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講座蔣沛鴻_第1頁
(公開)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講座蔣沛鴻_第2頁
(公開)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講座蔣沛鴻_第3頁
(公開)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講座蔣沛鴻_第4頁
(公開)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講座蔣沛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 瑞安中學瑞安中學 蔣沛鴻蔣沛鴻 2011.5.30一、一、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現狀分析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現狀分析二、習題訓練的基本功能二、習題訓練的基本功能三、習題教學常見有效教學模式三、習題教學常見有效教學模式四、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的總體要求四、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的總體要求22. (16分)在一次國際城市運動會中,要求運動員從高為分)在一次國際城市運動會中,要求運動員從高為h的平臺上的平臺上a點由靜止出發,沿著動摩擦因數為點由靜止出發,沿著動摩擦因數為的滑道向下運的滑道向下運動到動到b點后水平滑出,最后落在水池中。設滑道的水平距離為點后水平滑出,

2、最后落在水池中。設滑道的水平距離為l,b點的高度點的高度h可由運動員自由調節(取可由運動員自由調節(取g=10m/s2)。求:)。求:(1)運動員到達)運動員到達b點的速度與高度點的速度與高度h的關系;的關系;(2)運動員要達到最大水平運動距離,)運動員要達到最大水平運動距離,b點的高度點的高度h應調為多應調為多大?對應的最大水平距離為多少?大?對應的最大水平距離為多少?(3若圖中若圖中h4m,l5m,動摩擦因數,動摩擦因數0.2,則水平運動距,則水平運動距離要達到離要達到7m,h值應為多少?值應為多少?hlhab動力學綜合分析題動力學綜合分析題 牛頓運動定律或動能定理、平拋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或

3、動能定理、平拋運動 ; 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能力.從從2010年第年第22題說起題說起評分細則:評分細則:hlhab評分細則:評分細則: 本題的分值是本題的分值是1616分,全省的平均得分約分,全省的平均得分約6 6分,分, 第(第(1 1)問中:)問中: 角度表達混亂,體現在摩擦力的表達上。角度表達混亂,體現在摩擦力的表達上。 摩擦力表達式錯誤摩擦力表達式錯誤 大量學生在表達摩擦力時,均用的是大量學生在表達摩擦力時,均用的是ff=mgff=mg,而沒有意識到角度問題,而沒有意識到角度問題,歸根結底是并沒有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其中一個因素

4、是歸根結底是并沒有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其中一個因素是正壓力正壓力。 動能定理的表達:主要體現在正負功的理解表達上。動能定理的表達:主要體現在正負功的理解表達上。 因為沒有意識到摩擦力做的是負功,導致后續計算錯誤因為沒有意識到摩擦力做的是負功,導致后續計算錯誤。 第第問中:問中:主要體現在數學的極值計算應用能力的薄弱。主要體現在數學的極值計算應用能力的薄弱。 第(第(3 3)問中:)問中: 水平運動距離理解錯誤水平運動距離理解錯誤 本小題的水平距離有約百分之七十理解錯誤,也反映出題目的表達不明確本小題的水平距離有約百分之七十理解錯誤,也反映出題目的表達不明確。 誤刪雙解中的其中一解誤刪雙解中

5、的其中一解20102010年理綜考試(物理)第年理綜考試(物理)第2222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題學生答題情況分析2010浙江省理綜(物理)試卷特點:浙江省理綜(物理)試卷特點: (摘自(摘自浙江省高考命題解析浙江省高考命題解析)1.1.著眼基礎、著眼課本、減輕負擔著眼基礎、著眼課本、減輕負擔2.2.聯系實際、關注前沿、注重建模聯系實際、關注前沿、注重建模3.3.重視實踐、關注過程、倡導探究重視實踐、關注過程、倡導探究4.4.對接課改、注重能力、穩中求進對接課改、注重能力、穩中求進 原創性好(模型原創性好(模型+情景)情景) 全卷符合新課程理念,但跨度太大;全卷符合新課程理念,但跨度太大; 在技術

6、層面有待改進,如分值的分配等,特別是計算在技術層面有待改進,如分值的分配等,特別是計算題:第題:第22題有二問就可以,第三問的物理價值不大,題有二問就可以,第三問的物理價值不大, 計算題的難度值為:計算題的難度值為:0.254(即(即58分平均得分分平均得分14.7分)全卷難分)全卷難度值為度值為0.37(全省平均分為(全省平均分為44.4分)分) 計算題的最小分值是計算題的最小分值是2分,在以后的高三復習訓分,在以后的高三復習訓練中賦分時需要注意。練中賦分時需要注意。 閱卷老師們對計算題的基本看法閱卷老師們對計算題的基本看法江蘇省計算江蘇省計算 第第14題(題(16分)分)2010年物理同類

7、試題:年物理同類試題:一、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現狀分析一、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現狀分析1 1、教師在習題教學中的常見認識誤區、教師在習題教學中的常見認識誤區2 2、學生做題存在的誤區、學生做題存在的誤區3 3、教師講題存在的誤區、教師講題存在的誤區一、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現狀分析一、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現狀分析1 1、教師在習題教學中的常見認識誤區、教師在習題教學中的常見認識誤區 重量輕質的認識誤區:重量輕質的認識誤區:認為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認為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所練的題量是一種線性關系,所練的題量越大,能力就越強。所練的題量是一種線性關系,所練的題量越大,能力就越強。 重難輕基的認識

8、誤區:重難輕基的認識誤區:認為提高學生的能力,必須通過學認為提高學生的能力,必須通過學習很深的內容,做很難的題才能奏效,所練的題越復雜,難習很深的內容,做很難的題才能奏效,所練的題越復雜,難題練得越多,能力就會提高得越多。題練得越多,能力就會提高得越多。 重結論、輕過程的認識誤區重結論、輕過程的認識誤區:認為讓學生知道正確的結果,:認為讓學生知道正確的結果,就可以避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讓學生知道一套套分析問題就可以避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讓學生知道一套套分析問題的方法、類型,就可以免去他們認識上的彎路,提供一條學的方法、類型,就可以免去他們認識上的彎路,提供一條學習上的捷徑。習上的捷徑。 重理論

9、、輕實踐的認識誤區重理論、輕實踐的認識誤區:目前,物理課堂教學和習題訓練所目前,物理課堂教學和習題訓練所呈現的物理圖景,只是對理想世界的描述,并不是現實世界的真面貌。呈現的物理圖景,只是對理想世界的描述,并不是現實世界的真面貌。但我們可以通過突出物理與技術、生活、社會聯系的教學和編制一些反但我們可以通過突出物理與技術、生活、社會聯系的教學和編制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生產實際的習題,使我們的認識更接近現實世界。映現實生活、生產實際的習題,使我們的認識更接近現實世界。 一、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現狀分析一、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現狀分析2 2、學生做題存在的誤區、學生做題存在的誤區 目的性不明確,解題程序混亂

10、;目的性不明確,解題程序混亂; 學生沒有在應有的解題程序上分學生沒有在應有的解題程序上分析所解的習題,好象解題只是為了得到答案,做習題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析所解的習題,好象解題只是為了得到答案,做習題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有些學生表現為一接到習題,思維行為呈現業;有些學生表現為一接到習題,思維行為呈現“布朗運動布朗運動”式的混亂。式的混亂。 對物理習題做得多,反思少,濫套題型;對物理習題做得多,反思少,濫套題型; 這種現象說明有些這種現象說明有些學生學得過于死板,在活化知識方面缺乏功夫。究其原因,就是平時做題時想得學生學得過于死板,在活化知識方面缺乏功夫。究其原因,就是平時做題時想得

11、太少,思考得不夠,往往結果出來后就認為任務完成了,這樣習題盡管做得多,太少,思考得不夠,往往結果出來后就認為任務完成了,這樣習題盡管做得多,卻思考得少,總結得少。卻思考得少,總結得少。 對物理習題粗做多,精做少;對物理習題粗做多,精做少;有些同學的解題只是一大堆公式,有些同學的解題只是一大堆公式,既沒有物理情景分析,也沒有必要的文字說明,過程之間的聯系不作交待,只既沒有物理情景分析,也沒有必要的文字說明,過程之間的聯系不作交待,只是粗線條式地解了題,算是給老師和自己有了交待。是粗線條式地解了題,算是給老師和自己有了交待。 做題目套公式多,分析得少;做題目套公式多,分析得少; 解題過程中沒有養成

12、畫圖的習慣,解題過程中沒有養成畫圖的習慣,整張物理試卷中沒有一幅受力分析圖,也沒有一幅情景分析圖,可以說就是整整張物理試卷中沒有一幅受力分析圖,也沒有一幅情景分析圖,可以說就是整篇的數學公式篇的數學公式 3 3、教師講題存在的誤區、教師講題存在的誤區一、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現狀分析一、高中物理習題教學的現狀分析 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 體現在體現在急于提示急于提示 、重音明確地讀題、重音明確地讀題 、抽出題中的關鍵語句抽出題中的關鍵語句 等、在課堂上等、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沉得住氣,要給學生足夠的教師一定要沉得住氣,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審題、思考、嘗試、探索,教師只要進行

13、適時、適度、適量的點撥。時間審題、思考、嘗試、探索,教師只要進行適時、適度、適量的點撥。 一人承包多,集體參與少;一人承包多,集體參與少; 體現在體現在教師從審題到解題一人承包,教師從審題到解題一人承包,一講到底;或是教師指定某位同學,一問一答,一說一寫,直到結束一講到底;或是教師指定某位同學,一問一答,一說一寫,直到結束 直線講解多,發散分析少;直線講解多,發散分析少;體現在講題時,當學生的方法思路與體現在講題時,當學生的方法思路與教師的既定思路不一致或思路有誤時,教師立即做教師的既定思路不一致或思路有誤時,教師立即做“剎車剎車”處理,另換其處理,另換其他同學作答,直至同教師思路相吻合。也可

14、能是教師自身對題目挖掘不夠,他同學作答,直至同教師思路相吻合。也可能是教師自身對題目挖掘不夠,對課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缺乏充分準備的原因,以至直線講解,不敢放對課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缺乏充分準備的原因,以至直線講解,不敢放開發散。開發散。 就題論題多,方法指導少;就題論題多,方法指導少;體現在講題時,教師得出正確結果之后,體現在講題時,教師得出正確結果之后,便戛然而止,沒有必要的總結歸納,只停留在這個習題怎樣解而不能升華為這一類便戛然而止,沒有必要的總結歸納,只停留在這個習題怎樣解而不能升華為這一類問題怎樣解,與其他問題怎樣聯系滲透。問題怎樣解,與其他問題怎樣聯系滲透。 二、習題訓練的基本功能

15、二、習題訓練的基本功能 1.鞏固鞏固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復述、轉化和具體應用,達到鞏固、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復述、轉化和具體應用,達到鞏固、活化、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活化、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2.檢測檢測發現學習和教學中的缺陷(包括知識和其他學習素質發現學習和教學中的缺陷(包括知識和其他學習素質的缺陷),實現對學習和教學的反饋。的缺陷),實現對學習和教學的反饋。3.建構建構通過解答一系列有序的問題,從各個方面全面理解某通過解答一系列有序的問題,從各個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識,完善對知識的建構。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解讀教科一知識,完善對知識的建構。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解讀教科書的目的。書的目的。新課習題案例:新課習

16、題案例:關于關于“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的練習題設計的練習題設計歷史的足跡歷史的足跡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距離平方成反比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距離平方成反比 2. 在研究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之間距離的關系時,有一個如下在研究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之間距離的關系時,有一個如下圖的推導過程。請觀察下列方框圖的線索,按照方框圖說明的要求,把圖的推導過程。請觀察下列方框圖的線索,按照方框圖說明的要求,把推導出的關系式填在空格上并回答問題。推導出的關系式填在空格上并回答問題。得得f、m、r、t的關系式:的關系式:消去消去v得得f、m、r的關系式:的關系式:得到:得到:討論討論rmvf2trv2kt

17、r23消去消去t2rmf 為什么由左式能得到右式?為什么由左式能得到右式?f 42 m rt2f 42 k mr2(因為左式中(因為左式中42 k是常量)是常量) 1. 1. 新課習題案例:關于新課習題案例:關于“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的練習題設的練習題設計計歷史的足跡歷史的足跡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距離平方成反比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距離平方成反比 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質量乘積成正比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質量乘積成正比 3. 由上題,質量由上題,質量m 的太陽對質量的太陽對質量m 的行星引力的行星引力f 的關系式是的關系式是 。2rmf (1)對關系式中)對關系式中f 來說,來說,m是

18、施力星體還是受力星體的質量?是施力星體還是受力星體的質量?(2)如果用)如果用“施力星體施力星體”或或“受力星體受力星體”來概括關系式中兩星體間引力來概括關系式中兩星體間引力f 跟跟 m 的關系,可以得出什么猜想?的關系,可以得出什么猜想?(3)行星對太陽也有引力,由以上猜想,該引力)行星對太陽也有引力,由以上猜想,該引力f跟太陽質量跟太陽質量m 有何關系?為有何關系?為什么?什么?(受力星體的質量)(受力星體的質量)(星體對星體的引力跟受力星體的質量成正比)(星體對星體的引力跟受力星體的質量成正比)(f跟跟 m 成正比,因為成正比,因為太陽是太陽是 f的受力星體,的受力星體, f )mr24

19、. 由第由第2、4題結論:題結論: , ,f 和和f 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此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此可以得出可以得出f大小跟太陽質量大小跟太陽質量m、行星質量、行星質量m的關系式是的關系式是 什么?什么?2rmf 2rmf (f )m mr2新課習題案例:關于新課習題案例:關于“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的練習題設的練習題設計計歷史的足跡歷史的足跡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距離平方成反比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距離平方成反比 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質量乘積成正比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質量乘積成正比 6. 我們通過行星運動的規律,可以推導出太陽和行星之間的引力我們通過行星運動的規律,可以推導

20、出太陽和行星之間的引力跟太陽質量與行星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太陽與行星距離的二次方成跟太陽質量與行星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太陽與行星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反比。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自然界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引自然界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引力跟兩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兩物體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這就力跟兩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兩物體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這就是萬有引力定律。是萬有引力定律。”以上結論的形成,有沒有不科學的地方?以上結論的形成,有沒有不科學的地方?月地檢驗月地檢驗 (從行星運動推出的引力規律,也許適用與萬物之間,但這只是一(從行星運動推出的引力規律,也許適用與

21、萬物之間,但這只是一種猜想。天上和地下是不是遵循同樣的規律,還要經過檢驗。)種猜想。天上和地下是不是遵循同樣的規律,還要經過檢驗。)新課習題案例:關于新課習題案例:關于“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的練習題設的練習題設計計歷史的足跡歷史的足跡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距離平方成反比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距離平方成反比 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質量乘積成正比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質量乘積成正比 6.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9.8m/s2,地球的半徑,地球的半徑r6.37106 m。已知月球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已知月球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半徑r3.84108 m,周期是,周

22、期是 27.3 天。天。請證明:地球吸引月球的力跟地球吸引地面上蘋果的力是請證明:地球吸引月球的力跟地球吸引地面上蘋果的力是同一種力。同一種力。月地檢驗月地檢驗 ( 月球繞地球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和蘋果的自由落體加速月球繞地球運動的向心加速度和蘋果的自由落體加速度,都是地球引力產生的,其大小符合度,都是地球引力產生的,其大小符合“和地心距離的二次方和地心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成反比”的規律。)的規律。)新課習題案例:關于新課習題案例:關于“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的練習題設的練習題設計計歷史的足跡歷史的足跡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距離平方成反比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距離平方成反比 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

23、們質量乘積成正比太陽對行星的引力跟它們質量乘積成正比 8. 月地檢驗月地檢驗 萬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萬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 學生系統地解答上述習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學生系統地解答上述習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這一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這一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新課習題案例:關于新課習題案例:關于“萬有引力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的練習題設的練習題設計計二、習題訓練的基本功能二、習題訓練的基本功能 1.鞏固鞏固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復述、轉化和具體應用,達到鞏固、活化、深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復述、轉化和具體應用,達到鞏固、活化、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化所學知識的目的。2.檢測檢

24、測發現學習和教學中的缺陷(包括知識和其他學習素質的缺陷),發現學習和教學中的缺陷(包括知識和其他學習素質的缺陷),實現對學習和教學的反饋。實現對學習和教學的反饋。3.建構建構通過解答一系列有序的問題,從各個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識,完通過解答一系列有序的問題,從各個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識,完善對知識的建構。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解讀教科書的目的。善對知識的建構。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解讀教科書的目的。要實現習題訓練幫助學生完善知識建構的工作,其練習題必須要實現習題訓練幫助學生完善知識建構的工作,其練習題必須按照知識結構的線索進行設計和編排,而不能東一槍西一炮。按照知識結構的線索進行設計和編排,而不能東一槍西一炮

25、。(以反映(以反映教學內容的主題教學內容的主題為線索,而不是以題型為線索)為線索,而不是以題型為線索)三、三、高中物理習題教學常見有效教學模式高中物理習題教學常見有效教學模式1、程序式習題教學模式、程序式習題教學模式2、變式習題教學模式、變式習題教學模式3、開放式習題教學模式、開放式習題教學模式 程序式習題教學模式程序式習題教學模式 程序式習題教學是把一道復雜的習題分成若干連續的小步程序式習題教學是把一道復雜的習題分成若干連續的小步子,每個學生學習時必須循序進行,教師對學生的每一步反應子,每個學生學習時必須循序進行,教師對學生的每一步反應及時進行評價,以達到鞏固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及時進行評

26、價,以達到鞏固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模式基本活動程序模式基本活動程序 變式習題教學模式變式習題教學模式模式基本活動程序模式基本活動程序 所謂變式,就是在引導學生認識事物屬性的過程中,不斷變所謂變式,就是在引導學生認識事物屬性的過程中,不斷變更所提供材料或事例的呈現形式,使本質屬性保持穩定而非本更所提供材料或事例的呈現形式,使本質屬性保持穩定而非本質屬性不斷變化。變式習題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累并質屬性不斷變化。變式習題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累并總結出一些較有成效的物理習題變式教學方法,如總結出一些較有成效的物理習題變式教學方法,如一題多變、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題組教學、中心

27、展開、多題歸一一題多問、一題多解、題組教學、中心展開、多題歸一等,用等,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題量來實現最佳教學效果。最少的時間、最少的題量來實現最佳教學效果。av0h 從從h=5mh=5m高的水平桌面邊緣高的水平桌面邊緣a a點,將小球點,將小球( (可看作質點處理可看作質點處理) )以以v v0 0=5m/s=5m/s的初速水平推出。忽略空氣阻力的初速水平推出。忽略空氣阻力,g=10m/s,g=10m/s2 2。求:。求:2.5m(2)若在)若在a點正前方點正前方2.5m的地方放置一豎直擋板,則小球從的地方放置一豎直擋板,則小球從a點點拋出后經多長時間與擋板相碰?此過程小球下落的高度?拋出后

28、經多長時間與擋板相碰?此過程小球下落的高度?(4)若在桌面的)若在桌面的a點邊緣放置高為點邊緣放置高為5m、傾角、傾角=30度的斜面,度的斜面,則小球經多長時間落在斜面上?若小球落在斜面上時速度與水平則小球經多長時間落在斜面上?若小球落在斜面上時速度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方向的夾角為,則則tan為多大?為多大?小球從小球從a點拋出到離斜面最遠所需的時間點拋出到離斜面最遠所需的時間?(3)若小球從)若小球從a點飛出后,垂直撞在了傾角點飛出后,垂直撞在了傾角=30度的斜面上,度的斜面上,則小球在空中飛行的時間為多少?則小球在空中飛行的時間為多少?(1)小球落地點距桌子邊緣的水平距離)小球落地點距桌子邊

29、緣的水平距離x?小球落地時的速度?小球落地時的速度v? x小球離斜面的最大距離小球離斜面的最大距離?一題多變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問思路思路推論法推論法( (紙帶法紙帶法) )圖象法圖象法基本公式法基本公式法一題多解案例:一題多解案例:例說一道題的例說一道題的5 5種解法種解法題:題:(2008(2008年高考理綜第年高考理綜第2323題題) ) 已知已知o、a、b、c為同一直線上的為同一直線上的4 4點點,ab間的距離為間的距離為l1,bc間的距離為間的距離為l2,一物體自一物體自o點由靜止出發點由靜止出發, ,沿此直線做勻加速運動沿此直線做勻加速運動, ,依次經過依次經過a、b、c三點三點

30、, ,已知物體通過已知物體通過ab段與段與bc段段所用的時間相等所用的時間相等. .求求o與與a的距離的距離. .o a b c l1l2l=?解法解法1 1:利用:利用“紙帶公式紙帶公式 ” ”21atxxnnvvt2/212atlltllvb221)(212llavbo a b c l1l2l=?涉及相同時間的兩段位移問題,優先調用“紙帶公式”解法解法2: 2: 設物體的加速度為設物體的加速度為a,到達到達a點的速度為點的速度為v0,通過通過ab段和段和bc段所用的時間都為段所用的時間都為t,則有則有數學簡化處理數學簡化處理o a b c l1l2l=?)(8)3(12221lllllav

31、l22022122attvllo2121attvlotvllatll02121223多過渡性未知量,學會濃縮(打包)過渡性未知量解法解法3 3:設物體的加速度為:設物體的加速度為a,通過通過oa段段、ob段和段和oc段的時間分別為段的時間分別為t1、t2和和t3,oa的距離為的距離為l.221atx allt)(212alllt)(2213alt21利用t2-t1=t3-t2o a b c l1l2l=?在多段運動中,時間常常起到橋梁作用解法解法4 4:利用: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平均速度公式 ” ”,化平均為瞬,化平均為瞬時時tlv11tlv22atvv12o a b c l1l2l=?位移/時

32、間平均變瞬時解法解法5 5:利用:利用v-t輔助解題輔助解題tllvb221attltl12公式法有困難時,總能想起還有圖象法公式法有困難時,總能想起還有圖象法v-t圖適宜解題種類:圖線與圖適宜解題種類:圖線與t t軸圍成的面積為方便可軸圍成的面積為方便可求的圖形求的圖形、涉及相對運動問題、涉及相對運動問題奇妙的奇妙的“1 3”原題:原題:一質點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為一質點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為 ,經時間經時間t后做加速度大小為后做加速度大小為 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再經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再經t時間恰能時間恰能回到出發點,則兩次的加速度大小之比回到出發點,則兩次

33、的加速度大小之比 為為_1a2a21aa (1996(1996年高考題年高考題) ) 1.1.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靜止的物體。現以水平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靜止的物體。現以水平恒力甲推這一物體,作用一段時間后,換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恒力甲推這一物體,作用一段時間后,換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這一物體,當恒力乙作用時間與恒力甲作用時間相同時,物乙推這一物體,當恒力乙作用時間與恒力甲作用時間相同時,物體恰好回到原處,此時物體的動能為體恰好回到原處,此時物體的動能為32j32j,則整個過程中,恒力甲,則整個過程中,恒力甲做的功等于做的功等于_8_8_j j,恒力乙做的功等于,恒力乙做的功等于_24_24_

34、j j。 2. 2.在空中在空中a a點,有一重球在豎直向上的力點,有一重球在豎直向上的力f f1 1作用下處于靜止狀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現使力態。現使力f1f1方向不變而大小突然增大為方向不變而大小突然增大為f f2 2,經過一段時間,經過一段時間,不改變力不改變力f f2 2的大小而使的方向突然改為豎直向下,又經過一段的大小而使的方向突然改為豎直向下,又經過一段同樣長的時間,重球恰好返回到同樣長的時間,重球恰好返回到a a點,求力點,求力f f1 1與力與力f f2 2大小之比大小之比1fmg 3:1:22mmgfmmgf2:1:21ff 3. 3.在場強為在場強為e1e1的勻強電場中的勻

35、強電場中a a點處靜止著一個帶電液滴。現點處靜止著一個帶電液滴。現使場強突然增加到使場強突然增加到e2e2,而不改變方向,液滴運動一段時間后,而不改變方向,液滴運動一段時間后,又使電場又使電場e2e2突然反向而不改變的大小,再經過一段同樣的時間,突然反向而不改變的大小,再經過一段同樣的時間,液滴恰好又返回液滴恰好又返回a a點,求點,求e1e1和和e2e2的大小之比。的大小之比。 ( 1 3 ) 4. 4.如圖所示,帶等量異號電荷的兩塊相互平行的金屬板如圖所示,帶等量異號電荷的兩塊相互平行的金屬板abab、cdcd,長均為長均為l,l,兩板間距離為兩板間距離為d d,其間為勻強電場,場強方向豎

36、直向上。,其間為勻強電場,場強方向豎直向上。當兩板間電壓為當兩板間電壓為u0u0時,有一質量為時,有一質量為m m,帶電量為,帶電量為q q的質子緊靠的質子緊靠abab板板上表面以初速度上表面以初速度v0v0射入電場中,設質子運動過程中不會和射入電場中,設質子運動過程中不會和cdcd板相板相碰。當碰。當 時,突然改變兩金屬板帶電性質,且兩板間電壓為時,突然改變兩金屬板帶電性質,且兩板間電壓為u1u1時,質子恰好又能緊貼時,質子恰好又能緊貼b b端飛出電場,求電壓端飛出電場,求電壓uouo和和u1u1的比值是多的比值是多少?少? ( 13 13 )+-v0cdbald02vlt 開放式習題教學模

37、式開放式習題教學模式 開放性習題,是指那些條件不完整,結論不明確,解法開放性習題,是指那些條件不完整,結論不明確,解法無限制的一類問題。相對于過去條件簡單明確,結果唯一,無限制的一類問題。相對于過去條件簡單明確,結果唯一,有一定模式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表達形式程式化的習題訓練有一定模式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表達形式程式化的習題訓練而言,開放性習題,其條件復雜變化,結果多樣,沒有一定而言,開放性習題,其條件復雜變化,結果多樣,沒有一定模式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表達形式個性化。它在很大程度上模式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表達形式個性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試題的種種不足,特別是考查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彌補了傳統試題

38、的種種不足,特別是考查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泛性,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以及情感、態和廣泛性,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著傳統試題所無法取代的優點。度、價值觀等方面有著傳統試題所無法取代的優點。 模式基本活動程序模式基本活動程序 如圖所示如圖所示,在直角坐標系在直角坐標系xoy內內,有一質量為有一質量為m,電荷電荷量為量為q的電荷從原點的電荷從原點o沿沿y軸正方向以速度軸正方向以速度v0出發出發,電荷電荷重力不計重力不計,現要求該電荷能通過點現要求該電荷能通過點p(a,-b),試設計在電試設計在電荷運動的空間范圍內加上某種荷運動的空間范圍內加上某種“場場

39、”后并運用物理知后并運用物理知識求解一種簡單、常規的方案。識求解一種簡單、常規的方案。 (1)說明電荷由說明電荷由o到到p的運動性質并在圖中繪出電荷的運動性質并在圖中繪出電荷運動軌跡;運動軌跡; (2)用必要的運算說明你設計的用必要的運算說明你設計的方案中有關物理量的表達式方案中有關物理量的表達式.(用題設已知條件和有關常數用題設已知條件和有關常數)開放式習題教學模式案例開放式習題教學模式案例:四、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的總體要求四、高中物理習題有效教學的總體要求 思考討論:思考討論:三種講練方式的效果比較:三種講練方式的效果比較: 只講不練只講不練 只練不講只練不講 精講多練精講多練不同階段習

40、題教學的目的不同階段習題教學的目的 1.存在的問題存在的問題不同教學階段習題講練的目的無序、重復、雜亂,這是不同教學階段習題講練的目的無序、重復、雜亂,這是當前習題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當前習題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 “一步到位一步到位”不符合科學認知,一步不可能不符合科學認知,一步不可能“到到位位”。 把新課、階段性復習、高把新課、階段性復習、高考復習等不同階段的習題教學,都定位在考復習等不同階段的習題教學,都定位在“理解知識、熟練各種試題類型理解知識、熟練各種試題類型”這單一目的上,學生的解題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這單一目的上,學生的解題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 把新課、階段性復習、高把

41、新課、階段性復習、高考復習等不同層次的習題教學,都定位在考復習等不同層次的習題教學,都定位在“高考水平高考水平”這個層次上,新課這個層次上,新課教學的練習題教學的練習題“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各個不同階段的習題教學任務實際上在循環,各個不同階段的習題教學任務實際上在循環重復,依靠多次重復達到重復,依靠多次重復達到“會會”的目的。的目的。不同階段習題教學的目的不同階段習題教學的目的 2.不同教學階段習題教學的目的不同教學階段習題教學的目的習題教學習題教學的目的的目的理理 解解對某知識的全面、對某知識的全面、抽象理解抽象理解抽象知識和具體情抽象知識和具體情景的轉化景的轉化綜綜 合合多知識點聯合解決多

42、知識點聯合解決問題問題基本素質基本素質審題、表達、審視審題、表達、審視答案等基本能力答案等基本能力新課新課高考(一)高考(一)高考(二)高考(二)高考(三)高考(三)不少老師反思:高考前兩個月做的都是無用功,反映了習題不少老師反思:高考前兩個月做的都是無用功,反映了習題教學目的無序所帶來的后果。教學目的無序所帶來的后果。目的的有序性目的的有序性是教育科學化的前提,只有是教育科學化的前提,只有分步側重分步側重才能達到才能達到能力的能力的“全面全面”和和“深化深化”。不同階段習題教學的目的不同階段習題教學的目的 3.關于新課的習題教學要求的設計關于新課的習題教學要求的設計新課后的練習,其目的應側重

43、于對本課所學知識的正確理新課后的練習,其目的應側重于對本課所學知識的正確理解,以突出本課內容為主,應避免不適當的綜合,避免對高考解,以突出本課內容為主,應避免不適當的綜合,避免對高考要求的要求的“一步到位一步到位”。這是因為:。這是因為:正確理解是靈活運用、綜合應用、深化拓展的基礎。正確理解是靈活運用、綜合應用、深化拓展的基礎。達到高考的應試水平,需要各方面的積累,不可能立即到位達到高考的應試水平,需要各方面的積累,不可能立即到位知識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心智技能水平)分析問題的能力(心智技能水平)其他素質:工具(語言、數學、圖形)、實踐體驗、轉化意識其他素質:工具(語言、數學、圖形)、實踐體驗

44、、轉化意識“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將會妨礙新課練習目的的落實將會妨礙新課練習目的的落實音樂、體育都表明:音樂、體育都表明:“一步到位一步到位”是一種非常業余的做法是一種非常業余的做法。案例:案例:對一個高考題考點的分析對一個高考題考點的分析如圖所示,絕熱隔板如圖所示,絕熱隔板k把絕熱的氣缸分隔成體積相等把絕熱的氣缸分隔成體積相等的兩部分,的兩部分,k 與氣缸壁的接觸是光滑的。兩部分中分別盛與氣缸壁的接觸是光滑的。兩部分中分別盛有相同質量、相同溫度的同種氣體有相同質量、相同溫度的同種氣體 a 和和 b。氣體分子之間相。氣體分子之間相互作用勢能可忽略。現通過電熱絲對氣體互作用勢能可忽略。現通過電熱絲對

45、氣體 a 加熱一段時間加熱一段時間后,后,a、b各自達到新的平衡各自達到新的平衡a. a 的體積增大了,壓強變小了的體積增大了,壓強變小了b. b 的溫度升高了的溫度升高了c. 加熱后加熱后a的分子熱運動比的分子熱運動比 b 的分子熱運動更激烈的分子熱運動更激烈d. a 增加的內能大于增加的內能大于 b 增加的內能增加的內能 abk熱力學第一定律新課后這個習題是否合適?熱力學第一定律新課后這個習題是否合適?兩部分分別盛有相同質量、相同溫度的同種氣體兩部分分別盛有相同質量、相同溫度的同種氣體 a 和和 b。對氣體。對氣體 a 加熱一加熱一段時間后,段時間后,a、b各自達到新的平衡各自達到新的平衡

46、 a. a 體積增大了,壓強變小體積增大了,壓強變小 了了 b. b 的溫度升高了的溫度升高了 c. 加熱后加熱后a 的分子熱運動比的分子熱運動比 b 更激烈更激烈 d. a 增加的內能大于增加的內能大于 b 增加的增加的 解答步驟:解答步驟:a 加熱后若體積不變則壓強比加熱后若體積不變則壓強比 b 大,因而活塞向右移動。大,因而活塞向右移動。(氣體定律)(氣體定律)平衡后平衡后 a、b 壓強相等。壓強相等。(平衡條件)(平衡條件)活塞對活塞對b做功導致做功導致b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升高。(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 b 溫度升高、體積縮小導致溫度升高、體積縮小導致 b

47、的壓強增大。的壓強增大。(氣體定律)(氣體定律)a、b初體積相等,初體積相等,a末體積比末體積比b大,壓強相等,故大,壓強相等,故a溫度比溫度比b高高(氣體定律)(氣體定律)a 的溫度升高比的溫度升高比b多,多,a 增加的內能比增加的內能比 b 多。多。(內能的概念)(內能的概念) 本題只有一小部分內容涉及熱力學第一定律問題,學生的思維活動主要圍本題只有一小部分內容涉及熱力學第一定律問題,學生的思維活動主要圍繞著綜合運用氣體定律的知識來進行,如果把它作為熱力學第一定律新課后的繞著綜合運用氣體定律的知識來進行,如果把它作為熱力學第一定律新課后的練習題,本題對學生全面理解、鞏固熱力學第一定律起到一

48、定的干擾作用。練習題,本題對學生全面理解、鞏固熱力學第一定律起到一定的干擾作用。abk兩部分分別盛有相同質量、相同溫度的同種氣體兩部分分別盛有相同質量、相同溫度的同種氣體 a 和和 b。對氣體。對氣體 a 加熱一加熱一段時間后,段時間后,a、b各自達到新的平衡各自達到新的平衡 a. a 體積增大了,壓強變小體積增大了,壓強變小 了了 b. b 的溫度升高了的溫度升高了 c. 加熱后加熱后a 的分子熱運動比的分子熱運動比 b 更激烈更激烈 d. a 增加的內能大于增加的內能大于 b 增加的增加的 解答步驟:解答步驟:a 加熱后若體積不變則壓強比加熱后若體積不變則壓強比 b 大,因而活塞向右移動。

49、大,因而活塞向右移動。(氣體定律)(氣體定律)平衡后平衡后 a、b 壓強相等。壓強相等。(平衡條件)(平衡條件)活塞對活塞對b做功導致做功導致b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溫度升高。(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一定律) b 溫度升高、體積縮小導致溫度升高、體積縮小導致 b 的壓強增大。的壓強增大。(氣體定律)(氣體定律)a、b初體積相等,初體積相等,a末體積比末體積比b大,壓強相等,故大,壓強相等,故a溫度比溫度比b高高(氣體定律)(氣體定律)a 的溫度升高比的溫度升高比b多,多,a 增加的內能比增加的內能比 b 多。多。(內能的概念)(內能的概念)abk熱力學第一定律新課后有許多需要鞏固的

50、知識:例如對公式中三個量相互制約關系的理解;熱力學第一定律新課后有許多需要鞏固的知識:例如對公式中三個量相互制約關系的理解;q、e正、負號的物理含義及相關情景;正、負號的物理含義及相關情景;w正、負號的過程表現;絕熱膨脹致冷等體現熱力學正、負號的過程表現;絕熱膨脹致冷等體現熱力學第一定律現象的解釋;對氣體定壓和定容下的比熱容不同等物理規律的理解等等。第一定律現象的解釋;對氣體定壓和定容下的比熱容不同等物理規律的理解等等。“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將對以上知識的鞏固造成沖擊。將對以上知識的鞏固造成沖擊。 1習題的選擇要有習題的選擇要有目標性目標性 2習題的設計應有習題的設計應有開放性開放性 3習題的安

51、排要有習題的安排要有示范性示范性 4習題的配備要有習題的配備要有階梯性階梯性 1重現知識形成,培養運用物理的重現知識形成,培養運用物理的意識意識 2創造有利條件,培養應用物理的創造有利條件,培養應用物理的精神精神 3加強建模訓練,培養解決問題的加強建模訓練,培養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 4運用思維變式,培養分析問題的運用思維變式,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力立足課本,充分挖掘課本素材立足課本,充分挖掘課本素材案例:案例:波的圖像波的圖像復習的習題選擇與變式復習的習題選擇與變式 2011.3.8 樂清市骨干教師研修班活動示范課樂清市骨干教師研修班活動示范課思考:思考:從橫波的形成過程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從橫波

52、的形成過程可以獲取哪些信息?1 1波是相鄰質點的依次帶動所形成(帶動思想)波是相鄰質點的依次帶動所形成(帶動思想)2 2傳播波的質點并沒有隨波遷移,僅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動。傳播波的質點并沒有隨波遷移,僅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動。3 3當一個質點完成一個周期振動時,沿波的傳播方向上恰好傳播當一個質點完成一個周期振動時,沿波的傳播方向上恰好傳播了一個波長的距離,從而得到傳播速度公式和可以畫出經過了一個波長的距離,從而得到傳播速度公式和可以畫出經過t t后后的波形圖。的波形圖。4 4所有質點起振方向與第一個質點(波源)起振方向相同。圖中所有質點起振方向與第一個質點(波源)起振方向相同。圖中所有質

53、點剛開始振動的方向都向上;所有質點剛開始振動的方向都向上;5 5機械橫波沿傳播方向的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機械橫波沿傳播方向的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6. 6. 沿波傳播方向的各個質點的振幅相同;沿波傳播方向的各個質點的振幅相同;7 7可以通過橫波的圖像知道波長;可以通過橫波的圖像知道波長;8. 8. 根據帶動思想可以進行某時刻質點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的互根據帶動思想可以進行某時刻質點的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的互相判斷;相判斷;9. 9. 比較比較t=1/4tt=1/4t和和t=5/4tt=5/4t兩個時刻的波形可以看出質點兩個時刻的波形可以看出質點1 1到質點到質點4 4之之間

54、的質點振動情況相同,由此可知波的圖像可能存在多解性。間的質點振動情況相同,由此可知波的圖像可能存在多解性。 從橫波的形成過程獲取的信息從橫波的形成過程獲取的信息在均勻介質中選取平衡位置在同一直線上的在均勻介質中選取平衡位置在同一直線上的9 9個質點,個質點,相鄰兩質點的距離均為相鄰兩質點的距離均為l l,如左圖所示一列橫波沿該直線,如左圖所示一列橫波沿該直線向右傳播,向右傳播,t t=0=0時到達質點時到達質點1 1,且質點,且質點1 1開始向下運動,經過開始向下運動,經過時間時間t t第一次出現如右圖所示的波形則該波的(第一次出現如右圖所示的波形則該波的( )(a)周期為)周期為t,波長為,

55、波長為8l (b)周期為)周期為t,波長為,波長為8l(c)周期為)周期為t,波速為,波速為 (d)周期為)周期為t,波速為,波速為3232tl12tl81 12 24 45 57 76 68 89 91 12 23 34 45 57 76 68 89 9v應用一:波的形成和傳播應用一:波的形成和傳播一列向右傳播的簡諧橫波在某時刻的波形圖如圖所一列向右傳播的簡諧橫波在某時刻的波形圖如圖所示(波剛傳到示(波剛傳到cm處處)。波速大小為)。波速大小為0.6m/s,p質質點的橫坐標點的橫坐標x = 0.96m。波源。波源o點剛開始振動時的振動方點剛開始振動時的振動方向向_(填(填“y軸正方向軸正方向

56、”或或“y軸負方軸負方向向”),波的周期為波的周期為_s。從圖中狀態為開始時刻,。從圖中狀態為開始時刻,質點質點p經過經過_s時間第一次達到波谷。時間第一次達到波谷。oyx/cm 6p241812vy的負方向的負方向0.41.應用一:波的形成和傳播應用一:波的形成和傳播(2008年高考江蘇卷)一列沿著一列沿著x x軸正方向傳播的橫波,軸正方向傳播的橫波,在在t t0 0時刻的波形如圖甲所示圖甲中某質點的振時刻的波形如圖甲所示圖甲中某質點的振動圖象如圖乙所示質點動圖象如圖乙所示質點n n的振幅是的振幅是_m_m,振動,振動周期為周期為_s_s,圖乙表示質點,圖乙表示質點_(_(從質點從質點k k

57、、l l、m m、n n中選填中選填) )的振動圖象該波的波速為的振動圖象該波的波速為_m/s_m/s. .0.80.84l0.5應用二:振動圖象、波的圖象的識別與應用:應用二:振動圖象、波的圖象的識別與應用:(20092009全國高考)一列簡諧橫波在某一時刻的波形圖如圖甲所示,全國高考)一列簡諧橫波在某一時刻的波形圖如圖甲所示,圖中圖中p p、q q兩質點的橫坐標分別為兩質點的橫坐標分別為x=1.5 mx=1.5 m和和x=4.5 mx=4.5 m。p p點的振動圖象如點的振動圖象如圖乙所示圖乙所示. .在下圖中的四幅圖中,在下圖中的四幅圖中,q q點的振動圖象可能是(點的振動圖象可能是(

58、)bc應用二:振動圖象、波的圖象的識別與應用:應用二:振動圖象、波的圖象的識別與應用: 一列簡諧橫波沿一列簡諧橫波沿x x軸傳播,軸傳播,t t=0=0時刻的波形如圖時刻的波形如圖實線所示,經過實線所示,經過t t=0.05s=0.05s后的波形如圖虛線所后的波形如圖虛線所示。示。已知已知t t小于一個周期小于一個周期,則(,則( )a a這列波的波長是這列波的波長是4m4mb b這列波的振幅是這列波的振幅是0.4m0.4mc c這列波的波速一定是這列波的波速一定是20m/s20m/sd d這列波的頻率可能是這列波的頻率可能是1515h hz z應用三:機械波的多解問題應用三:機械波的多解問題

59、如圖如圖1所示,水平傳送帶的長度所示,水平傳送帶的長度l=5m,皮帶輪的半徑,皮帶輪的半徑0.1m,皮帶輪以角速度順時針勻速轉動皮帶輪以角速度順時針勻速轉動.現有一小物體(視為質點)現有一小物體(視為質點)以水平速度以水平速度v0從從a點滑上傳送帶,越過點滑上傳送帶,越過b點后做平拋運動,其點后做平拋運動,其水平位移為水平位移為s.保持物體的初速度保持物體的初速度v0不變,多次改變皮帶輪的不變,多次改變皮帶輪的角速度,依次測量水平位移角速度,依次測量水平位移s,得到如圖,得到如圖2所示的所示的s 圖像圖像.回答下列問題:回答下列問題:(取取g=10m/s2)(1)當)當 rad/s時,物體在時

60、,物體在a、b之間做什么運動?之間做什么運動?(2)b端距地面的高度端距地面的高度h為多大?為多大?(3)物塊的初速度)物塊的初速度v0多大?多大? 010圖1v0圖2w/rad/ss/m313010案例:傳送帶專題案例:傳送帶專題案例:傳送帶專題案例:傳送帶專題 如圖所示,物體與水平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如圖所示,物體與水平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0.20,皮帶,皮帶輪之間的距離為輪之間的距離為12.0m,當皮帶靜止不動,物體以,當皮帶靜止不動,物體以v0=8.0m/s的初的初速度從速度從a向向b運動,求離開皮帶的速度(運動,求離開皮帶的速度(g=10m/s2)變式:變式: 如果皮帶輪逆時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