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建筑材料地形圖應用PPT學習教案_第1頁
道路建筑材料地形圖應用PPT學習教案_第2頁
道路建筑材料地形圖應用PPT學習教案_第3頁
道路建筑材料地形圖應用PPT學習教案_第4頁
道路建筑材料地形圖應用PPT學習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會計學1道路建筑材料地形圖應用道路建筑材料地形圖應用一一. .地形圖的主要用途地形圖的主要用途二二. .地形圖的識讀地形圖的識讀 第1頁/共33頁 地形圖應用于廣泛的領域,如國土整治、資源勘測、城鄉建設、交通規劃、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工程設計、礦藏采掘、河道整理等,可在地形圖上獲取詳細的地面現狀信息。在國防和科研方面,更具重要用途。數字化地形圖使地形圖在管理和使用上體現出圖紙地形圖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本章主要介紹圖紙地形圖的基本應用內容。第2頁/共33頁1 1.圖號、圖名和接圖表2.2.比例尺 (數字、直線)3.3.經緯度及坐標格網4.4.三北方向圖 (當地真北、磁北和 坐標縱軸方向的角 度關

2、系)5.5.坐標系統 高程系統 圖式、測圖日期 測圖者第3頁/共33頁B.B.圖廓內要素的判讀圖廓內要素的判讀 圖廓內要素是指地物、地貌符號及相關注記等。1.在判讀地物時,首先了解主要地物的分布情況,例如,居民點、交通線路及水系等。要注意地物符號的主次讓位問題,例如,鐵路和公路并行,圖上是以鐵路中心位置繪制鐵路符號,而公路符號讓位,地物符號不準重疊。2.在地貌判讀時,先看計曲線再看首曲線的分布情況,了解等高線所表示出的地性線及典型地貌,進而了解該圖幅范圍總體地貌及某地區的特殊地貌。3.同時,通過對居民地、交通網、電力線、輸油管線等重要地物的判讀,可以了解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第4頁/共33

3、頁C. C. 野外使用地形圖野外使用地形圖 在野外使用地形圖時,經常要進行地形圖的定向、在圖上確定站立點位置、地形圖與實地對照,以及野外填圖等項工作。 1.地形圖的野外定向 地形圖的野外定向就是使圖上表示的地形與實地地形一致。2.在地形圖上確定站立點位置 當站立點附近有明顯地貌和地物時,可利用它們確定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當站立點附近沒有明顯地物或地貌特征時,可以采用交會方法來確定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3.地圖與實地對照 當進行了地形圖定向和確定了站立點的位置后,就可以根據圖上站立點周圍的地物和地貌的符號,找出與實地相對應的地物和地貌,或者觀察了實地地物和地貌來識別其在地圖上所表示的位置。4.野外

4、填圖 野外填圖,是指把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礦產資源分布等情況填繪于地形圖上。第5頁/共33頁一一. .點位的坐標量測點位的坐標量測二二. .兩點間的水平距離量測兩點間的水平距離量測三三. .求圖上兩點間的坐標方位角求圖上兩點間的坐標方位角四四. .點位的高程和兩點間的坡度量測點位的高程和兩點間的坡度量測第6頁/共33頁1.恢復A點所在格網2.過A作格網平行線3.用比例尺量X、YXY1000 900 800 700 600 500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1:1000hv 考慮圖紙伸縮時,求出伸縮系數10/v,10/h(10、v、h單位均為厘米),對 X、Y 分別

5、乘以伸縮系數予以改正。設量得X=38.6m Y=41.3m則 XA= 700+38.6= 738.6m YA=1100+41.3=1143.3m例:例:量測A點坐標.A一一. .點位的坐標量測點位的坐標量測第7頁/共33頁二二. .兩點間的水平距離量測兩點間的水平距離量測1000 900 800 700 600 500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1:10001.解析法在圖上量測A、B坐標, 計算A、B距離:(XB,YB)(XA,YA)22)()(ABABAByyxxD(9-3)2.圖解法用比例尺直接在圖上 量測A、B距離。(應 考慮圖紙伸縮).A.B第8頁/共33

6、頁三三. .求圖上兩點間的坐標方位角求圖上兩點間的坐標方位角1000 900 800 700 600 500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1:10001.解析法在圖上量測A、B坐標, 計算A、B的方向角:(XB,YB)(XA,YA).A.B(9-5)ABABABxxyy1tanAB第9頁/共33頁例:例:在圖上量得A、B坐標為:1000 900 800 700 600 500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1:1000.A.BXB= 683.2mYB=1378.5mXA= 845.6mYA=1140.3m求DAB、AB。DABAB X= 6

7、83.2- 845.6=-162.4 Y=1378.5-1140.3=+238.2DAB=(-162.4)2+238.22=288.29RAB =tan-1 =tan-1 1.466749YX=554253 第象限AB =180RAB = 1241707 解解 : 進行坐標反算第10頁/共33頁2.圖解法若求直線MN的坐標方位角,可以先過M點作一條平行于坐標縱線的直線,然后,用量角器直接量取坐標方位角。第11頁/共33頁四四. .點位的高程和兩點間的坡度量測點位的高程和兩點間的坡度量測 1. 1.點位高程:點位高程:A.A.可根據等高線目估可根據等高線目估(垂直垂直) HE=51.0m, HF

8、=48.3m, HG=51.9mB.B.內插法內插法: :H Hk k=H=Hm m+(mk/mn)h +(mk/mn)h (9-2)2.2.兩點間坡度兩點間坡度 坡度公式:(9-6)i=hDhdM=tan=5251504948EFG1:500例:例:設量得F、G的圖上距離為28.5mm, 求F、G之間的平均坡度(點的高程見上)。解:解:平均坡度地面傾角 14.2i=hDhdM=51.9-48.30.0285500=0.2526=25.3%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進行量測在等高線地形圖上進行量測mnk第12頁/共33頁工程建設中的地形圖應用工程建設中的地形圖應用一.面積測量和計算二二. .根據等高線

9、地形圖 繪制斷面圖三三. .確定匯水范圍四四. .場地平整時的填挖邊界 確定和土方量計算第13頁/共33頁一一. .面積測量和計算面積測量和計算 面積量算概述面積量算概述 幾何圖形面積量算幾何圖形面積量算 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量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量算 第14頁/共33頁1.1.面積量算概述面積量算概述 面積統計是生產和建設活動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土地經濟的發展,使每一塊土地都成為有價值的商品,因此,進行精準的面積量算顯得越發重要。 面積的測量方法面積的測量方法分兩類:面積概略統計時,可在圖紙上量算;要求精確統計時,可到野外現場用測量的手段進行實測。 面積的計算方法面積的計算方法,可

10、根據不同的目的、用途和精度要求而定。規則的圖形通常可采用幾何圖形量算法和坐標解析量算法;不規則圖形通常可采用網點法和求積儀法。 如果用可靠的作圖數據,用計算機進行CAD作圖,然后進行面積量算,是面積計算最方便的方法。第15頁/共33頁2.2.幾何圖形面積量算幾何圖形面積量算 對于規則的幾何圖形,可用計算公式進行面積計算。2.1簡單幾何圖形的面積量算 規則的幾何圖形,可分割成若干個簡單幾何圖形,然后分塊計算面積。簡單幾何圖形及面積量算公式如下表。第16頁/共33頁第17頁/共33頁第18頁/共33頁算例:算例:某宗地的勘丈圖如下,計算該宗地的面積和宗地 內房屋的面積。面積計算:面積計算:將圖形分

11、成兩個三角形和一個矩形計算面積:2232189.21782. 954.1452. 652.1125.797mmmmmPmPPPPF房屋面積總面積第19頁/共33頁2.2坐標解析法幾何圖形面積量算 1234面積計算公式:面積計算公式:多邊形面積是各個梯形面積的和或差:)()()()(211414434323321221yyxxyyxxyyxxyyxxP ()()()()(21314243132421yyxyyxyyxyyxP經整理后:經整理后:niiiiiiiniiiiiniiiiniiyxyxPyyxxPxxyPyyxP111111111111)(21)( )(21)(21)(21寫成以下四種

12、形式的通用公式:寫成以下四種形式的通用公式:第20頁/共33頁3.3.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量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量算 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量算(圖紙上),主要采用網點法和求積儀法。 3.13.1網點法網點法1.1.格網法格網法 整格數為n,不滿整格的一律以二分之一格算,得到方格總數,乘以每個方格所代表的面積,得到圖形的面積。透明格網紙第21頁/共33頁2.2.格點法格點法SbaP2 圖形范圍內的點數:a 與輪廓線接觸的點:b 每個點代表的面積:s則圖形面積為:hefcdabP)(3.3.平行線法平行線法 將圖形分割成高為h的梯形,計算圖形的總面積:(9-8)3.2 3.2 求積儀法求積儀法第22頁/共3

13、3頁3.3 利用利用AutoCAD量測圖形面積量測圖形面積 目前,地籍和房產圖已能用機助成圖,因此利用 AutoCAD中的面積量測命令 , 可以量測各種圖形的面積。其方法為: (1)用(PLine)命令,按各界址點或界址邊繪出封閉圖形。 (2)用 (Area)命令量取面積,并可得到界址的周邊長度。 第23頁/共33頁浦 東 新 區 規 劃 地 塊土 地 面 積 量 算2-12-12-11-32-11-22-11-42-11-52-11-62-10-12-10-32-10-22-10-42-12-16099.51M25514.99M28469.95M211425.06M29189.83M2589

14、4.44M29020.59M28027.89M24298.02M23635.75M29734.13M2利用利用AutoCAD 進行面積量算算例進行面積量算算例第24頁/共33頁地塊局部放大圖地塊局部放大圖2-11-52-11-62-12-18469.95M211425.06M29189.83M2第25頁/共33頁用途用途:道路、隧道、管線等工程設計,如縱坡設計、 邊坡設計、土石方量計算等。作法:作法:(圖(圖9-129-12) 1.1.繪制縱橫坐標軸繪制縱橫坐標軸 橫坐標軸表示水平距離,比例與地形圖比例尺同。 縱坐標軸表示高程,高程比例一般比水平比例大 510倍。2.2.作斷面圖作斷面圖從A沿

15、AB直線,量與各等高線交點的水平距離標 于橫軸;取各點的高程為縱坐標,標點位;圓滑連接各點,即為AB線處的斷面圖。二二.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繪制斷面圖第26頁/共33頁P271 圖9-12根據地形圖繪制斷面圖水平距離從A沿AB直線量取第27頁/共33頁三三. .確定匯水范圍 用途用途:主要用于鐵路、 公路橋涵的孔徑設計。作法作法:沿道路一側,上 游方向,一系列山脊 線與道路中心線所圍 成的閉合范圍。注意注意:P168第28頁/共33頁四四. .場地平整時的填挖邊界確定和土方量計算作法作法(水平場地高程為50米): 1.確定填挖邊界線(即50米等高線) 2.在地形圖上繪小方格(一般取2 厘米邊長

16、),編號; 3.計算方格頂點的填挖值(挖為+, 填為-):填挖值=方格頂點地面高-設計地面高 4.計算每格填挖方量(例):v填=(0+0-0.4)A填=-0.13A填方格 v挖=(2.0+2.6+1.5+0.9)A挖=1.75A挖14方格 v挖=(0.9+1.5+0.3+0+0)A挖=0.54A挖1513525150494852.0+2.052.6+2.649.6-0.451.5+1.550.9+0.949.1-0.948.3-1.750.8+0.3-3.0 47.0-2.2 47.8-2.2 47.8-2.9 47.1+1.4 51.4-0.8 49.2-1.7 48.3-2.7 47.3+

17、0.2 50.2-1.2 48.8-1.5 48.5-1.0 49.0+0.1 50.1+0.1 50.1-0.3 49.7+2.352. 3+0.8 50.8+2.3 52.3+2.0 52.0+2.8 52.8+1.8 51.2+1.8 51.2全場地總填挖方量全場地總填挖方量: V挖=v挖,V填=v填( (一一).).整理成某高程的整理成某高程的水平場地水平場地第29頁/共33頁 從場地設計高程的等高線開始,算出各等高線所包圍的面積,分別將相鄰兩條等高線所圍面積的平均值乘以等高距,即為兩等高線平面間的土石方,再求和得總挖方量。適應于:適應于:地面起伏大,且僅計算挖方采用。地面起伏大,且僅

18、計算挖方采用。例:等高距為1m,場地整平設計高程為33.5m(如圖); 1.圖中內插33.5m;2.計算33.5m,34m,35m,36m,37m五條等高線所圍區域的面積A33.5,A34 ,A35 ,A36 ,A37 ;3.每層土石方為V1=1/2(A33.5+A34 )*1;V2=1/2(A34+A35 )*1;V3=1/2(A35+A36 )*1;V4=1/2(A36+A37 )*1;V5=1/3*A37*0.1;4.總挖方量為V=V1+V2+V3+V4+V5V=V1+V2+V3+V4+V5( (二二).).等高線計算土石方方法等高線計算土石方方法37.137.036.035.034.033.533.533.037.13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