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doc_第1頁
遵義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doc_第2頁
遵義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doc_第3頁
遵義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doc_第4頁
遵義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遵義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一、總則 (一)規劃編制的目的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遵義縣礦產資源豐富,是貴州第二大鋁土礦集中產區。煤的資源儲量也很豐富。冶金、化工、建筑用灰巖、白云巖、頁巖、硅石等礦產蘊藏量富有。錳、鐵、硫、磷亦探明有一定資源儲量。遵義縣是貴州具備發展冶金、化工、能源和建材工業的為數不多的一個資源大縣。 為了貫徹執行中央關于“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依法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科學地對礦產資源進行調查評價、勘查、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進行統籌安排,施行有效管理和監督,促使礦業健康發展,實現礦產資源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遵義縣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遵照中央關于“高度重視國土資源的規劃編制工作,做到科學規劃,嚴格實施,不斷完善國土資源規劃體系”的指示,依據貴州省國土資源廳“關于開展地、州、市及重點縣礦產資源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的安排,組織編制“遵義縣礦產資源規劃”。 本規劃是遵義市礦產資源規劃的細化,是遵義縣人民政府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指導本行政區內礦產資源開發和保護的規范性文件,是縣人民政府加強宏觀調控,依法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和礦山生態環境進行監督管理的主要依據。 (二)規劃編制的依據 1、法律法規依據 規劃編制的法律法規依據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及探礦權采權轉讓管理辦法、貴州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及遵義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2、規劃編制規定依據 規劃編制的規定性依據主要有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市、縣級礦產資源規劃編制指導意見”、“貴州省國土資源廳頒布的貴州省地、縣礦產資源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及“關于補充縣級礦產資源規劃編制技術要求的通知”。 3、礦產資源資料依據 地質礦產資源資料主要有黔北煤田鴨溪地區煤炭資源地質勘查規劃、貴州省遵義縣地方煤礦總體規劃說明書、貴州省遵義鴨溪430MW電廠供煤規劃、遵義縣礦產志及1:20萬“遵義幅”、“湄潭幅”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 4、其他依據 其他依據主要有遵義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遵義縣統計年鑒(2003年)、遵義縣縣志及遵義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52020年)說明書等。 (三)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地執行“控制人口增長、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基本國策,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和“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改革開放戰略與科技興礦戰略,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勘探服務于西部大開發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建立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資源優化配置新體制,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和資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提高礦產對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根據遵義縣情和礦情的具體情況,在認真落實貴州省與遵義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遵義縣自身資源優勢,加大鋁、煤、建材等重要礦產的勘查與開發,充分地發揮水火互濟能源優勢,為“把遵義建成貴州第二個鋁工業基地”服務。要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強以鋁為龍頭,煤、電、鋁一體化產業鏈的發展,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遵義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改善礦山生態環境,最大限度減少采礦與選、冶加工對環境的破壞,努力實現資源開發與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礦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四)規劃編制的基本原則 1、依據并服從上級規劃原則 本規劃嚴格以遵義市礦產資源規劃為依據,服從遵義市礦產資源規劃,并有機的與遵義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2001-2005)進行了銜接。 2、與法律法規相一致的原則 本規劃按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編制。在編制過程中嚴格遵守國家的有關規定和規范。 3、實事求是、突出重點原則 規劃編制是在對市情、縣情、礦情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本縣特點,在對資源形勢判斷的基礎上,以煤、鋁為重點進行規劃,充分體現本縣特點。規劃目標和任務的確定以及規劃實施措施的制定符合本縣的實際。 4、緊密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原則 根據礦業在遵義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區內經濟社會發展對礦業的要求,將其作為確定本規劃的目標和任務的主要依據之一,努力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5、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原則 本規劃的目標,任務和實施措施是根據本縣的資源特點,區位特點,基礎設施條件,市場條件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科學合理確定的,具較高科技含量和可操作性。 (五)規劃適用范圍、期限、基期、資料利用時間 本規劃適用于遵義縣所轄行政范圍內的所有礦產資源。適用期限為20042015年,規劃近期目標為2010年、遠期目標為2015年。規劃基期為2003年,本規劃使用信息資料截止2003年底、部分至2004年6月底。 二、經濟社會發展及對礦產資源的需求 (一)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 1、自然地理概貌 遵義縣位于貴州北部、隸屬遵義市,地理坐標:東經1061722一1072525,北緯271315一280409。東接湄潭縣、甕安縣,西達仁懷市、金沙縣,南臨息烽縣、開陽縣,北部環抱遵義市紅花崗區和匯川區。國土總面積4092.66km2,其中耕地面積1212km2,占總面積的30;有31個鄉鎮,263個村,民族以漢族為主,尚有27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15萬人,人口密度為291人km2,其中農業人口為103萬人,占總人口的90。縣府所在地南白鎮距遵義市紅花崗區11.8公里,有36米寬的遵義大道聯接。南距貴陽市130km。通電氣化鐵路和高等級公路。 遵義縣地處大婁山山脈南側,屬黔中丘原和黔北山地過渡地帶。分為三種地貌區,一為縣西北中山峽谷區,占全縣面積的25,海拔9001300m,崇山峻嶺倚肩并列,河谷狹小彎曲,山水風光秀麗;二為縣東南丘陵平壩區,占全縣面積66,海拔800一1000m,丘岡起伏,壩地連片,土地肥沃;三是河谷邊緣深切區,占全縣面積的9,河谷切割深度100-400m,交通不便。 遵義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溫度14,平均日照數為1137.7小時,平均有霜期為9.5天,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1035毫米。 境內河流屬于長江流域,烏江、湘江、赤水河過境,年均涇流深572mm,水資源總量30.87億m3,河網密度0.26kmkm2,比全省平均高出52.49。 2、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解放前遵義縣人民極其貧窮,工農業總產值僅6000多萬元,人均糧食不足225公斤。解放后至1979年間,經濟社會發展起伏不定。自1980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健康發展,到1988年農業總產值達到64027.52萬元,比1979年增長3.22倍,年均增長23.69。到2003年國民生產總值猛增至578676萬元,比上年增長l1.00,三大產業比由2002年的30.6l:35.31:34.08調整為29.22:36.25:34.53,以二、三產業為主體的格局,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提高。全縣2003年工業總產值(現價)為392349萬元,其中“規模以上”為237606萬元。工業已初步形成冶金、化工、建材、能源、醫藥為支柱的工業經濟格局。工業經濟中以礦業為依托的采掘業得到大力發展,全縣有303個礦山,產值達40987萬元;以礦產品為原料的冶煉加工企業迅速發展,收入百萬元以上的廠家達62家,總計全年銷售收入為47915萬元,兩項合計占總產值的23.72,礦業支撐國民經濟增長的地位,得到全面體現。經濟的發展,使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2003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349元,比前年增長116元。 以交通、通訊、水利、農村電網改造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取得顯著成效。210國道川(渝)電氣化鐵路,貴遵及崇遵高等級公路縱橫南北,326國道橫跨東西。全縣公路113條2524.5公里,烏江通航道長136公里,還有新舟機場,已形成以公路、鐵路、水路聯通的四通八達交通網。城鄉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傳真、英特網等迅速普及。烏江渡發電廠擴容后達123萬千瓦,即將建成的鴨溪火電廠裝機容量為120萬千瓦,大大提高西電東送能力,并擁有3.550萬伏輸變電網絡,國家電網覆蓋率達80。 遵義縣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發展,2003年1月23日被全國縣城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評為第三屆中國西部強縣(市)第17位,但仍有不足之處,如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農業基礎脆弱,產業化程度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工業經濟發展不足,骨干企業停滯,經濟效益不理想。 (二)礦產資源分布特點與開發利用現狀 1、礦產資源分布特點 遵義縣境內經過長期地質勘查,獲得了豐碩成果,發現了眾多礦產,基本查明了全縣礦產資源產出及主要分布特征。勘查研究證實縣境內礦產具有:以沉積礦產為主,優勢礦產突出,分布相對集中,質量良好,易于興建規模型骨干礦山企業;優勢礦產鋁、煤、水泥原料等所需選冶配套礦產資源齊全,能夠就地取材,特別是既有大量煤炭,又有豐富水源,是發展電力最優地區之一,而且具有外部開發條件較好等優勢。 經過長期勘查,遵義縣境內共發現30種礦產,其中23種礦產己查明有資源量或潛在資源量。全區有礦床點103個,其中中型礦床19個,小型礦床25個。達到勘探程度的有18處,詳查的12處。煤、鋁土礦為優勢礦種,重要礦產還有錳、硫鐵礦、菱鐵礦、磷礦;冶金、水泥及建材所用的灰巖、白云巖、頁巖、硅礦等也很豐富。遵義縣是貴州第一個發現錳礦與磷礦的地區,為貴州錳礦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煤是遵義縣重要能源礦產,是該地區礦業的主要支柱,分布于下石炭統九架爐組、上二疊統龍潭組、下侏羅統香溪組地層中,以龍潭組為主。龍潭組中煤均為無煙煤,在縣西部山盆、芝麻、平正、楓香、泮水等鄉鎮范圍內,主要為中低硫煤,煤的煤巖組分、化學性質、工藝性能、可選性等各項指標,能滿足燃料型煤化工、原料型煤化工及各種爐型、加工技術對化工用煤原料的要求。其他地段的煤含硫偏高,僅能作動力煤利用。全縣保有資源量為12.59億噸,僅兩個井田進行了詳查,求獲儲量4480.1萬噸,基礎儲量8961.23萬噸,資源量為23l9.6萬噸,資源儲量為1l280.8萬噸,占全區資源儲量的9。 鋁土礦產于下石炭統九架爐組地層中,較集中分布于縣東南鐵廠、茅栗、新民、尚稽、芶江、三合鎮一帶,埋藏淺,多數可露天開采,質量較好,經普查勘探的10個礦床中(中型4個,小型6個),有4個達到勘探、3個達到詳查,3個達到普查,經多年開采,現保有儲量為1280萬噸,基礎儲量為1837.9萬噸,資源量為4430.3萬噸,資源儲量總數為6268.2萬噸,基礎儲量與儲量比為1.43。遵義縣的鋁土礦資源是發展貴州第二鋁業基地的重要保證,芶江和后槽兩礦區列入國家規劃礦山。 錳礦產于茅口組中上部黑色巖系中,為熱水沉積型,分布于縣境東部鐵廠鎮至龍坑鎮一帶,1941年劉之遠發現,1942年即被開采,是貴州省最早發現的一個錳礦床。縣內經詳查勘探的礦床有三處,現保有資源儲量為293.3萬噸,主礦床和尚場礦區白虎山礦段已閉坑,遺留資源儲量不多,共青湖礦區處在保護區內不能開采利用。 硫鐵礦產于下石炭統九架爐組和上二疊統龍潭組地層中。九架爐組地層中的硫鐵礦與鋁土礦伴生在一起,礦體分散,有9個礦床點,達到詳查的3處,勘探的4處,中型1個,小型4個;保有資源儲量為1241.6萬噸,單個礦床規模不大;龍潭組地層中的硫鐵礦產于煤系底部,主要分布于縣境北部山盆、芝麻和南部三岔河、毛家山等地,分布不集中,厚度變化大,品位較低:有5個礦床點,中型3個,小型1個,礦點1個,達到詳查的1處,普查的3處,保有資源儲量為3210.0萬噸,單個礦床有一定規模。 鐵礦有風化型、沉積型和沉積變質型三類。風化型主要為褐鐵礦,零星分布于第四系土壤中,規模小。沉積變質型,礦石類型主要為磁鐵礦,分布于南部新站至芶江一線的九架爐組地層中,不具工業價值。沉積型鐵礦有赤鐵礦和菱鐵礦兩類,前者產于侏羅系綦江層中,多不具開采價值。菱鐵礦主要產于龍潭組底部,分布于縣城南部后壩、巖上一帶,為低鐵、高鋁、富磷、多硅的酸性礦石,用三倍低鋁低硅富礦石搭配亦可利用,有3個小型礦床,達到勘探的2個,普查的1個,保有儲量261.7萬噸、基礎儲量290.7萬噸,資源量為650.62萬噸,資源儲量總數941.32萬噸。 磷塊巖及伴生的鎳、鉬、釩礦,主要分布于松林鎮一帶。陡山沱組黑色巖系中的磷塊巖,由層狀和結核狀兩種礦石組成,厚度薄且不穩定,有中型和小型磷礦床各1個,保有資源儲量為746.2萬噸。牛蹄塘組地層中的磷塊巖,有似層狀和結核狀兩種,厚度薄且不穩定;黑色巖系中伴有鎳、鉬、釩等礦產,鉬鎳多產于薄層黃鐵礦中,品位較好,釩多產于炭質頁巖中,厚度較薄,僅對一個產地估算有遠景資源量:鎳2.3萬噸,釩35.9萬噸,鉬4.2萬噸。 遵義縣境內沉積巖分布十分廣泛,生產水泥所需的石灰巖以產于茅口組第三段的灰巖、下三疊統茅草鋪組灰巖質量最好。冶金用灰巖以茅口組頂部灰巖質量最佳,資源量十分豐富。水泥用灰巖經勘查的保有儲量426萬噸、基礎儲量473.4萬噸、資源量88.6萬噸,資源儲量總數為562.0萬噸。硅礦多分布于縣境中部,呈環狀帶,資源量豐富,是生產工業硅、單晶硅、硅鐵、硅鋁合金無色玻璃瓶等產品的優質原料。建筑用灰巖、白云巖、砂巖等砂石料,磚瓦用頁巖等資源分布更為廣泛,產出層位更多。 2、開發利用現狀 遵義縣礦業歷史可追溯至明代,至今500余年,當時煉鐵、制陶、燒石灰等已初具規模。清雍正年間三岔河燒硫頗盛,并開始采煤。1941年發現團溪錳礦,采選錳礦頗盛一時。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恢復并發展,自1980年起,礦業得到快速發展,至今開采礦種達10余種之多,開采規模及產量不斷增長。據2003年底統計,建有正規礦山,并形成一定規模的有煤、鋁土礦、錳礦、鐵礦、硫鐵礦、鉬礦、硅礦、水泥用灰巖、建筑用砂石、磚瓦用頁巖等。經近幾年的關井壓產,城鎮及主要交通要道沿線露天開采場的關停,利用粘土燒制磚瓦的開采場關閉等,礦業秩序得到了好轉,礦山數有較大幅度的減少。現共有礦山數303個(圖2、表4),其中砂石礦山170處,煤礦礦山72處,鋁土礦礦山14處,水泥灰巖礦山16處,磚瓦用頁巖礦山12處,共開采礦石683.2萬噸,產值為40987萬元。在礦產大規模開采的同時,礦產品的加工冶煉得到了發展,據統計,達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62家,開采的礦產品達十余種,銷售收入總計達47915萬元。 3、開發利用與勘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礦山規模小,總量偏低。在303個礦山中,僅有中型礦山1個(鋁士礦),其余皆為小型礦山,而且設計能力為50萬噸年的鋁土礦山,實際生產僅20萬噸年;其他礦山實際產量多僅達到設計能力的一半。年產3萬噸的礦山占絕大多數。礦產品加工企業生產能力更低,多因電力不能保證,產量難達目標。 (2)開采方式粗放,機械化程度低。除鋁士礦中型礦山機械化較高外,其它礦山采礦裝備與技術落后,多以人工為主,生產水平不高,采富棄貧、采易棄難多有存在。 (3)一些礦種如煤礦勘探程度偏低,難以適應大規模開采需要。 (4)礦權設置與資源儲量不相匹配,大礦小開,一礦多開,特別是在鋁土礦區,這種現象較為常見。 (5)開采中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礦渣隨意堆放現象較普遍。 (三)經濟與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預測及可供性分析 1、礦業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地位 工業化的實現,一般是在大量消耗礦產資源的前題下逐步完成的,特別是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礦產、鋼鐵原料、鋁土礦等。 貴州二疊系錳礦、震旦系磷礦于20世紀50年代初,首先在遵義縣團溪、松林發現,隨后通過勘查,探求了可供利用的資源儲量,并進行開采,為遵義經濟和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以開發錳、磷為主發展起來的遵義縣礦業(包括采掘業和后續加工業)逐漸壯大。廣泛分布于龍潭組地層中的煤、硫鐵礦和菱鐵礦,資源儲量迅速增長;賦存于石炭系九架爐組地層中的鋁土礦被發現,并獲得豐富的可利用資源儲量。礦業的采、冶向多領域延伸,已形成冶金、能源、化工、建材等產業格局。以豐富的煤炭資源為依托發展起來的火電業(鴨溪電廠);依靠質優易采的鋁士礦即將建成的遵義氧化鋁廠,更使礦產的開發成為遵義縣的優勢產業。煤、鋁等的開發利用充分滿足全縣工農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更使遵義成為貴州鋁業的第二基地及火電重要供煤基地之一。水泥與磚瓦原料、建筑砂石料的大量開采,滿足了城鎮發展、基礎設施等的需要。依靠礦業的發展,促進了遵義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據2003年底統計,以礦業為主的采掘業和冶煉加工業,收入上百萬的企業有62家,銷售收入47915萬元,使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392349萬元,在三產業結構中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格局進一步加強和提高,遵義縣已躍升為工業大縣。 以礦產資源為依托發展起來的遵義礦業,隨著鴨溪電廠、遵義氧化鋁廠的建成以及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速度的加快,煤、電、鋁、化工、建材一體化循環經濟將健康發展,會更加促進遵義的經濟增長,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經濟總量的增加,解決社會就業,農民脫貧致富,逐步實現小康生活等均會作出更多的貢獻。 2、供需形勢與需求預測 遵義縣是一個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依賴程度很高的地區,尤其是工業的發展對礦產資源的依靠程度更高,工業原料和能源礦產對礦產資源依賴較長時間不會改變。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全面推進,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帶來機遇,因而能源與原材料礦產,特別是面向全國的鋁土礦等優勢礦產需求必將不斷增長,優勢礦產品的市場前景看好。遵義縣的優質煤和易于露天開采的鋁土礦,具有相當的市場競爭力,需求形勢好;水泥及建筑材料礦產,由于基礎設施和城鎮建設,需求量較大,加之又靠近高速發展的紅花崗區,需求形勢就更好。由于需求量較大,現供給能力跟不上需求的矛盾較為突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短期內難于改變。 遵義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提出,要以技術進步為支撐,加快工業結構調整,集中力量培育和壯大支柱產業。冶金工業要充分利用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的組合優勢,十五前期完成遵義鋁廠節能技改工程,使遵義鋁廠年生產能力達到20萬噸規模,力爭40-80萬噸年的遵義氧化鋁廠以及10萬噸年遵義鋁制品廠項目立項并開工建設,鐵合金年產量達到5萬噸規模,并積極開發硅鋁合金、硅鈣合金、硅鐵合金、稀土合金等新產品,到2005年冶金工業產值計劃22.5億元。在化工工業上提出以磷化工為主,向煤化工、硫化工、精細化工方向發展;抓好烏江黃磷廠l萬噸年擴建工程,形成萬噸黃磷基地;遵義碳素廠進行技改,生產能力達到6萬噸;海礁硫酸廠生產能力達到10萬噸;積極做好3萬噸年磷酸、5萬噸年硫精礦項目立項,在南白(或三岔)新建3萬噸年電石廠一座,到2005年,化工工業產值計劃9億元。在能源工業上提出,配合西部大開發“西電東送”戰略,充分發揮遵義縣水火互濟能源優勢,抓好烏江電站裝機容量新增100萬千瓦以上,為保證火電廠正常運轉,提出加快煤礦礦山建設的意見,到2005年能源工業產值計劃5.5億元。建材工業上,綱要提出重點發展高標號水泥、建筑陶瓷、耐火材料、裝飾裝修材料;并強調堅決關停規模小、效益差的小水泥廠,力爭在三合新建年產30-60萬噸水泥廠一座,同時在其他有條件的鎮再建一座同樣規模的水泥廠,到2005年建材工業產值達7億元。 根據綱要提出的發展規劃和縣內外市場分析,對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優勢礦產的需求測算結合礦山企業狀況可知,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今后5-10年對主要礦產品需求量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隨著電力發展的需要,自2004年起至2010年止,鴨溪電廠六臺(630MW)機組陸續建成,年需用煤600萬噸,以及冶金、建材等主要工業部門和人民生活與其它用煤為300萬噸年,因此2010年,全縣用煤量為900萬噸年。依據遵義縣煤炭生產安排,到2010年底全縣生產原煤僅為645萬噸。2007年之前,由于對原煤礦山進行技改(30個),新建礦山18個,實際產量很少,自2008年開始,供煤逐年增長。為保證鴨溪電廠正常運轉,不足之處由仁懷供給,預計自2005年起每年由50萬噸逐漸增至200萬噸。2010年后,為保證遵義年產80萬噸氧化鋁廠用電需要,計劃建立28MW自備電廠,需煤100萬噸年,2010年前測算的用煤量900萬噸,到2015年全縣用煤量為1000萬噸。根據安排,這期間共擬建新礦山21個,新增原煤產量165萬噸,使全縣原煤生產能力達810萬噸,仍不能滿足用煤之需。按塊煤率40%計算,在810萬噸原煤中,粉煤為486萬噸,全部供電廠使用,尚差約200萬噸,為保證電廠正常運轉,自2007年起,每年需從仁懷縣補給粉煤200萬噸。 鋁士礦共設礦山14處,年生產能力136萬噸,2003年實際生產僅為54.1萬噸,所產出的礦石除供本縣棕剛玉廠、耐火材料廠等使用外,其余均供貴州鋁廠使用。經初步測算,本縣相關廠礦年需礦石30萬噸,年保持供應貴州鋁廠80萬噸,全年需礦石110萬噸。若年產80萬噸氧化鋁廠建成,需礦石160萬噸年,加上縣內鋁業企業年用量30萬噸,其它消耗20萬噸,縣內年礦石自用量達210萬噸。根據生產安排,預計2010年需用礦石100萬噸,2015年需用礦石210萬噸。 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鋼材將大量消耗,隨著鐵合金產品的快速發展,需求量將增加。根據本縣礦情實際,預計到2010年產錳18萬噸,2015年可達33萬噸。 全縣目前已有水泥廠16家,年生產水泥104.9萬噸,加上待建的年產30萬噸水泥廠,全縣水泥生產能力達134.9萬噸。2003年全縣水泥產量實際僅為78.7萬噸,消耗水泥用灰巖118萬噸。以此為基準,2010年約需水泥用灰巖163萬噸,2015年需水泥用灰巖礦石為202萬噸。氧化鋁廠建成投產后,每年冶金需用灰巖約80萬噸。 據統計,2003年全縣共生產建筑用砂石252.1萬m3。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鎮化速度加快,砂石用量將大幅度增長,自2005年起大體按年用量10增長速度推算,到2010年達到433萬m3,其后大致穩定在500萬m3年的水平。 磷化工所需的磷礦石、硫化工所需硫精礦,均需大量外購。其他礦產的需求量見表6。 3、可供性分析 與遵義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煤、鋁等優勢礦產,潛在資源量較豐富。特別是煤礦,只要加強勘查開發力度,基本能滿足經濟建設所需。 遵義縣的煤礦,雖在11個向斜中均有產出,但勘查工作程度很低。較系統開展過工作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長崗向斜、鴨溪向斜、核桃窩背斜及北東角徐陽壩向斜,推斷及估算的資源量為12.59億噸。其中己詳查的楓香倒流水和南白背斜兩處,探明的儲量為4480.1萬噸,基礎儲量為8967.2萬噸,與開采所需的資源儲量相差甚大。近年為滿足開采所需,對楓香二礦、野彪井田、金鐘井田相繼進行勘探,但工作尚未結束。已建立的年產3萬噸的礦山,占用的資源儲量僅達普查程度,其儲量級別難于保障技改或擴建的要求。當前供求矛盾突出,資源儲量保障程度差,必需加大勘查力度。經23年的勘查后,這種矛盾將緩解,保障程度會有大的提高。 遵義縣鋁土礦保有資源儲量6268.2萬噸,其中儲量1279.3萬噸,資源量4430.3萬噸。目前已有礦山14個,總生產設計能力為136萬噸,礦石年耗量為170萬噸,資源儲量保障能力不強。如資源量能順利提升為儲量,則可使服務年限增加20年。經預測,2015年全縣共需鋁土礦礦石量210萬噸,預計再建礦山9個,新增生產能力56萬噸,總計生產能力達到192萬噸。由于區內資源量有限,為維持較長時間開采,將開采總量控制在180萬噸,不足部分由外地補購解決,同時停止本地鋁土礦外銷,調整、削減小型鋁加工工業,減少礦石消耗。 硅石、水泥用灰巖、冶金用灰巖、建筑用砂石以及磚瓦用頁巖等礦產,分布范圍廣泛,資源量十分豐富。按需開展相應地質勘查工作,即可獲取可供使用資源,可供性強,能保證長期開發。另外,錳、硫鐵礦、鉬礦、釩礦、磷礦等已具有一定的開發潛力,根據實際需要適度開采,以發揮資源優勢為經濟建設服務。 三、規劃目標 (一)總體目標 遵義縣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總體目標是:提高礦產資源對遵義縣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實現主要礦產勘查與開發利用基本滿足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加強煤、鋁、錳等礦產資源的勘查,實現資源儲量的有效增長,提高資源的可供性。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為中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與潛力,努力建立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資源優化配置機制。調整優化資源利用結構和布局,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有效保護。樹立“綠色礦區”觀念,努力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資源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規劃近期(2010年)目標 1、礦產資源勘查目標 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開展以煤為重點的107處商業性勘查,其中煤勘項目34處、鋁土礦8處、錳礦13處、鐵礦15處、銅礦1處、硫鐵礦9處、磷鉬鎳釩23處、冶金用灰巖2處、水泥和硅石各1處。 為保證鴨溪電廠和遵義80萬噸氧化鋁廠用煤之需,安排16項普查項目,為建16對專項供電廠和氧化鋁廠用煤礦山建設提供資料,要求2007年底前陸續完成。其余91處勘查項目要求2010年底前陸續結束。 為保證遵義氧化鋁廠之需,安排詳查項目2個、普查項目4個、預查項目2個,預計提升資源儲量510萬噸,新增資源量550萬噸。 對錳礦、鐵礦以及磷、鉬、鎳、釩伴生礦產的普查,力爭有一定突破,找到1-2處可供開發利用的后備資源基地。對磷、鉬、鎳、釩伴生礦產的遠景意義作出評估,為進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抓緊水泥用灰巖和冶金用灰巖的勘查,為礦山建設提供可靠的資源儲量。 2、礦產開發利用及產量目標 主要礦產資源的開發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要控制開發總量。重點保證“西電東送”鴨溪電廠用煤的需要,并使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鋁土礦、水泥原料及建筑用砂、磚瓦原料等主要礦產的開發與供礦能力有所提高。 2010年全縣原煤開采總量為645萬噸,鋁士礦年開采總量達到100萬噸,水泥用灰巖達到163萬噸,建筑用砂石達到433萬m3,冶金用灰巖開采總量為80萬噸,錳礦18萬噸,硅礦25萬噸,硫鐵礦6萬噸,磚瓦用頁巖30萬噸。棕剛玉5萬噸、電解鋁2萬噸、黃磷1萬噸、水泥50萬噸。全縣固體礦產開采總量在2003年683.2萬噸的基礎上有較大幅度增長,達到1520萬噸。 全縣礦業總產值在2003年的基礎上,爭取達到20億元,其中采掘業為12億元,冶煉加工業達到8億元。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與布局調整目標 加強礦產開發利用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使開采規模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原建的72處原煤礦山,對30個原產3萬噸小礦山,技改擴容達到6萬噸或15萬噸。新建18個原煤礦山,達15萬噸4個,其余為9萬噸,小規模礦山過多的現狀得到轉變,優勢礦產規模型礦山增加,砂石、磚瓦原料實現規模有序開采。原礦與深加工、精加工產品、高技術含量及高附加值的產品的比例有所提高;單一產品向多品種、初級產品向高精尖產品的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 開發布局通過調整,達到更趨科學合理。優勢礦產煤、鋁、錳、磚用頁巖、建筑用砂石等礦產開發布局更加符合實際。 4、礦山生態保護目標 全面樹立“綠色礦區”概念,建立建全礦山生態環境管理與監督機構,加強礦山生態環境管理,使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得到遏制。關閉的礦山應同時恢復治理還耕復林,嚴格遵循“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2010年三廢排放應達標,礦井及生活污水排放達到(GB8978-1996)中一級標準,大氣污染的綜合排放達到(GB1629-1996)標準,固體廢棄物達到有序堆放或填埋處理。對礦山活動破壞的土地進行復墾,復墾面積26公頃。礦產開發引起的次生地質災害發生率明顯下降。開展關停礦山的恢復治理,完善礦山土地復墾履約保證金制度,并初見成效。 5、礦產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目標 依靠科技進步,初步實現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利用效率有較明顯提高。破壞性、掠奪性開采的狀況基本消除。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床資源儲量基本相適應。加大推廣先進適用的采、選、冶技術和方法應用,加強對伴生、共生礦產資源及“三廢”的綜合回收利用,提高經濟附加值。井采礦山回收率達到75-80%,露采礦山回收率達到95%。走煤、電、鋁循環發展道路,提高礦石深加工、精加工利用水平。 (三)規劃遠期(2015年)目標 礦產勘查、開發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得到進一步加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的礦業權市場得以建立和完善,基本形成以公益性地質調查評價為基礎,商業性礦產勘查成為保證礦產資源開發基地可持續供應的主體;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礦產資源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縣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礦業結構和布局得到進一步調整和優化,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生態型轉變。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制度和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三率指標達到新的高度,共伴生礦與礦山固體廢棄物等得到綜合利用;礦山生態環境狀況進一步改善,恢復治理初見成效,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逐步進入“綠色礦業”發展軌道。 主要指標為: 1、對已完成的勘查項目進行綜合研究,選擇有找礦遠景的區塊進一步勘查。 2、對擬建的18個原煤礦山,加強管理,使產量達到規劃目標。抓緊21個新建原煤礦山建設,到2015年底前達到預計的生產規模。對新建的錳、鐵、硫等礦山,加快建設步伐,力爭到2015年底全面建成投產。 3、經過努力,原煤新增165萬噸、鋁土礦新增56萬噸、錳礦新增15萬噸、硫鐵礦新增34萬噸、氧化鋁達到80萬噸,棕剛玉新增7萬噸、電解鋁新增3萬噸、黃磷新增0.5萬噸、水泥新增59萬噸。開采總量在前期基礎上,新增602萬噸(萬m3),使全縣開采總量達到2103萬噸(萬m3),礦業總產值達到25億元。 4、磷鉬鎳釩找礦取得明顯成效,為進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5、水泥產量、建筑用砂石礦山產量調整取得較好成績。原礦的精加工、深加工得到全面發展、煤、電、鋁、循環經濟得到進一步鞏固。 6、三廢排放在前期達標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預計完成復墾面積38公頃,到2015年末,全區復墾面積達到64公頃,復墾率達到80%左右。 四、礦產資源勘查 根據遵義縣情和礦情實際,本規劃期以商業性勘查為主。依據遵義市礦產資源規劃部署要求,結合遵義縣經濟發展需要和資源產出的實際與可能的成礦條件,商業性勘查主要圍繞兩大礦產資源規劃開發區進行,鼓勵對該縣優勢礦產煤、鋁、錳、磷、鉬、鎳、釩的勘查。 (一)勘查布局 為了確保鴨溪電廠用煤和其他方面用煤,原探礦權主要設在西部優質煤區,己頒發的勘查探礦權區塊,預計提交的資源儲量遠遠達不到開采所需的要求,為此本規劃在未設探礦權的地段補充了一些勘查區段。依據近遠期用煤量預測,缺口仍較大,故在黔渝鐵路以東地區,設置了較多商業性普查地段,項目完成后既提高該地區研究程度,也為建立煤礦山提供資源依據。初步測算,按預定期限完成勘查任務后,可供礦山建設利用的資源儲量將有很大的提高,可供性增加,還有一定儲備。 鋁土礦的商業性普查,圍繞已知礦區外圍進行,為繼續發現提供后備基地。已有礦區資源儲量占用比例較大,在開采過程中還需要進行一些補勘,提高資源可靠程度,保證礦山健康發展。 磷、鉬、鎳、釩伴生礦產商業性普查,全部部署在松林一帶,以提高研究程度為目的,為進一步工作提供依據。 錳礦的商業性普查,布置在成礦條件較好的鐵廠至新站一線之間,以提供可開發的基地為目的。 (二)勘查規劃原則 本規劃期的商業性勘查,煤勘項目最多,因此,煤的勘查必須按DZT02152002標準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執行。堅持“以煤為主,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的原則,做到充分利用、合理保護資源。東部地區煤礦研究程度低,不得超越普查階段直接進入詳查或勘探;西部地區多己達到普查階段研究程度,依其建井的規模考慮選擇勘查階段,如需建大于15萬30萬噸的礦井,應進行詳查;建大于年產30萬噸規模的礦山則需達到勘探程度;一般建設年產9萬噸以下的礦井,以普查為主,推斷的資源量應占到50;需建年產9-l5萬噸礦井,井口設置處,應有一定的控制儲量作保證,外圍應有控制鉆。 其他礦種僅布置了一些商業性普查,應選擇最有效的勘查方法,均需作到綜合勘查,綜合評價,提高找礦效率和質量。 (三)勘查項目 按上列原則,全縣共規劃商業性勘查項目107處(表6),其中煤礦34處,鋁土礦8處(預查2處、普查4處,詳查2處),錳礦普查區13處,鐵礦普查15處,硫鐵礦普查區9處,鎳、鉬、釩礦普查區23處,冶金灰巖普查區2處,水泥用灰巖、銅礦、硅石礦普查區各1處。 煤炭的勘查應抓緊進行,為確保鴨溪電廠用煤之需,特專項規劃16個普查項目,其中鐵廠壩煤礦、芝麻一礦、苗林煤礦、石板煤礦等需轉入詳查,為建年產15萬噸原煤礦山提供資源儲量資料;其余12個,即石板塘煤礦、河壩煤礦、橋頭煤礦、下溪河煤礦、黎明煤礦、鴨溪煤礦、南白煤礦、后壩煤礦、烏江煤礦、養龍(前進)煤礦、永安煤礦、新莊煤礦等普查區,為建年產6-9萬噸原煤礦山提供資源儲量,要求2007年前陸續結束。其余煤勘項目18處(廟林煤礦、新民煤礦、大山堡煤礦、工農煤礦、松山煤礦、三岔煤礦、團溪煤礦、中山煤礦、飛云煤礦、高爐廠煤礦、茶山煤礦、朝陽煤礦、箥箕田煤礦、西坪煤鐵、文陽煤礦、木花煤礦、茅坡井田煤礦、官田煤礦)要求2012年前陸續完成普查,為年產6-9萬噸23個原煤礦山建設提供資料。 鋁土礦勘查項目8處,詳查區2處(核桃窩鋁土礦北部詳查區、龔家大山詳查區)、普查區4處(尚稽鋁土礦、江林鋁土礦、芶江鋁土礦、核桃窩鋁土礦南部普查詳查區),預查區2處(巖底河預查區、桃子坪預查區);其勘查和詳查項目,主要是進行儲量升級工作,為開發提供資料;芶江鋁土礦為尋找深部隱伏礦而設立。 錳礦勘查項目13處(慈音寺錳礦、響水溝錳礦、五龍溪錳礦、河壩錳礦、高石坎錳礦、桐子林錳礦、高山錳礦、工農灣錳礦、鐵廠鎮錳礦、大平頂錳礦、楓香錳礦、楊家坪錳礦、雙四鐵錳礦),注意對河壩錳礦深部隱伏礦尋找。 硫鐵礦勘查項目9處(花合硫鐵礦、龍場硫鐵礦、同心硫鐵礦、芝麻大山硫鐵礦、溫水硫鐵礦、長伍間硫鐵礦、沿江硫鐵礦、鐵廠硫鐵礦、金星硫鐵礦),在評價硫鐵礦的同時,應加強對上覆層位中煤的評價。 在松林和泮水兩地區,與磷相伴生的鎳、鉬、釩,共規劃23個普查項目,應加強綜合研究,綜合評價,對找礦前景作出評價。 根據遵義縣情和礦情實際,本規劃期以商業性勘查為主。依據遵義市礦產資源規劃部署要求,結合遵義縣經濟發展需要和資源產出的實際與可能的成礦條件,商業性勘查主要圍繞兩大礦產資源規劃開發區進行,鼓勵對該縣優勢礦產煤、鋁、錳、磷、鉬、鎳、釩的勘查。 (一)勘查布局 為了確保鴨溪電廠用煤和其他方面用煤,原探礦權主要設在西部優質煤區,己頒發的勘查探礦權區塊,預計提交的資源儲量遠遠達不到開采所需的要求,為此本規劃在未設探礦權的地段補充了一些勘查區段。依據近遠期用煤量預測,缺口仍較大,故在黔渝鐵路以東地區,設置了較多商業性普查地段,項目完成后既提高該地區研究程度,也為建立煤礦山提供資源依據。初步測算,按預定期限完成勘查任務后,可供礦山建設利用的資源儲量將有很大的提高,可供性增加,還有一定儲備。 鋁土礦的商業性普查,圍繞已知礦區外圍進行,為繼續發現提供后備基地。已有礦區資源儲量占用比例較大,在開采過程中還需要進行一些補勘,提高資源可靠程度,保證礦山健康發展。 磷、鉬、鎳、釩伴生礦產商業性普查,全部部署在松林一帶,以提高研究程度為目的,為進一步工作提供依據。 錳礦的商業性普查,布置在成礦條件較好的鐵廠至新站一線之間,以提供可開發的基地為目的。 (二)勘查規劃原則 本規劃期的商業性勘查,煤勘項目最多,因此,煤的勘查必須按DZT02152002標準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執行。堅持“以煤為主,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的原則,做到充分利用、合理保護資源。東部地區煤礦研究程度低,不得超越普查階段直接進入詳查或勘探;西部地區多己達到普查階段研究程度,依其建井的規模考慮選擇勘查階段,如需建大于15萬30萬噸的礦井,應進行詳查;建大于年產30萬噸規模的礦山則需達到勘探程度;一般建設年產9萬噸以下的礦井,以普查為主,推斷的資源量應占到50;需建年產9-l5萬噸礦井,井口設置處,應有一定的控制儲量作保證,外圍應有控制鉆。 其他礦種僅布置了一些商業性普查,應選擇最有效的勘查方法,均需作到綜合勘查,綜合評價,提高找礦效率和質量。 (三)勘查項目 按上列原則,全縣共規劃商業性勘查項目107處(表6),其中煤礦34處,鋁土礦8處(預查2處、普查4處,詳查2處),錳礦普查區13處,鐵礦普查15處,硫鐵礦普查區9處,鎳、鉬、釩礦普查區23處,冶金灰巖普查區2處,水泥用灰巖、銅礦、硅石礦普查區各1處。 煤炭的勘查應抓緊進行,為確保鴨溪電廠用煤之需,特專項規劃16個普查項目,其中鐵廠壩煤礦、芝麻一礦、苗林煤礦、石板煤礦等需轉入詳查,為建年產15萬噸原煤礦山提供資源儲量資料;其余12個,即石板塘煤礦、河壩煤礦、橋頭煤礦、下溪河煤礦、黎明煤礦、鴨溪煤礦、南白煤礦、后壩煤礦、烏江煤礦、養龍(前進)煤礦、永安煤礦、新莊煤礦等普查區,為建年產6-9萬噸原煤礦山提供資源儲量,要求2007年前陸續結束。其余煤勘項目18處(廟林煤礦、新民煤礦、大山堡煤礦、工農煤礦、松山煤礦、三岔煤礦、團溪煤礦、中山煤礦、飛云煤礦、高爐廠煤礦、茶山煤礦、朝陽煤礦、箥箕田煤礦、西坪煤鐵、文陽煤礦、木花煤礦、茅坡井田煤礦、官田煤礦)要求2012年前陸續完成普查,為年產6-9萬噸23個原煤礦山建設提供資料。 鋁土礦勘查項目8處,詳查區2處(核桃窩鋁土礦北部詳查區、龔家大山詳查區)、普查區4處(尚稽鋁土礦、江林鋁土礦、芶江鋁土礦、核桃窩鋁土礦南部普查詳查區),預查區2處(巖底河預查區、桃子坪預查區);其勘查和詳查項目,主要是進行儲量升級工作,為開發提供資料;芶江鋁土礦為尋找深部隱伏礦而設立。 錳礦勘查項目13處(慈音寺錳礦、響水溝錳礦、五龍溪錳礦、河壩錳礦、高石坎錳礦、桐子林錳礦、高山錳礦、工農灣錳礦、鐵廠鎮錳礦、大平頂錳礦、楓香錳礦、楊家坪錳礦、雙四鐵錳礦),注意對河壩錳礦深部隱伏礦尋找。 硫鐵礦勘查項目9處(花合硫鐵礦、龍場硫鐵礦、同心硫鐵礦、芝麻大山硫鐵礦、溫水硫鐵礦、長伍間硫鐵礦、沿江硫鐵礦、鐵廠硫鐵礦、金星硫鐵礦),在評價硫鐵礦的同時,應加強對上覆層位中煤的評價。 在松林和泮水兩地區,與磷相伴生的鎳、鉬、釩,共規劃23個普查項目,應加強綜合研究,綜合評價,對找礦前景作出評價。 五、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遵義縣是遵義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三大資源集中開發中的兩大開發區“市南以鋁錳與建材非金屬為重點的規劃開發區”和“市西北以煤、天然氣能源為重點的規劃開發分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礦產開發利用與保護,首先在落實市規劃部署的前提下,針對遵義縣礦產資源產出特點和開發形成的格局,結合地域特點,按照遵義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對礦產的需要,采取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進行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全縣突出以煤為主的能源礦產和以鋁為主的金屬礦產予以規劃,把遵義縣建成全國西電東送能源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煤電鋁等優勢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部署;同時加強對水泥原料為主的建材非金屬礦產的規劃。 (一)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調控 依據遵義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中關于開采總量調控的規定與要求,保持礦產開采總量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鼓勵開采省內、縣內需要與短缺的礦產資源,限制開采供過于求的礦產。 加強煤炭開發利用力度,增加原煤生產能力,保證實施“西電東送”鴨溪火電廠用煤的需要。按照實際,調控煤炭開采總量,加強縣西部優質煤的保護。全縣2015年末原煤總量控制在810萬噸。 鼓勵縣東南以鋁土礦為重點的開采,增加產量,2015年末總量控制在180萬噸,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市礦產資源規劃規定要求,控制新建鋁土礦山,鼓勵現有鋁土礦山提高采礦水平與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國家在貴州規劃的遵義縣芶江和后槽個兩鋁土礦區,列為保護區,在其范圍內不能設置與礦床儲量規模不相適應的采礦權,禁止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礦山企業進入國家規劃礦區采礦。 和尚場錳礦床雖已閉坑,但礦床深部還保留有一定的礦石,鼓勵開采以滿足深加工產品對錳礦的需要。鼓勵水泥原料、磚瓦用頁巖、建筑用砂石礦產的開發,開采量達到需要為止。限制硫鐵礦、鉬礦開采規模,嚴格控制開采總量。 (二)開發與保護規劃布局 依據縣內礦產資源賦存規律、產出特點和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本著統籌規劃、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發揮優勢、規模開采、節約利用的總體要求,遵循資源開發與相關產業發展及環境保護相協調原則,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以市場為導向,經濟效益為中心,維護國家與遵義縣經濟發展戰略利益等原則進行合理規劃。 1、主要礦產開發規劃分區 根據遵義縣礦產資源開采形成的格局,以優勢礦產為重點,結合區域經濟與礦業發展的布局,劃為兩個重點開發區。 一是縣北部以煤炭為主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