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用檢查方法_第1頁
骨科常用檢查方法_第2頁
骨科常用檢查方法_第3頁
骨科常用檢查方法_第4頁
骨科常用檢查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五章 骨關節檢查法第二節 各部位檢查法【內容提要】一、頭部檢查法(一)望診觀察患者的神志、表情、姿態、行動、對周圍事物的反應、言語等是否正常。觀察頭顱形狀、大小與其年齡是否相稱;頭部位置及頭皮表面有無異常。注意眼險裂的大小變化,兩側是否對稱。眼球位置及活動有無改變,兩側瞳孔是否等大、等圓,對光反射是否存在。注意鼻、耳有無出血,咽后壁有無紅腫;口開合是否正常。舌有無肌萎縮和震顫,伸舌時有無偏斜。(二)觸診注意顱骨有無壓痛、凹陷,有無頭皮下血腫,顱骨有無局限性隆起鼻骨有無壓痛、畸形。 下頜關節有無空虛感。二、頸部檢查法(一)望診 檢查時取坐位(有損傷時取臥位)觀察頭頸部有無向側方歪斜,胸鎖乳突

2、肌有無攣縮,兩側肩部是否等高,以判斷是否存在先天性斜頸。觀察頸部皮膚是否正常。從側面觀察頸椎生理曲度;從后面觀察頸部有無側彎,頭頸部能否活動。(二)運動檢查頸部的活動有屈曲、后伸、旋轉、側彎。1屈伸運動 頸部前屈約3545,后伸約3545。2旋轉運動 頸部正常旋轉范圍約60一80。3側彎運動 正常側彎可達45。(三)觸診頸部觸診宜采取仰臥位,使頸部的肌肉松弛,便于進行檢查。1骨觸診 首先檢查頸部前面的骨結構。檢查舌骨時醫者用食指和拇指夾住舌骨兩側,囑患者作吞咽動作,可摸到舌骨運動。檢查甲狀軟骨時,醫者手指從頸中線向下移動,軟骨頂部相當第4頸椎水平,其下部相當第5頸椎水平。囑患者作吞咽動作,可摸

3、到第1環狀軟骨環隨之運動。頸動脈結節可從第l環狀軟骨環向側方2.5cm處摸到,即第6頸椎橫突前結節檢查頸部后面,醫者用雙手指在患者頸后中線觸診骨性標志。2軟組織觸診 檢查頸部前面的軟組織,囑患者仰臥,檢查胸鎖乳突肌的大小、形狀和張力,注意有無疼痛、腫塊。檢查胸鎖乳突肌內緣的淋巴結,有無增大、觸痛。甲狀腺呈“H”形覆蓋甲狀軟骨,正常時不易觸到,若有異常改變時腺體局限性增大,常有觸痛。頸動脈位于第6頸椎的頸動脈結節旁,逐側檢查其搏動情況,兩側對比。在下頜角處觸診腮腺,正常時可觸及下頜角的骨輪廓,腺體發炎、腫脹時,下頜角的骨性感覺消失。檢查頸部后面時,患者取坐位。首先觸診斜方肌有無壓痛及形態改變,其

4、前方的淋巴結有無腫大及觸痛。自枕外隆凸至第7頸椎棘突,檢查項韌帶有無觸痛。(四)特殊檢查1分離試驗 醫者一手托住患者頦下,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漸向上牽引頭部,如患者感到頸部和上肢的疼痛減輕,即為陽性提示頸椎椎間孔狹窄,神經根受壓。2擠壓試驗 患者取坐位,醫者雙手手指互相嵌夾相扣,以手掌面下壓患者頭頂,兩前臂掌側夾于患者頭兩側以保護,不使頭頸歪斜。當雙手向下擠壓時,頸部或上肢出現疼痛加重,即為陽性。檢查時對疼痛予以定位。3屏氣收腹試驗 又稱凡爾賽凡(Valsalva)試驗。檢查時囑患者屏住呼吸,收縮腹部肌肉以增加腹壓,此時患者頸部出現疼痛,即為陽性。提示頸椎管內有占位性病變。4吞咽試驗 患者取

5、坐位,囑其作吞咽動作,如出現吞咽困難或疼痛,本試驗為陽性。常見于咽后壁膿腫,頸椎前血腫等。5吸氣轉頭試驗 又稱艾得松(Adson)試驗?;颊呷∽?,醫者用手指摸到患者的橈動脈,同時將其上肢外展、后伸并外旋然后囑患者深吸氣并把頭部下頦轉向被檢查的一側,醫者感到患者的橈動脈搏動明顯減弱或消失,即為陽性。提示有頸肋或前、中斜角肌攣縮等病變。6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患者坐位,頭微屈。醫者立于患者被檢查側,一手置該側頭部,推頭部向對側,同時另一手握該側腕部作相對牽引,此時臂叢神經受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麻木,則視為陽性。頸椎綜合征患者常出現該試驗陽性。三、胸部檢查法(一)望診觀察胸部皮膚顏色是否正常,胸廓

6、外形是否對稱。胸椎是否有側彎及后凸畸形。(二)觸診1骨觸診 在胸部前面沿肋骨走行方向觸診,如有明顯壓痛,進一步作胸廓擠壓試驗,以了解有無肋骨損傷。觸診胸背部棘突以了解胸椎有無側彎及后凸畸形。2.軟組織觸診 觸診胸壁有無腫脹、壓痛。辨別壓痛的深淺及范圍。觸診胸背部軟組織以了解有無腫物,胸椎棘突附近有無膿腫。四、腹部檢查法(一)望診 患者仰臥,充分暴露腹部。觀察腹部外形及呼吸運動。觀察皮膚顏色,注意有無血腫及傷口。(二)觸診腹部觸診重點檢查臟器有無損傷。通過觸診鑒別實質性臟器損傷或空腔臟器損傷。進一步檢查盆腔臟器中有無膀胱、輸尿管、尿道、直腸等損傷。五、腰背部檢查法(一)望診觀察腰背部皮膚顏色,注

7、意有無膿腫及竇口。從側面看腰椎生理曲度是否正常,從后面觀,腰椎棘突連線是否位于正中線。(二)運動檢查腰部運動有前屈、后伸、側彎、旋轉四種。1前屈運動 患者取站立位,囑其向前彎腰,腰椎前屈運動正常可達8090。2后伸運動 患者站立位,囑其腰部后伸,腰椎后伸正??蛇_30。影響腰部后伸運動的常見病有腰椎滑脫、腰椎結核、強直性脊柱炎等。3側彎運動 患者站立位,囑其盡量向一側作側彎運動,然后再向另一側盡量作側彎運動,運動時防止骨盆向一側傾斜。腰椎側彎運動正常可達2030。影響腰椎側彎運動的常見病有腰椎橫突骨折、腰背部軟組織損傷等。4旋轉運動 患者取站立位,保持骨盆平衡,囑患者向一側旋轉軀干然后回到原位,

8、再向另一側旋轉軀干,運動范圍正??蛇_30。兩側作對比若有腰部軟組織損傷或腰椎橫突骨折等傷病,可出現腰部旋轉運動障礙。(三)觸診1骨觸診 檢查時患者站立,逐個觸診腰椎棘突是否有壓痛、畸形。檢查應椎前面時,囑患者仰臥,雙膝屈曲,使腹肌松弛,醫者用手放在臍下,輕輕向下壓迫,觸診第5腰椎和第1骶椎椎體的前面,注意有無壓痛及腫塊。 2軟組織觸診 治腰椎棘突線上觸診,如棘上韌帶或棘間韌帶撕裂傷,觸診時有壓痛。觸診骶棘肌時,囑患者頭部后仰,使骶棘肌松弛,觸診時注意肌肉的形狀,有無觸痛、痙攣或萎縮。兩側肌肉是否對稱,局部是否有腫物。檢查前腹壁的肌肉時,囑患者仰臥,雙膝屈曲,觸診腹部肌肉張力有無改變。檢查腹股溝

9、區時注意有無腰肌膿腫。(四)特殊檢查1直腿抬高試驗 患者仰臥位,雙下肢伸直靠攏。囑患者先將一側下肢伸直抬高到最大限度,然后放回檢查床面,再如此檢查另一側下肢,兩側作對比,正常時腿和檢查床面之間的角度約80。當任一側腿抬高過程中出現下肢放射性疼痛和抬高幅度受限時,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提示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梨狀肌綜合征、椎管內腫瘤等病變。2仰臥屈膝屈髖試驗 患者仰臥位,兩腿靠攏,囑其盡量屈髖、屈膝。醫者雙手按壓患者雙膝,使大腿盡量靠近腹壁,此時腰骶部呈被動屈曲狀態。如腰骶部出現疼痛,本試驗為陽性。表明腰骶韌帶有損傷或腰骶關節有病變。3拾物試驗 本試驗主要用于檢查小兒脊柱前屈功能有無障礙。先取一物置

10、于地面,讓小兒拾起,注意觀察其拾物的姿勢。如直立彎腰拾物為正常。當脊柱有病變,腰不能前屈時,患兒屈髖、屈膝,腰部板直,一手扶住膝部下蹲,用另一手拾物。此為拾物試驗陽性。4俯臥背伸試驗 本試驗用于檢查嬰幼兒脊柱病變。囑患兒俯臥位,醫者提起其雙足,出現腰部過伸,脊柱呈弧形后伸狀態為正常。若提起雙足時,脊柱呈強直狀態,大腿、骨盆和腹壁同時離開床面,此為俯臥背伸試驗陽性。六、骨盆檢查法(一)望診患者取站立位,觀察其骨盆區皮膚有無改變。觀察前面,兩側髂前上棘是否等高,骨盆有無向一側傾斜;從側面觀察,骨盆有無前傾;從后面看兩側髂后上棘是否等高。(二)觸診1骨觸診 檢查時患者取站立位首先檢查前面,觸診髂前上

11、棘、髂嵴的骨輪廓,注意兩側是否等高,有無壓痛。觸診恥骨結節、恥骨聯合、恥骨上、下支,注意有無壓痛及骨輪廓改變。側面觸診股骨大轉子,兩側是否等高,局部有無觸痛。后面檢查髂后上棘,兩側是否等高,骶髂關節處有無壓痛,骶骨后面骨輪廓有無改變。尾骨有無壓痛。屈曲髖關節,檢查坐骨結節骨輪廓有無改變。2軟組織觸診 患者仰臥位,雙膝關節屈曲,觸診骨盆前面的髂窩區,注意有無囊性腫物及壓痛,腹股溝區有無腫脹。交替側臥,觸診兩側股骨大轉子部位及臀中肌區,有無壓痛。盡量屈曲膝關節、髖關節,觸摸坐骨結節表面,有無壓痛及囊性腫物,判斷有無坐骨滑囊炎或坐骨結節囊腫?;颊吒┡P位,檢查臀大肌區及梨狀肌下緣有無壓痛。(三)特殊檢

12、查1骨盆擠壓試驗 患者仰臥位,醫者兩手分別于髂骨翼兩側同時向中線擠壓骨盆,如發生疼痛,即為骨盆擠壓試驗陽性,提示骨盆有骨折或骶髂關節有病變。2床邊試驗 又稱蓋斯蘭(Gaenslen)試驗?;颊哐雠P,醫者將其移至檢查床邊,一側臀部放在床外,讓該側的腿在床邊下垂,醫者按壓此腿使髖后伸,同時按壓患者另一側腿的膝關節,使之盡量屈髖、屈膝,使大腿靠近腹壁,這樣使骨盆產生前后扭轉的力,如骶髂關節發生疼痛,則本試驗為陽性。表明骶髂關節有病變。3“4”字試驗 又稱帕切克(PatriCk)試驗?;颊哐雠P,將其一側下肢膝關節屈曲,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把足架在另一側腿的膝關節上,雙下肢呈“4”字形,醫者一手放在

13、患者屈曲的膝關節內側,另一手放在對側髂前上棘前面,然后兩手向下壓,如骶髂關節處出現疼痛,本試驗為陽性,表明骶髂關節有病變。4骨盆分離試驗 患者仰臥位,醫者兩手分別置于兩側髂前上棘前面,兩手同時向外下方推壓,若出現疼痛,即為骨盆分離試驗陽性,表明有骨盆骨折或骶髂關節病變。5斜扳試驗 患者仰臥,一側腿伸直,另一側腿屈髖、屈膝各90,醫者一手扶住該側屈曲的膝部,另一手按住同側肩部,醫者用扶膝部的手推患者的腿內收并使該側的髖關節內旋,如骶髂關節發生疼痛,本試驗即為陽性。6單髖后伸試驗 患者俯臥位,兩下肢伸直,醫者一手按住患者骶骨背面,另一手肘部托住一側大腿,用手握住該側小腿,向上提起下肢,使髖關節被動

14、后伸,如骶髂關節處疼痛,本試驗為陽性。兩側作對比檢查。該試驗用于檢查骶髂關節病變。七、肩部檢查法(一)望診觀察患者肩部,坐位或站立位時雙肩是否對稱,高低是否一致。局部皮膚有無改變。肩部外形有無腫脹、畸形、肌肉萎縮。(二)運動檢查檢查時患者站立,肩關節置中立位。檢查肩關節的前屈、后伸、外展、內收、外旋、內旋運動。檢查時防止患者脊椎和肩胛胸壁連接參與活動,力求被測肩關節活動范圍正確。1前屈運動 患者取站立位,肩關節先置于中立位,然后囑其肘關節屈曲90,再前屈肩關節,前屈運動正??蛇_90。2后伸運動 患者取站立位,肩關節先置于中立位,然后囑其屈曲肘關節,再后伸上臂,肩關節后伸運動正??蛇_45。3外展

15、運動 患者站立,肩關節置于中立位,然后屈肘90。,再作上臂外展運動,正常可達90。4內收運動 患者站立,肩關節先置于中立位,然后囑其屈肘,再使上臂于胸前向內移動,內收活動正??蛇_40。5外旋運動 患者站立,肩關節置于中立位,囑患者肘部屈曲90,前臂于中立位,肘部貼近軀干側方,以固定肢體,然后再囑患者前臂外展,前臂外展活動范圍,即為肩關節外旋運動幅度,正??蛇_30。6內旋運動 檢查內旋運動時,患者體位同外旋運動,囑患者前臂作內收動作,前臂內收活動范圍,即為肩關節內旋活動幅度,正??蛇_80。(三)觸診 1骨觸診 患者取坐位。沿其鎖骨內側向外側觸診,檢查有無壓痛、畸形、骨擦音。檢查肩峰有無壓痛、異常

16、活動,肩峰外下方有無明顯凹陷和空虛感。觸診胸骨上切跡,胸鎖關節位置有無改變。觸診肱骨大結節有無壓痛、骨擦音、異?;顒印?軟組織觸診 肩部軟組織觸診分四個區:肌腱袖、肩峰下滑液囊和三角肌下滑液囊、腋窩、肩胛帶突出的肌肉群。通過肩部軟組織觸診了解其正常關系,發現有無變異、腫塊、腫瘤。進一步了解肌肉的張力、質地、大小和形狀。依次檢查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注意有無壓痛、形狀改變、肌張力變化。檢查肩峰下滑液囊和三角肌下滑液囊,注意有無肥厚、腫塊、觸痛等情況。檢查腋窩前壁的胸大肌、后壁的背闊肌、內側壁的前鋸肌、腋窩頂部的臂叢神經和腋動脈、外側壁的喙肱肌和肱三頭肌及觸捫此兩肌之間肱動脈搏動情況。

17、觸診肩胛帶突出的肌肉群,依次檢查胸鎖乳突肌、胸大肌、肱二頭肌、三角肌、斜方肌、菱形肌、背闊肌和前鋸肌,了解其大小、形狀、質地、張力以及發現其不正常的形態、腫物或肌肉缺如等,注意有無觸痛。(四)特殊檢查1搭肩試驗 又稱杜加(Dugas)試驗,主要檢查肩關節有無脫位。檢查時先囑患者屈肘,將手搭于對側肩上,如果手能搭到對側肩部,且肘部能貼近胸壁為正常。若手能搭到對側肩部,肘部不能靠近胸壁;或肘部能靠近胸壁,手不能搭到對側肩部,均屬陽性征。2落臂試驗 用以診斷肌腱袖有無破裂。檢查時患者取站立位,將患肢被動外展90,然后令其緩慢地放下,如果不能慢慢放下,出現突然直落到體側,為本試驗陽性,說明肩部肌腱袖有

18、破裂。3肱二頭肌抗阻力試驗 又稱葉加森(Yergason)試驗,主要用于診斷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或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檢查時囑患者屈肘90,醫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一手扶住腕部,囑患者用力屈肘、外展、外旋,醫者給予阻力,如出現肱二頭肌腱滑出,或結節間溝處產生疼痛為陽性征,前者為肱二頭肌長頭腱滑脫,后者為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4.肩周徑測量 又稱卡拉威(Callaway)試驗,醫者用軟尺以患者肩峰繞過腋窩測其周徑。肩關節脫位時,由于肱骨頭脫出,其周徑增大。需將患側與健側作對比。5疼痛弧試驗 囑患者肩外展或被動外展其上肢,當外展到60120范圍時,岡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肩部出現疼痛為陽性,這一特定區域的

19、外展痛稱疼痛弧。6.直尺試驗 正常的肩峰位于肱骨外上髁與肱骨大結節連線之內側,醫者用直尺貼于患者上臂外側,一端接觸肱骨外上髁,另一端能與肩峰接觸則為陽性征,說明有肩關節脫位或有肩胛骨頸部明顯移位骨折。7.岡上肌腱斷裂試驗 囑患者肩外展,當外展3060時可以看到患側三角肌明顯收縮,但不能外展上舉上肢,越用力越聳肩。若被動外展患肢越過60,則患者又能主動上舉上肢。這一特定區的外展障礙為陽性征,說明存在岡上肌腱的斷裂或撕裂。八、肘部檢查法(一)望診1畸形 正常人體上臂的縱軸與前臂的縱軸相交,在肘部形成一個外翻角,稱為攜帶角,男性5一10,女性10一15。(1)肘外翻:因肘部骨骼先天性發育異常,肱骨遠

20、端骨折復位不良或損傷了肱骨遠端骨骺,在生長發育中逐漸形成畸形,肘部攜帶角超過15,即為肘外翻畸形。(2)肘內翻:因肱骨髁上骨折復位不良形成發育型畸形,或創傷中損傷了肱骨遠端骨骺造成生長發育障礙,引起肘部攜帶角變小、消失甚至出現向內翻的角度,即為肘內翻畸形。(3)肘部其他畸形:肱骨髁上骨折復位不良可造成肘部后突畸形,肘關節結核可形成竹節樣畸形;肘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形成梭形畸形;大骨節病可形成肘關節粗大畸形等。2腫脹 須認真區分是關節內還是關節外,是全關節還是局限性腫脹。對腫脹性質也必須仔細分析是外傷性還是化膿性,是風濕性、結核性、還是腫瘤。(1)局部腫脹:可因肘部某一部位骨折或局部軟組織挫傷,

21、引起局部腫脹。(2)肘關節內腫脹:肘關節內有積液時,肘關節腫脹,表明有炎癥存在。(3)肘關節外腫脹:肘部彌漫性腫脹,超出關節界線部位,提示肘部骨折或嚴重擠壓傷。3瘢痕 肘部因創傷造成皮膚缺損、潰爛、燒傷等,可產生皮膚瘢痕。(二)運動檢查肘關節的運動包括四種:屈肘、伸肘、前臂旋后、前臂旋前。屆伸運動主要由肱尺關節和肱橈關節完成。旋和旋后運動主要是上、下尺橈關節的聯合活動。1.屈肘運動 肘關節屈伸運動以肘關節伸直位為0計算卜檢查時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囑患者肘關節完全伸直后再屈肘,正常可達140。2.伸肘運動 患者體位與檢查屈肘運動相同。檢查時囑患者作最大限度的屈肘,然后再伸直,正常為05,有的人(

22、多為女性)可過伸10。3.旋后運動 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前臂置中立位,屈肘90,兩上臂緊靠胸壁側面,兩手半握拳,拇指向上,囑患者前臂作旋后動作,正??蛇_90。兩側對比檢查。4.旋前運動 患者體位及雙上肢放置位同檢查旋后運動,然后囑患者作旋前動作,正??蛇_8090。兩側對比檢查。(三)觸診1骨觸診 通過骨觸診了解肘部骨結構有無變化,檢查時注意有否壓痛、骨擦音等情況。對肘部的骨性突起依次觸診,包括肱骨內上髁、尺骨鷹嘴及肱骨外上髁,檢查其骨輪廓有無改變,有無壓痛、異?;顒拥?。將肘關節屈曲90,檢查肱骨外上髁、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三點連線構成的等腰三角形(肘后三角)有無變化。當肘關節伸直時三點是否在一條直

23、線上。2軟組織觸診 肘部軟組織觸診分四個區:內、外、后、前側。檢查肘關節內側時,肘關節作屈伸活動,觸診尺神經位置有無變動。檢查旋前圓肌、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屈肌起點的附著部有無壓痛,將肘部外翻,檢查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有無觸痛,沿肱骨內上髁向上檢查髁上嵴處是否有淋巴結腫大。檢查肘關節后側尺骨鷹嘴滑液囊有無增厚。觸診肱三頭肌有無觸痛或缺損。檢查肘關節外側,橈側腕長、短伸肌有無壓痛,當伸腕抗阻力試驗時肱骨外上髁處有無疼痛加劇。檢查肘部外側副韌帶有無壓痛。觸診環狀韌帶時,結合前臂旋后、旋前,檢查局部是否有觸痛及松弛,以判斷環狀韌帶是否有損傷。檢查肘關節的前側,觸診前外側緣的肱橈肌、前內側緣的旋前圓

24、肌及通過肘窩的肱二頭肌腱、肱動脈、正中神經。將前臂旋后,屈曲肘關節,略加阻力,觸診肱二頭肌,了解肌張力,注意有無觸痛于肱二頭肌腱內側觸診肱動脈搏動。在肱動脈的內側可觸及圓索狀的正中神經,檢查有無觸痛及瘢痕壓迫。(四)特殊檢查1腕伸肌緊張試驗 檢查時一手握住患者肘部,屈肘90,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半握拳,另一手握住手背部使之被動屈腕,然后于患者手背部施加阻力,囑患者伸腕,此時肱骨外上髁處發生疼痛則為陽性,表明有肱骨外上髁炎。2.肘關節側副韌帶穩定性試驗 醫者一手握住患者肘部的后面,另一手握住腕部,讓患者伸直肘關節,一手握患者腕部并使前臂內收,握肘部的手推肘關節向外,在肘關節外側產生內翻應力,前臂

25、有內收活動,表明有外側副韌帶斷裂。若握患者腕部的手使前臂外展,握肘部的手拉肘關節向內,在肘關節內側產生外翻應力,若前臂有外展活動,表明有內側副韌帶斷裂。作以上試驗時,若出現肘關節外側或內側疼痛,未發現前臂內收或外展活動,雖然肘外、內側副韌帶未達到斷裂的程度,也要考慮該部的韌帶損傷。3叩診試驗 又稱替尼(Tine)征。本試驗是用來檢查神經內有無神經瘤的一種方法。當輕叩到神經結節處時,會產生向遠端放射痛,提示有神經瘤存在。九、腕和手部檢查法(一) 望診1腕和手的姿勢 觀察手的休息位與功能位的變化,以助診斷。手的休息位是手處于自然靜止狀態,此時手部的肌肉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休息位時腕關節背伸10一1

26、5,并有輕度尺偏,手的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半屈曲,拇指輕度外展,指腹接近或觸及食指遠端指間關節的橈側,第25指的屈度逐漸增大,呈放射狀指向舟骨。如果損傷中樞神經、周圍神經、肌肉或肌腱時,破壞了手部肌肉原有的平衡,則改變了休息位而產生畸形。手的功能位為腕背伸2030,拇指充分外展,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微屈,其他手指略為分開,各指間關節的屈曲位置較為一致:即掌指關節及近端指間關節半屈曲,而遠端指間關節微屈曲。2腕和手的皮膚和皮紋 手掌有3條主要的皮紋:大魚際紋(或稱近端掌紋)、掌中橫紋、遠端掌橫紋。大魚際紋,于大魚際基底勾劃出大魚際輪廓;掌中紋從大魚際紋的橈側開始,朝遠端掌橫紋相平行的方向延伸;遠端掌

27、橫紋,從食、中指的指蹼間到手掌尺側。拇指掌側基底有掌指橫紋,拇指掌側指間關節處有指間橫紋,其余4指的掌指橫紋位于近節指骨的中部平面。掌側的近端指間關節和遠端指間關節處,有近端指間橫紋和遠端指間橫紋。手背的指蹼位于近節指骨的中部,指蹼從背面觀形成一斜面。皮膚瘢痕,常可為深部組織損傷提示檢查線索。3指甲的形狀和顏色 正常指甲呈粉紅色。甲床蒼白是貧血或循環系統疾病的一個征象。正常指甲無凹陷或劈裂,其根部小新月形區域應是白色,異常指甲呈匙狀甲或杵狀甲。匙狀甲呈凹形,是霉菌嚴重感染的結果;杵狀甲呈半球形,寬而大,指甲下常發生軟組織增生,多見于呼吸系統疾病或先天性心臟病患者。4腕和手部腫脹(1)腕部腫脹:

28、腕部出現腫脹,多因關節內損傷或病變。腕部挫傷、韌帶或關節囊撕裂、腕骨骨折或月骨脫位則腫脹明顯。急性化膿性腕關節炎則全腕腫脹顯著,且發紅發熱。腕關節結核呈梭形腫脹,不紅不熱。風濕性關節炎腫脹發展迅速,時腫時消,往往呈對稱性腫脹。(2)鼻咽窩腫脹:正常的生理凹陷消失,多因腕舟骨骨折。(3)齡腕背側腫脹:多見于伸指肌腱腱鞘炎、腕骨骨折、腱鞘囊腫等。(4)掌指關節與指間關節腫脹:外傷可引起腫脹。如無明顯外傷,遠端指間關節腫脹,中年以上患者多見于骨性關節炎;近端指間關節梭形腫脹,多見于類風濕性關節炎。5腕和手部畸形(1)腕部餐叉樣畸形:發生于伸直型橈骨遠端骨折。(2)爪形手:若因前臂缺血性肌攣縮所致,出

29、現掌指關節過伸,近端指間關節屈曲畸形。由尺神經損傷所致,則掌指關節過伸,指間關節半屈曲,無名指、小指不能向中間靠攏,且小魚際肌萎縮。(3)鏟形手:由正中神經和尺神經合并損傷所致,表現為大、小魚際肌萎縮,掌部的兩個橫弓消失,掌心變為扁平,狀如鏟形。(4)腕下垂:橈神經損傷后,前臂伸肌麻痹,不能主動伸腕,形成腕下垂。此外,外傷性伸腕肌腱斷裂亦可出現垂腕畸形。(5)錘狀指:主要由指伸肌腱止點及附近斷裂,或止點處發生撕脫骨折,引起遠端指間關節屈曲,不能主動伸指,形成錘狀。(6)并指畸形:多屬先天性畸形,也可由損傷、燒傷后處理不當引起常為2個指并連,也有3個或4個手指連在一起,涉及拇指者少見。(7)短指

30、畸形:此為先天性畸形。其手部掌骨、指骨數目不缺少,只是短小??蔀榭v排或橫排一列或數列的指骨或掌骨短小。(8)缺指畸形:可為先天性遺傳引起,也可為外因造成,如被羊膜索條或臍帶纏繞壓迫所致,或因外傷而造成。(9)巨指畸形:為先天性畸形,原因不明。患指過度生長粗大,可發生于1個手指或幾個手指。(10)多指畸形:大多發生在拇指橈側,其次發生在小指尺側,在食、中、無名指兩側者較少見。6.手部肌肉萎縮(1)大魚際肌萎縮:多由正中神經損傷,肌肉麻痹造成,或腕管綜合征正中神經長期受壓所致。大魚際處創傷,造成正中神經運動支損傷,也可引起大魚際肌萎縮。(2)小魚際肌萎縮:由尺神經損傷或在肘后內側尺神經溝處長期受壓

31、,或尺神經炎,可造成小魚際肌萎縮。(3)骨間肌萎縮:掌側骨間肌萎縮因解剖位置關系,臨床表現不明顯,而背側骨間肌萎縮可清楚看到。(二)運動檢查腕關節、掌指關節、遠端及近端指間關節的運動,都以中立位0起點,其運動的幅度即為運動度數。1伸腕運動 檢查時患者屈肘90。,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囑患者作伸腕運動,正常伸腕可達60。2屈腕運動 檢查時患者體位同前,囑其作屈腕運動,正常屈腕可達60。3腕橈偏運動 檢查時患者體位同前,囑患者的手向橈側作橈偏運動,正??蛇_30。4腕尺偏運動 檢查時患者體位同前,囑患者手向尺側作尺偏運動,正??蛇_40。5伸指運動 檢查時患者體位同前,掌指關節伸直位0,可過伸1525

32、。近端指間關節與遠端指間關節達到伸直位0為正常。6屈指運動 掌指關節的屈曲正??蛇_8090。近端指間關節屈曲,正常可達90100。遠端指間關節屈曲,正常可達6090。7手指外展 檢查時囑患者將手指伸直,并分別以中指為軸線作食指、無名指、小指分開動作,即手指外展,正??蛇_20。8手指內收 檢查時手指外層位,囑患者將食指、無名指、小指向中指并攏,正常運動度數為內收0。9拇指背伸 檢查時囑患者拇指向橈側外展,拇指與食指之間的夾角可達50,即為拇指背伸的運動度數。10拇指屈曲 檢查時患者掌心向上,囑患者拇指運動橫過手掌,拇指端可觸及小指基底,拇指掌指關節屈曲正常可達50,指間關節屈曲可達90。11拇指

33、掌側外展 檢查時患者手伸直,拇指離開手掌平面向掌前方運動,拇指與掌平面構成的角度約為了0,即為拇指掌側外展運動的度數。12拇指背側內收 患者拇指在充分掌側外層位再回到解剖位置,正常拇指背側內收為0。13拇指對掌 檢查時先將拇指置于掌側外層位,然后向各指端作對掌運動,正常時拇指端可觸及其他各手指指端。(三)觸診1骨觸診 先檢查患者的橈骨莖突、尺骨莖突、橈骨及尺骨遠端,觸診其骨輪廓及有無壓痛;然后檢查近排、遠排腕骨,依次觸診掌骨、指骨,注意有無骨中斷、觸痛。檢查掌指關節、近端及遠端指間關節有無腫脹、觸痛、畸形、運動障礙。2軟組織觸診(1)腕管觸診: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腕管內壓力增高,使正中神經受壓出現

34、功能障礙,為腕管綜合征。檢查時可發現正中神經分布區皮膚感覺遲鈍,拇短展肌肌力弱、肌萎縮,甚至完全麻痹。囑患者屈腕,醫者用拇指壓迫腕管近側緣,麻木加重,疼痛可放射至食指、中指。(2)腕部尺神經管觸診:觸診腕部尺神經管,檢查小指及無名指尺側半,若有皮膚感覺遲鈍,小魚際肌及骨間肌肌力減弱、肌萎縮或麻痹,提示有腕部尺神經管綜合征。(3)肌腱觸診:觸診屈腕肌主要為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屈??;伸腕肌主要為橈側腕長、短伸肌及尺側腕伸??;觸診伸指肌,依次檢查指總伸肌腱、食指固有伸肌腱、小指固有伸肌腱。接著觸診拇長展肌、拇短伸肌、拇長伸肌。注意其肌張力有無變化,有無觸痛,運動有無障礙。固定患者拇指的掌指關節

35、,囑患者屈曲指間關節,檢查拇長屈肌收縮運動。囑患者屈曲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節并伸展兩指間關節,以檢查骨間肌和蚓狀肌功能。并可囑患者外展手指,醫者觸診背側骨間肌收縮;內收手指,觸診掌側骨間肌收縮。進一步檢查大魚際肌群的拇展短肌、拇短屈肌、拇內收肌,觸診其收縮;拇指對掌肌因位置深,不易觸及,拇指充分對掌時,可觸到該肌收縮。檢查小魚際的掌短肌、小指展肌、小指短屆肌,觸診其收縮;小指對掌肌被小指短屈肌所覆蓋,不易觸及。(四)特殊檢查1腕三角軟骨擠壓試驗 檢查時囑患者屈肘90,掌心向下,醫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遠端,另一手握住手掌部,使患手被動向尺側偏斜,然后伸屈腕關節,使腕關節尺側發生擠壓和研磨,如疼

36、痛明顯即為陽性,表明三角軟骨有損傷。2握拳試驗 又稱芬克斯坦(Finkel-stein)試驗,用于診斷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檢查時囑患者屈肘90,前臂中立位握拳,并將拇指握在掌心中,醫者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另一手握住患者手部使腕關節向尺側屈腕,若橈骨莖突部出現劇烈疼痛,則本試驗為陽性。3指淺屈肌試驗 醫者將被檢查處的手指固定于伸直位,然后囑患者屈曲需檢查手指的近端指間關節,若不能屈曲,表明該肌腱有斷裂或缺如。4.指深屈肌試驗 檢查時將患者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固定在伸直位,然后讓患者屈曲遠端指間關節,若不能屈曲,表明該肌腱可能有斷裂或該肌肉的神經支配發生障礙。5屈指試驗 又稱本奈-李特(Bunn

37、el-Littler)試驗,本試驗可評價手內在肌的張力。檢查時,使患者掌指關節略為過伸,然后屈曲其近端指間關節,若近端指間關節不能屈曲,則可能是內在肌緊張或是關節囊攣縮。區別內在肌緊張或關節囊攣縮的方法:使患指在掌指關節部位略為屆曲。然后被動屈曲其近端指間關節。該關節若能充分屈曲,則提示內在肌緊張。如果該關節仍不能完全屈曲,活動受限,提示近端指間關節的關節囊攣縮。6壓脈試驗 又稱愛倫(Allen)試驗,此試驗是檢查手部尺動脈和橈動脈的血液供應是否充分的一種方法。檢查時囑患者快速握拳數次,然后握緊,醫者用手壓擠患者握緊的拳,然后將拇指放在橈動脈上,食指與中指放在尺動脈上,同時向下將血管壓癟。在血

38、管腔閉塞的情況下,讓患者張開手,此時手掌應呈蒼白色,然后松開腕部一條動脈,但要繼續壓迫另一條動脈,正常時手會立刻變紅。如紅得很慢,意味著松開的動脈有部分阻塞或完全阻塞。另一動脈也可用同樣方法進行檢查,須兩手對比。十、髖部檢查法(一)望診髖關節損傷或疾病可引起步態改變,望診時要注意患者的步態。觀察髖部皮膚有無擦傷、色澤變化、皰疹、竇道,注意髖部異常的腫脹、膨隆、皮膚皺褶的增多或減少。囑患者站立,觀察兩側髂前上棘是否等高,兩側腹股溝是否對稱。從側面觀察腰椎屈度是否正常。從后面看臀部上方、髂后上棘之上的兩個凹陷的小窩是否在同一水平上。注意臀部肌肉有無萎縮,臀皺褶的數目、深淺有無變化。觀察兩側股骨大轉

39、子位置有無上移。(二)運動檢查1前屈運動 檢查時患者仰臥,兩下肢中立位,將骨盆放平,使身體長軸與兩髂前上棘之間的連線垂直,囑患者作屈髖運動,正常髖關節屈曲可達145。2后伸運動 囑患者俯臥雙下肢伸直,醫者將一側手臂放在患者髂蠟和下部腰椎上固定骨盆,囑患者主動后伸大腿,正??蛇_10。3外展運動 檢查時囑患者仰臥,雙下肢中立位,醫者一手按住髂骨,固定骨盆,另一手握踝部緩慢地將患者下肢向外移動,當醫者感到骨盆開始移動時,停止外展運動,其外展運動的度數,正??蛇_45。4內收運動 檢查時患者仰臥,雙下肢中立位,醫者一手固定骨盆,囑患者下肢內收,從健側下肢前方越過中線繼續內收,至骨盆開始移動為止,即為最大

40、內收限度,正??蛇_30。5外旋運動 檢查時患者仰臥,雙下肢中立位,讓被檢查的下肢作外旋運動,從足的中0立位,足底與床面垂直的縱軸到外旋的最大限度,正??蛇_45。另一種方法,體位同前,然后被檢查的下肢屈髖、屈膝各90,醫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另一手扶住足部,使小腿內收,則大腿沿縱軸外旋,測出小腿內收的角度,即為髖關節外旋的度數。6內旋運動 檢查時患者仰臥,雙下肢中立位,讓被檢查的下肢作內旋運動,從足的中立位,足底縱軸到內旋的最大限度,正??蛇_35。另一種方法,體位同前,被檢查的下肢屈髖、屈膝各90,醫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另一手扶住足部,使小腿外展,則大腿沿縱軸內旋,測出小腿外展的角度,即為髖關節內

41、旋的度數,正??蛇_45。(三)觸診1骨觸診 先檢查髖部的前面,觸診髂前上棘、髂嵴、股骨大轉子的骨輪廓,注意有無壓痛,兩側對比是否等高。叩擊股骨大轉予以了解股骨頸、股骨頭、髖臼有無骨折。觸診恥骨聯合有無壓痛。進一步檢查髖部后面,觸診股骨大轉子后面骨輪廓,注意有無壓痛。2軟組織觸診 在股三角區觸診淋巴結是否腫大,局部有無腫脹、壓痛等。于腹股溝韌帶中點的下方觸診股動脈搏動是否正常。檢查大轉子部有無腫脹、波動感、觸痛。沿髖外側觸診臀中肌,注意其肌張力及有無觸痛。患者側臥,于大轉子和坐骨結節連線的中點觸診坐骨神經有無壓痛、放射痛。囑患者屈髖、屈膝,在坐骨結節處觸診有無腫脹、囊性波動感、觸痛。髖部周圍肌肉

42、觸診,先檢查屈肌群,雖然髂腰肌觸不到,但髂腰肌攣縮可導致髖關節屈曲畸形。觸診縫匠肌、股直肌、內收肌群的長收?。▋仁占∪旱钠渌∪獠灰子|捫清楚);接著觸診外展肌群的臀中肌(臀小肌位置深,不易觸及)。觸診伸肌群的臀大肌和腘繩肌。胭繩肌包括股二頭肌、半膜肌、半腱肌。這些肌肉從起點到止點都可摸到。檢查時注意有無壓痛與索狀物,了解肌張力。(四)特殊檢查1髖關節承重機能試驗 又稱存德林伯(Trendelenburg)試驗。檢查時患者直立位,背向醫者,囑患者單腿站立,并保持身體直立,當一腿離開地面時,負重側的臀中肌立即收縮,將對側的骨盆抬起,表明負重側的臀中肌功能正常,本試驗為陰性。如不負重一側的骨盆不抬高

43、,甚至下降,表明負重側的臀中肌無力或功能不全,此為本試驗陽性。2骼脛束攣縮試驗 又稱歐伯(ober)試驗。檢查時患者側臥,患側下肢在上,囑其盡量外展,然后屈膝90,使髂脛束松弛,然后放松外展的大腿,大腿下降到內收位,本試驗陰性,表明髂脛束正常。若外展的大腿放松后仍保持在外展位,本試驗為陽性,表明髂脛束攣縮。3髖關節屈曲攣縮試驗 又稱托馬(Thomas)試驗。檢查時患者仰臥,腰部放平,囑患者分別將兩腿伸直,注意腿伸直過程中,腰部是否離開床面,向上挺起,如某一側腿伸直時,腰部挺起,本試驗為陽性,則該側髖關節有屈曲攣縮。另一方法是囑患者一側腿完全伸直,另一側腿屈髖、屈膝,使大腿貼近腹壁,腰部下降貼近

44、床面,伸直一側的腿自動離開床面,向上抬起,亦為陽性征。4下肢短縮試驗 又稱艾利斯(Allis)試驗。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兩腿屈髖、屈膝并攏,兩足并齊,放于床面,觀察兩膝的高度,如兩膝等高為正常。若一側膝比另一側低,即本試驗為陽性。5望遠鏡試驗 又稱杜普純(Dupuytren)試驗,用于檢查嬰幼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檢查時患兒仰臥位,醫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膝部將大腿抬高30,并作上下推拉動作,若察覺有松動感者即為陽性。雙側對照檢查。6復髖試驗 又稱歐托拉尼(Ortolani)試驗,用于檢查嬰幼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檢查時患兒仰臥位,醫者用一手握住患兒膝部,另一手中指、無名指壓住股骨大轉子,將大

45、腿屈曲、外展、外旋,當股骨頭進入髖臼時,即可聽到復位的彈響聲醫者再將患兒的大腿內收、內旋、伸直,股骨頭滑出髖臼,也可聽到脫位的彈響聲,為本試驗陽性。但須注意,若股骨頭脫位較高,作本試驗時不產生復位或脫位的感覺,也未聞及彈響聲,不能認為髖關節無脫位,還須與其他檢查對照。7髖關節過伸試驗 又稱腰大肌攣縮試驗?;颊吒┡P位,屈膝90,醫者一手握踝部,將下肢提起,使髖關節過伸。若骨盆亦隨之抬起,即為陽性。8蛙式試驗 多用于幼兒,檢查時患兒仰臥,使雙膝雙髖屈曲90,醫者使患兒雙髖作外展、外旋至蛙式位,雙下肢外側接觸到檢查床面為正常,若一側或兩側下肢的外側不能接觸到床面,即本試驗為陽性,提示可能有先天性髖關

46、節脫位9股骨大轉子位置的測量方法(1)髂坐連線:又稱奈拉通(Nelaton)線,患者取側臥位,從髂前上棘到坐骨結節的連線,正常時股骨大轉子的頂點恰在該連線上,若大轉子超過此線以上,說明大轉子上移。(2)髂股連線:又稱休梅克(shoemaker)線,患者取仰臥位,兩下肢伸直中立位,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平面上,醫者從兩側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頂點分別作連線,即髂股連線。正常時兩連線之延長線相交于臍或臍上中線,稱為卡普蘭(Kaplan)交點。若一側大轉子上移,則延長線交于健側臍下,且偏離中線。(3)布瑞安(Bryant)三角:患者取仰臥位,自髂前上棘與床面作一垂線,自股骨大轉子頂點與身體平行劃一線與上線

47、垂直,連接髂前上棘與大轉子頂點,即構成一直角三角形,稱為布瑞安(Bryant)三角。如果直角的兩邊等長,則為正常。如大轉子頂點到髂前上棘與床面的垂線之間的距離變短,說明該側大轉子向上移位。十一、膝部檢查法(一)望診1步態 觀察步態是否平穩而有節律。仔細觀察有無因膝關節僵直或疼痛而引起異常步態。2膝關節腫脹 外傷是膝關節腫脹最常見的原因。膝關節病變如急性化膿性炎癥、滑膜炎、風濕性關節炎、結核、腫瘤等均可出現關節腫脹。3膝周圍局限性腫塊 如髕上滑囊炎、脛骨結節骨骺炎、胭窩囊腫、骨軟骨瘤可出現局限性包塊或高凸畸形。4股四頭肌萎縮 觀察膝關節上方肌肉的輪廓,兩側是否對稱,有無萎縮。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膝

48、關節結核、下肢骨折長期固定,可出現股四頭肌萎縮。5膝關節畸形 正常的膝關節有510的生理外翻角,若超過15則為膝外翻畸形如單側出現膝外翻畸形稱“K”形腿;兩側膝外翻畸形稱“X”形腿。反之,正常生理外翻角消失,形成小腿內翻畸形,若為兩側稱“O”形腿。正常的膝關節伸直可有010的過伸,如過伸超過15,則稱為膝反張畸形。(二)運動檢查1屈曲 檢查時患者俯臥位,兩腿并齊,醫者一手按住大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足部,囑患者做屈膝動作,正常可達145。如測肌力,醫者可用扶足部的手對屈膝施加阻力。2伸直 檢查時患者坐于檢查床邊,雙小腿下垂,囑其主動伸膝,正常為0。若測肌力,醫者用手對伸膝施加阻力。3內、外旋 膝關

49、節完全伸直后無側屈和旋轉運動。當屈曲90時,內、外旋轉運動可達1020。(三)觸診1骨觸診 檢查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兩膝屈曲90,膝關節的骨隆起和關節邊緣容易觸診清楚。先于膝關節前面觸診股骨和脛骨間關節間隙。在膝關節內側可捫清股骨內側髁、脛骨內側髁。在膝關節外側可捫清股骨外側髁、脛骨外側髁及腓骨小頭。膝關節前下方可觸及脛骨結節,檢查有無壓痛和異常隆起。髕骨在膝關節前方,屈膝位時位置固定,不能移動,伸直時可以移動,其內側與外側的一部分可摸清。當繼發關節炎時,髕骨邊緣變得凹凸不平。2軟組織觸診 檢查膝關節的前面、內側、外側、后面。在膝關節前面觸診髕韌帶,前內側觸診股內側肌,前外側觸診股外側肌,了

50、解有無缺損、觸痛。檢查內側半月板時,將小腿內旋,觸診有無壓痛。沿關節線向內、后方、觸診內側副韌帶,檢查是否有觸痛和連續中斷??p匠肌、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位于膝關節的后內側,止于脛骨內側髁的前下方,檢查有無觸痛。檢查外側副韌帶時,囑患者被檢查側的踝部橫放在對側膝上,膝關節屈曲90,髖關節外展、外旋,使髂脛束松弛,這樣可以摸清外側副韌帶,注意局部有無觸痛。髂脛束位于膝關節外側的稍前方,患者伸膝抬起下肢或抗阻力屈膝時,可以摸清,注意其緊張度及有無攣縮。腓總神經在橫過腓骨小頭下方可以摸到。檢查膝關節后面時,囑患者屈曲膝關節,對胭窩深部組織進行觸診,注意有無腫物。在膝關節后外側可摸到股二頭肌肌腱?;颊咴?/p>

51、抗阻力屈曲膝關節時,在股骨后面,內、外髁的上方,可以摸到腓腸肌起點處的兩個頭,檢查有無缺損和觸痛。(四)特殊檢查1回旋擠壓試驗 又稱麥克馬瑞(Mc Murray)試驗,檢查時患者仰臥,醫者一手握足,一手固定膝關節,使患者膝關節極度屈曲,盡力使脛骨長軸內旋,并向內推擠膝關節使其外翻,小腿外展,慢慢伸直膝關節。如果膝關節外側有彈響和疼痛,即本試驗為陽性,表明外側半月板有損傷。按上述原理作反方向動作,使膝關節外旋內翻,小腿內收,然后伸直膝關節,如果有彈響和疼痛,即為陽性征,表明內側半月板有損傷。2研磨提拉試驗 又稱阿普萊(Apley)試驗。(1)擠壓或研磨試驗:患者俯臥位,膝關節屈曲90,醫者一手固

52、定胭窩部,另一手握住患肢足部,向下壓足,使膝關節面靠緊,然后作小腿旋轉動作。如有疼痛,提示有半月板破裂或關節軟骨損傷。(2)提拉試驗:本試驗有助于鑒別損傷處發生在半月板還是在側副韌帶。患者俯臥,膝關節屈曲90,醫者一手按住大腿下端,另一手握住患肢足踝部,提起小腿,使膝離開檢查床面,作外展、外旋或內收、內旋活動,若出現膝外側或內側疼痛,則為提拉試驗陽性。表明有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3屈膝旋轉試驗 又稱梯布瑞爾一費舍(Timbrill-Fischer)試驗。檢查時患者坐于床邊,雙膝屈曲足下垂,醫者用拇指壓在患者關節間隙的前側方,相當于半月板處,另一手內旋和外旋患者小腿,反復多次。如有半月板破裂,可

53、能在醫者拇指下突然感有物體移動并引起疼痛。4膝側副韌帶損傷試驗 檢查時患者仰臥位,膝關節伸直,如檢查內側副韌帶,醫者一手置患者膝外側推膝部向內,另一手拉小腿外展,這時產生松動感和內側疼痛,即為本試驗陽性,表明膝內側副韌帶損傷或撕裂。反之,檢查外側副韌帶有無損傷或斷裂。5半月板重力試驗 檢查外側半月板時,患者側臥位,將大腿墊高,使小腿離開床面,囑患者作膝關節屈伸運動,使外側半月板受到擠壓和研磨,如有外側發生疼痛或出現彈響即為陽性征。接著檢查內側半月板,囑患者反方向側臥,上面的腿略外展,作膝關節屈伸活動,使內側半月板受到擠壓和研磨,若無彈響和疼痛,內側半月板正常。若出現彈響和疼痛,即本試驗為陽性。

54、6抽屜試驗 檢查時患者仰臥位,雙膝屈曲90,醫者用大腿壓住患者的足背,雙手握住小腿近端用力前后推拉。如果小腿近端向前移動,表明前交叉韌帶斷裂;反之,有向后過多的移動,表明后交叉韌帶斷裂。7浮髕試驗 檢查時患腿伸直,醫者一手壓在髕上囊部,向下擠壓使積液局部于關節腔。然后用另一手拇、中指固定髕骨內外緣,食指按壓髕骨,若感覺髕骨有漂浮感,重壓時下沉,松指時浮起,此即浮髕試驗陽性。表明膝關節腔內有積液。8絞鎖征 患者坐位或仰臥位,囑其膝關節屈伸活動數次,若出現關節疼痛且不能屈伸,即為陽性征,表明半月板撕裂、移位而發生膝關節絞鎖。十二、踝與足部檢查法 (一)望診 1踝關節腫脹 常見的原因是踝部筋傷、骨折

55、、踝關節結核、骨性關節炎等造成腫脹。2足踝部畸形(1)馬蹄足:行走時前足著地負重,踝關節跖屈位,足跟懸起。(2)仰趾足:行走時足跟著地負重,踝關節保持在背伸位,前足仰起。(3)內翻足:足底向內翻轉,行走時足背外側緣著地。(4)外翻足:足底向外翻轉,行走時足內側緣著地。(5)扁平足:足縱弓塌陷變平,足跟外翻,前足外展。(6)高弓足:足的縱弓異常升高,行走時足跟和跖骨頭著地。3足趾畸形(1)( )外翻:( )趾向外偏斜合并第l跖骨內翻,第1、2跖骨間隙增寬,第l跖骨頭內側皮下常有增厚的滑囊,常伴有平足。(2)( )內翻:( )趾向內偏斜,少見。(3)爪狀趾:表現為跖趾關節過伸,趾間關節屈曲,趾背常

56、有胼胝,以第2趾多見。(4)錘狀趾:主要表現為近端趾間關節屈曲畸形。(5)重疊小趾:為先天性畸形,多為雙側性,小趾疊于第4趾上方。4趾甲畸形(1)嵌甲:趾甲緣生長時嵌入軟組織內。(2)甲下骨疣:由外傷或骨膜炎引起。趾骨骨疣可將趾骨頂起,趾甲逐漸變厚,疼痛加重。(二)運動檢查1踝關節背伸 囑患者坐在檢查床邊,兩膝關節屈曲90,兩小腿懸垂,囑患者從中立位作踝關節背伸運動,正常可達30。2踝關節跖屈 檢查時體位同前,囑患者作踝關節跖屜運動,正常可達45。3跟距關節內翻 檢查時體位同前,囑患者作足內翻運動,正常內翻可達30。4跟距關節外翻 檢查時體位同前,囑患者作足的外翻運動,正常可達30。5跗骨間關節的內收與外展 檢查時醫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跟部,使之保持中立位。另一手握住患者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