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第15課戊戌變法知能檢測(岳麓版選修一)_第1頁
高中歷史第15課戊戌變法知能檢測(岳麓版選修一)_第2頁
高中歷史第15課戊戌變法知能檢測(岳麓版選修一)_第3頁
高中歷史第15課戊戌變法知能檢測(岳麓版選修一)_第4頁
高中歷史第15課戊戌變法知能檢測(岳麓版選修一)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名校名 推薦第 15 課 戊戌變法一、選擇題1甲午中日戰爭結局反映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程度的大大加深,有人認為,這場戰爭是傳統中國與近代中國的分界線,這主要是因為這場戰爭后()a 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b清政府開始引進西方近代技術,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民族工業獲得初步發展,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d發展商業和設議院的要求出現,維新變法思想開始形成【解析】“近代中國 ” 的核心含義是中國資本主義化及與之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答案】c2(2013 湘潭高二檢測)1901 年 1 月 29 日,清廷以光緒皇帝名義發布變法諭旨稱:“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無一成

2、不變之治法,深念近數十年積弊相仍,因循粉飾, 以致釀成大釁。現在議和,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期漸致富強。”這表明()a 清政府決心從根本上改革現行的政治制度b清政府認識到了“變法”的重要性c清政府學習西方仍然停留在器物的層面d清政府決定放棄綱常倫理【解析】a 項中 “ 根本 ” 明顯不正確; 從材料看,清朝政府對 “ 近數十年積弊”不滿,希望整頓 “政事 ” ,可知 c 項不正確; 從材料中 “ 世有萬古不易之常經” 可知 d 項不正確;材料反映了當時清政府希望通過“ 變法 ”以改變現狀的情景。【答案】b31895 年,康有為聯合18 省 1 300 多名舉人,發起“公車上書”運動,提出設“

3、議郎”一職,“議郎”應為通曉中外政體、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舉產生,備皇帝顧問。這表明資產階級 ()模仿西方議會政治希望對皇權進行牽制和限制改革內政、外交擁護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斗爭a bcd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材料的閱讀理解能力。根據題干材料中的“ 議郎 ” 是“通曉中外政體 ” 、“ 方正直言 ” 、“由士民公舉產生 ”來看,表明維新派主張向西方學習,改革清政府的內政、 外交,實行君主立憲制, 故 都符合題意。 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1名校名 推薦現,故排除。【答案】a41898 年夏,光緒帝召集軍機處的大臣,表示變法決心,認為“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遂頒布此詔”。“百日維新”從此開始

4、。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現在詔書上的是()a 京師設立大學堂b設立譯書局c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d 廢除科舉制度【解析】光緒帝是封建皇帝,不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皇帝。關于封建選官制度 科舉制度,是封建專制的體現,封建皇帝不可能廢除。【答案】d5 (2013 阜新高二檢測)著名的史學家戴逸根據戊戌變法的歷史影響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這是強調了戊戌變法的意義是()a 挽救民族危亡b實現富國強兵c引領思想啟蒙d 建立民主政治【解析】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有利于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也是一次愛國救亡

5、的政治運動;同時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結合材料所述,材料強調了戊戌變法引領思想啟蒙的意義。【答案】c6百日維新期間,普通紳民、下官小吏紛紛上書,據康有為記載:“至有野民漁人上書,紙用二尺條長,稱及皇上亦不抬頭,上亦一笑置之。”這說明()a 中國下層人民對光緒皇帝不尊敬b許多上書沒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c新政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激起資產階級和普通民眾參政熱情d光緒皇帝比較通情達理【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材料的能力。百日維新期間, 在政治上允許官民上書言事,這激起不少普通紳民、下官小吏的參政熱情,他們紛紛上書,對新政提出建議,故c 項符合題意。【

6、答案】c7 (2013 西安高二測評)光緒帝利用康有為、梁啟超進行“百日維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將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為亡國之君,但最終還是失敗,其主要原因是()a “百日維新”所實行的措施違背潮流b帝國主義列強的干涉和破壞c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反對d袁世凱的暗中告密2名校名 推薦【解析】本 考 戊戌 法失 的主要原因。a 法不準確, 當 的 法是符合 史潮流的; b 、d 兩 是重要原因,但和c 比 起來, 于次要地位。【答案】c8梁啟超在 法通 中寫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麥 人 :“三十年后,日本其 ,中國其弱乎?日人之游歐洲者, 學 , 求官制, 而行之;中人之游歐洲者, 某

7、廠船炮之利,某廠價 之廉, 而用之。 弱之原, 其在此乎?”梁啟超 段 的根本意 是 ()a 明中國 行社會政治 革的必要性b 找甲午中日 爭日 中 的原因c批 洋 運 未能使中國富 d比 中日近代化道路的異同【解析】梁啟超的 指出日本之所以 大就是因 行了制度改革,他以此來 中國 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事 上, 戊戌 法法令里也沒有 行君主立 制 一內容, 也從 面 明了日本之所以成功而中國失 的根本原因。【答案】a二、非 9(2013 通高二 南 )19 世 中期, 日本明治 新成功; 19 世 晚期, 中國的戊戌 法失 。材料一 所奉行的主 , 惟在脫 二字。 我日本之國土 居于 之 部,

8、 然其國民精神卻已脫離 之固陋, 而 向西洋文明。 與其猶豫不決, 待 國開明以共 洲,不如脫離其伍,與西洋文明國家共 退。于兩國之 度,不必因 國之故而予以特 理 ,且以西洋之道,待之可也。 友者共其 名, 必矢志 之 方 友。 福 吉脫 (1885 年 )材料二 惟泰西國數極多,情 各異,文字政俗,與我迥殊。 欲采法之, 既 ,事 不合,且其富 精巧,皆逾我百倍, 欲致之,下手 。惟日本文字、政俗,皆與我同,取泰西五百年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 亦步亦 , 出新振奇,一切新法,惟妙惟肖,遂以南 琉球, 北開北海, 左 高 , 右取臺灣, 治效之速, 蓋地球 國所未有一也。吾地大人眾,皆十倍

9、日本,若能采 法,三年之內,治具 ,十年之內,治化大成矣。 康有 呈 (日本 政考 )等 乞采 法以御侮 存折 回答:(1) 合所學知 ,從政治、 方面概括中國戊戌 法和日本明治 新 生的相似原因。3名校名 推薦(2)依據材料一指出,福澤諭吉主張“脫亞入歐”的主要理由和消極影響。(3) 依據材料二指出康有為這次上書中主張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康有為多次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你如何看待他的這種行為?【解析】本題考查了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知識點。第(1)問根據所學知識,中日兩國的改革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相似處有: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封建統治面臨危機;民族危機加劇。第(2) 問根據材料一可分析出,福澤

10、諭吉主張“ 脫亞入歐 ” 的主要理由是亞洲野蠻落后,歐洲文明先進。消極影響有日本不斷對亞洲其他國家進行侵略。第(3)問從材料二可理解出康有為這次上書中主張效法日本的主要理由有日本文字、政俗, 與中國相似; 日本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根據所學, 康有為多次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有利于爭取光緒帝對維新變法的支持; 擴大維新運動的影響;為救亡圖強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贊揚;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不發動廣大群眾,維新變法不會成功。【答案】(1) 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封建統治面臨危機;民族危機加劇。(2)理由:亞洲野蠻落后,歐洲文明先進。消極影響:日本不斷對亞洲其他國家進行侵略。(答侵略朝鮮、發動侵華戰爭、參

11、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即可)(3)理由:日本文字、政俗,與中國相似;日本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看待:有利于爭取光緒帝對維新變法的支持;擴大維新運動的影響;為救亡圖強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贊揚;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不發動廣大群眾,維新變法不會成功。10 (2013 南高二檢測湖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戊戌變法以政變的形式收場,原因很復雜, 不同的時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最近 20 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 年秋天的北京,確實發生了一場政變,但這場政變的發生并不能簡單地歸因于清政府對維新勢力進行鎮壓,也要看到先有康有為策劃武裝暴動,企圖利用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的新軍及畢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

12、包圍慈禧居住的頤和園,試圖以暴力手段解決反對派,推動變法。然而,改革者的這些舉措很快被后黨獲悉,于是慈禧迅速出擊,逮捕、殺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選自回顧戊戌重溫歷史材料二改革之初, 康有為們不但沒有時時提醒光緒帝注意爭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時時鼓勵光緒帝學習俄國彼得大帝“ 乾綱獨斷 ” ,這就遠離了當時的政治現實。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 從理論上說將會有利于社會進步, 但也必然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 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沒有周全的設計。 但康有為、 光緒帝對此幾乎是全然不顧, 結果許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反對。反對者并非都是上層的頑固分子,也有中下層官員、士子和民眾。 選自回

13、顧戊戌重溫歷史材料三關于戊戌變法的研究所依據的材料主要是運動過后不久出現的梁啟超的戊戌4名校名 推薦政 和康有 的后來 述如康南海自 年 ,由于作者就是當事者,所以很 作 信史。 些作品都不同程度 化了康梁系 ,而來自清政府方面的解 幾乎一直沒有看到。 回答:(1) 材料一、二 戊戌 法失 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 戊戌 法失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材料三 戊戌 法研究中主要依據的兩部文獻史料存在著怎 的缺陷?由此你 史學研究 注意什么 ?【解析】第 (1) 主要是 材料加以概括即可。依據材料一“先有康有 策劃武裝暴 然而,改革者的 些 措很快被后黨 悉” 和材料二 “改革之初, 康有 不但沒有 提醒光 帝注意爭取太后的支持 就 離了當 的政治 ” 、“要求改革者不能沒有周全的 ”可以提取出有效信息。回答根本原因 要從中國民族 生的 代背景、特點 合考 ,不可回答 。第 (2) 考 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史學研究 注意的 ,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