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工程勘察報告_第1頁
文物保護工程勘察報告_第2頁
文物保護工程勘察報告_第3頁
文物保護工程勘察報告_第4頁
文物保護工程勘察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物保護工程勘察報告18一、 概述東坡赤壁位于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城區西北部,是長江邊的一塊丹霞石,在兩漢時名赤壁、赤岸,俗稱赤鼻山。元明時期,因地方行政名稱,人們習慣以“黃州赤壁”稱之。清康熙末年,黃州知府郭朝祚景仰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曾謫居黃州,改名“東坡赤壁”。東坡赤壁的樓臺亭閣始建于西晉,迄今1700余年。赤壁歷經四次戰火,建筑物屢毀屢建,現存的古建筑大多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占地3.67公頃,隨地勢高低布局,平面呈不規則四邊形,東高西低,依次為:棲霞樓、問鶴亭、涵暉樓、挹爽樓(含碑閣)、留仙閣、二賦堂、石字藏、酹江亭、坡仙亭、睡仙亭、放龜亭。這些古建筑皆以院落、景門相連,巧嵌于紅

2、色的峭壁石磯之上,建筑纖巧空靈,轉折變化于咫尺之間,與地形渾然一體,形成一步一景,引人入勝,極富山水樓閣之勝。蘇軾因“烏臺詩案”謫居黃州長達四年之久,在此期間,他不僅創作了詩、詞、文、賦數百篇,而且還留下了大量的書畫作品,如赤壁賦、黃州寒食詩二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月梅圖等。這些作品在明、清時被人摹刻成碑,鑲嵌在東坡赤壁的樓臺亭閣之中。此外。蘇軾貶謫惠州時創作的佛壽圖以及晚年書寫的臨江仙·九十日春都過了、行香子·清夜無塵等書畫作品也被明清人士摹刻成碑,也完好地保留在赤壁。據統計東坡赤壁有蘇軾書畫碑刻139塊,居古今名人個人書畫碑刻之冠;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清代著名書法

3、家、鑒賞家楊守敬親自選刻的126塊景蘇園帖石刻,是數量最多、文物真實性最高,質量最好、書體最完備的蘇軾墨跡石刻,全國罕見。除蘇軾的書畫作品之外,東坡赤壁內現保存有北宋人黃庭堅,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郭鳳儀,清代康熙皇帝、李鴻章、劉墉、葉志詵、劉維楨、程之楨、楊壽昌、楊守敬,民國徐世昌、程明超、李開銑、蕭耀南、范之杰等人的書畫碑刻。這些碑刻刻功細膩,筆力雄健,氣度恢宏,是極其珍貴的藝術珍品。二、 歷史沿革東坡赤壁原名赤壁、赤岸,因其山色赭赤、陡峭如壁而得名。又因赤壁磯頭斷岸臨江、狀若懸鼻,俗名赤鼻山。早在二千年前,赤壁就以其獨特的地理地貌為世人稱道,并載入漢人枚乘的七發與桑欽的水經之中。赤壁最

4、早的建筑是西晉初年的龍驤將軍蒯恩為紀念三國赤壁大戰,在赤壁山的南端建造的“橫江館”。從此,素以自然景觀聞名于世的赤壁成為騷人墨客登臨憑吊的游覽勝地。隋唐時代,赤壁之上的建筑物日益增多,其中最為知名者,是唐人劉胤之筑建的四望亭與無名氏修筑的月波樓、涵暉樓。北宋咸平元年(998年),大文學家王禹偁貶為黃州刺史,他在黃州城西北隅的子城上增建了兩間小竹樓,并為此寫下了黃岡新建小竹樓記(簡稱竹樓記)。樓以文傳,本來很簡陋的兩間小竹樓,成了黃州赤壁之上著名的名勝,一躍而成為當時赤壁之上的四大名樓之一。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一場戰火將赤壁之上的所有樓臺亭閣化為灰燼,歷時千年的古代建筑物及歷代留存的書畫

5、碑刻蕩然無存。其后元、明、清三代都進行過重修,但又屢次毀于戰火。清代康熙初年,黃州知府“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重修赤壁,建屋宇將蘇東坡前后赤壁賦刻于堂中,取名“二賦堂”,時隔50年,黃州知府郭朝祚再次擴建赤壁,因景仰蘇軾的宏才馨德,始將“東坡”二字冠于赤壁之上,“東坡赤壁”自此取代了“黃州赤壁”,流傳千古。清同治七年(1868年),黃岡人劉維楨出巨資重修赤壁,依郭朝祚舊例,仍將門額題為“東坡赤壁”,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見的赤壁景物。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壽昌出資,聘請楊守敬親自選刻的蘇軾墨跡景蘇園帖石刻126塊,不久楊壽昌辭官歸田,又因家境困難,便將景蘇園帖石刻126塊抵押給當鋪,不久這批石

6、刻便杳無音信。民國十四年(1925年),湖北總督蕭耀南捐資修葺赤壁,新建挹爽樓、喜雨亭。此時蕭耀南聽到一個重大得消息,銷聲匿跡的126塊景蘇園帖石刻已由某外商購得,并準備裝船運往國外,蕭耀南立即籌集巨額資金從外商手中將這批國寶購回,并將其鑲嵌于挹爽樓下層四壁,取名為碑閣。新中國成立,人民政府極為重視東坡赤壁的保護和建設。1950年,黃岡專署撥款并組織專班維修赤壁。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東坡赤壁為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9月,黃岡地區東坡赤壁管理處成立。2006年,國務院公布東坡赤壁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 價值評估1、 歷史價值蘇軾謫居黃州是其人生價值觀發生重大轉變的時

7、期,赤壁是激勵蘇軾文學藝術創作靈感的風水寶地,具有很高的情感價值與歷史紀念意義。蘇軾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有“曠古奇才”的美譽。他博學多才,雄視百代,無論是詩詞文賦,還是書法繪畫,都有很高的造詣,為后世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學、藝術遺產。蘇軾在黃州,其文學創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謫居四年,他創作詞約六十六首,詩二百多首,賦三篇,文一百七十多篇(含小品),寫了書信約二百八十多封。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來說,蘇軾這一時期的作品是其創作的最高峰。其中,以赤壁為題材的二賦一詞,千古傳頌,是其代表作。東坡赤壁各建筑內還嵌藏有歷代名人二百三十余塊碑刻,上自明代下至民國,其中不少是海內外孤本,內容涉及

8、東漢末年以來的文學、歷史、地理、宗教等諸多方面,這些碑刻所記載的歷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價值。2、 藝術價值東坡赤壁碑閣墻壁上鑲嵌有清代著名書法家、書法鑒賞家楊守敬親自選刻的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墨跡石刻景蘇園帖。該套石刻集蘇軾書法藝術之大成,共126塊,是數量最多、文物真實性最高,質量最好、書體最完備的蘇軾墨跡石刻。國內外學者研究一致認為,全套石刻“皆流傳有緒之跡,絕少偽作,固應為蘇書鉅觀”,全國罕見。蘇軾謫居黃州時期,其書畫創作也達到了巔峰。他在黃州所作黃州寒食二首的墨跡,與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并重,被史學家公認為“天下第三行書”。東坡赤壁各建筑內還嵌藏有歷代名人碑刻二百三十余塊

9、,其書法繪畫藝術與雕刻技藝上可與泰山經石峪石刻媲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文化內涵,被稱為歷史文化的寶庫。3、 科學價值東坡赤壁作為一處園林建筑,現有的十余座樓臺亭閣大多為紀念蘇東坡而建,這些建筑物巧嵌于峭壁石磯之上,或臨巖據險,或依山連岸,小巧別致,彼此之間以院落、景門相連,與地形結合渾然一體;其造型兼江南園林與北方園林風格于一身,是中國古典園林中部地區的代表作。東坡赤壁的樓臺亭閣取名含蓄而富有深意,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突出了東坡赤壁的景觀特征和文化內涵。東坡赤壁內現存的建筑結構、材料和施工工藝具有典型的南方地方建筑特點,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4、 社會價值東坡赤壁因蘇軾的赤壁二賦與念奴嬌

10、·赤壁懷古詞蜚聲中外,享譽古今,素有“文學圣地”之稱。其悠久的歷史和深邃的文化底蘊使之成為馳名中外的旅游名勝,對地方文化和經濟發展及創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社會價值。東坡赤壁因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在赤壁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而蜚聲海內外,又因其珍藏有近三百件歷代名人的書畫碑刻而成為一座歷史文化的寶庫。日本人在贊嘆“赤壁奇文千古留”的同時,將赤壁賦選作日本中學的語文教材,當作學習中文的范本。大量的日本友人還自發地組織團體親臨黃州赤壁憑吊游覽,進行文化交流。1985年,日本著名詩人佐藤佐太郎先生奉和東坡詩句的歌碑在東坡赤壁矗立。1995年初春,由日本著名人士山上次郎先生發起,一座象征兩國友誼常

11、存的仿古建筑“中日友好之舍”在東坡赤壁落成。以東坡赤壁現存碑刻和書畫石刻研究為媒介,加強中日兩國民間文化交流,對進一步深化兩國文化領域的交流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四、 現狀描述東坡赤壁內的建筑群因年久失修,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損,特別是民國年間的建筑,至今沒有進行過徹底的修繕,已致于破損加劇。已直接影響了這些建筑中刊刻和保存的珍貴碑刻文物,任其繼續惡化,文物損失將更加嚴重,必須進行全面維修。現將各建筑的破損情況分述如下:(一) 二賦堂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二賦堂位于赤壁天門北側,始建于清康熙初年,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現存建筑為民國四年重修,因堂內有歷代名人書寫的蘇軾前后赤壁賦木壁、石刻

12、而得名。該建筑坐北朝南,面闊14米,進深10.3米,大木構架為抬梁和穿斗相結合式,前堂為抬梁構架,后堂為穿斗構架,16檁4柱,硬山式屋面,上施小布瓦,山面挑有墀頭。建筑前出廊,廊頂為船篷軒,廊外頂棚為鶴脛翻軒。外檐柱與枋子之間做有精美的木雕撐拱,枋子上雕有吉祥花鳥浮雕。堂內空間用高3米的木屏分成前、后堂。木屏正面刻有由清人程之楨楷書書寫的前赤壁賦,背面刻有由近代著名書法家李開銑書寫的后赤壁賦。兩幅木刻每字直徑三寸有余,前者豪邁俊逸,后者漢隸魏碑二體相兼蒼勁有力。堂內墻壁上還鑲嵌有楊守敬、徐世昌、黃興等人的書法石刻作品多件。2、現狀描述該建筑因年久失修和歷史上的不當修繕,致使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

13、現將具體情況分述如下: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基礎后檐紅砂巖1圖1-1后檐基礎巖石嚴重風化,石縫中長滿植物,植物根系深入巖石裂縫,使裂縫加劇,巖石有崩塌的危險,威脅到建筑安全自然因素地面室內水泥1圖1-2原有方磚地墁現已改為混凝土地面,且嚴重龜裂殘損人為因素前廊水泥1圖1-3受風雨侵蝕,地面水泥抹面風化剝脫,露出內層石地墁,造成地面坑洼不平自然原因后檐外東側青磚1圖1-4后檐外東側因排水不暢,地面局部松軟塌陷凹凸不平,地磚嚴重酥堿殘損,表面長有苔蘚年久失修、自然因素臺階踏跺石水泥1圖1-5石構件風化殘損,灰縫脫落,表面的水泥抹面風化剝脫人為原因、年久失修柱頂石前廊紅砂巖1圖1-71

14、圖1-8柱頂石嚴重風化殘損,局部用水泥補抹,破損嚴重自然因素后檐紅砂巖1圖1-61圖1-9柱頂石為紅砂巖質地,表面風化,有銳器刮擦的痕跡;后檐東側門兩側有兩個棄置的柱頂石,均已嚴重風化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墻體東山墻磚墻1圖2-1靠近山墻處屋面嚴重漏雨,墻體上留有雨水浸漬的污跡;受風雨侵蝕,瓦件灰縫酥堿,墻檐上長滿苔蘚和雜草年久失修墻體墀頭墻檐脊飾混凝土1圖3-5墀頭上脊飾為水泥材質,現已大面積風化,部分墀頭嚴重開裂、殘損年久失修、自然因素木構架后檐柱杉木1圖2-4后檐柱上部劈裂中空,后檐枋靠墻體支撐年久失修后檐角柱杉木1圖2-21圖2-3東側角柱有3/4被包入墻體,通風不暢,導致木質糟朽,已無法

15、正常受力;西側角柱散失,完全靠墻體承重自然因素梁架杉木1圖3-3因屋面使用混凝土鋪設瓦面,導致梁架受力過大,嚴重彎曲變形;因屋面漏雨,導致部分梁架糟朽人為因素、自然因素脊枋杉木1圖3-2題記現模糊不可辨識人為因素木構架椽子望板杉木1圖3-1受風雨侵蝕,前廊椽子受潮糟朽自然因素屋面瓦面陰陽合蓋1圖3-31圖3-41圖3-7灰縫酥堿,瓦壟間長滿苔蘚和雜草,導致瓦壟松動移位,屋面漏雨;瓦件質地疏松,并滋生苔蘚,進而加劇瓦件酥堿殘損自然因素、年久失修屋脊灰布瓦1圖3-51圖3-6原有屋脊已毀,現有屋脊為混凝土構造,增加了屋面重量,造成屋架彎曲,引起屋面漏雨,且部分屋脊和墻檐處長滿苔蘚和雜草,嚴重殘損開

16、裂。年久失修勾頭滴子灰瓦1圖3-7部分殘損、散失自然因素裝修前檐門窗杉木1圖2-8明間前檐隔扇門散失人為因素后檐側門杉木1圖2-2門扇散失,現僅存門洞和部分殘門枕年久失修隔斷門杉木1圖2-5木屏兩側原有隔斷門散失,僅剩門枕人為因素門檻杉木1圖2-7劈裂,上部磨損,油飾斑駁脫落年久失修木屏風杉木1圖2-6下枋受潮,淺表朽蝕,屏風上木刻有受潮的水印痕跡屋面漏雨(二) 留仙閣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留仙亭位于二賦堂的左側,清光緒十年(1884年)修建,落成之日,恰逢蘇軾生辰(十二月十九日),“因屋作閣,額以留仙”,取坡仙長留天地間之意,取名留仙閣。該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6m,進深8.5

17、m。留仙閣為磚木結構,硬山擱檁,西側墻體為與二賦堂共用的山墻,山墻上挑出墀頭。檁子直接插入山墻,靠墻體承托檁子和屋面。屋面為硬山頂,上施小布瓦。墻內壁嵌有清乾隆進士劉墉題跋的東坡笠履圖,清人楊守敬書寫的留仙閣記,范筠所作的東坡游赤壁圖等書畫石刻。留仙閣前廊東側山墻上嵌有蘇軾親書的乳母任氏墓志石刻。2.現狀描述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 狀受損原因地面前廊紅砂巖2圖1-32圖1-4石地墁嚴重風化磨損,局部塌陷,地面凹凸不平自然因素室內水泥砂漿2圖1-2原有方磚地墁散失,現為混凝土地面,嚴重風化酥殘自然因素臺階前檐紅砂巖2圖1-5石構件大面積風化磨損自然因素踏跺石紅砂巖2圖1-6前階踏跺石風化、殘

18、損,用磚件修補的部分表層酥堿自然因素墻體后檐墻、山墻磚墻2圖2-12圖3-5靠近山墻的部分因屋面漏雨墻體受潮發霉,留有雨水浸漬的痕跡,從而影響到嵌入墻體的碑刻受潮空鼓,字跡模糊年舊失修磚墻2圖1-7墻體下部嚴重受潮滲水,墻腳因潮濕滋生青苔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墻檐灰布瓦2圖3-32圖3-6墻檐上長滿雜草,水泥脊飾嚴重風化殘損自然因素、年久失修柱頂石前檐青石2圖2-22圖2-3嚴重風化殘損變形自然因素柱子廊柱杉木2圖2-42圖2-6柱身淺表朽蝕,油飾斑駁脫落;上部糟朽殘損,形成了空洞,承載力下降自然因素、年舊失修梁枋挑檐梁杉木2圖2-5梁頭受風雨侵蝕,糟朽殘損自然因素、年久失修檐枋杉木2圖2-4因木

19、質受潮,榫卯處糟朽,承載力下降年久失修挑檐枋杉木2圖2-5枋子受潮,產生順紋劈裂年久失修檁挑檐檁杉木2圖2-5檁子順紋劈裂,沿裂縫和梁枋搭接處出現糟朽年久失修金檁杉木2圖3-12圖3-2屋面漏雨導致檁枋受潮,濕軟變形年久失修屋面瓦件灰布瓦2圖3-42圖3-5之前修繕更換的瓦件質地疏松,易于滋生苔蘚,加劇了瓦件的酥堿殘損;勾頭滴子殘損,瓦壟松動自然因素、年舊失修瓦面陰陽合蓋2圖3-72圖3-8瓦件間灰縫酥堿,滋生了大量雜草,部分雜草根系深植瓦縫間年久失修脊飾、墻檐水泥2圖3-32圖3-6混凝土脊飾做工粗糙,局部開裂,開裂處長滿雜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裝飾匾額2圖1-1局部油飾斑駁脫落自然因素(三)

20、 酹江亭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酹江亭位于二賦堂院落外西南側,面水臨壁而建。該亭始建于宋代,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原名御書亭,后取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一樽還酹江月”之句改名酹江亭。該亭通面闊一間3.7米,通進深一間4.36米。亭內地面低于院內地面,踏跺為青石砌筑,臨水一側臺基為紅砂巖砌筑;柱頂石均為覆缽式。該亭為磚木結構,穿抬結合式木構架,單檐歇山屋面,上布灰色筒瓦,三面磚墻圍砌,臨水一面做有木欄桿圍護。該亭四角柱之間搭檐枋,上架趴梁,趴梁上支瓜柱搭五架梁,上置瓜柱托三架梁,架脊瓜柱和脊檁。檁下均置隨檁枋。酹江亭內嵌有歷代名人的書畫碑刻14塊,其中最為知名的當為嵌

21、有清康熙皇帝臨摹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前赤壁賦書貼石刻和清人葉志詵的“一筆壽”。2、現狀描述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臺基后檐砂巖3圖2-63圖2-33圖1-4殘損破缺,邊緣長滿雜草和植物,影響到建筑的穩固;后檐壓面石風化,部分殘損缺失年久失修地面室內水泥3圖1-3原有方磚地墁散失,由于院落內排水不暢,致使屋內潮氣過重,導致混凝土地面已嚴重風化開裂自然因素排水溝水泥3圖2-4前檐排水溝內構件殘損,且出水口被私自搭建的建筑堵塞,導致排水不暢人為因素柱頂石水泥3圖1-5柱頂石楞角破缺,現用水泥補抹自然因素臺階水泥3圖1-23圖2-2石構件風化殘損,灰縫脫落,水泥抹面風化剝脫;臺階兩側水泥

22、抹面開裂、脫落,其內磚件嚴重風化酥堿人為原因、年久失修墻體山墻磚墻3圖1-6因院落排水不暢,加之屋面漏雨,墻壁嚴重受潮霉變,抹面起鼓、剝落人為原因木構架檁椽杉木3圖2-1屋面漏雨,檁椽等木構架受潮霉變,留有雨水浸漬的痕跡,部分構件劈裂、糟朽、變形風雨侵蝕屋面瓦件灰瓦3圖1-13圖2-1屋面瓦件酥堿、風化開裂,導致屋面漏雨,部分椽檁受潮糟朽、劈裂、變形自然原因脊飾灰瓦3圖1-1現有脊飾工藝粗糙,樣式簡陋,且殘損嚴重,部分構件散失,導致屋面漏雨加劇自然因素裝修木欄桿杉木3圖1-9受風雨侵蝕,木質劈裂,油飾斑駁脫落自然因素書畫碑刻碑石3圖1-73圖1-8墻體受潮影響到嵌入墻體的碑刻,碑體字跡局部剝落

23、人為原因環境搭建建筑磚石3圖2-5添建的建筑做工粗糙,且一面墻借用文物建筑山面墻體修建,加劇了墻體的受潮人為原因(四) 坡仙亭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坡仙亭位于酹江亭西側,始建于明,得名于蘇軾赤壁賦中 “羽化而登仙”、“挾飛仙以遨游” 的名句。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該建筑平面近似方形,通面闊一間4.99m,通進深兩間6.36米,抬梁式木構架。檐檁上置抹角梁搭金檁;山面檐枋上靠近后檐的部分立有瓜柱,其中置順梁承托瓜柱,上架五架梁,五架梁上架瓜柱承托三架梁、脊瓜柱和脊檁。坡仙亭為單檐歇山式屋面,上布灰色筒瓦,翼角高挑;山面檐枋下為磚墻圍砌,前檐設隔扇門,后檐為隔扇窗封護。亭子的檐下

24、做有密檐式斗栱挑出屋檐,檐枋和墊板上為木刻浮雕。亭內三面壁上嵌有歷代名人的書畫碑刻26塊,其中以蘇軾親筆草書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和別黃州時所作的滿庭芳·歸去來兮最令人稱道。另有其手繪的月梅圖、壽星畫像和清黃州知府郭鳳儀速寫的東坡老梅等珍貴的書畫石刻。 2、現狀描述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地面室內水泥4圖1-3原有方磚地墁散失,現為混凝土地面,破損嚴重人為因素屋面瓦面、脊飾水泥4圖1-2屋面瓦件局部風化殘損,正脊、脊飾為水泥補抹,增加了屋面重量,造成屋架彎曲,屋面漏雨;部分脊飾工藝粗糙,現已風化開裂人為因素排山溝滴排山溝滴散失,山花受潮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木構架枋子

25、杉木4圖1-54圖1-64圖1-9枋子受潮,淺表糟朽。自然因素壓斗枋杉木屋面漏雨導致壓斗枋受潮,嚴重糟朽殘損。風雨侵蝕斗栱杉木受擠壓變形,斗口擠裂,栱劈裂,昂撕裂變形。年久失修裝修正立面木裝修杉木4圖1-7油飾褪色脫落,隔扇門松動,欄桿和門的下檻木質劈裂人為因素后檐窗杉木4圖1-4木質表面劈裂,部分油飾脫落自然因素藻井天花杉木4圖1-8、4圖1-9木質糟朽,油飾脫落自然原因室內圍欄杉木4圖13保持良好,油飾部分褪色脫落缺乏保養(五) 睡仙亭 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睡仙亭位于坡仙亭西側的石臺階下,始建于北宋,原名睡足堂,得名于晚唐大詩人杜牧“平生睡足處,云夢澤南州”的詩句。“睡仙”一名因蘇軾謫居

26、黃州游覽赤壁時,曾多次醉臥于此而得。現存建筑為建于清康熙年間,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該建筑平面近似方形,五檁二柱,抬梁式木構架,歇山式屋面,屋面上布灰色筒瓦,翼角高挑,吻、脊錯落有致,極具地方特色。亭子三面均用墻體封砌置檐枋下,山面開有圓形窗洞,臨水一面為敞開式的平臺;檐枋上搭趴梁,上置瓜柱承托三架梁,其上再置瓜柱支撐脊檁。亭內靠后檐置有石床、石枕,并用木欄桿圍護。2、現狀描述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地面室內磚石5圖1-2青磚地墁風化殘損,致使地面凹凸不平自然因素柱頂石紅砂巖5圖1-3表面風化剝脫、殘損,棱角破缺年久失修石床磚石5圖1-45圖1-5石床上因潮濕長滿青苔,加劇了

27、石件的酥堿殘損自然因素散水紅砂巖5圖1-9亭后排水溝靠近后檐墻一側被雨水侵蝕風化,導致排泄雨水向后檐傾斜,使后檐墻體嚴重受潮霉變;出水口被雜物堵塞,導致排水不暢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木構架角梁杉木5圖1-7角梁常年受風雨侵蝕,劈裂糟朽自然因素屋面脊飾灰陶5圖1-8原有脊飾散失,用小獸替換,做工粗糙,現已風化破損;一側正吻散失;瓦面酥堿、殘損,正脊用混凝土補抹,增加了屋面荷載,導致屋架彎曲變形,造成屋面漏雨,加劇木構糟朽年久失修裝修書畫碑刻碑石5圖1-6亭內嵌入墻體的碑刻嚴重風化,字跡模糊難辨自然因素(六) 放龜亭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放龜亭位于睡仙亭西側的石臺階下。據史書記載,東晉(317-420

28、年)大將毛寶戌守邾城時,其仆人將他買食的白龜放生于此,后得善報。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黃州知府郭鳳儀依此記載,在赤壁磯頭白龜渚鑿一巨大白石龜,以彰顯善惡有報的往事,亭名亦由此而得。現亭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此處為赤壁磯最突出處,亭下巖石壁立,蘇軾筆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觀景象即指此處,昔日江水沖刷的痕跡尤存,明代的白石龜仍蹲踞磯下水中。該亭平面呈方形,面闊一間2.3米,進深一間2.3米,四角攢尖頂,上布灰色筒瓦,頂置寶瓶。該亭用大梁支撐雷公柱的木構方式,具有濃郁的地方建筑特色。亭三面做有檻墻圍護,亭內置有石桌。2、建筑現狀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

29、地面室內青白石6圖1-2原有方磚地墁部分磨損,造成地面坑洼不平年久失修臺階踏跺石青石6圖1-3踏跺淺表風化,楞角殘損,灰縫酥堿脫落,表面潮濕長有青苔;部分石構件破缺,現用磚件補砌人為原因、年久失修墻體檻墻紅砂巖6圖1-56圖1-6因位于赤壁磯頭的最低處,土層長期受潮,導致基礎松軟,局部承載力下降,致使周邊檻墻因受力不均而風化歪閃,并出現貫通型裂縫自然原因檐柱混凝土6圖1-4殘損的木柱被更換為混凝土柱,且現混凝土柱已殘損人為原因、年久失修木構架梁枋杉木6圖1-9油飾嚴重褪色、脫落自然因素屋面瓦面灰瓦6圖1-1瓦面灰縫脫落,瓦件酥堿,導致屋面漏雨自然因素裝修石桌青石6圖1-7年久風化,部分殘破年久

30、失修白龜白石6圖1-8受風雨侵蝕,石雕局部風化自然因素(七) 問鶴亭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問鶴亭位于原赤壁的最高處,始建于明代,原名玩月臺。1922年擴建東坡赤壁時,取蘇軾后赤壁賦中與孤鶴所化的道士夢中對答的描述,改名“問鶴亭”。該亭平面呈正六邊形,建筑面積22.7,六角攢尖頂,上布綠色釉瓦,瓦頂中間置寶瓶。該亭采用趴梁疊層收進的構架。檐下飾鶴頸翻軒,柱間施掛落。檐下掛著題有“問鶴亭”三字的匾額。2、建筑現狀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地面亭內水泥7圖1-27圖1-3現有地墁為混凝土地面,且嚴重風化殘損自然因素臺階踏跺石青石7圖1-4風化磨損,楞角破缺,灰縫酥堿脫落風雨侵蝕、年久失修石

31、構件柱頂石水泥7圖1-2表面油飾斑駁脫落,局部破損年久失修木構架枋杉木7圖1-5受潮并出現細小裂紋,淺表糟朽自然因素椽子杉木7圖1-6因風雨侵蝕,椽頭糟朽,部分望板破缺,灰背酥堿自然因素屋面瓦面釉瓦7圖1-7瓦面灰縫酥堿脫落,瓦壟松動、脫節,屋面漏雨;釉瓦制作粗糙,質地疏松,部分已脫釉年久失修、自然因素寶頂陶瓷7圖1-8部分構件散失,現用花瓶代替人為因素(八) 棲霞樓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棲霞樓原址在郡儀門外西南隅。北宋初年在瑞慶堂舊址重建,是北宋黃州四大名樓之一,因背山面江,以落日晚霞映紅樓臺而得“棲霞”之名,蘇軾贊其為“郡中勝絕”。原樓毀于宋末,明代重修,后又毀。現有建筑為1984年仿宋代

32、建筑樣式用現代建筑材料復原重建的三層樓閣,重檐迭角,卓躒雄杰。外觀為兩層樓閣建筑,內藏一暗層。重檐攢尖頂,上部綠琉璃瓦。柱頭上置五踩斗栱。下層檐上用斗栱支撐二層向外挑出平坐,平坐四周做欄桿圍護。中間暗層在二層平坐下開有風窗通風。一層和二層四周出廊,四面明間為隔扇門,次間為隔扇窗封護。上層檐下掛有茅盾題寫的“棲霞樓”三字匾額,字體矯健騰舞,極為奪目。樓內四壁展示有歷代名人書畫、碑刻作品。2、建筑現狀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臺階踏跺紅磚、混凝土8圖1-1棲霞樓臺階水泥面層剝脫殘損,其內磚件裸露自然因素地面回廊混凝土8圖1-5四周走廊水泥地面風化殘損自然因素、缺乏日常保養欄桿望柱石材8圖

33、1-2四周欄桿望柱部分柱頭殘損缺失缺乏日常保養、人為因素柱檐柱混凝土8圖1-4混凝土柱風化、酥堿;抹面斑駁脫落自然因素屋面屋脊綠琉璃瓦8圖1-8脊飾殘損,用水泥補抹的痕跡明顯;部分垂獸散失人為因素、年久失修上層瓦面綠琉璃瓦8圖1-7上層屋面瓦壟錯位、扭曲,造成屋面漏雨人為因素、年久失修下層瓦面綠琉璃瓦8圖1-9灰縫酥堿脫落,瓦縫間長有雜草,導致瓦壟松動、脫節;瓦件酥堿、殘損,出現裂紋缺乏日常保養裝修門窗杉木8圖1-6部分隔扇門窗木質劈裂糟朽,油飾褪色脫落自然因素雀替混凝土8圖1-3多處抹面斑駁脫落自然因素(九) 涵暉樓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涵暉樓位于挹爽樓的左側,為宋代黃州四大名樓之一。始建年

34、代不詳,北宋宰相韓琦在黃州讀書時,常登此樓吟詩作文。其涵暉樓詩云“臨江三四樓,次第壓城首。山光遍軒楹,波影搖窗牖”。后取赤壁賦“無盡藏”之意,改稱“無盡藏樓”,又名“坐嘯堂”,“坐嘯”一名源自蘇軾后赤壁賦中“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物應,風起云涌”之意。現存的建筑為1982年重修,通面闊五間13.4米(含出廊),通進深四間9米(含出廊),四周為回廊環繞。明間為抬梁式大木構架,次間為穿斗式木構架。次間和山面走廊之間用墻體封護至頂。正立面明間做有隔扇門,次間為隔扇窗封護。山面回廊做有美人靠圍護,前檐回廊為欄桿圍護。樓內現為王禹偁生平展。2、建筑現狀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臺基臺幫紅砂

35、巖8圖2-28圖2-3底層石基嚴重受潮長有青苔,加劇了石件的酥堿剝脫自然原因地面室內水磨石8圖2-4水磨石地面現已開裂,殘損人為因素柱頂石青石8圖2-58圖2-6風化酥堿,表層剝脫自然因素墻體山墻磚墻8圖2-8靠近山墻處屋面嚴重漏雨,墻體上留有雨水浸漬的污跡,受潮處長有青苔缺乏保養后檐墻磚墻8圖2-6后檐走廊在原來的修繕中用墻體圍護,兩側用板門封堵行成閉合空間,阻礙了建筑的通風,導致部分木構受潮糟朽人為因素木構架角柱杉木8圖2-7上部因屋面漏雨的影響,受潮劈裂并有糟朽現象,導致承載力下降年久失修山柱杉木8圖3-6山柱被墻體包砌,嚴重糟朽,已無法承重,現靠加砌的墻體支撐山面上層木結構人為因素廊柱

36、杉木8圖3-1受風雨侵蝕,木質劈裂,油飾剝脫缺乏保養屋面瓦面陰陽合蓋8圖3-7瓦件酥堿,底瓦被枯葉和雜物堵塞,導致排水不暢,再加上瓦縫酥堿,長有雜草,導致屋面漏雨年久失修屋脊水泥8圖3-4屋脊用水泥補抹,水泥現已嚴重開裂自然因素、年久失修裝修下檻杉木8圖2-98圖3-5明間前檐隔扇門門檻劈裂糟朽,油飾褪色;隔扇窗下檻油飾剝脫人為因素、自然因素裝修欄桿杉木8圖3-28圖3-3廊柱間的美人靠欄桿油飾大面積斑駁脫落,受風吹雨淋伴隨有木質劈裂和糟朽現象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十) 挹爽樓(含碑閣)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挹爽樓(含碑閣)位于問鶴亭的南面,始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為時任湖北總督蕭耀南出

37、資修建。該樓為上下兩層,一層為碑閣,因閣內四壁嵌有蘇軾書法景蘇園帖石刻126塊及歷代名人的題跋而得名;二層為挹爽樓,得名于蘇轍快哉亭記中名句“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現為書法繪畫文物陳列室和接待室。該樓內還珍藏有蘇軾書畫和歷代名人題詠木雕、石刻,多有顏柳筆意或魏晉風格,堪稱古代書法之精華。該樓一層為磚混結構,二層為磚木結構,通面闊15.5m,進深8.18m,二樓出廊寬1.18m。穿抬結合式木構架,單檐歇山式屋面,上布灰色布瓦。室內現均為水泥地面,一層天花內為木骨基層,二層水泥地面上鋪裝有木地板,并做有吊頂裝飾。一樓和二樓前檐出廊,明間開隔扇門,次間開窗;后檐設窗。為保障碑刻安全,一樓窗戶

38、外做有鋼筋隔斷。二樓窗戶為花欞隔扇窗。2、建筑現狀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臺基壓面石紅砂巖9圖1-5壓面石殘損,現為水泥抹面自然因素、年久失修排水溝后檐水泥9圖4-6碑閣后的排水溝內因長期陰暗潮濕,雜草叢生,長滿青苔,導致排水不暢,致使水流聚集在溝內,從而進一步加劇碑閣基礎潮堿,墻體受潮,影響到文物建筑以及其內保存的碑刻的安全。缺乏日常保養二層臺階踏跺水泥9圖1-6水泥風化開裂,局部剝脫殘損年久失修地面室內水泥9圖1-19圖1-2碑閣一層室內方磚地墁幾乎全部散失,現為水泥砂漿地面;地面風化磨損,凹凸不平;碑閣二層地面為水泥地面上鋪裝木地板,木地板大面積受潮霉變、糟朽殘損,部分散失,

39、露出的水泥地面局部酥殘開裂。自然因素、年久失修墻體東山墻紅磚9圖1-3前檐外墻受潮,可溶性鹽隨水分進入墻體,導致墻磚表面酥堿剝脫自然因素東山墻紅磚9圖1-79圖1-8因碑閣東側緊挨山體砌筑,受山體潮氣入侵,靠近東側的內墻嚴重受潮滲水,抹面脫落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后檐墻紅磚9圖2-19圖2-2由于后排水溝排水不暢,加重了墻體的受潮程度,后檐墻局部出現滲水現象,甚至延伸至墻體上部,部分抹面斑駁脫落人為因素后檐墻紅磚9圖2-3后檐墻體受潮,鑲嵌碑刻的木框木質受潮,部分糟朽,墻裙部分殘損人為因素后檐墻紅磚9圖3-1因墻體受潮酥堿,承載力下降,再加上磚件擺砌不合理,墻體受力不均,導致薄弱部位開裂人為因素、

40、自然原因后檐墻紅磚9圖3-4墻體上部因屋面漏雨,墻體受潮,導致抹面空鼓人為因素、自然原因后檐墻紅磚9圖3-5后檐排水不暢,受地下水和雨水滲透基礎局部松軟,導致后檐墻歪閃,墻體上部吊頂裙邊歪閃開裂工藝粗糙、自然原因碑刻室內石件9圖2-4、9圖2-59圖2-6嵌入墻體的景蘇園貼碑刻因墻體受潮的影響,也嚴重受潮滲水,部分碑刻表面剝脫,字跡模糊難辨人為因素一層正立面石件9圖1-2碑閣前石碑,局部風化開裂,字跡模糊自然因素大梁混凝土9圖3-3一層大梁與墻體搭接處因墻體受潮酥堿,承載力下降,威脅到文物安全自然因素木構件椽檁等屋面基層杉木9圖4-3因缺少日常保養,再加上屋面漏雨的影響,部分椽子、望板和檁等木

41、構件已嚴重受潮糟朽;水泥脊飾加重了屋面荷載,導致梁枋等大木構架局部變形缺乏日常保養屋面瓦面陰陽合蓋9圖4-49圖4-5瓦件質地疏松,易于滋生苔蘚和雜草,不利排水,進而加劇瓦件的風化、酥堿和殘損,導致屋面漏雨;屋面脊飾為水泥制作,加重了屋面負荷自然因素、年久失修瓦件灰布瓦9圖4-7勾頭滴子部分散失,蓋瓦殘損,瓦壟松動自然因素、年久失修裝修天花吊頂水泥9圖3-69圖3-7后檐吊頂裙邊嚴重受潮,歪閃開裂,隨時有脫落的危險,威脅到游人和文物碑刻的安全自然因素9圖3-2一層碑閣天花因年久失修和二層屋面漏雨,導致天花大塊脫落,其內木骨受潮,霉變糟朽年久失修欄桿鐵質9圖4-1二樓采用鐵質欄桿,欄桿表層油飾脫

42、落,鐵質朽蝕人為因素裝修欄桿扶手杉木9圖4-2欄桿扶手受風雨侵蝕,劈裂糟朽,油飾大部分斑駁脫落自然因素門窗杉木9圖4-8原有門窗散失,現有門窗用彩色玻璃裝飾,且門窗油飾斑駁脫落人為因素(十一) 石字藏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石字藏始建于宋代,系用來焚燒有字紙屑的專門器物,為黃州士民重視文化、注重教化的文明設施。現有的石字藏為清同治七年(1868年)重砌,為高五層的六角形紅砂巖石塔。通高約5.3米,邊長1.17米。底部為須彌座式塔基,上部為五層塔身,塔身正立面鑿有門龕,每層伸出六角式塔檐,塔身逐層收進,頂層為六角仰蓮式塔剎。2、建筑現狀項目名稱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底座紅砂巖10圖1-4石字藏底

43、層石構件嚴重開裂,威脅到整體的穩定性自然因素塔身紅砂巖10圖1-1因年久失修,構件松動,石字藏上部歪閃傾斜自然因素塔身紅砂巖10圖1-510圖1-6塔身受潮大面積長有青苔,加劇了石構件的風化殘損;灰縫酥堿脫落,使構件間連接性降低,石件因歪閃受力不均而導致開裂,又加劇了塔身的不穩定性年久失修、自然因素塔身紅砂巖10圖1-2由于長期風吹雨淋,塔檐和塔身嚴重風化,并出現貫通型裂縫自然因素塔檐紅砂巖10圖13塔檐風化,部分破損殘缺自然因素塔剎紅砂巖10圖11六角仰蓮式塔剎嚴重風化,部分散失自然因素、缺乏保養(十二) 快哉亭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快哉亭原址在黃州城南,始建于北宋年間,為北宋清河人張懷民貶

44、謫黃州時所建,蘇東坡為亭題名,并作水調歌頭詞相贈。蘇軾之弟蘇轍作快哉亭記以彰其舉。明代弘治黃州府志記載說:“快哉亭,舊志云在府城南,宋郡人張夢得建,以覽江山之勝,蘇子瞻匾曰快哉,又為作詞,末句一點浩氣,千里快哉風。弟子由作記。”清光緒黃州府志載:“快哉亭,在城南今移府治內西北。”現存的亭子位于赤壁北面玉屏山上,重建于清朝末年, 最后一次修繕為20世紀80年代。該亭平面呈正六邊形,通面闊5.3m,通進深4.6m,六角攢尖頂,上施綠色琉璃瓦,翼角反宇起翹,輕盈靈動。該亭采用趴梁疊層收進的構架。柱間設坐凳,檐下飾鶴頸翻軒,柱間上部施燈籠屜欞條掛落,亭內做藻井。2、現狀描述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

45、受損原因臺基基礎水泥11圖16臺基邊緣基礎土層被周邊植物根系侵蝕,現已形成空洞,導致臺基壓面石歪閃開裂自然因素壓面石青石砌筑、水泥抹面11圖15壓面石用水泥補抹,現已歪閃開裂年久失修地面亭內水磨石11圖14亭內地面為水磨石鋪筑,現地墁中部嚴重碎裂殘損年久失修臺階南側碎石11圖12用碎石鋪筑的坡道已嚴重殘損,凹凸不平自然因素、年久失修西北面碎石、紅磚11圖13踏跺為碎石砌筑,邊緣用紅磚補砌,磚件外水泥抹面風化剝脫,石縫中長有雜草自然因素柱子檐柱杉木11圖21因風雨侵蝕,再加上缺乏日常保養造成木質嚴重劈裂,柱頭糟朽殘損,承載力下降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枋檐枋、牽枋杉木11圖22油飾褪色,木質糟朽劈裂缺

46、乏日常保養椽子、望板杉木11圖2611圖27因屋面漏雨,再加上風雨侵襲,檐部的椽子和望板嚴重糟朽,部分屋面因椽望無法承力而塌落缺乏日常保養屋面瓦面筒瓦屋面11圖2411圖25灰背酥堿脫落,瓦縫年舊脫灰,導致瓦壟松動脫節,其間長有大量雜草缺乏日常保養瓦件綠琉璃瓦瓦件碎裂殘損,部分蓋瓦散失,勾頭滴子大部分散失,導致屋面嚴重漏雨;琉璃瓦因年久失修表面釉層脫落;屋頂寶瓶嚴重殘損缺乏日常保養裝修坐凳紅磚砌筑、水泥抹面11圖21柱間磚砌坐凳表面水泥剝脫,部分坐凳歪閃開裂,嚴重影響游人安全和建筑美感基礎薄弱、缺乏日常保養鶴頸翻軒杉木11圖28油飾褪色脫落,木質朽蝕缺乏日常保養天花杉木11圖23受山中干濕變化

47、大的影響,天花油飾大面積斑駁脫落自然因素(十三) 攬勝亭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攬勝亭位于赤壁后山上,該建筑為清代晚期建造,毀于2000年左右,現僅存八角形臺基。2、現狀描述項目名稱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臺基水泥12圖11亭身盡毀,僅剩八角形臺基.臺基邊緣塌陷,水泥抹面嚴重風化缺損.周圈長滿雜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十四) 望江亭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望江亭位于赤壁北面聚寶山上,為清代晚期建造,最后一次修繕為20世紀80年代初。該亭平面呈六角形,通面闊5.3m,通進深4.6m。屋面為六角攢尖頂,上布綠色琉璃瓦,屋頂中間為三層葫蘆形寶瓶。翼角起翹,具有濃郁的地方建筑特色。該亭采用趴梁疊層收進的構

48、架方式。柱間設坐凳,檐下施鶴頸翻軒,柱間飾燈籠屜欞條掛落。2、現狀描述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地面亭內水泥13圖1-2亭內現為混凝土結構地面,嚴重破損、風化自然因素、年久失修臺階碎石13圖1-2臺階踏跺嚴重風化殘損,部分水泥抹面脫落,部分臺階被灰土掩埋自然因素、年久失修柱子檐柱杉木13圖1-4柱子受潮劈裂,嚴重糟朽,承載力下降;混凝土柱嚴重酥堿殘損,油飾大面積脫落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枋檐枋杉木13圖1-5油飾褪色,木質糟朽劈裂缺乏保養椽子、望板杉木13圖1-7因屋面漏雨,再加上風雨侵襲,檐部的椽子和望板嚴重糟朽缺乏日常保養屋面瓦面筒瓦屋面13圖1-8屋面灰背酥堿脫落,瓦縫年舊脫灰,屋

49、脊、瓦壟的構件連接不牢,導致瓦壟、屋脊嚴重松動脫節缺乏日常保養瓦件綠琉璃瓦13圖1-8部分瓦件散失;因年久失修大部分瓦件表面釉層脫落缺乏日常保養裝修坐凳混凝土13圖1-1現有混凝土靠凳均已破損開裂自然因素鶴頸翻軒杉木13圖1-3木質劈裂糟朽,油飾斑駁脫落缺乏日常保養楣子杉木13圖1-5部分楣子欞條散失,缺乏保養藻井杉木13圖1-6藻井油飾大面積剝落自然因素(十五) 羽化亭1、建筑概況及建筑形制羽化亭位于赤壁北面聚寶山上,得名于蘇軾赤壁賦中“臨羽化而登仙”一句。該亭為清末建造,最后一次修繕為20世紀80年代初。該亭平面呈方形,通面闊一間4.7m,通進深一間4.7m。單圍柱趴梁疊層收進木構架,歇山

50、式屋面,上布紅磚機制波形瓦,正脊上做有鴟吻和寶瓶,四周翼角反宇高挑。2、現狀描述項目名稱部位材質參考照片現狀受損原因臺基壓面石水泥14圖12混凝土臺基嚴重風化、酥堿自然因素、年久失修地面亭內水泥14圖13原有方磚地墁已不存,現為混凝土地面,現有混凝土地面龜裂、殘損自然因素臺階亭外磚石14圖15臺階砌筑采用水泥材質,且風化嚴重,臺階踏跺水泥抹面剝脫、殘損自然因素柱子檐柱水泥14圖14水泥柱嚴重風化酥殘自然因素檁椽杉木14圖17瓦件開裂導致檁椽受潮,承載力下降;部分椽頭糟朽。自然因素、年久失修屋面水泥脊水泥14圖17水泥脊飾風化,部分殘損開裂自然因素瓦件機制波形紅瓦14圖18羽化亭屋面采用機制波形紅瓦,瓦件風化開裂年久失修裝修天花杉木14圖16天花木構件油飾剝脫自然因素、年久失修坐凳混凝土14圖1-4混凝土坐凳已嚴重風化、殘損自然因素(十六) 山門項目名稱部位材質現狀受損原因地面方磚排水倒灌入室內,導致墻腳受潮霉變;地面方磚潮堿排水不暢墻體抹面黃灰、白灰墻體抹面受潮剝脫自然因素、年久失修屋面瓦面灰筒瓦屋面因缺乏日常保養長有雜草,瓦壟間堆有落葉,導致雨水流通不暢缺乏保養裝修板門上油漆脫落,受潮糟朽、開裂;門下檻風化磨損嚴重年久失修(十七) 側門項目名稱部位材質現狀受損原因地面混凝土混凝土地面風化殘損,多處開裂年久失修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