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研究論文-生存第一:農民的經濟倫理.doc_第1頁
農村研究論文-生存第一:農民的經濟倫理.doc_第2頁
農村研究論文-生存第一:農民的經濟倫理.doc_第3頁
農村研究論文-生存第一:農民的經濟倫理.doc_第4頁
農村研究論文-生存第一:農民的經濟倫理.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村研究論文-生存第一:農民的經濟倫理生存第一是中國歷史上廣大農民的經濟倫理。農戶所耕種的土地,其產出若能夠滿足全家口糧需要,則他的糧食生產規模最為經濟合理;超過了這一規模,無論是以擴大耕地面積還是提高畝產量的途徑,均會因為所增成本的產出效應下降而不經濟。由于農戶的生產能力,尤其是制肥能力,超過其合理的糧食耕種規模的需要,而此時桑地上肥料的產量效應又處于上升的階段,因此將剩余的生產能力投入到桑樹的種植上自然是一種合理的經濟出路,農戶的農業生產結構便由單純的糧食種植發展為桑糧并植。當然這一分析僅限于農業生產率較為低下的傳統農業階段。明清江南農民經濟的規模和結構引起了不少學者的興趣。圍繞著“人耕十畝”的農家的經營規模,從最初對史籍的廣泛引證。到人均耕地數量的客觀分析,再到農民耕作能力以及農家勞力分工合作的探討1,研究的程度不斷深入。由“桑爭稻田”、“棉爭稻田”導致的農民經濟結構的一系列變化,引起了人們對明清商品經濟的高度關注。但是,將農家經濟的規模和結構結合起來分析,從其相互問的制約關系進行的研究還不多見。筆者認為,最經濟的規模下導致的結構才是最合理的,最合理的結構下形成的規模才是最經濟的,而農民經濟只有在合理的結構、經濟的規模下才能發揮最有效的功能。以下僅從農戶經營的目的、農戶經營的能力、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上述問題加以探討。一、“戶耕十畝”依據之一:農戶家庭口糧消耗的數量分析農民經濟的目的是維持家庭成員的生存,并盡量減少不利于實現這一目的的風險因素。因此農民從事耕種土地這一經濟活動的首要目的,是為了從土地上獲取全家成員的口糧,并盡可能地為這一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創造條件。我們先來從經濟活動的目的來看農民經濟對耕種土地的規模的要求。農民家庭成員一年所消耗的口糧便是農戶經營的首要目標。那么一戶農家全年口糧的指標數值應該怎樣確定呢?我們認為,從滿足家庭中不同成員生理需要的糧食供給總量這一營養標準的角度去認定這一指標最為合理。因此,在一定畝產量水平下的總產量,扣除田租之后的剩余,能夠滿足上述指標數值的那塊土地就是農戶耕種土地的規模。關于明清江南稻田的畝產量水平和地租水平,學術界已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大多數學者的結論,即在太湖地區,水稻產量一般每畝二石,租額通常每畝一石。那么在畝產量和租額均確定的前提下,耕種規模則單純由農戶全家按照營養標準要求攝入的糧食總量來決定。關于從事農田耕作的勞動者的口糧標準,沈氏農書中多次談到:“長年每一名工,吃米五石五斗。”“供給之法,亦宜優厚。一年中牽算,每人日一升五合,婦人半之?!?這兩條的標準是一致的,即長工的口糧每天一升五合,全年五石五斗;婦女減半。“凡人計腹而食,日米一升,能者倍之而已。”3即一般人的口糧,每日米一升,一年三石六斗;能者倍之。后一條與前兩條中規定的口糧標準不一致,并不是因為勞動者勞動強度不同造成的,而是由于兩者所述對象身份不同造成的。即雇人耕種與自行耕種所支付的單位勞動力的口糧是不一樣的,前者高于后者。這可以從另一處相關的內容得到印證,“瘠田十畝,自耕僅可足一家之食。若雇人代耕,則與石田無異”4。我們知道,雇人耕種除了“吃米五石五斗”外,還要支付工銀五兩,銀五兩按平常價格可折算為米五石,結果所剩為零,也就是這十畝瘠田的總產量為十石五斗。但自行耕種的話,這一產量卻可供給一家人的口糧。這里的“一家”,包括老母、寡妻、長子、稚子及兄之子共五人,其中寡妻、長子及兄之子均為正常勞力,老母和稚子為完全接受撫養的無勞動能力者。若按照一個勞力日一升,年三石五斗,婦女減半,老幼亦半這一口糧標準推算,一家全年口糧需十二石四斗,這十畝瘠田上的總產量與之相比還缺了二石四斗??梢娮孕懈N,則單位勞動力的口糧標準每天決不會超過一升。這里我們不去討論這兩種不同的經營方式下勞動力口糧供給標準有所差別的原因,我們僅從營養標準的角度去考察合理的糧食攝人量應該為多少。營養標準是根據不同人的營養生理需要量而制定的營養供給量,這一營養生理需要量是能保持人體健康狀態,達到應有發育水平,并能充分發揮效率地完成各項生活和勞動等活動的人體所需要的熱能和營養素的必要量。我們不妨用現代人的營養標準來衡量沈氏農書中提出的口糧標準,見表41。從上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不計瓜菜和植物油兩項,沈氏對于雇工的食物供給,其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人體營養要素的比例是合理的,其指標數值也均大大超過現代標準。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竟高出現代標準82,這主要是由于糧食的攝入量超出現代標準88造成的。雖然我們沒能找到蔬菜和油水這兩類食物具體的攝入量,但是,有一則資料還是能夠大體反映這一地區的一般水平,“園中菜、果、瓜、蒲,惟其所植。每地一畝,十口之家,四時之蔬,不出戶而皆給”7。十口之家,一年要消耗掉一畝地的瓜菜,這個數量是相當充足的,決不會少于現代標準。況且瓜菜的品種也十分豐富,蔬菜有絲瓜、飯瓜、南瓜、北瓜、冬瓜、菜瓜、黃瓜、苦瓜、裙帶豆、刀豆、扁豆、芥菜、薺菜、韭菜、甜菜、菠菜、生菜、大頭菜,地蒲、屋蒲、茨菇、蘿卜、香芋、茄、芹苗、萵苣等,水果有桃、李、杏、柿、梅、棗、橙、西瓜等,真可謂應有盡有。因此,我們可以斷言,沈氏雇工各類食物的攝入針對其生理營養需要來說,結構豐富合理,數量充足。雇工是這樣,那么自行耕種土地的農民,情況又是怎樣呢?自行耕種即家內勞動,前面說過,家內勞動,則單位勞動力每天口糧至多不過一升,為雇工的三分之二。我們把糧食的這一比例擴大到伙食的其它部類,便可推算出一份家內勞動的食物構成表(見表42)。將推算出來的數據與表一“現代標準”一欄中的可比部類相比較,即可看出,除了蛋白質一項大致相當外,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兩項仍以較大的幅度超過現代標準。可以斷言,即使考慮到無法比較的瓜菜和植物油這兩類食物,家內勞動食物供給的營養標準不會低于現代標準,至少其中熱量的供給決不會低于現代標準。換句話說,按照現代人體生理營養標準,沈氏農書提出的家內農業勞動的食物供給量已完全能夠滿足人體的生理需要,相對于雇工的供給量而言則更為合理。又根據劉大鈞主持的民國二十四年(1935)對該地區農戶生活程度的調查結果,制成表43,將表43中的數據對照表41中的“現代標準”,可以看出,相應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數據相差并不顯著,僅蛋白質一項的數據與現代標準尚有一定距離。但劉大鈞的調查結果與沈氏的兩個標準均表現出重熱量輕營養的特征,這一點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即便是這樣的一份食物供給量,雖然與營養標準尚有一定差距,但還是能夠保障勞動者體能的供給。順便指出,這次的調查結果為,每個等成年男子全年食米305石,每月合二斗五升四合,每日合八合五勺,低于當地鄉間俗諺“大口小口,一月三斗”的標準?,F在,我們可以根據家庭中單個勞動力的這一食物標準推算整個家庭的食物需求,從而回答本節所提出的問題。在對一般農戶全年口糧需求總量進行推算之前,我們還需了解農戶家庭人口規模的一般水平。從明清江南的情況來看,“五口之家”是一個普通的小農家庭比較常見的人口規模,其中包括一對夫婦及其未成年的子女和喪失了勞動力的父母,其主要的農業勞動力,是這個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9。民國年問的農戶依然維持著這一家庭人口規模,例如吳興地區的各類農戶家庭人口的總平均數為499人,其中半自耕農、自耕農和佃農這三類農戶各自的戶平均人口數與這一總平均數的平均差較小,分別僅為+018、-023和-052人,故戶均5人這一指標較好地代表了這三類農戶的家庭人口規模10。那么,“五口之家”全年究竟需要消費掉多少口糧呢?我們知道,不同性別、年齡、以及勞動強度的人所需的營養和消耗的熱能是不同的。若以一個從事農業勞動的成年男子消耗的糧食作為一個基本單位,將女子以及基本不從事勞動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均折合成基本單位,其總和便是“五口之家”全年的口糧數額。從事農業勞動的成年男子的口糧,按照沈氏的標準是36石,按照劉大鈞的調查是305石;二者對其它人員折合所采用的比例也不一樣,沈氏在制定雇工供給規則時,提出了“婦人半之”的原則,這實際就是一個男女折合比例11。劉氏認為“吾人對等成年男子之計算,除成年男子作為一個,女子作80外,兒童作為50”12,是較為常見的折合比例。我們不妨以各自的標準口糧與折合比例計算各自的結果,見表44。由于兩者均未給出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男女的折合比例,考慮到沈氏所定的標準口糧較高,而劉氏所定的女子折合比例較高,結合現代50左右的標準折合系數,我們將其定為等同于兒童的折合比例,即50;另外,沈氏沒有給出兒童的折合比例,考慮其標準口糧額較高,將它定為50不會有太大的缺口。從表中“合計”一行的數據可以看出,兩個計算結果竟然十分接近,因此,可以確信,一般農戶全年口糧消耗為1011石?,F在,我們可以根據家庭中單個勞動力的這一食物標準推算整個家庭的食物需求,從而回答本節所提出的問題。在對一般農戶全年口糧需求總量進行推算之前,我們還需了解農戶家庭人口規模的一般水平。從明清江南的情況來看,“五口之家”是一個普通的小農家庭比較常見的人口規模,其中包括一對夫婦及其未成年的子女和喪失了勞動力的父母,其主要的農業勞動力,是這個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9。民國年問的農戶依然維持著這一家庭人口規模,例如吳興地區的各類農戶家庭人口的總平均數為499人,其中半自耕農、自耕農和佃農這三類農戶各自的戶平均人口數與這一總平均數的平均差較小,分別僅為+018、-023和-052人,故戶均5人這一指標較好地代表了這三類農戶的家庭人口規模10。那么,“五口之家”全年究竟需要消費掉多少口糧呢?我們知道,不同性別、年齡、以及勞動強度的人所需的營養和消耗的熱能是不同的。若以一個從事農業勞動的成年男子消耗的糧食作為一個基本單位,將女子以及基本不從事勞動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均折合成基本單位,其總和便是“五口之家”全年的口糧數額。從事農業勞動的成年男子的口糧,按照沈氏的標準是36石,按照劉大鈞的調查是305石;二者對其它人員折合所采用的比例也不一樣,沈氏在制定雇工供給規則時,提出了“婦人半之”的原則,這實際就是一個男女折合比例11。劉氏認為“吾人對等成年男子之計算,除成年男子作為一個,女子作80外,兒童作為50”12,是較為常見的折合比例。我們不妨以各自的標準口糧與折合比例計算各自的結果,見表44。由于兩者均未給出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男女的折合比例,考慮到沈氏所定的標準口糧較高,而劉氏所定的女子折合比例較高,結合現代50左右的標準折合系數,我們將其定為等同于兒童的折合比例,即50;另外,沈氏沒有給出兒童的折合比例,考慮其標準口糧額較高,將它定為50不會有太大的缺口。從表中“合計”一行的數據可以看出,兩個計算結果竟然十分接近,因此,可以確信,一般農戶全年口糧消耗為1011石。因此,在畝產量為二石,租額為一石這一一般水平下,“五口之家”的一般農戶為了從土地上獲取十石左右的糧食,以滿足家庭成員的口糧消耗,一般來說,種田十畝上下就夠了。可見,“戶耕十畝”便可實現農戶的生產目標。二、“戶耕十畝”依據之二:農戶生產資料投入的經濟分析“戶耕十畝”固然滿足了農戶的生存需要,那么,它是否適合農戶所能承受的耕種能力?如果農戶沒有能力完成“戶耕十畝”的規模,也就無法實現其生產目標。農戶的耕種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勞動力,一是生產資料。關于勞動力對耕作能力的貢獻,李伯重先生已作了詳盡闡述,論證了“人耕十畝”的經營規模13,這里只需再從生產資料的角度考察農戶的耕種能力。生產資料主要包括農具和肥料兩項,由于這兩項生產資料性質的不同,其投入的情況是不同的。在一定的耕作水平下,農具的投入是相對固定不變的,它對畝產量的貢獻幾乎沒有彈性;相對而言,肥料對畝產量的貢獻則會有一定幅度的彈性,因此,這兩項生產資料的投入中,農民更為重視的是肥料。這可以從兩項投入價值的比重看出,沈氏在計算明末湖州地區的農業成本時,僅計“農具三錢”14。陶煦依照沈氏的投入比例計算清末蘇州地區的農業支出時,肥料為農具的625倍15。劉大鈞民國二十年代對吳興地區的調查結果,僅現金生產費用支出中,“肥料”就是“修買農具”的24倍16。考慮到后者以現金支出為主,而前者則應有相當一部分的非現金支出,實際的倍數應遠遠高于24。因此,我們著重論述農戶肥料的投入能力。明末湖州沈氏認為,“種田地,肥壅最為要緊。人糞力旺,牛糞力長,不可偏廢”。清末蘇州奚誠亦認為,“種田全憑糞力”17。肥料,可以采取向附近各鎮租買糞窖的辦法,也可以通過自行飼養牲畜的方法來獲取。沈氏針對當地的情況,比較了兩種方法的成本,提供了最為經濟的積肥方法:“租窖乃根本之事,但近來糞價貴,人工貴,載取費力,偷竊弊多,不能全靠租窖,則養豬羊尤為簡便。古人云:種田不養豬,秀才不讀書,必無成功。則養豬羊乃作家第一著。計羊一歲所食,取足于羊毛、小羊,而所費不過墊草,宴然多得肥壅。養豬,舊規虧折豬本,若兼養母豬,即以所賺抵之,原自無虧。若羊,必須雇人斫草,則冬春工閑,誠靡稟糈。若豬,必須買餅,容有貴賤不時。今羊專吃枯葉,枯草,豬專吃糟麥,則燒酒又獲贏息。有盈無虧,白落肥壅,又省載取人工,何不為也!”18即以糟麥和枯葉、枯草為飼料養豬羊以獲得廄肥的方法最為經濟。他還進一步制定了家庭養殖的規模:“養胡羊十一只,一雄十雌,孕育以時。每月吃葉草四十斤,每年共計一萬五千余斤。買枯葉七千斤,約價三兩。買羊草七千斤亦該三兩。墊柴四千斤,約價二兩。約共葉草八兩數。每年羊毛三十斤以外,約價二兩;小羊十余只,約價四兩;可抵葉草之本。每年凈得肥雍三百擔;若墊頭多,更不止于此數。養山羊四只,三雌一雄,每年吃枯草枯葉四千斤,墊草一千斤,約本二兩數。計一年有小羊十余只,可抵前本而有余;每年凈得肥雍八十擔余?!?9“養豬六口,每口吃豆餅三百斤,六口計一千八百斤,常價十二、三兩。小豬身本六個,約價三兩六錢。墊窩稻草一千八百斤,約價一兩。共約本十六兩零。每養六個月,約肉九十斤,共計五百余斤。照平價,計銀十三兩數,虧折身本,此其常規。每窩得壅九十擔,一年四窩,共得三百六十擔。養母豬一口,吃餅,總計一千二百斤,常價十二兩。若得小豬十四個,將八個賣抵前本,贏落六個自養。每年得壅八十擔?!?0在養豬這一段中,前后兩處的餅價和小豬身本價不同,這是由于“養豬六口”以下的成本和利潤是以十年前的價格為準計算,而“養母豬一口”以下是以當時的價格為準計算所造成的。對此,沈氏還特別強調“然餅價增,肉價亦增,隨身長落;種田養豬,第一要緊,不可以餅價盈,遂不問也?!?1不難算出,按照這一家庭飼養規模,全年可得羊豬廄肥八百二十擔。正如沈氏自己所稱,“試照前法,多養豬羊,一年得壅八、九百擔,比之租窖,可抵租牛二十余頭,又省往載人工四、五百工。古人云養了三年無利豬,富了人家不得知。耕稼之家,惟此最為要務”22。那么,農家的這一制肥規模是否能夠滿足農田的生產需要呢?按照沈氏的施肥量標準,“若平望買豬灰及城鉦買坑灰,于田未倒之前棱層之際,每畝撒十余擔”23,即基肥一次用廄肥一千多斤?!跋陆恿Γ慨€下餅三斗”24,即追肥一次用豆餅肥四十斤左右。因此,一千多斤的廄肥和四十斤的餅肥在稻田上平均可以換取二石稻米。我們以十畝稻田使用的廄肥算作一百五十擔,農家的制肥能力大大超過了這一需求。那么,怎樣來使用這多余下來的六百七十擔廄肥呢?農戶可以有三條途徑:一是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一是增加畝施肥量,再就是尋求新的生產項目。前兩條途徑的結果是相同的,即增加糧食總產量。我們先來看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結果,再來看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前提條件。我們知道,糧食的需求量是缺乏彈性的,即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糧食的消耗量是一定的。在當時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以及施肥量標準下,戶耕十畝的生產規模已經能夠滿足農戶全家的口糧需要,暫且不論通過增加畝施肥量能否提高畝產量,農戶通過擴大耕種面積或提高畝產量所帶來的增產部分,勢必要通過出賣的方式實現其價值。在效益低下的農業時代,農民出賣糧食是無利可圖的,這是因為,農民在出賣糧食的同時,也無償地放棄了這部分糧食中所擁有的土壤中的那份肥料。杰出的農業化學創始人李希比對此有過一段十分精彩生動的闡述:“我們想,很小一個莊園,平均生產的面包、牛奶、肉類等等,恰夠養活五口之家。所有產品都被消耗著:谷物作面包及面食;土豆、豆科作物及其他大田作物的果實作蔬菜;三葉草、干草等作牛羊的飼料;牛羊的肉和奶供人吃;在這種情況下,耕地里提供的全部東西,為了大田生產在莊園里以人畜糞尿、墊圈秸稈及廚房的廢物的形式完全保存起來(這些東西的混合物就是廄肥和廄肥水),用以生產大田果實的土壤成分。當它們處在土壤中時就叫做植物營養物質,當它們還是廄肥或廄肥水時就叫做肥料。這兩個名稱是一個意思,同時很容易理解。在廄肥的廄肥液里,我們沒有任何困難就能收集到和運到地里,以歸還由那些大田莊稼從地里取出的全部營養物質。如果每年都這樣進行,或者都照樣給地里施肥,以便每塊地在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