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中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及文言虛詞運用方法口訣“文言文閱讀” 一般會考到 實詞、虛詞、句子翻譯以及文意理解這四大 考點,那么每個考點都有哪些答題技巧呢? 趕緊看下吧!考點一:實詞釋義(含實詞辨析)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這類題不僅要靠積累,還需掌握一定的推 斷技巧。技巧一:直接遷移法又稱“聯想推斷法”,即聯系己學課文中有關該詞的用法推斷詞義。如:“過而能知,可以為明”中的“過”字,如果能聯想到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中“人恒過,然后能改”的“過”的意思,就能理解該句中“過” 的意思為“犯錯”。技巧二:語境推斷法解釋詞義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河北中考出現課外文言句“使者及門”
2、的“及”,結合上下文語境可 知“及”應為“到”的意思。技巧三:組詞推斷法將文言文中的詞語進行擴充,組成現代漢語中的詞語,然后再根據具體語 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如:“雜然而前陳者”中“陳”字的字義推斷,大家可以把“陳”組成幾 個詞語,從中作選擇:陳列、陳舊通過篩選不難找到“陳列”這個意思。技巧四:成語印證法成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文言詞義,可以用熟知的成語來推斷文言文中的實詞 詞義,如河北2015年真題中“而己有饑色”中的“色”,可聯系成語“面不改 色”的“色”來理解,意思為“臉色”。考點二:虛詞意義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篩選法如果我們知道某個虛詞的基本用法和意義,在閱讀和解題時,就可將它的 每個用
3、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選其中講得通的一項,從而獲得正確答案。如:“之”是最常見的文言虛詞,其用法有:代詞,可譯為“他(她、它)”“這”“他(她、它)的”或自稱等;結構助詞,譯作“的”;助詞,不譯;動詞,譯作“去” “往” “到”等。然后一一代入相應句中進行理解和篩選。如昆明中考9題B項“而不知太 守之樂其樂也/跪而拾之以歸”,前一個“之”是助詞,不譯;后一個“之”是 代詞,指撕碎的奏牘。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據句子的大意推斷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技巧三:交換理解法如果給出兩個句子,讓我們判斷句中某個虛詞的用法是否相同,我們可以 將其中能確定的一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句來理解,看句子是否講得
4、 通,如果講得通,那意義和用法就是一樣的,如果講不通,意義和用法就不一 樣。考點三:句子翻譯1 .緊抓關鍵詞文言文句子翻譯給分點往往是翻譯句中的關鍵字詞,關鍵字詞如果沒有準 確翻譯出來,就會失分。如“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翻譯為:他們自己說他 們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譯出大意計1分,“妻子”“絕境”解釋各0.5分)2.翻譯特殊文言句式(1)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一般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對主語進行判斷,不用判斷動詞“是”。其基本形式是“ 者, 也”“ , 者” “ , 也”。 另一種是用“則”“皆”“乃”“為”“即”“非”等判斷詞表示肯
5、定或否定 判斷。還有一種情況是不用判斷詞,要根據上下文進行判斷:“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是”作動詞,表肯定判斷。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2)倒裝句常見的倒裝句有以下四種: 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位置, 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語序應是“汝之不惠 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 何陋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 定
6、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句中“花之隱逸”是“隱逸之花”的倒裝, 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介賓結構后置。A.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例:“能 謗譏于市朝。”為介賓結構后置,正常語序應為:“能于市朝謗譏”,將介賓 結構“于市朝”后置。B.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翻譯時,一般都前 置作狀語。例: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將介詞短語后置做狀語,原句應 是“愿陛下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3)省略句常見的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和介詞省略
7、,有時也省略數量詞 和定語等。 省略主語。如: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桃花源 記) 省略謂語。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省略賓語。如:人不知(之)而不慍。(論語) 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后常省略量詞)。如:一(張)桌,一(把) 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口技) 省略介詞。如:有時朝發(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峽)(4)固定句式初中常見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論語) "以為”:相當于“把當作”。如:以叢草為林, 以蟲蟻為獸即“把叢草當作樹林,把蟲蟻當作禽獸”。(童趣) “何為”
8、:相當于“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如: 此何遽不為福也?即“為什么不會變成福呢? ”(塞翁失馬) “何以”:相當于“憑借什么”。如:何以戰?(曹劌論 戰)(5)被動句被動句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用“于”“為”“為所”"見”字表被動;二是沒有被動詞,但意思隱含被動,要根據上下文語意去推斷。3.牢記翻譯基本方法“留、換、調、增、冊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詞語;“換”是替換詞語,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中的“觀”用“景象”替 換;“調”是調整語序,如“何陋之有”翻譯為“有什么簡陋的? ” ;“增”是增補詞語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國,難測也”翻譯為“大國的虛 實
9、是難以推測的;“刪”是刪去不譯的,如“陳勝者,陽城人也”中的“者也”不 譯。考點四:文意理解1 .文意理解(1)閱讀文言選段,把握主要內容。先通讀全文,明確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著排 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關系,以便能更準確地理解。(2)分析題目要求,鎖定答題區域。就題目要求來反復閱讀相關文字,找準答題的切入點,依次思考答案;同 時還要注意文段的出處和注釋,依次尋找突破口。(3) 一一對應,仔細分辨。在找準信息點后,將選文與信息點一一對應,認真弄清原文內涵,琢磨內 容要點,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題干的內容。(4)抓住重點,準確翻譯。在分析信息點時,要注意
10、準確翻譯,當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譯過來,此時需 抓住重點,即對文意理解容易產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細閱讀。(5)聯系全文,整體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綜合理解文意,整體分析,不可以偏概全。(6)表述正確,文字簡練。在做答時要注意語言文字的總結概括,結合主要詞句,用簡潔的語言準確 地概括出文章題干所問問題。2.拓展延伸(1)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抓住重點句段,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 找出兩文的共同特點,解釋一般規律。如昆明中考有一年第12題要求“概括兩個選段中百姓對他們的舉動分別有 什么反應,并說說有何作用。”那么在文段中篩選提取有關兩人的事跡信息, 然后再“同中求異”。注意從表象
11、入手,要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達的深層 意義,揭示個性特征。(2)鑒賞分析類。這類題目要求說出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不同。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讀 懂兩篇文章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找出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異同之處。解 答此類題目時,耍著重從文章本身出發去思考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3)議論評價型。解答此類題時,要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能違背正確的價值觀;并且考生在 做答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能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簡要地闡述。(4)啟示感悟型。此類題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發掘出文章所蘊含的意義,又要結合自己 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來談。答題要求:緊扣問題,尋找依據;尊重原文,深入 發掘。依據原文
12、,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態度,解剖分析。注意答題 層次。啟示感悟類題目,往往設計問題時都有“你得到什么啟示”“你是如何 看的”“談談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時,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啟示”“我 認為”等,再按順序寫出自己的幾點感受或理由。文言文虛詞順口溜之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用作動詞“去、往、至',用作 助詞可不譯。1、用作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 (它們)。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 日:“天下無馬!”(馬說)2、用作助詞a、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
13、”,有的可不譯。例:小大 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b、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例:宋何罪 之有?(公輸)c、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 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例:孤之有孔明, 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d、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 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頃之,一狼徑去,其一犬 坐于前。(狼)3、用作動詞可譯為“去、往、至廣。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其其字可代我和他,遠指近指“這”和“
14、那”;后帶數詞譯“其中”,表示 反問譯“難道”。1、用作第三人稱相當于“他、她、它(們)。例:妻跪問其故。2、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為其名。(傷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例:其真無馬邪?(馬說)4、指示代詞相當于“那” “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 舟記)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以“以”作介詞“把、拿、用”,因為、按照、在、憑、從;又作連詞如同 “而”,偶爾通假要分清。1、作為介詞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例: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表示工具、方式、方法
15、,譯為“用、拿、把、按照”。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詞賓語。)策之不以其 道。表示時間處所,譯為“在、從”。2、作為連詞表示目的譯為“來、用來”。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岳陽樓記)表示范圍,譯為“到”。“己”,已經。例:固以怪之矣。于于字可譯到、在、從,也可翻作對、與、同;形容詞后表比較,動詞之后 表被動。1、對,對于。例:貧者語于富者曰。2、在,從。例: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3、與,跟。例: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4、至心例: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箕畚運于渤海之尾5、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先行抵押合同范例
- 保安護衛合同范例
- 乳制品采購合同范例
- 信托基金合同范例
- 白雪公主童話故事賞析
- 2025年環境與生態學研究生入學考試試卷及答案
- 2025年企業信息管理課程考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標準的中檔房屋租賃合同樣本
- 云南勞工合同范例
- 企業對接合同樣本
- 2025年鄉村振興戰略相關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防撞緩沖車標準
- 中職ps期末考試試卷及答案
- 高溫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密封墊泄漏機理分析
- 2024-2025學年全國版圖知識競賽(小學組)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4年廣東大亞灣開發區招聘公辦學校教師筆試真題
- 江蘇交控筆試試題及答案
- 《低壓電工實操及考證》全套教學課件
- JJF1033-2023計量標準考核規范
- 2022-2023學年上海市閔行區八年級(下)期末數學試卷
- 三對三籃球賽記錄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