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8 卷第2 期 2 0 0 9 年4 月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J o u m a lo fD a l i a nM a r i t i m e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IS c i e n c 髓E d i t i o n v 0 1 8 2 A p r 2 0 0 9 文章編號 1 6 7 1 7 0 4 1 2 0 0 9 0 2 0 1 3 1 0 4 翻譯的二元論 郭元渡 唐爽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外語系 遼寧大連1 1 6 0 0 0 摘要 尤金 奈達的 等效原則 和奧古斯特 加特的 關聯效 應 作為目前西方最具影響力的翻譯理論 二者所研究的角 度和重點雖有差異 但研究的客體相同 都是對翻譯規律進 行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揭示 因此 二者不是對立的 而是統 一的 關聯與等效的整合是翻譯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關 聯以等效為日的 等效以關聯為手段 它們的關系是辯證統 一的 關鍵詞 翻譯 語境 順應 忠實對等 關聯選擇 中圖分類號 H 0 5 9 文獻標識碼 A P r o p e rt r a n s I a t i o n sb ym e 鋤so f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e q u i V a l e n c ei n t Or e l e V a n c e G U OY u 姐一b o T A N GS h u a n g D e p a m I l to fF o r e i g nL a n g t l a g 髂 L 曲n i n gU n j v o f I n t e m a t i o r l a lB u s i I l e 鷂蚰dE n o m i c s D a l i 鋤1 1 6 0 0 0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F u l l c t i o n a Ie q u i v a l e n c ei I l i t i a t e db yE u g e n eN i d aa n d t h et h e r yo fr e l e v a l l c ep u tf o r w a r db yA u g u s tG u t t I a v eag r e a t i m p a c to n n t e m p o r a r y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i e s 洫s p i t e0 f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p e r s p e c t i v 鋁a n df o c u 麟 Y e tt h es a r n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a I l dt h e i rs u c c e s s i v eD D o b e sa r md i s c o v 商e si nt e m l So ft r a n s l a t i o n p e r f e c t i o np a v et h ew a yf o rt h et l I l i t yo ft h ed u or a t h e rt h a n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 sT h u st h ei n t e g r i t yo ft h et W oi sa d v i s a b l eo I la c c o u I l tt h tf u n c t i o n a le q t l i v a l e n c ei sa t t a i n a b l eb yw a yo fr e l e v a n c e a n dr d e r a n c ei Sam u s ti na c K e v i n ge q u i v a l e l l c e K e yw o r d s t r a 璐l a t i o n c u t n u a l n t e x t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 f a i t h f U de q u i v a 工e n c e o p t i n l a l r d e v a n c e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交際活動 涉及語言 符號的轉換及文化的轉換 語言的翻譯實質上是文 化的翻譯 越來越多的翻譯理論家開始重視和研究 翻譯的交際本質 丹 司潑駁 D a nS p e r b e r 和戴爾 德 威爾遜 D e i r d r ew i l s o n 于1 9 8 6 年提出關聯理 念 成為西方近年來頗具影響力的認知語用學理論 1 9 9 1 年奧古斯特 加特 A u g u s tG u t t 在 翻譯與關 聯 認知與語境 中分析了關聯理論在各種翻譯現象 中的應用情況 從而證明了關聯理論在翻譯中的解 釋力和適用性 而尤金 奈達 E u g e n eN i d a 在 語 言與文化 翻譯的語境 中認為功能對等是 最接 近的 自然的對等 即譯語閱讀效果與源語閱讀效 果的對等 uo 這種對立的研究傾向對于需要有宏觀 意識及理論系統化的翻譯學的前景無疑是不利的 因為翻譯學不是具體的研究成果的簡單相加 而是 要有整體意識 宏觀把握和理論的系統化 但目前 的譯論研究成果表明 中外學者幾乎把全部注意力 集中在結果及結果的標準化上 翻譯 具有雙重意 義 一是靜態意義 指翻譯行為的結果 即譯文本身 二是動態意義 指翻譯的過程 如果注重研究的真 正目的 翻譯研究應該加強對翻譯過程的動態研究 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經歷的極其復雜的斟酌與決策 的推理過程加以剖析 翻譯的語言層面指掌握不同語言的譯者先理解 源語詞句的意義 再用目的語加以傳達的過程 翻 譯活動必定會涉及語言學和語用學問題 作為一種 對話行為 翻譯不僅僅是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 進行 因此翻譯的基礎并不在于語言符號的表達能 力 而是取決于人們建構交際關系 進行人際交流的 能力 關聯理論是語言交際和認知語用學的理論 主要研究信息交際的推理過程 它關注的核心問題 是交際與認知 注重探索語言交際的話語解釋原則 指出交際的推理本質 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和 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過程 語言交際是按一定思維 規律進行的認知活動 明示與推理是交際過程中的 兩個方面 從說話人的角度來說 交際是一種明示過 程 即把信息意圖明白地展現出來 而從聽話人的角 度來說 交際又是一個推理過程 推理就是根據說話 人的明示行為 比如話語 結合語境假設 求得語境 效果 獲知說話人的交際意圖 關聯理論最大的貢 獻在于提出了人們在交際中下意識遵循的兩條關聯 收稿日期 2 0 0 8 1 1 一1 2 作者簡介 郭元渡 1 9 6 5 一 男 遼寧大連人 副教授 萬方數據 1 3 2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8 卷 原則 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 關聯的認知原則是指 人類認知傾向于同最大關聯相吻合 關聯的交際原 則是指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 有最佳關聯 丹 司潑駁和戴爾 威爾遜將最佳關聯定義為 明示刺激具有足夠的關聯性 聽話人須進一步加工 處理 明示刺激與說話人的能力和偏愛相一致 因而 最具關聯性 翻譯作為一種語際交際行為 也是一 個涉及大腦機制的推理過程 是一種語際明示推理 的闡釋活動 在這種語際闡釋活動中 關聯原則管 轄著譯者對源語的理解和目的語語碼的選擇 而轄 制翻譯的基本原則就是關聯 在這一闡釋活動中 譯者應首先明確自己既是源語作者交際意圖的接受 者 又是譯文讀者的雙重身份 翻譯的全過程實際 包含兩個明示推理過程 涉及3 個交際者 源語作 者 譯者和譯文讀者 在第一個明示推理過程中 源 語作者向譯者示意其交際意圖 而譯者則根據源語 的明示信息 源語的語境信息及關聯原則對源語作 者的交際意圖進行推理和理解 隨后 譯者進入第 二個明示推理過程 譯者成為向譯文讀者發話的交 際者 他首先對目的語讀者的認知環境 如認知目 的 理解水平 語境背景及興趣愛好等 作出正確的 推理和假設 從而正確估計譯文讀者的期待 然后再 把握自己對源語作者交際意圖的理解 譯文語言環 境以及讓譯文讀者獲得 最佳關聯 的原則 最后決 定自己所要達到的翻譯目的 使譯文和源語達到最 大限度的類似 新舊信息結合的必要條件是它們須 相互關聯 新的話語須以某種方式與聽者已有的知 識背景發生聯系 言者說話時必須遵守關聯原則 盡可能使話語與語境相關 聽者可以利用關聯原則 指導推理 從新舊信息提供的前提得出有關話語意 圖的結論 語言交際中 關聯性指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系 話語與語境的結合如果符合最佳關聯原則 所得出 的意義便是最正確的解釋 推理與理解的過程從識 別句子的語碼意義開始 這種句子意義須在語境的 作用下不斷充實 才能獲得完整的說話人的意圖 最 后使理解符合自己所期待的關聯 語言交際的實質 在于推理思維 即通過推理來理解和認知 任何一 種翻譯理論都強調翻譯的前提是正確理解源語 可 是自然語言中同一話語在不同的認知環境中的理解 是多樣的 那么譯者靠什么來推理 認知作者的交際 意圖呢 關鍵要靠尋找最佳關聯 關聯理論奠定了 翻譯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基礎 關聯理論的翻譯觀把 翻譯看做一個涉及人腦機制的推理過程 人類大腦 中最為關鍵的交際機制是根據行為進行推理的能 力 欲使交際成功 關鍵的問題是聽話人如何從自 己的認知環境中利用全部假設 設法選出切合實際 的 說話人試圖傳達的信息 在關聯框架內 翻譯就 是一種語內或語際明示推理的闡釋活動 交際者對 暗含意義的獲得 有賴于對話語和語境之間最佳關 聯的推理 認知 即設法找到交際者的話語和語境假 設的最佳關聯 通過推理找出語境含義 達到語境效 果 實現交際的成功 舊 譯者的雙重身份決定其肩負 著雙重任務 理解認知和轉換表達 他需從源語文 本中通過推理尋找最佳關聯性 繼而借助最佳語碼 將這種關聯性傳遞給譯語讀者 也就是說 譯者既 要確保翻譯過程中的推理具有最佳關聯性 又要確 保翻譯的結果 即譯語文本是源語文本的最佳再現 翻譯活動是以語言為媒介的信息傳遞 因此源 語和目的語之間必然會發生聯系且相互作用 通過 信息處理 把兩種語義系統和兩種語碼聯系起來 二者之間的對應并非表現在字數 詞義 語法等方 面 而在于意義對等 文字對等翻譯實質上是將語 言與信息割裂開來 因而也就缺少了翻譯過程中應 該具有的信息接收與再傳遞的過程 如果譯者本人 對于源語的信息尚不能真正把握 那么他傳達給讀 者的就只是毫無意義的語言符號而已 含有差異的 對等是語言中最基本的問題 也是語用學所關注的 核心問題 而翻譯在本質上是將源語中成文的材料 替換成等值的目的語的成文材料 奈達和塞珀 S a b e r 一致認為沒有絕對的等值翻譯 因為 翻譯是在 譯入語中用最切近的 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 信息 首先是語義上的對等 其次是風格上的對 等 3 1 奈達將對等分為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 二者 并不互相排斥 形式對等強調形 義對等 而動態對 等則強調效果對等 前者在理論上可以是較低等級 的語法層次的對等 而后者主要是指語篇整體效果 的對等 柯勒曾大膽預言 等效原則必將成為壓倒 一切的原則 4 1 等值 等效原則的確立明確了翻譯 理論的核心 對等原則 等值論以文本為中心 以 源 譯語文本間的等值作為翻譯的目標 這一主張 逐漸被 以讀者為中心 的等效論所揚棄 后者打破 傳統譯論中靜態分析翻譯標準的局面 解決了長期 以來相持不下的直 意譯之爭 卻因忽視源文審美信 息的傳遞且過分強調讀者而造成源文中主要文化信 息的掛一漏萬 萬方數據 第2 期郭元渡 等 翻譯的二元論 1 3 3 眾多學者對于二元對立式的劃分 使得對等理 論的研究似乎成了分類學研究 更使得不少翻譯實 踐者有時不知所措 最佳對等 這一概念的提出不 僅基于大量的翻譯實踐 更基于它與 最佳關聯 的 一脈相承 它不僅避免了煩瑣哲學式的對等術語 而且能促成源語文本和目標讀者間的和諧一致 是 譯者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 因此譯文必須符合譯語 文化的需要 流暢自然 清楚易懂 根據這種理解 就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讀者將同一源語譯成不同的 目的語 奈達的翻譯論為譯者提供了一定的指導 有其適用性 解決了翻譯過程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 題 被許多譯者接受并使用 然而 它又有一定的局 限性 例如翻譯過程中文化的損失 理論與實踐的沖 突 譯語與源語政治含義和風俗的差異等問題 浩 如煙海的世界文化充分表明了這樣的事實 任何一 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任何一種文化都不甘被 同化或異化 因此譯者不可能在譯作中消滅文化差 異 也絕不應該一味逢迎譯語文化而任意改變源語 文化 加特的關聯理論翻譯觀把翻譯看做是一個對 源文進行闡釋的動態的明示推理過程 從而抓住了 翻譯的本質特性 人的認知結構和認知環境的動態 性 使得譯者只能根據內容去推理認知源語的交際 意圖 并借助于語碼將它傳遞給譯語接受者 而譯語 接受者同樣也在自己動態的語境內對譯文進行闡釋 和解讀 又由于譯者和譯語接受者推理時所依據的 最佳關聯以及作為特殊交際形式的翻譯所涉及的最 大關聯也是動態的 譯語文本只能是語言順應的結 果 而譯語接受者的解讀過程也是一個順應過程 因此 將 等效 和 關聯 結合起來 可以總結出3 個 原則 將源語模糊語義進行清楚表達的原則 適應讀 者層次而改變話語結構的原則 以及與源語風格值 相等但用詞不盡相同的原則 關聯與對等的統一體現了翻譯最本質的特征 翻譯的程序可以簡述為 既要鉆進去 又要跳出來 鉆進去以求理解 跳出來以求表達 b 1 理解與表達 是翻譯不可或缺的兩個過程 理解與表達存在著互 相對立 互相聯系 互相依存 互相轉化的對立統一 關系 理解是表達的基礎和前提 而表達則是理解 的目的和結果 奈達認為 翻譯意味著交流 而交流 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譯文接受者收到的信息 即正確 理解和欣賞譯文的程度 翻譯重在功能上的對等 而不是形式上的對應 因為譯文與原文不可能完全 對等 僅僅根據詞匯 語法特征 甚或語篇結構來討 論譯文的充分合理性都是有欠缺的 奈達的功能對 等觀包括從最低到最高程度的充分內涵 他認為翻 譯的最低程度應是 譯文讀者對譯文的理解使之能 想象出原文讀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賞原文的 而最高 程度應是 譯文讀者用原文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的 方式來理解和欣賞譯文 岫3 因此 在翻譯中 理解 離不開表達 沒有表達 理解就失去了目的和意義 同樣 表達也離不開理解 離開理解 表達就無法進 行 就理解和表達這對矛盾來看 其主要方面是對 源文的正確理解 譯者必須借助于語言使用涉及的 認知語境 尋找語言使用的最佳關聯性進行行之有 效的推理 當譯者對源文取得正確理解之后 如何 將源文的思想和風格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 便成了 矛盾的主要方面 這時 譯者需要借助目標語語碼 模式 恰如其分地 等值地 確切地把源語文本所表 達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轉移到目的語中去 在對 源文作出完全確切的表達 實現譯文與源文之間 最 佳對等 之時 表達過程即宣告結束 整個翻譯過程 便也隨之結束 關聯與對等共存也體現了翻譯的終極目的 根 據行為學理論 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活動 翻 譯行為發生的環境必定存在于文化的背景之中 不 同的文化必然有其不同的社會規范和價值觀 因 此 將一種語言文本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文本的行為 活動 絕非是一種簡單的一對一的語言轉換活動 它 是信息的傳遞 是一種為特定目的而從事的復雜的 重寫和重組活動 翻譯的目的可歸結于兩大類 文 化需求和讀者需求 而只有在翻譯中把關聯與對等 有機結合 才能達到翻譯的核心目的 1 以社會文化需求為翻譯目的 翻譯意味著 兩種不同文化的對比與選擇 譯者一方面根據自己 特定的文化底蘊解釋源語文化現象 另一方面根據 翻譯目的選擇譯文的側重點 是放在淡化差異 趨同 于本民族文化現象之上 還是放在保持原文特點 突 出其民族文化現象之上 如果翻譯的目的是前者 則譯者往往用目的語的文化意識 價值觀 信仰以及 語言表達方式來改寫原文 給原文打上目的語文化 意識的烙印 使譯文盡可能淡化兩種語言和文化的 差異 盡可能符合目的語文化的規范 做到通順易 懂 追求譯文讀者對譯文的理解和欣賞與原文讀者 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趨同的境界 如果譯者的目的 是引進 吸收外來文化精華 為本土語言文化帶來全 新的成分 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滲透 那么 譯 者會盡量保持原文的音韻 含義 節奏和篇章 突破 萬方數據 1 3 4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8 卷 譯語本身的限制 在譯語中重現源語特征 此時的 翻譯旨在保持原文獨特的異域風格 求得譯文與源 文在語言 文化各方面的高度一致 如中國翻譯史 上的佛經翻譯 唐宋以后 佛家研究佛典日益深入 則覺舊語與新義斷不能相吻合 而襲用之不免籠統 失真 于是共努力新語之創造 其間或綴華語而別附 新義 或存梵音而變為熟語 6 1 這恰是化 洋 為 中 的 關聯對等式 翻譯杰作 2 以讀者需求為翻譯目的 許多翻譯理論家 認為讀者的反應是衡量翻譯成敗的一把尺子 研究 譯文讀者不能回避對源文讀者的了解 源文作者在 寫作時已有其期待的讀者群 他會選擇適當的語言 變體來滿足該讀者群 使之易于和樂于接受他的文 本信息 因此 研究源文作者的讀者群可以從研究 源文的語言變體著手 根據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哈 特姆和梅森的觀點 語言變體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即 與用途相關的語域和與使用者相關的方言變體 而 后者是研究譯文讀者的要點n 它包括地域方言 時 代方言 社會方言 非標準方言和個人方言 地域方 言不僅含有因地域不同而帶來的語言特征 還常伴 有政治文化因素的考慮 時代方言指隨時間推移而 出現語音變化 社會方言則指一個語言群體中不同 地位層次的人之間出現的語言差異 這種差異不僅 反映了年齡及性別的差異 而且隱藏著意識形態 社 會地位及政治權利等更深層次的差異 標準語與非 標準語的差異不僅具有語言特征的差異 也有功能 的差異 個人語言指一個人在一種語言體系容許范 圍內對言辭的選擇 包括獨特的發音 用詞及造句形 式 通過對以上諸多因素的仔細斟酌 譯者大體上 可以推測出源文作者期待的讀者群是何種社會群 體 如果譯者期待譯文的讀者群相似于源文的讀 者群 那么借助以上分析可以預測 如果讀者群為成 人中具有較高文化素質或年輕讀者的層面 由于前 者文化水平較高 對異國文化有較高的認同性 而后 者對新事物有天然的認同感 追求前衛與異化 因而 迫使譯者使用關聯對等式翻譯策略 翻譯 一詞所 具有的雙重意義決定了關聯與對等的統一是譯者把 源語文本譯成目的語文本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和終 極目的 翻譯必然是翻譯過程和翻譯結果的統一 體 因為評判譯文優劣程度要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 是否明了源語作者明示的交際意圖 是否推理出源 語交際語境的動態關聯 譯語文本是否實現了與源 語文本效應上的對等 換言之 評判譯文的優劣須 考察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否推理出源語文本認知語 境的最佳關聯性 是否運用了準確恰當的語碼模式 譯文是否能產生等值效應 即關聯理論和對等原則 的遵循與否 因此 只要是以關聯性的推理為前提 語碼表達為手段且以譯文效果上的對等為目的的譯 文必是上乘的譯作 因為它既講究了關聯和對等的 統一 又關注了翻譯過程與翻譯結果的統一 也形成 了理解與表達的統一 四 結 語 理解與表達在翻譯中是統一的 譯者首先應在 源語的潛在語境中尋找最佳關聯 然后利用信息語 碼對頭腦中的表征進行升華 實現最佳對等 這樣 將關聯理論運用到對等理論中來 建立前后呼應 首 尾一致 涵蓋翻譯過程與結果的譯論是可行的 既 然源語文本和譯語文本不可能有嚴格意義的對等 譯者首先要達到翻譯的效度便是使源文作者的意圖 與譯文接受者的期待相吻合 其次要提高譯文的信 度 使譯語文本最大限度地向源語文本趨同 實現最 佳意義上的對等 這就要求對源文的理解和譯語的 表達不出偏差和遺漏 也就離不開文本的關聯性 推 理的準確性 語碼模式使用的合理性 也就是說 關 聯性與對等原則分別是翻譯理解和表達的靈魂 而 關聯性與對等也正是翻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關 聯性以對等為目的 對等以關聯性為手段 參考文獻 1 劉伊俐 從關聯理論看書面語篇的語境選擇 J 外語與 外語教學 2 0 0 2 5 9 7 9 9 2 譚載喜 新編奈達論翻譯 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 公司 2 0 0 1 3 博卓吾 翻譯理論與實踐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 版社 2 0 0 1 4 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 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 版社 1 9 9 2 5 A U G U S TG T r a n s L a t i o na 1 1 dr e I e v a n c e M 0 x f o r d B 蠲l B l a c k w e l I 1 9 9 1 6 s P E R B E RD w I L s O ND R d e v a n c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g I l i t i o n M B e 日i n g F o r e i 9 1 1L a n g u a g eT e a c h i n ga n dR e s e a r c hP r e 鷂 2 0 0 1 7 J A C O B s O NR O nI i n g u i s t i ca s p e c t so ft r a n s l a t i o n M C a m b r i d g e s h i r e H a r v a r dU n j v e r s i t yP r e 鷂 1 9 9 9 8 E U G E N EN T h e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o ft r a n s I a t i o n M L e i d e n U n i t e dB i b l eS o c i e t i 舒 1 9 9 9 萬方數據 翻譯的二元論翻譯的二元論 作者 郭元波 唐爽 GUO Yuan bo TANG Shuang 作者單位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外語系 遼寧 大連116000 刊名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 卷 期 2009 8 2 被引用次數 0次 參考文獻 8條 參考文獻 8條 1 劉伊俐 從關聯理論看書面語篇的語境選擇 2002 05 2 譚載喜 新編奈達論翻譯 2001 3 博卓吾 翻譯理論與實踐 2001 4 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 1992 5 AUGUST G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1991 6 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ngnition 2001 7 JACOBSON R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1999 8 EUGENE 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99 相似文獻 10條 相似文獻 10條 1 期刊論文 盧衛中 語境對報刊新聞翻譯的制約作用 上海科技翻譯2002 2 語境是翻譯的基礎 翻譯取決于語境 準確地說 取決于翻譯語境 這已成為翻譯界的定論 本文作者認為 新聞語篇作為一種特殊的體裁 其創作既具有 與其它體裁相同的語境特點 又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 其翻譯既受一般翻譯語境因素的制約 又受新聞體裁本身所具有的特殊語境因素的制約 基于這種認 識 文章以語境理論為指導 探討了新聞語境的特殊性及其對報刊新聞翻譯的制約作用 2 學位論文 彭利元 論語境化的翻譯 2005 翻譯即譯意 意義受語境制約 因此必須在語境中開展翻譯 然而 這個邏輯嚴謹的三段論 長期以來沒有引起翻譯界的足夠重視 原因是多方面 的 究其根本 是學術語境和學術視野局限了人們對翻譯的認識 中國傳統譯論源于中國古典文論和古典美學 形成了經久不衰的文藝美學翻譯傳統 西方傳統譯論源于古希臘 古羅馬文藝美學和 圣經 闡釋學 最早也帶有較強的文藝美學特征與闡釋學特征 現代譯論的發展 在東方和西方因其學術視野的差異 形成了兩條不同的發展軌跡 在哲學的語言學 轉向及豐碩的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影響下 西方譯論首先形成了精細的語言學研究傳統 然后在功能主義 文化轉向及解構主義的引領下 繼而轉向翻譯 研究的目的功能論 文化論及解構主義 形成了一浪推一浪的譯學熱潮 相反 在傳統文藝理論的影響下 中國譯論在文藝美學的傳統軌跡上繼續徘徊 直到20世紀70 80年代才開始出現追趕西方譯學浪潮的局面 引發出中國譯學界一些新的思考 回顧翻譯的實踐史和理論研究史 我們不難發現 中西譯論都存在一個久被邊緣化的共同論說基點 這個共同的論說基點就是語境 翻譯中只要遇 到困難 人們無不求助于語境 求助于上下文和言外語境 無論是詞語選擇 還是語篇的前后銜接與連貫 無不是通過語境分析以求得圓滿解決的 中外歷史上譯論迭出 異彩紛呈 人們在對翻譯這種復雜的人類交際行為提出真知灼見的同時 也無不執于語境的一端或幾端 直譯派執于原文的 形式 關注原文的言內語境 企圖在譯語與原語之間找尋完美對應的結構形式 以傳達原文的意義 意譯派不執于原文的形式 而關注語詞與上下文及 情景 文化的密切關聯 旨在異中求同 得意而忘形 異化論者執于原文的文化視域 主張保持譯文的異域風味 歸化論者執于譯語讀者的接受視域 主張以符合譯語習慣的表達方式傳達原文意義 每種譯論主張無不有其獨特的話語語境 其話語語境就是各自的存在視域 然而 語境本身的宏大與廣博 似乎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對語境本身的研究亟待加強 語境研究是構建任何科學概念的基礎 離開了語境 任何所 謂 科學 的概念都將是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 失去其 科學 的存在基礎 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 我們把視線從各種翻譯概念的建構中收回到翻譯的 存在領域 即翻譯語境 從翻譯語境來解釋翻譯 構建翻譯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 提出語境化的翻譯觀 本文采取宏觀研究方法 通過歷史回顧和辯證思考 對翻譯語境問題進行哲學思辨和實證分析 全文共分五章 外加緒論和結語 緒論部分提出問 題 主體部分構建語境的歷史系統觀和語境化的翻譯觀 結語對翻譯語境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第一章回顧西方語境理論的發展線索 指出西方語境理論的四個發展階段 言內語境研究階段 情境語境研究階段 文化語境研究階段以及跨學科 綜合研究階段 歷史回顧表明 語境研究形成了由狹隘到寬泛 由單一到綜合的發展軌跡 寬泛綜合的語境研究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質 第二章從共時 歷時兩個維度提出語境的歷史系統觀 主要分析了語境的系統性 層次性和動態性 并從語境要素動態演變的不同步性入手 首創 性地推演出語境系統整體的球體特征 并試圖闡明語境系統球體的運動規律 結論認為 在時間和空間兩種不同向度的力的作用下 語境系統球體圍繞 語言 沿著時間軌跡 做滾雪球式的運動 周而復始 雪球越滾越大 第三章從交際理論入手 首先分析描述翻譯受語境制約的必然性 從交際理論入手 把人類言語交際分為三類 語內交際 無中介跨文化交際 有 中介跨文化交際 即翻譯 分析表明 從語內交際到無中介跨文化交際 再到有中介跨文化交際 翻譯 語境制約程度和視域融合難度呈遞增趨勢 中 外學者對語境的制約問題已引起注意 并開展了廣泛研究 本章接著簡要回顧了中西譯學界對翻譯語境的研究 從中可以發現 翻譯語境研究已經發展 成為翻譯研究的熱點 第四章首先對翻譯語境的定義 構成因素 本質特征等做進一步闡釋 明確翻譯語境的定義及其形態特征 然后構建翻譯語境時空距離模式 我們 認為 翻譯語境是譯者搬到翻譯桌上的兩種相關語言和文化互動的總和 翻譯語境系統和一般語言使用的語境系統一樣 都是由語言語境 言語語境 情景語境 文化語境構成的多層次結構球體 翻譯語境系統涉及原語 譯語兩種語言和文化 甚至涉及譯者的語言及其文化 當他來自第三種文化時 在 翻譯語境文化距離模式 的啟發下 我們構建了 翻譯語境的時空距離模式 通過 翻譯語境球體時空經緯網 將一切理解與譯文再現活動囊 括在翻譯語境視野之中 尋求翻譯語境對翻譯實踐和翻譯理論研究的普遍指導意義 文章主張從自然時空和社會時空兩個角度來把握翻譯語境球體 分 析其動態運行規律 以再現翻譯的動態本質 結論指出 雙語翻譯和一般的語言理解一樣 都是從語境系統球體的不同角度出發 針對特定言語形式展 開的永恒對話 翻譯語境的時空差異 是導致翻譯動態變化的根本原因 翻譯是原文在跨文化環境中不斷語境化的意義構建過程 第五章從共時和歷時兩個維度闡述了翻譯對話的基本模式 我們認為 翻譯的共時對話可以分為兩種 1 特定歷史時期特定譯本構建過程中相關語 境因素之間的對話關系 2 特定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不同譯者針對同一原文而創造的不同譯本之間的對話關系 翻譯的歷時對話也可以分為兩種 1 特定譯本的語言在線性流動過程中 前后各種語境因素之間的對話關系 2 不同歷史時期針對同一原文而創造的不同譯本之間的對話關系 翻譯 的共時對話與歷時對話都應該從自然時空和社會時空兩個維度來把握 翻譯中的對話關系涉及語言 言語 情景 文化各個層面的各個因素 語篇類型 無論雋永抑或簡樸 翻譯時都存在對話關系 但因涉及的語境因素多寡有別 對話的激烈程度也各有不同 文學文本尤其是詩歌文本 翻譯對話猶甚 本章即以詩歌翻譯為例 說明翻譯在語境化過程中呈現的共時對話與歷時對話現象 探討在具體翻譯實踐中如何利用翻譯語境系統和翻譯對話 構建特 定譯本 推動譯本的演變與發展 文章結語強調指出 翻譯中一切不定與有定 可譯與不可譯 都源于人類的存在域以及人類對存在域的認知 翻譯的基本存在域在于翻譯語境 翻 譯語境是擴大化的交際語境 翻譯是原文在擴大化的跨文化語境中不斷語境化的意義構建過程 只有從翻譯的這種基本存在域入手 才能更加科學地構 建翻譯的基本概念 構建科學的翻譯學 3 期刊論文 彭利元 PENG Li yuan 從語境視角看翻譯對等 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 20 5 從語境論的視角探討了翻譯對等的基礎 翻譯對等關系式 并著重分析了翻譯表達語境 為翻譯對等找到了更為客觀的依據 4 期刊論文 蔣冰清 語境與翻譯探微 婁底師專學報2001 1 從語境 翻譯的概念入手 在探討了語境的種類 功能以及翻譯的標準與程序的基礎上 從五個方面揭示了語境與翻譯之間的相互關系 語境制約翻譯 翻譯依賴于語境 并進而指出人們在從事翻譯時的所為與不所為 5 學位論文 周書梅 論翻譯中的語境因素 2006 近年來 語言學的研究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隨著語言動態多維性研究的不斷深入 對語言體系的研究逐步向應用性轉變 語境已成為包括社 會語言學 篇章語言學和語用學等在內的多學科研究熱點 語境在語言的研究 尤其在語言的應用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樣 語境在翻譯中也起著 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原文的理解必須緊扣原語語境 仔細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和外延 力求理解準確 在譯文的表達方面也必須聯系目的語語境 準確 達意傳神 本文擬就翻譯中的語境因素進行探討 剖析語境因素與翻譯活動之間的密切聯系 結合奈達博士所倡導的 功能對等 理論 進一步探討語 境因素在成功的翻譯實踐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引入語境與翻譯的課題 主要介紹該課題的目的和意義以及文章的基本結構 第二章是對語境研究的歷史回顧 介紹了語境的定義 分類及其功能 語境概念在20世紀30年代 由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 Malinowski 提出 倫敦功能學派的弗斯 J R Firth 繼承并發展了這一觀點 他將語境劃分為由語言因素構成的上下文和由語言與社會環境之關系構成的情景上下文 弗 斯指出 言語只有依靠環境和上下文才有真正的含義 韓禮德 Halliday 繼承弗斯的理論 提出 語域 register 概念 海姆斯 Hymes 對語境做出了 更為詳盡的描述 提出了構成語境的八大因素 背景 參與者 目的及結果 信息的形式和內容 信息傳遞的方式 交際工具 相互作用的規范 體裁 等 在國內 許多學者也意識到語境在理解詞語 句子 語段等的重要性 王建平對語境的定義進行了綜合 他認為語境就是交際過程中語言表達式表 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表現為言辭的上下文或不表現為言辭的主客觀環境因素 第三章著重討論翻譯的本質和翻譯對語境的依賴關系 翻譯研究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中 都不能脫離對語境因素的考慮 語境與翻譯有著密切的關 系 語境制約翻譯 翻譯依賴語境 語境對翻譯具有重要意義 語境是意義的決定因素 是譯者正確理解原語 進行準確翻譯的關鍵所在 首先 理解 原文意義是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 翻譯就是將原文表達的意義準確地用另一種語言傳譯出來 字 詞 句 語段的含義均取決于其所在的語言及非 語言環境 翻譯的目標不僅在于意義的準確傳遞 還在于反映原文的功能 在目的語讀者中喚起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為了使譯文在譯語文化語 境中充分發揮原文功能 譯者在進行語言轉換時 必須考慮目的語所處的特定社會文化語境 如意識形態 價值觀念 風俗習慣 民族心理等等 第四章以奈達 功能對等 理論作為評判翻譯的標準 結合具體的翻譯實踐 依次分析了語言語境 情景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 和譯文語言表達形式的選擇和體現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翻譯的本質是 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源語的信息 首先是意義 其次是文 體 而且 翻譯的目標不僅在于意義的準確傳遞 還在于反映原文的功能 使譯文讀者對譯文和原文讀者對原作收到大致相同或相似的反應和感受 翻譯是一項跨文化的語際交流活動 而非簡單的語際轉換 勢必受到原語和目的語的語言 情景及社會文化等各種語境因素所帶來的影響 因此 為了 使譯文在目的語讀者中產生與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 譯者必須綜觀原作全文 洞悉文本語言語境 情景語境及社會文化語境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充分 并準確理解原文本 在表達的過程中 必須充分考慮目的語語境因素 尤其是目的語社會文化語境 避免翻譯腔的出現 減少過載翻譯 使譯文真正生 動全面地表達意義 從而達到翻譯上的功能對等 最后一章重申了語境因素在翻譯實踐過程中的核心作用 強調譯者應在翻譯實踐中努力培養和增強語境意識 不斷提高語境分析能力 只有這樣 才能擺脫字面翻譯的束縛 使譯文質量不斷提高 從而將原文信息最大限度地傳達給譯文讀者 同時還呼吁譯界加強對語境理論的研究 推動翻譯理 論與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 本文通過語境和翻譯相結合的相關理論 以及大量的翻譯實踐材料 采用歸納法和理論聯系實際方法 得出以下結論 在翻譯問題上 無論 是翻譯實踐 翻譯標準 還是翻譯批評 都依賴語境這一理論 通過證實語境分析在翻譯過程中的影響 該文旨在擴大翻譯理論研究的范圍 開辟翻譯 理論研究的新視角 從而喚起在翻譯理論研究中對語境研究的進一步關注 本文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在理論上 它嘗試拓寬語境研究的視野 加深對 語境理論和翻譯研究之間關系的理解 在實踐中 它提醒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加強語境意識 尤其注意隱性語境的作用 發揮好語境的功能 從而減少 誤譯和錯譯 6 期刊論文 楊俊敏 從語境對話理論談翻譯語境中英漢詞義的選擇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 02 3 從巴赫金的語境對話論引出翻譯語境概念 通過實例 將翻譯語境劃分為微觀語境與宏觀語境 說明翻譯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理解與表達的對話過程 因而翻譯中的詞義選擇亦是對翻譯語境中的各種對話因素考量的動態結果 7 學位論文 陳倩 翻譯的語境視角研究 2007 翻譯的多種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如語境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翻譯與語境的關系問題以及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沒有 得到系統的論述 本文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 較為系統地研究了語境與翻譯的關系及語境對翻譯的影響 本文將語境定義為影響語言使用和理解的一切因素 并根據語境對翻譯的影響情況將語境分類成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 前者包括語音語境 詞匯 語境 語法語境和語義語境等 后者則包括文化語境 情境語境和文體語境 本文認為翻譯是一種交際形式 關聯是交際的基礎 關聯由語境決定 因此語境是影響翻譯的決定性因素 翻譯應充分考慮語境的決定作用 根據 這種觀點 本文分析了語境與翻譯的關系及其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 討論了語境翻譯的一般原則和策略 前者包括根據源語文本的語境確定源語文本的 意義 根據的語文本的語境確定的語文本的表達和盡可能地尋求語境對等 后者包括語境需要異化時即采用異化翻譯 語境需要歸化時即采用歸化翻譯 在此基礎上 本文對一些英漢文本進行了翻譯 實踐證明 語境對于翻譯的作用是絕對的和不可否認的 因為語境決定著源語文本的意義 語境決定 著翻譯策略的選擇 語境決定著的語文本的表達 8 期刊論文 蔣柏明 JIANG Baiming 論語境與翻譯 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6 3 翻譯是一種語際間的 跨文化的人類交際活動 語境與翻譯有著密切聯系 語境制約翻譯 翻譯依賴于語境 在翻譯活動中 對于一個詞 詞組 句子乃 至整篇文章的正確分析和理解 應根據其所在的上下文語境 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來確定 9 期刊論文 李麗君 翻譯中的語境和歧義 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鹽城工學院《微積分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市職業大學《工程安全與環境保護》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風景園林藝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鐵路橋梁職業學院《軟件漏洞分析與防范》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城市職業大學《圖書營銷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襄陽科技職業學院《概念產品創新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監理人員上崗培訓
- 共青科技職業學院《國際商務談判》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中央戲劇學院《外國史學名著選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煙臺大學《DSP芯片及應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企業的經營指標分析報告
- 故事繪本表演游戲-:狐貍和兔子
- 教師技能大賽領導講話稿
- 遺囑繼承法律知識講座
- 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演示稿件
- 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教學反思
- 企業員工法律意識培訓課件
- 屋面防水維修工程投標方案(技術標)
- 甲烷-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
- 【課件】《“敬畏生命珍愛生命”》主題班會課件
- 【江淮汽車公司財務現狀及其盈利能力問題分析(10000字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