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標簽:標題篇一:每逢佳節倍思親吟情動之句,披辭發之源一一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設計使用教材:蘇教國標本第5冊23課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2、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聯系上下文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3、閱讀課文之“文”并發揮想象,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初步理解“詩”之涵義。4、感悟詩句中以及課文中包含的濃濃的思鄉之情。教學時間:2課時教材解讀:這篇文章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彖地解釋了王維詩作九月九口憶山東兄弟的創 作背景和人意,抒發了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生發的濃濃的思鄉之情。該''文包詩”是 根據詩人的創作經歷編寫成的,語言優美,生動活潑。“文”是由“詩”
2、演化而來的,但“文” 不僅是“詩”的內容的形象呈現,還是“詩”的創作背景的補充。而“詩”是教材的核心, 是“文”的升華。教學時,應當以文會詩,詩文互參,來理解全文主旨。設計理念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與“綴文者情動而 辭發”相反,“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即一般讀者先看文章是“怎么說的”(披文),后看它“說 了什么”(入情)。這是中國傳統文論關于閱讀過程的一個比較清晰的表述,這告訴我們在閱 讀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體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緊扣文本中的情 感要素展開有效的對話,真正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因而,學習本課課文的“文”也好
3、,'詩”也罷,都要先有個感性的認識一一 “怎么說的”, 再追尋“說了什么”。先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習得某種方法,再理解詩意,體會詩 人的情感,感受語言文字之美。“文包詩”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從字面上來看,其核心詞是“詩”,教學自然要圍繞詩來 展開,以詩統文,借文解詩,感悟詩歌的意象,領會承載的情感。根據中年段特點,我認為中年級文包詩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1、由詩入文。在教學“文包詩”這類課文時,詩作是重點,是核心部分。首先應呈現的便 是占詩。讀通讀順古詩是前提條件,接下來便是借助“文包詩”中“文”的部分來理解占詩, 尤其是對古詩中關鍵字、詞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線索。
4、2、緣文學詩。簡單理解占詩的意思,并不能夠深刻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詩讀 好,還需要走進詩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來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在文中找句子,寫批 注,談理解。其中設身處地的想象非常重要,而想彖當時的畫面尤為重要。想彖和閱讀文字 不能與古詩脫節,而要將學生自己的感受與古詩中的詩句相結合來談,處處與詩句相結合, 帶著體會到的情感來讀詩句。3、由此及彼。在閱讀方法指導上:“文包詩”的學習只是一種方法,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自 主學習古詩的能力。所以課后的遷移可結合課中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查閱資料,理解古詩。 如課中上的是“懷鄉”古詩,那么教師可再出示幾首“懷鄉”古詩,讓學生查找作者資料以
5、及創作背景,讓學生根據資料來理解古詩。教學過程:一、名句導入,鋪墊基調。1、配樂誦讀三首占詩名句(幻燈出示圖畫、詩作、配以音樂思鄉曲)師:在古詩中,有很多詩句是表達詩人思鄉之情的。唐代人詩人李白身在他鄉,難以入眠,在靜夜思中寫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 成為千古名句。宋代詩人王安石,因外出做官,公務纏身,不能回家,于是在泊船瓜洲中寫到:''春風 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幾經修改的“綠”字成就了一段詩壇佳話。在安史之亂中,飽嘗艱辛的人詩人杜甫因思念失散在各地的兄弟,吟誦出“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的心聲。(以上幻燈出示整首詩,特別突出顯示名句。)2、引出王維詩句師:
6、老師這兒還有兩句唐朝王維寫的膾炙人I I的思鄉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師:想看一看完整的詩么?(出示九月九口憶山東兄弟全詩)【設計意圖】給占詩配樂能很快讓學生入情入境,走入詩的王國。不同曲調的占曲有助于表現不同的主 題。如表現相對平靜點的用:瀟湘夜雨雨打芭蕉琵琶語春江花月夜;表現激烈 的用:十面埋伏駿馬奮蹄;表現哀傷的用:二泉映月寒鴉戲水。本課主題為“懷 鄉主題”,因而可以選古箏彈奏的思鄉曲。二、趣讀古詩,初悟詩意。1、讀通古詩指名讀古詩,第一次標注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第三次齊讀,注意節奏指導。xiong九月九口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bei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7、cha zliii yu遍插茱萸少一人。【設計意圖】關于吟誦,清代程廷祚認為:“古者之于詩,有誦有歌,誦可以盡人而學,歌不可以盡人而 能也。”近人黃仲蘇認為:“誦就字義言,則為讀之而有音節者”朱光潛說:“歌重音樂 的節奏而誦重語言的節奏。”綜合各家的理解,我認為誦讀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 讀,反復地讀,熟練到脫II而出,自然成誦。因此,本環節分幾個層次的誦讀,旨在幫助學 生讀通、讀熟,乃至初步讀出詩的意味來。拿“情動辭發”的觀點來看,這個環節是通過吟“情動之句”,初步體驗占詩怎么寫的,由韻律美來觸摸古詩的“情動”之處。2、讀短古詩(1)師:要理解古詩的意思,就要學會把詩讀短,卞面同學都來
8、讀讀這首詩,如果把這首詩讀 短,讀得越短越好,你會怎么讀?你能不能能把這首詩讀成每行四個字的,(題目不管):讓學生同座2人試著讀一讀,說一 說你讀的“詩”描繪了哪些畫面?教師點撥。預設答案:(有不同的讀法若干,只要能呈現一些畫面,沒有短語搭配問題的皆可)或者或者??師點評:這樣讀,讓人仿佛看到了四幅畫面,“獨在異鄉”圖,“佳節思親”圖,“兄弟登 高”圖,“遍插茱萸”圖。不錯,人部分詩意都讀出來了。(2)如果讀成3個字,你會怎樣讀?其一其二其三?(3)如果讀成2個字,你會怎樣讀?異鄉,或者:異客,思親。佳節。登高,兄弟,少人。茱萸。?師點評:同學們真有水平,讀出了四個意彖,其實,詩歌就是有很多意
9、彖組成的,抓住了 這些關鍵意彖,你也能成為詩人。(4)如果整首詩讀成一個字,你會讀成哪個字?說說理由。預設:板書:思。師點評:這個“思”,是思念的思,是思鄉的思。同學們讀出了全詩的主旨,真了不起!【設計意圖】將一首七言詩讀短的靈感來源于古體詩也有三言四言之類的短詩。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 個:一是讓學生將占詩描述的畫面精簡至最簡單,保留一些最基本的畫面或者意彖,從而讓 學生領悟寫了什么,學生所保留詞語會各有特色(有好幾種方式),不管會呈現何種畫面意 象,都是對詩歌的一次個性化解讀,有助于了解詩歌究竟寫什么主題。二是在讀短詩的過程 中,特別是保留四個字、三個字時,學會關鍵詞組合搭配的得當,只有如“
10、主謂式” “動賓 式”''偏正式”等搭配恰當,讀起來才通順,當然,這些術語名稱不需在課堂上直接明示。 三是通過最終的凝練形成對詩的主旨“思”的初步認同,真正達到了 “情動辭發”的第二個 環節一一 “寫了什么? ”三、以詩會文,索句解詩。過渡:我們不僅要能把古詩讀短了,我們還要把古詩讀長了?誰能把占詩讀長?怎樣讀長?(就是借助課文的介紹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占詩的大概意思,能行嗎?)1、幻燈出示要求:小組合作學習:對照詩句讀課文,找到能解釋古詩的相關句子或者詞語,做上記號或寫下來, 每個小組重點解釋一句話,題目也算。2、小組合作研究。(教師在巡視小組學習情況時初步了解各組研究的句子情況
11、,避免研究 集中在幾句熱門句子上。)3、上臺交流:九月九口憶山東兄弟(九月九口,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九為陽數,所以稱“重陽”。古時候這天又佩插茱萸、 登高、飲菊花酒來驅邪避災的習俗。憶:想念)(教師補充:“山東兄弟”不是現在的“山東”而是“華山以東”一五岳之一。王維的家 鄉在蒲州一一山西永濟。簡筆畫介紹。)獨在異鄉為異客:對應句子:1 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應句子: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口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遙知兄弟登高處:對應句子: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遍插茱萸少一人:對應句子: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
12、,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 外登高遠眺。預設:教師點撥注意點:(1)王維15歲那年,就一個人來到京城長安求學,而且一待就是兩年,沒有親人陪伴, “孤獨”是主要精神狀態。(2)學生容易疏漏的解釋“逢”遇到;“佳節”:只知道重陽節,不知道“美好的節口”(3)少了王維一人。(教師補充:要知道,王維兄弟情誼很深很深。王維有四個弟弟,兩 個妹妹,其父早逝,早慧的王維十五歲就開始了兩京的游宦活動,他十七歲時孤身一人在長 安,家中只有寡母一人支撐,每當佳節臨近,怎么不引起了他強烈的思念之情?)4、齊讀全詩。5、小結:剛才,我們各小組根據課文的相關描述,初步理解了詩意,走近了作者內心,但
13、 是,詩有限而意無窮,還有很多內容需要借助課文來加深;理解。【設計意圖】本壞節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考慮到生本學習背景卞,學生在課前對古詩已經有了初步理 解,根據查閱的資料,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借助小組的討論:先找關鍵句、照應句,再從 文章其余處補充,基本可以解決疏通詩意的任務。小組交流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對古詩中個 別字義的準確把握。如“每”解釋''每當”“逢”解釋“遇到”等,在小組交流時,教師需 要點撥。四、走進文本,入情入境1、自讀自悟要求:課題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關鍵詞是2個:“佳節”“倍思親”“為什么王維在佳節中會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呢? ”找出有關詞句,細細品讀,寫寫批注,
14、 然后交流。2、交流:重點為以下幾句: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 登高游玩。預設:點撥要點:(1)聯系自己的經歷,抓住“扶老攜幼” “興高采烈”進行理解。(2)聯系重陽節的風俗,想彖一下大街上人們還在干什么?(3)回顧“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嘆一一詩句中的哪個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 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預設:點撥要點:(1)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哪些畫面?(2)領會王維設身處地,替兄弟們想到的“少一人”的含義。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預設:點
15、撥要點:(1)王維想到了過去和兄弟登高的歡樂,想到了現在獨自一人的孤獨,內心是百感交集。 這里的省略號就像一聲長長的嘆息,唉一一從這聲長長的嘆息中,你們品出了什么?(2)王維可能還想了些什么呢?借機理解“思緒萬千”的意思。3、感情朗讀全文。【設計意圖】本壞節的設計目標有兩個:一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詩人對話,再次加深詩意的領會:二 是對“佳節”情境之卞思親之“倍”的再次解讀,同時也是對課題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解 讀過程。這個壞節是反過來找尋“綴文者”“情動而辭發”的源頭的過程,由于“文包詩” 的“文”更形象具體一些,如文中對“佳節”熱鬧情境的描述,對詩人內心的揣摩等都比較 詳細,所以,有助于進一步領
16、會詩人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思鄉”之情,學生通過“披閱”“批 注”找尋辭發之源,五、同題拓展,比較閱讀1、縱向(王維本人詩作)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爭。來口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詩歌一開頭,詩人以近似講話一樣的語氣,不加修飾地表現了一個久住他鄉異地的人,一 旦見到自己家里的親友,欲知家鄉情事分外熱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異地的異客,最 想知道什么樣的事呢?最令詩中主人公親切懷想的卻是花窗前那枝梅花開了沒有。全詩質樸 平淡而詩味濃郁。2、橫向(其他詩人佳作)隋代薛道衡人口思歸詩曰:“入春才七口,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詩人抓住“雁后”“花前”這些形象事物,深刻地寫出自己思念故鄉,急
17、切思歸的心情,委 婉含蓄,頗近唐人五絕。唐代岑參渭水思秦川詩寫道:“渭水東流去,何時到灘州,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 詩人用憑添兩行眼淚,隨水流向故園,來表達自己思念故鄉的情愫,形彖而又深刻。清朝袁凱客中夜生:“落葉蕭蕭江水長,故園歸路更茫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 不斷腸。”落葉蕭蕭,觸動詩人歸思,但歸路茫茫,回歸無望,夜雨聲中,又傳來一聲雁叫, 更使詩人愁腸欲斷,歸思難收。春江夕望是盧綸為躲避安史之亂而客居湖南時寫的:“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歸。經難 人空老,逢春雁歸飛。東西兄弟遠,存沒友朋稀。獨立還垂淚,天南一布衣。”首聯說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丨I中說“莫思歸”,實際上詩人歸
18、思正切。中間四 句寫戰亂中詩人的不幸遭遇:功業無成,有家難歸,兄弟離散,故人口棉。字里行間隱含著 無限的悲憤和哀傷。最后兩句詩人獨立天南,望鄉垂淚,形彖鮮明感人。【設計意圖】占詩學習需要形成知識鏈,同題拓展能夠起到舉一反三、加深印象的作用。縱向的拓展 篇二:每逢佳節倍思親名師教案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每逢佳節倍思親唐華婷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口憶山東兄弟。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認識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寫好看;分析“幼”的結構,認識“幺”字部等。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運用透過文本,展開想彖,浮現畫面的方法,深入理 解關鍵詞語“扶老攜幼”、“興高采烈” “天
19、各一方”以及相關句子、段落的意思,從而體會 詩人身居異鄉在重陽佳節時更加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3、初步感受寫周圍環境反襯心情的表達方法。4、激發學生了解王維,走進占詩的熱情與興趣。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1、同學們,我國有許多傳統佳節,今天我想請你們猜猜看,所出示的圖片和哪個節口有關?(中秋節)中秋節時,有什么習俗?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節,人們總要()。2、學生填空。3、出示鞭炮圖片,猜猜看,句子練習(同上)。4、出示茱萸圖片,猜猜看。出詞語提示,指名認讀。5、解釋: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種有著濃烈香味的植物,據說可以驅邪避災。指名領 讀。6、引導:提起茱萸,自然也會讓人想
20、起一個節口一一(重陽節)。是哪一天?正音領讀。 句子聯系:每逢重陽節,人們總要()。7、出示“重”。編寫兒歌幫助學生識記、寫好。8、了解詩人引出古詩九月九口憶山東兄弟。指名朗讀。二、初讀感悟。1、詩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這首詩的呢?出示初讀提示(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詞句時,多讀幾遍。(2)想一想:詩人在什么時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寫出了九月九口憶山東兄弟這 首詩。2、出示詞語,指名領讀。一年一度興高采烈扶老攜幼(出示:幼,怎么記住這個字,認識新偏旁)兄弟們登高遠眺歡聚(放到句子當中讀一讀)天各一方思緒萬千思念異鄉(出示字典中“異”的義項,選擇正確的解釋)解釋:離開
21、家鄉到別的地方學習生活,那地方就被稱為“異鄉”。課文中的異鄉指?3、交流詩人在什么情況下寫出這首詩?三、精讀品析(一)學習第二自然段1、誰能選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解釋這句詩的意思?2、“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口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3、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問?預設:為什么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口的情景,王維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4、明明是寫王維思念家鄉,為什么卻寫別人歡度節口的情景呢,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書 中是怎么描寫人們如何歡度節口的?“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其中的哪個詞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時
22、你的眼前浮現了怎樣的 畫面?你仿佛看到人們在干什么?又仿佛能聽到些什么?同學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把人們歡度節口的情景生動地描述了出來,惟妙惟肖,此時, 你的心情如何?誰能帶著這種心情把這個句子再來讀一讀。5、那么重陽節的街道上,人們是怎樣歡度節口的?請同學們邊聽音樂邊想彖,你的眼前浮 現了怎么樣的畫面。6、指名讀、齊讀。7、大家的朗讀聲情并茂,讓人仿佛身臨其境,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沉浸在熱鬧歡樂的氣氛中。 我猜,王維看到這種情景一定也很開心,也是興高采烈的,你們同意嗎?他的心情究竟是怎 樣的呢?8、王維15歲就離開家鄉在長安生活,已經兩年了,這700多個口口夜夜都是孤獨一人。此 時恰逢重陽佳節,他
23、都不能與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興得起來,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鄉 的親人。出示:“王維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口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指名讀。齊讀。9、看著別人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維最想做什么? ??他能實現嗎?看著別人一家團圓,I制在一起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王維最想做什么? ??他能實現嗎?看著別人秋游賞菊,與同窗好友吟詩作畫,王維最想做什么? ??他能實現嗎?(-)學習第三自然段1、介紹王維家鄉與長安相距數里,中間還隔著一座高聳入云、難以翻越的華山。一處在 山的東面,一處在一一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2、配樂范讀3、你聽出了什么?4、與他天各一方的是誰?僅僅指兄弟們嗎?還有誰
24、?5、如果你是王維的兄弟,你想說:“如果你是王維的父母,你想說:“如果你是王維的朋友,你想說:“6、王維目睹著家家戶戶歡度節口的熱鬧場面,他想起了過去的歡樂,也想起了獨在異鄉的 孤獨,想到家鄉,想到親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課件)真是一一思緒萬于是他提 起筆,將濃濃的思念寄予四句詩中寫下這傳誦千古的名篇。(三)再讀古詩,情感升華。1、誦讀、背誦3、同學們,現在你們明白了嗎?為什么明明是寫王維思念家鄉的親人,卻要寫別人歡度的 節口的情景。四、拓展延伸、總結全文1、(再次出示課題)師:“每逢佳節倍思親”,有這樣感嘆的又何止王維一人啊!身在海外 的游子,思念故鄉時,會說一一 “每逢佳節倍思親”(
25、引說)。2、還在什么情況下,會讓人想起這句詩?3、能寫出這么感人肺腑的詩句,王維真不愧是唐朝詩人中的人家!王維(701-761),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王維不但精于詩文,而且擅長音律、書畫。人們 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其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 大川,邊疆關塞,或是小橋流水,都能寫得鮮活無比,是山水田園派的代表。五、布置作業1、課后收集王維的詩作,選一首自己喜歡的配樂吟誦。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吟誦九月九口憶山東兄弟。篇三:每逢佳節倍思親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2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目標:1、通過抓住關鍵詞、想象說話等方法,理解“扶老攜幼、登高遠眺、天各一方、思緒萬
26、千” 等詞語。2、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理解課文人意,體會詩人身居外地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3、通過朗讀,理解并積累課外古詩兩首。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教學難點:理解并背誦九月九口憶山東兄弟。教學評價設計:1. 通過查看預習單和不同的朗讀方式了解學生對生字的識記、書寫的規范和對多音字的認 讀掌握情況。2. 通過分角色朗讀等方式來來檢測學生對課文的正確、流利朗讀、有感情朗讀情況。3. 借助拓展練筆檢查學生學以致用情況。教與學的準備:學生:生字卡片教師:設計預習單,準備教學課件及相關圖片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設計第一課時壞節一、整體感知一一初讀感知,整體把握(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中
27、國占時候有許多節口,有的一直流傳到了現在,像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等。今天我 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古代一位詩人在重陽節思念親人而寫詩的事情。(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1 .板書課題:23每逢佳節倍思親2. 解釋題意。(1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唐朝詩人王維寫的一首詩里的詩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節 口就會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2)簡介王維王維(公元7 0 1 7 6 1 )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后遷局蒲州(今山西永濟西), 他是唐代著名的詩人、畫家。三、初讀課文。1 .輕聲自讀課文,讀順課文。2. 檢查自學效果。(1)出示生字卡片。(2 )指名讀,指點學生從平翹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節
28、等方面辨明讀音。(3)抽生字卡片讓學生讀生字詞。3. 分自然段指名讀課文。四、寫字指導指導要點。逢:半包圍結構。注意內部的結構。佳:由8畫寫成。右部是兩個“土”疊加,不是中間一 “豎”到底。 倍:左右結構。左 窄右寬,左右上下兩端齊平。插:1 2筆寫成。右部的筆順為:“撇、橫、豎、撇、豎、橫、橫折、橫、橫”,末“橫” 左連“豎”筆,右連“橫折”部,且讓“折”部末端下露些。 憶:左部“豎心旁”筆順是“點、點、豎”。異:需注意上半部分。五、作業1 .朗讀課文。2.讀抄詞語。第二課時環節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讀感悟,重點突破一、細讀課文1. 教師范讀課文。2. 分自然段講讀。我們已經知道“每逢佳節倍思親
29、”說的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事情,當時的王維是怎樣一個人 呢?請讀: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2 )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兩句)說了什么?板書:王維(3)小結:這一自然段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人物,講的是唐代詩人王維1 5歲離家,到 京城長安已有兩年。(4 )齊讀第一自然段。過渡:“佳節”指的是什么節口?為什么這一天王維“倍思親”呢?請讀:第二自然段(1)指名讀第2自然段。(2)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四句)前三句說了什么?板書:重陽登高重陽節這一天人街上很熱鬧,他們扶著老人,攙著孩子,你可以從那個詞語看出來(扶老 攜幼)。從哪里可以看出,重陽節是個“佳節”?(大街上很熱鬧,人們老老小小興高采烈地去登 高游玩可以看出人們把重陽節看做是個佳節)這種情況使王維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王維為什么逢到重陽節,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聯系,那句話說明 王維1 5歲離開家,來到長安已經有兩年,他年紀輕,長期離開自己的家鄉,看到重陽佳節京城長安家家歡慶的情景,自然會更加思念家鄉的親 人。)(3)小結:這一自然段講的是王維看到了重陽節家家歡度節口的景象,更加思念親人。 點名題目。(4 )齊讀第二自然段。過渡:王維主要想念哪些親人?具體想了哪些事?請讀第三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節拍訓練中的獨特技巧樂理試題及答案
- 物理實效轉化2025年試題及答案
- 如何解讀創業扶持政策的新規試題及答案
- 綠色供應鏈在制造業中的綠色產品市場推廣團隊協作能力培養策略研究報告
- 河北單招全套試題及答案
- 教育直播平臺2025年運營挑戰與教育資源共享策略研究報告
- 農業灌溉用水高效利用與現代農業節水技術政策研究報告
- 量子通信技術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中的數據加密與隱私保護預研報告
- 廣東ps考證試題及答案解析
- 節水灌溉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成果鑒定報告2025
- 2025年高三高考沖刺主題教育班會:《高三考前心理調適指南:減壓賦能 輕松備考》-2024-2025學年高中主題班會課件
- 小學一年級數學20以內進位、退位加減法口算
- MOOC 理解馬克思-南京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成語使用課件
- 2023年版勞動實踐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一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 人教版三年級科學(下)第二單元綜合測試卷種鳳仙花(二)含答案
- 小兒手足口病課件
- 發展少數民族醫藥實施方案
- 五年級下冊熱帶雨林探險之旅(優秀5篇)
- 教學課件Arduino零基礎C語言編程-2
- 乳腺的影像診斷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