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論文-試論記者的移情和應變能力在采訪中的作用.doc_第1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試論記者的移情和應變能力在采訪中的作用.doc_第2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試論記者的移情和應變能力在采訪中的作用.doc_第3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試論記者的移情和應變能力在采訪中的作用.doc_第4頁
新聞傳播學論文-試論記者的移情和應變能力在采訪中的作用.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聞傳播學論文-試論記者的移情和應變能力在采訪中的作用移情和應變是心理學的兩個概念。移情,又稱“感情移入”、“移感”、“輸感”等。作為心理學的一般用語,它是指不僅在認識水平上而且在情緒水平上進入他人角色的能力。通俗地說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應變,在心理學上是指根據情況的變化采取適當的應對行為的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隨機應變。新聞記者經常與形形色色的人、紛繁復雜的事打交道,并且要準確及時地報道新聞事實,這比起某些打造“標準件”的職業(yè)來說,的確給新聞記者的工作帶來很大挑戰(zhàn),但從另一方面說,也是記者職業(yè)的魅力所在。記者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從不同經歷、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價值觀念的采訪對象那里有效地獲取到他所需要的新聞事實?如何在始料不及、紛紜變化的事態(tài)迅速而準確地判斷和把握采訪思路?這里面,記者移情和應變能力起著很大作用。一、移情是與采訪對象形成良好心理互動從而建立融洽關系的有效手段建立記者和采訪對象間的融洽關系,是順利完成采訪任務的前提。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記者之于采訪對象是“突然切入”的陌生人,他們之間雖然是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個體間的人際交流。采訪對象內心明了自己面前的這位采訪者其實并不僅僅代表他本人前來,采訪的影響也絕不會止于該次交流本身的范圍,它會通過報道成為大眾傳播的一部分,所以在采訪者面前他往往會感到緊張,不能很好地配合。有的采訪對象因為不能把握傳播的對象、范圍和效果等原因,甚至會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三緘其口,干脆拒絕與記者合作。這樣一來,記者的采訪就會陷入尷尬的境地。社會學家ES博加德斯提醒道:“規(guī)勸對方開誠相見或使用露骨的激將法,均屬禁忌之列。記者主動創(chuàng)造洽談氣氛總比要求對方爽快為好。”記者如何主動創(chuàng)造洽談氣氛,尋找有效的突破口?設身處地感受對方進而將這種體驗巧妙地傳達給對方,往往能獲得“柳暗花明”的效果。因為情緒和情感具有組織和激發(fā)全部行為的作用,一旦采訪對象在情緒情感水平上感受到記者的角色換位,就很容易與之達到默契、交融和共鳴。這就是“移情”在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動過程中的作用。我曾為采寫系列錄音報道煤海之魂的一集礦工的親人們來到山西某煤礦,采訪對象是一位傷殘礦工的妻子。工傷事故出在他們談戀愛的時候,可姑娘還是決定嫁給了失去雙腿的礦工。我去采訪的那年,他們結婚已經19年了。出乎我意料的是,這次為“正面報道”而進行的采訪卻出師十分不利。礦上的報道員抱歉地告知,對方拒絕接受采訪,理由是以前媒體報道后,有人說三道四,說她嫁給殘疾礦工是為了個人出風頭。為了完成采訪任務,我還是請報道員帶路硬著頭皮去了她家。一見面,男主人就熱情爽朗地招呼客人,表情自信、大方,那份樂觀和活力很容易受到感染,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你不會注意到坐在板凳上的他沒有雙腿。就在女主人一次次語氣客氣但態(tài)度堅決地表示謝絕采訪時,我的目光被案子上的一個像框吸引住了,褪了色的黑白照片上是一對年輕人,看上去和我當時年齡相仿佛,小伙兒英俊、帥氣,姑娘甜美、端莊,兩個人那一瞬的眼神流露的是那種只有深深相愛才會散發(fā)出的幸福和憧憬。我一下子覺得我感受得到當年不幸降臨時姑娘是怎樣的難以割舍。我問:“是結婚照?”“嗯。”我由衷地贊嘆道:“多般配的一對兒!”說這話時,我已不僅僅是就昔日的照片而言了。女主人回過頭看了一眼丈夫,說:“說起來他就是沒腿么,其實人可好!可能干!你看家里這低柜、這板凳都是他受傷以后自己打的”夸起丈夫,妻子便滔滔不絕,我就勢按下了錄音鍵,她看了一眼,也就默許了我把話筒遞到她面前。“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推倒了以后,接下來的采訪進行得非常順利。一次幾乎夭折的采訪結果竟非常令記者滿意。是什么使她開口的?是移情作用記者將心比心地想象了女主人當年的選擇,又自然地通過一句贊美將記者內心完成的角色換位傳達給了采訪對象,引起了采訪對象情感的共鳴,這種共鳴從她一開口的那句話里就能得到初步驗證:在她眼里,丈夫只不過就少了兩條腿;在記者眼中,那位心態(tài)健康、富有生命張力的丈夫,怎么能叫殘疾呢?可見,移情對溝通雙方情感、融洽彼此關系、促進相互合作的確十分有效。所以,記者在采訪中要善于調動自己的移情能力,既能設身處地捉摸和感受對方的心理,又能巧妙地選擇語言或非語言手段把自己角色換位后獲得的感受,準確地傳遞給對方,這樣才能感染對方,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動,為采訪創(chuàng)造融洽的氛圍。二、移情是“體驗采訪”中記者成功扮演新角色從而獲得豐富、細膩、深刻的感受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在采訪學里,把記者參與采訪對象的采訪形式叫“體驗采訪”。這一類采訪形式借助了戲劇的假定性,但它不是演員扮演而是記者暫時隱蔽起自己的職業(yè)角色。如果說演員是在劇本規(guī)定的情景中按導演的要求完成對特定角色的創(chuàng)作的話,那么,體驗采訪中的記者則完全沒有“劇本”可循。因為事件按其本身的邏輯發(fā)展,他只是在其中以他的“新角色”去參與、了解和體驗罷了,不過,他參與、了解和體驗的目的不像演員體驗生活是為了塑造角色;作為記者,他扮演這一“新角色”是為了更真實地反映生活,讓人們從中感受鮮為人知的人生況味,增進不同行業(yè)、不同境遇人們之間的相互了解,從而認識生活的本質內涵。因而,“體驗采訪”中記者的角色既不同于演員,也不同于一般采訪中的記者。怎樣實現相關角色的轉換?心理學認為“移情是實現角色互換的重要手段和檢驗標準。只有通過移情才能實現在認知和情感水平上的角色轉換。反過來,驗證是否實現了角色互換,要看是否達到了移情水平。”由于“體驗采訪”是記者直接參與和體驗,不是通過采訪對象獲得間接經驗,因而對受眾來說更具有真實感和可信度,更喜聞樂見。這大概也是近年來報紙、廣播、電視都樂于推出“體驗式報道”的原因之一。但由于不同媒體的特點不同,廣播、電視的“體驗式報道”其可聽性和可觀賞性相對來說更強些,因而廣播、電視記者使用“體驗采訪”手段就更多些。中央電視臺一度還在萬家燈火欄目中開設了體驗這樣一個子欄目。在“體驗采訪”中,記者坐上輪椅匯入人流,體驗肢殘人生活的種種不便、形形色色的人們對待殘疾人的態(tài)度、以及社會為肢殘人提供康復和出行條件的狀況,呼喚社會為肢殘人融入主流社會提供更寬松的條件和更有效的保障;記者背起糞筐扮演一位穿行于北京狹窄胡同里的掏糞工,體驗這一工種對一部分北京市民生活的必要性和從事這一工種的人們常常遇到的一些尷尬和無奈,呼喚人們對他們工作的尊重和理解一般采訪的記者是一種客觀的了解和記錄,“體驗采訪”的記者脫下了職業(yè)“外衣”,這就使得他便于融入陌生的環(huán)境進行參與,更容易敏感地發(fā)現和捕捉到新鮮環(huán)境中更細膩、更真實甚至更深刻的東西。這樣傳達出的信息,往往具有一般采訪難以達到的效果。比如,體驗欄目播出的輪椅上的兩天,有一個細節(jié)就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體驗肢殘人的年輕女記者告訴觀眾,由于自己行動不方便,為了避免更多地麻煩別人,她不得不盡可能少地喝水以減少上廁所的次數。從這一細節(jié),觀眾就會聯(lián)想到,許多對健全人來說根本不能算做一件事的事情,在殘疾人那里就成了問題,因而會很自然地產生對殘疾人的同情和理解。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得出,如果記者沒有真正產生移情,換句話說,沒有完成從一名記者到一位殘疾人角色轉換,僅僅是停留在外形上“化妝”、“扮演”上,那么類似這樣的感受,記者恐怕是難以體驗到的。可見,越是能設身處地地進入到所“扮演”的角色,越可能獲得豐富、細膩、深刻的體驗,從而更好地完成“體驗采訪”的任務。在“體驗采訪”中,記者的職業(yè)身份僅僅是暫時地被隱蔽起來了,并沒有徹底消失。所以,記者在“體驗采訪”中就必須不斷地移情,“進得去”,“出得來”。只有這樣,才既能充分地“體驗”,又能向受眾很好地傳達其體驗,“不辱使命”。三、應變能力有助于記者及時調整采訪主題,實現報道的新聞價值最大化衡量人們應變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反應時”,它指的是人的反應潛伏期,即從刺激出現,到人做出明顯反應之間的時間間隔。應變能力的強弱與反應時的長短成反比。不過,其中還有個準確性的問題,反應時短而且效果也好才算是應變能力強。讀任何一部關于采訪技巧的著作,都不難發(fā)現,技巧花樣繁多,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記者必須隨著具體情況做出反應。這是由新聞記者的職業(yè)特點決定的。因為記者是獨立的腦力勞動者,其活動方式經常表現為單槍匹馬、各自為戰(zhàn),遇到問題需要獨立思考、判斷、做出決定并采取行動。而由于新聞時效性的制約,在采訪中又不能拉開架勢、慢條斯理地去反復權衡、斟酌,特別是遇到緊急情況,如不能正確應變,待到時過境遷,則悔之晚矣。記者在采訪中,根據時間、地點、場合等因素的變化,在最短的“反應時”里做出最準確的應變,當然不是為了“抖機靈”,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爭取新聞價值的最大化實現,而這樣做的前提就是要善于打破思維定勢。“國慶”50周年前夕,我在上海采訪浦東開發(fā)近10年來的成就。在陸家嘴(集團)總公司辦公大樓大廳等待采訪總經理的一小段時間里,我發(fā)現身邊坐著一位老者,操上海口音,帶著一套看上去非常專業(yè)的攝影器材。當時我想,如果這位“老上海”是一位攝影工作者的話,那么這些年他通過“第三只眼睛”看浦東,一定能有比較獨特的視角。于是,我就主動跟老人攀談起來。果然,這是一位從事攝影工作已有50多年的資深攝影家。我請老人談談他眼中浦東的變化,他三句話不離本行,告訴記者,“80年代初,拍浦江風光,總是拍浦西的外灘一帶,一江之隔的浦東陸家嘴根本沒有什么像樣的建筑,最高的就是消防隊的三影家的職業(yè)特點,他描繪浦東的變化不泛泛而談,而是從視覺上“聚焦”陸家嘴的崛起,視角新穎、獨特,表達生動、風趣,用在浦東,崛起的新高地這篇報道中,很好地表現了報道主題。而對于人生地不熟的我來說,當時老人這段錄音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應該說,它得益于記者的正確應變。為了追求新聞價值的最大化實現,記者除了善于“隨機應變”選擇不同的采訪對象外,有時,在采訪同一個采訪對象的過程中,也應根據采訪中獲得的信息,不斷對事實做出新聞價值判斷,必要時,及時調整采訪(報道)角度,甚至調整采訪(報道)主題。因為說到底,應變的實質是活動主體內部思維活動的外在體現,是思維的外化。1994年8月末,我和一位同事前往甘肅采訪中國大陸第一個試管嬰兒和她的母親。出發(fā)時,我們覺得這次采訪倒更像是一次探親。因為六年半以前,我們曾親眼目睹了那個女孩的呱呱墜地、采訪了不惑之年才初為人母的那位幸福的母親,并在全國首發(fā)了中國大陸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的消息。這一次,我們希望以這個女孩上學了為由頭,制作一個廣播節(jié)目,通過這個“不平常降生的”孩子的那份平常生活,讓那些抱有偏見的人們對“試管嬰兒”這項技術有更科學的理解。而當我們再次見到她們時,那位母親卻完全和當年在北京見到她時判若兩人,她反復地對記者說,你們要真對我女兒好,就應該給這個“中國之最”的成長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我們聽得出,這“條件”甚至包括說服有關單位準許她再次通過試管嬰兒技術生一個兒子,來為她這個兩代女性單傳的家庭頂門戶。她心理不平衡的是,政府并沒有對她這個有著“中國之最”的家庭給予什么特殊的關照。當地的干部說,在我們之前,已經有好幾個記者碰壁而歸了。面臨這樣的情況,我們難道也打道回府嗎?當時,我們敏感地意識到她的不合作本身可能比我們最初的選題更具有新聞價值。于是,我們當時就調整了采訪思路。后來據此采制了40分鐘的廣播特寫她和她的女兒,在這個節(jié)目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中國遙遠的大西北,一個通過先進技術手段得到女兒的農村婦女,卻無法擺脫根深蒂固的傳宗接代、延續(xù)香火的觀念。故事超越了“如何科學看待試管嬰兒技術”這一主題,從更具社會意義的層面進行開掘,從而引起人們更深刻的思考這個節(jié)目代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參加了在德國柏林舉行的“柏林未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