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體微缺失綜合征檢測項目及宣傳資料 - 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_第1頁
染色體微缺失綜合征檢測項目及宣傳資料 - 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_第2頁
染色體微缺失綜合征檢測項目及宣傳資料 - 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_第3頁
染色體微缺失綜合征檢測項目及宣傳資料 - 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_第4頁
染色體微缺失綜合征檢測項目及宣傳資料 - 中國醫學遺傳學國家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產前診斷中心開展以下染色體微缺失綜合征的診斷及產前診斷:l 22q11微缺失綜合征l X連鎖魚鱗病l 貓叫綜合征l Angelman綜合征l Miller-Dieker綜合征l Prader-Willi 綜合征l Smith-Magenis綜合征l Williams綜合征l Wolf-Hirschhorn綜合征l Kallmann 綜合征l 斑點狀軟骨異形綜合征I型22q11微缺失綜合征概述22q11微缺失綜合征(22q11 deletion syndrome ,22q11DS)是指由人類染色體22q11.21-22q11.23區域雜合性缺失引起的一類臨床癥候群,包括DiGeo

2、rge 綜合征、腭心面綜合征、椎干異常面容綜合征,Cayler心面綜合征和 Opitz 綜合征等數個具有相同遺傳學基礎的臨床綜合征,是人類最常見的微缺失綜合征,其發生率為1:4000(活產嬰兒),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大部分病人(90-95%)可檢測到22號染色體長臂近端染色體的微缺失。臨床表現該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心臟畸形、異常面容、胸腺發育不良、腭裂和低鈣血癥;此外該綜合征患者還可以出現體格和智力發育遲緩、學習和認知困難、精神異常等表現(參見附表)。遺傳特點90-95%的患者為新發病例,僅5-10%的患者由父母遺傳且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因此在患病的父母其子女有50%可能患病,而且子女的臨

3、床表現通常較其父母重。分子遺傳學最常見的原因是患者一條22號染色體的q11.2區段發生微缺失,占全部患者的95%左右;其他的原因有基因突變、染色體易位、其他染色體異常等,占5%。目前已在缺失區發現30多個基因,其中研究較多的基因有TBX1、CRKOL、Ufd1L、HIRA、CRKL、COMT、PRODH、ZDHHC8等;TBX1與心臟圓錐動脈干畸形、顱面畸形、胸腺、甲狀旁腺發育不良等表型密切相關。診斷與產前診斷臨床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及相關的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遺傳學診斷以FISH檢查為金標準,可以有效地檢出大部分缺失。對臨床疑似患者和有相關不良孕產史的父母進行FISH檢測,有利于提供遺傳咨詢

4、和提供臨床決策依據;進行植入前診斷或產前診斷可有效防止患兒出生。治療和預后目前治療主要是聯合多科室進行對癥治療。預后取決于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主要癥狀和體征發病年齡臨床表現診斷1先天性心臟病產前、新生兒期有法洛氏四聯癥(TOF)、室間隔缺損(VSD)、先天性主動脈弓離斷B型(IAA type B)、肺動脈狹窄、閉鎖(PA/PS)以及共同動脈干(TA)或其它心臟流出道畸形者。心臟超聲檢查2顏面異常、腭裂新生兒至成年患者頭部:小頜、長臉、上頜垂直過長、頰部平坦、下頜后移、面部不對稱、大頭畸形、顱底扁平耳:雙耳低位、小耳畸形、中耳畸形、小耳廓、耳廓異常折疊、耳輪肥厚、中耳炎等眼:閉眼不能、瞼裂狹小、

5、視神經乳頭變小、視網膜血管扭曲、視網膜缺損、白內障等鼻:球狀鼻、方鼻尖、寬鼻梁、鼻翼發育不全、鼻孔狹窄、鼻孔前傾、鼻后孔閉鎖、長人中、短人中、慢性鼻竇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口腔:U型嘴、小口畸形、上唇較薄等腭:腭裂、懸雍垂裂、高腭弓、腭帆縮短、粘膜下腭裂等視診明確,拍照備用3先天性胸腺不發育或發育不全新生兒期反復肺炎、鼻竇炎、中耳炎、鵝口瘡等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的感染和自身免疫病,細胞性免疫不全。胸部X線檢查,可見胸腺或胸腺影像變小;T細胞數目減少4甲狀旁腺機能低下,低甲狀旁腺素血癥1年內的新生兒出現驚厥、喉痙攣、手足抽搐等低鈣血癥表現甲狀旁腺功能檢測,甲狀旁腺超聲檢查5認知和精神異常兒童、

6、青春期至成年(青春期或成年患者)書寫、計算、理解困難或學習能力缺失,注意力缺陷或注意力高度缺陷,智商通常在70-90左右(認知異常);精神分裂癥(主要為妄想型精神分裂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強制性障礙、心境障礙、廣泛性焦慮、恐怖癥、抑郁癥、對立違抗障礙等(精神異常)請精神科醫師會診6生長發育問題新生兒至青春期(腭裂、胃食道反流、嘔吐導致的)喂養困難、生長激素缺乏;生長發育落后于同齡正常兒童。兒童生長發育情況檢查:身高、體重、頭圍附表:22q11微缺失綜合征病人的臨床表現和主要診斷方法建議行FISH檢測的幾種情況:1、符合下述臨床表現的患者(患兒);2、B超發現復雜先心病、顏面異常、腭裂的胎兒;

7、3、曾生育該綜合征患兒的夫婦;4、經FISH檢測確診為該綜合征患者,生育下一代時需行產前診斷。注:典型病人具有前4條表現;學齡期兒童、青少年、成人患者可能合并5、6 兩條表現;最常見的是先心病加上后5條表現的一條或多條;以免疫缺陷和低鈣血癥為突出表現的應考慮到DiGeorge 綜合征的可能;以認知、精神異常為突出表現,伴有1-3條表現的患者,腭心面綜合征可能性大。X連鎖魚鱗病概述X連鎖魚鱗病又稱X連鎖遺傳性尋常型魚鱗病( X-linked ichthyosis,XLI),為X連鎖隱性遺傳,絕大部分見于男性,出生后或嬰兒期發病。人群發病率為1:6000左右。80-90%的患者是因為X染色體短臂末

8、端146Kb的STS基因及其側翼序列完全缺失引起的。臨床表現本病多見于男性,可于生后或嬰兒期發病。皮損、鱗屑大而顯著,呈黃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魚鱗狀,皮膚干燥粗糙,往往遍布全身,腋窩、國窩及肘窩等部亦可受累;腹部較背部尤重。如面部受累,則僅限于耳前及顏面側面。一般不發生毛囊角化。掌跖皮膚正常,皮損不隨年齡增長而減輕,有時反而增劇。女性攜帶者一般不發病,有時僅見前臂及小腿出現薄的鱗屑。如染色體缺失范圍較大,患者會合并其他的異常表型,包括身材矮小、斑點狀軟骨發育異常、智力發育遲緩以及Kallmann綜合征等。組織學表現 前腿、手臂遠端的致密型魚鱗斑標本顯示由輕到重嗜酸性正角化、過度角化聚合層,通常有3

9、-4個細胞厚度、有輕微的棘層肥厚,沒有衰老的表皮突,位于毛細血管及其淋巴細胞附件周圍。遺傳特點本病屬X連鎖隱性遺傳,外顯率隨著年齡增長逐步增加。分子遺傳學是編碼類固醇硫酸酯酶(Steryl-Sulfatase,STS)基因異常引起的疾病。對于這種微粒體酶的兩種已知底物是膽固醇硫酸鹽(CSO4)和硫酸脫氫表雄酮(DHEA)。近90%的XLI患者為STS基因的全部或部分缺失。診斷與產前診斷臨床診斷主要通過患者皮損特點和血液生化檢驗,檢測受試者的胎盤、皮膚成纖維細胞、角質化細胞或者淋巴細胞中STS活性有助于診斷XLI,檢測發現芳香硫酸酯酶C不足時,應考慮是該病患者,皮膚組織病理學檢查有助于診斷和分型

10、。FISH技術可有效檢出STS基因的微缺失,檢出率可達到95%。治療與預后臨床上無根治方法,只能給予支持性治療,本病發病較為溫和,不影響患者平均壽命。貓叫綜合征概述貓叫綜合征(cri du chat syndrome,CDCS) 是由于5號染色體短臂部分缺失引起的一種遺傳性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出生后尖銳的、貓叫樣哭聲,智力低下和異常面容。本病在普通人群中發病率為1/50 000-1/20 000,在嚴重智力障礙的患者中(IQ<20)發病率為1%,88%的患者為散發。臨床表現CDCS臨床上最具顯著特征和診斷意義的是出生后尖銳的、貓叫樣哭聲,該哭聲隨年齡增長逐漸變得不典型;大部分患者有嚴重的智

11、力低下和多動癥,注意力不能集中,均可通過訓練得到改善;患者頭面部特征表現為小頭畸形,圓臉,眼距過寬,小頜,內眥贅皮,耳位低等,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患者的這些頭面部表型趨向正常化,小頭畸形隨個體發育而消失,圓臉發育為長臉,嘴唇變厚,口難閉合,鼻梁變寬,呈衰老面容。非免疫性胎兒水腫、超聲檢查發現胎兒腦室擴大、母體血清hCG升高均提示CDCS可能,在產前檢查時應密切關注這些特征。遺傳特點約88%的患者為散發,大約12%患者是由于其父親或母親染色體易位或重組(包括臂間倒位)引起的不平衡分離而致病。分子遺傳學患者缺失片段的大小不一,自5Mb-40Mb不等,嚴重者缺失整個短臂。表型與缺失區間的大小和位置的關系

12、也較明確,如與哭聲相關的區域定位在5p15.31遠端,大小約1.5M;與學語遲緩相關的區域定位在5p15.33-p15.32之間,大小約3.2Mb;與面部畸形相關的區域定位在5p15.31-p15.2之間,大小約2.4 Mb;與智力低下相關的區域有3個,大小分別為1.2Mb,9Mb,13.6Mb。診斷與產前診斷臨床診斷主要根據其特征的貓叫樣哭聲,和異常的兒童神經行為檢查結果。FISH檢查可有效檢出大部分患者,染色體檢查可見出缺失區間大于5Mb的患者。曾生育患者,再次懷孕的父母應進行產前診斷。治療與預后本病目前無有效治療方法,建議盡可能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和教育誘導。大部分患者在出生后的1年內死亡,

13、少數活至成年,已報道存活至62歲的患者。Angelman綜合征概述Angelman綜合征又叫快樂木偶綜合征,是一種神經發育性疾病,由英國兒科醫師Harry Angelman于1965年發現。Angelman綜合征在白人中發病率為1/10000-1/40000,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大概有70-75%的患者發生15q11-13中間約4Mb片段的染色體微缺失。臨床表現Angelman綜合征的典型臨床特征是:嚴重的生長發育遲緩和智力發育遲緩,癲癇發作,共濟失調,語言障礙,下顎突出,張口吐舌,小頭畸形,枕部扁平;部分患者還可出現毛發色素減少和藍眼病等。Angelman綜合征還有其特有的行為改變即頻繁出

14、現的、易激惹的、不合時宜的大笑、伴有明顯的興奮動作和手撲翼樣運動、多動、注意力僅能短暫集中等,但并非所有患者均表現出以上典型特征。遺傳特點95%以上的患者為散發病例,但在UBE3A基因突變的患兒其母親約有20%可能帶有相同突變。分子遺傳學目前已知引起Angelman綜合征的遺傳機制共有4種。最常見的是15q11-13區段染色體微缺失,見于70-75%的患者,多數缺失大小相似,約4Mb,且斷裂點相同,多數缺失為新發的母源性15q11-13缺失,缺失機制與該區域上的低拷貝重復序列有關;其次有約20%的患者為編碼泛素蛋白連接酶的UBE3A基因突變,其余患者為15號父源單親二體或相關區域異常甲基化引起

15、。診斷與產前診斷臨床診斷主要依靠本病特征的臨床表現及相關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如兒童神經行為檢查等;FISH檢查可有效檢出缺失型患者,PCR技術可有效檢出UBE3A基因突變的患者。對臨床疑似患者進行FISH檢測,有利于提供遺傳咨詢和臨床決策依據;對攜帶UBE3A突變基因的母親進行植入前診斷或產前診斷可早期檢出胎兒,有效防止患兒出生。治療與預后本病無根治方法,目前治療以對癥治療為主。本病患者生活質量下降,但其壽命未顯著降低。Miller-Dieker綜合征概述Miller-Dieker綜合征(敏-迪綜合癥,MDS)是一種以無腦回和特殊面容為特征的復雜綜合癥。本病是由于17p13.3處多個基因微缺失或點

16、突變引起神經原遷移障礙、導致大腦皮層發育異常造成的。本病發病率約為1.2/10萬,約90%的患者發現有17p13.3的微缺失。臨床表現MDS最典型的表現為先天性無腦回和由此導致的嚴重智力障礙,無腦回可經CT或MRI確診;同時患者還伴有特殊面容,其表現為:特殊的短頭畸形、前額突出、雙顳凹陷、鼻孔朝前的矮鼻子、面部扁平、寬厚的上嘴唇和薄唇緣、小頜。遺傳特點本病絕大多數為散發,少數為家族性遺傳,約90%的患者發現17p13.3上約350kb左右的微缺失,其父母為17p13.3平衡易位攜帶者的可能性為20%,平衡易位攜帶者生育患者的可能性為33%。分子遺傳學MDS的致病基因LIS1定位于17p13.3

17、,其缺失和點突變均可導致MDS發生。而LIS1遠端某些基因的異常可能是導致MDS面部畸形的原因。診斷與產前診斷本病根據患者典型的影像學檢查如頭顱CT、MRI結果、嚴重智力低下和異常面容等臨床表現不難診斷。患者的父母應行染色體檢查以明確是否為平衡易位攜帶者,在生育下一胎時應行產前診斷。治療與預后 本病無治療方法,患者有嚴重智力低下,生活質量較低。Prader-Willi綜合征概述Prader-Willi綜合征(PWS)是一種鄰近基因缺失引起的綜合征,其典型特征是胎兒期活動減少,肥胖癥,肌肉張力減退,智低,身材矮小,低促性腺素功能減退癥,四肢短小。本病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通常由于父源的15號染色體

18、長臂的SNRPN基因和其它未知基因缺失而導致。人群中發病率為1/25000左右,70-80%的PWS患者可檢出染色體微缺失。臨床表現在出生前,PWS胎兒即可表現出胎動減少;PWS新生兒可出現張力減退,反射減弱,吸吮反應弱,吞咽困難,及外生殖器發育不全,1歲內手腳發育在正常;患者在1歲到1歲半后出現無法控制的過量飲食、向心性肥胖,但同時伴有生長發育遲緩和智力發育遲緩、特征性面容(窄長臉,杏仁眼,斜眼,大下巴)和肌肉張力減弱引起的模仿能力降低;6歲后,患者可出現體癢,抓后留痕,腹部出現嗅紋,嘴角含稠的唾液,對疼痛不敏感;青春期后因糖攝入過多引發飲食性糖尿病,青春期發育差,大多數患者25-30歲以后

19、死于糖尿病和心肌衰竭。遺傳特點本病大多為散發,70%-80%的患者有為染色體15q11.2-q12微缺失,少量患者為染色體不平衡易位引起,在部分患者還發現有額外染色體。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父源的15q11.2-q12微缺失和母源15q11.2-q12單親二體均可導致PWS。目前已在PWS關鍵區15q12(大小約320kb)定位了SNRNP基因,該基因在腦和中樞神經元有表達,其功能可能是參與腦部特定mRNA剪切。診斷與產前診斷 臨床診斷需有賴于其詳細的生長發育史和新生兒神經行為檢查,FISH技術可檢測SNRNP基因是否缺失,PCR和甲基化檢測技術可區別PWS和AS(Angelman綜合征)。先證者

20、父母再次生育時需行產前診斷。治療與預后本病無有效治療方法,臨床上主要給予對癥處理,患者預后較差,多于25-30歲以后死于糖尿病和心肌衰竭。SmithMagenis綜合征概述Smith-Magenis 綜合征(SMS)是由于染色體17p11.2雜合性微缺失而導致的小兒神經性臨近基因綜合征,其主要表現為嚴重的睡眠障礙、晝夜生物鐘紊亂、精神行為異常、身體發育遲緩、智力發育遲緩等癥狀。發病率為1:25000,大多為散發。近70%SMS患者染色體存在約3.5Mb缺失。臨床表現SMS患者特征性的臨床表現有:自我傷害行為,痛閾低下;褪黑素分泌異常、晝夜睡眠顛倒、生物鐘紊亂;行為異常:喜將外物插入身體有孔部位

21、;易怒,剔甲癖。此外,患者還可出現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短趾畸形)、智力發育遲緩17p11.2(IQ值20-78),顱面部畸形(如小頭畸形、不對稱面容、唇外翻、下顎前突等),其他神經行為改變(如幼年期嗜睡、嬰兒肌張力不足、行動呆板、言語拖沓、兒童早期出現口腔感覺、運動機能障礙等)和內臟畸形(如心臟、腎臟缺陷等)。遺傳特點本病大多數為散發病例,少數為家族性遺傳。大多數患者發生17p11.2雜合性缺失,典型缺失區間大小為3.5Mb左右,部分患者為RAI1基因的點突變。分子遺傳學SMS基因缺失熱區大約包含4-5Mb的DNA核苷酸,其上大約有100個基因。該區域的缺失與低拷貝重復序列(LCR)介導的

22、不對稱同源重組有關,重組導致RAI1 (編碼維甲酸誘蛋白-1)基因缺失,致使調節人類生物鐘的褪黑激素分泌紊亂,RAI1基因缺失是唯一被確定的導致大部分SMS表型的原因。診斷與產前診斷 臨床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特征性表現,患者痛閾、褪黑激素水平測定和神經行為檢查有助于診斷、遺傳學診斷主要應用FISH技術特異性檢測RAI1基因,其檢出效率達到95-100%,另對于突變型的患者可以進行DNA測序以明確突變。治療與預后本病無治療方法,只能給與對癥處理。Williams綜合征概述Williams 綜合征是由于7q11.23雜合性缺失而導致的一種多系統發育障礙疾病,其發病基礎為染色體在有絲分裂時發生的LCR

23、介導的不對稱重組,本病發病率在1:7500到1:20000之間,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心血管系統畸形、特征性面容、內分泌異常、精神發育遲緩、認知困難等。臨床表現本綜合征臨床表現復雜且多變,主要有累及心臟、頭面部、結締組織的各種畸形、內分泌異常、生長發育、智力發育遲緩、伴有有認知問題和特有人格等。心血管畸形主要表現為彈力蛋白動脈病,主要累及大動脈如主動脈弓、升主動脈、降主動脈、腹主動脈等,最常見且最有臨床意義的為主動脈瓣上狹窄,見于75%的病人;結締組織異常表現為聲音嘶啞,腹股溝疝、臍疝、腸/膀胱憩室瘤、直腸脫垂、關節活動受限、皮膚松弛等;內分泌異常表現為嬰兒特發性高鈣血癥、尿鈣過多、甲狀腺功能減退、

24、青春期提早,成人可有糖尿病和亞臨床甲狀腺機能減退;大多數病人可出現輕度到重度的精神發育遲緩,智商均值為56;行為異常主要表現為(對陌生人)過分熱情、注意力缺陷、廣泛性焦慮和缺乏社會判斷能力等;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缺失染色體片斷的大小呈正相關。遺傳特點大多數為散發病例,少數屬家族性遺傳,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家族性遺傳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外顯率100%。分子遺傳學WBS 的發病與染色體微缺失有關,其缺失區定位于7q11.23,物理大小為1.5-2Mb左右,該區兩側的低拷貝重復(LCRs)可介導該區段染色體之間的異常同源重組,經重組后可產生兩種大小的缺失:1.55Mb 和1.84Mb,分別見

25、于95%和5%的患者。診斷與產前診斷 臨床診斷主要依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如嬰兒自發性高鈣血癥、主動脈瓣上狹窄和特殊面容、特有人格等,并輔以心血管系統造影、新生兒血鈣、尿鈣測定、甲狀腺功能等輔助檢查。遺傳學診斷主要采用FISH技術特異性檢測關鍵區域是否缺失,有效率接近100%。治療與預后 本病無治療方法,臨床上主要給予對癥處理,預后取決于患者缺失類型和各種器官畸形的嚴重程度。Wolf-Hirschhorn綜合征概述Wolf-Hirschhorn綜合征發病率為1:50000,男女患者比例為1:2,是由于患者4p16.3雜合性缺失而導致的一種多系統發育障礙疾病,其典型臨床表現包括特征性面容、嚴重的生長發

26、育遲緩和智力發育遲緩、癲癇發作、心臟和骨骼畸形等,并伴有其他少見的可累及全身多個系統的畸變。87%以上的病人有4p16.3區域染色體的微缺失。臨床表現患兒典型的顱面部畸形包括延伸至前額的寬鼻梁(被描述為“希臘頭盔戰士外觀”)、小頭畸形、高前額、眉間突起增寬、眼距過寬、高眉弓、短人中、唇腭裂、等;所有患兒均有宮內發育遲緩,且與能量攝入無關;平均出生體重約2000g。出生后體重增加緩慢,伴肌張力減弱,一部分患者直到30-60個月時才能自行走路。50-100%的患兒可出現癲癇發作,發病時間介于3 個月大到兩歲之間,發病高峰為9-10月齡,主要表現為單側陣攣或強直、伴或不伴二次泛化。60-70%的患兒

27、可見骨骼畸形,主要包括錐體異常導致的脊柱側凸和后凸、副肋或融合肋、畸形足和手裂畸形;30-50%的患兒可見心臟畸形,最常見為房間隔缺損。遺傳特點本病87%的患者為新發,13%為家族性遺傳。在新發患者中,發生缺失的染色體85%為父源染色體;家族性遺傳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父或母為4號染色體平衡易位攜帶者,其中父親占33%,母親占67%。分子遺傳學目前已在4p16.3上定位了兩個WHS關鍵區:WHSCR1和WHSCR2,兩個關鍵區的總長度約為0.9Mb。其上有WHSC1、WHSC2、LETM1、FGFR3等多個基因被認為與WHS發病有關。診斷與產前診斷臨床診斷主要依據其臨床表現如特征性的面容,生長

28、發育、智力發育遲緩、癲癇發作以及全身各組織器官的畸形等,可行腦電圖、X線(胸廓、脊柱)、心臟B超等檢查明確。FISH技術可有效檢出WHSCR1和WHSCR2微缺失的患者。對患者的父母應行FISH檢查明確是否易位攜帶者,如再次生育應行產前診斷。治療與預后本病無根治手段,主要采取對癥治療;散發型患者平均年齡34歲,遺傳型患者平均年齡18歲,約21%的患兒在出生兩年內死亡,死因主要為先天性心臟病、下呼吸道感染等。Kallman綜合征概述Kallmann 綜合征(KS)又稱卡爾曼綜合征或性幼稚嗅覺喪失綜合征,以先天性促性腺功能低下和嗅覺缺失聯合出現為特征,多因性功能低下、男性不育等原因就診。本病發病率

29、在男性為1:10000,在女性為1:50000,是由于KAL1、FGFR1 等基因的微小缺失、雜合點突變引起的。臨床表現本病患者以男性居多,臨床表現個體差異較大。主要特征表現為因嗅球發育不全導致的嗅覺喪失或減弱和下丘腦GnRH缺乏導致的性腺發育不良,并伴有其他先天缺陷如面中線結構發育不良或肢體畸形等。患者無青春期發育或發育不全,缺乏陰毛和腋毛等第二性征,生長落后,骨齡延遲;X連鎖KS患者幾乎均有不同程度的嗅覺缺陷,女性攜帶者也可部分甚至完全喪失嗅覺功能。先天缺陷多見于家族型KS患者,可見高腭弓、腭裂、鼻中隔缺如、隱睪或睪丸萎縮、單側腎發育不全和雙手運動共濟失調、先天性心臟病、干皮病、痙攣性麻痹

30、、弓形足、短掌骨畸形、臂展大于身高。顱內MRI證實部分患者無嗅球和嗅管,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腦嗅溝非對稱性發育不良。患者血清黃體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降低或在正常值下限,睪酮(男性)或雌二醇(女性)明顯降低,其它內分泌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圍。遺傳特點散發型KS和遺傳型KS比例約為2:1,后者又有常染色體顯性、常染色體隱性、X染色體隱性遺傳等多種遺傳方式,其中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占64%,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占25%,X連鎖遺傳占11%。分子遺傳學目前認為KAL1、FGFR1 基因的點突變和缺失與KS發病有關,但是僅在約10-15%的患者中發現與上述兩個基因有關的突變,表明本病可能有其他的發病機制。診斷與產前診斷

31、臨床診斷主要依據其特征性臨床表現、嗅覺檢查、X線骨齡檢查、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水平測定、MRI影像學檢查等,分子診斷主要采取PCR技術擴增關鍵基因和相關位點,并測序以明確有無突變,同時也可采用FISH技術檢查KAL1、FGFR1是否缺失。治療與預后本病可采取激素替代治療,療效與患者年齡呈負相關,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望誘導青春發育和保存生育功能。嗅覺缺陷無治療方法。斑點狀軟骨異形綜合征I型概述斑點狀軟骨發育異常綜合征I型(CDPX1)是由于定位于Xp22.3上的ARSE基因發生缺失或突變導致芳香基硫酸酯酶的缺乏、過氧化物酶體異常,從而引起軟骨發育異常的先天性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上下肢端對稱性短小、特征性面容、神經發育遲緩、白內障、皮膚呈魚鱗狀改變等,人群中發病率為1/500000。臨床表現本病的特征表現為骨組織、關節的發育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