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整理版_第1頁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整理版_第2頁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整理版_第3頁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整理版_第4頁
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規程整理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電針法電針是在針刺腧穴“得氣”后,在針具上通導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技術操作。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2)針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膚情況。(3)對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狀況。2、目標遵醫囑選擇穴位,減輕或緩解臨床癥狀。3、告知(1)針刺過程中出現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胸悶、欲嘔等屬于暈針現象,及時通知醫師。(2)針刺時可能出現疼痛、血腫、滯針、彎針等情況,患者不必緊張,醫護人員會妥善處理。如有酸麻、脹痛、沉、緊、澀等感覺,屬正常針感。(3)微量電流接通后局部有抽動感。(4)肌肉有抽動的感覺。4、物品準備電針儀、治療盤、針盒(備各種毫針)、鑷子、棉

2、簽及干棉球、皮膚消毒液、彎盤、浴巾、屏風等。5、操作程序(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核對醫囑。(2)遵照醫囑,選擇腧穴,進行皮膚消毒,按毫針刺法進針。(3)有“得氣”感應后,將電針儀輸出電位器調至“0”,再將電針儀的兩根導線分別連接在同側肢體的兩根針柄上。(4)開啟電針儀的電源開關,選擇適當波型,慢慢旋轉電位器由小至大逐漸調節輸出電流到所需量值(患者有酸麻感,局部肌肉有抽動,即是所需的強度)。(5)電針完畢,將電位器撥回到“0”位,關閉電源,拆除輸出導線,將針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6)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

3、名。6、護理及注意事項(1)電針儀在使用前須檢查性能,導線接觸是否良好。(2)通電過程中應觀察導線有否脫落,并注意患者的反應,有無暈針、彎針、折針等情況,通電時間。需增加刺激時,調節電流量應逐漸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強,以致發生暈針或引起肌肉痙攣,造成彎針、折針等意外。(3)頸項、脊柱兩側及心前區等部位針刺時,不能橫貫通電,避免電流回路通過脊髓和心臟。(4)取同側肢體13對穴位(即是用13對導線)為宜。7、電針法操作流程圖電針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 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電針取穴部位的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狀況等評估電針儀、治療盤、針盒、鑷子、皮膚消毒液、皮膚消毒液、棉簽、干棉球彎盤、浴

4、巾、屏風等物品準備核對姓名、診斷,解釋,松開衣著,按腧穴選擇合理體位,暴露針刺部位,保暖患者準備遵醫囑選擇穴位選穴按腧穴深淺和患者體質選擇毫針,檢查針柄有否松動、針尖有無彎曲帶鉤等情況局部皮膚消毒消毒皮膚選針進針患者有酸麻脹重等感覺為“得氣”行針調輸出電電位至“0”,接輸出導線,分別連接在同側肢體的兩根針柄(身)上接電源選擇小型,慢慢旋轉電位器由小至大,調節輸出電流到所需量值(患者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動),留針通電患者耐受程度,導線有否脫落,有無暈、彎、折針等情況觀察電位儀撥回至“0”位,關閉電源,拆除導線,將毫針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針畢起針整理床單位,協助衣著,舒

5、適臥位,清理物品整理根據醫囑的要求,詳細記錄電針治療的客觀情況,并簽名記錄錄 (電針法操作流程圖)二、水針法水針又稱穴位注射,是在穴位內進行藥物注射的一種技術操作。將針刺及藥物對穴位的滲透刺激作用和藥物的藥理作用結合在一起,發揮綜合效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膚情況。(3)對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狀況。2、目標遵照醫囑選擇穴位,解除或緩解各種急、慢性疾病的臨床癥狀。通過其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促進機體的陰陽平衡,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禁忌證(1)疲乏、饑餓或精神高度緊張時慎用。(2)局部皮膚有感染、

6、瘢痕或有出血傾向及高度水腫者禁用。4、告知注射部位出現疼痛、酸脹的感覺,避免著水,以免感染。5、物品準備治療盤、遵醫囑配制藥液,無菌注射器及針頭、砂輪、皮膚消毒液、鑷子、棉簽等。6、操作程序(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核對醫囑。(2)取合理體位,協助松解衣著,暴露局部皮膚,注意保暖。(3)遵醫囑確定注射穴位,測試患者局部感覺及反應,消毒局部皮膚。(4)術者手持注射器(排除空氣),另一手繃緊皮膚,針尖對準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用針刺手法將針身刺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氣后若回抽無血,即將藥液緩慢注入。如所用藥量較多,可于推入部分藥液后,將針頭稍微提起后再注入余藥。(5)藥液注射完畢后拔

7、出針頭,用無菌棉簽輕按針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注意觀察用藥反映。(6)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7)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名。7、護理及注意事項(1)執行三查七對及無菌操作規程,注意藥物配伍禁忌。(2)按醫囑處方進行操作,熟練掌握穴位的部位和注射的深度。注射藥量遵醫囑而定。(3)注射時避開血管豐富部位,避免藥物注入血管內?;颊哂杏|電感時針體往外退出少許后再進行注射。(4)使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操作前檢查注射器情況。注射器的處理按消毒隔離規范要求執行。8、水針法操作流程圖    水針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水針注射取穴部位的

8、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狀況等評估皮膚消毒液、鑷子、棉簽、吸入藥液的注射器等置于治療盤內物品準備核對姓名、診斷,解釋,松開衣著,按腧穴合理體位,暴露水針注射部位,保暖患者準備遵照醫囑,選取穴位定穴注射器排盡空氣后,一手拇指及中指繃緊局部皮膚、針尖對準穴位,迅速刺入皮下,上下提插得氣后,回抽無血,將藥液注入消毒皮膚消毒局部皮膚進針注射患者有觸電感,應立即退針,改換角度再進針。有否暈、彎、折針及不良反應觀察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核對床號及患者姓名起針根據醫囑的要求,詳細記錄實施水針法治療后的客觀情況,并簽名記錄(水針法操作流程圖)三、耳針法耳針是采用針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

9、穴位或反應點,通過經絡傳導,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操作方法。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2)耳針部位的皮膚情況。(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無流產史,當前是否妊娠。(4)對疼痛的耐受程度。(5)心理狀況。2、目標遵照醫囑選擇穴位,解除或緩解各種急、慢性疾病的臨床癥狀。通過其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促進機體的陰陽平衡,以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3、禁忌證耳部炎癥、凍傷的部位,以及習慣性流產史的孕婦禁用。4、告知    耳針局部有熱、麻、脹、痛感。5、物品準備治療盤、針盒(短毫針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簽、鑷子、探棒、膠布、彎盤等。6、操作

10、程序(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核對醫囑。(2)遵照醫囑,選擇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3)體位合理舒適,嚴格消毒,消毒范圍視耳廓大小而定。(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進針,其深度以刺入軟骨,但不透過對側皮膚為度。留針。(5)為使局部達到持續刺激,臨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塊膠布固定,俗稱“埋豆”。留埋期間,囑患者用手定時按壓,進行壓迫刺激,以加強療效。(6)起針后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預防感染。(7)操作完畢,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8)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名。7、護理及注意事項(1)在針刺中及留針期間,患者感到局部熱

11、、麻、脹、痛或感覺循經絡放射傳導為“得氣”,應密切觀察有無暈針等不適情況。(2)執行無菌操作,預防感染。起針后如針孔發紅,應及時處理。(3)使用耳針法治療扭傷及肢體活動障礙者,埋針后待耳廓充血具有發熱感覺時,囑患者適當活動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條灸等,以提高療效。8、耳針法操作流程圖耳針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耳針取穴部位的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狀況等評估治療盤、針盒或菜籽、皮膚消毒液、棉球、棉簽、鑷子、膠布、探棒、彎盤等物品準備核對姓名、診斷,解釋,取合理體位患者準備遵醫囑核對穴位。手持探棒自耳輪后上方由上而下在選區內尋找耳穴的敏感點定穴消毒局部皮膚消毒皮膚選針

12、后,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持針對準穴位刺入,深度以刺入軟骨而又不穿透為度。留針,或用菜籽小方塊膠布固定在耳穴部位,酌情留置數日進針行針患者有否暈針、疼痛等不適情況觀察起針后用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再用皮膚消毒液消毒,防止感染起針安排舒適體位,告知患者留針后應注意的事項。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整理根據醫囑,詳細記錄實施耳針治療后的客觀情況,并簽名記錄(耳針法操作流程圖)四、艾條灸用純凈的艾絨(或加入中藥)卷成圓柱形的艾卷,點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種技術操作。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2)患者體質及艾條施灸處的皮膚情況。(3)對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狀況。2、目標(1)遵醫囑選

13、擇穴位,解除或緩解各種虛寒性病證的臨床癥狀。(2)通過運用溫通經絡、調和氣、消腫散結、祛濕散寒、回陽救逆等法,以達到防病保健、治病強身的目的。3、禁忌證(1)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熱者,不宜施灸。(2)顏面部、大血管處、孕婦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4、告知(1)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可能出現燙傷等情況。(2)艾絨點燃后可出現較淡的中藥燃燒氣味。(3)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產生燒灼、熱燙的感覺,應立即停止治療。(4)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可能出現水皰。5、物品準備    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小口瓶、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6、操作程序(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核對醫囑。

14、(2)取合理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頭頂、胸背,后灸腹部、四肢。(4)遵醫囑在施灸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有無灼痛感,調整距離,防止燒傷。觀察病情變化及有無不適。(5)施灸中應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防止灼傷皮膚。(6)施灸完畢,立即將艾條插入小口瓶,熄滅艾火。(7)清潔局部皮膚,協助患者衣著,安置舒適臥位,酌情開窗通風。(8)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名。7、護理及注意事項(1)采用艾柱灸時,針柄上的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灼傷皮膚或燒毀衣物。(2)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F象。如灸后出現小水皰時,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皰較大時,可用無菌注射器抽

15、去皰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8、艾條灸法操作流程圖    艾條灸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艾條施灸部位的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狀況等評估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小口瓶、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物品準備核對姓名、診斷,解釋,合理體位,松解衣著,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患者準備遵醫囑確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定穴手持艾條,將點燃的一端對準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溫熱但無灼痛為度。隨時彈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膚紅暈施灸觀察局部皮膚及病情變化,詢問患者有無不適,防止艾灰脫落,造成燒傷或毀壞衣物觀察使艾條徹底熄滅,清潔局部皮膚灸畢協助衣著,安排舒

16、適臥位,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整理根據醫囑要求,詳細記錄實施艾條灸法治療后的客觀情況,并簽名記錄(艾條灸法操作流程圖)五、艾炷灸艾炷灸是將純凈的艾絨搓捏成圓錐狀(如麥粒大或如半截棗核,大小不等),直接或間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種技術操作。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2)患者體質及艾條施灸處的皮膚情況。(3)對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狀況。2、目標(1)遵醫囑選擇穴位,解除或緩解各種虛寒性病證的臨床癥狀。(2)通過運用溫通經絡、調和氣、消腫散結、祛濕散寒、回陽救逆等法,以達到防病保健、治病強身的目的。3、禁忌證(1)凡屬實熱證或陰虛發熱者,不宜施灸。(2

17、)顏面部、大血管處、孕婦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4、告知(1)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可能出現燙傷等情況。(2)艾絨點燃后可出現較淡的中藥燃燒氣味。(3)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產生燒灼、熱燙的感覺,應立即停止治療。(4)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可能出現水皰。5、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簽、鑷子、彎盤,酌情備浴巾、屏風等。間接灸時,備姜片或蒜片等。6、操作程序(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核對醫囑。(2)取合理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艾炷燃燒時,應認真觀察,防止艾灰脫落,以免灼傷皮膚或燒毀衣物等。(4)施灸完畢,立即將艾炷或艾條放置熄火瓶內,熄滅艾火。(5)清潔局部皮膚,協助患者衣

18、著。安置舒適體位,酌情通風。(6)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名。7、護理及注意事項(1)采用艾柱灸時,針柄上的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灼傷皮膚或燒毀衣物。(2)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如灸后出現小水皰時,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皰較大時,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皰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8、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圖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 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艾條施灸部位的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狀況等評估治療盤、艾柱、火柴、凡士林、棉簽、鑷子、彎盤。間接灸時,酌情準備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餅等物品準備核對姓名、診斷,解釋,取合理體位,松開衣著,暴露艾柱施灸腧穴

19、部位,保暖患者準備遵照醫囑,確定艾柱施灸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施灸腧穴部位涂少量凡士林,上置大小適宜的艾柱,點燃至剩2/5左右時,用鑷子取出余下的艾柱,更換新柱再灸,一般灸57壯。隔姜灸:施灸腧穴部位涂少量凡士林,取鮮姜一片(當中刺數孔),其上置艾柱,點燃,施灸壯數按醫囑而定定穴施灸觀察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皰為度,防止艾灰脫落觀察用鑷子取出艾柱,姜片放于彎盤中,清潔局部皮膚灸畢協助患者衣著,舒適臥位,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整理根據醫囑要求,詳細記錄實施艾柱灸法治療后的客觀情況,并簽名記錄(艾炷灸法操作流程圖)六、溫針灸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結合使用的一種方法,可增強針刺的療效。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

20、臨床表現及既往史。(2)患者體質及艾條施灸處的皮膚情況。(3)對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狀況。2、目標(1)遵醫囑選擇穴位,解除或緩解各種虛寒性病證的臨床癥狀。(2)通過運用溫通經絡、調和氣、消腫散結、祛濕散寒、回陽救逆等法,以達到防病保健、治病強身的目的。3、禁忌證(1)疲乏、饑餓或精神高度緊張時。(2)皮膚有感染、瘢痕或腫痛部位。(3)出血傾向及高度水腫。(4)小兒囟門未閉合時的頭頂腧穴部位。4、告知(1)針刺過程中出現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胸悶、欲嘔等屬于暈針現象,及時通知醫師。(2)針刺時可能出現疼痛、血腫、滯針、彎針等情況,患者不必緊張,醫護人員會妥善處理。如有酸麻、脹痛、沉、緊、

21、澀等感覺,屬正常針感。  (3)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可能出現燙傷等情況。(4)艾絨點燃后可出現較淡的中藥燃燒氣味。(5)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產生燒灼、熱燙的感覺,應立即停止治療。(6)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可能出現水皰。5、物品準備治療盤、艾絨或艾條、火柴、皮膚消毒液、棉簽、棉球、鑷子、毫針盒等。6、操作程序(1)齊備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核對醫囑。(2)取合理體位,暴露溫針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遵照醫囑選擇腧穴,消毒皮膚。選取毫針,正確持針,實施針刺。(4)針刺得氣后留針,將艾絨搓團捻裹于針柄上,點燃施灸,使熱力沿針身傳至穴位。(5)當艾絨燃盡后換炷再灸,可連灸數壯。(6)施灸時觀

22、察有無出現針刺意外,及時清除脫落的艾灰。(7)施灸完畢,除去艾灰,起出毫針,用無菌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核對毫針數目,以防遺漏。(8)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體位,酌情開窗通風。(9)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名。7、護理及注意事項(1)采用艾柱灸時,針柄上的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灼傷皮膚或燒毀衣物。(2)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F象。如灸后出現小水皰時,無需處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皰較大時,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皰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3)用過的針具,經滅菌處理后再進行檢查和修理,經再次滅菌處理后備用,有條件者使用一次性針具。8、溫針灸法操作流

23、程圖溫針灸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艾條施灸部位的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狀況等評估治療盤、毫針盒、艾絨或艾條、火柴、皮膚消毒液、棉簽、棉球、鑷子等物品準備核對姓名、診斷,解釋,取合理體位,松開衣著,暴露溫針施灸腧穴部位,保暖患者準備遵醫囑選擇溫針施灸穴位定穴消毒局部皮膚消毒皮膚遵醫囑選擇腧穴部位,選擇相應的進針方法進針通過提插捻轉手法調節針感,留針行針將艾絨搓團裹于針柄上點燃施灸施灸防暈、彎、折針等,隨時撣去艾灰,以防燒傷皮膚或燒壞衣被觀察由上向下順序起針,無菌棉球輕壓針孔片刻,核對毫針數起針協助患者衣著,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整理根據醫囑,詳細記錄溫針灸法治

24、療的客觀情況,并簽名記錄 (溫針灸法操作流程圖)七、拔火罐法拔火罐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現象,達到溫通經絡、驅風散寒、消腫止痛、吸毒排膿為目的的一種技術操作。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2)患者體質及實施拔罐處的皮膚情況。(3)心理狀況。2、目標(1)緩解風寒濕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虛寒性咳喘等癥狀。(2)用于瘡瘍及毒蛇咬傷的急救排毒等。3、禁忌證(1)高熱抽搐及凝血機制障礙者。(2)皮膚潰瘍、水腫及大血管處。(3)孕婦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4、告知(1)治療過程中局部可能出現水皰。(2)由于罐內空氣負壓收引的作

25、用,局部皮膚會出現與罐口相當大小的紫紅色瘀斑,數日后自然消失。(3)治療過程中局部可能出現水皰或燙傷。5、物品準備    治療盤、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鉗、95%酒精棉球、火柴、小口瓶等。6、操作程序(1)備齊物品,攜至床邊,做好解釋,核對醫囑。(2)取合理體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遵醫囑選擇拔罐部位。(4)點燃的火焰在火罐內轉動,使其罐內形成負壓后并迅速叩至已經選擇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穩定后方可離開,防止火罐脫落,適時留罐。(5)拔罐過程中要隨時觀察火罐吸附情況和皮膚顏色。(6)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位,安排舒適體位。(7)清理用物

26、,做好記錄并簽名。7、護理及注意事項(1)拔罐時應采取合理體位,選擇肌肉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發較多處不宜拔罐。(2)操作前一定要檢查罐口周圍是否光滑,有無裂痕。(3)防止燙傷。拔罐時動作要穩、準、快,起罐時切勿強拉。(7)使用過的火罐,均應消毒后備用。(5)起罐后,如局部出現小水皰,可不必處理,可自行吸收。(6)如水皰較大,消毒局部皮膚后,用注射器吸出液體,覆蓋消毒敷料。8、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圖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 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拔火罐部位的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狀況等評估治療盤、火罐、95%酒精棉球、血管鉗、火柴、小口瓶等物

27、品準備核對姓名、診斷,解釋,取合理體位,松開衣著,暴露拔火罐部位,保暖患者準備遵醫囑選擇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定穴檢查罐口有無缺損裂縫,一手持火罐,另一手持止血鉗夾95%酒精棉球點燃,深入罐內中下端,繞12周后迅速抽出,尋事將罐口扣在選定部位(穴位)上不動,待吸牢后撒手,適時留罐拔罐隨時檢查罐口吸附情況,局部皮膚紫紅色為度,其療效最佳。疼痛、過緊,應及時起罐觀察一手夾持罐體,另一手拇指按壓罐口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即可順利起罐起罐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整理根據醫囑,詳細記錄實施拔罐后的客觀情況,并簽名記錄(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圖)八、穴位按摩法  

28、0; 穴位按摩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運用手法作用于人體穴位。通過局部刺激,可疏通經絡,調動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目的的一種技術操作。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2)體質及按摩部位皮膚情況。(3)心理狀況。2、目標(1)緩解各種急慢性疾病的臨床癥狀。(2)通過穴位按摩,達到保健強身的目的。3、禁忌證    各種出血性疾病、婦女月經期、孕婦腰腹、皮膚破損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4、告知    按摩時局部出現酸脹的感覺。5、物品準備    治療巾。6、操作程序(1)遵醫囑進

29、行穴位按摩。(2)進行腰腹部按摩時,囑患者先排空膀胱。(3)安排合理體位,必要時協助松開衣著,注意保暖。(4)根據患者的癥狀、發病部位、年齡及耐受性,選用適宜的手法和刺激強度,進行按摩。(5)操作過程中觀察患者對手法的反應,若有不適,應及時調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發生意外。(6)操作后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臥位,做好記錄并簽字。7、護理及注意事項(1)操作前應修剪指甲,以防損傷患者皮膚。(2)操作時用力要均勻、柔和、持久,禁用暴力。8、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圖    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 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穴位按摩部位的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狀況

30、等核對姓名、診斷,解釋,取合理體位,松開衣著,暴露穴位按摩部位,保暖評估患者準備遵醫囑確定腧穴部位及推拿方法定位對確定的手法運用正確,操作時壓力、頻率擺動幅度均勻,動作靈活,時間符合要求手法隨時詢問患者對手法治療的反應,及時調整手法觀察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整理根據醫囑,詳細記錄實施按摩后的客觀情況,并簽名記錄(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圖)九、刮痧法    刮痧法是應用邊緣鈍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體表一定部位反復刮動,使局部皮下出現瘀斑,從而達到疏通腠理、逐邪外出為目的的一種技術操作。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

31、。(2)體質及刮痧部位皮膚情況。(3)對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狀況。2、目標(1)緩解或解除外感時邪所致高熱頭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2)使臟腑穢濁之氣通達于外,促使周身氣血流暢,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禁忌證    體形過于消瘦、有出血傾向、皮膚病變處等禁用此法。4、告知(1)刮痧部位出現紅紫色痧點或瘀斑,數日后方可消失。(2)刮痧部位的皮膚有疼痛、灼熱的感覺。5、物品準備    治療盤、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療碗內盛少量清水或藥液,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物。6、操作程序(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核對醫囑。

32、(2)協助患者取合理體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3)遵醫囑確定刮痧部位。(4)檢查刮具邊緣是否光滑、有無缺損,以免劃破皮膚。(5)刮治過程中,用力均勻,蘸濕刮具在確定的刮痧部位從上至下刮擦,方向單一,皮膚呈現出紅、紫色痧點為宜。(6)詢問患者有無不適,觀察病情及局部皮膚顏色變化,調節手法力度。(7)刮痧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后,協助患者衣著,安置舒適臥位。(8)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字。7、護理及注意事項(1)保持空氣新鮮,以防復感風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要均勻,勿損傷皮膚。(3)刮痧過程中要隨時觀察病情變化,發現異常,立即停刮,報告醫師,配合處理。(4)刮痧后囑患者保持情緒安定,飲食

33、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膩之品。(5)使用過的刮具,應消毒后備用。8、刮痧法操作流程圖    刮痧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刮痧部位的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里狀況等評估治療盤、刮具,治療碗內盛少量清水。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物品準備核對姓名、診斷,解釋,取合理體位,松開衣著,暴露刮痧部位,保暖患者準備遵醫囑確定刮痧部位定穴檢查刮具有無缺損,蘸濕刮具在選定部位從上至下,單一方向,刮擦禁用暴力,如皮膚干澀,隨時蘸濕再刮,直至皮膚紅紫刮治隨時觀察病情,發現異常,應立即停刮,取平臥位,報告醫師,配合處理觀察清潔局部皮膚刮畢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臥位,整理床

34、單位,清理物品整理根據醫囑,詳細記錄實施刮痧后的客觀情況,并簽名記錄    (刮痧法操作流程圖)十、熏洗法  熏洗法是將藥物煎湯,趁熱在患處熏蒸、淋洗,以達到疏通腠理、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2)患者體質及熏洗部位皮膚情況。(3) 女性患者評估胎、產、經、帶情況。(4)心理狀況。2、目標(1)緩解患者的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皮膚瘙癢等癥狀。(2)減輕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結膜紅腫、癢痛、糜爛等癥狀。(3)促進肛腸疾患的傷口愈合。(4)治療婦女會陰部瘙癢等癥狀。3、

35、禁忌證    月經期、孕婦禁用坐浴。4、告知    注意藥液溫度,防止燙傷。5、物品準備    治療盤、藥液、熏洗盆(根據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備坐浴椅、有孔木蓋浴盆或治療碗等)、水溫計,必要時備屏風及換藥用品。6、操作程序(1)遵醫囑配制藥液。(2)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3)根據熏洗部位安排患者體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時用屏風遮擋,注意保暖。(4)熏洗過程中,觀察患者的反應,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適,應立即停止,協助患者臥床休息。(5)熏洗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助衣著,安置舒適臥位。(6

36、)清理用物,做好記錄并簽字。7、護理及注意事項(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盡量加蓋衣被。(2)熏洗藥溫不宜過熱,溫度適宜,以防燙傷。(3)在傷口部位進行熏洗時,按無菌技術操作進行。(4)包扎部位熏洗時,應揭去敷料。熏洗完畢后,更換消毒敷料。(5)所用物品需清潔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8、熏洗法操作流程圖    熏洗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  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藥物過敏史、體質、熏洗部位的皮膚情況、 心理狀況等評估治療盤、藥液、盛放藥液容器、水溫計等物品準備核對姓名、診斷、解釋,關閉門窗,取合適體位,暴露熏洗部位,保暖患者準備遵照

37、醫囑配制藥液,確定熏洗部位定位將藥液趁熱倒入容器,根據不同部位按要求熏蒸。藥液偏涼時,隨時更換熏洗保持藥液溫度,詢問患者有無不適觀察清潔局部皮膚,擦干熏畢協助衣著,舒適臥位,整理床單位,清理物品整理根據醫囑,詳細記錄熏洗后的客觀情況,并簽名記錄(熏洗法操作流程圖)十一、濕敷法濕敷法是將無菌紗布用藥液浸透,敷于局部,以達到疏通腠理、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2)患者體質及濕敷部位的皮膚情況。(3)心理狀況。2、目標    減輕局部腫脹、疼痛、瘙癢等癥狀。3、禁忌證  

38、60; 瘡瘍膿腫迅速擴散者不宜濕敷。4、告知    注意藥液溫度,防止燙傷。5、物品準備    治療盤、遵醫囑配制藥液、敷布數塊(無菌紗布制成)、凡士林、鑷子、彎盤、橡膠單、中單、紗布等。6、操作程序(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核對醫囑。(2)取合理體位,暴露濕敷部位,注意保暖(3) 遵醫囑配制藥液,藥液溫度適宜并倒入容器內,敷布在藥液中浸濕后,敷于患處。(4)定時用無菌鑷子夾取紗布浸藥后淋藥液于敷布上,保持濕潤及溫度。(5)操作完畢,擦干局部藥液,取下彎盤、中單、橡膠單,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位。(6)整理用物,做好記錄。7

39、、護理及注意事項(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釋,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涼。(2)注意消毒隔離,避免交叉感染。(3)治療過程中觀察局部皮膚反應,如出現蒼白、紅斑、水皰、癢痛或破潰等癥狀時,立即停止治療,報告醫師,配合處理。8、濕敷法操作流程圖    濕敷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主要臨床表現、既往史、藥物過敏史、濕敷部位的皮膚情況、體質及心理狀況等評估遵醫囑配制藥液、容器、敷布、鑷子、彎盤、橡膠單、中單、紗布等物品準備核對姓名、診斷、解釋,關閉門窗,取合適體位,暴露濕敷部位,保暖患者準備隨時詢問患者對手法治療的反應,及時調整手法敷藥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及敷布的濕度,并頻頻淋

40、藥液于敷布上觀察擦干局部藥液,協助衣著,舒適臥位,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整理根據醫囑,詳細記錄濕敷后的客觀情況,并簽字記錄    (濕敷法操作流程圖)十二、涂藥法   涂藥法是將各種外用藥物直接涂于患處的一種外治方法。其劑型有水劑、酊劑、油劑、膏劑等。1、評估(1)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2)患者體質及涂藥部位的皮膚情況。(3)對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狀況。2、目標    患處涂藥后可達到祛風除濕、解毒消腫、止癢鎮痛等治療效果。3、告知    局部涂藥

41、后可出現藥物顏色、油漬等污染衣物。4、物品準備    治療盤、遵醫囑配制的藥物、彎盤、棉簽、鑷子、鹽水棉球、干棉球、紗布、膠布、繃帶、橡膠單、中單等。5、禁忌證    嬰幼兒顏面部禁用。6、操作程序(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核對醫囑。(2)根據涂藥部位,取合理體位,暴露涂藥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時屏風遮擋?;继幾们殇佅鹉z中單。(3)清潔皮膚,將配制的藥物用棉簽均勻地涂于患處。面積較大時,可用鑷子夾棉球蘸藥物涂布,蘸藥干濕度適宜,涂藥厚薄均勻。(4)必要時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5)涂藥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6)清理物品,做好記錄并簽字。7、護理及注意事項(1)涂藥前需清潔局部皮膚。(2)涂藥次數依病情、藥物而定,水劑、酊劑用后須將瓶蓋蓋緊,防止揮發。(3)混懸液先搖勻后再涂藥。(4)霜劑則應用手掌或手指反復擦抹,使之滲入肌膚。(5)涂藥不宜過厚、過多,以防毛孔閉塞。(6)刺激性較強的藥物,不可涂于面部。嬰幼兒忌用。(7)涂藥后觀察局部皮膚,如有丘疹、奇癢或局部腫脹等過敏現象時,停止用藥,并將藥物拭凈或清洗,遵醫囑內服或外用抗過敏藥物。8、涂藥法操作流程圖    涂藥法操作流程圖見下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