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馬縣甘蔗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1頁
耿馬縣甘蔗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2頁
耿馬縣甘蔗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3頁
耿馬縣甘蔗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4頁
耿馬縣甘蔗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縣甘蔗良種基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前 言 xx 縣位于云南省南部,地處東徑 1023310311,北緯 23242410,國土面積 3789KM2,縣境內最高海拔 2515M,最低 230M,主要農耕區海拔 13001400M。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 18.7 ,全年無霜期長達 324 天,年降雨量 800mm,日照時數 2301.8 小時,日光充足,光熱資源豐富,土壤肥沃,適宜甘蔗種植,發展甘蔗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全縣轄 8 鎮 6 鄉, 141 個村委會, 1066 個村民小組,縣內交通方便,縣鄉柏油 路、水泥路縱橫交錯,國道 323 線,蒙寶鐵路橫穿縣境中部,省道晉(寧) 思(茅)線由北向南直穿縣境,公路、鐵路北達昆明、玉溪,南通河口連接東南亞各國,北距省城昆明 200 公里,南距州府蒙自 70 公里,正在修建的雞(街) 石(屏)和通(海) 建(水)兩條高等一級公路,將進一步改善 xx 的交通狀況。 2002 年全縣總人口 49.4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42.6 萬人,為總人口的 86.0%,耕地面積 44.6 萬畝(土地詳查 103 萬畝),其中:稻田 20 萬畝,旱地 24.6 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51.3 萬畝,總產 15.8 萬噸。工農業總 產值 135856 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 43267 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 31.8%,農村經濟總收入 186503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719 元,財政收入 16510 萬元。 一、項目概述 xx 甘蔗種植歷史悠久。資料顯示,清嘉慶年間( 17981820 年)即有甘蔗種植。xx 甘蔗發展經歷了 5080 年代初計劃經濟時期; 8090 年代末的 “雙軌期 ”; 20 世紀 90 年代末開始的市場經濟時期。 1998 年全縣甘蔗面積 61410 畝,總產 292487 噸,平均單產 4.8 噸,創歷史最高紀錄。 2003 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 50456畝,預計總產 19 萬噸。我縣目前有縣屬制糖企業兩個,即 xx 糖業有限公司,始建于 1976 年, 1984 年完成擴建并投入生產,日處理甘蔗 1500 噸;曲江糖業有限公司,始建于 1976 年, 1983 年完成擴建并投入生產,日處理甘蔗 1000 噸。兩個制糖企業年處理甘蔗量 3033 萬噸,目前年入榨量僅為年處理量的 50%左 2 右。我縣的甘蔗良種經歷了三次大的更新, 50 年代推廣第一代甘蔗良種臺糖 134,印度 419 等; 70 年代推廣第二代甘蔗良種云蔗 71/388,川糖 61/408 等; 80年代推廣第三代甘蔗良種桂糖 11 號,福引 8 號等; 90 年代推廣第四代 甘蔗良種閩糖 69/421,粵糖 79/177,新臺糖系列等。從 90 年代末至今,由于撤并蔗糖管理機構、甘蔗技術推廣機構等種種原因,全縣境內至今沒有建成一個有規模的甘蔗良種基地,導致甘蔗良種的引試、推廣速度緩慢,全縣甘蔗品種老化、退化問題突出, 2003 年甘蔗良種的推廣面積僅占植蔗面積的 32.5%,成為全縣甘蔗單產低,糖分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縱觀 xx 甘蔗、制糖企業、甘蔗良種的發展過程,由于歷屆縣委、政府對甘蔗產業的高度重視,在蔗農及蔗糖企業的共同努力下,蔗糖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對蔗農增收,企業增效和財政增長作出了貢獻 。近年來,由于市場無秩競爭,糖價一路走低等多種原因,導致蔗價不穩,挫傷了蔗農積極性,甘蔗面積、農業產量、工業入榨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影響了我縣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 二、項目建設的依據 為重振富民又富縣的蔗糖產業,根據 2003 年 6 月 28 日國家四部委部局第23 號令蔗料暫行管理辦法,云南省政府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上報的關于報請審批(云南省糖業整合總體方案)的請示的批復,批復要求作為直接責任人的各產糖區政府,加大對糖業整合各項工作的支持和指導,進一步規范糖料收購秩序推進糖料及食糖的產 業化經營。省農業廳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 “調結構、保增收 ”的要求,明確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農業發展的五大重點產業,把 “鞏固和提高甘蔗和茶葉兩個傳統產業 ”列為五大重點產業之一。縣委、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后認為: xx 鞏固發展蔗糖產業有潛力,有基礎,群眾有積極性。縣委以建發 2003 25 號印發了關于鞏固和發展 xx 縣蔗糖產業的實施辦法,從 2003 年至 2004 年榨季種植甘蔗年度開始,一定四年不變,加大對蔗糖產業的扶持力度,下大力氣狠抓甘蔗良種推廣,建設甘蔗良種基地,調整早、中、晚熟品種結構,提高甘蔗科技含量,建設 “三優 ”噸糖田基地,提高甘蔗糖份,提高甘蔗單產,增加總產,促進全縣蔗糖業持續穩定發展,繼續為蔗農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作出貢獻。 3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3.1 甘蔗良種面積小,品種搭配不合理。 2003 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 50456 畝,其中:良種面積 16400 畝,占植蔗面積的 32.5%,早、中、晚熟品種的比例為 3.3:2.1:4.6。由于全縣沒有甘蔗良種基地,良種后備資源匱乏,甘蔗良種更新困難,導致甘蔗單產低,糖分含量低,出糖率低,經濟效益低。 3.2 縣境內兩家糖業公司,可日處理甘蔗 2500 噸(其中:建糖 1500 噸,曲糖 1000 噸),每年按 100 天壓榨時間計算,可處理甘蔗 2533 萬噸,目前兩家糖業公司的年入榨量僅為年處理量的 50%。甘蔗原料嚴重不足,而且原料質量差,導致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力減弱。 3.3 蔗糖產業鏈長。 xx 糖業公司于 2000 年投資 7100 萬元,建成年產 3 萬立方米的石膏刨花板生產線。投產以來,市場看好,蔗渣板熱銷,甘蔗的綜合利用率逐年提高,但由于甘蔗原料不足影響蔗渣產量,從而影響兩條生產線的生產。 四、項目建設的有利條件 4.1 xx 屬于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有 “干濕分明,雨熱同季,春秋相連,夏無長冬 ”的氣候特點。耕地土質肥沃,耕地面積土地詳查 103 萬畝,發展甘蔗空間大,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4.2 縣委、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蔗糖產業,成立了 xx 縣蔗糖產業領導小組,抽調縣鄉科技人員,強化甘蔗科技推廣工作,提高甘蔗科技含量。并出臺了關于鞏固和發展 xx 蔗糖產業的實施辦法,提出 “三個一工程 ”,即:用三年的時間,甘蔗品種全面更新一次;合理調整甘蔗品種結構,使早、中、晚熟品種達到 3:4:3,糖份提高一個百分點;制糖企業提前一個月開榨。為項目建設提供了機遇,創造了條件。 4.3 縣境內兩家糖業公司吃不飽,開不足, 加之多年來的投資建設,與蔗糖產業相關的酒精、蔗渣板、石膏刨花板等行業綜合經濟效益提高,市場前景廣闊, 4 是我縣繼烤煙之后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除烤煙外還沒有任何產業可以替代。該項目的建設,可提高我縣甘蔗單產及糖分,為制糖企業提供優質原料打下堅實的基礎。 4.4 科技推廣網絡健全。縣級有糖業辦公室、農推所,鄉鎮級有農推站、村級有農科員和帶領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農民協會、研究會和一大批種蔗能手,完全有能力承擔。 4.5 種蔗歷史悠久,廣大蔗農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種蔗經驗,歷史上曾有輝煌的發展時期。 1998 年植蔗 6.14 萬畝,總產 29.6 萬噸,單產 4.8 噸。在蔗田套種,增加單位面積效益上有成功的經驗和做法。 五、市場分析 白糖是大眾消費品,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目前我國人年均食糖消費量為 6千克,而世界人均年消費水平在 18 千克以上。也就是說我國人均消費食糖的水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的變化,食糖消費量會逐年提高。發達國家的飲食以牛奶、咖啡、面包為主,食糖需求量多。我國喝牛奶、咖啡、豆漿的人數逐步增多,食糖需求量呈上升的趨勢。 從我國食糖市場供求關系看,全國年食糖消 費需求約 750 萬噸,產糖約 850 萬噸,略顯過剩 100 萬噸。走私糖的沖擊和糖精生產過量,形成對食糖市場強大的沖擊,使我國食糖市場進入低谷時期。為保護我國的蔗糖產業,國家采取了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一是打擊走私糖;二是關閉部份糖精廠,限制糖精代用品的濫用;三是關閉缺乏競爭力的部份糖廠;四是刺激消費。這些措施的實施收到明顯成效,使我國食糖市場的供求關系逐步趨于平衡。預測 2003 年 2004 年榨季,全國食糖產量 750 噸和全國食糖需求量大體平衡。一度低迷的食糖市場也由此出現新的轉機,白糖價格將會逐年平穩上升,而且全國 食糖生產出現 “北糖南移 ”、 “東糖西移 ”的趨勢,這是發展蔗糖生產的一個好時機。 六、發展思路及目標 5 xx 縣委、政府為了重振我縣既富民又富縣的蔗糖產業,狠抓甘蔗良種推廣,調整甘蔗早、中、晚熟品種結構,提高甘蔗科技含量,建設 “三優 ”噸糖田基地,提高甘蔗糖分,提高甘蔗單產,增加總產,促進全縣蔗糖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繼續為蔗農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長作出新的貢獻。 按照上述發展思路, xx 縣蔗糖產業發展目標: 2007 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達到6 萬畝,農業產量 33 萬噸,工業入榨量 30 萬噸,甘蔗良種推廣達到 90%以上,早、中、晚熟品種搭配比例 3:4:3。年度計劃由發展計劃局和農業局確定,納入全縣國民經濟計劃統籌安排,列為蔗區鄉(鎮)的考核目標。 七、項目建設規模和內容 7.1 建設規模及建設地點 7.1.1 建設規模: 500 畝。 7.1.2 建設地點: xx 蔗區羊街農場。 7.1.3 建設時間: 2004 2005 年。 7.2 建設內容 7.2.1 良種繁育基地建設 通過兩年努力,建成 500 畝標準化甘蔗良種繁育基地和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其中:早熟品種 150 畝,中熟品種 200 畝,晚熟品種 150 畝。甘蔗平均單產 8 噸,每年 提供優質良種 4000 噸。 7.2.2 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 引進國內表現較好的甘蔗新品種 R6408,桂糖 16 號、 17 號和新臺糖 26 號等 15個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從中篩選出適合 xx 種植的優良新品種。 7.2.3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6 在甘蔗良種繁育基地和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支砌三面光溝渠四條,長 8 千米;架設 100mm的鍍鋅水管 1000 米。通過水利設施建設,解決基地的給水問題。 7.2.4 機防建設 購買機動噴霧器 10 臺,對甘蔗病蟲害進行統防統治。 7.2.5 科技培訓 通過甘蔗栽培技術培訓,提高科學種蔗水平,提高甘蔗 產量和品質,增加收入。計劃舉辦甘蔗科技培訓 30 期 5000 人次,印發技術資料 4000 份。 八、主要技術方案 8.1 提高整地質量,開好植蔗溝。 8.2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地膜覆蓋,提高植蔗質量。 8.3 施足基肥,追施分蘗肥,重施攻莖肥并進行大培土。 8.4 推廣蔗田套種,提高蔗田單位面積效益。 8.5 加強水分管理和病蟲害防治。 8.6 適時收砍,保證收砍質量。 九、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9.1 投資估算 項目計劃投資 250 萬元(詳見表二),具體安排如下: 9.1.1 良種繁育基地。面積 500 畝,投資 50 萬 元,為總投資的 20%,均為財政資金,用于購買種苗、農藥、農膜、化肥、水費等生產性費用的投入。 7 9.1.2 新品種試驗示范。投入資金 15 萬元,為投資總額的 6%,均為財政資金,用于種苗、化肥、農藥、農膜、用工及水、電等生產性費用支出。 9.1.3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160 萬元,為總投資的 64%,其中財政資金 90萬元,自籌資金 30 萬元,投勞折資 40 萬元。 9.1.4 機防建設。投資 5 萬元,為總投資的 2%,均為財政資金,用于購置機動噴霧器及零配件。 9.1.5 科技培訓。投資 20 萬元,為投資總額的 8%,均為財政 資金,用于甘蔗科技培訓和印發技術資料等的支出。 9.2 資金籌措 項目計劃總投資 250 萬元(詳見表二)。其中:財政資金 180 萬元,為投資總額的 72%;自籌資金 70 萬元(現金 30 萬元,投勞折資 40 萬元),為總投資的 28%。在財政資金中,省級 100 萬元,州級 30 萬元,縣級 50 萬元。 9.3 資金投入計劃 項目投資 250 萬元(詳見表三),分兩年完成。第一年即 2004 年投入資金 210萬元,為總投資的 84.0%,余下的 40 萬元待第二年一次性投入。 十、財務分析 10.1 蔗農收入估算 2004 年建成良種繁育基地 300 畝,畝產 8 噸,每噸售價 180 元,畝產值 1440 元。扣除種苗、化肥、農藥、農家肥、工時費和水費等生產性投入 890 元后,畝獲純收入 550 元。套種早花生 300 畝,畝產 520 公斤,產值 1040 元,扣除成本 400元,畝獲純收入 640 元。兩項目合計畝純收入達 1190 元, 300 畝純收入達 35.7萬元; 2005 年建成良種繁育基地 500 畝,產量 4000 噸,產值 72 萬元,扣除成本后獲純收入 27.5 萬元。套種早花生 500 畝,畝產 520 公斤,產值 1040 元,扣除成本后畝獲純收入 640 元,兩項合計 500 畝純收入達 59.5 萬元。(見表 四)。 8 10.2 銷售收入、稅金及利潤的估算 該項目為良種繁育基地,生產的良種用于面上的良種推廣,不存在稅金、檢疫費及產品增值稅,故項目建成并達到建設規模后,每年銷售收入為 124 萬元,利潤59.5 萬元(詳見表四)。 10.3 投資利潤率 投資利潤率( %)年利潤總額 總投資 100% 59.5250100% 23.8% 10.4 現金流量分析(見表六) 項目計算期為 10 年,在財務分析中,考慮到是農業項目,設定基準收益率 i 12%。 項目凈現值為: 99.5 萬元; 財務 內部收益率為: 25.98%; 投資回收期為: 35.7 4 4.6 (含建設期 2) 59.5 從以上評價指標可以看出,本項目回收期短,內部收益高,經濟效益顯著。 以生產能力利用率表示盈虧平衡。 固定成本 46 9 BEP 100% 100% 42.0% 銷售收入可變成本稅金 124.0 14.5 0 結果表明:該項目只需達到規定生產能力的 42.0%, 也就是產量達到 1789.2 噸時,項目即可保本。 10.5 敏感分析(詳見表七) 當銷售收入下降 5%成本不變時,項目凈現值為 62.66 萬元,財務內部收益率為 20.86%;當銷售收入不變,成本上升 5%時,項目凈現值為 67.49 萬元,財務內部收益率為 21.75%;當銷售收入下降 5%時,成本上升 5%時,項目凈現值 34.63萬元,財務內部收益率為 16.54%。 以上三種設定的三種可能性分別出現時,財務凈現值大于零,財務內部收益率高于基準收益率 12%,說明項目盈利的可能性大,抗風險能力強。 十一、效益評估 11.1 經 濟效益 項目建成并達到建設規模后,每年銷售收入 124.0 萬元,扣除生產成本后 64.5萬元,可實現利潤 59.5 萬元。可提供甘蔗良種 4000 噸,可新植或更換普通品種面積 4000 畝,按良種比普通品種增產 10%,糖份提高一個百分點計算,到 2007年榨季,全縣 6 萬畝甘蔗通過品種更新(畝增 0.5 噸),將增產甘蔗 30000 噸,蔗農純收入 540 萬元(按 180 元 /噸計),制糖企業增值 660 萬元(按 2200 元 /噸計),上繳稅收 99 萬元;增糖 300 噸,制糖企業增值 66 萬元,上繳稅收 10萬元。增產增糖兩項合計增收 1266 萬元,其中 :蔗農 540 萬元,制糖企業 726萬元;上繳稅收 109 萬元。 11.2 社會效益 10 項目的實施,一是為全縣 6 萬畝甘蔗提供高產高糖良種,使全縣甘蔗良種推廣達到 90%以上,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