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說課稿_第1頁
三國鼎立說課稿_第2頁
三國鼎立說課稿_第3頁
三國鼎立說課稿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18 課三國鼎立說課稿尊敬的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方集中學的吳娟。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七年級歷史上冊第 18 課三國鼎立。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三國鼎立一課是第四單元第一課,本課主要介紹了東漢末年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一的過渡時期的歷史。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必然結果,但它的形成,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下一課學習 " 西晉的統一 " 奠定了基礎,體現了知識的延續性,所以說 " 三國鼎立 " 揭開了中國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著承

2、上啟下的歷史作用,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封建社會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二、說新課改: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充分發動學生的主動性, 強調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實施自主、 探究、合作是學習, 我從以下幾方面體現先課改精神。1. 在教學活動中, 教師要營造活躍、 和諧的課堂氛圍, 創建多元化的學習情境,力求全體學生都能通過教學活動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2. 認真學習班班通的操作, 學會熟練使用, 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開教學工作。3. 在涉及到人物評價、 成功與失敗原因, 注意啟發學生思考, 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參與到評價中來。三、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1、知識與能力 掌握官渡之戰、赤壁

3、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史實,分析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戰爭勝敗原因的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 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 都有其客觀條件, 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 歷史人物的評價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4 教學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5 教學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四、說學情:初一學生剛從小學升入

4、初中,他們在智力方面,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快發展,但認識能力還不高, 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在這節課里,通過創設歷史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而在個性方面, 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發展,要求獨立自主, 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可以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這就為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事物的本質能力目標的培養提供了可能。由于學生在小學學習中沒有接觸過歷史,但是大都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或拼音讀物三國演義,對三國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都很熟悉,很容易進入歷史情境,同時在小學語文中學過赤壁之戰一課,對赤壁之戰的有關問題有一定的認識和評價, 所以學生對這一課會有濃厚的興趣, 但很容易把歷史

5、作品當成是真實的歷史,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文學作品和真實的歷史之間的區別。五、說教法: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 " 自主探究式 " 教學法,對學生分組進行導學,并采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討論等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六、說學法:引導學生分析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討論質疑等方式,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七、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播放林俊杰的曹操,導入新課,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由其中歌詞東漢末年分三國接到三國話題,

6、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主要內容。第 18 課三國鼎立【板書】 ( 二) 講授新課1官渡之戰 【板書】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東漢末年割據形勢圖,了解背景;然后由學生講解落實知識點 ( 時間、交戰雙方、戰爭特點、結果、作用) ;最后讓學生動腦動口,討論" 曹操勝利,袁紹失敗的原因 " ,并注意落實明確答案。學生討論:戰爭之前,袁紹擁兵十萬,曹操卻只有三四萬,袁紹在兵力上占有絕對的優勢。但他卻因此產生驕傲輕敵的情緒, 拒絕采納謀士的正確建議。 謀士許攸看出袁紹必然要失敗,投奔了曹操。曹操雖然兵力處于劣勢,但他善于用人,不僅屈尊出迎許攸, 而且采納了許攸的計

7、策, 派兵襲擊袁軍的囤糧處, 燒掉其全部糧草。袁軍沒了糧草,軍心動搖。曹軍乘機發動進攻,袁紹只能自食其果,敗逃河北了。官渡之戰中袁紹僅率 800 余騎北逃,從此一蹶不振。 此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此后,曹操消滅了袁紹的殘余力量,又陸續消滅一些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樣,我就導入下一目的教學2赤壁之戰 【板書】(1) 由學生自己講解落實知識點 ( 時間、交戰雙方、戰爭特點、結果、作用 ) ;(2)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教材 105 頁" 動腦筋 " ,分析回答孫劉勝利而曹操失敗的原因,然后由老師來完善。學生討論:可從三方面分析: 第一,曹軍來自北方, 不習水戰;第二,曹操

8、的驕傲自滿情緒;第三,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最根本的是, 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 曹操統一北方后, 北方的社會經濟尚未得到恢復和發展; 劉備還沒有自己鞏固的地盤; 孫權的江東也剛剛在開發之中。無論統一的經濟基礎,還是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對比條件,都尚未成熟。這是最根本的一點。然后由教師提示, 讓學生試著評價曹操, 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赤壁之戰使曹、劉、孫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經過赤壁之戰,曹操被迫退守黃河流域一帶, 重新積蓄力量, 再不敢輕易南下。 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占領四川。這樣,三個

9、軍閥的勢力相當。 任何一方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和可能。 三國先后建立,鼎立局面從此形成。3三國鼎立的形成【板書】(1) 學生閱讀教材,然后依據三國鼎立形勢圖,講述三國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2) 讓學生結合三國鼎立形勢圖,完成三國鼎立表格填寫,教師注意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4. 結合 106 頁活動與探究,由學生講解三國時期的經濟,然后由老師完善。(三)深入學習,質疑探究:1. 三國演義及傳統戲曲中的曹操都被刻畫的多疑奸詐,殘忍善變。學習了本課,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什么樣子的?2. 歷史上統一局面往往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分裂是歷史的倒退。 那么,由統一的漢朝到分裂的三國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呢?為

10、什么?( 四) 小結回顧用五個數字來總結這一課的學習: 一種局面 兩大戰役 三國鼎立 四個人物 五個時間(五)當堂訓練通過幾個題目來鞏固學生的學習, 最后可以采取交換批改評價的方法促進學生間的互相交流。八、說教學效果:本課內容教材處理得比較簡略,但內涵特別豐富,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注意了運用掛圖、 教材中的地圖和圖片以及林俊杰的歌曲曹操,并充分發動學生的主動性共同完成教學。九、新課改體會一教育理念的不同1精英教育發展成為全人發展的大眾化教育。在課程標準中, 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 “面向全體學生, 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

11、難、繁、偏、舊”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2從重視傳授知識為主到重視培養創新人才,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3從讓學生掌握知識到留住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4讓歷史更貼近生活,讓歷史更貼近自我,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二 教學方法和觀念的轉變:有“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 45 分鐘老師一個人講完,課改之后,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范和協調的作用。三 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由過去老師灌輸知識到自主(參與式)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創新)學習1自主(參與式)學習:各種各樣的調查表明,歷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歷史課卻是學生不喜歡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學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而是通過老師的灌輸被動的來獲得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枯燥、 乏味。新的課改要求這種學習方式, 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2合作學習:新的課改中特別提現了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新的課改目標中有一點是(讓學生) “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