹瀉在先,嘔吐在后 大便性狀:黃水,米甘樣 氣味:無糞臭,可有腥味 次數:十幾次不可計數 性質:無痛性 嘔吐:無惡心先兆 體溫:常低于正常 常有腿部痙攣性疼痛,嚴重者在腹部、胳膊、或腿有痙攣性疼痛。流行病學 傳染源:病人和帶菌者,水生動物亦可有作為傳染源的可能性 霍亂病人排菌時間一般為5-14天,每毫升糞便含有107-109個霍亂病菌,是重要的傳染源。 帶菌者包括潛伏期、恢復期、慢性帶菌及健康帶菌

12、,也是重要的傳染源。 傳播途徑:糞-口傳播途徑。其中常通過日常生活接觸、蒼蠅傳播引起散發病例。 經水傳播是最主要途徑。如果飲用水遭污染常引起暴發流行。 人群易感性:不分種族、性別和年齡,人群普遍易感,且隱性感染多,而顯性感染少,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能產生抗菌和抗腸毒素抗體。 預防接種霍亂菌苗后可使機體獲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保護率低,有效時間短。診斷1.具備下述條件之一者可診斷為疑似霍亂: 凡有臨床癥狀如劇烈腹瀉水樣便,伴有嘔吐,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及肌肉痙攣的首發病例,病原學檢查尚未報告; 霍亂流行期間有明確接觸史,并發生吐瀉癥狀,但無其他原因可查者。2.確診標準:符合下列3項中一項者

13、即可診斷為霍亂。凡有腹瀉癥狀,糞便培養01群或0139群霍亂弧菌陽性者。霍亂流行期間疫區內人群凡有霍亂典型癥狀,但糞便培養霍亂弧菌陰性,雙份血清抗體凝集試驗效價有4倍以上增高或殺弧菌抗體有8倍以上增高者 病原檢查中,在首次糞便培養出01群或0139群霍亂弧菌前后各5日內有腹瀉癥狀者及接觸史,可診斷為輕型霍亂。治療治療原則:按腸道傳染病隔離,直至癥狀消失后6日,并隔日糞便培養1次,連續3次,陰性者可解除隔離。根據病人嘔吐情況給流質或禁食。靜脈或口服補液并糾正電解質。對癥治療,并輔以抗菌藥物或抑制腸道分泌藥物。預防1.控制傳染源 發現病人,盡早嚴格隔離治療,對密切接觸者應嚴格檢疫5天,并給予預防性

14、服藥。2.切斷傳播途徑 改善環境衛生,加強飲水消毒和食品管理。對病人物品和排泄物嚴格消毒。殺蛆滅蠅。3.保護易感人群 霍亂菌苗的接種對于降低人群發病率有一定效果,但保護期只有36個月。口服菌苗免疫時間短,價格較高,目前還不能推廣應用。輪狀病毒腸炎2014年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主要死因概述1.輪狀病毒腸炎是由輪狀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2.病原體主要是通過糞-口傳播3.病程大多較短。是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可發生流行或大流行。4.輪狀病毒感染是一種人畜共患性傳染病。病因1.輪狀病毒屬于呼腸孤病毒科,病毒基因組為11片段的雙鏈RNA。2.主要結構蛋白-VP4、VP6和VP7。3.VP6為群和亞

15、群的特異性抗原。輪狀病毒群特異性抗原內殼蛋白VP6分為A、B、C、D、E、F、G七個群。4.A、B、C群既感染人類也感染動物,D、E、F、G群只在動物中發現;B群主要感染成人,C群主要引起散發病例。5.A群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最重要的病毒。流行病學特點1.輪狀病毒對理化因子有較強的抵抗力。(561小時不能滅活,PH3-10環境保持穩定耐酸,不宜被胃酸破壞,-20可長期保存)2.在自然界及物體表面可存活較長時間。(室溫下可保持感染率7個月)3.耐酸、耐堿。55,加熱30min或甲醛可使其滅活。流行病學特點傳染源:傳染源:患者、無癥狀者及帶病毒者。42%的RV感染是無癥狀的。傳播途徑:傳播途徑:被輪狀病毒污染的水、土壤、食物、日用品、空氣飛沫及人與人密切接觸等進行傳播。輪狀病毒在自然界及嬰幼兒中廣泛傳播,防輪狀病毒在自然界及嬰幼兒中廣泛傳播,防不勝防!不勝防!臨床表現1.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4歲以上少見。2.好發秋冬季3.經糞口途徑傳播4.大便特點表現為次數多、量多、水分多、呈水樣或蛋花樣5.常并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