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四年級上冊科學學復習要點第一單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體一般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構成。2、資料卡一般由 主題、出處、搜集時間、搜集人和 內容摘要五部分組成。3、根分為直根和 須根兩種。有 明顯主側根之分的根 屬直根, 主側根分別不明顯的根屬須根。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 固定植物的作用。5、 莖 是植物的生命運輸線。 在莖內有向上運輸水分的導管和 向下運輸養料的篩管。6、我們把綠色植物在陽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來的水分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為養料和氧氣的過程稱為光合作用。7、1606 年,比利時 科學家海爾蒙的證明植物的“食物”來源于雨水; 1774 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
2、的發現證明 植物生長需要吸收二氧化碳。8、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體內散失到空氣中去的過程叫蒸騰作用。9、根吸收的水分絕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從而促進植物體內水和養料的運輸,也可以 保持植物相對恒定的體溫。10、仙人掌的針狀葉可以 降低水分的蒸發 ,肉質莖可以 儲存水分 ,進行光合作用 。第二單元多種多樣的動物1、描述動物的特征可以從 運動方式 、生活習性 、身體結構 、食性 及 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2、每一種動物的運動方式都與它的身體結構緊密相關的,在不同環境下生活的動物,其身體結構也會出現差別。3、動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為 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 和 腐食動物 。以植物為食
3、的動物 叫植食動物,以其他動物為食的動物 叫肉食動物,以植物和其他動物為食的動物 叫雜食動物,以 腐敗的動植物為食的動物 叫腐食動物。4、魚身體外表的主要特點有: 身體呈流線型 ,頭部有鰓 ,體表有鱗 ,鱗片表面有黏液,身體兩側有側線 ,背、胸、腹、尾等處還有鰭 。魚的這些特點都與其在水中生活有關。 鰓可以幫助呼吸 ,鱗可以保護身體 ,鰭可以幫助游動 。5、金魚是野生鯽魚 經過數百年的飼養和改良演變來的。6、我們把胎生、靠吃奶長大 的動物叫 哺乳動物 。鯨、蝙蝠 、海豚、鴨嘴獸 等都是哺乳動物。7、不同種類飛翔動物的翅膀是有區別的: 鳥類的翅膀長有 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質,蝙蝠的翅膀是 皮質的。
4、8、羽毛是鳥類特有的,通常分為正羽、絨羽和 毛狀羽三種。9、鳥適合飛翔的特點有:羽毛輕,骨骼中空 ,身體呈流線型 ,龍骨突發達 等。10、我國的一級珍稀保護動物有:丹頂鶴、中華鱘、金絲猴 、大熊貓 等。11、珍稀動物減少或滅絕的原因主要有:棲息地被破壞 ,食物的匱乏 ,人為的捕殺等。可以采用 就地保護 和遷地保護 的方法保護這些珍稀動物。第三單元聲音1、聲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聲音的大小 叫音量,聲音的高低 叫音調。2、所有的物體發聲時都在振動著,振動停止時,聲音也會停止。3、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 的。4、聲音可以在 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傳播的方向是 向著四面八方 的。5、聲音是 通過振動
5、的傳遞而傳播 的。6、聽診器是 1816 年由法國醫師林奈克 發明的。是 利用固體傳聲的原理 制成的。7、使聲音變大 的方法有: 提高音量 ,借助傳聲物體(如話筒、喇叭等) ,縮短聲源與耳朵間的距離 。8、噪音指令人心煩的聲音。包括: 過大的聲音 ,雜亂的聲音 ,讓人不舒服的聲音9、噪音給人帶來的 危害有 會使人的聽力受損 , 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統 ,影響人的神經系統 , 影響睡眠,造成疲倦 。10、減少噪音的辦法有: 從噪音的產生、噪音的傳播、噪音的接收這三個環節來防治, 加強宣傳,杜絕噪音源 , 利用法律武器,控制噪音源 。第四單元信息的傳遞1、信息是指人們與外界溝通時自己所感知的某種事物
6、的樣子。2、信息傳遞的方式是 多種多樣 的。3、五次信息革命分別是: 語言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 印刷技術的應用 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普及和應用 計算機、互聯網、衛星通信的迅速推廣 。4、了解一種 寫密信的方法:用米湯在紙上寫字, 字跡干后用碘酒在白紙上涂抹,能現出字跡 。5、利用標志可以準確的傳遞信息。標志具有: 會意、醒目、美觀、簡潔 等特點。6、1837 年,莫爾斯發明了第一臺 電報機 。1876 年,貝爾獲得電話發明的專利權。7、發電報最早用的是“ 莫爾斯電碼 ”。 “莫爾斯電碼”由 字符(或數字) 與電碼符號構成。8、電碼符號 由兩種基本信號 和間隔時間 組成。“? ” 讀做“
7、 滴” ;“ ” 讀做“噠”。9、發收電報要經過“ 編碼發送接收解碼”的過程。10、現代數字通訊是用 電路的接通( 1)和斷開( 0)來傳遞信息的。11、專用電話號碼不可隨意亂撥。12、信息在當今社會發揮的 作用有:(1)導致了學習和工作方式的改變( 2)娛樂方式的改變( 3)網上購物( 4)遠程控制( 5)方便了查詢 。13、現代信息傳播的 特點:傳輸速度快,傳播容量大,傳播距離遠,保密性強,功能多等。14、使用互聯網時注意:(1)合理控制使用時間,( 2)控制使用范圍,(3)提高警惕,(4)不要隨意去網吧 。15、為什么稱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
8、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改變了我們的娛樂方式,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五單元水的變化1、沸騰是指在 1 個標準大氣壓下,當把水加熱到 100時,水里會冒出大量氣泡并且不停地翻騰起來,這種現象叫沸騰。2、水燒開后繼續加熱,水溫不會升高。其原因是 水變成水蒸氣跑掉的過程中要吸熱。3、蒸發是在平常溫度下,水慢慢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去的現象。4、蒸發和沸騰的 相同點:都是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在變化過程中都要吸熱。5、加快蒸發 的方法:(1)提高溫度 (2)提高風速 ( 3)擴大蒸發面積 。6、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叫凝結。7、空氣中的 水蒸氣遇冷后 可以變成小水珠, 當這些小水珠飄散在
9、高空中就是云,低空的則是霧,附著在物體上 的則是露。8、冰是固體狀態 的水。它是水遇冷到0以下 變成的。水冰9、用冰鹽混合的方法 可以降低溫度 ,所以實驗室可以用冰鹽混合的方法來造冰。10、霜是空氣中的 水蒸氣遇到 0以下的物體 而結成的 小冰晶 。11、水有固體、液體、氣體三種狀態。 固態的是冰,液態的是水,氣態的是冰。12、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 是:江、河、湖、海及地面上的水,每時每刻都在蒸發著,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 水蒸氣在空中受冷變成云, 云在隨風飄動的過程中不斷聚集,當它們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以雨、 雪等方式飄落下來。 降落到地面上的雨、雪水,有的又變成水蒸氣飛散到了空中,有的滲入地
10、下成為地下水,有的流入江、河、湖,江、河、湖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就這樣在 海洋、天空和陸地之間循環運動 、永不停息 。第六單元搜集信息,讓我大開眼界1、搜集信息的方法 有:通過觀察、實驗、調查、采訪等獲取第一手資料 ,借助電腦、書籍等獲取第二手資料 。通過不同方法獲取的資料其可信度是有區別的。2、通過搜集資料 ,可以讓我們 增長知識 ,開闊眼界 。3、搜集資料時注意:首先 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然后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搜集與我們研究主題有關的資料,并及時記錄 。4、搜集關于恐龍資料的 步驟是:提出問題搜集研究整理記錄展示交流。重點實驗1、凝結實驗方法:取用 2 個燒杯,在一個燒杯里倒入適量熱水, 另一個燒杯里倒入等量冷水。分別將 2 個冷玻璃片蓋在 2 個燒杯上,觀察玻璃片底有什么現象發生?現象:蓋在盛熱水的燒杯的玻璃片底部出現了小水珠。結論: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2、造“霧”實驗方法:往大口杯里倒入大半杯溫水,將冰塊放入塑料袋,然后伸入杯口,接近水面。觀察杯口處有什么現象發生。現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康復醫療考試題(含參考答案)
- 高級營銷員試題庫(附參考答案)
- 遠程辦公服務平臺租賃協議
- 農業生產資料集中采購合作協議
- 無人機飛航測繪合作協議
- 2023年計算機軟考考試模擬試題及答案
- 道交法試題及答案解說
- 2025福建南平市供電服務有限公司招聘52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江蘇亞威鑄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招聘4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紡織品設計的供應鏈管理方法試題及答案
- 醫院獲得性肺炎的診斷與治療
- 新產品試產工作指引
- 松下伺服驅動器說明書
- 實驗:驗證動量守恒定律 說課課件
- 連桿加工工藝規程及夾具設計工序卡-工藝規程卡
- 動態軌道衡電子稱重儀及定量稱重控制系統設計概要
- 2023-2024學年浙江省舟山市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期末自測模擬試卷
- 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EENC)指南要點解讀課件
- 酒精中毒性韋尼克腦病與酒精戒斷模板課件整理
- 國有企業薪酬專項審計報告
- 部門級安全教育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