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標準【精品范文】_第1頁
衡量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標準【精品范文】_第2頁
衡量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標準【精品范文】_第3頁
衡量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標準【精品范文】_第4頁
衡量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標準【精品范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衡量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標準衡量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標準自 1980 年代文化研究熱潮興起以來,學術界對于“文化評價的標準”有過認真的探討。 大致說來,提出的主要標準有:其一, 政治標準、科學標準、藝術標準的統一。政治標準是求善,科學標準是求真,藝術標準是求美,三者結合是真善美的統一。其二,藝術標準與道德標準。其三,生產力標準。其四,以人的解放程度為標準。顯而易見,這里的“文化評價的基本標準”論者具有清醒的價值尺度意識,顯示了文化研究中的理性精神。但值得注意的是,論者討論的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化評價的標準”,既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 更不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 這不能不

2、說是一個令人遺憾的缺陷。當然, “文化評價的基本標準”論者們所提出的這些標準,本質上蘊含著“優秀”的價值指向。 不過, 從近些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理論需求和實踐運用的層面看,上述評價標準顯然需要進一步的拓展和升華。我認為,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應當包括以下方面。適應時代需求,推動社會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優秀傳統,是經世致用。經世致用不是為了盲目呼應往古的回聲,也不是為了制造不切實際的虛 幻的未來,而是立足當下,為治國理政提供資源,為社會發展創 造條件,為個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家園,從而直接或間接推動社 會發展,因而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實踐性。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從其產生的時候起,就帶有

3、鮮 明的現實性和實踐性。先秦諸子“皆起于救世之弊, 諸子思想 觀點的表征往往是“言治亂之事”,而儒、道、墨、法、名、陰 陽諸家的價值追求是“務為治”。白居易在其與元九書中自 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些,都反映出中國 優秀傳統文化重視現實、關注時代需求、旨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的特點。從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的歷程看,一種思想理論,一 個學派,一個制度,它的存在和發展必須適應時代的需要,否則 就難以為繼;必須有助于推動社會發展,否則同樣難以為繼。秦 漢以降,作為學派的墨家不復存在;隋唐科舉制度興起以后,漢 代的薦舉賢良方正之士、魏晉的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選拔制度自然 消歇;辛亥革命以后,隨

4、著社會制度的革命性變革和現代學校制 度的建立,科舉制隨之壽終正寢。方其興也,順應時勢,有益于 社會發展。世易時移,則成為了束縛社會發展的桎梏,為歷史所 拋棄。因此,任何一種理論,任何一種文化,衡量其優秀與 否的標準之一,是看其能否適應時代需要、推動社會發展。能夠 適應時代需要、推動社會發展的,便是優秀的;反之,便是落后 的甚至是腐朽污糟的。經受實踐檢驗根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觀念,我們衡量中國優 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尺度,毫無疑問是實踐。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 優秀成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必須經得起實踐檢驗。所謂實踐檢驗,既包括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實踐檢驗,也包括現時代的實踐檢驗。換言之,經過歷史證明而又

5、能在今天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 中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傳統文化,才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從歷史經驗而言,古代社會的向上向善的思想理念、 傳統美德、人文精神,是經過古代的社會實踐檢驗的具有普遍價 值的優秀傳統文化。例如,漢代由董仲舒構建的三綱五常思想, 其“三綱”是長期為封建專制政治服務的思想糟粕,在追求科學民主自由平等的今天,理所當然要受到批判和否定。同時,我們 要看到作為傳統中國社會普遍價值理念和道德標桿的仁義禮智 信,在歷史上曾經起到了形成價值共識、促進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至今還對我們的社會和人民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今天,我們可以用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規整、引導仁義

6、禮智信五常,賦予新的時代內容,給予創造性解釋,并根據當代文化建設的需要,給予創新性的發展,使其成為解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有力資源。無論是繼承還是創新傳統文化,都要突出實踐標準,主要看能不能解決今天中國的問題和需求,能不能回應時代的課題和挑戰,能不能轉化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財富。能夠通過揚棄繼承、轉化創新的路徑,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會發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時代精神和時代新人的文化, 這就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實踐觀、文化創造觀和文化價值觀的統一。有助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助力民族復興文化認同是對民族文化核心

7、價值的認同,是對民族精神的自覺服膺,是對民族成員標識的由衷肯定。文化認同是聯系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依托,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華民族成員的文化認同,有著別的文化要素無可替代的作用。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需要文化認同的支撐。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共同的核心價值的凝聚和支撐,需要民族共同體內部的相互理解、包容和支持。大一統觀念的自覺認同和堅定實踐,以文化的有無區分華夷,以團結統一為榮為上,以分裂紛爭為恥為下,是經過長期積淀而形成的文化自覺意識。國家的統一,各民族人民的團結,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以儒家思想為代表

8、的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優長之處,是在歷史上對形成和維護我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對形成和鞏固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對形成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對激勵中華兒女維護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對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系的平衡,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追求的偉大復興,自鴉片戰爭以來已經在現代化的途程上經歷了170 多年。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宏愿, 正在逐漸變為生動的現實。在 100 多年的追求現代化的歷程中,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成為我們不斷進步的內在的動力。顯而易見,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民族復興起的是正面的推

9、動促進作用。因此,是否有助文化認同,是否能夠促進民族團結、助力民族復興,便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評價標準之一。提供精神支撐文化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 我們所謂中國文化, 本質上是指的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核心的部分,即思想文化。因此,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應當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成為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七大特別是十八大以來, 全國上下已經形成了弘揚 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共識。 精神家園的構建,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也不是平地冒出來的,而是淵源于自 己民族文化的深厚根基,依托于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泉。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應當而且能夠在中國優 秀傳統文化中找到精神資源。誠然

10、,當代中國人精神家園的構建, 首先要立足于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的實際,但安身立命之道的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 畢竟離不 開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正所謂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培育應當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 汲取精神養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 活水,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升華, 因此,我們應當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培育和弘揚社 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起來, 從而為當代中國的進步和中華 民族的發展提供精神支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給當代中國提供精 神家園建設的有益資源的同時, 還應當而且能夠培

11、育文化自信的 底蘊。我們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時,更要講文 化自信,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從宏 闊的歷史視野考察,擁有歷久彌新的優秀傳統文化, 正是我們文 化自信的底氣所在。有益世界文明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連,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 要構成。在全球化時代,中國不可避免地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的重 要國家,成為世界文明圖景中的重要景象。如果說,上古時期的 中國以“天下”誤解世界而自大, 明清時期的“天子”閉鎖門戶 自外于世界文明的話,那么,步入近代的中國面臨民族存亡危機, 被迫睜眼看世界,盡管是被動的但最終納入了世界體系。通過以堅船利炮為重要標志的西力東漸的震撼,天朝

12、上國的迷夢慢慢蘇 醒,先進的中國人都向西方尋找真理,企圖自強自救。在從物質 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文化層面的全方位向西方學習的過程 中,中國人深深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優長之處,于是奮起直追, 負重前進,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真正地融入了世界,成為世界 文明版圖的重要構成。在開放的心態下,讓世界文化走進中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成為當下的文化自 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要首先弘揚 我們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以和為貴、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好 戰必亡之類的愛好和平的思想, 是我們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需要和平、愛好和平,愿意盡最大努 力維護世界和平,并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在與世界各 國的平等交往中,在增強綜合國力的實踐和進一步和平崛起的進 程中,闡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特色,讓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